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五数据库设计实验报告(精选)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五数据库设计
实验名称数据库设计
实验五 数据库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四、实验步骤
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
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
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
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绘制学生补考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要求先绘出局部实体图,再绘制整体实体-联系图;
2、在SQL server上实现该数据库
2、提交本次实验结果的WORD文档(含建立数据库的SQL语句)。例图:
一、实验环境
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二、实验目的
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四、实验步骤
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
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
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
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E-R总图
E-R局部图
院系_班级
班级院系PK 院系编号院系名称 FK1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PK班级名称 学生_班级
班级PK FK1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PK FK1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名称
补考(学生_课程)课程PKPK,FK1FK2课程名称院系编号教室编号PK,FK1PK,FK2补考学号课程名称PK FK1学生学号姓名班级名称
课程_教室
课程PKPK,FK1FK2课程名称院系编号教室编号PK 教室教室编号教室名称容纳人数
建库语句
createdatabase补考 use补考
createtable院系(院系编号varhchar(10)primarykey, 院系名称varchar(20));createtable班级();createtable学生();createtable课程(课程名称varchar(20), 院系编号varchar(10), 教室编号varchar(10), 学号varchar(10)primarykey, 姓名varchar(10), 所在班级varchar 20 notnull, constraintfk1foreignkey所在班级references班级(班级名称)班级名称varchar(20)primarykey, 班级人数int, 所在院系编号foreignkeyreferences院系(院系编号)constraintpk1primarykey(课程名称,院系编号));createtable教室();createtable补考();学号varchar(10)foreignkeyreferences学生(学号), 课程名称varchar(20)foreignkeyreferences课程(课程名称), constraintpk2primarykey(学号,课程名称)教室编号varchar(10)primarykey, 教室名称varchar(20), 容纳人数int
第二篇:实验报告五数据库
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应用及应用》实验报告
题目:
实验五:1、表的更新
2、视图的创建、查询及更新
日期
2014-04-08
班级
学号 2 姓名
成绩
实验环境:在已安装的安全的 0 SQL Server 2000 上
实验内容与完成情况:
一、
表的更新
1.插入 Insert into Values
或 Insert into
Select
2.修改
Update
Set
Where
3.删除
DELETE
WHERE 二、视图的创建
create view s(sno,sname,cno,cname,grade)as select student.sno,sname ,sc.cno,cname,grade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sc.cno=course.cno 查询
select * from s 视图删除
Drop view s 视图的更新 Update s Set Grade=grade+3
P.115:
一、插入元组 例 1
结果:
例 2
结果:
例 3
结果:
例 4
二、修改数据 例 5
结果:
例 6
结果:
例 7
结果:
三、删除数据 例 8
结果:
例 9
结果:
例 10
结果:
建立视图 例 1
例 2
例 3
例 4
例 5
例 6
例 7
例 8
例 9
例 10
例 11
更新视图 例 12
结果:
例 13
结果:
例 14
结果: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评语
第三篇:数据库原理实验五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环境:oracle 11g 指导教师:陈 骏 专业班级:信安班 姓
名: 学
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实验地点:东6E501 实 验 日 期: 2017年5月16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7年 5月 18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五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一、实验目的
了解数据库恢复技术的原理
了解oracle各类故障的数据恢复方法 了解oracle的物理备份
掌握oracle数据库逻辑备份方法 掌握oracle数据库恢复的方法
学会使用exp备份数据库、使用imp恢复数据库 了解flashback 的使用
学会使用PLSQL/developer工具完成导入导出
二、实验平台
Oracle 11g
三、实验步骤、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将问题列出)(1)实验步骤
1、逻辑备份
(1)导出自己用户中的“预约”表在运行中输入:exp 用户名/密码@orcl 按照提示进行导出
(2)删除自己用户中的“预约”表
1(3)进行导入数据库操作,在运行中输入:IMP 用户名/密码@orcl按照提示进行导入
(4)查询导入的“预约”表中的信息。
(5)导出数据库(以全库方式导出)。必须是DBA才能执行完整数据库或表空间导出操作。
2、使用Flashback(1)设置行可移动SQL>ALTER TABLE 读者 ENABLE ROW MOVEMENT
(2)在读者表中添加多条记录(或者删除没有借书的读者记录)。
(3)闪回到改变前(TO_ TIMESTAMP函数完成对非时间戳类型数据的转换)SQL>FLASHBACK TABLE 读者 TO TIMESTAMP TO_ TIMESTAMP(„.)2
3、使用PLSQL/developer 来完成SQL导出
(1)打开PLSQL/developer,选择菜单“工具“导出表(2)点击你要导出的表,然后选择标签SQL 插入
(3)选中复选框创建表,浏览或者输入输出文件,然后点击导出
(4)在你输入的目录下找到你的导出文件(SQL 文件)
(5)依次导出你账户下所有用户自定义表。
(6)删除自己表空间中的“预约”表(7)通过“工具“导入表,利用SQL插入导入数据库预约表。
(8)查询导入的预约表,检查导出是否正确。
4、使用PLSQL/developer 来完成PLSQL/developer方式导出(1)打开PLSQL/developer,选择菜单“工具“导出表(2)点击你要导出的表,然后选择标签PLSQL/developer(3)浏览或者输入输出文件,然后点击导出。
4(4)在你输入的目录下找到你的导出文件。(5)依次导出你账户下所有用户自定义表。(6)删除自己表空间中的“预约”表
(7)通过“工具“导出表,PLSQL/developer方式导入数据库预约表。
(8)查询导入的预约表,检查导出是否正确。
(2)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①:在命令行内输入登录命令“sqlplus S5120155364/123@orcl by sysdba”时无法正确连接
原因:使用了错误的连接词“by”
解决方案:将其改为“sqlplus S5120155364/123@orcl as sysdba”-问题②:点击“Enter”键,命令不执行 原因:命令语句后遗漏分号或使用了中文分号 解决方案:改为以英文分号结尾的命令语句-问题③:无法以全库方式导出数据库(未解决)
实验六 数据库的安全性
一、实验目的
理解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
掌握ORACLE中有关用户创建的方法 理解数据库存取控制机制
熟练掌握PL-SQL的数据控制语言,能通过自主存取控制进行权限管理 熟悉用户资源文件的使用 熟悉ORACLE中角色管理
熟悉视图机制在自主存取控制上的应用
