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时间:2019-05-14 07: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第一篇: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

(读《中国近代史》后产生的个人观点)

因为我来自天津,所以对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机器制造局(主要为军械)的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写写关于那时期军事的事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我认为,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

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奕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器物方面 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 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

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海陆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新式军事人才,成为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骨干力量。北洋海军成军时,除提督丁汝昌外,其他官员全部由海军学堂毕业生担任。北洋各舰的大付、二付、管轮等职,也多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毕业生中选任。这些经过严格培训、通晓海军业务又富有爱国心的军官,构成了北洋海军的中坚。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他们任管带的定远、镇远、等舰,均为中国在海上作战和护航的主力舰船。海军学堂的毕业生,始终是海战第一线的指挥员和重要骨干

在近代军事上,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军事科技人才,为军事近代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总的说来,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内容。对于中国自身来讲,洋务运动使得近代先进火器在技术上的不断上升,中国与列强的差距逐步缩小。

3.(军事)改革中遇到的阻碍

1.领导人眼光局限 曾国藩等洋务派领导人没出过国,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才出过,他们毫无机械知识,及时钦佩西方机械,但没有对于西方文化和制度的深入了解,也不能把运动彻底的搞下去。军事肯定也受到一些影响。

北洋海军初成立时,李请了有经验的英国军官做指挥,后来却误听人言,辞退了他,并用了对海军全然不知的丁汝昌做总司令。

2.经费

老师在课上讲过很有意思的事情,光绪和他父亲怕慈禧不肯交出政权,用修建颐和园的方式让慈禧沉于游乐,而修园经费很大,李鸿章只好挪用建海军的款子修园。所以甲午之战前的七年,中国海军无一只新船,而日本每年都更新船只。

3.守旧派的阻挠

士大夫的陈旧思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在人心不在技艺”“何必师事夷人”等观点是士大夫不去投考科学班。开明的郭嵩?和曾纪泽两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被骂汉奸,一个隐居一个气死。迷信的民众也阻挠了发展。

4.甲午战争暴露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问题

北洋海军的失败不仅在于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原因导致了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 如用人不当,加上军队素质,使得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侵略者。还在于清政府战略战术的错误。

军事自强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在甲午战争前还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它的最大不足在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现武器装备近代化的阶段,而没有将它推进到实现军事制度近代化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彻底!)这样,先进的装备同落后的旧军制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状况在甲午战争中充分地暴露了出来。洋务运动中清朝军队没有建立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甲午战争爆发后,始终没有组建一个上下层次分明、职责清楚的指挥系统,指挥多元化的情况到处可见。这是造成平壤失守、鸭绿江防线崩溃、大连旅顺的沦陷、五次反攻海城的失利和威海保卫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告诉我们,只学习器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根本上对陈旧落后的军制进行革新。这一点后来清政府也认识到了。

5.与彼得大帝的改革对比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彼得大帝的改革。《中国近代史》总论中说过彼得大帝的“洋务运动”成功了,我觉得他的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都在军事上重点改革,却比中国的彻底,中国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他却把俄国从落后于中国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强国。他亲自微服到西欧去考察,派很多青年出国学习。在军事上,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在其他方面甚至是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都做出很大改革,而且他无情地打压“反革命”党,杀了很多人甚至是他的儿子。虽然我觉得这有些过分,但足以见到他的决心,而历史证明他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不可避免的。相比之下,洋务派的改革只是停留在皮毛层次,只学习军事,近代化的政治还没有学习,“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不彻底,仍然救不了国。

第二篇: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系别:土木工程系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2010140601

姓名:刘亚楠

学号:105140640035

指导老师:齐琳娜

日期:2011年6月14日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治

经济

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然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荷兰、中国和朝鲜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通商(这一点同中国是相似的,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只开放了广州,但不同的是只以为地大物博,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并不积极地了解西方,不屑于知晓西方世界的情形,而日本锁国后尚还积极了解西方世界,我认为这也是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由中下级武士发展而成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却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手段便只有是武装抗争,由此便产生了“倒幕派”。

另外,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鸦片战争中国败给英国以及美国黑船事件对本国的冲击,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民。他们认为,中国已国体灰坠,不足为法;日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日本维新志士,即各诸侯手下的中下级武士,目睹西方的强大和幕府的无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于是,1868年,他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新政府。天皇一无权,二无兵,属“虚位君主”,所以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而且,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综上可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是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改革并不彻底,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因此,从动机上看,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就比洋务运动要单纯而坚定,改革之士更加充满热情、信心与勇气。因此,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两次运动的结果。

此外,就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从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坂本龙马和吉田松阴),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首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等等。

2.2、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满清大臣,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封建的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况且他们心中皇权至上,如果他们如明治维新一样对中国政治也进行改革维新,那就等同于自己推翻自己,将自己推下台,而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保护皇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的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从两次运动具体改革的内容的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1、政治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时,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次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这样,日本在改革维新下达成了“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目标,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他们还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然后又依次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议会,实行日本国会。这样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较之日本明治维新来说,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不是质变。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家的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总的来说,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全盘西化,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了振兴之路。

