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确把握党的纯洁性的内涵范文
准确把握党的纯洁性的内涵
来源:太原市文明办 2012-04-24 10:16:00 太原市文明办
纯洁意为纯粹洁白、没有污染,她是一种简单,是一种纯真,是一种坚守。当纯洁与政党联系在一起时,也就上升为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质在其程度上的反映,与党的性质、宗旨紧密相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当我们党以中国共产党来命名自己的那一刻起,就对自身的纯洁性作出了质的规定,这就是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也不追求特殊的利益。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党的纯洁性是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纯洁的有机统一
党的纯洁性是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的建设的主题和重点。如同党的建设是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的有机整体一样,党的纯洁性也是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纯洁的有机整体。其中思想纯洁是根本,政治纯洁是前提,组织纯洁是基础,作风纯洁是关键。讲党的纯洁性不能只讲一个方面,只有四个方面都纯洁,才能保证党整个肌体的纯洁。任何一条不纯洁都会影响到党的整体纯洁。正因为此,1945年毛泽东谈到党的纯洁性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作为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在革命年代,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等一批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血洒刑场、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绘就了共产党的信仰底色;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王进喜、雷锋、孔繁森等一批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艰苦奋斗、为了人民无私奉献,构筑了共产党的精神高地,树起了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的标杆。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政治倾向。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又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由此保证全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向理想社会迈进。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总政策,是党的其他一切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因此保持政治纯洁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组织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和分裂党的行为,严格坚持党章所规定的共产党员标准和领导干部条件,坚决把背离党纲党章、危害党的事业、已经丧失共产党员资格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为巩固党的组织纯洁,毛泽东七次挥泪斩马谡,处决了包括黄克功、刘青山、张子善等堕落腐败分子,以此教育和挽救“二十个、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于共产党来说不廉洁就是不纯洁。近年来,党每年数以万计地开除不合格党员,目的也在于保证党的组织和队伍纯洁。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作风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作风纯洁说到底就是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系统阐述的。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廉洁、公正、不谋私利,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人民群众为什么对党还有些不十分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党员干部作风不纯诋毁了党的伟大功绩,隔膜了党群关系。
二、党的纯洁性是党组织纯洁与党员个体纯洁的有机统一
党的组织是党的堡垒,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整体纯洁性必须通过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体的纯洁来构成和体现。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现实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党性纯洁与否,直接影响着党的纯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员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党的作风本身就是党员党性在外部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特征。离开了党员个体的具体纯洁性,党的纯洁性最终会沦为一个空洞无物的抽象概念。党内出现不合格的党员,不仅意味着党员个体纯洁性的丧失,也意味着党的纯洁性的流失。
我们强调党员个体纯洁对于党的整体纯洁的重要保证作用,反对把党降为各阶级“民族革命联盟”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只有工人成分的人才能入党,不是指社会关系的简单,而是指党员要忠实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正如1940年陈云同志在《党员对党要忠实》一文中所解释的那样:“我们所说的纯洁,主要不是年幼龄轻、没有社会关系、单纯的纯洁,而是指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忠心为共产主义坚持奋斗的纯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极其宏伟的事业,需要赢得各方面力量的拥护和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党不仅要建立在工人阶级基础上,同时也要建立在农民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基础上。事实上,我们党从建党伊始,就不是清一色的,也从未拒绝过来自其他阶级、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1935年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
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强调:“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党员阶级成分众多的条件下,判断一个党员是否纯洁就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标准。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理想信念坚定、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清正廉洁,就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纯洁的党员。
三、党的纯洁性是内在纯洁与外在先进的有机统一
党的纯洁性不是为纯洁而纯洁,不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的所谓纯洁,而是要从根本上保证党的先进性,从而凝聚亿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中。党自身内在的纯洁性必须通过外部的先进性来体现。从本质上讲,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路线纲领、奋斗目标、方针政策、组织原则等构成党的先进性的诸多要素,都要以党的纯洁性为基础。一个政党做不到纯洁,就谈不上先进。只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正是基于纯洁性与先进性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注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让人民从党的实践中、从党员的行动上感受到党的先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的党员牢记入党誓词,在日常生活中保纯洁,在本职岗位上争先进,平时能让群众看得出来,关键时能率先站得出来,就是对党的纯洁性最好的诠释。
(杨云龙 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准确把握“党政分开”内涵
一段时间以来,对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存在误读,这样的误读不是把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理解为西方国家的“党政分开”模式,就是
理解为党政要绝对分开——
准确把握“党政分开”内涵
