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

时间:2019-05-14 07: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

1.《数一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自然过渡。

轻松的谈话交流是拉进师生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开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入课程,会显得比较自然有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可能有同学心里纳闷儿:数学有什么用啊?老师给你举一两个的例子吧,小的比如用钱买东西,大的如控制宇宙飞船上天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是很有用的知识,学会它你们可以知道很多事情,还能增长本领,会解决很多问题。我们的数学书上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那可是一个神奇的数学天地呀!同学们,你们愿意学好数学吗?只要你们爱动脑筋,多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当你们感到自己的本领一天一天地增长时,该是多么愉快呀!

2、层层推进,学习数数。

(1)口头数数

你会数数吗?(分三个层次进行)从1数到10,试试看。伸出两只小手,同桌之间相互数一数有几根手指。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或数得不好的同学试着数几次。(2)看图数数

①激发观察兴趣看书第2——3页彩图。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这是一个富裕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同桌相互说一说。接下来全班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我在这里随时提醒学生:还有什么?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②数图中的数量。教师在学生随意说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数目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一次教学数出数量是1的人和物;其它数量的人和物。这里仅介绍1的教学。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指出:像这样,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同时在国旗图案旁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在教学数其它数时,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有四个同学在小小气象站观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③认读1——10各数。10个物体都数完后,让学生再对照教材第4——5页看一看每一个集合圈里的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为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数的认读能力,我在这里随机出示数字卡片1——10,请学生抢答。

④猜数游戏 背对抢答学生出示1——10的卡片。允许学生提示:“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 学生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⑤数身边的物体。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设计了这个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节,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物体,并且用数量来加以描述,使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内化,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成小结。

四: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是依据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设计的,板书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先后出现的,用简笔画画图,图上的字,词是用贴字卡的形式出现,通过可爱的图象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增进学生记忆的加强。

五:说课综述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倡导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做到了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2.《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3.《1-5各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4.《认识图形》说课稿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 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

一、说教材

《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6.《6和7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习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7.《“8和9”的认识》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二、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三、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8.《 10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10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二、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整节课以小朋友们为国庆节学校所举办的活动而积极准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增进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

(一)创设情境,引出“10”

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为庆祝祖国的生日要举办放飞和平鸽的仪式。一3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为活动而做准备,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1、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

2、多媒体情境:吴瑾同学为学校准备了一大堆气球,数数,是几个?怎么数的?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3、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联系生活,找找有关10的事物。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多媒体情境:小朋友们已经为学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这时陈丽同学又折了一朵,现在有几朵呢?(思考领会,9添上1是10)

2、多媒体情境:礼仪小天使排队(结合练习九第1题)

小天使们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队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为了帮助他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

3、多媒体情境:学校演播厅里正在准备试播,一起倒计时。(结合练习九第2题,倒数10-1)

4、多媒体情境:郭名负责清点乐器队的人数,可发现打鼓队和敲锣队中的一队人数给少了,是哪队人数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动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热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解决情境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多媒体情境:林可看大家准备得很辛苦,便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要个伙伴们喝,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想分为两个袋子装,她可能会怎样装呢?

2、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不同的分法。(结合汇报情况,多媒体演示10的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组成?

5、游戏: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学写“10”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9.《数学乐园》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

(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

(二):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

(三):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

(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

(五):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人人参与。

在巩固10以内加减法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送信”游戏。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数与自己信封上数字相同的“信”放进信封,就必须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数,有趣的形式把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学生们比平时计算枯燥单调的口算题时的热情高涨得多,尤其是几个学生为了同一封“信”发生争执时,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整个课堂顿时“热”了起来,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乐于参与的目的。

谁说数学课堂就该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

1、2、……10,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

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三、学习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11.《认识钟表》说课稿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五、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改革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琦琦”这两位朋友,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当课件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打鸣声响起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就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训练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轻松和谐的钢琴曲,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12.《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节内容9加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6-10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9加几,因此,我紧密地围绕新课标阐述的建议,结合三维目标确立了本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凑十法计算。教学难点:凑十法的理解及运用

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三、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自主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贯穿整个课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从游戏导入。游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从游戏引入,9人男女生混合组与4人男女生混合组,算一算两组的总人数。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的(三种计算方法)。再通过两次的游戏(9+6,9+8)演示如何进行凑十的。

第二环节:数物结合,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算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因此把数的计算转化为: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摆一摆得出结果,再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步骤。第一要求学生先按算式摆好,第二移动实物进行凑十,最后得出结果。在摆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之间互评。

第三环节:数形结合,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感悟算法。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从观察直观实物开始的,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让学生把图形和数结合,通过图形的圈画凑成十,算出结果。再次感悟凑十法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互相评议,互相矫正,互相学习。

第四环节:抛去实物、图形的参加,直接进行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依赖实物、图形中走出,自己还会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吗?第一让学生填写数的拆分,第二拆分出的数和九凑成十,第三填写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游戏、动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13.《我们的校园》说课稿

《我们的校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4页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一)《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

《课标》之所以将实践与综合运用单独设置为一个学习领域,是因为实践与综合运用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学习领域,其中又按学段的不同,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依次分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以及课题学习三个层次,第一学段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践活动。(二)教材的编排意图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

