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压供电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高压供电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机电科(部门)都要有一名副科长或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分管供电管理工作,负责全矿、厂、公司的安全供电管理。
2.•各生产、生活后勤等工区要明确分管供电管理的副区长或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本工区的供电管理。
3.•各院、校、公司等单位要明确供电管理技术负责人,具体做好本单位的供电管理。
二.运行方式
1.35KV矿井电源线路应保证主回路运行,•备用回路带电备用。
2.矿井电源线路为6KV直配线,两回路或三回路同时供电时,母线应采取分段运行。
3.6KV供电系统,凡是双回路供电的,一律对应采取分列运行。
4.变电所直流操作电源应设置两台站用变压器,一台运行,一台备用(配用大容量免维护蓄电池的可不受此限制)。正常供电时应运行其备用回路的一组站用变压器(或设有可靠的镉镍电池装置)。
三.电气预防性试验
㈠.试验分工
1.35KV、110KV降压站、矿井配电所、电厂的电气预防性试验,由公司电气试验室负责。
2.•井下中央变电所、机房配电所、采区变电所等均由矿组织试验。
3.公司直属辅助单位的6KV变电所,没有试验能力的单位可委托公司电气试验室试验。
4.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器绝缘油由公司电气试验室进行检验。降压站主变压器绝缘油发现异常必须到电业部门加做色谱分析,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判断。对新投运或运行中的主变压器换油必须到地区电业部门进行检验。
㈡.试验周期
1.•每年统计用电负荷及短路电流计算,按《煤矿电气试验规程》中的附录3-1(3-2)的要求计算继电保护整定值,经单位分管技术负责人审核后,进行整定试验。当矿井有两个以上的降压站必须配有继电保护配置、整定方框示意图。
2.• 降压站及地面变配电所配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每年进行一次整定试验;井下中央配电所配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每半年进行一次整定试验;用电负荷变动和事故拒动以及越级跳闸时,随时进行整定试验。
3.•发、变、输、配电的主要设备和缆线,每年按《煤矿电气试验规程》规定的主要项目进行预防性试验;•每年对各类充油设备提取油样,按规定的分工范围进行简化试验;•每年对变配电场所配用的绝缘防护用品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后的绝缘用品必须有合格标志、试验日期;•各种试验结果要有试验报告备查。
㈢.•运行中的35KV主变压器,凡发生瓦斯或差动继电器动作或因外部短路冲击造成前级变电站出线开关跳闸停电的,要退出运行,经集团公司试验室全面试验确认无误后方可送电。
以上各种试验结果及调整处理情况要有报告,存档备查。
四.变配电设备的检查、检修和性能检测。
1.•各变配电所要制定岗位工、维修工对设备、供电线路、电缆的巡回检查制度,明确检查部位、内容、方法、记录、汇报等工作内容,发现问题及时安排处理。
2.•主要电气设备的检修或更换时,必须编制检修任务书,包括施工方法、步骤、质量技术要求、安全措施、检修运行方式及应急供电方案等内容。主变压器吊芯、调整分接开关等项目的安全技术措施,报公司机电处审查批准后实施。
3.•对发、变、输、配电的主要设备和缆线,每年的预防性试验结果超出规定或同上一年对比性能明显恶化的要加做试验确认,并认真分析安排整改,达到标准,方可投入运行。
4.•降压站、矿(厂)主配电所、机房配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的断路器、隔离开关至少每半年进行检修测试、调整,并对断路器的过流保护做传动性能试验。
5.•架空输电线路每年春季、秋季进行清扫、检查。汛期暴风雨天气按公司、矿分管范围,对电源线路、风井、转供电架空线路进行巡查,对危及安全供电的要及时处理,消除事故隐患。降压站室外设备的绝缘瓷瓶要进行防污闪处理。涂硅油的,每年秋季进行一次;涂新型防污闪涂料的,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周期进行。
6.•地面变配电所的电源备用回路每季对油断路器、隔离开关分别进行一次电动或手动合闸,不可靠的及时处理。
以上各种检查、检修、试验要有记录备查。
五.保护接地系统
㈠地面供电系统及井下供电系统必须有完善的保护接地网
1.•地面变电所必须有水平导体组成的接地网,接地体和接地线的选择符合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避雷器或避雷针的集中接地必须有独立的接地装置,符合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接地电阻值符合有关设计要求。
2.•井下接地网主接地体应在主、副水仓各埋设一块,接地体用耐腐蚀的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小于0.75m2,厚度不小于5mm。接地网上任一保护接地点测得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2Ω。
3.•各类保护接地装置严格按要求敷设,接地引线要明线敷设,便于检测接地电阻值。
㈡防避雷装置的装设、检测。
1.•对建筑物及输电线路、变电所、电机的防雷设施,按规程规定装设齐全,并做好编号、登记、建档工作。
2.•防雷设施每年雨季前进行安全检测、试验、安装,做好原始记录,凡检测不合格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意见和结果留有记录,存档备查。
3.无检测能力的委托集团公司电气试验室检测。
六.管理制度及记录
1.变配电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制度:
⑴岗位责任制
⑵交接班制
⑶停送电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操作票、工作票)
⑷要害场所管理制度
⑸领导干部上岗制度
⑹事故处理制度(包括事故预防及反事故措施)
⑺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⑻设备运行规程(包括电气预防性试验制度,直流操作电源充放电及维修保养制度)
⑼供用电技术规程
2.记录:
⑴变电所运行日志
⑵交接班记录
⑶设备缺陷记录(包括故障异常)⑷设备检修记录 ⑸继电保护整定记录 ⑹事故记录
⑺要害场所记录
⑻干部上岗记录
七.其它
1.配电工、维修工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降压站、矿井主配电所、中央变电所、风井配电所的值班员按事故抢险予案的有关内容每年雨季前必须进行一次模拟总停电和主要常见事故应急恢复抢送电的培训,保证在事故状态下,正确判断,快速恢复供电。
3.•各变、配电所都必须有与现场相符的供电系统图。当供电系统变动时,供电系统图必须及时变动。验电、放电接地设施及绝缘用具配备齐全。
4.•在高压电气设备或供电线路上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转移和终结制度。严格按停电、验电、放电、短路接地顺序做好停电工作。
5.倒闸操作必须执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制度,操作时必须佩戴绝 缘手套、穿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
6.•加强对外供电(转供)用户的监督检查工作。本着谁供电、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定期组织对外(转)供户的安全检查,督促外(转)供用户的试验检测工作,凡发现重大隐患不处理的,停电并限期整改。
7.•规范反送电警示语言和图示。电源进线盘、联络盘警示句为:•“此盘为反(倒)•送电源”,双回路馈出盘警示句为:“防止反送电”并画简图示意。
8.•集团公司试验室要建立送交试样和返回试验报告双方签字备查制度。完成一个矿井的电气试验后,必须在一周内出具试验报告并有文字说明,返到被试单位并报机电处。
9.高压供电系统逐步完善监测、监控装置,为今后实现集中监测、监控创造条件。监测、监控装置的使用管理,纳入矿井变配电所质量达标考核。
10、降压站和地面配电所进出线电缆布置要规范,出口要封堵。墙面、屋面不得渗水、漏雨,窗户要安装百页窗,门口要装设不低于300mm的防鼠板。防灭火器材要充足、有效,存放地点应便于取用。
11、高压板应逐步安装防误装置,并优先采用电器闭锁或微机“预防”,以实现下列功能:⑴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⑵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⑶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开关)⑷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开关)合断路器(隔离开关)⑸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12、矿井主供电系统进行的调整、改造;降压站内主变压器的更换;降压站内一、二次系统内设备更新、更换下井电缆等技术改造,必须向集团公司申报,经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13、各配电所、降压站必须建立高低压电气设备技术台帐,统计设备型号、规格、名牌参数及主要配置电气的技术参数。
八.罚则
1.•机电专业负责人认真组织矿井供电系统安全保护装置整定试验,高压电缆、绝缘油、绝缘用品、避雷器试验,架空线路清扫、检查,秋季防污闪等工作,确保矿井供电安全。否则,因组织不力,•未能按期完成规定的检修、试验项目,罚款200元,由此造成事故,罚款500元。
2.机电专业负责人认真组织排查矿井供电系统的重大隐患,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否则,一经查出供电系统存在重大缺陷,罚款500元。
3、未经许可擅自对矿井主供电系统及一、二次设备进行改造的,罚款200元,由此造成事故罚款500元。
第二篇:脚手架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湖北卓越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悬挑式脚手架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公司建筑施工悬挑式脚手架的使用及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公司域内从事建筑施工悬挑式脚手架的设计、施工(搭设、拆除)、使用、验收活动及实施监督管理,应遵守本规定。悬挑式脚手架(以下简称悬挑架)是指架体结构卸荷在附着于建筑结构的刚性悬挑梁(架)上的脚手架,用于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护需要,每段搭设高度不得大于24m。
第三条 悬挑架搭设单位,应当服从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悬挑架搭设单位应对搭设质量及其作业过程的安全负责。
第四条 悬挑架的设计、施工、检查与验收和监督管理等除遵守本规定外,尚应遵守其它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悬挑结构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架体部分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第五条 悬挑架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必须有施工图和设计计算书,且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经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在施工前报送“本公司施工安全科”进行专项方案备案监督。
