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目的地型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精)
乡村旅游目的地型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 曾磊 , 汪 永 萍 , 史 玉 江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 , 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 探讨了新农村社区规划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对乡村旅游型新农村社区的设计宗旨、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 并对社区空 间布局、功能结构及交通、绿化、公共服务和市政工程设计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乡村旅游;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 01-00106-03 S tud y on th e N ew T o urism D e s t in a t ion R u ra l C om m un ity P lan n in g ZENG Le i e t a l(D epar tm en t o f T ou r ism M an ag e m en t , H ebe i U n ive rs ity , B aod i n g , H ebe i 071002 A b s tra c t T h e i m po r tan t m e an i n g o f th e n ewru ra l com m u n ity p lan n in g w a s discu ssed.An d th e ou tli n e o f ten e t , th e spa ce layou t , th e fu n ctionfram e and th e tran spor ta tion, th e v irescen ce , th e pub lic se rv ice an d th e m u n icipa l w o rk s o f n ewtou rismde stin a tion ru ra l com m u n ity and so on w e re an a ly zed.K e y w o rd s R u ra l tou r ism;N ewru ra l com m u n ity p lan n i n g;D es ign 作者 简介 曾磊(1974-, 女 , 河 北保 定人 , 博 士 , 副 教授 , 从事 乡 村旅 游及 旅游可 持续发 展方 面的研 究。收稿 日期 2008-10-31 随着经 济的发 展 , 生 活水平的提高 , 生活 节凑的 加快 , 人 们越来 越向往贴近大自 然 的 生活。乡 村 旅游 作 为 一种 回 归 田园、体验 农村风 情、物 美价廉 的旅游 活动方 式 , 越 来越多 地 受到城市 人的青睐。但 是 , 乡村 旅游 在蓬勃 发展 的同 时出 现 了诸 如破坏 性开发、产品 层次低、特色 匮乏、产品雷 同等
诸 多 问题 [1]。这些问 题都 依 赖 于在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建 设 的 大 背 景下不 断深入推进 的乡村建设。
乡村旅游 活动以广大 的乡村为背 景 , 其 发展 理应 依赖 于 乡村社 区的建设。“ 社区 ” 的 概 念 最 初 出 现在 我 国 的 城 市 规 划中 , 并 与城市、居 住 生活、住宅 区 等 概念 联 系 在 一 起 , 是 城 市某一特 定区域内居 住的人群 及其 所处 空间的 总括。但是 , 随着我 国农村建设 的大规模开展 , 社 区的概 念要 从城 市生 活 发展到 乡村生活。根 据我国 “ 十一 五规 划 ” 发展 的重点 , 基 础 设施、文体、或卫生 等 各 方面 建 设 都要 向 农 村社 区 转 移。新 农村建设 并非形式主 义 , 更 不是 乡村 城市化 的修 建。“ 社区 ” 的概念本 身即突出了 “ 以人为 本 ” 的理 念 , 强 调人 的发 展和 生 活质量的 提高。乡 村 旅游 发 展 在带 来 经 济利 益 的 同时 也 产 生了 诸如环 境污染、特色 丧失、传统文 化淡化 等社会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往 往都 要 由 旅 游 发 展 中 经常 被 忽 视 的 社 区 来 承担。因此 , 乡村旅游 目的地型新农 村社区 的建设 发展 首先 需要 编 制高水平、切实 可行的规划 , 通盘 考虑 旅游 产业、经 济、土地、产 业、地域 和自 然 人文 特色、农 民 生产 活 动等 诸多 的 影响 因 素 , 并将其 逐项落 实到社 区规划 的空间 布局、功能结 构、交 通 组 织、绿化 景观 等 各个 方面 , 为 农 村社 区 的建 设打 下 良好 的 基础。笔者 正是基 于 对乡 村 旅 游发 展 和 新农 村 社 区建 设 中 对社区 规划的迫切 需要 , 对乡 村旅游 目的地 型新 农村 社区 规 划设计 问题展开讨 论。乡村旅 游目的地型 新农村社区 的特点及规划 机理分析 1.1 特点 分析 乡村发展的目标是乡 村功能的完 善 , 村容村 貌的整体提升 , 而绝不是 发展为城市 , 而 是永远 保持乡 村的特 色才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 , 在乡村规划中一定要 体现与城市社区相区 别的特色。农村社区 不仅是农民 生活的 场所 , 也是农民生产的重要场所 , 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作为乡村 旅游的接待 地 , 新农 村社区建 设规 划除 了以 农
民 为核 心 , 以促 进 农村 社区 发 展为 目标 外 , 还 必须 从 旅游 服 务角 度考虑 , 结合 乡村、地域文 化特色 的创造 , 规划 设计配 套 设施完 善的新型农村 社区
[2]。因 此 , 开 展乡 村旅 游项 目的 农 村社区 还要提供发展 旅游产业的 相应 设施 , 发挥 为旅 游活 动 提供协 助的功能 , 乡村旅游目 的地型 乡村社 区的 主要 功能 体 现在以 下 3个方 面。
(1 造 景功能。特色 质朴的乡 村社 区景 观本 身就 是一 道 风 景 , 文明、优 雅的 社 区不 仅能 增 强游 客对 旅 游地 的 良好 印 象 , 还能产 生造景 效果 , 与旅游 地主体 景观相 呼应 , 或者自 成 一景 , 吸引游客进 行乡村旅游。
(2旅游供 给 和 服 务 功 能。旅 游 是 集 食、住、行、游、娱、购于一 体的综合性活 动 , 参与 乡村旅 游的客 人进 入农 村社 区 就要体验 社区的一系 列服务。因 此 , 在乡村 旅游 目的 地性 的 农村社区规 划设计 中 要考 虑 旅 游产 业 发 展的 多 种 供给 和 服 务功能 , 尽可能提 供令客人满 意的服务设 施。
(3 保 护功 能。乡 村 旅游 以 其 自然 和 人 文 的 美 学价 值、历 史 价 值来 吸 引 游 客 , 如 果 游 客 或 社 区 居民 对 环 境 过 度 索 取 , 就可能降低 旅 游 资源 的 价 值。如 过 量施 用 化 肥、农 药 会 造 成水 体污 染;过 度开 垦种 植 会造 成水 土 流失;社 区 村民 自 身不仅 不能作这些有 损旅游价值 的事 , 而且 乡村 社区 本身 还 应 该作 保护 旅 游地 积极 维 护者 , 通 过基 础 设施 的 适当 建设 , 阻挡外 界对旅游地的 过多损害。1.2 规划 原则
当前 , 我 国乡 村旅 游目的 地型 村庄 规划 建
