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爱弥尔》有感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是一种信仰
聆听《爱弥儿》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大师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中,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者”的卢梭无疑是最独特而又灿烂的那一颗。
假期中,我静下心来细细的翻阅着这本带着淡淡墨香的《爱弥儿》,聆听着来自遥远的十八世纪的声音,心底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的书究竟是几百年前的著作吗?书中温暖而又带有生命色彩的文字虽然不是字字珠玑,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却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作者博大的情怀,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理念以及成熟的思考。在《爱弥儿》这一书中,卢梭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系统的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主线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读完此书,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深刻的感受。
感受之一:自然成长与自然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所有的教育方式和行为都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历程,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将一切都无从谈起。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归根究底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人生的重要阶段中都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儿童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使儿童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深思的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保持自然的习惯,只要是他想做的合理的事情,就让他随意去做,给他一定的自由,不要过分去限制自然天性的发展,培养后天养成的错误习惯。人的不同时期时时刻刻伴随着外界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说疾病和意外等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孩子顺利的通过这些考验,孩子才能够获得新的力量并且在困难和挫折中得到成长。
感受之二:平等尊重与因材施教同等重要
卢梭在书中第二卷和第三卷中用了大量的文字一再强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是的,儿童幼小的心灵一旦被伤害了,影响将是巨大的。作为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淳朴和热情,做到谨严慎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简单赞美的好话语,一个轻轻抚摸的动作„„请教育者慷慨地送给孩子们吧!不要因为你的教育对象是个孩子而掉以轻心,不要因为孩子幼稚的话语而嘲笑讥讽,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几岁的孩子,就人格而言彼此都是平等的。教育者想获得儿童的尊重,必须用尊重赢得尊重,此外毫无办法。
每一个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每个家庭的智力背景不同,生活状况不同以及各自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同,所以不要指望孩子都在一个水平,这就是卢梭再三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即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文中的爱弥儿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不同,教育者都经过深思熟虑采取多样的方法,力求教育效果最优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感受之三:寓教于乐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孩子们会在玩耍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学到一些知识,一定不要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和书本上的道理,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玩耍,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书中的爱弥儿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卢梭用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来对其进行教育,其中追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卢梭在爱弥儿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期把他带到了乡下,让其自然成长,在这样一种毫无外界影响的理想的状态下,爱弥儿成长的很顺利。卢梭强调爱弥儿很多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综合考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非常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教育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教育者引导儿童学到知识是很好的,但是只是表面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点播和训练,让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学习的乐趣,自己独立掌握知识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至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
阅读完这本书籍,我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家卢梭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了此书,据说这本书曾经震惊了整个法国,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改变。我深思,一名教育者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会学习的人,其次就是将其付诸实践,做一名真正的思考者,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原创]读《爱弥儿》有感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与其他一些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因为它以小说的形式,设定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在夹叙夹议中表明了一整套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书中不乏富有情趣又流畅的段落,不乏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也不乏生动真实的场景。除此之外,我也自然而然地被很多严谨的或很有趣的逻辑推理而折服。卢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教育者要按照学生年龄去进行教育的观点,设想了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很佩服他的创造力。书的字里行间,明显地体现着一种理性和浪漫之间的张力,十分吸引人。我想,这比直接讲一堆抽象的大道理要好接受一些,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育的特点。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如果不注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过程,这项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书中卢梭号召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并不是培养不顾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人,实际上,他认为“要兼济天下,对同胞要尽公民的义务”“善良的人应该为别人树立榜样”等等。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伴随我整整度过了一个月,边读边思,我感受到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其乐无穷。其中许多的共鸣,许多的交流,许多的学习,许多的疑惑,林林总总,一时无法与人细说,一下也说不清楚,就让它慢慢地变久变香,成为与我美丽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记忆的沙滩上吧!