四、实验平台
Oracle 11g
五、实验步骤、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将问题列出)(1)实验步骤
1、同学之间相互授权访问对方“读者”表并能进行查询。
2、以SYSTEM登录数据库为你的帐号增加系统角色DBA.3、重新以自己的帐号登录,创建一个数据库用户:帐号_USER1(注:帐号即学生登录数据库帐号,如:S20101206),该用户拥有所有CONNECT, resource,DBA系统角色权限。
4、建立角色:帐号_OPER,该角色拥有调用存储过程借书、还书、预约的权限,以及CONNECT系统角色权限。(注:执行存储过程的授权语句Grant execute on procedure_name to user/role)
5、创建一个数据库用户:帐号_USER2(注:帐号如:S20101206)为该用户授权角色:帐号_OPER。以该用户登录,完成借书功能。
6、以自己的帐号登录,如:S20101206,建立视图VIEW_READER, 该视图包含书目(ISBN, 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图书分类名称)(注:所有属性来自关系书目和图书分类)
7、创建一个数据库用户:帐号_USER3(注:帐号如:S20101206)该用户具有对视图VIEW_READER查询的权限。创建一个概要文件,如果 帐号_USER3连续3次登录失败,则锁定该账户,10天后该账户自动解锁。以该用户登录进行权限测试。
(2)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①:在命令行内输入登录命令“sqlplus S5120155364/123@orcl by sysdba”时无法正确连接
原因:使用了错误的连接词“by”
解决方案:将其改为“sqlplus S5120155364/123@orcl as sysdba”-问题②:点击“Enter”键,命令不执行 原因:命令语句后遗漏分号或使用了中文分号 解决方案:改为以英文分号结尾的命令语句
第四篇: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定方法定点的连续重复调查,以获得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每五年进行一次,按公里网格定点进行测定和调查,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两类样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发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一个县(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十年进行一次,以确定县境界内森林资源的量和质为主要目标。由各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作业设计调查:针对具体的小班或地块进行的以某种作业设计为目的的现地调查,如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间伐作业设计等调查。
森林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 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数字林业:数字林业就是信息化的林业,包括了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即在数字地球大框架的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的过程。
林业信息化: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政务管理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森林资源应该包括哪两大类型,并简要说明。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包括:
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3、森林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森林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灾害发生后,应积极除治。森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我国森林资源更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结合的森林更新方针。
5、森林更新从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但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6、数字林业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基础数据层、核心层、应用层。
7、现阶段数字林业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生态旅游设计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8、如何理解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答:森林保护是指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保护是营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利用学是专门研究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即关于木竹材与其它林副特产的收获、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信息: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知识: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情报: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
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处理技术。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编码: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2、如何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
答: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3、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般特征。a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辅人性,信息技术拟人性,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b能动发展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不同的。技术特征。
a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b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等的全面共享。c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高。
d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e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4、如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 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网络技术等。
5、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6、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系统输入:信息输入、物质输入、能量输入;系统组织:信息组织、物质组织、能量组织;系统输出:信息输出、物质输出、能量输出;系统控制:信息控制、物质控制、能量控制。
7、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9、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哪些?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10、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11、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的整体。
