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财经大学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选修考试重点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
绪论
广义的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财。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的含义1资源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效用性
2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
资源的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资源分类1自然资源、社会资源;2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社会资源具体来说有: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经营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
资源的特性:内涵的动态性、结构的层次性、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的复杂性 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分
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角度来理解自然因素存在的价值。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处外界的客观存在物。
按利用目的: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按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
1陆地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气候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底资源 3太空自然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指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2区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3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开发。
4多用性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
土地资源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综合系统,它由地球上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土地由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复杂的一个综合系统。
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关注的是其生产能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 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的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土地的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土地的工程属性(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
土地的社会属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地权和地籍。地权即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 土地的特征:(自然特征、经济特征、社会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
2土地的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林地包括:
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论述土地保护的形式与对策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2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3集中征地审批权
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
对粮、棉、油等优良耕地,按规定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特殊保护。5禁止闲置和荒芜耕地
土地所有制形式概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分类: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土地所有权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仅限于国家和农民集体。
(2)内容的限定性。两种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义务均受到法律较严格的限制,表现在无论是哪种主体均不能以买卖、赠与、互易等任何形式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交易
(3)客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地域的差异性,其划分是以城市和农村的地域为标准
土地他项权利主要包括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租赁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
地役权:是指为了自己使用土地的需要,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或者说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的使用或经营自己的土地的权利。地役权的发生须有两个不同归属的土地存在,为他人土地利用提供便利的土地称为供役地,而享有地役权的土地称为需役地。
我国耕地形势:1耕地减少2 砍伐森林 3开垦草原 4围垦湿地
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占用耕地200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3亩,2005年下降到1.4亩,2007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38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0%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不好全国大于陡坡的耕地有近9000万亩(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9% 沿海和中部省份耕地面积减少较快
世界土地资源质量变化:1.土壤盐碱化 2.地力衰退 3.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 5.土地污染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土地管理体制的类型(模式)
1.集权制和分权制
2.首长制和委员制
3.统一管理和分别管理
4.业务指导、业务领导、双重领导、垂直领导
水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1)人力资源
(2)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技术资源
(5)管理资源
人力资源以人口为自然基础,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力的人,它是由一定数量的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的。人力资源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劳动者的人的数量,二是劳动者的素质。
智力资源主要指开发创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物质资源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的总称,是一种非实体性、无形的资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技术革命,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称知识、智力社会)。
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技术和潜在技术
管理资源是指管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比喻,当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相结合,将显示其重要作用。水资源
广义: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称。狭义: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的主体是—— 冰川 我国水资源形势
我国多年平均的年降水总量61889亿m3(648mm)年径流量27115亿m3(284mm),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295mm)。按1997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m3。
从全国平均来看,中国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到21世纪中叶,进入用水紧张国家的行列
南方的长江、珠江,东南和西南诸河,无论从人口和经济,还是从环境和生态来看,都属于丰水区。但是也有局部地区缺水,其原因是水污染严重,使不少地区发生“水质性”缺水
南方的长江、珠江,东南和西南诸河,无论从人口和经济,还是从环境和生态来看,都属于丰水区。但是也有局部地区缺水,其原因是水污染严重,使不少地区发生“水质性”缺水
内陆河流域地广人稀,人均水资源量高达4876 m3,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水多。因为该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54 mm,相应的径流深只有36 mm,远远不能满足境内建设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用水。
农业用水(64%)》工业用水(22%)》家庭用水(14%)
目前,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到21世纪中叶,我国进入用水紧张国家的行列。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时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不均、人口多,增长快、水污染、水浪费)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实行计划生育、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