教育的真谛——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曾有人说,只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是其他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此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来说,至今尚未拜读,实在是件憾事。如今,捧着卢梭的《爱弥儿》细细地看,静静地赏,虽然经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两百年后的许多著名教育家不谋而合,他引发欧洲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运动与当今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观念是如此的一致。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是十分有益的。
一、让教育回到自然的状态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著名的“消极教育”。这消极教育一词,类似于我们通常提到的无为教育。消极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是淡化教育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注重教育,只是不提倡过多干预,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他让人们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些质朴的话语,这些朴实的道理,至今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教育者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理念。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我们要学会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其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耐心、宽容、克制、清醒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在唯分数第一的今天,面对层层压力,师生关系已日趋紧张,这些品质在教育者身上已所剩无几了。
二、让教育关注生命的成长
卢梭在《爱弥尔》中反对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卢梭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活在当下,自由在当下,这不是及时行乐主义,而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卢梭非常重视锻炼孩子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但是尽可能让孩子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认为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终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损失。“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卢梭希望培养的是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虽没有谁称赞,到长大后是一定会受到人人尊敬的。
当下,我们在高度关注教育进度、教学成绩的同时,已经渐渐的淡忘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成长。足够大的课堂信息传授容量,课后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的强化练习,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学生的视力、体力、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并在努力呼吁与探索。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严控学生在校时间与家庭作业总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施,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与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三项规定(丰富校园生活,规范办学行为,不搞有偿家教),正是回归教育的生机和生气。只有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弈弈神采。
三、让教育显示智慧的灵光
卢梭提倡孩子学习一门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爱弥尔学会使铲子和铁锹,会使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各种手艺的工具他都很熟悉。卢梭让爱弥尔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他爱反复思考的性情,让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愚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调剂。他的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由于工作的原因,现在听老师的课多了,和老师们探讨教育的时间多了,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目前的教育是在启迪学生的智慧还是扼杀他们的思维?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记忆、默写、重复操练成为提高平均分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完成日益膨胀的知识教学任务,有价值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被取消了,但所获得的那些知识与智慧没太大关系。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人时,会引发对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现状的讨论和反省。多少事实证明,只有孩子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教育才会显现它的灵光。
四、让教育透出平等与和谐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着他的平等观念,他希望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能偏心,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残废的;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弱是强。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免费义务教育方面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实现教育公平道路还依然漫长,区域、城乡、同区域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同群体里面,弱势群体还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观念还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离现实的平等还有一定的距离。
卢梭在《爱弥尔》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教育思想,如“师生互利互助”、“在活动中学习”、“在大自然中学习”、“循序渐进”、“教育无痕” 等等,依然是现代教育者们苦苦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此书给了我与智者跨时空对话的机会,其中有共鸣,有学习,有疑惑,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去慢慢地品味。
读《爱弥儿》有感
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____卢梭的教育理念。
无意间翻到大学中外国文学的笔记,又看到了外国文学老师介绍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我就这本书,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初读《爱弥尔》的感受,所以文中有所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要培养具有这样素质的一个人,其实也是对培养者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具备同样的品质。书中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我们也常说:选择了教师就是等于选择了奉献。懂得奉献的人在利益上是不会计较个人得失的。如果总是在金钱利益上纠缠不清,那么这个人已经不具备教师应有的崇高品质-----无私。如果一个教师总讲经济利益挂在嘴边,总是不断比较与他人的收入等问题,那么他怎么会轻易无私的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呢?有何谈奉献呢?只有时刻将自己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利益,学生的一切,无私的为了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付出。文中,卢梭还认为,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我赞同。我们常说老师要有尊严有威严,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威信,但是并不能忽视成为学生能够信任的伙伴。一味的讲求师道尊严,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学生怎么才能走进你,你又怎样走进学生呢?一个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不能想学生之所想,理解学生心理和靠近学生思想的老师,怎么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虽说有年龄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心灵上,思想上,完全可以保持年轻,这样和时代齐步走,和学生并肩走,了解学生之所困惑,才能帮助之解决。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时时处处想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而如今学校里的教育受着学生家长的牵绊也有意无意的开始用各种方式庇护着学生。比如,严禁体罚学生,高考警车为考生开道,从各种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让这些在温室中的祖国的花朵经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卢梭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想想如今的父母,当自己的孩子丫丫学步的时候,当摔倒了,当头上碰肿了,当鼻子出血了,当手指戳伤了,肯定惊惶失措地急忙跑到孩子身边,怜惜的又亲又哄。殊不知,你急急忙忙的样子,反而使孩子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我们应该做的是:安详地站在那里,至少也要捱些时候才走过去。伤痛已经发生了,他就必须忍受。受伤的时候,能让人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作为父母你的任何表现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首先是看父母怎样判断他所受的伤,如果他看见父母慌慌张张地跑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以为这伤肯定很糟糕;如果他看见父母很镇静,他也马上会镇静起来。就像这次汶川大地震无形中孩子已经学会了忍受,勇敢的忍受。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谁知道有多少孩子由于父亲或教师过分地小心照料终于成牺牲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孩子遭受了灾难.以生,他的心态,他面对更大挫折时的心境,将会是平和的,坦然的。
卢梭还赞成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即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或者技能,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途径;教会他们对获取来的知识进行分析、内化、再造;教会他们对再造的知识进行反馈、检验、延伸。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教会学生学习”。可如今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知识的学习,把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博击,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要再细读一遍,将卢梭好的教育理念介绍给大家。
读《爱弥儿》有感
安丰中心小学 杨传海
早就听说《爱弥儿》这本书,外文学和教育学对其做了详尽介绍,而今终于捧起这本书啃起来,阅读之余,浮想翩翩。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肯定了这部书的可读性,但其教育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而我认为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
