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0: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弥尔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弥尔心得体会》。

第一篇:爱弥尔心得体会

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外国教育史》这本书中了解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这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年轻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有多少孩子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早上,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懵懵懂懂地洗脸刷牙,嘟嘟囔囔地背起书包,看得出他还想睡,也感觉得到他不情愿,可是大家都在为儿女的教育增加“营养”,我们如果不补行吗?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想起某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出世”。当然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急切地想要打造自己心里所设想的完美孩子,于是从小就开始精心地安排着孩子们的发展路线。然而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孩子这样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正是家长这样的“催熟”造成了畸形的果实,卢梭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真的在做最愚蠢的事情。

其实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都在强调改革,提倡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孩子学习的负担更重了。同卢梭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思想相比,我感觉我国的教育始终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

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则使孩子们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这种重压学习教育的真正悲剧,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师的辛勤,毕竟,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声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则会事与愿违的降低。对于大部分的的学生而言,学习就蜕变成只是往脑海中塞知识的机械重复动作而已,丝毫没有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知识、技能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是也应有度。一旦超过了某个度,就必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消极的影响。

二、超负荷的物质消费

卢梭还说要“尽早的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对现在孩子们优裕生活的担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这些我们说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当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是有责任对其进行抚养教育的。但是那天听说一个高二的孩子一个月要花家里五百块钱还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个消费不高的地方。这个数字也许就够了贫困地区孩子半年的生活费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这样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现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为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尽量满足。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关于自由、创新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

而我们现在对于学生的教学则是死的,没有生气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则听讲、记忆,成了知识灌输的容器。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在这里,我无意去指责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毕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承认,更多是缘于学校有高的升学率、有好的口碑。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所谓的创新啊、研究性学习什么的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学习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也就是在那时的卢梭连学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们现在却依然在忽略学生的心。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个所谓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地狱是一共有十八层的。只有最十恶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达。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层地狱的人却听到从底下传来的声音,于是好奇,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教师,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荣幸呢?居然能比杀人犯还更高级?原因是杀人犯杀的是人的身体生命,而教师杀的则是另一种生命,扼杀了学生的心理生命,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也算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给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敲响一个警钟吧。

而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互补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空谈能力是幻想,而只讲知识也是不合理的,相反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也在以几何级数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种知识的爆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文本的、网络的文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呢?就象卢梭指出的:知识有几种,一种是假知识,一种是无用的知识,一种是助长人的骄傲的知识,一种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毫无疑问,我们只要把知识合理的归类,就可以做到正确的知识选择。因为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

从《爱弥儿》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依靠自己,没有经常求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的主张是,不按成规来管教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正因为如此,卢梭的爱弥儿是需要在很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中才能学会的艺术,是保持无知的状态,即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这种无谓的思想有点类似道家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放纵自为。卢梭的放任却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卢梭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容易忘记他们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让笔者很感慨的却是,现行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的教育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所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课堂,一出了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不仅家长、还有教师,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一个反面的教育,难怪有人有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结果在两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儿童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们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人们更好的向前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有“爱弥儿式”的自由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第二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自然主义教育的启示

摘要: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卢梭关于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阐述了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并探讨了现代教育的弊端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爱弥尔自然教育教育阶段启示

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尔》中,自然主义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爱弥尔》构思奇巧,不像别的教育名著论述枯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叙述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张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回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力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地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二)培养目标-----自然人

卢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但他又不是脱离社会的野蛮人,他是社会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爱弥尔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应该依靠他自身, 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 或者说, 他所犯的过失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他没有染上什么恶习, 或者说, 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 四肢灵活, 思想健全而全无偏见, 心地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三)各年龄段的教育

卢梭重视遵从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就是要给每个儿童以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设计,也遵循了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幼儿期(0-2岁)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身体养护和锻炼

《爱弥尔》中卢梭指出,很多人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把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认为这样是毫无根据的,他建议不要把婴儿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卢梭从幼儿期就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然主义教育,可是现如今的家长们,视孩子如珍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可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孩子的体质反而更差。

2.儿童期(2-12岁)

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育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可塑时期。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现如今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完全不顾儿童的精力,本来应是快乐轻松的童年,却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许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却已经被消磨掉了。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儿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时期, 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得到一种锻炼, 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儿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决不是为成人而牺牲儿童, 为将来而牺牲现在。也许现代的家长们真应该反思一下了,这种为儿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准备孩子们真的需要吗?

3.青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卢梭让爱弥尔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就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一些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会,原先被家长看做“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家长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试问,这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担当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智”也仅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几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分数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青春期(16-2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15 岁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诞生。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 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

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用一本本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对一个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更有效果。而且现在的学校家长也很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这样能培养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仅对社会没有贡献,严重时更能危害社会。从这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我国教育改革

《爱弥尔》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价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创新少;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都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值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2.对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卢梭笔下的爱弥尔是“一个身体强壮,感情丰富,而且能适应各种客观条件变化的完人”,虽然完美,但毕竟还只是卢梭塑造的一个幻影而已,他为我们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家庭是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儿童的最初阶段,父母有责任为儿童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立英爱弥尔-论教育【J】

