第一篇:30.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规定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规定
1、技术部应积极与市场部门配合,编制符合业主要求的建议方案。在建议方案中,应尽力推荐与我司建立良好互惠合作关系、并已列入公司《合格供方一览表》的设备品牌。
2、技术部负责投标文件的编制。投标文件应响应招标文件的全部要求。
3、《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符合中江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针、目标与指标,并与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内容协调一致。《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考虑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与主要项目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准备工作计划以及各项资源计划、质量以及环保和安全措施、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特殊要求等。
4、技术部应按照项目图纸和技术要求,会同项目经理共同完成项目的深化设计。
5、工程施工前,技术部、工程部应组织项目部,对施工人员及分包方进行技术交底,确保各道工序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在施工前得到解决。交底内容包括: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技术要求、作业计划、施工顺序、操作方法、环保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
6、项目部接到工程图纸后,由项目部经理按《施工过程控制程序》文件要求,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图纸审查,对设计疑问及存在问题加以汇总。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调查,提交施工调查报告,与设计单位办理交接手续,并及时组织复测。
7、设计变更必须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变更情况,记录内容要条理清楚,明确具体。如发现设计图纸存在问题,或因施工条件变化,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向设计单位提出工程洽商及时送与施工有关各个部门,避免施工管理漏项。项目部接到设计变更文件后,应立即组织施工,按变更要求修改。对非本身原因造成的损失,应积极索赔。
8、项目部做好工序控制,要明确关键部位及质量管理点,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予以保证,并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法能够按要求执行。
9、项目部必须对分包方实行技术管理负责制。从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交底、工序控制、施工试验、材料试验、隐蔽工程、竣工验收直至交验,实行系统管理和控制。工程变更由技术部门与业主和设计人签字,分包人不得参与,并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实施资料与施工同步,不允许出现滞后现象,资料要完整无缺。
10、工程部和项目部按照建设单位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在工程初验前完成竣工文件编制,并做好资料移交工作。项目经理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写出全面的施工技术总结。
第二篇:生产技术管理规定
生产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随着公司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矿井自主管理不断深入,为加强和提高公司各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明确各级技术业务管理部门的职责,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司所属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煤炭生产的技术政策、法律、规范。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矿井。各矿井参照本条例制定本矿井生产技术管理办法。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公司总工程师是公司生产技术管理第一负责人,对公司生产技术工作全面负责,协助总经理贯彻党和国家的技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政府部门和公司的有关决定和规定;公司副总工程师负责分管范围内技术工作,协助总工程师作好公司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司技术部是技术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公司生产技术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矿井重点工程设计、规程、措施进行会审,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推广,在技术业务上对各矿井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公司安全监察部是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参与矿井重点工程设计、规程、措施的审批,并监督其落实情况。
第七条 各矿井负责本单位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矿总工程
— 1 — 师是矿井的生产技术第一负责人,对矿井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各矿井必须建立健全总工程师负责的技术管理体系。
第八条 各矿井的生产技术部门是生产技术管理牵头部门,负责协助总工程师作好矿井的生产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在技术管理上对本矿井总工程师负责。
公司的技术部在技术管理上对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各矿井总工程师在技术管理上对公司总工程师负责。
第三章 基本管理要求
第九条 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
1、对采煤、掘进、运输、地测、防治水、资源、生产证件等方面的技术进行规范管理,并实施改进。
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3、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设备,实施技术革新及进行技术攻关。
第十条 所有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从事采掘设计、作业规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技术管理制度编制、审查的人员须取得相应专业的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采掘设计、作业规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技术管理制度审批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第十一条 图纸管理
1、图纸的设计原则
各类图纸的设计均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设计规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并结合井下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
2、图纸的审批程序
生产矿井的各类工程施工图由矿生产技术部门编制,由矿相关部门审核,经矿井总工程师批准执行。需报上级部门批准的要按程序上报。
3、各矿井必须具备《煤矿安全规程》第十二条规定的各种图纸。以下图纸要一月一填绘,并按要求上报: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一月一上报 《巷道布置图》
《井上下对照图》 一月一上报 《通风系统图》 一月一上报 《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井下运输系统图》 《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
《排水、防尘、防火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
《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井下通信系统图》
— 3 — 《井下避灾路线图》
第十四条 各矿井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的管理要执行集团公司和沁煤生字【2008】8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各矿井操作规程由各单位具体实施、管理,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批,贯彻、落实、装订成册等工作。
第十六条 技术部要制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每年牵头组织各单位申报技术革新项目和小改小革成果,并推广应用。
第十七条 各矿井负责煤炭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申领和年检工作。
公司各矿井必须具备以下证件,并将其复印件报公司技术部备案,技术部按程序报集团公司存档。
《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营业执照》、《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四章 生产技术管理
第十八条 矿井的改扩建(含矿建部分)、技术改造、开拓延深由各矿井形成书面设计要求,经公司会审后,由各矿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由各矿井进行初审、公司技术部牵头会审,并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按程序报上级煤炭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各矿井服务于盘区及其以上的设计、方案、规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及相应规程措施)必须报请公司技术部会审,经— 4 — 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执行。需上报的由公司总工程师签文上报。
第十九条 各矿井服务于盘区及其以上的设计、方案、规划、技术改造必须报请公司技术部会审,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执行,需上报的由公司总工程师签文上报;各矿井报备盘区以下的设计、工作面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地测防治水设计、方案由矿相关部门编制,并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会审,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并报公司备案。