设存在的问 题主 要 有 :缺 少 规划 , 无 序 建 设、土 地 浪 费严 重 , 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 滞后 , 环境 质量 差等。这些 问 题一方 面严重阻碍了 农民生活质 量的 改善 , 另一 方面 阻碍 了 乡村旅游 产品的升级。当然 , 有 中国 特色的 新农 村不 是简 单 的 “ 盖 洋楼 ” 或 追 求 规 划 形 式 上 的 整 齐 划 一;也 不 是 复 杂 的 “ 文物保护 ” 或追求 一 味地 原 汁 原 味。乡 村旅 游 目 的 地 型 农 村社区建设的 特 色 和核 心 应 该有 2个 方 面 :一 是 形 式上 的 , 村容整洁 , 建筑 特 色明 显;另 一 方面 , 是本 质 上 的 , 是 建 设 一 个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完 善 和 适 于 生 活 生 产 的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社区。
构成新农 村社区特色 的要素主要 有自 然环境、历 史文 化 环境、历史文化 传 统、建 筑风 貌 和 经济 结 构 等多 方 面。乡 村 旅 游目 的地 型 的新 农村 力 求建 成环 境 优美 , 配 套 设施 齐全 , 集旅游、度假、观 光、民 俗 文 化、娱乐 于 一 体的 现 代 化 生 态 旅
游型社 区。新农村社区 规划设计原 则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 与旅游产业有 机结合。产 业发 展是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建设的 重要支撑 , 新农村社区 的空间 规划要 从区 域范 围着 手 进而分 析其产业发 展的前景 , 为其在 社区中 规划 出充 足的 空 间 , 考 虑将 旅游 与 家庭 生产 结 合起 来 , 如 建设 手工 作 坊一 条 街 , 游 客既 可以 体 验传 统生 产 的魅 力 , 又 可以 促进 农 村家 庭 经 济发 展;在公 共 服务 设施 规 划中 , 考 虑 与产 业发 展 相配 套 的服务 和农民生产 培训等 , 使 规划与新村 产业发展相 协调。(2 与周边 自然 环 境 充分 融 合。随 着 城 市 风 貌 的 趋同 , 乡村担负 着传承我国 地域、乡 土文化 的重 要载 体作 用。在 新 农 村社 区规 划 中 , 要注 重与 周 边的 自 然环 境相 结 合 , 并通 过 与自 然地形 地貌的 结合 , 反映地 域性的 村庄布 局特征 , 保留、继承和挖 掘原有村落 的自然纹 理。我 国地 域差 异明显 , 自 然 环境、区 位条件、经 济 发展 水平、文 化 背景、民 风 民 俗 等 各 方 面的差 异为各地 社 区特 色 的 设计 提 供 了广 阔 的 素材。我 国 又 是 一 个 历史 文 明 古 国 , 除 了 保 留 有 大 量的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外 , 还保留了一 大 批 建筑 历 史 文化 积 淀 深厚 的 村 庄。因此 , 农村社 区规划必须 考虑农村地区 传统 文化 的延 续性 , 承担 起 传承地 方文脉的历 史重任。
(3以集约 利 用 土地 为 宗 旨 , 综 合考 虑 土 地利 用 与 农 村 风格保持 的关系。人多 地少是我 国的 基本 国情 , 对土 地资 源 的利用 必须本着 开 源节 流 的 精神。本 着 不同 地 段 土地 赋 予 不 同使 用功 能 的原 则 , 使土 地 价值 最 大化;农 宅占 地 的分 配 应 根据 农户 从 业及 兼业 情 况 , 综合 考 虑生 活、生产 的 实际 需 求。产业 园区尽量集 中规划 , 按照标 准化、规 模化、企 业化 的 发展模 式 , 实现 村民共同富裕。
(4 与 农 村 生 活习惯 相 吻 合。农 村 社 区 与 城 市 小 区 相 比 , 不仅是 农民生 活的场 所 , 也 是农民 生产的 重要场 所 , 功 能 更加综 合 , 而且 空 间 也更 多 混
和性 特 征。因 此 , 规 划 要 充 分 考虑农 民生产活 动 的需 要。如 要考 虑 农 宅与 耕 地 或产 业 基 地 的距 离;在交 通 组织 中 , 要考 虑 生产 用 车的 交通 流 线和 存 放场所;在农宅 设 计 中 , 要考 虑 发 展 “ 农 家 乐 ” 旅 游 接待 及 庭 院经济的 场 地、家 禽 家 畜 的 养 殖 场 所、家 庭 的 生 产 用 房 等。使新农 村社区规划 不仅改善农民 的生 活居 住环 境 , 更 有利 于 农民开 展生产活动。
2乡村旅 游目的地型 农村社区的 规划设计
2.1 功能 结构及空间 布局的规划 设计 乡村旅游目 的地型 社区功 能组成上主 要包括 3个方 面的内 容 :一是 最主 要的 居 住功 能 , 为 村民提 供生活 和休息 的场所;二是 保障功 能 , 如 幼 儿园、学校、银 行、邮局、社区 活 动 中 心、诊 所 等 , 为 居 住 功 能 提 供配 套的 服 务社 施;三是 产 业发 展 和服 务功 能 , 为 社区 旅 游产业 发 展 提 供 配 套 设 施 , 如 各 种 旅 游 服 务 设 施 和 娱 乐 设施 [3]。
社区空间 是由它所处 的自然地理 条件 下生 长出来 的 , 而 不 是强 加上 去 的 , 不仅 在生 态 上与 自 然环 境平衡 , 而 且在 形 态上也 呈有机的 联 系。新 农 村 社区 规 划 的空 间 布 局与 景 观 规 划设 计一 定 要体 现乡 村 的特 点 , 才 能具 有生 命 力 , 形成 鲜 明的特性。在社区 空 间 规划 中 , 空 间 尺 度控 制 的 是 否 合理 , 直接关系 到社区的整 体形象 , 因此 , 空间 规划 一定 本着 “ 以 人 为本 ” 的精神 , 创造宜人空 间。
社区的街 道和广场就 像社区的纹 理 , 将 社区 的空 间编 织 起来 , 形成和谐统 一的社区空 间。作 为空间 构成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街道 和广 场 的规 划设 计 构成 了农 村 社区 空 间的 骨架 , 是社区 形象和景 观 的核 心 内 容。它 的 设 计在 很 大 程度 上 反 映了 社区发 展的历 史、文 脉和空 间特点 , 展示 着社区 经济、文 化发展 取得的成果 , 要作为设 计表现的重 点突出出来。2.2 社区 住宅规划设 计 安 居乐业是千 百年来中国 农民追 求的第 一生活 目标 , 由此 可 见 , 住 房对 农 民 的重 要 性。由 于 我国 农村分 布广 , 地理环 境差异 大 , 生 活方式 不同 , 因此农 村 住宅千差 万别。对于农 村新宅的 设计 , 决不 能照 搬城 市的 别 墅 和多 层住 宅 ,而 是应 从农 民 的实 际需 要 出发 , 体 现 农村 生 活习惯 , 反映农民 家庭生产及 旅游接待的 需求。
我国各地 区、各民 族延续居住 了几百年 甚至 上千 年历 史 的 民居 , 同 样集 中 体现 了世 代 祖先 的生 活习俗 和 智慧 结晶 , 是子孙后 代所熟悉、热爱并引 以为荣 的。在 进行 新社 区规 划 设 计中 , 必 须尊 重 当地 的住 宅 建筑 文化 , 历 史 性建 筑 应保 存 修复 , 新建 筑要吸 收传统 建筑文 化的精 髓 , 从平面布 局、立 面 处 理、建筑 装饰、建 筑 色彩 等多 方 面来 继承 和 发扬 传 统的 建 筑文化。其体量、建材、装 饰和色彩 应该 反映 出地 方特 色 , 但 也不应失 其时代感。住 宅的功能 和形 态可 以是多 种多 样的 , 但整个 社区的建筑空 间组织应该 是统一和协 调的。