农 业 用 水(改变灌溉方式: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改为滴管、喷灌
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少的作物。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降低生产耗水。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家庭用水(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推广节水器具。)
水污染
缺水1—2%出现口渴、缺水5%出现烦躁缺水15%出现昏迷、缺水20%危及生命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
直接水危机是指突发事件对水安全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直接水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
间接水危机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水安全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主要是指人祸,如战争、疾病、恐怖活动、爆炸、罢工、游行等其他政治或经济突发事件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直接水危机与间接水危机有如下的主要区别:
1、从造成的原因看 直接水危机是由与水直接相关的事件诱发的,间接水危机是由与水间接相关的事件诱发的;
2、从发生的规律上看
直接水危机一般有规律可循,可以根据频率分析或积累的管理经验进行预报预测,间接水危机无规律可循,偶然性极大,无法预报预测;
3、从发生的频率和数量上看 直接水危机是多发的,大量的,间接水危机是偶发的,少量的。
研究问题
1、水资源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究气候持续干旱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条件下,水资源衰减和流域水循环演变发生明显变化的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水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过程与效应问题;研究生态保护准则,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
4、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导方向为:灌溉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老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高效输水灌溉系统新技术研究;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及设备产业化,节水管理新技术研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
5、加强水资源的监测、预报、调度工作
随着新水法的颁布,需要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水质污染和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尤其需要加强。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预报、预测工作也应当逐步开展。水量应结合水质要求进行合理调度。
七大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黄河水系、辽河、海河、淮河水系、松花江水系)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原先就有的和没有的),进入水体后,超出了水体本身自净作用(就是江河湖海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消除外源性物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就是水污染。水污染造成原因(1.病原体污染病原体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等,常含有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虫。这类污水如不经过适当的净化处理,流入水体后,即会通过各种渠道,引起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及血吸虫病等
2.需氧性污染物生活用水,造纸和食品工业污水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等有机物。这类物质随污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对它们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含氧减少,从而影响鱼类和其它生物的生长繁殖。当水中的溶解氧耗尽后,水中的有机物即产生厌氧消化,生成甲烷、硫化氢等,使水体出现臭味,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3.植物营养污染物造纸、皮革、食品、炼油、合成洗涤剂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施用磷肥、氮肥的农田水,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如果大量的这类污水排入水体,使营养物质增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这类物质多呈红色,称“赤潮生物”。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会覆盖水面,附在鱿类肋上,使它们呼吸困难。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掉水中的溶解氧。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替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常常引起鱼贝类中毒死亡,并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石油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船舶废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它会阻止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石油还会粘附在鱼鳃上,使之呼吸困难直至死亡,还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食用在含有石油的水中生长的鱼类等水产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5.剧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大都来自矿山、冶炼废水,它们都富集在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此外,水体的污染还有放射性污染,这是由于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造成的。盐类污染,各种酸碱盐无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使淡水含盐量增加,影响水质。热污染,发电站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量热水排入水体,使水温增高,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与繁殖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痛痛病(镉)
猫舞蹈症(汞)水质标准
1.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2.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3.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4.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海洋资源
内陆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内海:是指领海基线内侧的全部海域,它与国家的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国家对其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领海:是沿着国家的海岸和内水,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12n mile领海。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受国际海洋法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的限制,其宽度不超过200n mile。专属经济区既非公海也非领海。沿海国家对其主要是经济性的。
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路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对地理上大陆边宽不足200n mile的,扩展到200n mile,超过200n mile,不到超过350n mile或不得超过2500米等深线100n mile。
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和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是重要的人类共享资源之一。
广义的海洋资源: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能量和空间都属于海洋资源范畴,如海洋上风能、海底地热、海上城市、海底隧道、海滨浴场以及海水中各种资源等,凡是海上可以利用的空间,能创造财富的物质和能源,可供人们生存、生活和娱乐的一切与海洋有关的设施。
狭义的海洋资源: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都直接与海水有关的资源,如海水中的动、植物、各种化学元素、海底矿产、海水动量。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及其利用
条件: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要达到一定的含量,现在具备或未来能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 海水直接利用或淡化利用
化学元素的提取使用 海洋生物生产力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砂矿指存在于砂砾石沉积物中的矿床。这是由于岩石或矿床在地表环境下遭受风化和侵蚀,其中一些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的矿物被保留不来,并经一定距离的搬运,和砂砾一起堆积在低洼处,形成可开采的砂矿。许多宝石矿物因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故易于形成砂矿。由于砂矿中的有用矿物不是在原地形成的,所以也称次生矿床(不是原生矿床)。
