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1-7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一(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16、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答:国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出以下共同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
2、简要说明21世纪教育主旋律的内容。答:①学会认知 ②学会做事 ③学会共同生活 ④学会生存
3、简要说明什么是《美国2061计划》。
答:1.《美国2061计划》的基本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2.《美国2061计划》的阶段成果
4、简要说明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 由注重培养学生“产生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②课程改革体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 ③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
④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 ⑤在课程体制组织和实施方面,强调课程的弹性化
5、简要说明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答: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 ①交流 ②数的处理 ③信息技术 ④合作 ⑤改进学习⑥解决问题
6、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课程的能的转变 ②课程结构的改革 ③课程内容的改革 ④课程实施的改革 ⑤课程评价的改革 ⑥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7、归纳并简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论学科基本结构,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科以结构的原基本的理解,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②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再现象象所依据的媒介在不断演变,一般由“动作”向 “意向”再向“符号”转化,因而构成所谓“表演式再现表象”映像式再现表象”和“象征式再现表象”这三个主要阶段.③论发现学习布鲁纳对“怎样教法”问题的回答就是凭发现学习,教师的教学比应该试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只是的消极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自去发现赢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④论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只是与节能的作用: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8.简要说明赞可夫围绕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答:赞可夫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力量你只是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简述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答: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学习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主要观点: ①教学和训育的统一
②问题解决学习系统学习的统一 ③掌握只是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答: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①应该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来面对挑战 ②敢于成功,尤其是那些普通的人
③有丰富的认识,只是问题的能力变想为做的勇气 ④应该具备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愿望 ⑤高尚的品德应该居于首位
2.结识世纪,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可侧重某一方面)答: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① 课程功能②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④课程实施⑤课程资源⑥课程管理⑦课程评价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 2.开辟“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渠道
3.完善教科书编写资格的认定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3、请结合世纪论述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答: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① 要重探究如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道教学实践要认识教育理论对时间的主导作用 ②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教材更有利于培养人才
④是太久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知道如向探究 ①激发引题 ②解疑导拔 ③ 解理强化 ④ 激励评价
4.请依据马芯兰小学数学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1.教材改革
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突出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则
第二步是根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自编有利于能力训练的教材.充实创新的只是结构中去 2.教法改革
①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②突出能力培养
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④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5.请依据魏书生中学语文政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对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 1.一个学科
2.两条原则:①实事求是原则
②循序渐进
3.三大部分:①动力部分 { ⑴明确目标⑵激发兴趣⑶锤炼意志} ②智力部分
③操作部分
四、实例分析
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映。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时间谈谈你的思考。
作业2
第二单元 综合练习(5~7章)
一、填空题
1.道德实践能力包括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2.公民教育是以培养 合格公民 为目标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 个体和环境 交互作用的产物.4.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 道德认知发展 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5.价值澄清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 和 培养能力.6.泰勒经过八年研究,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 教育评价 的概念.7.桑代克在《心理和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 都可以测量 的判断.8.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 教师职业道德 与教育打发子水平不断提高的 评价体系.9.发展性评价在内容上应体现 综合性,在标准上应体现 分层性.10.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顶.11.目标游离 模式关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注意倾天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12.校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 学校层面.13.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 全员性,全方位性 和全程性.二、简答题.1任何看待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答;①培养了道德实践能力,学会选择是道德实践的能力 ②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③网络塑造了人的自律,网络是一吧双刃剑,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的选择.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内容.答;①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②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所谓替代就是儿童通过他人的行为强化(包括正确化和负强化)而进行模仿,从而该表自己的行为.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答 ;①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②有层次性和多元性 ③学生道德事件心理发展水平④视学上道德事件能力的培养 4.简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及特点.答;教育评价的概念监狱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俎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反对过程。
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评价的组织性以及评价的判断性。
5.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答;①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 ②视教育评价的 与改进功能 ③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③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6.简述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答;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①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防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响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②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管理会来管理学校资源.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③校本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④校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高兴教育。
答;①个性教育是现代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改革都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有关.②个性发展是各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中心议题,教育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充分培养每个人,使其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③个性发展是国家竞争的需要,个性需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施个性教育①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②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④培养学生和谐,丰满的个性⑤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例分析。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对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话的啊!”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
分析以上案例,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对待这件事?说明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答:我国的《小学德育大纲》规定了鲜血教育只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要言行一致地爱祖国,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第二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