第六条 悬挑架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架体与建筑物连接及支承等构造详图、荷载取值、使用要求,架体搭设、维护及拆卸等安全技术措施。悬挑架依附的建筑结构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不得依附在砖混结构或石结构上。并应对所依附的结构构件进行搭设后的承载能力及变形验算,满足要求后方可实施悬挑构件及架体的搭设。悬挑式脚手架的特殊部位处理(如阳台、转角、采光井、架体开口处等部位),必须在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中提出详细搭设要求,绘制节点详图指导施工,并做到架体立杆底部有可靠支承点且确保不发生位移。
第七条 悬挑架的支承结构应为型钢制作的悬挑梁或悬挑桁架等,不得采用钢管;其节点应螺栓联结或焊接,不得采用扣件连接。与建筑结构的固定方式应经设计计算确定,并经
工程设计单位认可,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对防范生产安全提出指导意见。悬挑梁制作采用的型钢,其型号、规格、固端和悬挑端尺寸的选用应经设计计算确定,与建筑结构连接应采用水平支承于建筑梁板结构上的形式,固端长度应不小于1.5倍的外挑长度,与建筑物连接必须可靠(如由不少于两道的预埋U型螺栓与压板采用双螺母固定,螺杆露出螺母应不少于3扣),连接强度应经计算确定。采用钢筋焊接连接时,应采用HPB235(Φ)级钢筋。钢丝绳等柔性材料仅可以作为一种安全储备措施,不得作为悬挑结构的受力杆件,更不得参与方案中的计算。
第八条 悬挑架架体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牢靠连接,连墙件应设置在与悬挑梁相对应的建筑物结构上。脚手架每两步三跨或脚手架架体立面投影面积每27㎡以内应设置一道刚性连墙件。严禁采用钢筋等柔性连墙件。连墙件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连墙件应从底部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开始设置,设置有困难时,应采取其它可靠措施固定。主体结构阳角或阴角部位,两个方向均应设置连墙件。
第九条 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沿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设置连续剪刀撑,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5-7根,最小距离不得小于6m,剪刀撑水平夹角为45°-60°,将构架与悬挑梁(架)连成一体。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端部必须设置横向斜撑;中间应每隔6个立杆间距设置一道,同时该位置应设置连墙件;转角位置可设置横向斜撑作为加固。横向斜撑应由底至顶层呈之字型连续布置。
第十条 构架底部与悬挑结构应连接牢靠,不得滑动或窜动。构架底部应设置纵向和横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应贴近悬挑梁(架),纵向扫地杆距悬挑梁(架)不得大于20cm;首步架纵向水平杆步距不得大于1.5m。
第十一条 架体结构在下列部位应有加固措施:
1、架体立面转角及一字形外架两端处;
2、架体与塔吊、电梯、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等设备需要断开或开口处;
3、其它特殊部位。
第十二条 卸料平台应单独搭设,其荷载应直接传递给工程结构或地面,不得传递给脚手架架体。不得将模板支架、缆风绳、泵送砼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严禁悬挂
起重设备。卸料平台的搭设方案与设计计算应按本办法中第七条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材料及制作
悬挑架构配件采用的原、辅材料材质及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构配件不得使用:
1、钢管、扣件无产品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的;
2、扣件无生产许可证的;
3、悬挑支撑件有裂缝、变形的;
4、螺栓连接件变形、磨损、锈蚀严重或螺栓损坏的;
5、钢管、扣件未进行防锈处理的。第十四条 搭卸前准备工作
1、搭设、拆卸作业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搭设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搭设前应按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准确放线定位。
3、拆卸前应对拟拆卸脚手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架体结构安全,并对影响到正在使用的脚手架进行必要的加固。
第十五条 搭设
1、悬挑式脚手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搭设。悬挑支承结构安装完后,应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构架搭设。
2、悬挑架高度应与施工进度同步,悬挑架构架的搭设应按现行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的要求及专项施工方案进行;
3、悬挑式脚手架搭设过程中,须指定监护人员进行监护;
4、脚手架采用租赁形式或由专业施工单位进行脚手架搭设施工的,总包单位对其搭设过程负有督促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义务。
5、同一单体工程的外脚手架不得采用不同规格的钢管搭设。
第十六条 悬挑式脚手架搭设完毕后,方案编制人员、审批人员必须参加验收,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并签署意见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检查验收中如发现悬挑式脚手架不符合设计或
规范规定的,应立即落实整改。对检查验收的结果及整改情况,应按实记录,并由验收人员签名留档保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进行检查验收:
(1)单层悬挑架搭设完毕;
(2)多层悬挑架每次搭设完毕;
(3)强台风等恶劣天气后,投入使用前;
(4)停用一个月以上,重新启用前。
脚手架采用租赁形式或由专业施工单位进行脚手架搭设施工的,使用前必须办理验收和移交手续,由搭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双方进行签字认可。
第十七条 悬挑架防护
1、沿架体外围必须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密目式安全立网应设置在脚手架外立杆的内侧,并顺环扣逐个与架体绑扎牢固。安装时,密目式安全立网上的每个环扣都必须穿入符合规定的纤维绳,允许使用强力及其他性能不低于标准规定的其他绳索(如钢丝绳或金属线)代替。
2、架体底层的脚手板必须铺设牢靠、严实,且应用平网及密目式安全网双层兜底。
3、在每一个作业层架体外立杆内侧应设置上下两道防护栏杆和挡脚板,上道栏杆高度为1.2m,下道栏杆高度为0.6m,挡脚板高度为0.18m。塔吊处或开口及内立杆与外墙间距大于20cm的位置应密封严实。
4、施工现场暂时停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第十八条 悬挑架在使用过程中严禁进行下列作业:
1、在架体上推车;
2、在架体上拉结吊装缆绳;
3、利用架体吊运物料;
4、物料平台与架体相连接;
5、任意拆除架体结构件或连墙件;
6、拆除或移动架体上安全防护设施;
7、利用架体支顶模板;
8、其它影响架体安全的作业。第十九条 拆卸
1、拟拆卸悬挑架在保持原有的完好性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悬挑架拆卸作业。
2、拆卸工作必须按专项施工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
3、拆卸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拆卸时应有可靠的安全作业条件与防止物料坠落措施,严禁抛掷物料。
第二十条 夜间或遇六级(含六级)以上大风及雷雨等天气,不得进行搭设与拆卸作业。第二十一条 悬挑架搭设、拆卸作业时,应设置警戒公司,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应当设置负责统一指挥的人员和专职监护的人员。各工序应当定岗、定人、定责。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及有关安全技术规定。
第二十二条 悬挑架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正确使用,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架体上的施工荷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或集中堆载;架体上的建筑垃圾及其他杂物应及时清理。
第二十三条 施工项目部在悬挑外架的施工中应按以下要求执行: 按相关要求完成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聘请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在施工前报送“公司施工安全科”进行专项方案备案监督。搭设过程中应分阶段组织项目管理人员等进行联合验收。
第三篇: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规划科学性,规范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临时建设、城乡世居个人住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___)分类。
第四条
在用地可以兼容的情况下,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未经批准,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于住宅建设;
(二)居住为主要功能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要功能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大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第五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居住用地的土地征收、储备、出让、建设等应成片实施,土地应以规划道路、自然界限所围合的区域单元出让。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广场、教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随意侵占。
城市公园周边临街用地不得侵占,应有临街开敞空间。
第七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外,新建项目未达到___㎡的零星建设用地,不得单独建设,旧城区中的零星建设用地宜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建设,未达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可以建设:
(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
(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八条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指标按照下表规定执行。
第九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第十条
位于城市规划道路临街两侧的建设用地应代征临道路面长度相应侧的规划道路___%的用地(城市道路按规划要求己建成的除外)。
第十一条
新建项目临道路交叉口时,必须在基地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处集中设置绿地广场,面积按以下要求控制:
(一)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不小于___㎡。
