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三 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
一、选择题
1.(多选)对于教学媒体,一般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A.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 B.用于教与学的活动 C.用于先进性 D.大多数人都会使用
2.(单选)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体现了它的什么特性?
A.呈现力 B.重现力 C.传播性 D.可控性 E.参与性
3.(单选)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体现了媒体的什么特性?
A.呈现力 B.重现力 C.传播性 D.可控性 E.参与性
4.(单选)按照对受信者感官的刺激的差异来分,电影、电视、录像、激光影碟等通常又称为()。
A.视觉媒体 B.听觉媒体 C.视听觉媒体 D.交互媒体
5.(单选)按照加工程度来分,文摘、索引、目录数据卡片等属于()
A.一次信息资源 B.二次信息资源 C.三次信息资源
6.(单选)评价教育资源的四个维度中,教学模式、教学工具、认知风格等属于()。
A.基本信息 B.教学策略 C.知识组织 D.沟通方式
7.(多选)对于教学网站的评价量规,涉及哪两个方面?
A.总体性评价 B.项目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8.(单选)关于矢量图与位图()。
A.放大位图格式图像时会产生失真,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不会引起失真 B.放大位图格式图像时不会产生失真,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会引起失真 C.放大位图格式图像和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都不会引起失真 D.放大位图格式图像时和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都会引起失真
二、问答题
1.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有哪些?
提示:
(1)利用图书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图书资料(2)期刊信息检索
(3)利用目录型检索工具搜索网络资源(4)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
2.关于 Internet教育资源“合理使用(Fair use)原则”,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合理使用原则”通常是指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目的,可以不向版权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这是为了在保护版权人利益,加强对版权限制的同时,又不至于减慢慢信息传播速度和增加社会成本。
美国在 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有如下定义:使用任何方法复制各种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批评、评论、消息报道、教学(包括用于在教室内使用的多本复印件)、学术及科学研究不违背版权法。它允许教师、学生、学者及艺术家们使用持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取得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付任何使用费,这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界,对“合理使用”信息资料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 4个方面:
(1)教育界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即教育工作人员有权利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
(2)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
(3)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该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的干扰。
(4)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时,教育界也有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它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
第二篇:学习《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心得
学习《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心得体会
XX市XX中学
李志斌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认知世界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科技时代。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的数码、数字等设备进行整合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趋势,美术教育也不利外。
多媒体技术在达成美术教育的目的上有着其自身巨大的优势。这是一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学生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已渐渐的失去兴趣,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语言的描述,平面静止的图片所传授的知识了。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感受。因此,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服务教学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理性的理论知识变成感性的体验;把抽象的语言描述变成具象的图片、影像材料;把单一空间的抽象思维变成多维世界的立体思维。但要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优势,起到优质的服务作用,就要对多媒体技术有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准确的把握。
一、对多媒体技术的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
现代教学媒体是与传统教学媒体比较而言。传统教学媒体又称普通教学媒体,包括教材、模型、范画、黑板等;
现代教学媒体又称电子技术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电影、电
视、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等。将多种媒体设备进行有效的整合搭配在一起运用就成为“多媒体技术”。
影视类:包括影视播放机(VCD、DVD等)、电视机、录放像机、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相应得教学软件。
计算机类:包括程序学习机、计算机教学系统,以及相应得教学软件。
电光类媒体的教学特点:能使学生在静止的状态下观察扩大的图像;局部放大显示;放映时间不受限制,任意控制;教学软件制作简单;投影可以替代黑板。
影视类媒体的教学特点:能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能以活动的图像,连续、系统得呈现美术作品和造型过程的步骤,能重复演示;通过定格、特写等特技可将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引导向教学的方向。
计算机类媒体的教学特点:能长期的贮存大量的教学资料,方便查阅;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
