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就业的一条好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其关联度很高,旅游开发具有整体效应。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能够获取聚集效应与外部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整个村庄、整个区县,甚至整个市的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的道路交通、旅馆、餐饮、娱乐以及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维护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应立足于农村资源优势,并以开发和保护农村资源环境为前提。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极为有限,发展农村经济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能够使农业资源直接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节省了转移成本,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乡村旅游搞得越好的地方,乡村旅游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因而,会相应地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以及措施,以此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培养人们加强生态保
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兼顾。乡村旅游在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乡村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不易获得市场的认可,更难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要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再者,有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走上城镇化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从而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从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我们就必须着眼农村城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且乡村旅游必然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起到加速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聚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范文)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对该村的积极影响和益处,以及成都消费市场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支持像该村这样的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并在现有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上适当提升发展档次,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化。
一、乡村旅游
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人为了逃离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发展了乡村旅游。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乡村可进入性的大大改善,使欧洲、美国、加拿大成为最早的乡村旅游地区。目前在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德国等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可以与传统的海滨度假平分秋色。相比较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主要是观光游览、短暂休闲娱乐活动等。以名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要形式。乡村旅游(郭焕成,2004)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政策支持)
国家于2005年提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要求,县建设局以“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靠市场化运作,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为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成政策,整合资源,奋力推进赵家镇平水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成都市规划局投资160余万元在该村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文化健身广场现已全面竣工。该综合体占地 500平方米,作为集聚民、惠民、便民、利民、富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配套建设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小区标志景观、休闲台、健身设施、绿化文化健身广场等更是为“美丽新村”的幸福村民提供饭后茶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极大消耗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多元化,有利于稳定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二)改变农村风貌。由于发展旅游的现实要求,乡村必将迎来新的风貌,新的气象。环境卫生将得到改善和监督,满足市场需求的景观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舍房屋将得到修缮和保护。
(三)旅游扶贫。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补偿,或是经营产品,提供服务等都可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成片闲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引进项目,合理规划利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赵家镇平水桥村位于距成都市区40多公里的郊外,恰处成德南高速路旁,高速路口位于该村,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双流第二飞机场(在建)都较近。村内源于沱江的唐家桥河流灌溉全村,形成典型的“炊烟人家,河畔乡村”。
(二)交通便利。已经通车的成德南高速公路横穿赵家,并在平水桥村设有出口,从成都市区驱车前往该村经仅需要30分钟左右。规划中的金赵路、福兴大道、中金快速通道等道路均将通过该村,到时南部、巴中、汉中、西安乃至祖国各地的宾朋到成都都将路过该地,可以说,今后的该村就是入蓉的重要驿站,其形象就是“成都映象”。发达的交通环境,必将使该地成为重要交通枢纽,成都通往川东北的桥头堡。
(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该村保留最原始的乡村风貌的同时,实现了统一规划和创建,乡村风貌基础条件好。现有池塘10余处,夏日里蛙声一片,池内生态物种保留良好,仅部分被开发用于养殖。贯穿整个乡村的标准沥青路也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该村也未引进任何有害有污染项目和企业,保障了乡村的最美生态。
(四)丰富的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区在全镇的规模达1亿多袋,该村也成为辐射地带;该村和相邻两个村经土地流转10000亩,发展了优质果蔬产业示范带,提供了新鲜,有机的果蔬;依托于“磨子”的乡村风景台,所制造的豆类农产品等可以为发展超市农业和阳台农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项目优势。该村引进的房地产项目,将在改变乡村风貌的同时,适当开发度假产品,为广大游客提供长期居住或者“第二居所”,由此可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化,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改变乡村旅游短暂,简单,乏味的局面。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主流趋势,应该是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事等将会成为乡村度假的主要吸引物(吴必虎,2007)。成都作为“农家乐”的发源地,加之成都人的休闲娱乐精神,成都市“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随着成都市场主流趋势的变化,该地的发展机遇也大大的增加。如此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将为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强有劲的助推力。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下,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升级转化发展更成熟的乡村旅游,可为平水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乡村建设带来新风貌,同时也未乡村旅游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旅游地产策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旅游地产策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选择示范村,是旅游局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必需有的放矢,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选择示范村,应该从资源、交通、市场、旅游基础四个方面下手。
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就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去除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等已经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因此,乡村旅游,更多的是着眼于景观农业及乡村休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
山水环境资源――以山岳、河流、溪谷等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是“山水型旅游新农村”。
生态环境资源――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是“生态型旅游新农村”。
田园环境资源――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基础,是“田园型旅游新农村”。