3.2、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其中重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教育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明治的变革,始于江户末期掀起的教育热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开始传授西洋知识,明治期的伟人们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过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盘,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虽然技术是从西洋引进的,人才则是利用了江户的遗产。

教育方面,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基本上达到了“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在“明治维新”后,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大都在政府担任要职,开始改组明治政府,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在社会改革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着力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使得国民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强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的一项重要原因。

反观当时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国民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制的缺失,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居于输出者地位的中国,实不易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以封建领导者为首的国人瞧不起外来文化,以之为小儿玩物。而且,洋务运动中,还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就是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国人麻木至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方面与洋务运动的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自以为无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而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

3.3、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着力进行了工业建设,我将其分为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大方面。

3.3.1、军事工业方面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运动。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后期,日本对军事的预算也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先后建造并发展了东京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

其实洋务运动也建设了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等,建造了一大批军事器械,为中国军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北洋水师在一段时间内配备精良,居于世界第四位。中军强大,但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军事成果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3.3.2、民用工业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而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从而不利于中国民用工业方面的发展。此外,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

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还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此外,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对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最终导致了失败。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摆脱贫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2010.6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明治维新》

1988.4

求实出版社

[3] 《洋务运动史》

1996.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日本近代史》

1978.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抉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6]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2008.3

华文出版社

第三篇: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治

经济

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然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荷兰、中国和朝鲜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通商(这一点同中国是相似的,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只开放了广州,但不同的是只以为地大物博,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并不积极地了解西方,不屑于知晓西方世界的情形,而日本锁国后尚还积极了解西方世界,我认为这也是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由中下级武士发展而成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却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手段便只有是武装抗争,由此便产生了“倒幕派”。

另外,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鸦片战争中国败给英国以及美国黑船事件对本国的冲击,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民。他们认为,中国已国体灰坠,不足为法;日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日本维新志士,即各诸侯手下的中下级武士,目睹西方的强大和幕府的无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于是,1868年,他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新政府。天皇一无权,二无兵,属“虚位君主”,所以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而且,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就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从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坂本龙马和吉田松阴),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首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等等。

2.2、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满清大臣,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封建的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况且他们心中皇权至上,如果他们如明治维新一样对中国政治也进行改革维新,那就等同于自己推翻自己,将自己推下台,而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保护皇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的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从两次运动具体改革的内容的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1、政治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时,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次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这样,日本在改革维新下达成了“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目标,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他们还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然后又依次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议会,实行日本国会。这样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较之日本明治维新来说,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不是质变。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家的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总的来说,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全盘西化,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了振兴之路。

3.2、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其中重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教育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明治的变革,始于江户末期掀起的教育热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开始传授西洋知识,明治期的伟人们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过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盘,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虽然技术是从西洋引进的,人才则是利用了江户的遗产。

教育方面,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基本上达到了“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在“明治维新”后,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大都在政府担任要职,开始改组明治政府,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在社会改革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着力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使得国民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强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的一项重要原因。

反观当时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国民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制的缺失,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居于输出者地位的中国,实不易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以封建领导者为首的国人瞧不起外来文化,以之为小儿玩物。

而且,洋务运动中,还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就是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国人麻木至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方面与洋务运动的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自以为无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而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

3.3、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着力进行了工业建设,我将其分为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大方面。

3.3.1、军事工业方面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运动。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后期,日本对军事的预算也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先后建造并发展了东京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

其实洋务运动也建设了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等,建造了一大批军事器械,为中国军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北洋水师在一段时间内配备精良,居于世界第四位。中军强大,但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军事成果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

3.3.2、民用工业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而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从而不利于中国民用工业方面的发展。此外,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

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还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此外,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对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最终导致了失败。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摆脱贫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2010.6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明治维新》

1988.4

求实出版社

[3] 《洋务运动史》

1996.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日本近代史》

1978.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抉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6]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2008.3

华文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近代史应是相对历史与绝对历史的辩证统一,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其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一方面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也即所谓“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又是相对稳定的,包含了一些具有绝对的历史时间的内容。中国的近代,过去讲80年,不久前讲110年,都曾有其道理,有其划分的依据,但现在看来都已远远不够涵盖的了。至少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晚清史、民国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都是应该包括在里面的。这是相对历史与绝对历史的辩证统一。

近代史是一门真正“与时俱进”的学问,千万不要被以往既有的种种分歧及其理论束缚住我们自己的手脚和遮挡住自己的视野。而从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近代,我们应该能够把握住一些属于共性的东西,应该能够感受到直到目前为止的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脉动或主旋律。但这需要我们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加以把握,从更深的认识层次上加以发掘,而不能满足于或停滞于既有的认识及其理论说明。

中国曾经就是一个世界。过去的两千多年,主要是体系内的互动,是中国自身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近代以来的中国,主要面临的是体系外的互动。是否走向全球一体化,如何走向全球一体化?