(二)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三)基地面积大于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注:①广场延伸至高层建筑裙房内时,其面积计入广场面积时应相应折减,折减系数为___%,且不超过广场面积的___%,净空高度不小于5m。②基地面积是指扣除城市道路后的净用地面积。
第十二条
商住用地内临路幅宽度40m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其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临路幅宽度40m(含40m)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门面长度与临路建筑主体相同时不受此限;当临街商业退让城市道路边线≥20m且设置了绿化隔离带时,该部分临街商业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第三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三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建筑保护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但与待改造地段的低、多层个人住宅间距不在本章规定控制范围内。
第十四条
建筑前后的间距,以南向建筑高度及建筑方位角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
居住建筑或一般办公建筑计算间距时,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H)可按下列标准确定:
(一)一般的按附件一建筑高度计算规定确定高度。
(二)南北建筑底层均有层高相等的架空层的,可扣除底层高度。
(三)两建筑室外地坪有高差,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可增加(或减去)室外地坪相对高差。
第十五条
多、低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除外),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控制:
第十六条
多层居住建筑底部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是否扣除底层高度,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核定。
第十七条
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与其用地红线内南侧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___倍。
第十八条
在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m,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m。
第十九条
高层建筑在规定日照分析区域范围内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住户大寒日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___小时,日照分析区范围按下图控制。在此范围内没有达到相关日照规定的可采取建设方与受影响住户协议补偿的方式处理。
第二十条
高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二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m,多层不小于9m,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二十二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___%,同时须满足专业规范要求。
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下表控制: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5m。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m。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五)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的规定。
第四章
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和文物保护区等规定范围内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环保、安全、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及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的建筑物,其离界(用地红线,下同)距离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前款第三章规定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得小于下表的最小距离。
(二)界外紧邻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划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最小离界距离的___倍,并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三)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充分保证相邻建筑安全的情况下一般不得小于3m。
(四)在本规定发布前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五)毗邻用地建设,如界线(用地红线)为非规则线型或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三章规定设定建筑位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前表中的最小距离。
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新建建筑物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况下,自身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相邻方同意,并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已有永久建筑物,且其离界距离不足,新建建筑物离界距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情况予以核定。(六)教学楼、医院病房等建筑离界应增加的距离须留在其用地红线内。
(七)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及其他危及四邻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其用地范围内。
第二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按下表控制,并应符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对城市道路开设门面(商店)的多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部分),如没有集中的地面配套停车场地,须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首层应加退4m。
第二十八条
城市主次道路没有设置交叉口展宽车道时,临交叉口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应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m以上距离(自城市主次道路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第二十九条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或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第三十条
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高速公路隔离栅外缘、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外缘,距离按以下标准划定:
(一)高速公路,不少于30m。
(二)非高速公路的国道、省道,不少于20m。
(三)县道,不少于10m。
(四)其他道路,不少于5m。
第三十二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与铁路运营无关的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其专业规范要求外,退让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二)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m;
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m。(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退让道路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
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线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
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一)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边区域或通廊的控高要求。
(二)城市规划已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和景观区域的控高要求。
(三)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周边的控高要求。
第三十六条
成片、成组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一般应采用全坡屋顶,不得为减少间距而采用北向退台方式,屋顶上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及招牌。
第三十七条
住宅建筑一般应尽量以南北向为主要朝向。
第三十八条
多层住宅不得采用大进深“工”字形单元拼接组合方式,高层住宅临南向地界不宜采用该类型的拼联组合方式。
第三十九条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相邻场地最低点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为地下建筑,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第四十条
容积率计算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地上建筑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二)地上建筑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有自然采光的部分,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三)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按照本规定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附件二)执行。