淡化的方法(冷冻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点渗析法)动力资源(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海洋热能、盐度差能)产生原因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对地球海洋水体的作用造成的。风作用在海面上产生的波浪运动所储存的能量称为波浪能。
海洋中的海流和潮流所储存的动能称为海流能。海流能是海洋中一部分海水的远程流动。海水沿着一定的路线不停的流动,形成“海中之河”,所以叫海流。
海洋热能,也有人称之为“海洋里的太阳能”,是海水吸收和储存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所以海水吸收和储存的太阳能十分丰富。
大洋海水的平均含盐浓度大约35‰,相比之下江河的淡水所含的盐分就少得多了。这样,在江河的入海处,河水与海水交汇之地或河水与海水之间,便存在含盐浓度的不同,这就是含盐浓度差。由含盐浓度差形成的能量,就是含盐浓度差能。
空间利用(海洋交通运输空间、海洋生活和生产空间、海洋旅游空间、海底电缆、海洋储藏空间)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概念 社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社会资源包括
:
(1)人力资源
(2)智力资源
(3)信息资源(4)技术资源(5)管理资源
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包括已处在就业状态的劳动力 ; 尚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力,如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包括潜在劳动力,如现役军人、青年学生、家务工作者、在押犯人等。人力资源的性质 1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从整体上制约着人的素质形成的发展。不同时代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区别管理。
2能动性: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作用、个体行为本身的能动性、可激励性。
3资本性:投资的结果、具备预期的收益、产权性质。
4时效性: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受到人的生命和人的知识寿命的限制。人力资本的特征
表现形态的无形性(作为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因素则是无形的。)存在形式的载体性(只有依附于人的身体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资本累积的自我性(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积累。)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投资主体由政府、组织、家庭或个人中的一方或多方。)影响因素的社会性(人力资本载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
价值实现的高增值性(其价值实现过程不仅仅融转移、增加价值为一体。)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1.信息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2.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普遍性2.信息的依附性3.信息的传递性4.信息价值的不定性5.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载体(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电子型文献)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使用的设备、工具等硬件方面的知识。两者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组织的特殊资源,即技术资源
中国科技特点(重现象描述、重经验总结、重“经世致用”、善附会,比附、重既成,不验证)西方科技特点(寻找原因解释现象,重理性认识;求知“所以然”;以原因解释现象
求知精神,探索精神,多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
概念明晰、逻辑严密,重内涵、定义、定理;推理严谨,逻辑严密
定量研究、数学表达,重“质—量—度”,量化描述,数学表达,精确、准确、明确;
严格检验,严密论证)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智力资源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规定,指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以后,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个人或群体。
智力资源是一种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组成的特殊社会资源,它既包括作为各种能力的人的智力本身这一无形资源,又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等有形资源。
土地资源 耕地资源数量
第二篇:财政学重点云南财经大学12级
市场失灵: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方法3.负荷定价法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成本法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1)经济建设支出(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2.预算外支出: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1.绝对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2.相对指标。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状况;(3)中长期发展战略;(4)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性因素(1)政局是否稳定;(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1)人口;(2)就业;(3)医疗卫生;(4)社会救济;(5)社会保障(6)城镇化建设。
微观因素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这取决于两大因素:(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 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就越强。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购买支出的比重会有所降低,而转移支出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主要依据 项目包括:1.行政管理费2.国防费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公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行政管理费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支出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人员配备(6)行政效率(7)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8)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1.以法律形式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4.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3教育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而是教育市场的失灵。表现:1.外部性。2.教育不公平。3.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卫生支出
(一)卫生医疗的市场失灵表现在:1.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3.外部性4.垄断5.公平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1)投资主体(2)投资目的不同(3)投资客体(项目)不同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
投资方式(1)直接投资(2)间接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 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
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1.农业自身积累不足,国家投资应起主导作用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十五”以来,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融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政府农业投资的重点
(一)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做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分工的依据有(1)受益范围原则;(2)效率原则。
(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政府农业投资的方式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财政投融资 它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思路主要是:1.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2.融资渠道多元化。3.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资环节的严谨高效。4.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在
(三)价格因素。
(四)其他因素: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