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限,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区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推荐性标准: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地方标准: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林业标准化: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合标准化: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要在林业范围内,从信息建设的角度定义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揭示体系中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标引方法把无序的标准初步组织为有序的结合。
2、标准体系表主要分为哪几种结构形式?
答:层次结构形式、序列结构形式、综合结构形式。
3、综合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
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
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
4、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与国外差距大;b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整体规划;c林业标准数量少,标准种类不全;d对林业标准化的宣传不够,推广实施力度不大;e缺少林业和森林相关的空间信息标准。
5、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几个?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6、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理论;(2)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理论;(3)信息学;(4)管理学;(5)经济学;(6)管理信息系统。
7、标准化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答:(1)3S技术;(2)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3)数据库技术;(4)虚拟仿真技术;(5)数学方法。
8、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系统性、兼容性、预见性、可扩充性。
9、标准制定的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研制、试用、试行、验收和质量保证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森林资源编码规范、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森林资源信息产品规范。
11、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2)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基本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15、请你画现森林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图。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7、数字林业的信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要说明。
答: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a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
和基础性的特点。
b专域的专题信息。专业性是相对于基础信息的统一性而言的,即专题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c统计信息是在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包括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18、森林资源数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存贮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1)矢量数据,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图形数据,以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组织,按文件管理,文件内主要包含节点表和弧段表,节点存储坐标串信息。
(2)栅格数据,如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图像数据,以扫描图像格式存贮,对于每一个扫描行,表示其属性值和相应的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如森林资源数据库,存贮在关系数据库中,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4)文本数据,如林业法律法规,一般制作成静态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文件存贮管理。
19、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答:(1)科学性。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以便保证增加新的森林资源信息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4)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专业标准、林业相关规程、技术规定等协调一致。
(5)实用性。森林资源信息分类要从整体角度考虑,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达到分类体系最优,尽量满足各有关林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6)稳定性。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应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分类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方案,应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7)灵活性。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间代码转换规则和相应软件,使这些地方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向上传递数据时,能够将信息转换成标准规定的分类和代码。而新设计开发的地方信息系统则应该使用标准方案。
20、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方法有哪三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类采用线、面以及混合分类的方法。(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优点: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2)面分类法。
优点: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它“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3)混和分类法。
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对森林资源信息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结合的方法。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很广。
21、森林资源信息类别有哪五大类,18小类?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它类5个基本类型,并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成18小类。
A基础类,分为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
B监测类,分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调查、专项调查。C管理类,分为林地林权、资源利用、综合。D文档类,分为标准和制度,公文和报告。
E其它类,分为多媒体、社会经济、林业企事业单位。
22、森林资源信息代码有哪几类?