第四十一条
建筑基底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基底面积之和(叠加部分不重复计算):
(一)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物基底总面积。
(二)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只要有一面采光面,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计入建筑基底总面积。
第四十二条
对建筑层高要求:
(一)除复式(跃层式)住宅外,公寓和住宅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3.3m,当建筑顶部造型需要时可适当放宽。
(二)商业建筑层高不应超过5.8m,单层面积超过___m2的集中式商业建筑层高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
(三)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4.5m。
(四)在建筑楼层部分架空作为共享空中花园的,且与公共通道相连,当架空高度不小于两个标准层层高时,不计入总建筑面积及容积率指标。
第四十三条
住宅建筑外墙突出的阳台,其累计长度在该向主体外墙长度___%以内时,按主体外墙计算间距,否则按外凸部分计算间距。阳台(空中花园)的投影面积不应超过该户套内面积的___%,滨河等重要景观区域可适当放宽。
第四十四条
建筑外墙突出的飘窗,窗台距楼地面高度不应小于0.45m,外窗凸出主体外墙不应超过0.9m,累计飘窗总长度不应超过该向主体外墙总长度的___%。
第四十五条
50m及以下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70m,50m以上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65m。特殊情况需超出以上控制要求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结合方案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四十六条
建筑色彩应以银灰色系为主,学校、幼托、低层、多层建筑等建筑色彩可采用明度较高的暖色系。
第六章
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四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市级公园绿地或者广场、重要河流水体、风景林地、山体等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内容,应当专题论证。
第四十八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应符合《娄底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规定的指标,商业商务设施用地、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率大于或等于___%,普通工业、仓储用地绿地率不宜高于___%。
第四十九条
居住用地中除满足上述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外,还应有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小区公共绿地、组团公共绿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规模应符合下表规定:
第五十条
地下建筑上为绿地的,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5m。
第五十一条
在城市主要干道、商业街道两侧的建设项目,均需作夜景灯光设计,夜景灯光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方案设计一并审定,一并验收。
第五十二条
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部分不得修建实体围墙,可以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因使用功能等特殊原因确需修建围墙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围墙退让道路边线1.5m以上,且围墙边至道路边线需设置绿化带。
(二)围墙为通透式,有特殊要求的,经批准可建封闭式围墙的,并应对其饰面及外观进行美化处理。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其停车位数量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各使用功能分别计算后进行累加。具体配建标准按照本规定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附件三)执行。
第五十四条
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五级配置,且应集中布置,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规模。
(一)市级公共设施的布局、设置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并应结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确定合理的建设时序。
(二)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人口5~___万人。
满足本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需求。区级公共设施宜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集中布置。(三)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提倡结合设置教育、社区公园、公交站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设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日常生活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半径500~800m,服务人口3~___万,包含公益类服务设施和商业类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应设置超市、银行、通信、餐饮、洗衣、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社区文体中心、社区生鲜(菜场)、卫生所等___项基本功能。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宜相对集中独立设置,商业建筑宜与住宅建筑分离布局,住宅建筑底层不得规划设计餐饮及影响居住环境的用房。
第五十五条
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用房等设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S203;BS203;5S203;0S203;1S203;8S203;0S203;-S203;9S203;3,___版S203;)及相关规定配建,地上总建筑面积在___㎡以上的居住区应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___㎡的社区生鲜超市。
第五十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除工业生产厂房外)应按《湖南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定》统一规划建设防空地下室。
第七章
市政与管线
第五十七条
本章所指的市政工程包括:
(一)铁路和城市轨道,包括其站、线、桥涵等。
(二)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及其桥涵、隧道、立交桥、高架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道口、公共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三)供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管道运输系统。
包括线网、站、厂、场和附属设施。(四)河道、码头及附属设施。
(五)防洪排渍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取水工程。
(六)人防等地下空间工程。
(七)无线电台塔。
第五十八条
市政工程的规划管理应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
第五十九条
道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满足以下规定:
(一)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组成的交叉口应进行交叉口展宽,单向展宽3.5m。
其中展宽段由交叉口外侧圆弧端点起算60m,缓和段40m,路幅宽度大于等于60m的规划道路可不再展宽。相邻缓和段相交时,该路段全线展宽。(二)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___条,并不得超过___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三)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4.5m,主干路以上级(含主干路级)道路机动车道净高不得小于5.0m;
人行、自行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2.5m。(四)现有城市道路用地处于规划城市道路红线之外时,在规划道路未实施前,相关建设项目不得影响现有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五)新建城市道路必须符合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
(六)新建城市道路必须按规范设置室外消防栓,旧区城市道路逐步完善补充室外消防栓。
第六十条
对规划道路开设出入口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个建设用地项目临同条道路原则上允许开设___个机动车出入口,特殊情况,符合规范要求经批准可在同条道路设主次两个出入口。
机动车出入口不允许直接开向城市主干路的主车道。(二)出入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m;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70m。位于交叉口的用地,因地块限制道口距交叉口距离达不到上述要求的,经批准可临交叉口较远一侧的用地红线设置,且不得直接接入主车道。(三)对城市道路开设道口其变坡点应设置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
(四)机动车出入口宽度不应大于8m,道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半径不应大于6m。
对出入口宽度、数量有特殊要求的工业项目,可根据情况另行申请,但必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第六十一条
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应布置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港。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为___至800m。港湾式停车港其线段长度不宜小于两个车位长度,首末站宽度不宜小于9m;划线式停车港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5m,停靠站宽度不宜小于3.5m。
第六十二条