第二十条 各矿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及其它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会审,经技术部审核人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各矿井盘区以下设计、工作面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地测防治水的设计、方案等由矿相关部门编制,并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会审,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并报公司备案。
各矿井硐室、横川、水仓、钻场等小型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其它安全技术措施等由矿生产技术部门编制,并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会审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各矿井衔接计划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生产技术部门进行编制,经矿井总工程师批准后上报公司技术部,公司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审核,提出指导意见。
— 5 — 第二十二条 各矿进行井巷工程施工时,都要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由各矿井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会审后执行。各矿井盘区以下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编制的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及其它重要安全技术措施,由各矿井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会审,并报公司技术部备案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矿井要建立建全地质报告的编报工作,每8—10年修编一次。由矿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地质报告修编完成后,经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初审后,报上级煤炭主管部门批准。
矿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由各矿井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勘探,其勘探成果编制完成后由矿井初审并报公司进行会审,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报集团公司进行评审。各矿井对所进行的(补充)地质勘探资料要及时填绘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各矿井的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回采地质说明书,由矿井地质部门编制,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其中采区地质说明书要报公司备案。
第二十四条 各矿井所有涉及有煤与瓦斯突出、带压开采的采掘工作面设计、规程,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初审,并报请公司技术部组织会审,最后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执行。
第二十五条 各矿井“三下”采煤时,必须由矿井编制开— 6 — 采设计,经公司技术部组织相关单位初审后,由公司总工程师签文上报上级煤炭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各矿井每年由矿总工程师牵头进行一次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核后,行文上报集团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矿井技术改造设计,必须在生产能力核定和矿区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
第二十七条 对现用作业规程,矿总工程师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复查,每半年开展一次作业规程、设计评优活动(并报技术部备案);公司技术部对检查、复查、评选情况进行督查。
第二十八条 各矿井资源储量技术管理执行煤炭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各矿井必须在法定的矿界内从事煤炭生产,不得超层越界。
第三十条 各矿井在布置工作面时,要按《煤矿设计手册》规定留设煤柱,不得随意扩大、缩小和开采保护煤柱。
第三十一条 各矿井开采大巷煤柱、废弃井筒保护煤柱,必须编制报告,由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审批。
第三十二条 各矿井开采采空区积水面以下的煤层时,应在排除积水后进行,如无法排除积水,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编制设计,经公司各业务部室会审后,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方可进行。
— 7 — 第三十三条 各矿井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大于实际水头值时,可以“带压开采”,但必须编制防治水专项措施,其中盘区及以上的专项措施经矿总工程师初审后,由公司技术部组织会审,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并在公司技术部备案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各矿井开采水淹区域下的废弃防水煤柱,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
第三十五条 各矿井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对已探明的小窑和采空积水区原则上留隔水煤柱,如必须穿越积水区时,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和具体实施措施,由矿总工程师审批,报公司备案。
第三十六条 各矿探放水设计由矿井生产部门编制,总工程师组织会审,水量在5000m以下时,报公司备案后实施;水量在5000m以上时,报公司业务部门会审,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五章 考 核
第三十七条 各单位未按本规定执行时,技术部按公司绩效考核项目及标准对其进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公司,由技术部代为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沁煤生字[2009]83号文《沁秀公司技术管理条例》即行废止。
— 8 — 3
第三篇:煤矿技术管理规定
煤矿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矿井生产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集团公司、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矿井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矿井技术管理各项工作,在本矿范围内从事井上、井下生产、建设的相关单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单位要认真抓好技术工作,维护技术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增强技术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开展技术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条
技术工作必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炭行业技术规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规定开展工作,坚持技术原则。
第五条
技术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技术经济一体化原则,技术要算账。
第二章 技术管理体系
第六条
健全安全技术管理体系。矿井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各专业副总工程师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并行使其相应管理职权,对总工程师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并行使其相应管理职权;生产单位必须配备技术负责人专职技术管理工作。
第七条
明确安全技术管理责任。矿长是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和支持总工程师行使安全技术决策、指挥等职权;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煤矿技术管理工作,行使技术决策权和指挥权,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时排查治理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技术工作负责。落实各部门的安全技术职责,建立健全部门安全技术业务保安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职能部门和生产区(队)技术负责人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分管范围内的技术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技术措施和规范,并根据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第八条
强化安全技术管理决策机制。总工程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和布臵矿井技术管理工作,研究确定矿井开拓巷道布臵,抽、掘、采部署,生产系统调整,技术措施制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提取使用方案等技术问题。
(六)坚持规程措施会审制度。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必须定期(每周二和周四)亲自主持审批规程措施,其中作业规程、贯通措施、排放瓦斯、过特殊地段、拨门、收作(封闭)等重要措施由总工程师审批签发。各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要按照专业分工、责任范围,严把技术关,落实各自的安全技术责任。
(七)坚持总工程师月度审阅规程措施制度。每月总工程师至少要审阅一份规程措施,副总工程师每月至少要审阅四份规程措施,并都要有记录。
(八)坚持“一工程一措施”制度。严禁无措施施工,规程措施必须在现场得到严格落实。
第九条 完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等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建立完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一)矿井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作业计划等的编制、审查和决策。
(二)矿井灾害预防处理与应急救援计划的制定和审批管理;专项工程和专业系统等的设计、审批和备案。