第二单元 综合练习(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2、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则:上下结合的原则、专家行政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3、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
4、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为:追求公平与效率,实现发展目标。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8、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不变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自己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以及迅速准确地适应社会变化等能力。
9、确定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根据人才观与人才素质结构的理论、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10、当代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11、《2000年美国》中,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提出,继续加强自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备受关注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简称“新三艺”)课程和历史、地理两门学科,从而将英语等五门学科确定为核心学科。
12、英国提出的国家课程的四大目标是:赋予权力、建立标准,促进连续性和一致性,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推动公共理解。
13、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主要有: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发展智能,培养创新精神,重视信息技术知识,重视个人知识。
14、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之一。
15、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6、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三个原则: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17、魏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进行“学法指导”,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两条最主要的原则: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18、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学的教学观念”阶段。
19、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多样化、素质化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1)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即:政府颁布政策、法规主导基础教育改革;政府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2)采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战略。即: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国始
第1页,共13页 终坚持“重点突破”“分布实施”的策略,切实把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3)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秩序。即: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策略是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是:(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3)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外语教育。(4)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与师范教育。(5)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估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教育执法与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3、简述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答:(1)所谓“学会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学会学习。要求革除传统学习过程中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的弊端,发展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2)所谓“学会做事”,更多地与职业技能相联系。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实践所学的知识,或者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3)所谓“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4)所谓“学会生存”,是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培养人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4、简要说明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中提出的八项国家教育目标。答:这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分别是:(1)准备学习。重视早期教育,所有儿童都作好学习准备。(2)学业结束。降低辍学率,高中生毕业率至少达到90%。(3)学生成就与公民。在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结束时,所有学生必须在富有挑战性的英语、数学、科学等8门必修课中显示出驾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或就业作准备。(4)教师教育和专业提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和专业水平。(5)数学和科学。使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达到世界一流。(6)成人文化教育和终生学习。重视成人教育和终生学习,提高全民素质。(7)安全、纪律和无酗酒、无毒品的学校。在学校消灭毒品、暴力、酗酒,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8)家长参与。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共同促进学生在社会、情感和学术方面的发展。
5、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简述英国近20年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变化的主要内容。)
答: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改革上。主要包括:
一、课程目标应当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即要求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学校所进行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以及其它的课程活动也都是指向于促进学生这四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应当推动学生个人、整个社会的健康教育与公民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个人健康、注意安全;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度个人目标;管理个人钱财,会作出实际的生活、学习选择等。
三、课程目标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学校教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共6项基本技能。
四、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以上三方面发展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在理财、经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6、简要说明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由培养学生“产业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即培养学生关心和理解多文化中所有公民面临的共同问题,以
第2页,共13页 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课程改革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
3、强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观。
4、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
5、在课程编制、组织和实施上强调课程的弹性化。
6、课程标准融合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教育目标。
7、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课程管理政策、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1)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的新成果,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4)课程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5)课程资源。强调学生应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开放者与利用者。(6)课程管理。调整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7)课程评价。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8、简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论学科基本结构,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最基本的理解,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2、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再现表象”所依据的媒介在不断演变,一般由“动作”向“意向”再向“符号”转化,因而构成所谓“表演式再现表象”“映像式再现表象”和“象征式再现表象”这三个主要阶段。
3、论发现学习,布鲁纳对“怎样教法”问题的回答就是凭发现学习,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使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4、论教学原则,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并认为它也为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标准。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9、简要说明赞可夫围绕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答:赞可夫1975年发表《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即“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说的一般发展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围绕和贯彻上述教学思想,他提出了(1)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教学要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不能仅受接受性原则的影响,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空泛。);(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只要学生能够学懂的指示,就要给学生新的知识。);(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强调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过去偏重于由具体到抽象);(4)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应该知道知识本身,还应了解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过程);(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关注差生的成长)。
10、简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答:“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这一教学理论注重学生以往的经验,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基本原则是:
1、第3页,共13页 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定制度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内容;
2、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带到”课堂中来;
3、让学生单独地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形成学习计划;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