2013年03月25日08:12 来源:北京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涉及到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党政关系问题。所谓党政关系,就是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30多年来,围绕着党政关系,人们主要形成了“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两种模式之争,其中包含着很多正确的观点,但也存有失之偏颇的看法。这其中就包括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政分开”思想的误读。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的政权结构以及党政之间的关系和苏联大体相同,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因而,中国的党政关系也是苏联的“党政合一”模式。由于苏联实行的“党政合一”弊端太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吃尽苦头之后,应在总体上放弃这一党政关系模式。对于西方国家的“党政分开”,我们已经了解了其中有着很多的借鉴启发之处,这种党政关系的模式在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内能够进行良性的运转,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照搬照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现有“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之外的第三种党政关系模式,即建立“党政分合”的新模式。
“党政分合”的新模式,就是党政关系既分也合的关系,有分有合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合”的新模式,要求我们对原有的党政关系进行一番分开和整合的重构,该分的坚决分出去,该合的坚决合起来。
首先,要进行“党政分合”中的“分”。“分”,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原有“党政合一”带来的弊端。1978年,邓小平根据几十年党政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党政合一”和实行“党政分开”的问题。他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过去“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对此,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党政分开。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中,邓小平系统论述了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指出,要“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发指示、作决定。”同年12月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邓小平说:“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职能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最为基本的两项,一是提出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政治方向和目标;二是决定国家机关的重要人选。1986年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党政分开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地认清党政职能的性质和职权范围,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职责混淆等问题,党委不再对行政进行干预,集中精力管好大事,从而建立新型的党政关系。简而言之,“党政分合”的“分”,就是必须把政府的行政权从原来的“党政合一”那里分出来,确切保证政府职能的独立,让政府能够独立地进行行政的全过程工作。党和政府的关系应该这样“分”,党同司法系统的法院、检察院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关系也应该这样“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其次,重构党政关系要进行“党政分合”中的“合”。“合”,就是要坚持和保持党政关系中那些必须联系的部分,并要坚决地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提出党政关系的“合”呢?难道邓小平不是明明白白地主张“党政分开”吗?的确,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关系也要实行“党政分开”,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率先提出来的,而且在其后的80、90年代都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党政分开”思想,既不是西方国家的“党政分开”模式,更不是要把党和政绝对地“分开”来。过去,人们对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的解读,恰恰是错误的解读。这样的误读,不是把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理解为西方国家的“党政分开”模式,就是理解为党政之间的关系要绝对地“分开”。其实,邓小平讲的“党政分开”思想,第一,它不是西方国家的“党政分开”模式。因为,正是邓小平本人始终坚定不移地主张,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所有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团体组织中,必须保证加强和发展而不是削弱党的组织。邓小平从来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谈论“党政分开”问题的。第二,他也不是认为党政之间的关系要绝对地“分开”,邓小平只是强调要把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自治权等从过去的“党政合一”中分出来。而对于党来说,要始终掌握关于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立政治方向和目标的权力,即重大政策的决策权;也要掌握决定国家机关的重要人选和出任重要职务的权力,即重大人事的推荐权。由此可知,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不是单方面的、片面的思想,它实际上包含了党政关系既可“分”又可“合”的全面的认识观点。
从邓小平关于党政关系可“合”的认识观点出发,重构“党政分合”中“合”的部分,就是要在重大政策的决策权、重大人事的推荐权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和监督权这些领域,把党和政的关系更好地整合起来。这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党要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通过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有效工作,掌握国家的立法决策权和重大人事任命的推荐权;二是党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监督工作,党在政府、司法、学校、医院、企业、公司以及社会团体组织中的各级组织,主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监督工作。各级党的组织在各行业和社会组织中起着思想教育和监督制约作用的思想,是列宁和邓小平提出来的。早在1918年,列宁就提出企业管理要实行“一长制”,厂长全权负责,党的组织不干预工厂中的生产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而只起到监督的作用。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坚决主张实行厂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等责任制,而让党委做好监督和保障的工作。党要通过掌握监督权和解释说服权,保证和实现党的领导。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篇:准确把握清正廉洁之内涵
准确把握清正廉洁之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倡导清廉,建设廉洁政治。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 即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清”,就是政治清醒
增强立场坚定性。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实践证明,一个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清醒、不坚定,往往源于其理论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模糊。对此,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对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提高政治敏锐性。所谓政治敏锐性,就是在政治问题上要有见微知著的眼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要害,果断地进行处置。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目光犀利,当某种错误思想“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敏锐地识别并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制止,做到防微杜渐;在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洞察本质,判明利害,把握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并维护其健康成长。
维护纪律严肃性。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都离不开严格的政治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在政治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的权威,确保令行禁止。
保持自身纯洁性。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最崇高的追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实现党的理想、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当具有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高尚品德,无私无畏,清清白白从政,堂堂正正做人。
“正”,就是正气在身
