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事与政策民生建设与广东实践论文
民生建设与广东实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都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0%用于民生投入落实情况。全省和省级一般行政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36和3.12个百分点,省本级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就达2.07亿元。统计显示,为了办好十件民生实事,2011年全省各级财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 etjoiwjhtgiqwrtjhiorqwehjtioqerjhgkodfsnvgjsdhtitwejhtw098ejhtwhoekjrhweuiohrtfwejkjfjfjfg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
11级市场营销3班
周毅
201123030348
第二篇:时事与政策
我对“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理解
2013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四字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推进周边睦邻友好,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密切。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国60年睦邻友好政策的总结,也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一“亲”。中华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我们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文相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友好情谊千百年来连绵不绝。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二“诚”。中华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国之交如同人之交,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三“惠”。中华民族是尚道义的民族,讲情重义、先义后利,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四“容”。中华民族是有胸怀的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升华发展,是指导新时代正确处理周边外交关系的方针。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理念,既要中国身体力行,也需要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应当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班别 11策划 学号 11111303 姓名
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民生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举措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推进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基本内容 建设举措 长远意义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社会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党和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正在有效实施。民生,顾名思义,指人们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是老百姓最注重的问题。其基本问题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发展。例如2008年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即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代社会,教育仍有着诸多不足,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进步,教育的严峻性依然不容忽视。
2008年改革政策出台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上不起学”问题基本获得解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约束的矛盾等都是此时期相对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另外,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也出现蔓延的趋势,相对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等等。教育是民生之基,在当代社会党和政府如何加快解决教育弊端、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已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幸福生活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就业公共投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几年来,我国就业总量一直稳步增长,社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其次,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日渐严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的需要。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使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是当前我国民生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收入分配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科学弥补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当代民生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从零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持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医药卫生、住房安居、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日渐严峻,事关百姓医、食、住的安全与安心,党和政府如何应对,已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心念念的问题。
二、民生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教育方面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践,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骤。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其主要责任在政府,同时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6.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就业方面
1.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所以,今后相当长的的时期内,我们都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
2.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发挥把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
4.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政府加大就业投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援助,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大政府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三)、收入分配方面
1.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2.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3.深入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4.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硬币扶贫开发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者有一个基本收入,保障基本生活和权益。
(四)、社会保障方面
1.完善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完善卫生体系和安居工程建设,加强食品监管和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相关基本社会保障,例:城镇基本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与税收的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民生建设的长远意义
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所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社会建设,重在民生。只有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推进社会建设,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民生,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时事与政策论文关于就业难问题(精选)
系别:经管
班级:09国贸3 班
学号:24
姓名:林旭锐
我国政府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的化的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数量大,造成我国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每年以近百万的速度增加,而社会上新增的工作岗位,又不足以吸纳全部学生就业那么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呢?
关键词:促进就业 大学生 政府职能
一、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完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同时与我国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就业问题还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需要社会问题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将其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综合手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㈠、对高校体制的变革
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应大力深化改革教育体制,使在我国高等教育下的毕业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校教育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的研究,更要重视实践的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从而更好的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引导观念,摒弃过去那种计划式招生分配制度,要适当的放权给高校,依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专业设计和招生计划,政府予以政策性的引导,在国家法规、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自主的决定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么样的人才。㈡、协调社会各体制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系
1、人事制度。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制度的改革,切实扩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选择那些真正可以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员工,而不仅仅是片面的高学历。对于一些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应该得到重用而不是因为一张文凭就将人才拒之门外。
2、社会保障制度。现在需要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单位的工作比较稳定,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齐全,不轻易失业,而一切私企、个体的员工则面临着经济环境的限制,一旦经济不景气,他们将面临裁员、失业的问题。而使大学生有这样的顾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而政府又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制度,一旦失业则面临着生存危机,因而使很多大学生宁可拿着社会中下层的薪水,也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部分行业就业竞争激烈。因此,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给广大学生一个安全有力的保障,使之在就业的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通。
3、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国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土地上却享有着有区别对待,很难获得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政府作为一个服务的机构,应该为广大毕业生建立一个合理的户籍制度,让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不会因为一张户口而被拒之门外。
二、规范、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和高校,建立了人才市场以及高校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和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以保证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同时,通过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合作,使双方信息得以交换,使高校了解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结合实际,培养什么样的人才。㈠、政府要建立完备就业市场体制
1、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不断挖掘就业市场的潜力、创新服务方式、增加就业信息发布、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双方各取所需。
2、政府要开拓多种就业交流渠道,不仅仅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传媒方式,联合创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市场环境,使广大学生多途径的获得就业信息。
㈡、政府要促进就业市场的规范化
1、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手段规范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上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个别用人单位利用学生迫切找工作的意愿以及对合同等的不了解,进行误导、欺诈;也有些学生在没有深思熟虑后,轻率的签订用人合同,在看到更好的工作条件时,又企图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困扰,耽误其招揽人才。因此,政府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大力规范就业市场,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合理规范就业市场,对于存在违法、违规的用人单位和学生给予一定法律或经济制裁,使就业市场得以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与就业相关的法律体系。结合《劳动法》或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在就业过程中不合理行为,如:霸王条款、性别歧视、非法中介等等。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的规范和就业过程的规范,以确保就业协议的合理性、规范性、严密性,从而创造一个优良的就业环境。
三、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在公有制经济意外,非公制经济也迅猛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门,现阶段我国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存在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政府要引导学生将就业眼光放宽,不要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也不要仅仅关注沿海大中城市,要使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就业,不是比谁能获得的货币量更多,而是要考虑,在这个岗位上能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要考虑的是生活的质量,而不是人民币的数量,要考虑在同样的岗位上,在哪里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
㈠、引导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就业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鼓励这些企业去接纳吸收大学毕业生,同时也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去工作,使他们达到双向互动,从而解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合理放宽就业条件,只要是有用人单位接收的学生,政府应当给予支持鼓励。㈡、引导毕业生向国家扶持地区、企业以及基层单位流动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沿海等地区,我国还有很多西北、东北、西南等内陆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知识文化的大学毕业生。政府要积极推出各项政策、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进行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工作,如:支援边疆、“三支一扶”、“村村大学生”等活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积极促进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对迂回的政策手段,延缓就业的矛盾。
参考文献:张虎林《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2003 5 17 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分析》2004 4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民生论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式与政策论文
学院:人文社科 班级:11中文s 学号11111119 姓名:黄婷
论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一).概念
民生,民众的生计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些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当前的民生问题
1.收入差距。20多年前,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
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
2.楼市调控。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3.通货膨胀。过去的一年,物价这根神经,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4.拆迁。2010年,一项创纪录的工作是,新拆迁条例在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年底再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表现出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认真和慎重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对新拆迁条例的强烈抵制。而拆迁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和谐。尽快颁布新的拆迁条例,已成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期待。
5.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办成真正的义务教育,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城市幼儿教育收费太高,增加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小学、中学以各种名义乱收费屡
禁不止,特别是以转学赞助费名义,动辄收费数千元。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一)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它真正与社会主义结合得好,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在这种发展中得到日益增多的福利。
(二)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长期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有以下几点:一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三是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四是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
(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一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根本要求。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五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
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
(六)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二是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三是改革和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七)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总之,面对着中国老百姓当前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三·解决的意义
1.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2.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 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3.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