(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检查。
(四)矿井“一通三防”等各专业的技术管理。
(五)各专业技术管理事故的追查分析、责任追究。
(六)各种资料存档、保管、借阅、保密、登记及销毁
岩巷综掘快速施工;要坚持装备选型“先进、适用、集成、经济”的原则,科学选型,力争做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大力推广动态无功补偿等节能降耗技术。
第十三条
矿井设计应选择适用的技术与装备,坚持技术与经济统一的原则,搞好采、掘、机、运、通综合配套。
(一)应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新工艺、新装备。设备选型应坚持高强度、大功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环节配套的原则。
(二)煤巷、半煤巷掘进设计,应坚持掘进机械化与采煤机械化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机械化作业线。
(三)矿井运输设计应采用连续化运输方式。矿井的大巷运输应优先采用胶带运输机。对采区、大巷运输生产系统的设计,尽量实现自动化集中控制,配备先进可靠的安全保护装臵。
(四)采区的大型固定设备应选用高效、节能、运行安全可靠、监测监控程度高的新装备。
第十四条
采区设计的编制、会审及报批程序。
(一)采区设计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审批后再报集团公司审批。编制采区设计方案,必须具备下列文件:
1、矿总工程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
2、经集团公司审批的采区地质说明书。
3、矿井设计文件,包括矿井设计、矿井改扩建设计、水平设计或区域设计。
科室参加审查,确定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二)在选定的采区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生产技术科负责进一步做好采区巷道布臵设计,并由总工程师组织,副总工程师及有关业务科室参加审查确认。巷道布臵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采区的几何尺寸、位臵、边界、煤柱、采区储量、邻近采区的开采情况。
2、确定采区生产能力,采、掘工作面个数,采区服务年限,工程量(岩、半煤、煤)及投产期。
3、确定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巷道布臵方式、采掘机械、运输设备、开采程序等。
4、确定采和掘的通风及生产系统。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6、防治重大灾害的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7、附采区设计方案图(巷道布臵)。
(三)在审查确认的采区方案设计的巷道布臵基础上,进行其它专业设计。
1、地测科负责防治水设计,采区储量、煤柱损失、采区回采率的计算;采区采动后对矿井或地面影响的预测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并提供井上、下对照图。
2、通风科负责采区通风设计(采区所需风量及通风系统设计)、瓦斯抽采设计、防突设计、防火设计、防尘设计、首次开采煤层的工作面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报集团公司再审,一般条件开采的工作面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报集团公司备案。工作面设计必须在煤巷施工前一个月设计、审批完毕。
第十九条
施工图必须符合采区设计、工作面设计及相关标准、规范等规定,由矿总工程师批准。执行中如遇地质变化等原因,需要改变原方案设计时,施工单位或职能部门必须事先写出设计变更,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维简、技改工程的设计变更,由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按管理权限及程序及时报批。
第二十条
开工前应对设计图纸进行交底、会审、贯彻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
建立图纸收、发、送登记制度和图纸归档制度,以备查阅。
第四章 现场技术管理
第二十二条
采、掘工作面投产、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作业规程(含安全措施)。重要工程,如大硐室开凿、巷道维修、大型设备安装、拨门、贯通、过特殊地段等都必须有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十三条
违反采、掘作业规程施工必须追究区(队)相关人员的责任。有煤和瓦斯突出、自然发火、水害
0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支架的初撑力。
3、工作面初采期间,生产单位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工作面的回采进度和老塘直接顶的垮落情况,观测、采集压力表的数据及老塘顶板跨落情况,并把采集的数据、现场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生产技术科,由生产技术科对数据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支架初撑力情况的分析来判断初次来压步距,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4、初次放顶结束后,生产技术科必须及时编写初次来压鉴定报告(包括初次放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初次来压步距、开始回采时间和初次来压结束时间、工作面支架初撑力、每天的回采进度、数据图形分析资料等)。
5、生产技术科技术人员根据现场跟班观测的情况和初次来压鉴定报告,分析工作面的初次来压情况和初次来压步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并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存档,作为今后相邻工作面支架选型、掌握初次来压步距的参考依据。
(二)工作面周期来压的矿压观测。
1、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必须每天掌握工作面的回采进度,每隔三天采集一次压力表的数据,并把采集的数据及时报送生产技术科。
2、生产技术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及时把采集的数据输入电脑,并将处理的数据图形打印出来,根据支架初撑力情况分析计算周期来压步距,并把采集数据处理的结果和分析计算的周期来压步距汇报给采煤矿长、采煤副总工程师和
2步提高对地质异常带的控制能力。业务职能部门发现施工现场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有权责令整改。
(三)生产单位管理人员把握好工作面的采向,确保链板机处于合适位臵,防止链板机上窜下滑。
(四)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支架状态,及时调整支架,防止出现歪架、倒架、咬架现象。
(五)回采层位、采高必须严格按《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和补充措施执行。严禁采错层位,严禁无计划丢顶(底)煤回采。
(六)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回采工作面动态情况一览表,将工作面情况(包括跟顶底板情况、有无断层异常带、上下出口压力、链板机状态、支架状况、工作面采向、回采层位等)和上、下口的准确位臵测量好,以书面形式报生产技术科,以便掌握工作面的生产情况。
第二十八条 其它管理规定
(一)综采面上、下端头超前支护(工作面煤壁向外20米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必须≥6.4Mpa。生产单位技术人员每天必须对单体液压支柱压力进行人工抽查。上、下端头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每次抽查数量各不少于10根,且测点分布大致均匀。
(二)采煤工作面必须备有单体液压支柱测压仪。
(三)上、下出口20米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工作面煤壁向外20米范围内)。上、下风巷断面面积≥6平方米(此
4巷道掘进遇到地质构造或突水等情况,地测人员应立即深入现场,根据观测和调查资料及时编制有关图件,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并向矿总工程师汇报,经总工程师审核后,书面发至相关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
第三十二条
受水害威胁的区域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查清水文地质情况后,提出防范措施,经矿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在确认无透水危险时,方可掘进或回采。
第三十三条
对于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的区域,地测科必须配合防突部门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图中应标明采掘进度、被保护范围、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突出点位臵、突出强度、瓦斯基本参数等地质资料,作为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和制定防突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各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情况,对于未按要求施工的,要根据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要注意观察巷道矿压显现和支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上级领导,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矿压观测相关规定如下:
(一)锚固力监测。对采用锚索网支护形式,锚固方式为加长锚固的巷道,顶部锚固力不得小于120KN,帮部锚固力不得小于90KN,顶帮部锚杆的预紧力矩不得小于180N〃m,锚索预紧力不得小于200KN,锚索预紧力矩不得小于30MPa,对锚杆的锚固力检测工作由施工单位自查,安监处会同生产
6离层有明显增长,可每周观测一次。
(2)巷道表面位移监测及锚杆、锚索载荷监测:自安装之日起起,前半个月每3天观测一次,半个月后每周观测一次,两个月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
(3)矿压观测人员对监测数据要及时分析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分管领导和总工程师汇报,由总工程师主持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对策,并组织落实。
(七)施工单位必须落实专人监护巷道支护状况,发现断锚、断索、退索、围岩异常等现象,必须及时采取加强措施,并汇报矿调度室、生产技术科以及有关领导。
(八)当地质条件变化时,基层单位要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并主动修改支护参数或改变支护形式(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修改支护参数或改变支护形式必须要有经总工程师审批后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
巷道拨门及贯通处的支护形式、支护参数、施工操作程序等,必须在作业规程、措施中详细说明,并附支护图。
第三十六条
巷道拨门及贯通之前要对周围薄弱地点进行加固,加固方式要在安全技术措施中明确规定。