除了形态 上的设计 , 本着上述 作为旅游 目的 地型 社区 的 规划原 则 , 乡村住 宅的建筑设 计要点主要 有以下 2点。(1 低 建筑 面积 , 高使 用 面 积。农 村 住宅 的 特 点 与 农 村 生产、生活密切相 关 , 农户 成员的 大多 数饮 食、起居、休 息 , 直 至 大部 分旅 游 接待 事务 等 活动 都发 生 在这 里 , 因 此 , 家庭 空 间有着重 要意义。在农 宅的设计 中 , 对农户 家庭 空间 功能 的 多样性要 给予足够重 视。农宅建 筑面 积一 般不大 , 但 有效 使 用 面积 往往 远 大于 城市 同 等面 积的 住 宅 , 经过 分 析发 现 , 农 户 住宅 中厕 所 一般 独立 设 于院 中 , 其他 房 间均 对 堂屋 开门 , 或 直接 经过 院 子进 入 , 基本 没 有内 部交 通 面积 , 这 样 可以 大 大降低 建房的经济投 资。
(2 采 取节 能降 耗 的 设计 , 降低 生 活 成 本。农 民 很 注 意 节约 , 注意节水、省电、省燃料 , 表现 在住 宅上 , 主要 体 现在 主 要房间布置 利于 保 暖 , 省 燃 料;厨房 外 墙 面 较大 , 利 于排 烟 , 节 省设 备投 资;也 可通 过设 置 太阳 能热 水 系统、雨 水 收集 系 统、小 型生 活污 水 集中 处理 系 统、沼气 化粪 池 等来 达 到节 能 降耗的 设计目的。这 样一 方 面 符合 农 民 的原 有 的 接近自 然 的生活习惯 , 同时 清洁能源的 应用也 对社区 的可 持续 发展 起 到了积 极的作用。
2.3社区交 通 系统、绿化、公 共服 务、市 政规 划 设 计 根 据 我国新农村 建设的 政策 和要 求 , 到 2020年 , 我 国的 农 村建 设 将达 到 :解 决 80%左 右 饮 水 不 安 全 人 口 的 饮 水 安 全 问 题;85%以上的村 庄和 95%以 上 的 建制 镇 道 路达 到 国 标规 定 的 通达、硬 化水平;60%以 上的村 庄面 源污 染、工 业污 染 治理 程 度基本达到 国家标准;60%以上 的村 庄 实现 信 息化、网 络化;80%的 村庄 和 95%以 上 的 建 制 镇 正 实 现 太 阳 光 电 能 源、风 能、沼气 等多种 形 式的 生 活 能 源 基 本自 给;60%以 上 的 村 庄 住宅和 80%以上的建 制 镇有 上下 水 设 施。那 时 我 国的 农 村 建设将 登上一个新的 历史高度 :从粗 放型建 设走 向集 约型 建
设 , 从感性 的初步 建设走 向理性 的完善 建设 , 建设生 态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 发展、潜 力深厚 的社 会主 义新 农村。因此 , 以高标 准的农村社 区基础设施发 展为 目标 , 在对 社区 公共 服 务系 统的组 织上 , 要注重 解决生 产与生 活的矛 盾 , 创 造舒适、安全的 生活环境。
农村基础 设 施 配 置 的 最 大 问 题 是 居 民 点 规 模 小 , 人 口 少 , 无 法满 足高 门 槛基 础设 施 的配 置 需求 , 许 多设 施 因为 不 经济、使用效率 低 而 无法 配 置。而 要 提 高农 村 的 生 活 水平, 又必须 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 公共 设施 , 这就 陷入 了两 难 的困境。因 此 , 高水平设施的配 置只 能依靠 区域 设施 和城 市 设施的统 一配置。这就 要求城市 在配 置各 类设 施之时 , 必 须 统筹考 虑城市与农 村的综合需求 , 将 城市的 设施 配置 延伸 到 包括村庄 在内的整个 市域范围 之内。另一 方面 , 新农 村在 编 制 规划 时 , 应尽 可 能借 助区 域 设施 和 城市 设施 , 如 邻近高 速 公路、铁 路、城市 干 道 等交 通 设 施 , 邻近城 市 给 排 水 网 络、传 输电 网接口 , 依托 大型区 域中心 和公共 设施中 心 , 巧 于借用 , 以满足 新农村社区 对高水平设施 的需求。
公共服务 设施既是社 区规划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同 时也 是 我国大 部分农村 普 遍缺 乏 的 部分。在 新 农村 公 共 服务 设 施 的 建设 中 , 一定 要 站在 区域 的 高度 , 既 注 重社 区本 身 的因 地 制宜 , 还要 突出社 区之间 的联建 共享;同时 , 分级分 类规划 设 置 , 统一规划 , 分期建设。所谓因地 制宜 , 是 各级 公共 服务 设 施
配置类 别、数 量 和规 模 , 应 该 根 据村 庄 的 不同 需 求(职能、规模、地域、环境条件的差 异 有所 取舍 , 有 所侧重。
社区 绿化是 体现社 区风貌 必不可 少的内 容 , 要充 分利用 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 , 重 点规划新村及 其周围 的绿化 环境 , 统 一考虑社区绿化环境 , 尽量保留现有的环境绿化。限于村庄的 规模 , 村庄社区中不适宜 大规模的集中 绿地 , 可 将村庄 绿化与 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 合 , 将公共绿地 与道路 绿地、宅 间绿地 和庭院绿化相结合 , 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3结语
乡村旅游 目的地型农 村社区规划 起着 传承历 史 , 继往 开 来 , 描 绘社 会主 义 新农 村美 好 前景 的重 要 任务 , 秉 承 规划 设 计 理念 , 设 计符 合 农民 的生 产 要求、生 活习惯 的设 计 方案 非 常重要。要 建设一个满 足乡村旅 游产 品升 级的、可持 续发 展 的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 通 过村 庄 规划 , 不 仅仅 是 赋予 村 庄合 理 的 空间 布局 , 完 善 的基 础设 施 和公 共服 务 设施 条 件 , 经济 适 用的 农民住 房 , 从 而改善 农民生 活环境;更为 重要的 是 , 通 过 村容 的改善 , 环境 的提高 , 促进 农村旅 游业的 发展 , 有效节 约 土地 , 推动 农 村 社 会 文 化 事 业 , 从 而 推 进 农 村 地 区 经 济、社 会、文明的全面发 展和进步 [4]。
参考 文献
[1]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 [J].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1,35(1 :95-97.[2]唐玲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的互动研究 [J ].玉溪师范 学院学报 ,2006,22(2 :32-34.[3]方明 , 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6.[4]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J].小城镇建设 , 2005(8:7-10,12.(上接 第 100页
蛋白、谷 蛋 白、醇溶 蛋 白 和 油 分 含 量 都发 生 了 明 显 变 化 , 可 见花 粉管 通道 法 导 入 大 豆 DN A 不 仅 对 改 善 玉 米 蛋 白 成 分 具有 明显 效果(这 一 结 果 与 杨 晓 玲 [3]、丁 明 忠 [4]、祁 永 红 [5] 等的 研究 结果 基本 一致 , 而且 对于 提高 玉 米 油分 含 量 也有 明显作 用。综合 比较 ,26h-4-3和 26h-3-1粗 蛋 白、醇 溶蛋 白、谷蛋 白和 油分 含量 都稳 定提 高 , 是 符 合高 蛋 白 育种 目标 的优 良变 异株 系。
表 4D
3、D 4代籽粒油分含量比较
T ab le 4 C om p a riso n o f o il c o n te n t inth e g ra in s o f D 3an d D 4g e n e ra t ion s 排名 次序 O rd e r D 3代株系 S tra in s o f D 3 ge n e ra tion 籽粒油分含量 O il con te n t in g ra in s 均值 % A ve ra ge