税率的基本形式①比例税率 ②累进税率 ③定额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纳税期限形式①按期纳税②按次纳税③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税收优惠 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形式 减税 分;免税:对起征点:课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最根本决定因素(2)经济结构: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3)宏观经济政策(4)其他因素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 2)后转(3)混转 5)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的条件 基本前提:市场经济价格自由浮动(1)税种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
嫁。2)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广的较易转嫁,窄的难以转嫁。(3)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4)计税方法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5)市场结构
国债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运行
国债负担(1)认购者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
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国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国债偿债率: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国债的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一般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竟价投标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承受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溢价发行 折价发行
我国国家预算原则(1)公开性(2)权威性(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性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二、编制部门预算预算内收支,也反映预算外收支。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五、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2)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政府职能(3)收入划分: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制度(5)立足国情
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粘蝇纸效应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粘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处理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税收、支出等财政手段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措施。
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①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3、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
即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5、中性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媒介体 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
财政政策的主要效应(1)“内在稳定器”(2)乘数效应(3)奖抑效应(4)货币效应
货币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第三篇: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
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系统: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3.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协助管理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4.会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各子系统功能有资金管理,财务分析,管理报告,决策支持和其他管理子系统。以管理科学、运筹学和行为科学等为基础,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辅助高级决策者进行决策。如构造各种经济模型,对未来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等。
5.会计信息系统: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会计数据,产生会计信息,并向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6.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企业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以及Internet 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7.电子商务模式:按照电子商务双方当事人的不同,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有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C2C)和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等许多种,其中B2B 和B2C 是两种最基本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
8.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技术交换商品或服务,是融购物流程,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体系,信用体系以及现代金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大系统。
9.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管理功能目标的系统。
10.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 的发展和成长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体现企业管理规律的结果,ERP 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优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ERP 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来规范、集成、控制和优化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
11.金融信息系统:由信息技术构建的金融工具实时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提高金融管理决策效率,快速完成复杂金融产品交易的智能化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它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
12.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
13.知识管理系统:KMS.对一个组织团队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集成后提供共享,从而帮助组织实现更大效益,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14.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是指一个由人员、机器和程序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复合体。企业借助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和分配适当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为市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市场营销计划、执行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由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构成。
15.原型法: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开发语言(4GL)和各种可视化开发环境的支持下提出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16.税收信息系统: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网络税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金税工程的实施,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及基于一体化的税收决策支持环节,行政管理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17.移动商务:是指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下,在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之间,或移动终端与PC等网络信息终端之间,通过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便捷的、大众化的、具有快速管理能力和整合增值能力的商务实现活动。
18.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终极目的的战略规划,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过程中关系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的规划。
19.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基于因特网或其他电子通信手段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虚拟网站。