刚正不阿。刚正不阿是一个人的正直品格,不受任何其他实物的诱惑,不偏袒迎合,品行坚定。怎么才能做到刚正不阿呢?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无欲”。“无欲则刚”。“无欲”就是觉悟高,公心重,而不是私欲大;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而不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第二层境界是“愿刚”。一个人做到“无欲”这种境界,并不等于做到了“无欲则刚”因为仅有“无欲”只能算是“独善其身”。想创大事业,仅有“无欲”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愿刚”的境界。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愿抓愿管、敢抓敢管。第三层境界是“能刚”。“德”使人“愿刚”,“才”使人“能刚”。“能刚”,也就是有能力“刚”起来,不仅愿抓愿管、敢抓敢管,而且能抓能管、善抓善管。
公道正派。公道:公正、公平、合理正派:规矩、严肃、光明。公道正派,简言之就是公正的道理、端正的做派。做到公道正派就是要严格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用人要公正。干部问题是个敏感的问题,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集中体现着领导班子的导向,强烈影响着干部职工的情绪和行为取向。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之人。二是处事要公道。要坚持原则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对重大问题的拍板定夺,对疑难问题的答复处理,要得到上级的肯定,赢得群众的赞许,经得起历史的验证,关键在客观公正。要做到“公正为准”,关键要坚持“公心为本”。三是作风要正派。公正体现在作风上就是一身正气,敢于坚持真理,勇于秉公办事。
伸张正义。伸张正义就是敢于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益、人民的正当权益。能否坚持真理,主持正义,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疾恶如仇、敢于伸张正义的民族,共产党人忠实地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心地坦荡,爱憎分明,不畏强权,大义凛然。一是要明辨是非。要在善与恶、美与丑和是与非面前做到思想敏锐,头脑清醒,界线分明。二是要有正义之心。必须讲正气、讲党性、讲原则,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切不可碍于情面,好人主义。三是要有正义之行。敢讲真话、实话,仗义执言敢于反映真实情况,反映基层和广大群众的呼声;敢于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敢于同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
“廉”,就是为政清廉
从大处着眼,保持高度自觉。开展反腐败斗争,说到底是要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实践证明,党同人民群众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共产党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政权。取得政权后,如果腐败现象不解决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消除腐败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第一要素,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经济建设是大局,反对腐败也是大局。
从自身做起,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取得领导资格的前提条件。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权力大,影响也大,要清除腐败现象,必须自上而下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在反腐倡廉中要从我做起,关键是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代表人民掌权用权,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条件,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掌权为民的意识,倍加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精心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警惕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人格修养,以坚强的党性,清醒地抵制腐败现象的侵蚀;以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内在约束力,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从点滴抓起,坚决防微杜渐。任何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腐败现象的侵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腐败分子的堕落也是一个渐变积累的过程。小事是大事的起点,大事是小事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倡廉无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反腐倡廉必须从点滴抓起。领导干部必须对那些唾手可得的利益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在票子、车子、房子、妻子、孩子等问题上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格约束,主动防范,才能始终把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塑造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形象。
“洁”,就是洁身自好
守得住清苦。要把自己在领导岗位工作看成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是一种荣幸,是一种锻炼,而不要为自己得多得少而斤斤计较,更不能凭借手中权力,不惜以身试法,权钱交易,谋取私利。要牢记“两个务必”,安于清贫、乐于吃苦,不贪不占不攀比,切实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耐得住寂寞。在领导工作中,有许多工作是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尽管一年到头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但往往很难看出显著成绩来,个人体验更多的是单调、枯燥、繁冗、乏味。因此,领导干部应当耐得住寂寞,既善谋全局,又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挡得住诱惑。反腐倡廉,必须以预防为主。党员干部要想抵御住物欲横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就要加强品行修养,培养健康情趣,节制不良欲望,不去低俗场所。把好“人情关”、“金钱关”、“名利关”、“美色关”,绝不为贪图小利而损大义,敢于坦然面对各种歪风邪气,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不为钱所动,不为色所迷。
顶得住压力。领导干部要有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不怕威胁的勇气,坚持工作原则不走样,坚持做人准则不动摇。要顶得住亲情的压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亲友在工作调动、提拔任用、人情礼往等方面搞特殊、谋私利,过好人情关,练好律己之功。3
(惠民)
第四篇: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近期,结束了本次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感触颇多下面简要谈谈学习感受。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虽然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但是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过程中,发挥群众的创造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路线贯穿在工作之中。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总结的群众路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赋予其时代内涵,具体来说就是为民、亲民、清廉。
一、“为民”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着社会最根本的利益。为民不仅是新形势下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只有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才能推动工作的落实,推动社会前进。为民就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为民要求党员干部“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所爱,为民所需”,始终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始终想着为人民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用手中的权力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二、“亲民”是群众路线的主要方式。