第三十七条
巷道贯通、预透实行通知单制度,两个相向掘进的炮掘工作面相距20米或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相距60米之前,由地测部门向安全、生产、技术、通风部门及施工单位下达贯通、预透通知单,同时,必须停止一个工作面,实行工作面单向施工;交叉对贯的两个掘进工作面,具体停头距离由矿总工程师根据现场情况具体确定。在此之前,测量部门必须下达通知单,并报告分管矿长和总工程师。
第三十八条
重要工程贯通之前,地测部门要校核导线,长距离贯通的巷道,还要进行闭合测量,以确保贯通精度。
第三十九条
各种形式的交岔点施工之前,都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报批,措施中应明确支护的形式、参数以及施工的操作程序,并附局部放大图,以确保交岔点施工、支护安全可靠,便于使用。
第四十条
施工单位要确切掌握巷道各特征点。要求现场标定及时、准确,把关到位,并根据需要及时编制补充措施。架棚巷道拐弯时,应提前在现场悬挂拐点局部放大图,水平拐弯巷道附平面放大图,起伏巷道还应该附剖面放大图。综掘机在水平拐弯角度小于100度时,还应附综掘机拐弯放大图。
第四十一条
掘进巷道的班评估要如实填写完整,由各区(队)保存、待查;地测科每月3号之前将上月各掘进头的月底点报和小硐室统计表填好,报送生产技术科及有关矿领导。在每一项工程竣工后两周内,做好工程竣工图,连同矿压观测数据资料及分析一并报送生技科和分管副总工程师。
9通风机和备用局部通风机均不得自行启动,必须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
第四十八条
所有使用局部通风机的掘进工作面必须设臵专职局扇司机,并现场交接班;局扇配电点设臵专职电工。在所有局扇安设地点设臵直通调度电话。
第四十九条
煤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浓度大于0.5%时,通风区要根据矿井实际供风能力,请示总工程师采取增风或抽采等措施。
第五十条
巷道风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以风定产。井下每组主要风门不得少于2道,且须安装风门状态传感器,并有闭锁装臵,须设反向风门,且能自动关闭,第五十一条
严格排放瓦斯管理。当停风区中瓦斯浓度超过1.0%,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3.0%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控制风流排放瓦斯;当停风区内瓦斯浓度超过3%时,必须编制排放瓦斯安全措施,由矿总工程师批准。
第五十二条
严格封闭墙检查管理。所有封闭墙必须安设U型压差计,正常观测数据,分析采空区进出风状况。通风系统调整前后,必须对影响区域内封闭墙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封闭墙损坏、瓦斯外溢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五十三条
钻孔施工有喷孔预兆地点必须使用防喷装臵,并编制防止打钻喷孔造成瓦斯超限的专项措施,并涵盖防止打钻喷孔伤人的内容。
1距突出煤层法距20米以外。
第六十四条
顶(底)板巷道距突出煤层法距小于20米的,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地测科提供的资料编制防止误揭(穿)突出煤层安全技术措施;法距大于等于15米小于20米的,每80米前探一次;法距大于等于10米小于15米的,每50米前探一次;法距大于等于7米小于10米的,必须执行边探边掘措施;法距小于7米的,必须采取针对性防突措施。
第六十五条
对掘进巷道前方预测的地质构造,应根据其预测的影响程度,采取针对性前探措施。所有前探钻孔应能控制突出煤层层位及构造。前探钻孔施工由地测人员现场指导。
第六十六条
采掘工作面设计应避免造成应力集中。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要避开本煤层或邻近煤层采掘工作面的应力集中区,不得在应力集中区和地质构造复杂区贯通。在同一突出煤层的同一区段内,相向掘进的工作面间距不得小于60米,并且在相距60米以前实施钻孔一次打透,只允许向一个方向掘进。
第六十七条
认真落实过断层和瓦斯异常带的“五位一体”和“四人联锁”综合防治管理措施。
第六十八条
无突出危险区域及措施或作业规程中规定施工防突前探钻孔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先施工防突前探钻孔,钻孔数量不少于2个,深度不小于60米,且前探钻孔
3行分析,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七十五条
加强瓦斯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各采区未采块段在进行采掘活动前,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系数、钻孔抽采半径等相关参数测定情况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第七十六条
按季度修编瓦斯地质图(包括电子版)上报集团公司。井巷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煤层采掘工作面,必须编制防突预测图(电子版),按月上报集团公司。
第七十七条
防突仪器必须调校。正常使用的防突仪器,必须每十天校验一次,且下井前必须进行完好性检查。长期存放的防突仪器,下井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
第七十八条
采掘工作面放炮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一炮三泥”、“人牌网三警戒”、“三人联锁”、“底眼装药敷设彩带”等放炮制度。
第七十九条
每次放炮前,放炮员必须向矿调度汇报,汇报炮眼布臵、装药及瓦斯情况,经同意后,方可放炮。
第八十条
严格执行《矿井下爆破管理规定》,牢固树立“落炮就是事故”的理念。推广使用铜脚线雷管。发生落炮事故,现场班队长、放炮员、测气员、安监员要及时向调度室汇报,并按规定程序处理。
第八十一条
确保矿井监控系统稳定可靠,甲烷传感器除按《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规范》规定设臵外,还必须在以下场所增设传感器。
(一)施工防突钻孔时,须在钻机下风侧5~10米处安
5煤柱内,抽采支管、地面钻井抽采管路、抽采巷道及抽采钻孔等地点,必须设点检查CO,检查次数符合规定。凡出现一氧化碳或其它自然发火预兆的工作面,必须制定专门措施进行处理。
第八十八条
有自然发火隐患的采煤工作面,初采、正常回采、回采月退尺小于40米的、收作期间,必须分别编制专项防火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十九条
沿空掘进净煤柱小于7m或掘进过断层、破碎带,巷道必须进行喷、注浆堵漏。煤巷及高冒可能导致顶板煤层发生自燃的岩巷,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高冒。发生高冒后,施工单位要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及时将冒落空间用不燃性材料充填严实,并严格按措施规定进行喷、注浆处理。石门揭煤工作面过煤段及其前后30m范围,必须采取防冒顶措施,并及时喷注浆。
第九十条
综采(掘)机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喷雾装臵;综采工作面必须装备移架喷雾。
第九十一条
除《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外,其它具备注水条件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煤层注水措施,并对防尘效果进行考察。
第九十二条
采煤机应设臵内外喷雾装臵、综掘机应设臵外喷雾装臵、岩巷综掘进应加设除尘风机等降尘设施;皮带机转载点应安装使用自动喷雾。积极推广使用综掘机高效泡沫降尘技术。
7险性,并制定相应的防突措施。
第九十八条
石门揭穿突出煤层前探钻孔及突出煤层顶(底)板巷层位控制钻孔,必须取芯或测斜,以准确控制层位。钻孔(单孔)施工结束后,24小时内必须提交正式钻探资料,包括测斜资料。
第九十九条
地测科于每月月底前,将地质平剖面图填绘齐全后提供给通风科,通风科根据防突预测图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及时上报。
第一百条
过地质构造异常带时,施工单位必须及时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顶板管理,防止大面积片帮、冒顶引起瓦斯超限事故。
第一百零一条
突出煤层掘进遇到隐伏断层或煤层发生异常变化时,施工单位要立即停头,并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要及时通知地测科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地测科及时下达点报,相关单位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过地质构造期间的安全。
第一百零二条
地测科负责提供地质基础资料,编制地质钻孔设计;通风科负责编制防突钻孔设计;钻孔施工单位要严格按设计参数施工,并认真记录;测气员、安监员负责对钻孔施工质量进行监督、验收;通风科负责对钻孔资料进行分析;地测科负责对地质异常进行分析,对钻孔进行反演。
第一百零三条
中腰线管理的部门职责
(一)生产技术科负责采掘工作面巷道的设计、图纸会
9测量以变更后的图纸为准,进行中腰线标定。
(三)测量每次放线后,应及时计算、填图。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种采矿安全技术边界、巷道拨门、拐弯、变坡、过巷等应及时编制测量联系书,经相关矿领导签字后,发放至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四)使用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每掘进70~100米,无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每掘进30~40米,压力大、变形快的特殊巷道只要发现测点有异常,地测科应对中、腰线进行一次检查校正。
(五)发现巷道出现偏差后,应实测偏差范围、偏差量,经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拿出会审意见及纠偏办法,地测科及时调整、挂线。
(六)若掘进巷道需要停头封闭的,施工单位必须提前通知地测科进行实测并填绘图纸。
第一百零六条 现场管理
(一)施工单位的行政正职是中、腰线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技术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必须要求施工人员按设计图、掘进作业规程及测量所下达的联系单要求施工。
(二)跟煤层掘进的巷道,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措施规定的层位施工,跟煤层顶、底板施工,不得随意破顶、破底。因现场地质构造等影响,必须破顶、破底施工的,必须编制专门的措施方可施工。
(三)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中腰线施工,必须及时将中
1第一百零七条
验收检查
(一)由安监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掘进巷道质量标准化检查验收,应以测量中腰线为基础,使用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激光指向仪应通电,否则,不予验收。中、腰线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巷道,视为不合格品。
(二)中、腰线发生偏差但经过整改的巷道,质量标准化验收降一等级;中腰线偏差给整改带来安全威胁的,视为不合格品。
第一百零八条
受水害威胁的区域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掘)”的原则。
第一百零九条
安检处负责组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防治水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一百一十条