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应与道路绿化、盲道等统筹协调,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城市道路,应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综合管沟。
(二)市政管线应尽可能安排在人行道下,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可将排水管敷设在机动车道中央,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等管线敷设在非机动车道下。
(三)道路宽度40m以上(含40m)时,各种城市公用管道(电力、给水、污水、燃气、雨水、路灯、通信)应在城市道路双侧布置。
(四)在城市主、次干路上埋设管道,需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
(五)市政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
管线最小覆土深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不得低于0.7m。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小于0.4m。(六)因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管道净距要求,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管线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减少其最小净距。
(七)单位自用管线及附属设施只能设置在本单位净用地内不得占用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
(八)城市新建地区严格控制各类架空杆,对于下列范围内不符合本条要求的现有架空线路应逐步改建入地:
1、城市主干路、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共绿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
2、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
3、其他有特殊规划要求的地区。
第六十三条
经批准可以架设架空线路的电力工程的规划管理除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外还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在导线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1~___KV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二)城市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值。
第六十四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建筑物。
(一)各电压等级架空电力线路的保护区范围如下:
(二)地下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m。第六十五条
新设置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得占用现有城市道路人行道。
第六十六条
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尽量维持河道现状,不得侵占行洪断面。城市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和蓄水水面均应严格保护。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一般不应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按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和绿化带的位置,以及供人行或车行的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边线与防洪设施的距离以及防洪设施应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防洪要求执行。
(四)各种管道不得在主行洪河道内顺向布置,横向穿越河道的,不得阻碍河道行洪。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成都技术管理规定
成都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我市技术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四川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技术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多家经营的原则,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
政府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第三条 凡拥有和需要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均可进入技术市场,在不侵犯他方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技术交易活动,不受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经济形式的限制。
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交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技术市场管理机关
第五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各区(市)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审批技术交易组织并对其交易活动进行扶植、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
(三)管理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
(四)对技术市场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五)组织培训、考核技术市场管理人员;
(六)协同有关部门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七)负责技术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和监督、引导工作;
(八)技术市场的其它管理工作。
市科委负责技术市场合同仲裁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本行业、本系统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引导技术交易活动;
(二)依法管理本系统、本行业的技术交易组织;
(三)协助调解技术合同纠纷以及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市和区(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技术交易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
(二)监督、检查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确认无效技术合同,查处违法技术合同;
(三)参与技术市场中技术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第八条 市和区(市)县财政、税务、金融、物价、技术监督、审计、专利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同级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我市设立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配备专(兼)职仲裁员,依法受理技术合同仲裁案件。
第三章 技术交易活动的管理
第十条 技术交易根据各方的需要,可在设立的常设技术市场、流动技术市场以及举办的技术交易会、技术信息发布会、招标会、洽谈会等各种技术交易场合中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科研生产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交易活动。当事人双方可直接成交或通过中介委托第三方代理成交。
第十一条 进入市场交易的技术应合法、真实、可靠。
凡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下列技术禁止进入市场交易:
(一)劣质、虚假技术;
(二)严重污染环境、损害珍贵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健康的;
(三)侵犯国家、单位和他人权益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第十二条 从事技术中介或营业性技术交易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应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核定的经营范围,有与经营相适应的活动场所及管理章程;经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经税务部门税务登记后,方可进行技术交易。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非独立的技术交易组织,除按本条前款规定执行外,必须有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并由所在单位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市外单位和个人来我市设立技术交易组织的,应持其原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证明,经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进行技术交易活动。
第十三条 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技术中介和技术交易活动。
从事技术中介和交易活动的技术经纪人,应当经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登记认可,其主要业务范围是:承办技术合同的代理业务,技术咨询、市场调查和情报信息服务等,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报酬。
第十四条 各企业、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和充当技术经纪人,但应告知所在单位。
第十五条 各类技术交易组织和技术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都应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并接受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市或区(市)县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对技术交易组织的合同登记和业务管理等实行定期综合审查,未经审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年检。
第四章 技术合同管理
第十七条 技术交易必须依照技术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签订书面合同。当事人签订的技术合同,须分类使用省或成都市统一印发的《技术开发合同书》、《技术转让合同书》、《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书》、《技术服务合同书》、《技术咨询合同书》标准文本。
