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弥尔读后感(推荐)
《爱弥尔》读后感
读了《爱弥儿》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刻意地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理念,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第二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自然主义教育的启示
摘要: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卢梭关于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阐述了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并探讨了现代教育的弊端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爱弥尔自然教育教育阶段启示
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尔》中,自然主义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爱弥尔》构思奇巧,不像别的教育名著论述枯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叙述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张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回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力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地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二)培养目标-----自然人
卢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但他又不是脱离社会的野蛮人,他是社会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爱弥尔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应该依靠他自身, 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 或者说, 他所犯的过失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他没有染上什么恶习, 或者说, 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 四肢灵活, 思想健全而全无偏见, 心地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三)各年龄段的教育
卢梭重视遵从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就是要给每个儿童以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设计,也遵循了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幼儿期(0-2岁)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身体养护和锻炼
《爱弥尔》中卢梭指出,很多人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把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认为这样是毫无根据的,他建议不要把婴儿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卢梭从幼儿期就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然主义教育,可是现如今的家长们,视孩子如珍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可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孩子的体质反而更差。
2.儿童期(2-12岁)
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育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可塑时期。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现如今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完全不顾儿童的精力,本来应是快乐轻松的童年,却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许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却已经被消磨掉了。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儿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时期, 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得到一种锻炼, 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儿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决不是为成人而牺牲儿童, 为将来而牺牲现在。也许现代的家长们真应该反思一下了,这种为儿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准备孩子们真的需要吗?
3.青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卢梭让爱弥尔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就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一些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会,原先被家长看做“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家长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试问,这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担当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智”也仅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几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分数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青春期(16-2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15 岁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诞生。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 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
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用一本本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对一个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更有效果。而且现在的学校家长也很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这样能培养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仅对社会没有贡献,严重时更能危害社会。从这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我国教育改革
《爱弥尔》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价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创新少;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都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值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2.对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卢梭笔下的爱弥尔是“一个身体强壮,感情丰富,而且能适应各种客观条件变化的完人”,虽然完美,但毕竟还只是卢梭塑造的一个幻影而已,他为我们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家庭是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儿童的最初阶段,父母有责任为儿童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立英爱弥尔-论教育【J】
2.张文华李秀梅培养现世之“爱弥尔”【J】2002年
3.朱庆环祝惠 何娟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J】 2007年第14期
4.顾燕读《爱弥尔》想到的【J】2010年9月
5.陆春燕沈维凤《爱弥尔》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2012年1月第14卷第1期
6.李惠君从《爱弥尔》 看卢梭的教育思想【J】2002年8月底14卷第8期
7.钟艳兰视儿童为“儿童”【J】2008年第3期
8.张传萍卢梭《爱弥尔》中的的与思想及启示【J】 2008年11月
第三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懂得了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将读后的感想总结一下:
一、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如在家里用这件事教育爱弥儿,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对计算机的认、摸、用不断加深其对计算机的了解。当孩子觉得计算机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习认识计算机的操作,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计算机教育不可能让孩子学不会计算机的运用。
第四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刚了解卢梭时,被他的自然人和儿童中心论所吸引、所触动,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原则,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他的《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在对他的经历、个性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开始品读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可以说我读的卢梭的所有著作中,《爱弥尔》带给我的触动或许不是最大的,可是却是我从中收获最多的一本。他的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借鉴的。
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那么在卢梭眼中这种保持天性的教育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这里只谈论我特别感兴趣的三方面。
一、培养自由人
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甚至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这绝非空头口号,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这样一原则,这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下面一段话来自《忏悔录》,是在卢梭要去晋见国王,并被赐予年金的前一天决定离开时的心理。
"是的,我失去了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年金,但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戴上的枷锁。负责,我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那日后还怎么去侈谈独立和淡泊呢?拿了这份年金那就只好专门逢迎,或缄口不言了。
理解了卢梭对人的自由的关注,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将“培养自由人”看成教育的最高目的了。
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自然状态的假设,在他看来只有从人类的初始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变过程,才能发现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意识到这种权利有事如何在社会状态中丧失掉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按照卢梭的理解,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实际的自由,反而把自己奴化,处处给自己添加枷锁。这种状态在现在的生活中仍很常见,人们不停地创造,却越来越多地被自己所创造的事物约束。基于这种状态的弊端,卢梭自然就提出了不同于社会教育的自然教育。
卢梭要培养的自然人是怎样的呢?卢梭指出:“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是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这种人就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种教育是自然教育,而不是社会教育。
不难发现,自然教育最突出、最独特的方法就是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
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恶习;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人总是强迫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扰乱一切,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因此自然人的培养和教育,不是积极的教育,而是要阻止去做某些事情,让自然说话。这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显然,这个法则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在“积极教育”随处可见的今天,卢梭提倡的“消极教育”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加以实践。消极教育实际上是与“保护学生的本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原则相一致的。很容易发现,卢梭的消极教育,暗含着“性本善”的假设。
三、社会教育
尽管卢梭赞美自然,但人毕竟要走向社会的,爱弥尔也是。在卢梭看来,人必须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教育。
在青年之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卢梭结合儿童的特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单纯的理性教育,“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以前最爱对弟弟说理而他有总是挺不进去的情景,我完全以我自己的理解来教育我的弟弟,可是忽略了他的年龄,使得单纯的说教当然以失败告终。读到这里实践教学被我永久地刻在心中,在我以后的家教中我一直反复地思考这样一教学原则并加以应用。和实践性教学很相似而又同样教会了我很多的是在卢梭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情景式教学”。
这本出的价值不仅在于卢梭对教育方法的探究,还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
当我读到“正是由于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我们的幸福变成了痛苦。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到满意的话,他就会生活得很愉快,从而也生活得很善良,因为做坏事对他没有什么好处”,我简直觉得有个人在帮我说出我自己的生活感悟。在生活中,当我的欲求太多,当我把幸福当成目标,想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话,我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凄惨,很多以前没发现的小问题都突然变成了阻碍我幸福的大问题。
不论是作为师范生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想要拥抱自由时发现受到许多束缚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多希望自己很早就读了这本书,多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早些读这本书。只要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慢慢去品读,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超乎你的想象。
第五篇:爱弥尔读后感(范文)
爱弥尔读后感
《理想国》、《爱弥尔》、《民主主义与教学》是教育界划时代的巨作,有人说,如果关于教育类的书全部都焚毁了,但是也能通过这三本书把教育学的框架给建起来,可见这三本书的价值。我这次读的就是《爱弥尔》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的,尽管书读起来晦涩难懂,不过比《理想国》容易理解多了,我还是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书中有些观点很赞成,有些则持怀疑态度,有些则压根没看懂什么意思。
爱弥尔是卢梭笔下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卢梭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