比 CK 增加比例∥ % In cre a sed p ror t ionth an CK 5%显著 水平S ign i f-ican ce a t 5% le ve l 1%显著 水平S ign if-ican ce a t 1% lev e l 126h-4-35.8955.82a A 26h-4-36.7951.52a A 226h-11-15.4042.86b B 26h-14-15.8330.11b B 326h-14-15.1034.92c B 26h-3-14.929.67c C 426h-3-14.6322.49d C 26h-11-14.766.10d C 526h-4-14.3715.61de C D 26h-3-24.531.12e D 626h-4-24.2813.23e C D D 4-CK(受体 4.480e D 726h-3-24.159.79e D 26h-4-23.39-24.31f E
(2 大 豆和 玉米 属于 不同 科 作 物 , 通 过 花 粉 管 通 道 法 将 大豆 DNA 导 入玉 米 , 使玉 米自 交系 获得 改良 , 得 到优 良变 异 株系 , 克 服了 传统 育种 上远 缘杂 交 不 亲 和 性 , 可 为 玉 米 育 种 工作 提供 中间 材料。
参考 文献
[1]肖君泽 , 邓建平.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及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2 :87-90.[2]刘萍 , 马宏玮 , 刘生祥 , 等.导入燕麦 D N A 的小麦后代光合特性及农艺 性状变化的研究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22(3 :96-99.[3]杨晓玲 , 郭金耀.大豆 D N A 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中国农 学通报 ,2005,21(11 :47-49.[4]丁明忠 , 杨婉身.大豆总 D N A 直接导入法培育优势高蛋白玉米材料研 究 [J ].西南农业学报 ,2001,14(1 :8-12.[5]祁永红.大豆 D N A 直接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J].玉米科学 ,2000,8(1 :34-36.[6]ZH AN G X Q,ZH UHT,ZO UJ S,e t a l.G e n e tic an a ly s is o f asm a ll g ra in m u tan t in du ce d b y T D N Ain se r tion in r ice[J].A g r icu ltu ra l S c ie n ce &T ech n o lo g y , 2008,9(3 :63-66,91.[7]刘国华 , 陈立云 , 洪亚辉 , 等.外源 D N A 导入诱导水稻高蛋白质变异的 研究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26(6 :415-417.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旅游地产策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旅游地产策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选择示范村,是旅游局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必需有的放矢,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选择示范村,应该从资源、交通、市场、旅游基础四个方面下手。
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就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去除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等已经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因此,乡村旅游,更多的是着眼于景观农业及乡村休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
山水环境资源――以山岳、河流、溪谷等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是“山水型旅游新农村”。
生态环境资源――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是“生态型旅游新农村”。
田园环境资源――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基础,是“田园型旅游新农村”。
村落环境资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是“村落型旅游新农村”。
经济产出资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基础,是“新农产业型旅游新农村”。
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应该有完全不一样的旅游开发模式,也因此对新农村的效果及示范推广价值产生不通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在一个区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易于成功开发的类型,进行试点。
对于试点,我们建议选择对于本地休闲市场有吸引力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且,争取选择多种资源结合的村落,进行综合性开发,是试点选择的最佳条件。比如,有山水景区的古村落,有独特产出和田园风光的近郊村落,都是最好的示范村。
2、市场基础与交通条件
一般来说,新农村作为区域性休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是比较容易启动市场,形成成长快速、效果明显、带动性强的结果。因此,交通便捷、离城市近,是休闲市场最佳的目标村。因此,示范村的选择,应该把交通条件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区域性休闲市场影响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其中,餐饮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可以说,特色乡村餐饮,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核心。
另外,国道、省道边交通节点上的村落,具有特别优势,可以成为以路为生的旅游村。
3、现状选择
不要在没有旅游经验的村落搞试点,也不要在经济落后的村搞试点。
有一定经济实力,至少在区域处于中上水平,才可以保证村集体、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能力,以及村民建房的能力。
有旅游经验,才能保证村民对旅游市场有基本的概念,有信心、有初步的认识基础。因此,应该选择村庄现状较好,有旅游经验的村落进行试点。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旅游开发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旅游与这20字方针的关系,就是旅游新农村的模式结构。旅游产业,以游客的旅游消费过程为核心,形成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形成了旅游新农村全新的模式。