第十八条 签订技术合同应当使用技术合同专用章。技术合同专用章的刻制、使用和管理由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公安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的技术合同认定和登记工作。
第二十条 技术合同订立后,申请登记的,如合同的买卖双方或卖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应由合同的卖方(指研究开发方、转让方、顾问方、服务方)自技术合同订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申请认定登记;合同买卖双方中只有买方是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则由买方(委托方或受让方)向其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技术合同当事人不得就同一项技术合同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重复申请登记。
第二十一条 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申请登记的技术合同进行认定和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出具认定登记证明。
第二十二条 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统计法的规定做好技术市场统计工作。
各有关单位应按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统计资料管理部门和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市场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
第五章 技术交易费用与税收
第二十三条 技术交易的价款、报酬、使用费和服务费,由当事人根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本、技术成果的工作业开发程度,咨询、服务的范围、条件等,协商议定。
第二十四条 技术受让方支付交易的价款、报酬、使用费、服务费等费用,是行政单位的,可在本单位预算外资金中列支;是企业事业的,应由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安排列支。
无技术合同书和认定登记证明的,不能支付以上款项。
第二十五条 技术交易中介方的活动经费和报酬,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团体进行技术交易的收入部分应依法纳税。个人进行技术交易的收入由各技术合同登记站代扣代缴个人收入调节税。技术合同登记站可经税务部门核准代售合同印花税票。
第二十七条 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技术性收入,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的优惠。
第二十八条 各类技术交易组织开办初期纳税有困难的,市税务部门可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
第六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繁荣技术交易或加强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 单位可从技术交易活动技术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直接参加该项技术交易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奖励。
买方单位通过购买技术取得经济效益后,可从本项目投产新增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酬金,奖励本项目直接有功人员。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以欺骗、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由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取消认定登记证明,并协同其同级税务、银行和主管部门追回其套取的减免税金、奖酬金和科技贷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不依法登记,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市人民政府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技术合同登记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或取消登记员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虚报、瞒报、拒报技术市场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统计资料管理部门会同技术市场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含县级)以上财政、审计及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从事技术交易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停止交易;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涉外技术交易,按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办理。涉及国防的技术合同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成都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技术管理规定07.
宿州市泉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技术管理规定
二○一一年一月一日
生产技术管理规定
为使我公司生产技术业务工作职责明确,各级工程技术业务人员明确责任,从而准确的对煤炭生产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技术业务指导监控,达到协调运转,确保上级技术政策和技术文件的贯彻执行,保证安全生产,经公司研究决定,制定本管理体系。
一、文字描述 总工程师 直接上级:矿长
直接下级:各业务科室技术负责人。业务科室技术负责人 直接上级:总工程师 直接下级:各单位技术负责人
二、技术管理体系中各岗位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是必须服从指挥的原则。二是逐级指挥的原则。三是逐级请示汇报的原则。
四是上级对下级不能越级指挥但必须越级检查的原则。五是遵守复命制的原则。
六是对特殊情况不服从指挥或无力完成任务时上级有权越级进行总体指挥的原则。
七是上级对下级有临时授权的原则。
三、各技术业务岗位运行的有关规定:
(一)“一通三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涉及到采、掘、机电等各专业,通防科是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综合性防治方案、措施,由总工程师审定。
(二)地面灾害治理及井下重大灾害治理技术工作由总工程师负责。
(三)采、掘、机、运、通、地测正常的技术管理,各分管技术负责人对各单位进行落实。
四、生产技术业务管理复命制
1、技术业中任何一个技术业务岗位,在接到直接上级的命令,即任务安排、文件落实、技术工作会议纪要、会议部署、临时性技术工作安排等不论任务完成与否,本着谁下达命令向谁复命的原则,都要在规定的期限之内进行回复,保证工作及时到位,领导掌握安排工作进展情况。
2、全公司各技术岗位,对矿外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必须经过总工程师批准同意。
3、对接受命令后,在执行过程中确有困难,执行岗位确实不能克服,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的,或不能按要求标准完成的,也要复命,回复时要说明影响任务完成的直接原因,否则延误工作、受命岗位要负完全责任。
五、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
(一)加强技术工作的领导
1、矿长对全矿生产技术管理全面负责,通过公司总工程师领导技术工作。矿长尊重和支持总工程师在技术方面做出的决定,各单位行政领导都要尊重、支持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保证生产技术措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2、总工程师在矿长领导下,直接对矿长负责。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总工程师对重大生产技术问题提出方案和措施,经矿长审定或上级机关批准后,由生产矿长组织实施。未经矿长和总工程师批准,任何人不得改动。
3、各科室技术负责人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对分管的技术工作行使有关职权,直接对总工程师负责。各科室技术负责人研究解决分管专业的技术问题,对分管专业所做的技术决定,各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未经矿长和总工程师同意,不得改变其决定。
4、各生产技术业务部门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各专业的技术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对总工程师做出的技术决定组织落实,对各专业技术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未经总工程师同意不得随意改变上级技术决定。
5、总工程师要定期召开技术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技术工作。总工程师、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处理好现场技术问题。
(二)严格技术业务人员岗位责任制
1、各科室技术负责人是各专业技术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必须经常深入现场,掌握生产动态和现场的技术管理情况,及时安排布置生产技术工作,确保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各科室技术负责人对分管发生的违犯安全规程、违犯上级技术规定、规范的技术管理责任事故,必须组织有关业务部门、施工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并将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情况分别向总工程师、矿长报告。
3、总工程师每月召开一次工程技术人员会议,总结经验,安排布置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贯彻和落实上级有关技术管理要求,促进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效率,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4、各业务部门是各分管专业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处理本专业技术问题、重大技术问题的攻关、技术创新的整理、存档工作,对本专业的各类技术事故负责调查、分析,对本专业的各种技术文件负责校核,使其符合上级有关技术管理规定。