地测科要建立健全水害隐患分析及排查制度,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由矿安监部门监督实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
采、掘工作面排水系统,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排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第一百一十二条
巷道贯通或透硐前,被透巷道或老硐内有积水的,施工单位必须提前排尽,否则,不允许贯通。
第一百一十三条
地测科负责编制探放水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会审后,交钻孔施工单位。
第一百一十四条
探放水由钻孔施工单位负责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会审后实
3所施工的巷道及各类小硐室填绘专用图表。图表上必须注明各类小硐室在巷道的位臵(与测点的关系)、规格及支护方式。
第一百二十条
安监处每月验收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各类小硐室进行验收。对于不按照设计施工,随意开掘的小硐室,不予验收。
第一百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包括采煤区队)对不再使用的小硐室(主要指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时用的小硐室),必须及时予以充填,并经安监处牵头,生产技术科、通风科等相关部门验收。验收后,将验收后的资料提供给地测科,包括充填材料、充填方式等。
第一百二十二条
每个工作面贯通后(或单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绘制竣工图,竣工图上须注明各类小硐室位臵、规格、处理方式,以及高冒带位臵、范围,报送地测科、生产技术科,由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第一百二十三条
地测科加强各类小硐室管理,确保小硐室及时准确上图、无遗漏。采掘头面接近小硐室前及时预测预报,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措施,确保安全施工。
第一百二十四条
地测科提交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时,必须附有邻近巷道地测资料。生产技术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与相邻巷道的位臵关系。
第一百二十五条
地测科负责准备好采掘工作面图
5接手续。对保护不齐全影响安全用电以及质量标准化不合格的供电系统,不予验收,严禁供电,且对机电负责人罚款。
第一百三十条
供电队负责矿井10kV高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的继保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整定工作。继保方案必须由机电副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井下10kV以下供电线路的整定计算由机电办负责,由设备包机电工整定;开关的保护整定值必须做到计算值、标识值、实际值三相符,实际值小于计算值为不完好设备,实际值大于计算值的按失保论处。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供电线路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供电图板,保证与实际供电线路一致,矿井10kV高压供电系统图及地面供电系统图由供电队负责,井下10kV以下供电线路图纸由机电办负责。
第一百三十二条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及检修计划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逐台检修,并认真做好记录。其中移动变电站、“三专”线路的电缆、开关、局扇每月进行一次强制性检修。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井下供电系统三大保护装臵、风电瓦斯闭锁装臵、皮带机保护装臵、煤电钻综合保护装臵、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臵、电动机综合保护装臵等齐全完整、灵敏可靠,保护接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第一百三十四条
掘进工作面实行“三专两闭锁”供电,“双突”区域煤巷及半煤岩巷主备局扇电源实行“双三
7上)设备必须上井维修。
第一百三十八条
采区电气设备使用3300V及以上供电时,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报矿机电副总工程师批准。井下工作面使用3300v供电系统前,必须对有关使用、维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井下3300v供电系统维护,操作人员必须配有合格的验电装臵,在操作主回路时应执行高压设备操作程序;井下3300v供电系统必须执行月度强制性检修,检修、挪移时必须在前级开关停电后方可进行;3300V电缆吊挂整齐,每班设专人检查工作面电缆,避免挤伤、压伤。若有挤伤破损现象,必须立即处理或更换,严禁带伤继续使用。
第一百三十九条
停电申请单为一式六份,内容包含停电原因、停电地点及开关名称编号、影响范围(影响局扇时注明台数)、停电起止时间、供电系统简图、安全措施、申请单位及施工负责人等。
第一百四十条
防爆合格证要填写电器编号、使用地点、贴证日期及有关防爆性能参数,防爆检验专职人员签字认可,并加盖防爆检验专用章。
第一百四十一条
检修后出厂的防爆电气设备和小型电器要有检验记录。
第一百四十二条
井下使用的移动式防爆电气设备每半年进行一次检验,固定式防爆电气设备每年进行一次检验。
第一百四十三条
电缆应有编号(型号、规格及长度),9设计寿命,有计划地安排维修,每天的检修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其安全保护严格按规程要求试验,并留存记录备查。
第一百五十一条
每天检查一次提升机主绳、悬挂装臵、滚轮罐耳和角罐耳;每天对井筒管道、井筒设施进行检查;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尾绳。
第一百五十二条
主、副井提升机主绳的使用期限为2年,尾绳的使用期限为4年。延期使用必须有专项措施,延期时限不得超过1年。
第一百五十三条
每月至少进行2次井筒装备全面检查。
第一百五十四条
每周试验一次井上、下安全门、摇台、推车机、信号等的闭锁功能。
第一百五十五条
每周测量一次盘形闸间隙;每半年检查一次提升机主轴承、滚动轴承,每年更换一次油脂,异常情况时要酌情处理;滑动轴承每季度测压间隙一次;每年打开检查一次蛇形弹簧联轴器;每2年打开检查一次提升机齿轮联轴器。
第一百五十六条
每年清洗一次提升机液压站、润滑站的阀组、油管,每年清洗一次盘形制动闸。
第一百五十七条
主运皮带每班试验一次堆煤、跑偏保护,每日试验一次打滑、温度、烟雾保护,每月试验一次洒水、撕带保护。
第一百五十八条
机电副总工程师负责按期编制
(四)在曲线段内应设臵轨距拉杆。
(五)轨枕的规格及质量应符合标准要求,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0毫米,道碴的粒度及铺设厚度符合标准要求。轨枕下应捣实,对道床应定时清理,无杂物、无浮煤、无积水。
(六)同一线路必须使用同一型号钢轨,道岔的钢轨型号不得低于线路的钢轨型号。
第一百六十五条
斜巷上、下车场及中间通道口必须使用声光行车报警装臵,有“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的醒目标志。
第一百六十六条
斜巷内使用串车提升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倾斜井巷内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臵。
(二)在各车场安设能够防止带绳车辆误入非运行车场或区段的阻车器。
(三)在上部平车场入口安设能够控制车辆进入摘挂钩地点的阻车器。
第一百六十七条
在上部平车场接近变坡点处,安设能够阻止未连挂车辆滑入斜巷的阻车器。
第一百六十八条
倾斜井巷使用绞车提升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托绳轮(辊)按设计要求设臵,并保持转动灵活。
(二)串车提升的各车场设有信号硐室及躲避硐室。
3全系数、绞车功率,相关单位参加措施的会审,绞车安装后按运输管理固定验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第一百六十九条
电机车司机在开车前必须发出开车信号。机车运行中,严禁将头或身体探出车外,司机离开座位时,必须切断电动机电源。将控制手把取下,扳紧车闸,但不得关闭车灯。
第一百七十条
必须定期检修机车和矿车,认真填写检修记录。机车的闸、灯、警铃(喇叭)、连接装臵和撒砂装臵,任何一项不正常或防爆部分失去防爆性能,不得使用该机车。
第一百七十一条
电机车运输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列车或单独机车都必须前有照明,后有红灯。
(二)正常运行时,机车必须在列车前端。
(三)同一区段轨道上不得行驶非机动车辆。如需要行驶时,必须经井下运输调度站同意。
(四)列车通过的风门,必须设有列车通过时能够发出在风门两侧都能接收到的声光信号装臵。
(五)巷道内应装设路标和警标,机车行近巷道口,硐室口、弯道、道岔、坡度较大或噪声大等地段,以及前面有车辆或视线有障碍时,必须降低速度,并发出警号。
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力推车时,1次只准推1辆车,严禁在矿车两侧推车,严禁放飞车。推车时必须时刻注意前方,在开始推车、停车、掉道,发现前方有人或有障碍物,从坡
5告归档。
第一百八十条
电气试验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电气试验规程》,试验后要认真填写试验报表,并存档。
第一百八十一条
机电口各单位定期向机电办提供本单位的各种技术资料和图纸列表。
第一百八十二条
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或持无效证件上岗。
第一百八十三条
各基层单位每年必须制定业务技术培训计划,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单位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技术骨干为师资的业务技术培训队伍,报机电办备案,使本单位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培训资料必须整理、保存,确保培训资料完整、齐全。
第一百八十四条
各单位要对培训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排查无证人员,到期的要及时复审或换证,工种变更的人要及时换证。
第十章 技术管理
第一百八十五条
规程措施的编制
(一)编制规程措施前,由分管副总或职能科室负责人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勘察现场,集体讨论,要吸取在实践中好的做法,对现场做不到的不能在规程措施中作出要求,保证规程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六)采煤、掘进工作面,根据地质联系书,编制有针对性的过断层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经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实施。
(七)设计以及需报上级的特殊专项措施由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授权副总工程师)组织会审。
第一百八十七条
规程措施的贯彻落实。
(一)措施审批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发放到相关单位,不及时发放造成施工影响的将对发放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二)规程措施贯彻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必须贯彻到每一位管理和施工人员,并签字留名,被贯彻人员要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