5、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6、学生学习的目标由他们自己确定;
7、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学生自己做出,而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
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进行下去,并且更广泛地渗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可侧重某一方面)答:国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呈现出以下共同趋势:(1)全民教育的理想和民主化: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所谓教育民主化主要是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说教育民主化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没有教育普及化则无从谈教育民主化,而教育普及化的根本途径是教育立法。(2)教育国际化:是指把本国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本国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其主要包括教育的国际交流、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3)教育信息化:一般认为,其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教学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4)教育个性化:个性化教育是指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教育个性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答:(1)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A、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但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其次是知识的内化。B、当今社会,知识量激增,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最基础的部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C、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学校应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③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当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应当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大批创新性人才。实践出真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⑤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但不能用全面发展来否定个性发展,也不能用个性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3、试结合实际,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答: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为:(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课程结构改革。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综合课
第4页,共13页 程的设置;(3)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课程实施的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4、试结合实际,说明你对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答:(1)范例教学是指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2)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四个统一”,即:①教学和训育的统一,也即将传授知识、技能与进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②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也即要打破教学中学科体系的次序,用课题形式代替传统的系统形式,从课题出发进行教学;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也即强调教学既要以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④主体与客体和统一,也即强调教学中,既要了解和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将这两个主要的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3)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基本性原则,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②基础性原则,强调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③范例性原则,强调通过范例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使学生通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4)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5、请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答: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程教学的操作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马老师的数学教材改革
马芯兰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分为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的主要做法是: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为中心,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
从纵的方面看,就是按照知识的纵向联系,归结为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并使两条线的知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从横的方面看,就是把教材中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块,这样通过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错,有效地调整和组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
试用布鲁纳的教学原则分析马老师的上述做法。(不少于300字)
答: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一,动机原则。他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二,结构原则。他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三,程序原则。他认为,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效果。四,强化原则。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
马老师在教材改革上,通过抓住线上的中心环节——基本概念、法则、原理和数学能
第5页,共13页 力,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巩固旧知识的前提下,又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教法改革上,他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奠定基础;二,突出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领会新的知识;四,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教师定位在指导者的角色上。马老师的这项教学改革实验克服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弊端,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等。
☆
1、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举足轻重的。
2、马芯兰教师改革充分体现、遵循了布鲁纳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动机原则,强调学生的动机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可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
3、结构原则,任何学科都具有结构,结构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4、马芯兰老师在自己充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结构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出两条线索,使学生在联系和对比中掌握知识,这就是结构原则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案例2: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映。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时间谈谈你的思考。
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惟一正确的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
该案例是成功的:(1)它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新的知识;(2)教师通过“再现历史”,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3)体现了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尽管地区不同,情况各异,但20世纪末的教学改革几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我国的许多教育改革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其中不少见解都与建构主义的思想不谋而
第6页,共13页 合,比如重视学生尝试的“尝试教学法”、重视自学、讨论的“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等。
☆
1、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其要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学生只有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并与他人切磋,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2、本案例通过“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3、本案例中的教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学校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的精神得到鼓励。
4、本案例注意挖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资源。
5、在实践中如何借鉴,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二单元
综合练习(5-7章)
一、填空题
1、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自主性、道德品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实践能力。
2、道德实践能力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
3、日本学校德育政策的特点是:重视传统、学习西方、关注现实。
4、孔子德行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为: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5、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目标。
6、国外常见的四种德育模式分别为: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完善人格模式。
7、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8、泰勒经过八年研究,在其《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
9、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10、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改进功能、研究功能。
11、泰勒模式又称为“行为目标模式”,是世界评价史上第一次提出和应用的评价模式。
12、目标游离模式关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注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
13、教育评价的原则主要有:方向行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4、发展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应体现综合性,在评价主体方面上应体现多元性。