村落环境资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是“村落型旅游新农村”。
经济产出资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基础,是“新农产业型旅游新农村”。
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应该有完全不一样的旅游开发模式,也因此对新农村的效果及示范推广价值产生不通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在一个区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易于成功开发的类型,进行试点。
对于试点,我们建议选择对于本地休闲市场有吸引力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且,争取选择多种资源结合的村落,进行综合性开发,是试点选择的最佳条件。比如,有山水景区的古村落,有独特产出和田园风光的近郊村落,都是最好的示范村。
2、市场基础与交通条件
一般来说,新农村作为区域性休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是比较容易启动市场,形成成长快速、效果明显、带动性强的结果。因此,交通便捷、离城市近,是休闲市场最佳的目标村。因此,示范村的选择,应该把交通条件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区域性休闲市场影响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其中,餐饮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可以说,特色乡村餐饮,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核心。
另外,国道、省道边交通节点上的村落,具有特别优势,可以成为以路为生的旅游村。
3、现状选择
不要在没有旅游经验的村落搞试点,也不要在经济落后的村搞试点。
有一定经济实力,至少在区域处于中上水平,才可以保证村集体、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能力,以及村民建房的能力。
有旅游经验,才能保证村民对旅游市场有基本的概念,有信心、有初步的认识基础。因此,应该选择村庄现状较好,有旅游经验的村落进行试点。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旅游开发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旅游与这20字方针的关系,就是旅游新农村的模式结构。旅游产业,以游客的旅游消费过程为核心,形成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形成了旅游新农村全新的模式。
新农村景观――吸引游客观光――观光收入;
绿色新鲜农产品――吸引游客餐饮――餐饮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乡村田园环境――吸引游客住宿――住宿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经济作物――吸引游客购买――购物收入――高附加值销售农产品;
因此,有游客消费,带动形成了景观农业、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改善农民住宿并形成农家接待能力,并由此形成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民主的管理,达到由旅游而建设新农村的经典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旅游新农村示范的投资,应该包括四部分,即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
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起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重庆、成都等地政府埋单消费农家乐,就是一种有效的启动支持。
在政府协助下,核心机构,是村委会,这是代表集体经济的决策机构。村集体经济对于整体发展的投资和决策,是系统科学发展旅游新农村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旅游新农村建设,这样才能较好的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
投资商,是建设新农村的外来动力。应该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投资几百至几千万元资金,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大棚餐厅、大型鱼塘、景区项目、野奢酒店、山水酒吧等等,成为带动旅游的重点。应该规划一批旅游项目,吸引多家机构投资,已达到区域吸引力的最大化。
农户,是旅游新农村的主体,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投资家庭旅馆等等,是打造新农村最为重要的内容。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个村的示范,可能带动一个区域。旅游局长们必需考虑示范村的带动模式。
我们建议,以带状结构为目标,进行新农村带动区域的规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沿路带状发展
一条近距离大城市间的通道,是最好的休闲带。一条景观大道,可以带活沿路一条休闲带。开放式休闲景观大道的规划与建设,对旅游新农村独具价值。沿路进行旅游新农村规划与推广,是非常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
2、沿河带状发展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血脉。滨河大道与沿河乡村带,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区域,一种滨河休闲区域。水是灵气的聚集,有水就有开发价值。沿水带旅游新农村开发,包括以水为游线,沿水开路,沿水成景,都可以形成较快的发展。
3、沿山带状发展
城市一般在坝内或谷地,总有山环水抱,这是中国风水。山前地带,往往形成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就象河流成为风景线一样。因此,很多城市,都有沿山发展休闲带的极佳条件。旅游新农村,在沿山发展中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带状区域发展。沿山旅游公路,可以很好的带动沿山乡村旅游。
4、环城带状发展
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极强,形成了环城郊区的休闲旅游繁荣局面。旅游局长应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基础,规范城郊休闲、形成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发展结构,形成环城带状发展的格局。环城带结构中,新农村与大中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并行,城乡发展融合,是最具商业增值价值的发展结构。
总结:旅游局长应该善于选择旅游新农村示范村,运用G+V+I+F的模式,借政治东风,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并运用带状发展推广战略,形成新的旅游发展突破局面。
第四篇: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中国旅游报
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
转载《中国旅游报》2008-11-22 16:09阅读88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
□熊晓红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并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明确要求,赋予了乡村旅游新的使命。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抓机遇,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提升,努力发挥乡村旅游在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向城市、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由于持续的转移,以及城市自身发展水平、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和不稳定性的制约,就业压力日趋增强,必须进一步创新转移方式,寻求多元化的转移渠道。在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乡村旅游,不失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载体,且乡村旅游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进而也可缓解城市就业的紧张压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民向农家乐特色餐饮、宾馆服务、农业景区服务、乡村文化娱乐表演等乡村旅游服务行业的直接转移,还可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生产与销售等行业,乡村旅游消费还将促进农村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村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进一步开阔农民的视野,解放农民的思想和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向城市、城镇就业转移的能力,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长期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农业增效的关键。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善。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是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优化,促进乡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和地方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并使旅游需求量不断扩大,直接增加农产品需求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实现农业单一产业结构向农业和非农业复合结构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改变乡村二、三产业弱小的局面,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本保障。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加速农村资金流转,降低经营风险,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发展乡村旅游,必将加快农村地区的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的发展,广大农民通过了解旅游者消费偏好、消费倾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等,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对产品性能、质量、档次等的要求,对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的市场化取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有效避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确保
