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

时间:2019-05-14 07: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

第一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就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步,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国企改革成效显著,研发投入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今年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对出版产业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出版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对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把握好其中的着力点,努力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出版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应对严峻的挑战,出版产业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落实这一要求则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国家形势总体向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的理念观念、方针原则,做出一系列关系文化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再有,经济社会中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深的认识,文化被看做是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产业将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被寄予厚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还需要从产业增加值预测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来把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的增速将超过许多行业,国民文化消费能力将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规模将有更大扩容。据政府有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将实现增加值3200亿元,年平均增长21.6%,比2007年的795亿元翻两番。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0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95%,而这一组数字还没有包括非国有文化企业的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约为1.5万亿元,占到全部文化消费总量的78%以上。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每年递增10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11.5%左右,呈直线上升趋势,文化消费的直线增长趋势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从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将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格局。

发展机遇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但是有了机遇还需要把握住、利用好。事实上,我国出版产业仍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出版产业确保正确导向的任务仍很繁重。同时,虽然出版产业组织已经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有的甚至已经上市融资,但体制机制建设还相当滞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并没有确立,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增多,在出版主业经营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难度增大。再有,欧美跨国出版公司一直在千方百计设法大规模进入我国出版物市场,大量社会资金以及其他产业也一直在寻求进入出版产业,这些都对我国出版产业形成很大挤压与挑战。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出版产业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落实这一要求则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出版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把握的着力点

我们主张在挺拔主业的基础上与相关相近产业融合,着力形成一元为主、相关多元发展的大出版产业格局。

目前正在制定并实施我国出版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着眼点应当是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其主要途径应当是转变发展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

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经过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改革发展,出版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出版发行集团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已经很高,而且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但应当注意到,规模化发展容易形成粗放型增长,现在到了提出集约型增长要求的时候了。“十二五”期间,出版产业应当更加重视提升产业价值、企业效益、产品的质量,培育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产业价值、企业效益要更多地重视其文化贡献力和经济贡献力的综合评价,特别是要着力打造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出版产品和品牌。另外,社会和文化价值应当是彰显出版业对社会文明发展贡献力的最佳指标,由此形成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出版产业既要规模,更要质量和“双效”,要着力形成集约型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要把出版物经营重心由出版集团向出版社转变。在出版产业集团化大发展的同时,要提出“大中小并举,侧重在中小”的思路,这是出版规律所决定的,出版业态从来是以个体创作者(作者与编辑)、中小企业为主要形态,出版集团主要的任务应当是战略规划、资产经营、绩效管理。中小出版企业往往最具活力,应当成为生产经营中心,这也是文化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上映的610部电影,独立制片公司就占了444部。当然,众多独立制片商事实上与好莱坞6家电影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的也是电影集团的控股附属公司。这种“大中小并举”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好莱坞电影市场繁荣的局面。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电影制作尚且如此,通常可以由编辑个体就可以完成的出版物经营,其重心则显然没有必要过度集中在企业集团,而应当下沉到集团的企业。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集团要更多地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着力激发中小出版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生产更多创新性优秀出版物。

要从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变。在3G拉动下出现的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这一趋势正在改变传统的出版传播理念和做法。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产业首先要进一步认清,内容生产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纸质载体或数字等其他载体,没有必要画地为牢。同时,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概念,增强内容的传播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内容、多次传播的集约效应与合作的格局。在高度重视内容生产的同时,出版产业要切实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着力形成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出版传播体系。

要向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转变。出版产业应当重视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努力发挥出版产业对相关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这是转变出版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出版业一旦成为产业,往往会有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冲动和诉求。特别是在出版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其由规模扩张和资本运作引发的多元扩张冲动尤其来得强烈。业内人士对这样的冲动多有质疑,认为如此将会背离出版主业。可是,不如此发展产业将难以做大做强。我们主张在挺拔主业的基础上与相关相近产业融合,着力形成一元为主、相关多元发展的大出版产业格局。

我国出版业正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这是一次伟大的进军。为了胜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整个产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这一改革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若干重点转变,确保出版产业在改革发展的现有基础上,继续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在加快发展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和主力军的强劲势头,实现“十二五”期间整个产业健康、优质、高效的发展。