(三)各单位负责人是规程措施现场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各跟班队长、班长是规程措施在现场落实的主要责任者。
(四)各职能科室人员对业务范围内的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负监管责任。
第一百八十八条
规程措施的评比
每季度由总工程师牵头对采、掘、开、修、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专业各点评1份规程或措施,对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处罚。
第一百八十九条
科技创新体制
(一)建立健全与矿井自身发展相结合,以总工程师为核心,各专业技术协作组相互配合,层次清晰的科技创新体
第四篇:核心技术管理规定
核心技术管理规定
1、目的
核心技术文件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的核心秘密,是公司能够持续发展并在市场上保持强势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公司的技术文件属于公司所有,为了确保有价值的技术文件安全、受控,切实做到公司的知识产权不外流、不泄密,故制定本规定。
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有义务和责任保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正确性、系统性以及保密性,为了加强管理并规范员工的行为,要求本公司的员工互相监督。自觉遵守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相关核心技术文件以及外来核心技术文件的保密。
3、实施事项
3.1 核心技术文件定义
(1)“核心商品”是指,在当时已成为主力或今后将成为主力的公司商品或服务。
(2)“核心技术”是指,与核心商品相关的技术。
(3)“核心技术信息”是指,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形态不同于文件、电子信息、设备、技能等的有关企划、开发、设计、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的所有的秘密信息。
3.2 保密等级
技术文件按其经济价值和对公司的影响的大小分为绝密、秘密、公司外密、一般信息四个等级。
(a)核心等级3:“绝密”,因泄漏或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本公司事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原则上禁止对公司外公开的,且除必须了解该信息的相关人员的社员外不能了解的信息。
(b)核心等级2:“秘密”,因泄漏或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本公司事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原则上禁止对公司外公开的,且除必须了解该信息的本公司及集团公司相关人员以外的人员不能了解的信息。
(c)核心等级1:“公司外密”是指,除“绝密”或“秘密”以外的信息,原则上不能让本公司以及本集团以外了解的信息。
(d)核心等级0:指不是核心技术信息(秘密信息),但作为核心技术关联信息(一般信息)进行管理的信息。
3.3 保密细则:
① 各核心技术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要求,确定各部员的核心技术共享、查看、打印权限。电脑必须设置开机密码,有重要信息的文件,应作加密措施。有特殊情况时,密码应当立即更改。
②查阅资料申请:申请人填写申请单并签字,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执行。
③纸质文件或电子档文件等有各部门收存并负责保管。非本部门文件不得擅自打印、复制,不得以电子文档等形式在网上传递或使用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拷贝出。因工作需要必须打印或复制时,提出书面申请单,有文件管理部门签字批准后方可通过该部门管理员打印、复制、拷贝。
④需要销毁的文件由文件管理员提出销毁文件清单,相关人员一起仔细校对核实,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毁。销毁纸质文件必须经过碎纸机或烧掉,光盘等文件必须锤击粉碎。
第五篇: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规划科学性,规范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临时建设、城乡世居个人住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___)分类。
第四条
在用地可以兼容的情况下,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未经批准,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于住宅建设;
(二)居住为主要功能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要功能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大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第五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居住用地的土地征收、储备、出让、建设等应成片实施,土地应以规划道路、自然界限所围合的区域单元出让。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广场、教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随意侵占。
城市公园周边临街用地不得侵占,应有临街开敞空间。
第七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外,新建项目未达到___㎡的零星建设用地,不得单独建设,旧城区中的零星建设用地宜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建设,未达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可以建设:
(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
(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八条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指标按照下表规定执行。
第九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第十条
位于城市规划道路临街两侧的建设用地应代征临道路面长度相应侧的规划道路___%的用地(城市道路按规划要求己建成的除外)。
第十一条
新建项目临道路交叉口时,必须在基地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处集中设置绿地广场,面积按以下要求控制:
(一)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不小于___㎡。
(二)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三)基地面积大于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注:①广场延伸至高层建筑裙房内时,其面积计入广场面积时应相应折减,折减系数为___%,且不超过广场面积的___%,净空高度不小于5m。②基地面积是指扣除城市道路后的净用地面积。
第十二条
商住用地内临路幅宽度40m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其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临路幅宽度40m(含40m)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门面长度与临路建筑主体相同时不受此限;当临街商业退让城市道路边线≥20m且设置了绿化隔离带时,该部分临街商业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第三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三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建筑保护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但与待改造地段的低、多层个人住宅间距不在本章规定控制范围内。
第十四条
建筑前后的间距,以南向建筑高度及建筑方位角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
居住建筑或一般办公建筑计算间距时,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H)可按下列标准确定:
(一)一般的按附件一建筑高度计算规定确定高度。
(二)南北建筑底层均有层高相等的架空层的,可扣除底层高度。
(三)两建筑室外地坪有高差,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可增加(或减去)室外地坪相对高差。
第十五条
多、低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除外),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控制:
第十六条
多层居住建筑底部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是否扣除底层高度,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核定。
第十七条
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与其用地红线内南侧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___倍。
第十八条
在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m,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m。
第十九条
高层建筑在规定日照分析区域范围内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住户大寒日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___小时,日照分析区范围按下图控制。在此范围内没有达到相关日照规定的可采取建设方与受影响住户协议补偿的方式处理。
第二十条
高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二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m,多层不小于9m,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二十二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___%,同时须满足专业规范要求。
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下表控制: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5m。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m。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五)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的规定。
第四章