新农村景观――吸引游客观光――观光收入;
绿色新鲜农产品――吸引游客餐饮――餐饮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乡村田园环境――吸引游客住宿――住宿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经济作物――吸引游客购买――购物收入――高附加值销售农产品;
因此,有游客消费,带动形成了景观农业、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改善农民住宿并形成农家接待能力,并由此形成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民主的管理,达到由旅游而建设新农村的经典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旅游新农村示范的投资,应该包括四部分,即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
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起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重庆、成都等地政府埋单消费农家乐,就是一种有效的启动支持。
在政府协助下,核心机构,是村委会,这是代表集体经济的决策机构。村集体经济对于整体发展的投资和决策,是系统科学发展旅游新农村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旅游新农村建设,这样才能较好的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
投资商,是建设新农村的外来动力。应该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投资几百至几千万元资金,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大棚餐厅、大型鱼塘、景区项目、野奢酒店、山水酒吧等等,成为带动旅游的重点。应该规划一批旅游项目,吸引多家机构投资,已达到区域吸引力的最大化。
农户,是旅游新农村的主体,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投资家庭旅馆等等,是打造新农村最为重要的内容。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个村的示范,可能带动一个区域。旅游局长们必需考虑示范村的带动模式。
我们建议,以带状结构为目标,进行新农村带动区域的规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沿路带状发展
一条近距离大城市间的通道,是最好的休闲带。一条景观大道,可以带活沿路一条休闲带。开放式休闲景观大道的规划与建设,对旅游新农村独具价值。沿路进行旅游新农村规划与推广,是非常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
2、沿河带状发展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血脉。滨河大道与沿河乡村带,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区域,一种滨河休闲区域。水是灵气的聚集,有水就有开发价值。沿水带旅游新农村开发,包括以水为游线,沿水开路,沿水成景,都可以形成较快的发展。
3、沿山带状发展
城市一般在坝内或谷地,总有山环水抱,这是中国风水。山前地带,往往形成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就象河流成为风景线一样。因此,很多城市,都有沿山发展休闲带的极佳条件。旅游新农村,在沿山发展中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带状区域发展。沿山旅游公路,可以很好的带动沿山乡村旅游。
4、环城带状发展
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极强,形成了环城郊区的休闲旅游繁荣局面。旅游局长应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基础,规范城郊休闲、形成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发展结构,形成环城带状发展的格局。环城带结构中,新农村与大中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并行,城乡发展融合,是最具商业增值价值的发展结构。
总结:旅游局长应该善于选择旅游新农村示范村,运用G+V+I+F的模式,借政治东风,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并运用带状发展推广战略,形成新的旅游发展突破局面。
第三篇: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_
两型社会视角下洞庭湖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
——以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为例
摘要
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背景,结合大通湖地区河坝镇三财垸村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并对社区建设模式、规划措施与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对洞庭湖区两型村庄社区的规划探讨。
关键词两型社会;新农村社区;规划
引言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应该将两型社会应用于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规划措施与技术在农村加以应用,建设以两型为目标的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村并加以普及。另外,狭义而言,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可以降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契合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两型社会设计理念应用于农村建设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体现。本文将从两型社会的含义入手,通过对其的解读和新农村社区的理解结合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两型社区示范点规划设计为例,提出笔者对洞庭湖地区的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农村社区的思考。
1、两型社会相关解读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2、研究区概况
三财垸村位于河坝镇镇区西部,与镇区相邻。距镇区中心2公里。规划区地势平坦,属于典型洞庭湖区自然风貌的平原湖区。省道S202为其过境公路,远期有高速公路通过,出入口位于三财垸村附近,由此三财垸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河坝镇的西大门必会迎来发展契机。