答:代码有2大类:无含义代码和有含义代码。
23、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于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以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24、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的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是什么?
答:代码结构为: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 = 类标识码 + 要素类码 + 要素码。
25、我国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类别编码共分为多少类别? 答:24个。
26、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的扩展类别编码一般用几位数表示? 答:4位数,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见表。
27、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是什么?各包括多少位?
答: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分为现有标准扩展和空间附加编码,编码方法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代码结构由六位数字码组成。
2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共包括多少大类,多少中类?
答:8大类46中类。8大类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地与植被。
29、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结构是什么,各部分是几位数?
答: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6位)=地形要素分类码(4位)+地形要素实体代码(2位)。30、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有哪些部分?
答: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监测类数据、管理类数据、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利用监管类、标准类数据等。
31、森林资源数据库设计纵向分哪三个层次? 答:国家级、省级、县级。
32、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的主要内容哪些?
答:a元数据库b数据库结构规范c数据库图层管理规范d数据库图像库规范e矢量图库建设规范f数据库管理规范。
33、数据库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a数据管理机构b数据管理质量c信息查询与数据表示d计算机硬软件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分级保密管理。
34、森林资源元数据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分为哪两个级别? 答:森林资源元数据分为两级:核心元数据和全集元数据。
35、森林资源核心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哪些?
答: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发布信息、数据参考信息。
36、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
37、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对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产权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
38、森林资源资源信息产品规范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森林资源制图专用线型和符号规范;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
第四章
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2、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简要说明。答:(1)技术环境: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否给予支持,其安全性如何等。(2)管理环境:指管理体制与习惯,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
(3)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与本组织有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的机构、部门、人员等。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哪些类型?他们使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用途是什么? 答:系统使用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县林业局内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各种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另一类是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和处理的功能;还有一类是社会公众等其他人员,系统主要为他们提供林业资源相关信息查询,林业政策、法律宣传,林业科普宣传以及研究与讨论场所。
6、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
8、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答: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式;(2)县级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流程;(3)县级林业数据集及所有属性数据的定义;(4)数字林业体系数据基本成熟流程图等。
9、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主要有哪些?
答:可选用C/S三层结构或C/S与B/S混合结构模式。
1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两类? 答: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12、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哪些内容?各类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答: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细分: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派生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参数库、代码库等若干类:
(1)属性数据库: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调查数据、各种样地数据、专业调查数据、验收数据等;(2)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形图、林相图、营林作业设计图、固定样地位置以及样地树木位置图;
(3)派生数据库:派生数据是指由原始数据(例如小班数据、样地数据)产生的资源统计、生产计划等数据。派生数据由经营生产管理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资源更新子系统产生,是森林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档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森林经理调查规程、营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项研究成果等;
(5)参数库:包括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等。模型参数库主要是为资源数据的更新以及计算样地有关林分因子服务的;
(6)代码库: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用到的所有代码。
18、栅格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图等,数据量较大。
19、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土壤类型发布图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性,属性数据较为复杂。
2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小班属性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输入/插入;(2)删除/修改;(3)排序;(4)检索;(5)提交;(6)刷新;(7)逻辑检查;(8)
第五篇:数据库实验2实验报告 2
数据库第二次试验报告
PB10011020 刘思轶
实验内容
本实验有两个可选题目,旅游出行和药品免疫库。本程序即为旅游出行的一个实现。
实验原题摘要如下 数据关系模式:
航班FLIGHTS(String flightNum, int price, int numSeats, int numAvail, String FromCity, StringArivCity);
宾馆房间HOTELS(String location, int price, int numRooms, int numAvail); 出租车CARS(String location, int price, int numCars, int numAvail); 客户CUSTOMERS(String custName);
预订情况RESERVATIONS(String resvKey, String custName, int resvType)系统基本功能:
1.航班,出租车,宾馆房间和客户基础数据的入库,更新(表中的属性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添加)。
2.预定航班,出租车,宾馆房间。
3.查询航班,出租车,宾馆房间,客户和预订信息。4.查询某个客户的旅行线路。5.检查预定线路的完整性。6.其他任意你愿意加上的功能。
程序功能
本系统由旅行服务提供商运营,发布在支持PHP + MySQL 的服务器上。系统默认有三个角色,游客、用户和管理员。它们的权限如下
1、游客
查询当前航班、旅馆和出租车的预订情况;
2、注册用户
游客的所用权限; 查询当前预订;
预订航班、旅馆和出租车; 退订航班、旅馆和出租车。打印旅行路线
检查预定路线的完整性。检查航班的完备性
3、管理员
注册用户的所用权限 添加航班、旅馆和出租车信息; 更改航班、旅馆和出租车信息; 注册用户;
更改用户密码和权限; 删除注册用户; 查询用户预订; 取消用户预订; 查询用户旅行线路。
运行平台
本系统在Windows 7 32位 下由PHP-now虚拟的网络运行平台上测试.所需环境为: PHP Apache MySQL PhmyAdmin 环境搭建
打开集成环境php-now文件夹,点击init.cmd,会自动安装所需环境 接着在PHP后台中载入所需要的表
CREATE TABLE FLIGHTS(flightNum varchar(30), price int(6), numSeats int(6), numAvail int(6), FromCity varchar(30), ArivCity varchar(30), PRIMARY KEY(flightNum));CREATE TABLE HOTELS(location varchar(30), price int(6), numRooms int(6), numAvail int(6), PRIMARY KEY(location));CREATE TABLE CARS(location varchar(30), price int(6), numCars int(6), numAvail int(6), PRIMARY KEY(location));CREATE TABLE CUSTOMERS(custName varchar(30), password varchar(50), type varchar(20), PRIMARY KEY(custName));CREATE TABLE RESERVATIONS(resvKey int(20)AUTO_INCREMENT, custName varchar(30), resvType varchar(20), detail varchar(20), PRIMARY KEY(resvKey));
该程序所实现的功能
1.登录功能
登陆者身份分为游客和管理员,在数据库中信息都存放在customer表中,区别为type项不同,管理员为admin,游客为users,决定了权限不同.(1)普通游客登录后界面
(2)管理员登陆后界面
2.查询功能
登入http://127.0.0.1 可以选择查询航班,旅馆和出租车.3.游客-预订功能
4.游客-管理预订信息功能
点击自己的id可进入该功能页面,可以看到自己的旅游路线和预订信息,并可以取消预订.5.游客-检查线路完整性功能
当游客预订了从A到B的机票,则必须检查啊在A定了车(去机场),在B订了车和旅馆(下飞机后坐车和住宿),以此实现完整性检查.在从nanjing to beijing的旅游路线后面点击check,会提示游客还需要在nanjing预订汽车,在beijing预定旅馆。
6.管理员-管理航班,旅馆和出租车表
可以有insert delete 和update 几种操作.delete:
直接点击cancel就可删除相应的信息。insert & update: 点击edit后,程序会自动将想要编辑的行的信息填入供管理员编辑,不用再手动输入。
7.管理员-管理用户表
可以添加新用户,对用户的权限升级,查看用户信息.用户的密码是md5加密保存的。
实验小结
仍然存在的问题: 1.软件界面过于简单,仅仅实现了功能没有在用户可用性上多做考虑。
2.新用户想要登录该系统预订必须要由管理员登入信息后才可操作。缺少了游客注册的功能。
3.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点对点得查询相应信息,只能罗列出所有的信息。
实验心得: 1.在搭建PHP环境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用户权限不够,域名已使用使得Apache-20安装不成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了解到自己对问题的调研还是不足,如旅游系统,各种表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建立关系,哪些项是主键,自己建的表中的信息是否已经充足了,参照现实中旅游系统才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