第二篇: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之经济建设

自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通过电视直播聆听、组织学习和自己自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政治报告,使我倍感振奋,令人鼓舞。报告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现实,求真务实、理论创新、规划未来,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报告观点明确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回答了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注的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值得我们广大共产党员欣慰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其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衷心拥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我认为,有这样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集体领导党的事业,管理国家事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光明前景,广大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党和国家就能在复杂的斗争中,真正做到“任他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

新思路带来新转变,新实践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多年的战乱,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一个百孔千疮,工农业生产相当匮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和经济几乎濒于崩溃边缘的局面,毛主席曾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忆往昔,中国经济波澜壮阔创奇迹,看今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上层楼续辉煌。29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始终是主旋律。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沟沟坎坎,但坚持发展不动摇,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第四,29年经济增速平均9.7%,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要顾及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稍好,尤需审慎。发展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越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耕地正在逼近警戒红线,缺水威胁着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如果继续不计代价发展,就会使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所以我认为,我国现在处于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实践呼唤发展理论的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时代的选择,科学的选择,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抉择。我认为,这是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的判断。这表明我们党更加清醒、更加稳健、更加成熟。慢步走,差距会越拉越大,快步走,才有希望赶上去。但是,这个“快”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

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就是要让‘快’服从‘好’,坚持‘好’中求‘快’。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一句“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的讲话之所以会产生热烈反响,就在于这个问题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一些官员之所以不愿意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以前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了一股急功近利的风气,进而造成政绩考核中的某些偏颇。此外,决策制度的某些缺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百姓们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项目,是支持的。但对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百姓则深恶痛绝。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只有充分吸取民意,科学决策,才能避免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政绩工程出现。因此,决不能为了某个领导的政绩盲目、快速地发展而要污染的GDp、黑色的GDp!试想,光依靠吃资源,能吃几年?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宏观调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政策措施带来的积极变化正在显现,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节能成为许多地方、企业的自觉行动。科学发展观在全国城乡、企业、部队等各行各业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一部分落后产能淘汰并形成今后发展和上项目的制度。如广东、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山西等省市将本地区一批利税大户的水泥厂、电厂、纸厂、小煤窑等高污染、高耗能、影响科学发展的企业统统关停。陕西省在修建西康高速公路时,其中的一个建设公司为了不破坏沿途树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宁可工期延长5个月,成本增加200多万元,不另开发水泥预制厂,而就地把高速公路当作水泥预制厂,使原生态不受到破坏,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些地方,GDp已经不再是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家关心的是“发展的后劲”。

国家对反哺“三农”不断加大力度,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利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等,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逐步贯彻落实与实施。所以,只要党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党的周围,热烈地拥护党。

第三篇: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之经济建设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之经济建设

自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通过电视直播聆听、组织学习和自己自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政治报告,使我倍感振奋,令人鼓舞。报告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现实,求真务实、理论创新、规划未来,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报告观点明确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回答了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注的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值得我们广大共产党员欣慰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其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衷心拥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我认为,有这样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集体领导党的事业,管理国家事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光明前景,广大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党和国家就能在复杂的斗争中,真正做到“任他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

新思路带来新转变,新实践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多年的战乱,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一个百孔千疮,工农业生产相当匮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和经济几乎濒于崩溃边缘的局面,毛主席曾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忆往昔,中国经济波澜壮阔创奇迹,看今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上层楼续辉煌。29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始终是主旋律。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沟沟坎坎,但坚持发展不动摇,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第四,29年经济增速平均9.7%,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要顾及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稍好,尤需审慎。发展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越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耕地正在逼近警戒红线,缺水威胁着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如果继续不计代价发展,就会使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所以我认为,我国现在处于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实践呼唤发展理论的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时代的选择,科学的选择,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抉择。我认为,这是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的判断。这表明我们党更加清醒、更加稳健、更加成熟。慢步走,差距会越拉越大,快步走,才有希望赶上去。但是,这个“快”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