近年来,满村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机械化农业,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柱。
2015年全村总人口1300人,总户数315户。全村分为三个村民小组,一组335人,二组448人,三组517人。劳动力人口689人,其中农业人口680,商业人口6人,运输业人口3人,外出打工人口120人。村内村民住宅多为近年来新修缮住宅风貌统一,环境良好。
全村耕地3154亩,林地218亩。全村2012年征收了300亩耕地作为工业用地。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全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吊瓜子,藕等,养殖物主要有鱼,还有养殖大户养殖的鹅,年收入达16万。村内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远期二三产业的开发提供支柱。
3、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农村社区规划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充分节约和高效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各类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消耗。规划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应倡导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环境优雅、文化内涵丰富、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花园式经典居住空间。3.2生态原则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原则,重视村域、镇域、县域乃至区域的生态平衡,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环境破坏,尽量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规划要贯穿生态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在住宅、厂房建筑和设施规划中应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3 整体性原则
必须将新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系统,强调其建设发展的整体性。整体发展模式是实现新农村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以整体生态观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广大乡村地域是城市的净化载体,而当前农村资源浪费及农村环境破坏非常严重,以生态为指导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既可以维护自然生态,又使人类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确定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的建设从根本上理解是将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的各项措施与技术应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上。4.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城乡导向的差异性可把新型农村社区分为:纳入城区型社区、镇区融合型社区、农业服务型社区、旅游服务型社区。
综合对三财垸村的各项分析,将三财垸村划分为镇区融合型社区。
镇区融合型社区指在规划镇区建设用地范围边缘和内部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既要兼顾小城镇建设,又要服务农村。此类社区主要吸纳镇区周边村庄的人口,这部分人口以镇区或县城非农就业为主,也有部分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其生活方式大多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渡阶段。
两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纳入镇区的总体规划,与镇区实现设施共享。在空间布局上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模式,,具体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
(1)交通组织,社区与外围联系至少有一条道路,过境公路不进入社区。将镇区公交线路引入社区,在社区人口集散处设置公交站点,方便社区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减少资源浪费,达到资源节约。在社区道路横断面上采用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采用慢行交通
(2)构建“单元—组团—镇区”不同层次的弹性生长模块。根据社区集聚人口的规模和发展时序进行“单元—组团”式的模块式弹性开发,在“单元—组团—镇区”三个不同层次满足不同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应尊重自然本底条件并加以利用。
(3)为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充分空间。考虑镇区居民耕作意愿和城镇居民田园生活体验需求,在社区外围分片安排少量家庭菜园,作为社区公共资源,可采用租赁的方式,满足有耕作意愿的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可为向往田园生活的城镇居民提供休闲耕作之用。在居住外围安排生产效益好的高效农业区,种植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在社区中安排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交易市场,为农机站、防疫站和生产资料销售站等农业生产服务机构预留空间,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4)安排功能丰富、设施先进的公共服务中心带。安排村名活动中心、游园、养老中心、幼儿园、商业步行街;重点考虑农业生产相关服务和镇区生活配套职能,特别是为农村金融服务、农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预留空间。
(5)社区外围采用规模经营型的农业带,鼓励区内企业和农民合作,逐渐形成规模经营型农业,采用机械化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镇区融合型社区空间模式示意
公共中心带功能布局示意
4.2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社区的措施
规划设计层面措施