二、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重要形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熟练运用几种常见制作课件的应用软件。用于图片信息处理的编辑软件Photoshop、FreeHand等,用于动画制作的Flash、Adobe ImageReady、Fireworks等,用于音频、视频处理的绘声绘影、Premiere等。以及综合的课件制作常用的用于演示文稿的PowerPoint,用于交互式,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的Authorware等。“艺多不压
身”还有许多相关的应用软件,多学多用,制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其次,就是要熟悉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流程。
1、选题:确定课件的内容、形式、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实现的教学要求。
2、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设计即使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重要过程,也体现着教师个人的个性、教学风格,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3、脚本编辑:脚本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文字组织,是在制作之初对课件的文字描述。而制作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对版面设计、图文搭配、音频视频资料、配色方案、交互方式、显示形式、流程控制、内容分栏等要素的整合设计。
4、软件制作:根据脚本编辑的创作意图,运用前面提到的相关的课件制作的应用软件,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并合成所需要的课件形式。
5、应用测试:完成了制作后,在运用实际教学中以前要对所做课件进行实际运用的测试,查漏补缺并及时做出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完善制作水平从而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效用。
其三,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因当注意的原则。在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时。
第一,要从教学实际从发。根据具体的内容,按照实际的需求来选择设备,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力求做到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第二、要学会兼容并包,各取所长,寻找最佳的方式方法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要随着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变化,使其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在追求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不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完全抛开,要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杜绝浪费想象的出现。
第四、虽然在信息量使教学得到极大的拓展,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硬要做到简洁、明了、实用,不是越复杂越好,越难越好。拒绝花架子,要实干家,尽量是少而精。第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地去进行探索,将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会其中,不要老是就那么几样,要不断更新技术、资料、信息,要紧跟时代的脉动。只有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兴趣事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制作精良的课件,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饱满,与以往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如何维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良好、饱满、热情的学习太多保持和持久下去,这就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时效性时常变化形式。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六讲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方法:自学
一、物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按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文本类资源、实物类资源与多媒体类资源 按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学史类资源、实验类资源、理论类资源和环境类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二、物理文本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物理教学刊物、复习资料等
三、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
第七讲
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2、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问题和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过程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5.1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4.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5.5.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6.制定测评工具 7.教学反思和修改 5.2模块和单元教学设计 5.3 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二、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1、教学课题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教具及媒体
4、教学过程
5、课后分析教案执行、教学目标达到情况、教法选择及效果、疑难问题、存在问题、今后教学建议
三、教学设计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1)物体下落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演示:从同一高度下落石头、羽毛,金属片、纸片;现象:石头比羽毛、金属片比纸片下落快,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提出问题:重物一定比轻物下落快? 实验研究:方案,纸片和金属片 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 逻辑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轻重决定的(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步观察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at,S=1/2 at2实验验证:自由落体仪,验证S与T平方成正比。得出结论:大量实验证明
2、渗透人文精神
阅读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和传记-科学方法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八讲
第六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为什么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2、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几类?
3、演示实验的作用?
4、分组实验分为哪五类? 各有什么作用?