网上银行又被称为“3A 银行”,因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0.商务智能:BI.是企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积累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高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与能力。
21.BPR(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简单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的一种管理思想。
22.EDI:即电子数据交换,EDI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是电子商务系统的基础。23.物联网: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因特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 技术上,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24.协同商务: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他主要是通过对与整个商业周期中的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活力能力。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
25.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26.集成信息系统: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27.数据仓库:英文名称为Data Warehouse,可简写为DW或DWH。数据仓库是为企业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支持的所有类型数据的战略集合。它是单个数据存储,出于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的目的而创建。为企业提供需要业务智能来指导业务流程改进和监视时间、成本、质量和控制。28.数据挖掘:data mining,一种透过数理模式来分析企业内储存的大量资料,以找出不同的客户或市场划分,分析出消费者喜好和行为的方法。
29.金税工程:是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运用高科技手段结合我国增值税管理实际设计的高科技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网络、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网络是指国家税务总局与省、地、县国家税务局四级计算机网络;四个子系统是指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增值税稽核子系统和发票协查子系统。金税工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覆盖全国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增值税纳税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的一个体系。
26.BSP:即业务系统规划法。是IB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旨在帮助企业制定信息系统的规划,以满足企业近期和长期的信息需求,它较早运用面向过程的管理思想,是现阶段影响最广的方法。
BSP方法的基本思路:要求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目标;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革具有适应性实质。即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
二、简答、论述: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包含的内容。
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系统研制工作的继续,是系统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运行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1)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管理。
①数据的收集。一般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校验及数据录入等3项子任务。
②完成例行的信息处理及服务工作。常见的工作包括:例行的数据更新、统计分析、报表生成、数据的复制及保存、与外界的定期数据交流等等。
③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计算机本身的运行与维护。对于大型计算机,这一工作需要有较多的专职人员来完成,对于微型机,则不要求那么多的人员及专门设备,这是微机的一个重要优点。
④系统的安全管理。是为了防止系统外部对系统资源不合法的使用和访问,保证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受破坏、泄露、修改或复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所采取的手段。
(2)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包括以下5个方面:
①有关工作数量的信息。②工作的效率。③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质量。④系统的维护修改情况。
⑤系统的故障情况。
(3)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
系统评价一般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目标是否需做修改。②系统的适应性、安全性评价。③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信息系统对波特模型中三个一般战略的支持
(1)三个一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
(2)1.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3)2.所谓产品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4)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
理解信息系统与竞争优势和管理变革的关系 1.企业业务流程变革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一体化、自动化变革,是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基础,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② 企业业务流程的价值化、并行化和敏捷化变革对企业信息化提出实施工具/手段上的需求。2.企业管理组织变革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影响
(1)企业组织扁平化、柔性化变革的需求
(2)企业组织间的合作化、微型化的需求(3)企业组织的网络化变革的需求
(4)企业组织虚拟化变革的需求 3.企业文化/制度创新对信息系统的影响(1)组建信息化建设小组
(2)企业文化创新的保障作用
(3)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促进作用
(4)企业制度创新的先导作用 4.信息系统带动企业管理的变革趋势
(1)企业业务流程的变革趋势
(2)企业管理组织变革趋势
(3)企业经营模式变革趋势
(4)企业竞争合作方式变革趋势
(5)企业组织文化变革趋势
5.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发了管理理论的变革
(1)再造工程
(2)虚拟企业
(3)学习型组织(5)知识管理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思想 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1)系统规划(2)系统分析(3)系统设计(4)系统实施与系统测试(5)系统评价(6)系统维护 原型法: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凭借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地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或称原型、雏形),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
2.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 明确用户基本需求;
② 开发初始化原型系统; ③ 对原型进行评价; ④ 对原型系统进行修正和改进
3.特点是:系统开发周期短,增强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降低了系统开发中的风险和系统开发成本,最后能够产生正确的系统需求描述。但其原型系统 的开发必须借助软件开发工具。
4.最大不足:开发过程中管理困难,只是用于管理规范较小的小型系统,或大型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不适于直接用于开发大型、复杂的系统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1.基本思想是:从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即对象)出发来构造软件系统,并在构造系统时尽可能运用人们的自然思维方式。面向对象方法强调直接以现实世界(问题域)中的事物为中心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并根据这些事物的本质特征,把它们抽象地表示为系统中的对象,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2.系统开发过程
① 需求分析:搞清楚系统的初步目标,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协助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② 面向对象分析:在复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数据和操作等。③ 面向对象设计:对系统在分析阶段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抽象、归类和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确定下来。
④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阶段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3.评价
①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加贴切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对象。② 允许自底向上对系统进行分析。
③ 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系统,开发周期短,相对开发费用少,开发过程容易控制。④ 可以全面地确定处理的可重用性,从而减少系统的编程时间。⑤ 面向对象方法支持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实现。