15、校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并由一个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进行教育的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
16、人员、知识、学习、技术和组织构成学习型组织系统的五大要素,而学习是这些要素的核心。
17、在1997年举办的“第十届学校效能及改善”国际研讨会上,人们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了有效能学校的特点:组织机构、政策确定、协作精神、远见和使命感、学习组织、社区领导、校长领导、信任。
18、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19、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宏观改革方面,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二是微观改革方面,进行“以实行校长负责制为重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二、简答题.第7页,共13页
1、如何看待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答:网络对德育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德育效果上。网络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有:第一,培养了道德实践能力。第二,网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第三,网络塑造了人的自律意识。因此,提高道德主体的自律性,不仅有利于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主体的内在自律和自觉意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积极的、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和行为的误导。所以在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历史的选择。
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答: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班杜拉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这种观察和模仿是人际之间的学习,因此称之为社会学习。(2)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其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要观察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新的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这意味着儿童可通过替代强化去获得道德行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均直接影响到儿童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有利条件,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鼓励儿童的正确行为,抑制其不良习惯,无疑将对儿童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3、简述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答: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因此,学校德育要帮助儿童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它是通过学习、分析、评价、反思,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从价值的混乱中解脱出来,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合他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价值澄清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培养能力。价值澄清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简述教育评价的特点。
答: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特征是: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评价过程的组织性以及教育评价的判断性。
5、简述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答:(1)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评价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使教育评价中的问题发生根本性转变。(2)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研究、教育评价比其他领域更需要质性研究,也只有对评价对象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意义解释,才能使教育评价更为真实可信。(3)教育评价的标准。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4)教育评价的发展与创新。其主要表现在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量与定性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实现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现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为:(1)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进功能的发挥。评价具有明确的指向,即重视改进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使用。(2)扩大教育评价范围。由学业成绩评价向多方面评价发展,为全面评价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评价涉及到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取得显著效果。(3)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强调在有效使用定量方法的同时,重视并使用定性方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由
第8页,共13页 评价者的单一评价发展到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并且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7、简述你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和认识。
答: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个人、团队和整个组织得到共同发展。人员、知识、学习、技术和组织构成学习型组织系统的五大要素,而学习是这些要素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组织和人员是扩大和强化学习影响的基础。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层次、学习的类型以及组织学习的技能。
8、简述学校效能的基本内容与核心理念。
答:学校的效能是指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程度。评价的指标定义为,本校学生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不低于或大于根据学校的特征变量和学生背景特征变量作预测学生所应该取得的成绩,该学校才能被判定为有效能。学校的效能是一种宏观水平的评价,对象是指学校,而不是学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就致力于学校效能特征的研究。有效能学校的重要特征包括:有力的行政领导,有序的氛围,基本技能目标明确,成绩取向的政策,高的期望,经常性评估,教职员发展,在职培训,合作的气氛,用于学习的时间,强化和按照能力分组。
9、简述国外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
答:(1)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2)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专业化。(3)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科学化。(4)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法制化。(5)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10、简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确立现代主体管理观,确立依法治校的管理观。(2)深化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对校长科学、民主的监督机制,实行校长聘任合同制,实行校长职级制。(3)完善教职工聘任制。(4)加大学校管理配套改革的力度。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答: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实施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的一定的德育手段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德育途径也称德育组织形式,任何德育都是通过一定的德育途径来实施的。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从封闭到开放。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他们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感受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这种开放性的德育方法摆脱了以往德育脱离社会的实际,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要求。(2)从受体到主体。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为此,在德育过程中,就需要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与道德实践能力。(3)从平面到立体。现代社会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已成为整个教育包括德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包括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两方面。一方面,从工具价值出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形成一个健全而强壮的自我;另一方面,从目的价值出发,需要形成的是一个完善的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现代教育方法正是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建构的。
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2、试结合实际谈谈发展性评价的含义以及它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
第9页,共13页 答:(1)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其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2)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在评价内容上体现其综合性,即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的多样化需要。②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其层次性,即根据被评价者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要,制定其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标准。③在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④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性,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中的一员。⑤关注发展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同个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到激励和改进作用。(3)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3、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发达国家教育评价观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答:(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因此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如何评价教育质量、如何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等,也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突出强调学生是国家和世界未来的主人,由此对学生的发展问题极为关注,人们认识到学生作为主体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发达国家教育评价观的变化主要是:①由单一的认知评价转向全面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将评价的判断、证明功能转向“改进”功能,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教学;③注重形成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区分开来,强调过程监控;④关注学生评价,以使教师了解更多的信息,及时反馈,并改进教学。(4)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4、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校本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答:(1)校本管理是一项通过将重要的决策权从教育行政部门转移到每一所学校从而改进教育的策略。校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并由一个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2)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