5、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6、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7、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和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6.1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2.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愿望,3.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二、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边教边实验
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的作用
(1)引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3)进行观察和思维的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4)提供示范,为学生训练实验技能创造条件,教师的示范:一是介绍学生要使用的仪器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二是教师的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学生分组实验
(1)基本仪器使用训练和装配技术训练性实验(2)测定性实验
(3)验证性实验(4)探究性实验 6.2 演示实验教学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平抛运动:引入课题—趣味性
2、要明显和直观:演示的现象要明显
仪器简单,过程明了;视听感官并用
3、要安全可靠
(1)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课堂演示时必须确保安全
(3)正确对待课堂演示时的失误,切忌弄虚作假。一要镇静二要实事求是
4、要有启发性——以趣激疑
二、演示实验中的观察指导一是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二是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及时指导,教给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的,作好观察的思想准备仪器的介绍,交代问题进行观察
2、突出观察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3、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培养观察思路
圆锥实验
4、纵横对比,把握事物特征
浮力实验
第九讲
6.3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一、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1.逐步养成正确认识基本量具、仪表的习惯
2.遵循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1)装配仪器
(2)仪器的预备性调整
(3)启动工作和观察记录(4)实验结束后的收尾 3.逐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4.学会正确测量读数与处理数据 5.学会写实验报告
二、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准备阶段及其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方法,认识实验仪器,作好操作与记录的准备工作
2、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安装和调整仪器,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测量,取得数据,排除故障
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一般任务: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交流与合作
第十讲
第七章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对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要求:
1.试述物理概念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的几种方法.3.什么是物理概念的内涵?试分析“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外延,它的量度公式和决定条件以及造成概念不清的原因.4.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程、教学要求.5.什么是物理前概念?举例说明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7.1 物理概念的特点
一、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
例如:观察下列现象:天体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
运转,人在行走。具体形象不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特征,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在改变。从而概括出机械运动。密度:实验铜、铁、木块,分别测量质量和体积,分析两块不同体积的铜块或铁块,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比较铜和铁单位体积的质量;得出结论。电场强度:理想实验点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多个电荷,同一点单位电荷受力不变。比值定义法—
二、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例如:速度、电场强度——物理量 定性的概念也有量的含义 机械运动: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一维:x=f(t),二维:x=f(t)y=f(t)“平衡”,质点:F=0,定轴转动物体:M=0 “熔化”,熔点、熔化热、体积
(1)状态量和过程量速度从运动学角度是状态量;动量、能量
动力学状态量;压强、体积描写气体的参量(2)性质量和作用量
性质量:比热、电阻、密度、倔强系数 作用量:力矩、功、冲量
(3)微观量和宏观量(4)矢量标量(5)相对量和绝对量(6)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三、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第十一讲
7.3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事实依据——感性认识生活中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到理性—科学抽象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
1、常用的抽象方法
(1)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如:力、机械运动、动能
(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
如密度、电阻、比热、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质点、刚体、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过程理想化
2、由新旧概念的联系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1)推导法:例如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推导向心加速度(2)类比法:例如类比水压引人电压,类比光波引人物 质波,类比重力势能研究电势能。
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质和量两个方面:
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量度公式a=定式a=F/m决定大小和方向。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适用范围
加速度的外延,向心加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能:动能、势能、电能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电势、电势能、电功、电动势
五、学会运用概念
v2v1,决t6.4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1、运用实验:“自感”教学演示通电和断电现象,使学生联想在通电的瞬间,为什么并列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两个支路有什么不同? 大气压强,“瓶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压强、摩擦、惯性、力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如:速度—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加速度
二、进行
二、思维加工,准确地形成物理概念
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电场强度,理想实验在电场中某点放一点电荷q1受力f1,改为q2受力f2,变为qn受力fn…..通过数据分析 f1/q1=f2/q2=…..fn/qn表示比值只由该点决定
2、给概念下定义E=f/q物理意义表示电场中该点性质的物理量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三、运用
1、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2、对易混概念进行辨析.