⑥ 面向对象中的“封装”特性,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修改性和可靠性。
⑦ 有许多支持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工具,可以支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开发。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技术方面
① 企业自身IT技术力量不足 ② 选择开发技术不当 ③ 轻视业务流程重组 2.管理方面
① 项目管理不善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用户参与程度 b.管理层的支持
c.在系统规划与分析阶段,如果对组织调查不深入,对系统的总体规划过于草率,对项目所需时间与经费缺少科学的评估都可能造成信息系统开发失败
d.在系统设计阶段,如果只考虑到当前的需要而没有顾及组织未来的需要,那么就会造成新系统环境适应能力低下,这样既增大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又可能缩短系统的生命周期
e.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为程序员提供的说明书不完善,以至于程序员对系统理解的不深、不透,编写出来的程序难以适应用户需求或维护
f.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初期就没有制定有效的测试计划;用户没有充分地参与测试,不认真检查测试结果,不愿意为测试耗费时间等。
g.在进行系统开发规划时,对于系统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与经费估计不足,尤其是数据的转换;没有建立系统评价的标准,也没有把系统运行的结果同早期的目标相比较;对系统维护工作的预见性不足
h.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有效的项目管理 ② 推进项目过程中的阻力
理解各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特点、主要功能以及其应用价值
会计信息系统: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会计数据,产生会计信息,并向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特点: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加工处理方法要求严格、数据的要求高、系统处理结果要具有可验证性、与其他子系统的数据关联密切 功能模块: 会计核算管理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应付系统、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系统、成本管理、会计报表
会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资金管理、账务分析、管理报告、决策支持、其他管理子系统。
金融信息系统:由信息技术构建的金融工具实时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提高金融管理决策效率,快速完成复杂金融产品交易的智能化管理决策信息系统.主要特点
1.及时性、有效性 2.准确性、可靠性 3.连续性、可扩性 4.开放性、多功能性 5.安全性、保密性 功能:1.实时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 2.提高金融管理决策效率 应用包括:
1.银行电子化应用系统
① 银行经营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系统、人民银行经营管理系统 ② 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系统、人民银行业务处理系统 ③ 银行自助处理系统:ATM系统、POS系统、电话银行系统、自助银行系统 2.网上银行
税务信息系统: 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网络税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金税工程的实施,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及基于一体化的税收决策支持环节,行政管理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特点:技术性、综合性、使用性、系统性
主要应用:税收会计统计报表编制、税收计划编制系统、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发票管理系统、计算机查询报警系统、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防伪税控系统、税控收款机系统、纳税辅导和税务咨询系统、电子公文处理系统 包括:金税工程的软件系统、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ERP发展历程中五个阶段的各自特点 1、20世纪40年代。订货点法(手工管理):当库存量伴随着物料的消耗减少到一定量时,就得下达加工订单或者采购订单,以确定库存量保持在安全库存水平。2、20世纪60年代。时段式MRP: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 3、20世纪70年代。闭环式MRP:以整体生产计划为系统流程的基础,主生产计划及生产执行计划产生过程中均包括能力需求计划,这样使物料需求计划成为可行计划。4、20世纪80年代。MRP-Ⅱ:
1、计划一贯性与可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3数据的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
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5、20世纪90年代。ERP,追求技术、管理创新,追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第四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一节 节材措施
1、图纸会审时,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第二节 结构材料
1、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2、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5、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第三节 周转材料
1、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
5、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节 水 措 施
第一节 提高用水效率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第二节 非传统水源利用
1、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3、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节能措施
第一节 节能措施
1、能源节约教育:施工前对于所有的工人进行节能教育,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电源控制出,贴出“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等标志,在厕所部位设置声控感应灯等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2、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3、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4、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5、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6、设立耗能监督小组:项目工程部设立临时用水、临时用电管理小组,除日常的维护外,还负责监督过程中的使用,发现浪费水电人员、单位则予以处罚。
7、选择利用效率高的能源:食堂使用液化天然气,其余均使用电能。不使用煤球等利用率低的能源,同时也减少了大气污染 第二节 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第三节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第四节 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节地措施
第一节 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第二节 临时用地保护
1、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第三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板房。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布置。
4、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5、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第五篇: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重点实验室
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水能资源利用领域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发展,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紧密围绕水能资源利用中的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在高坝工程技术及筑坝材料、大型洞室群与高边坡设计技术、水情测报技术与水资源调控、工程安全监控与信息技术以及海洋工程技术等5个方向具有相当科技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每年定期发布《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等予以明确规定。
第四条 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非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实验室鼓励与依托单位内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接受国内自然人申请。
第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根据研究方向及资助强度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设立并资助开放课题。
第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负责开放研究基金的立项、评审、验收与日常管理工作。
二、基金项目申请
第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
1、符合《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