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就是要让‘快’服从‘好’,坚持‘好’中求‘快’。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一句“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的讲话之所以会产生热烈反响,就在于这个问题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一些官员之所以不愿意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以前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了一股急功近利的风气,进而造成政绩考核中的某些偏颇。此外,决策制度的某些缺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百姓们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项目,是支持的。但对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百姓则深恶痛绝。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只有充分吸取民意,科学决策,才能避免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政绩工程出现。因此,决不能为了某个领导的政绩盲目、快速地发展而要污染的GDP、黑色的GDP!试想,光依靠吃资源,能吃几年?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宏观调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政策措施带来的积极变化正在显现,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节能成为许多地方、企业的自觉行动。科学发展观在全国城乡、企业、部队等各行各业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一部分落后产能淘汰并形成今后发展和上项目的制度。如广东、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山西等省市将本地区一批利税大户的水泥厂、电厂、纸厂、小煤窑等高污染、高耗能、影响科学发展的企业统统关停。陕西省在修建西康高速公路时,其中的一个建设公司为了不破坏沿途树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宁可工期延长5个月,成本增加200多万元,不另开发水泥预制厂,而就地把高速公路当作水泥预制厂,使原生态不受到破坏,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些地方,GDP已经不再是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家关心的是“发展的后劲”。

国家对反哺“三农”不断加大力度,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利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等,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逐步贯彻落实与实施。所以,只要党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党的周围,热烈地拥护党。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心得

党的十七大报告心得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是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二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

三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金融改革等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多项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五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等各种困难和风险,驾驭复杂局面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是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总之,的确向十七大报告概括的那样,过去的5年,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取得辉煌成就的5年;是中国人民深以为自豪的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5年。5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标志,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发展又将踏上新的历史起点。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今后相当长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年我们党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分12个大问题,全面深入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这些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包含内政、外交、国防、祖国统一、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这些内容为我们党夺取今后五年的新的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

作为一个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者,我特别对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我觉得十七大报告中有某些关于教育方面的新概括、新提法、新突破。这些教育理论的新概括、新提法、新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党的十七大前瞻性地构想和设计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与路线图。从教育社会发展角度看,党的十七大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展望与构想。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正在开创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完善。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的执政纲领和政治共识是发展是硬道理。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之后,发展的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发展也是硬道理。在这次党代会上,中央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又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等新的发展理念,因此可以说,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更加完善了,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

我体会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强调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现代化因素,中国要建立的社会就是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改造,进而成为现代社会,所以要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二是社会主义因素,包括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因素,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社会主义因素,中国当然更需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三是要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优良传统,中国有足够的历史资源进行吸纳筛选,以古为今用,从而转化为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因素。四是非常重要一点,教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凭证,只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每况日上,一个国家的前景才是光明和可预见性的,当今我国应当把科学发展观和教育技术学巧妙的融合到各个省市,各个地区,普遍到祖国大地。

同时,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还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更加关注民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秉持科学发展观原则,中国将继续关注、解决十三亿人口的民生问题,培育新政下的最广大利益群体已成为一种政治选择,“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已普遍成为共识,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财经政策向民生倾斜已经不可逆转。二是更加注重利益均衡。中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将渐趋稳定,除去分配政策、劳资法律,乃至引资政策的调整,可以预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将保持目前的均衡状态。今后注重利益均衡将集中表现在全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方面,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外倡导和平发展,提倡和谐亚洲、和谐世界。三是更加国际化。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今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放慢,我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切实贯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双赢或共赢。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_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和目标任务,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既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就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实在在地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党的整体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争做模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整个社会广泛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尚,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去落实;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需要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起全体人民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

下载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_

    十七大精神学习体会 听了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感到很受鼓舞。特别是他讲到党的建设问题的时候,我感触很多,下边就围绕着报告中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在滔滔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千古英雄今无觅处,而我们或许仅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对于一个......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展现中国新前景 1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读后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在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下作的总结和规划。 大会的主题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心得2007.12.21日:张建德2007年10月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尚不完善,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特别是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心得

    学习党的十七大心得体会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后感想更新时间:文档格式:DOC文档 学习党的十七大心得体会 鲍红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好字优先:好比快更重要;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