有时序的开发土地,降低开发成本,保护基本农田,注重城乡统筹以及村民意愿,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建设两型新农村社区有效途径是对建筑选址、分区、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夏季风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规划布局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利用。形成环境友好的居住条件和有利于节能的微气候环境。
建筑设计层面措施
建筑设计要体现“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运用建筑节能技术,如采用空心砖作为墙体材料,并且充分考虑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及能耗问题。建筑设计采用住宅坡屋顶,并使用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对于水进行收集利用。社区路灯使用光控技术控制开关和风电太阳能技术。医疗养老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达到防风节能效果,建筑周围的入户路采用软硬结合的透水式铺装,利于微环境水循环。
生态技术层面措施
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根据目前新乡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对社区污水,雨水的处理统一由市政管线排往镇区集中处理,部分农田,景观地段采用地埋式净化槽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社区环卫处理采用固定垃圾收集点模式,垃圾收集点可采用生态垃圾池,即可储存垃圾也可处理一些轻质垃圾。为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浪费,达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的目的,环卫车辆、垃圾处理场所应与市区、乡镇环卫设施相衔接,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
绿地生态、雨水和沼气工程技术。在新农村社区实施绿地生态工程技术、雨水收集技术。采用地下储雨池或地上储雨罐的方式收集小区屋面、庭院和地面的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用水、景观用水或消防用水等,可大大节约自来水用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
将粪便、厨房垃圾等有机物投入池中发酵后产生可燃气体,出料即为肥料。以沼气为纽带,由沼气池、畜禽舍、三格式化粪池和日光温室组合而成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积肥产气同步,养殖种植并举,物流、能流良性循环功能的能源,非常适合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应用。在三财垸村社区规划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村民的要求,集中择地规划修建沼气池,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流程,结合养殖、种植共同组建沼气池系统。
太阳能技术。基于技术经济成本方面的因素,邓岗新农村建设宜使用两种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栽培棚室。另外,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方面也可考虑太阳能的利用。
通过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建设措施与技术的应用可对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洞庭湖区的乡村社区有初步整体的解读,对其方案的导出有了理论的依据。
5、居住组团与公共中心带平面布局
组团与公共服务带规划示意
总体布局上采用镇区融合型社区空间发展模式。该社区是在各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措施和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的新型乡村社区。在整体布局上,将村民聚居区选址在距离原村民聚落附近,有利于社区的公共服务的辐射。采用集中布局的方式设置组团,组团内部根据村民从事的生产活动布置多种住宅形式。组团中心为村民活动中心,景观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中心地段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带,包括多种乡镇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构建“一带,两组团”的空间结构。在建筑和环境风貌上采用乡村特色的传统风貌。
6、结论
根据对洞庭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坝镇三财垸村的规划研究,总结得到:
1、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不仅仅是对用地控制和建设规模的管理,也应该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南。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程序的审核及社会整体效益的评价。
2、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根据村庄发展和经济社会等情况确定村庄在城乡导向的差异性,从而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建设模式。
4、总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社区的措施和技术,并根据村庄建设的具体情况加以应用。参考文献
[1]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卢瑶.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07 [3]陈振华,侯建辉,刘津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规划师》,2014年第 3 期 第 30 卷
第四篇: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范文)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对该村的积极影响和益处,以及成都消费市场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支持像该村这样的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并在现有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上适当提升发展档次,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化。
一、乡村旅游