2、学术、技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
3、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
4、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第八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二年。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申请,可不受上述期限限制,但必须具备二名高级专家或相应研究单位的特别推荐。
第九条 申请者应从省重点实验室网站下载《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按规定填写,经所在单位批准,签署意见并盖章后,申请书(一式二份)随同推荐信一并报送省重点实验室。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
第十条 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开放研究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第十一条 项目申请初审。有以下情况不予资助:
1、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规定;
2、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
3、申请者或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数,连同在研资助课题数超过两项;
4、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
5、明显缺乏立论根据,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不清、无法进行评审;
6、缺乏基本的研究条件;
7、申请经费过多,基金无力支持。
第十二条 项目申请同行评议。通过初审的项目,由两名及以上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学术、技术造诣较深,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
第十三条 项目申请实验室评议。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及省重点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现有条件,提出项目研究的可行性。
第十四条 项目申请终审:在初审、同行评议和实验室评议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归纳出评审意见,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学术委员会确定资助课题及资助金额。
第十五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经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由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立项。省重点实验室将评审结果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申请人即为该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获得开放基金的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本省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
第十六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根据批准通知,在申请书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与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电建 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咨询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省重点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四、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第十七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每年应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省重点实验室指派专门人员对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计划实施中,鼓励项目组对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中止计划实施、提前结题或延长年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须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报省重点实验室审批。
第十九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在原单位完成项目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省重点实验室备案;如调入单位具备条件,也可将项目转到调入单位继续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省重点实验室审批。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省重点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中止计划实施办理。
第二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办公室每年对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末(12月25日前)提交进展报告或在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上作研究工作进展学术报告。项目结束后,须提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工作总结,并于研究工作结束三个月内报省重点实验室。对于不按期报送进展报告、研究进展迟缓、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要求限期改正,否则将通报所在单位。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为来访学者提供有利的工作条件,在必要时经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可以提供高级专家专题咨询,解决研究工作中的理论、技术难题,其费用由项目经费支出。
第二十二条 对于不能取得满意进展或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或研究者,学术委员会有权予以警告,直至取消该项研究项目。开放研究基金项目如果未能按期完成既定成果指标,将取消再次申请本基金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
五、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资助与项目研究直接有关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以及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等。
第二十四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实行基金制。基金一次核定,经费按划拨。项目经费由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负责使用。
第二十五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可以结转到下一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一经发现,中止资助。对项目按中止资助处理的经费,将根据情况全部或部分收回,用于资助其它项目。
第二十六条 凡用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经费所购置的原材料、零星器材、小型仪表等,其产权归省重点实验室,在项目研究结束后,不得带走或他用,应移交实验室。
六、开放研究基金项目成果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研究成果归实验室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有,并将开放研究基金作为其资助项目。中文标注格式为“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 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编号)资助”,英文标注格式为“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Key Technology,Grant NO.***”。
第二十八条 每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至少应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其中1篇为EI检索论文。本实验室的署名为:“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省重点实验室”,(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Key Technology o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第二十九条 对于使用本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的项目,应将在实验室中试验的原始资料上交实验室。
第三十条 对于项目承担者发表的以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检索或EI全文检索论文,本实验室予以奖励。
第三十一条 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可申请参加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的评选。
第三十二条 鼓励已获得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继续申请更高级别的基金、攻关和其它重大项目。
第三十三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到期后,项目负责人应向实验室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由承担单位审签的财务审计报告,同时提供论文(原件)、著作、专利等相关成果的证明材料等。由实验室成立验收专家组负责对开放研究基金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审查和验收。
七、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重点实验室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