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吸纳民智,体现民主,依靠民众,听取群众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亲民”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多听群众的建议,作决策的时候多调研,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考虑到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今天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升群众路线的层次,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与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努力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此次全区的“一线为民工作法”给了我们机关干部一次近距离接近群众的机会,弥补了一部分领导干部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与群众越来越远的遗憾。驻点干部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做到知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暖民心,听民意,通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增进与群众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三、“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作为执政党,必然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失去了清廉,为民这一根本宗旨就得不到实现;失去了清廉,亲民就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失去了清廉,也就失去了作为依靠的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清廉,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要做到清廉,首先要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诚恳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其次,要反对奢靡。“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任由奢靡之风蔓延,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第三,要反对腐败。有的党员干部“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对人民疾苦麻木不仁,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的事业。要做到清廉,就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建设,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五篇:准确把握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标准和内涵
准确把握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标准和内涵
在新时期,看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道德品德,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一是政治道德标准。政治道德的核心是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就是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对马列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坚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具体考评标准包括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全局观,有党性原则,有群众意识等。二是职业道德标准。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道正派,就是在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的前提下,用权处事都出于公心、主持公正、体现公平,不偏听偏信,不厚此薄彼,不搞亲亲疏疏,不搞团团伙伙。具体考核标准有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办事,团结共事等。三是工作道德标准。工作道德的核心是真抓实干。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考评标准有勤勉敬业,是否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等。四是生活道德标准。领导干部生活道德的核心是洁身自好。领导干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具体考评标准有情趣健康,无不良嗜好,对家庭负责、遵守社会公德等。
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必须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一是注重将干部言行举止行为作为识别干部德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了解掌握干部的言行举止,认真分析判断干部外化表现的心理动机、主观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到管中窥豹。注重从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表现出的言行举止来考察。二是干部考核要把宏观“德”的概念微观化、具体化。比如对干部德的评价可以细化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工作道德和生活道德,政治道德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政治立场”、“讲大局、讲团结”、“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等二级指标,其中“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又可细化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等三级指标。把“德”逐渐细化成群众可以切身感受或容易把握的“细小指标”,避免空洞、笼统和概念化。三是注重延伸考察,从考察干部爱好、交友等生活作风来考核干部的德。看一个干部生活作风如何,情趣是否健康,精神追求是否高尚,社交圈是否纯洁,对色的诱惑是否有抵御能力,是分析和把握干部德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延伸考察、扩大收集民意的范围,如针对职工人数多、管理覆盖面大或情况复杂的单位将谈话对象扩大到有关服务对象、相关“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考察对象可抽取部分居民代表,进行入户走访座谈,透过生活圈看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从“小节”观其“大德”。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干部的德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政策和战略举措。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选拔任用干部既注重才能,更注重品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使各级领导权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手中,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用好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建设这样一支执政骨干队伍的关键。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骨干队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不仅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全部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而且“文革”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也已经或将要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干部逐步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总体来说,现在的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由于一些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加上在个人成长中忽视“内功”修炼,以致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和道德品行呈现明显不足,许多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缺乏感情,想自己的东西过多,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和组织讲条件,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的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忽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群众的努力,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复杂环境、长期艰苦实践的磨练,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不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这就迫切需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实践锻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需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对干部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体现了选人用人让全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党的威信、提升党的形象、激发党的内生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选拔出来的干部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致使一些品行不端、作风不实、投机钻营、有才无德的人得到提拔重用,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作为一个标杆、一种导向高高举起,坚持公道正派、坚持任人唯贤,把德才兼备的人选准用好,就能让选拔出来 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就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二、深刻理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一)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这是理解和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干部,还要坚决调整下来。