2.张文华李秀梅培养现世之“爱弥尔”【J】2002年

3.朱庆环祝惠 何娟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J】 2007年第14期

4.顾燕读《爱弥尔》想到的【J】2010年9月

5.陆春燕沈维凤《爱弥尔》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2012年1月第14卷第1期

6.李惠君从《爱弥尔》 看卢梭的教育思想【J】2002年8月底14卷第8期

7.钟艳兰视儿童为“儿童”【J】2008年第3期

8.张传萍卢梭《爱弥尔》中的的与思想及启示【J】 2008年11月

第三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懂得了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将读后的感想总结一下:

一、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如在家里用这件事教育爱弥儿,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对计算机的认、摸、用不断加深其对计算机的了解。当孩子觉得计算机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习认识计算机的操作,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计算机教育不可能让孩子学不会计算机的运用。

第四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刚了解卢梭时,被他的自然人和儿童中心论所吸引、所触动,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原则,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他的《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在对他的经历、个性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开始品读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可以说我读的卢梭的所有著作中,《爱弥尔》带给我的触动或许不是最大的,可是却是我从中收获最多的一本。他的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借鉴的。

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那么在卢梭眼中这种保持天性的教育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这里只谈论我特别感兴趣的三方面。

一、培养自由人

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甚至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这绝非空头口号,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这样一原则,这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下面一段话来自《忏悔录》,是在卢梭要去晋见国王,并被赐予年金的前一天决定离开时的心理。

"是的,我失去了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年金,但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戴上的枷锁。负责,我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那日后还怎么去侈谈独立和淡泊呢?拿了这份年金那就只好专门逢迎,或缄口不言了。

理解了卢梭对人的自由的关注,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将“培养自由人”看成教育的最高目的了。

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自然状态的假设,在他看来只有从人类的初始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变过程,才能发现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意识到这种权利有事如何在社会状态中丧失掉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按照卢梭的理解,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实际的自由,反而把自己奴化,处处给自己添加枷锁。这种状态在现在的生活中仍很常见,人们不停地创造,却越来越多地被自己所创造的事物约束。基于这种状态的弊端,卢梭自然就提出了不同于社会教育的自然教育。

卢梭要培养的自然人是怎样的呢?卢梭指出:“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是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这种人就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种教育是自然教育,而不是社会教育。

不难发现,自然教育最突出、最独特的方法就是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

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恶习;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人总是强迫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扰乱一切,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因此自然人的培养和教育,不是积极的教育,而是要阻止去做某些事情,让自然说话。这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显然,这个法则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在“积极教育”随处可见的今天,卢梭提倡的“消极教育”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加以实践。消极教育实际上是与“保护学生的本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原则相一致的。很容易发现,卢梭的消极教育,暗含着“性本善”的假设。

三、社会教育

尽管卢梭赞美自然,但人毕竟要走向社会的,爱弥尔也是。在卢梭看来,人必须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教育。

在青年之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卢梭结合儿童的特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单纯的理性教育,“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以前最爱对弟弟说理而他有总是挺不进去的情景,我完全以我自己的理解来教育我的弟弟,可是忽略了他的年龄,使得单纯的说教当然以失败告终。读到这里实践教学被我永久地刻在心中,在我以后的家教中我一直反复地思考这样一教学原则并加以应用。和实践性教学很相似而又同样教会了我很多的是在卢梭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情景式教学”。

这本出的价值不仅在于卢梭对教育方法的探究,还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

当我读到“正是由于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我们的幸福变成了痛苦。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到满意的话,他就会生活得很愉快,从而也生活得很善良,因为做坏事对他没有什么好处”,我简直觉得有个人在帮我说出我自己的生活感悟。在生活中,当我的欲求太多,当我把幸福当成目标,想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话,我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凄惨,很多以前没发现的小问题都突然变成了阻碍我幸福的大问题。

不论是作为师范生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想要拥抱自由时发现受到许多束缚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多希望自己很早就读了这本书,多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早些读这本书。只要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慢慢去品读,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超乎你的想象。

第五篇:爱弥尔读后感(范文)

爱弥尔读后感

《理想国》、《爱弥尔》、《民主主义与教学》是教育界划时代的巨作,有人说,如果关于教育类的书全部都焚毁了,但是也能通过这三本书把教育学的框架给建起来,可见这三本书的价值。我这次读的就是《爱弥尔》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的,尽管书读起来晦涩难懂,不过比《理想国》容易理解多了,我还是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书中有些观点很赞成,有些则持怀疑态度,有些则压根没看懂什么意思。

爱弥尔是卢梭笔下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卢梭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全部

下载爱弥尔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弥尔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双塘中心学校 王洁洁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

    《爱弥尔》读后感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爱弥尔》读后感 语文教育(2)班20111204207陈华萍 我其实一直对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当我带着些许惧怕的心情读完《爱弥尔》......

    爱弥尔读后感

    让孩子“自然”地存在 ——读《爱弥尔》有感 写于1757年的《爱弥尔》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学说名著,在本书中作者卢梭通过一个设想的爱弥尔来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教育的思考和设计......

    爱弥尔读后感(推荐)

    《爱弥尔》读后感 读了《爱弥儿》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

    《爱弥尔》读后感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弥尔》读后感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弥尔》读后感 首先我要感谢咱们青年教师读书班,是这个读书班活动“逼”着我去拜读这一部部教育......

    读《爱弥尔》有感(推荐)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 《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

    读《爱弥尔》体会

    读《爱弥尔》体会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 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