5、各业务部门的分管工程师、技术员对本专业分工的技术管理负责,负责制订有关技术文件和设计、规程;负责对基层规程措施的审批;负责对重大技术难题研究,负责现场技术和重要问题的检查;负责对基层技术人员工作的指导。对不执行上级有关技术政策和规定、施工现场不具备条件的,必须立即向总工程师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各业务部门的分管工程师、技术员对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或施工设计的各种理论计算数据和有关技术规定负责,确保各种技术数据和规定准确无误。
7、技术科是生产技术管理的第一责任者,负责本单位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负责本单位各施工地点的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当施工现场发生变化时,负责及时补充或修改安全技术措施。
8、各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各种技术管理事故负责调查、分析,参与制定各种防范措施;每半年、进行技术工作总结,积极推广新技术,参加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研制、试验和总结工作,确保本单位技术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9、公司安全监察工程师负责全矿生产技术管理的监督检查。参加设计、规程、措施的会审,主持各种技术管理事故的调查、分析,并负责制定各种防范措施,及时制止各种违犯上级技术管理规定或违犯规程施工的现象,负责每月一次全矿隐患排查,并负责监督隐患的消除过程,确保全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设计 1、井下工程设计
(1)井下工程设计应按照总工程师设计任务书或安排进行。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设计规范》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的有关规定。
(2)采区设计应按照采区地质说明书和有关图纸资料先编制采区设计方案,经总工程师批准后上报有关部门审批。采区设计方案批准后,设计人员应在一月内将说明书、图纸交档案室。并及时报送总工程师,发给有关业务部门和施工单位。
(3)采区设计生效后,不得随意修改。施工中,需对设计进行修改时,必须经总工程师批准。修改采区设计方案时,要重新编制方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
(4)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无施工图,现场不准施工。(5)井下工程设计由技术科负责。设计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及时指导现场施工,不断完善设计并对设计负责。
(四)作业规程:
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提高效率,采掘作业规程逐步推行微机处理文本编制、制图,使作业规程编制规范化、正规化。1、作业规程的编制:
(1)除新采区新水平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和总工程师安排的规程由业务部门编制外,其它作业规程由基层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制。
(2)作业规程必须依照采区设计并结合现场实际编制,作业规程的有关规定不得违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上级有关安全技术规定。
(3)在编制规程前,编制人员应认真阅读分析采区设计和有关资料,并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确保《作业规程》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编制人员对自己编写的作业规程中有关数据和规定负责。
(4)采掘作业规程应按标准格式编制,并逐步实现微机绘图。
施工单位按照作业规程编制要求进行编制,开工前5--7天编制完毕,以书面材料形式报送主管业务部门审批。
文字、表格处理:采用word文档文字处理,表格采用Excel或word绘制表格。制图采用Auot CAD制图,包括永久(临时)支护图、炮眼布置图、剖面图、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片口交岔点施工大样图等。所有制图按照作业规程编制规定顺序直接插入文档内,一般不得以附页的形式另附图。
页面规格:采用A4纸张页面(制图根据图幅情况而定)。封面:××煤矿作业规程 采用2号 宋体加粗字其余4号字。规程文字部分:章节题目采用3号宋体加粗字,其余采用4号或小4号宋体字,章节中段落题目采用4号宋体加粗字。
(5)当施工地点条件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更改时,必须及时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报矿审批后实施。
(6)坚持一工程一规程制度,同一份规程的补充措施要统一编号。要统一规程措施格式,对不同工程的规程、措施、施工通知书的内容和要求要做出具体规定,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7)作业规程编制必须认真,对质量低劣的作业规程编审者进行批评教育,限期重新编写,并进行罚款。凡是因规程编制低劣问题延误施工的,追究编制人员的责任。
不是施工单位编制的作业规程,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接受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核实修改、审批,凡是不修改审批的,出现问题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负责。
2、作业规程的审批
(1)作业规程和重要措施必须实行会审制度,一般技术措施可以传签。会审或传签的单位是:编制单位(施工单位)、技术、通防、机电(运输)、安监处。增减会审单位时,由矿总工程师确定。作业规程(措施)由业务科室分管负责人签字,一般措施审批人员由各业务技术员签字。
(2)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编制完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后,应先交业务部门初审。初审后的作业规程,先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初步修改后进行会审。会审由矿总工程师主持,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有关领导、业务部门必须按时参加。会审后修改合格的规程由总工程师签字后生效。
(3)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会审时,必须由各业务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参加,并对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中的有关内容负责。因作业规程或技术措施质量低劣、脱离实际而发生事故或影响生产的,除追究编制人的责任以外,还要追究有关业务部门和矿总工程师的责任。
(4)不管会审还是传签的作业规程或技术措施,除矿总工程师外,任何单位不得拒绝签字,如有意见或建议,可以在作业规程或技术措施的“审批意见”栏中写出,供总工程师纳总意见时参考。作业规程应在施工前5天审签完毕。技术措施和施工通知书的审批必须在开工前审签传达完毕
3、作业规程的传达学习:
(1)作业规程必须在施工前,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传达学习。传达学习应执行签字制度,并对有关人员考试,凡考试不及格或不听传达者不得参加施工。由安监处负责监督检查。(2)使用期大于3个月的作业规程,每季进行一次重新传达学习考试,使用期达到一年的作业规程要重新编制会审、传达签字。
(3)参与现场生产管理、安全监察、地质测量及有关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也要认真学习作业规程,并在现场严格落实。
4、作业规程的执行:
(1)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经总工程师签字生效后,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不按作业规程或技术措施施工的,要追究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责任。
(2)作业规程的执行情况,由安全监察部门检查监督,检查监督规程执行情况。
(3)对违背作业规程施工和违章指挥者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不符合作业规程的工程必须进行返工。
(五)现场技术管理 1、巷道贯通:
(1)所有贯通巷道,贯通前必须由生产部对原导线点进行复测、进行闭合计算。确保贯通符合规程要求。
(2)巷道贯通前,当两个掘进工作面相距20m时,必须停止一个工作面施工。工作面距透点20米时,由技术部门下达预透通知单,报施工单位、技术、调度、通防、安监处、矿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并在现场准确标出予透点。
(3)施工单位接到预透通知单后,要及时编制防止透水、冒顶、崩坏设备、放炮伤人、有害气体涌出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开始执行放炮设岗;通防部门负责编制和实施巷道贯通的通防安全技术措施,防止贯通后风流紊乱。措施审批后,立即传达贯彻执行。
(4)贯通地点按三岔门、四岔口管理要求,由施工单位提出支护设计并施工,对予透点要提前10米进行加固并保护好设施管线,否则不准掘进
2、采区集中井(小眼)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执行《关于采区集中井(小井)施工使用管理规定》见附件。
3、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和末采撤面的技术管理(1)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和末采撤面工作,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2)技术科是初放及撤面的主管业务部门。负责下达施工通知单和现场的监督检查工作。
(3)工作面投产和回撤必须由生产矿长组织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技术科填写验收单方准生产。
(4)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末采撤面由副总经理组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分三班现场盯岗。
(5)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的结束,由公司总工程师现场鉴定后确定。
4、地质测量技术管理
(1)地测组对全公司的地质测量业务负责,负责全公司地质测量的技术及现场管理。
(2)新采区设计前三个月,地质人员提供采区地质说明书和图纸资料,经总工程师签字后在设计前一个月交设计人员。
(3)测量人员负责向公司领导、有关单位提供有关图纸、资料,采工图每月填一次,每半年更换一次。
(4)地质组按时提供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水害预报和工作面过特殊地点通知单及有关资料。
(5)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防治水工作和储量管理工作。每月排查一次防治水隐患,并负责制定防治措施。按有关规定对所有测水点按时测水。测水资料及时报有关领导并存档。施工探放水钻孔、地质钻孔、探煤厚钻孔时,要现场跟班记录资料,并及时分析、整理、填图。
(6)所有开门预透位置必须依据规程要求在开门前一天或贯通前三天标出。
(7)所有断层煤柱、保护煤柱、工作面停采线等根据规程在工作面到达前十天在现场标出。(8)井下采掘地点遇地质构造或出现水情,地质人员要立即下井查看,收集资料,及时分析处理并填图。每旬对各采掘工作面地质条件至少进行一次详查,了解煤厚、断层等地质情况及地质说明书和地质预报的兑现情况,并及时填图。
5、机电技术管理