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而且中国本身曾经就是一个“世界”。自战国秦汉以来,在前人称为“天下”而现在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大一统帝国的文官统治制度,士农工商的稳定社会结构,笑傲世界的四大科学技术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之于世界的伟大贡献。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确实落伍了。这种落伍,有这样的问题困扰:在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伟大国度,为什么不能发展起近代科学的体系?

西欧的近代化,其加速发展,离不开美洲的发现,在相当程度上也离不开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信息。可是反过来,我们有没有想过: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之所以愈演愈烈,不也正是对外来信息的一种本能的保护性的反馈吗!

一个对内高度发达已到烂熟程度的文明,对外来信息的这种显得过于“脆弱”的保护性反馈,看上去很奇怪,然而却是历史的事实。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正是对于这种反馈的从机理上的最为生动的写照。

晚清的中法战争,中国的陆军在镇南关和谅山打了胜仗,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败而败”。我们当然可以指责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的软弱无能,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只能急于求和。攘外必先安内,“稳定”压倒了一切。

这种对外“相互关联”的过度的保护性反馈,并不能真正地起所谓的“保护”作用,反而加速了中国自身既有体系或秩序的更新。换句话说,正是对外的“相互关联”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体系或秩序。

由于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国家又太大,所谓“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否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始终是困绕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的大问题。魏源的《海国图志》,国人自己并不重视,但却惊醒了我们的东邻。西学的东渐,中国传统的饱学之士多抱敌视或怀疑的态度,反而是“苦力王”的国度“太平天国”能够加以接受。这个问题迄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历史并不是笔直地走一条路。这期间仍会有许多的反复和曲折。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对外战争,惟有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即使是“惨胜”,也毕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抗日战争成了中国复兴的枢纽。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

古未有之巨变”。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应该有其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或其变化的枢纽,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不同的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很不相同的看法。比如说甲午战争,或者是戊戌变法,甚至是五四运动。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主要是看研究者们究竟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历史。

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是胜利者写的。这只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历史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样子,并不是宿命的,决定论的。正如一些自然科学家所指出的:“某些事件只走一条路,并非因为它们不能走另一条路,而是因为它们绝对不可能倒退回去。”

——07电商1班张迪

2007135103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1840—1842、1856—1860年先后两次鸦片战争,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而1853年的“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也被打开。为应对日趋严重的被侵略危机,两国几乎在同时开始了两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然而这两场运动的结果却大不一样。日本通过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改革,挤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反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场外强中干、虚有其表、自欺欺人失败的近代化努力。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通过以下比较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从两国背景比较:

中国的封建制统治的时间长,封建制度完备,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人们的封建意识很浓,由于这种思维惯性,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是受到很大阻碍。相反,日本在封建制这方面并不完备,因此“易破”,“易破”则“易立”,日本也就更易接受外来思想。果不其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从变革措施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而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皇权腐败,官吏腐败,特别是军事腐败,直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把握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华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简称“西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腐朽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的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同时洋务运动的重点要数军事方面了,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不过将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买设备上,必然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因为政治的腐败而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便是铁证。

变革对两国的影响的比较: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早期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又兴办一批民用工业。同时,还举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方面功不可没,而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可以说,洋务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我们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明治维新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此后,日本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至于社会、文化方面,明治维新对于原本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思想逐渐西化。当然明治维新也有其不彻底的一面,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土地兼并严重等现象,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可见这两次运动都对当时本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洋务运动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有改变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反而千方百计的维护,乃“扬汤止沸”;而明治维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政体,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日本确立,是“釜底抽薪”。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失败了,明治维新成功了。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个国家的发展,科技技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同时,腐败导致灭亡。甲午海战为什么输?非装备之不精,非官兵之不勇,腐败所致也。晚清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全面腐败,直接导致了北洋的覆灭。所以我们现在更要提倡反腐倡廉。对于事物我们要有正确地认识,洋务派错就错在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局势,天真地认为利炮坚船便能维护大清统治,殊不知大清已经从根上烂透了,他们如此只是杯水车薪。最后,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根本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弄得民不聊生,怨声四起。民心丧尽,则国破倚马可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明治维新成功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反思。

下载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摘要: 20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和“远东政策”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由于他们的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国际形势上帝国主......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

    中国近代史论文

    关于郑州市科技馆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3/4/14 调查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科技馆 调查对象:馆中各种仪器、物理现象 调查人:石龙龙 喻国军 许翔 李双 马越 张露 调查分工:石龙龙......

    中国近代史论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革命中的转折点 电子商务 专业 二 班级 2010043204学号 姓名 梁栋 内容摘要: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

    中国近代史论文

    从《望厦条约》早期中美关系10级计算机本科二班王新安摘要:中美之间有着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史,在这两个多世纪中,鸦片战争前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只有商务往来,这种贸易关系基本上是......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所闻所感 (○)百年动荡 历史必然 自从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人类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生活在一个大“圈子”里。东部和南部是浩瀚的大海,西部和西南部有高山高原和沙漠,......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中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

    中国近代史论文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来救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分别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