对于卢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我举双手赞同,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归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本书才读几页,就让我用其中几句话做个结尾。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出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积极短促的”。
“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第二篇:读《爱弥尔》有感(推荐)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第三篇:读《爱弥尔》有感
读《爱弥尔》有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1200032姓名:龙琴
在我的认知观念里面,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卢梭作为一个“唯性论者”,为了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纵情声色的肉欲生活,将其与旅馆女仆德莱斯·勒华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达了孤儿院或者寄养在别人的家里。作为父亲他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在教育儿女的经验为零,却写出为世人所推崇的教育巨作——《爱弥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所以带着偏见很努力地看完了《爱弥尔》,虽然不满卢梭在对待自己子女问题上的态度,可是《爱弥尔》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确实值得思考。
卢梭在书中首先提出人性虽善,可是还要经过修剪,这样人的处境才会好些。显然这个所谓的裁剪就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文明的推动,而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教育时时刻刻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在教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而教育给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在二战失势,在此后的经济复苏中,日本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和隐形资本,如今日本已列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提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要使其自然发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卢梭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是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撇开对卢梭的偏见,其实我很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学习者是要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孩子体验得最多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在一考定终身的大教育环境下,为了升学,很多人都在这种压抑中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在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的现在课堂下,老师满灌式教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急需的就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卢梭也提到,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为,动力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一个人做事要动力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一件事。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学习得不快乐去还是要去学习,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动力,有动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普遍的动力,为着自己的前途拼命地努力着,期待着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能平安的度过。
“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记得曾看过一篇调查,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有觉悟将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要有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国家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将参加特岗教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纯粹的出于贡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就有功利性质,这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之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孩童进行感官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应该就是简单快乐的。不应该背负太多的包袱也不该有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在这个时期应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其中背负地最重的就是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跟别的孩子的比较之中,孩子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人炫耀的资本。父母盲目地攀比,你家的孩子会跳舞,我家的孩子就不仅要回跳舞还要回弹琴,我家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小小年纪便背着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样孩子学得多了,父母开心了高兴了,可是孩子不快乐了。这其实跟中国人爱面子有关,孩子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光了。很多人说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好面子害苦了孩子。记得我父母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其他的事你别操心,别担心。”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的,有时候真的很郁闷,难道对我们来说,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能是学习得奴隶,成绩的奴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残忍,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潜意识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按着那些所谓的正确的道路活着,无法挣脱。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而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卷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他谈到了三点:
首先是“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得能了,探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下,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学会的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在如何学习的认知上基本为零,他们只知道如何将知识记住了,知道做题目就行了。大学里的教育虽然高喊发现式开放式教学,可是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那些口号喊着好听,基本上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课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一到考试重点发下,学生背背重点考试六十分万岁,根本跟满灌式教学没差别。所以要在中国的课堂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基本上很难,学会真的很重要。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什么都是浮云,除了些考试重点和一些偶尔的德教要听听外,自己看书学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的作用,知识课本上有,老师的作用只是偶尔的点拨让你学得更快更好而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的时代,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接着他谈到在工作,教育和学习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用用处。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都有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大学里面学得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是脱轨的。其实未必,有些知识对现在有用,有些东西又是对其长远有用,特别是那些抽象的知识,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开拓或改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观。大学教育不在于让你学到在社会上真正有用的具体知识,而是帮你构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图式,开发大脑思维,能让你在运用具体知识上能更加灵活。
最后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爱弥尔这种社会高层享受私人教学来说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中国人口庞大,现
行的班级教育制度学生和老师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孩子各有其特点,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在一定水平上保证这种个性发展。例如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制,老师经常跟家长保持联系,可是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难度实在是太大,而且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却还是要通过同一座独木桥,与人竞争,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太残忍,将每个孩子的天赋打压再打压。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真的学不会英语,看着英语他就注意分散,可是他却能盯着摄像机连续两个小时。他想考的学校特别看重英语,可是他就是学不会英语。这种天份只能窒息在中国毫无个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失去很多的天才,换回来的是一群平庸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德育。十八岁时博爱的年纪,二十岁是爱的年纪,指导和搅匀成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卢梭所说的危险而神秘的事应该是性教育可是现代的教育是性教育应该更早,这根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爱情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情教育是学校必要的一个课程。现在的孩子早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爱情,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孩子是人,具有反叛精神和好奇心。所以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包括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爱对方,也无法处理爱情中的小摩擦。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职。