第四篇: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能力培养学习心得
《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能力培养》学习心得
这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作为面临素质教育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今天的教师,课件的制作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走上现代化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走上自主性、主动性。能更加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面对知识裂变的今天,学生学习知识的多面性、广泛性、自主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产生,所以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势在必行。更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之前我对计算机知识虽然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表层,经常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对教学资源的查找更是无处着手,更谈不上有效利用了。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对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查找下载都能轻松应对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李国柱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习、网上交流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
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使用远教资源时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方式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这次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培训,我收获很多,不仅仅是掌握制作技巧,而且在思想上对课件制作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老师精彩的讲解,熟练的操作,渊博的知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所以,以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将所学知识运用实际教学中去,尽快成为一名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第五篇: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姐姐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色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找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的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学习”。
2、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武装自己,提高课堂改革的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玩耍、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例在学完“1—1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你能用数字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个电视、二块黑板、四扇窗户、八块玻璃等,甚至连门后面的几根钉子也找出来了,学生找的多,说的也非常棒,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在找的过程中,不时学生说“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这么多东西”,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另一方面浅移默化的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演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先后投资近200万元,重新修建了操场、装修了教室、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月亮船”电视台,设置了艺术长廊,装备了1000兆光纤主干校园网,申请了学校网站域名设计了学校主页,配置了校园信息平台。如今的博才小学,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气息。校园内,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碧绿的人造草坪为洁净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学楼内,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与名人画像交相辉映,饱含着纯真童心的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装修一新的教室,明朗、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妙、清新的感受;图书馆里环境优雅、图书种类丰富,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高清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4、寻找、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掌握知识,例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材是以能区别正反面的贝壳为例,而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扑克牌,当我把扑克牌拿出来时,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把牌带来了,干什么用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热情,而后通过摆一摆,翻一翻让学生领会9的分与合,为了巩固9的分与合,我拿出了一个鞋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借助这个教具来进行猜数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9的理解。扑克牌、鞋盒子、乒乓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用好这些物品其意义则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多选用多创作适合儿童喜爱的教学具。
又如,为了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我将小红花全部贴于数学书的后面,比一比,谁的红花贴的多,谁就是班级“小状元”。
5、信息收集与处理。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选取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与社会时政相结合,如奥运会获奖牌数、党召开十六大等等,一方面给学生渗透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祖国的变化、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正异常突起,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
7、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性,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在开学初,我给部分学生准备了“成长记录袋”,在封面上我让学生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收集、自己创造,展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实现了学生进行质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例在第一单元试卷的反面,我写下了我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学生情感,又体现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希望与建议,建立成长记录袋,不仅使同学们尝到了收获的快乐,教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积极推进数学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鲜活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哪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以便使蕴育于静态资源之中的“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功能。
(一)文本资源
1、开发例题资源
例题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变传统的解读为创意地利用。例如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10页。(如下图)
教材复习图形与位置,是通过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顾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此教学也未尝不可,而我以此为依据,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是新建校园,占地120多亩,经常有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时,创设了“问路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在学校的南校门遇到客人老师向你问路,六(1)班在哪里?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告诉客人老师六(1)班教室的位置吗?”随着学生的不同回答,如“从南校门向前走,到C座向右转上楼梯,到四楼的最东边就是六(1)班”,“从南校门向北走,……”,教师自然引出确定教室位置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再设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班长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这样的例题资源开发,变枯燥的提问为生动的解决问题,变静态资源为活动的资源,学生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中唤起对确定位置的整理与思考,寓学习于活动中,更受学生的欢迎。
2、开发习题资源
教材提供的有些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而设计的。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习题,拓展习题资源的空间、挖掘习题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教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第103页的第4题(如下图)时,我是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的。
第一个层次,完成书上提供的3道小数大小比较练习。第二个层次练习设计如下:
(2)选择直线(数轴)上已有的小数填在下列□里。□>0.7 □ <2.4 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如下:
(3)在直线上你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填在下列□里。□ <1.9 □>1.9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但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而且通过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数轴上,比0.7大的3个数都在它的右边,比2.4小的3个数都在它的左边。而通过第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但发现比1.9大的数都在它的右边,写出在数轴上直接看到的比1.9大的小数有2.1.2.2、2.3…… 2.9,学生还能够想象数轴上看不到的小数有3.1、3.2、3.3 ……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1.9大的小数有无数个。同理,让学生感受比1,9小的小数也有无限个。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体会了极限思想,变一道普通题为开放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无限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媒体资源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媒体中选择和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性的课堂生活。
1、开发报纸资源。
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到教材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2页习题如下:
“
3、下面是从2002年10月1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图略)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多少元?(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1962年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