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和文物保护区等规定范围内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环保、安全、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及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的建筑物,其离界(用地红线,下同)距离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前款第三章规定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得小于下表的最小距离。
(二)界外紧邻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划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最小离界距离的___倍,并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三)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充分保证相邻建筑安全的情况下一般不得小于3m。
(四)在本规定发布前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五)毗邻用地建设,如界线(用地红线)为非规则线型或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三章规定设定建筑位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前表中的最小距离。
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新建建筑物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况下,自身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相邻方同意,并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已有永久建筑物,且其离界距离不足,新建建筑物离界距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情况予以核定。(六)教学楼、医院病房等建筑离界应增加的距离须留在其用地红线内。
(七)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及其他危及四邻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其用地范围内。
第二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按下表控制,并应符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对城市道路开设门面(商店)的多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部分),如没有集中的地面配套停车场地,须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首层应加退4m。
第二十八条
城市主次道路没有设置交叉口展宽车道时,临交叉口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应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m以上距离(自城市主次道路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第二十九条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或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第三十条
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高速公路隔离栅外缘、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外缘,距离按以下标准划定:
(一)高速公路,不少于30m。
(二)非高速公路的国道、省道,不少于20m。
(三)县道,不少于10m。
(四)其他道路,不少于5m。
第三十二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与铁路运营无关的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其专业规范要求外,退让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二)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m;
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m。(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退让道路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
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线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
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一)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边区域或通廊的控高要求。
(二)城市规划已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和景观区域的控高要求。
(三)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周边的控高要求。
第三十六条
成片、成组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一般应采用全坡屋顶,不得为减少间距而采用北向退台方式,屋顶上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及招牌。
第三十七条
住宅建筑一般应尽量以南北向为主要朝向。
第三十八条
多层住宅不得采用大进深“工”字形单元拼接组合方式,高层住宅临南向地界不宜采用该类型的拼联组合方式。
第三十九条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相邻场地最低点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为地下建筑,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第四十条
容积率计算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地上建筑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二)地上建筑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有自然采光的部分,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三)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按照本规定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附件二)执行。
第四十一条
建筑基底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基底面积之和(叠加部分不重复计算):
(一)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物基底总面积。
(二)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只要有一面采光面,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计入建筑基底总面积。
第四十二条
对建筑层高要求:
(一)除复式(跃层式)住宅外,公寓和住宅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3.3m,当建筑顶部造型需要时可适当放宽。
(二)商业建筑层高不应超过5.8m,单层面积超过___m2的集中式商业建筑层高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
(三)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4.5m。
(四)在建筑楼层部分架空作为共享空中花园的,且与公共通道相连,当架空高度不小于两个标准层层高时,不计入总建筑面积及容积率指标。
第四十三条
住宅建筑外墙突出的阳台,其累计长度在该向主体外墙长度___%以内时,按主体外墙计算间距,否则按外凸部分计算间距。阳台(空中花园)的投影面积不应超过该户套内面积的___%,滨河等重要景观区域可适当放宽。
第四十四条
建筑外墙突出的飘窗,窗台距楼地面高度不应小于0.45m,外窗凸出主体外墙不应超过0.9m,累计飘窗总长度不应超过该向主体外墙总长度的___%。
第四十五条
50m及以下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70m,50m以上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65m。特殊情况需超出以上控制要求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结合方案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四十六条
建筑色彩应以银灰色系为主,学校、幼托、低层、多层建筑等建筑色彩可采用明度较高的暖色系。
第六章
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四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市级公园绿地或者广场、重要河流水体、风景林地、山体等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内容,应当专题论证。
第四十八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应符合《娄底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规定的指标,商业商务设施用地、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率大于或等于___%,普通工业、仓储用地绿地率不宜高于___%。
第四十九条
居住用地中除满足上述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外,还应有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小区公共绿地、组团公共绿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规模应符合下表规定:
第五十条
地下建筑上为绿地的,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5m。
第五十一条
在城市主要干道、商业街道两侧的建设项目,均需作夜景灯光设计,夜景灯光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方案设计一并审定,一并验收。
第五十二条
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部分不得修建实体围墙,可以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因使用功能等特殊原因确需修建围墙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围墙退让道路边线1.5m以上,且围墙边至道路边线需设置绿化带。