第三,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真正地参与实践活动。

(2)要精心组织好活动,确保高效率的教学。要分配好各组参加活动的人数及活动场所的安排。(3)活动时要有学习的主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动,让学生玩,而且要在动中体现学习的主题,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对学生渗透统计思想,围绕统计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进行:

激情导入→布置任务→开展活动→数据整理→总体评价→课堂小结(一)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学生课间活动时的实况录像 引入课题:《我们的校园》(二)布置任务

1、实践活动的介绍

1)活动内容:跳绳、踢足球、跑步、办板报、练武术。

活动地点:跳绳的在篮球场,踢球的在足球场,跑步的在运动场等等。2)每人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结合本课的活动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3)活动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有秩序的进行活动,活动效率要高,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

2、启发、探讨

布置任务后让同学们想想:在活动时会出现、发生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数学问题。

无论要解决哪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的数一数。

3、发放表格

1)每人印发一张统计表,便于活动时作好记录

2)将笔、统计表带到活动场所,边参加活动边仔细观察,将每个小组的人数统计出来后记录下来。(三)开展活动

1、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组织好本组活动。

2、为了便于学生搜集数据,提醒学生不要随意离开活动区域。

3、活动10分钟后,教师提醒学生搜集数据。

1)搜集数据也不能随意离开活动区域,就在自己活动区域进行统计,否则会给统计带来麻烦,统计人数容易出错,提供的数据也不准确。

2)学生统计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的帮助。

3)指导学生首先弄清本组人数,然后再数一数其他小组活动人数。

课外活动时间安排20分钟,前10分钟是学生活动,后10分钟学生在课外收集数据。(四)数据整理、分析

1、学生活动完后,回到教室,将活动过程中还没有统计完的继续完成收集数据的工作。

2、课件播放实况录像。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活动时的录像进行统计,也可以离开座位,去其他小组进行核对。

3、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搜集的体会、感受与结论。(自由地发表意见)

4、指导完成象形统计表。课件展示:涂统计图的方法。

教师结合课件,指导完成表格中第一项活动涂统计图的方法,剩下的四项由学生自己独立在书上完成。

5、讨论: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五)总体评价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开展自评。

评价哪些同学统计的人数最准确,象形统计图涂得最好,可以结合展示平台进行展示。

2、五个小组之间开展互评。评价每小组合作精神、实践态度。(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在本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三、本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色

(1)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只会把孩子关在教室里,通过看图,或借助课件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本课的教学则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地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2)将过程目标提到了主要位置。以前的教学目标把知识目标放在首要位置,本节则是把过程目标当作主要目标来完成,关注的是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统计方法,学会统计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把学生活动时的情景进行实况录像,然后在教室里播放,来帮助学生进行统计。(4)让学生在玩中体会身边的数学知识,实施了快乐的教学,充分享受学数学的快乐。

(5)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互相配合,相互协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主设计学习问题,自主探究,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愉快的发展,这才是我力求达到的境界。当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也许会存在距离,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第二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平面图形”是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二、说教法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孩子的兴趣点,大脑风暴点错落有致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新课学习

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

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 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8.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三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认识图形

一年级数学 刘艳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1、摸起来挺硬。生

2、滑滑的。生

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我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我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我的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我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5页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反思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左右》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谜导入,再引出左右手;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喜爱的文具,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并能用语言正确描述他们的位置;让全体学生起立做“我是机器人游戏”再次强化学生判断左右位置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跟自己的左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左边,跟自己的右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右边;通过平时上下楼梯靠右行,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相反,左右相对。进而判断上下楼的同学都遵守行走规则。本堂课中,我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是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弄清跟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的左和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再让两组学生进行验证。一组学生演示上楼,跟他们相对的那一组学生演示下楼,让他们走之前齐举右手然后下楼。当他们在中间交汇时进行点评,这样有什么好处,不会发生危险。同时拓展生活中的数学,行驶中的汽车、行人等,明白了生活中靠右行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讲文明的好学生!

第五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左右》资料设计理念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左、右》资料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生活情景中学习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是通过有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比如,在教材中安排了最常见的指出自己身上的左和右、摆放物品等一些活动,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此之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要在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

设计策略: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尤其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左右更难分清。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生活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另外还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使学生从情景中分清左右。教学活动中,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增长学生的智慧。课上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愉快的发展。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年级儿童以形象为主,好奇、好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因为学生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漠、容易混淆,所以就要从学生的左右手开始,让学生明白一般的人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进而了解并熟悉左右这两个位置的关系。同时,我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接下来安排摸一摸、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环节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打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说课稿 教者:申秀芝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1.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 教案[优秀范文5篇]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比 多 少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以及第7页“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3、 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案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9加几 教学内容:9加几(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初步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优化“凑十......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课时测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课时测评方案 基础练 1.连一连。 2.看钟面写时间。 : : 3.看图回答问题。 : : (1)( )时小明的妈妈回到家中,开始洗衣服。 (2)(......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习题(精选)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整时》习题 一、基础过关 基础训练。 1.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的针叫( )针,又短又粗的针叫针。 2.时针走一圈是个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小时,时针......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习题、一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习题(一) 一、小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请你用线连一连。 二、找朋友。 三、画出时针。 四、现在是几时?过2小时后是几时? 1 五、根据时间填......

    小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 说教材:《分与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

    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学生调研 课堂再现 以下是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前所做的学生调研。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在整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