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人为了逃离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发展了乡村旅游。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乡村可进入性的大大改善,使欧洲、美国、加拿大成为最早的乡村旅游地区。目前在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德国等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可以与传统的海滨度假平分秋色。相比较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主要是观光游览、短暂休闲娱乐活动等。以名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要形式。乡村旅游(郭焕成,2004)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政策支持)
国家于2005年提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要求,县建设局以“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靠市场化运作,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为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成政策,整合资源,奋力推进赵家镇平水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成都市规划局投资160余万元在该村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文化健身广场现已全面竣工。该综合体占地 500平方米,作为集聚民、惠民、便民、利民、富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配套建设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小区标志景观、休闲台、健身设施、绿化文化健身广场等更是为“美丽新村”的幸福村民提供饭后茶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极大消耗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多元化,有利于稳定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二)改变农村风貌。由于发展旅游的现实要求,乡村必将迎来新的风貌,新的气象。环境卫生将得到改善和监督,满足市场需求的景观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舍房屋将得到修缮和保护。
(三)旅游扶贫。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补偿,或是经营产品,提供服务等都可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成片闲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引进项目,合理规划利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赵家镇平水桥村位于距成都市区40多公里的郊外,恰处成德南高速路旁,高速路口位于该村,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双流第二飞机场(在建)都较近。村内源于沱江的唐家桥河流灌溉全村,形成典型的“炊烟人家,河畔乡村”。
(二)交通便利。已经通车的成德南高速公路横穿赵家,并在平水桥村设有出口,从成都市区驱车前往该村经仅需要30分钟左右。规划中的金赵路、福兴大道、中金快速通道等道路均将通过该村,到时南部、巴中、汉中、西安乃至祖国各地的宾朋到成都都将路过该地,可以说,今后的该村就是入蓉的重要驿站,其形象就是“成都映象”。发达的交通环境,必将使该地成为重要交通枢纽,成都通往川东北的桥头堡。
(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该村保留最原始的乡村风貌的同时,实现了统一规划和创建,乡村风貌基础条件好。现有池塘10余处,夏日里蛙声一片,池内生态物种保留良好,仅部分被开发用于养殖。贯穿整个乡村的标准沥青路也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该村也未引进任何有害有污染项目和企业,保障了乡村的最美生态。
(四)丰富的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区在全镇的规模达1亿多袋,该村也成为辐射地带;该村和相邻两个村经土地流转10000亩,发展了优质果蔬产业示范带,提供了新鲜,有机的果蔬;依托于“磨子”的乡村风景台,所制造的豆类农产品等可以为发展超市农业和阳台农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项目优势。该村引进的房地产项目,将在改变乡村风貌的同时,适当开发度假产品,为广大游客提供长期居住或者“第二居所”,由此可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化,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改变乡村旅游短暂,简单,乏味的局面。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主流趋势,应该是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事等将会成为乡村度假的主要吸引物(吴必虎,2007)。成都作为“农家乐”的发源地,加之成都人的休闲娱乐精神,成都市“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随着成都市场主流趋势的变化,该地的发展机遇也大大的增加。如此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将为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强有劲的助推力。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下,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升级转化发展更成熟的乡村旅游,可为平水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乡村建设带来新风貌,同时也未乡村旅游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第五篇: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到底是什么关系,该如何对待。专业的规划素养和多年的实战经验让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有了以下的认识。
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7.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俨然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建议是: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规划好新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时引入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