(二)围墙为通透式,有特殊要求的,经批准可建封闭式围墙的,并应对其饰面及外观进行美化处理。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其停车位数量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各使用功能分别计算后进行累加。具体配建标准按照本规定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附件三)执行。
第五十四条
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五级配置,且应集中布置,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规模。
(一)市级公共设施的布局、设置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并应结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确定合理的建设时序。
(二)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人口5~___万人。
满足本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需求。区级公共设施宜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集中布置。(三)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提倡结合设置教育、社区公园、公交站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设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日常生活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半径500~800m,服务人口3~___万,包含公益类服务设施和商业类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应设置超市、银行、通信、餐饮、洗衣、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社区文体中心、社区生鲜(菜场)、卫生所等___项基本功能。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宜相对集中独立设置,商业建筑宜与住宅建筑分离布局,住宅建筑底层不得规划设计餐饮及影响居住环境的用房。
第五十五条
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用房等设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S203;BS203;5S203;0S203;1S203;8S203;0S203;-S203;9S203;3,___版S203;)及相关规定配建,地上总建筑面积在___㎡以上的居住区应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___㎡的社区生鲜超市。
第五十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除工业生产厂房外)应按《湖南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定》统一规划建设防空地下室。
第七章
市政与管线
第五十七条
本章所指的市政工程包括:
(一)铁路和城市轨道,包括其站、线、桥涵等。
(二)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及其桥涵、隧道、立交桥、高架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道口、公共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三)供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管道运输系统。
包括线网、站、厂、场和附属设施。(四)河道、码头及附属设施。
(五)防洪排渍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取水工程。
(六)人防等地下空间工程。
(七)无线电台塔。
第五十八条
市政工程的规划管理应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
第五十九条
道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满足以下规定:
(一)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组成的交叉口应进行交叉口展宽,单向展宽3.5m。
其中展宽段由交叉口外侧圆弧端点起算60m,缓和段40m,路幅宽度大于等于60m的规划道路可不再展宽。相邻缓和段相交时,该路段全线展宽。(二)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___条,并不得超过___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三)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4.5m,主干路以上级(含主干路级)道路机动车道净高不得小于5.0m;
人行、自行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2.5m。(四)现有城市道路用地处于规划城市道路红线之外时,在规划道路未实施前,相关建设项目不得影响现有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五)新建城市道路必须符合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
(六)新建城市道路必须按规范设置室外消防栓,旧区城市道路逐步完善补充室外消防栓。
第六十条
对规划道路开设出入口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个建设用地项目临同条道路原则上允许开设___个机动车出入口,特殊情况,符合规范要求经批准可在同条道路设主次两个出入口。
机动车出入口不允许直接开向城市主干路的主车道。(二)出入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m;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70m。位于交叉口的用地,因地块限制道口距交叉口距离达不到上述要求的,经批准可临交叉口较远一侧的用地红线设置,且不得直接接入主车道。(三)对城市道路开设道口其变坡点应设置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
(四)机动车出入口宽度不应大于8m,道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半径不应大于6m。
对出入口宽度、数量有特殊要求的工业项目,可根据情况另行申请,但必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第六十一条
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应布置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港。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为___至800m。港湾式停车港其线段长度不宜小于两个车位长度,首末站宽度不宜小于9m;划线式停车港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5m,停靠站宽度不宜小于3.5m。
第六十二条
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应与道路绿化、盲道等统筹协调,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城市道路,应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综合管沟。
(二)市政管线应尽可能安排在人行道下,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可将排水管敷设在机动车道中央,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等管线敷设在非机动车道下。
(三)道路宽度40m以上(含40m)时,各种城市公用管道(电力、给水、污水、燃气、雨水、路灯、通信)应在城市道路双侧布置。
(四)在城市主、次干路上埋设管道,需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
(五)市政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
管线最小覆土深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不得低于0.7m。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小于0.4m。(六)因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管道净距要求,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管线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减少其最小净距。
(七)单位自用管线及附属设施只能设置在本单位净用地内不得占用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
(八)城市新建地区严格控制各类架空杆,对于下列范围内不符合本条要求的现有架空线路应逐步改建入地:
1、城市主干路、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共绿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
2、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
3、其他有特殊规划要求的地区。
第六十三条
经批准可以架设架空线路的电力工程的规划管理除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外还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在导线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1~___KV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二)城市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值。
第六十四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建筑物。
(一)各电压等级架空电力线路的保护区范围如下:
(二)地下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m。第六十五条
新设置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得占用现有城市道路人行道。
第六十六条
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尽量维持河道现状,不得侵占行洪断面。城市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和蓄水水面均应严格保护。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一般不应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按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和绿化带的位置,以及供人行或车行的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边线与防洪设施的距离以及防洪设施应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防洪要求执行。
(四)各种管道不得在主行洪河道内顺向布置,横向穿越河道的,不得阻碍河道行洪。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