当然,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以德为先,也决不能忽视才。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二)正确把握德的重点。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首先要把握好干部的德。《决定》在总结党的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层级领导干部德的共同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干部德的重点:一是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立德之基。领导干部必须忠于党的事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的修德之本。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决定着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决定着工作观、政绩观。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有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三是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坚持原则、敢抓敢管,面对困难、勇挑重担,出现失误、敢于负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效。四是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目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方面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干部能做到办事公道、为政清廉、待人平等、律己严格,自觉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样的干部在德的方面才是过硬 的。
(三)正确把握考察德的途径和方法。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决定》通过对干部考察工作的全面分析,提出了考察干部德的主要途径。一是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的德。判断干部的德,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更重要的是看他做得如何。要通过看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了解干部的德。二是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的德。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是干部德才在一定时间内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要重点看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特别是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要看干部能否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做好工作。三是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干部的德。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往往在面对重大问题、重大政治事件时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还是见风使舵、盲目跟从;是坚持原则、勇于斗争,还是是非不分、退缩逃避;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还是敷衍塞责、讨价还价,是对一个干部政治品德的深刻检验。四是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考察干部的德。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要看干部对待个人升迁的态度,是以辛勤的工作、良好的品格、平和的心态接受组织挑选,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还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跑官要官、求情拉票。要看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能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还要看干部在荣誉面前,能否正确对待、真诚谦让、见贤思齐。
考察干部的德除采取上述途径和方法外,还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和完善。要注意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的德,要从为官和做人两个层面上去分析、从全部的成长轨迹中去把握、从优缺点的准确认识中去评价,从工作之余的情况中去了解。要注意从群众的口碑中了解干部的德,对干部德的情况群众最有发言权,既要了解“现实的口碑”,又要到干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了解“过去的口碑”,在对比分析中获得群众对干部德的真实评价。要注意听取少数知情人的意见了解干部的德,干部品德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往往知晓的范围很小,有一定隐蔽性,多数人可能不明就里,这时少数知情人的意见更具有真实性,更有利于了解干部的德。
三、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既要贯彻到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中,又要体现在教育干部、培养干部、管理干部中,真正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要把干部德的养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立德。用人导向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用准一个干部,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干部,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败坏党的风气。选人用人要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要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受关注、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品德低下、能力平庸、不干实事、不敢负责、作风飘浮、群众信不过的人,没有市场、没有位置、没有地位,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
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更加重德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更加注意品德修养,按党的要求为官、按传统美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干事。
(二)加强教育培养以育德。干部教育培养要把育德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常抓不懈。把干部德的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教育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要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当前,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引导广大干部注重在艰苦环境、危难时刻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培养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强为民意识、升华爱民情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严格管理监督以律德。干部良好品德的养成,既靠严格自律,也靠管理监督。一方面,干部要严以律己,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始终以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声誉、珍重自己的形象,慎微、慎独、慎友,自警、自省、自励。另一方面,组织上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要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在干部思想波动、接到群众反映、班子出现不团结等问题时,及时提醒打招呼。要加强对干部执行政策、纪律、制度等各种规矩的督促检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坚决维护党的规矩的严肃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对干部的约束和警示作用。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对干部监督的强大合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
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