(1)机电设备的安装、撤除、检修、运送大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高低压供电严格负荷审批制度,新增或撤除负荷一律由机运科审批,任何单位不准增减负荷。
(2)机运科定期组织测试、检查设备性能,保证设备完好。定期整定、试验各种保护,做到各类保护灵敏可靠。
(3)机运科定期组织机电设备、高低压供电的隐患排查及检查,督促单位整改。
(4)机运科负责编写机电设备检修计划,并组织实施,每年雨季前进行一次矿井最大排水联合试运转,并及时检查清挖水仓。
(5)严格防爆电器、设备入井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下井使用。
6、通防技术管理:
一通三防是关系到全公司职工安全的大事,必须实行专业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总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一通三防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总工程师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工作,通防技术负责人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具体负责“一通三防”日常工作。通防科是全公司一通三防的业务主管部门,副总经理、各单位都要做好分管范围内的一通三防工作,严防通防事故的发生。
(1)作业规程中对采掘工作面的一通三防管理必须有明确的规定,通防科对该部分必须严格审查。
(2)通防科每年编制安全技措工程计划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计划下发后各单位都要认真学习传达,总工程师负责每季对两计划进行一次平衡,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3)局扇必须保证正常运转,严禁随意停开局扇和断开风筒,因停头、停电、检修等需停开风机,需填写停风申请单和编制恢复通风的措施,报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4)严格瓦斯检查制度和“一炮三检”制度,专兼职瓦斯检查员发现瓦斯涌出异常或瓦斯超限,应立即采取措施,同时汇报调度室、通防部门值班领导,通知施工单位停止作业并撤出人员。处理完毕,方可生产。
(5)启封盲巷或恢复旧巷工作由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排放瓦斯工作由通防部门技术负责人写出专门措施报总工程师,经签字批准后,由救护队执行。
(6)全员爱护、管好、用好通防设施,凡不正常使用和破坏通防设施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7)严格执行双风机、双电源制度及采、掘供电分开,防止电器设备失爆。
(8)严格井下烧焊工作,必须有总工程师和总经理签字的《井下烧焊报告书》方能进行。
(9)通防科每月编制通风计划,对需要施工和撤除的通防设施要下达施工通知书,对不能按时施工的责任者,有权按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10)由总工程师、通防科负责矿井通风系统合理调整,保证足够的风量,防止系统紊乱和风量不足。
(11)严格井下各地点的防尘工作,保证防尘设施完好可靠,按规定对所有产尘点进行洒水防尘。
附:关于采区集中井(小井)施工使用管理规定
关于采区集中井(小井)施工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采区集中井使用管理,减少生产事故,保证安全,制定采区集中井使用管理规定,巡回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小井维护、修复小井、处理小井堵塞安全技术措施。制定本规定,望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采区集中井使用管理规定
1、小井必须实行挂牌制度(“通风井”、“行人井”、“材料井”、“溜煤井”),每个联络巷均必须悬挂,专井专用,溜煤井、材料井严禁行人,小井上口必须用铁篦子封口。
2、各小井必须保证完好发现盘木损坏或脱圈必须及时维修,重新扶圈,否则不得交接班。
3、小井挂牌必须做到字迹清晰、位置醒目。
4、行人井必须专用,严禁上下分段兼做其他用途。
5、行人井必须封闭半个井口,防止人员坠入下层小井。
6、行人井必须设置行人梯,行人梯必须保持完好,每班指定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安全可靠。
7、材料井,在下放物料时,下层小井口要封闭严实,小井下口严禁逗留。
8、严禁通过通风井提放物料,防止损坏风筒。
9、下料井下放物料时,必须首先检查绳索,保持良好,并系牢,严禁沿小井向下丢料。
10、下放设备时,千不拉固定在坚固的口架棚上,作业人员要有专人指挥,统一口令,下井口设专人警戒,5米范围内不得有人走动。
11、溜煤井内应设置粗线或链条,便于堵井时及时处理。
12、每两层联络巷设一个高压风阀,便于堵井时,采用高压风吹通。
13、溜煤井各层联络巷必须配备处理堵井的接力钻杆,并保持完好,吊挂于联巷棚梁上,便于寻找,严禁随便乱放。
14、溜煤井必须保持畅通,并定期清理。
15、集中井内要设信号,并保持完好可靠。
16、采区运输道要班班清理干净,保持巷道畅通,无杂物。
17、运输刮板运输机必须通过其它小井时,刮板运输机底部必须用木板铺严,两侧设置挡板,防止煤渣进入其它小井。
18、局扇前必须安设净化水幕,防止局扇吸如煤尘,并且安设在通风井附近。
19、风筒必须通过溜煤井时,要有防止煤矸损坏风筒的设施。
二、采区集中井巡回检查制度
1、施工单位每班对小井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人由班长和工区班子共同组成,由上而下,逐层对溜煤井、下料井及行人井检查。
2、检查内容包括:小井及联络巷支护情况,人行梯情况、溜煤井各层联络巷的过渡溜皮,溜煤井积渣,下部溜子道的清理情况,有无出水,各采区治水情况,严禁流水进入小井。
3、瓦斯检查员每班至少一次对通风井内风筒吊挂及风筒完好情况,净化水幕的情况的进行检查。并向下一班交接清楚。
4、安监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5、检查小井时必须两个人共同进行,严禁单人作业。
三、小井管理
1、小井内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保险带,并搭设牢固的脚手板,井内设有留绳,井内作业人员不得与上、下人员平行进行。人员进入小井前应首先和井内人员联系清楚,经同意后方可进出。临时行人必须有牢固的溜绳。
2、人员带工具上、下反井时,必须把工具放在专用的工具包内,栓系牢固。
3、反掘前(开门前),必须在开门处扶好抬棚作为小井生根(反掘),开窝处5米,范围内架棚必须表背严实。
4、上提下松工具,材料时,必须用绳子捆牢,信号联系清楚以后才可上提或下松。材料上提下松时,人员应躲在小井口两侧联络巷(毛硐)内。
5、小井反掘3m以后,必须使用局扇通风,风筒口距迎头不超过3m
6、提料用的棕绳,必须经常检查更换,以防断绳掉物。
7、上下人员必须联系好,原则上人员在班前一块上,班后一块下,班中确需上下人应层层联系清楚。
8、各层小井口5m范围内严禁有杂物,以防坠入小井伤人。
9、不使用的小井,必须通风,以防瓦斯积聚。暂时不需要溜煤或行人的小井,必须用木批、芭片在上、下口封闭,以防有人误入或掉下物料、煤岩等东西。
10、上层井出煤或送料,下层井必须用木料或芭片背上,留一小洞满足提料或出煤,以防有坠物坠到下层井。
11、维修冒顶不通风的小井,必须先检查瓦斯,只有在有害气体不超限时,进行正常通风后,方可恢复工作。
12、反掘小井可一人刨煤,一人垛盘,正常施工时木盘面至工作面的距离为0.6m,若煤质松软破碎不得空顶作业,木盘紧跟迎头。
13、反掘小井施工时,设留绳(用棕绳直径28mm)以保证行人安全。
14、垛盘要讲究质量,生根牢固,上下对中,垂直底板,接口严密,四周背实。
15、小井发生支护局部脱落(脱裤子),处理时应首先加固脱落处上方的完整支护,用扒钉或钢丝绳连成整体,防止继续掉落,并铺设护身掩护挡板,整理加固脱落段下部的支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由上向下清理堆积物,随之向上架设正常支护,如条件不好,必须由下而上清理堆积物,支护由上而下进行,修井的工作人员不少于二人。
16、堵眼时,只准人员站在联络巷或顺槽内透眼,不站在眼内透眼,透眼工作不得少于二人,即一人监护一人工作。
17处理堵眼严禁用水冲或放炮方法导通
18、切井(小眼)轻微堵塞时可用压风管吹压风。
四、维护、预防小井脱圈的措施
1、预防
1)工作面大块煤矸在人工破碎后进入小井,井口设铁篦子,防止砸坏盘木,或堵在小井内。
2)小井四角钉好扒钉(扒锯),周边钉皮子,提高抗撞击能力。3)定期检查小井,发现有损坏及时处理。
2、维修
1)维护小井前必须加固好小井口,井口打好双横撑,同时用小井料排好,以防大煤块或矸石滑落掉入小井内,以免发生伤人事故,并有专人看护井口。
2)维护小井顺序由上向下逐段进行。
3)维护小井必须在其上口严格设好警戒,严禁任何人从小井口上口行走。
4)维修小井 前,要将小井内所有各层联络巷及小井清理干净,防止煤矸或杂物坠落伤人。
5)维修小井时必须严格执行拆1-2圈,扶1-2圈的要求。同时在拆圈前,必须将待拆的小井料上面未拆的最下面一圈料用绳子固定好(即绳一端系在小井料上,另一端系在小井口架棚梁上,且必须用双股绳子)。
6)维修时必须保证退路畅通方可进行。
7)进入小井拆圈,传料人员必须在所站之处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以利人员站稳。
8)先将小井口的抬棚的四腿加固成“井”字形,同时打上托棚。9)维修小井时必须保证小井下口刮板运输机试运行正常,以便及时拉出掉下煤岩。
10)维修井口架棚及联络巷时,从小井口两侧逐棚进行,并有可靠畅通的退路。设专人观察顶,所扶托棚或点柱有力。修复后的余渣要及时清理干净,保证巷道高度。
五、小井堵塞的处理措施
1、工作面放炮后要及时通知下部运输巷开动刮板机,将溜煤井下来的煤及时运走,一旦出现堵塞按以下办法处理
2、处理堵塞小井时,任何人不得进入小井,不得站在刮板机上,或正对小井口,要用长把工具(即接力钻杆)或压风管捅小井。
3、处理堵塞小井时,要保持退路畅通,并保持刮扳机运转正常。
4、处理小井堵塞时,必须三人配合,一人掏井,一人监护、一人把守小井下口的溜子按钮,一旦掏通,要及时开动溜子拉煤,防止大量的煤炭下压死溜子。
5、处理小井堵塞时要将小井上口封闭严实。
6、如果人工无法处理小井堵塞时,须放炮处理时,必须汇报矿调度室,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按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三十条的规定,必须采用取得煤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用于溜煤(矸)井的煤矿许用钢性被筒炸药或不低于该安全等级的煤矿许用炸药;每次爆破只准使用1个煤矿许用电雷管,最大装药量不得超过450g;爆破前必须检查溜煤(矸)井内堵塞部位的上部和下部空间的瓦斯;必须洒水,放炮处理小井要制定专门的措施。
六、特殊措施
1、小井一般沿煤层底板倾斜方向向上反掘,开门前必须加固好原有支架,并扶好牢固的双抬棚作为小井生根,小井开门前2米,和透前3米,不允许放炮。
2、切井内必须保持两道错开的护身挡板。
3、切井(小眼)与联络巷的三四角支护,除正常支护外,三、四角门必须在顶板架设抬棚。抬棚要均匀横跨小眼两帮并向帮体有3度的倾斜。抬棚用料直径不小于180mm,或Ⅰ11矿用工字钢梁,长Ⅰ11矿用工字钢腿上2M,与正常毛硐棚子接触严密有劲。
4、联络巷与反井(切井)透前必须先把窝外巷道支护进行加固,扶架棚托实棚梁,帮好棚腿,将透点附近3米的支架联成整体,并将透点周围的堆积物积水排净。
5、掘进用料严禁使用腐烂的木料,用料规格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执行。
6、凡无正常通风的独头盲巷,一律在反井下口打上栅栏,挂上警标,防止人员误入。预透前必对独头盲巷,检查瓦斯,只有在有害气体不超限时,进行正常通风后,方准检查加固透点3 M内的支架,否则不准预透。
7、工区跟班人员每班要组织工人全面检查小井个交叉点处抬棚的支护情况,对于流水冲刷空帮的小井、断盘、脱盘小眼要采取措施及时修。否则不允许开工,并严格执行挂开工牌制度。
8、刮板机司机开机前,必须与机尾信号工联系好,确认刮板运输机运行范围内无人,确认运输机范围以上的切井人员停止作业,躲到到毛硐内的安全地点,才能开起刮板运输机。
9、刮板机开动前要点试1-2次在正常运转。
10、开刮板机时人员不得正对机头,开刮板机时,司机要集中精力,听清信号,发现问题及时停止刮板机运转。信号规定:一停、二拉煤。
11、刮板运输机停止使用时,必须锁上闭锁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