看完整本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联系下自己学的专业才发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做到完整的人格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扭曲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强加。
虽然不喜欢卢梭,但是不得不承认《爱弥尔》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确实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第四篇:读《爱弥尔》体会
读《爱弥尔》体会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
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应该让孩子自
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
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
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
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
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
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
《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阐述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
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
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
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
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
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
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
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
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教育漫话》读后感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李秀全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
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书中所讲的东西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
三倍。所以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孩子会偶尔感到无味,如果那时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再勉强他们去弄,结果只能把孩子弄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
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孩子身上培
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我们要告诉孩子: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三、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及家长的我们应该加以鼓励,无论孩子发出什么问题,我们不可制止他,羞辱他,更不可使他受到讥笑。我们可以耐心答复他的一切问题,解释它孩子所想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们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从而使其尽量懂得。
《教育漫话》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我相信孩子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我们教师或家长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所以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第五篇: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从一位家庭教师角度,记录了卢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受教育过程以及这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的心得与思考。通过这位教师的记述,卢梭系统地讲述了他“顺乎自然”的教育观,因此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论教育”。
卢梭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酝酿完成《爱弥儿》的写作,这是一篇深刻的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他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打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枷锁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本著作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获取知识。与之相配合,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教授其谋生的手段,使之获取保持自由的能力,从而能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把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应当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发展为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卢梭在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能坚持做人的原则,愿意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现实意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让儿童多接触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感受,避免世俗社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充满灵性的。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让无穷无尽的器乐、英语、奥数等所谓兴趣课肆意侵占着孩子们的玩乐时间,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与爱好。而在学校里,孩子被当成学习机器,被书山和题海所包围。家长、教师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忘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保持他们的天性和活力呢?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忙碌的教学中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没有损害孩子的天性与自由?我们是否对孩子要求得过多而倾听得太少?
卢梭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我们教师都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教授难度不同的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超前教育已成为诸多名校的法宝。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教学方法和要求已严重同质化,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堂里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而我们已习惯于把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卢梭按年龄特征进行分阶段教育的主张早已被理论界所接受,阅读《爱弥儿》让我们对教学实践中违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难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速成式教育大行其道的唯一原因吗?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或许每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呢?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各种讨论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兴趣和欲望。“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书中说到“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句话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惩罚”这一重要的教育手段有着重要意义。对孩子的惩罚和对成人的惩罚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惩罚其全部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成人那样的制裁意味。惩罚只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效果不佳。卢梭主张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谈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惩罚,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有利于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实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滥用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何把握惩罚的度,又该采用何种惩罚的手段?我想可以把是否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卢梭在书中强调“不能够因为你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都看作是他的奴隶,而在你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做是一种背叛”,他会“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谢,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因此正确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要让他知道哪些该得到,那些不能得到,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而且要让他得到帮助的时候有一种羞愧感,“从而渴望自己能够及早的不要人家的帮忙”。让他认识到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逐渐懂得感恩。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小霸王。卢梭主张对儿童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他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惯养。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爱弥儿》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座丰碑,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卢梭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比如他的分期理论在年龄分期上欠缺科学性,各阶段教育内容交排上欠妥,特别是将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再如他片面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取知识,却轻视让儿童接受人类千百年文明传承的教育。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作为自然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内在思想仍值得我们长期借鉴。
最后让我们用卢梭的名言来共勉:“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