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产品多项多次的增值,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中,农民可以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需要,使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资源主要是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习俗等等,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将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观光、农民生活方式、习俗等转化成了生产力,在农产品销售、特色农村手工艺品销售外,还增加了旅游观光收入、农村文化娱乐表演等其他收入。可以说,乡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发展乡村旅游,将使城乡居民的互动带动城乡居民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形成了农村居民接受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便捷的载体和平台,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去深刻影响。通过科学知识和现代城市文明等各类信息带进农村,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现代生活理念得到传播,激发农民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会直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能调动居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文明整洁的旅游居住环境,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乡村旅游,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进而带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增强对乡村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乡村农业、工业生产向无公害、无污染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作
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
第五篇: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与以往相比较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农机推广,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本文介绍了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农机推广;新农村;作用;建议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贵州的农机推广工作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农机推广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1.1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符合现代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使农民收入大增,确保粮食安全。
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业机械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若无农机推广,便不能完成农业机械化,无法促进农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有繁荣的农村经济,有进步的先进的农业和农机科技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
目前,农机科技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农机作业呈现需求系列化优势。在原来“翻、耙、起”老三样的基础上,农民对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获等都有了新的要求,而且新的农机作业项目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等一条龙复式作业,机械收获等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机作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坚持大、中型机械翻地为主的同时,实行小机灭茬及大机深松,形成了“宜翻则翻,翻、灭、深松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共有的作业模式。农业机械推广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大大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缩小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使农业化水平大大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贵州农机推广工作中,1台收割机可取代200多名劳动力,1台挖掘机可取代约550名劳动力,1台微耕机相当于10头牛,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可以得到解放。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应用,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利于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逐渐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跨地区作用,这使农业机械使用效益与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也可减少返乡次数。
1.3 缩小城乡差距
大量的农机推广工作,使贵州农业发展加快了步伐,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均渐渐趋近于城市水平,城乡差距逐渐变小。通过多年的农机科技人员的努力,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应用后,很多农民在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上均产生了变化,生产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发展,从而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争取政府支持
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提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机推广部门需要在上级相关部门及政府支持与引导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贯彻相应政策,助推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机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推进农机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发展。
农机推广工作围绕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机具,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定期组织会议,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参与,领导随时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支持。
2.2 将信息技术引入农机推广工作中
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
(1)推广人员要具备超前的意识,更新自身观念,不能沿袭以往的管理模式,更新推广方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需农机市场信息保持通畅,建立多个农机推广示范点,充分体现农业经营的创新性。
(2)可建立行业协会,以此了解农村的农机需求情况,收集农业信息。还可在网络上搜集各类与农机推广、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
(3)农机推广部门可及时更新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是确保将农民需求问题、农机信息准确无误转达给农民。二是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安排与计划提供依据。
2.3 制定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
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必须依靠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通过建立农机推广制度,以其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将农机推广情况纳入工作人员年终考核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部门相互配合,顺利完成农机推广工作。
为了使推广效率得到提升,可强化对农技人员的相关培训,便于达到相应目的。培训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知识、法律法规、农机使用方法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培训方式,将技术、地理特性、机械同当地发展情况联系起来,把定期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各个地区之间还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使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以发展眼光制定推广技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为农民谋福利。
农机推广有效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部门联系紧密,相互合作,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村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长和,罗建国.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发展[J].农业机械,2009(02):86-87.[2]李会新,胡军政.论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2):58,60.[3]刘健锋.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2(12):150-151.[4]张向利,杨展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技术推广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