一、校本管理是一种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校本管理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层面,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
二、校本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管理学校资源。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三,校本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来自于本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四、校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满足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中心;应当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要注重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3)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答:(1)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范围全程化、质量管理全员化、管理方法全面性。其核心观念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质量持续提高”。(2)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是:①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教育质量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质量,在这里,既把学生作为“产品”,又把学生作为“消费者”。在把学生作为“产品”时,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关注其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关注社会的满意度。在把学生作为“消费者”时,则要关注学生的培养过程、途径和培养方式的设计、管理与运作,关注对学生
第10页,共13页 的学习过程、环境和条件,以及学生参与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满意度。②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教育质量具有动态性质,一方面,对“消费者”来说,他们的质量标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提供给“消费者”的课程和其他服务的标准也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和影响教育质量因素的复杂性要求学校必须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③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其中:A、全面性是指管理要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对教学、后勤等相关各部门都要实施质量管理,控制各种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所有人、财、物的作用;B、全员性是指全校的所有人员都要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C、全程性是指质量管理不只是关注各项工作的结果质量,而应当关注各项工作的过程质量,强调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重视预防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3)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女儿写作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
一次她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对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还打了个大杠杠,这在他们班上是破天荒的。我对孩子解释:你的行为违反了纪律,所以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话的啊!”
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个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
分析以上案例,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对待这件事?说明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答:教育孩子做个说实话、做实事的好孩子。
学校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三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四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五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具有以下特征:1、丰富性与全面性。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忽视培养和发展道德能力的倾向。
2、层次性与多元性,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
3、关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改变以往忽视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状况。
4、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1、从封闭到开放,现代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信息越来越多,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2、从受体到主体,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3、从平面到立体,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4、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必须是理性的,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自主,自由自治的尊重。
☆
1、诚实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2、在升旗仪式中注重纪律,强调严肃性无可非议,但教师的做法过于简单。
3、德育工作是复杂、细致的,教师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避免简单化的处理。一切做法要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4、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1、1993年我国的《小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就有“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一规定,该案例中的教师没有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这样的评价对她产生的影响是深远,不适宜的。我国现行的德育内容,改变了以
第11页,共13页 往过分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而轻视文明和道德教育的情况,中小学大纲明确地把思想上分辨是非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列入德育目标要求。
2、德育内容具有惊喜层次性与多元性,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每个人的家庭状况,所处的社会与阶层、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的教育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在思想首先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样式,多种要求。这反映了人们对道德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所以,老师应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于德育教育,而不能强求一刀切。本案例中的老师在这方面做的不够。
3、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非常关注学生的德育心理发展状况,德育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体现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遵循。该案例中的老师应该成为关心者,利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首先价值观教育,建立积极的校内外道德网,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4、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道德实践能力是个体道德构建自身的重要的时间能力,也是个体在生活行动中产生道德价值的重要时间品质,它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该案例中的老师需要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体验、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与道德实践能力。
案例2:两道考题
关于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历史老师所出的考题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需赔偿多少银两?
在日本的考题中,也有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称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称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试分析之。
比较以上两道不同的考试题目,说明我国目前在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你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答:我国目前在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考试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第二,在考试评价标准方面,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的价值。第三,在考试评价方法方面,以传统的统一考试为主,过多地依赖量化结果,在评价中忽视或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第四,在考试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控制、被评价的地位。第五,在考试评价重心方面,只注重结果,忽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考试评价改革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考试内容的改革。新的考试改革应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此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二,考试方法的改革。倡导予以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封闭、静态的考试变成动态的、开放的考试,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健康地发展。三,考试成绩的改革。本着尊重和激励学生的原则,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指导与改进意见。四,升学考试与招生考制度的改革。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提倡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
1、说明两个不同考试题目的差别。说明我们在考试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过多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
2、说明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如何改进?鼓励积极的思考。
作业三
第三单元 大作业
作业要求
第12页,共13页
1、以下作业是根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拟定的,每人选择一题;
2、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也可自拟题目,但必须是本课程相关的内容;
3、在阅读文字教材和学习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要有分析和论述,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4、鼓励结合实际研究问题;
5、字数不少于800字。作业题目
1、结合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可侧重某一方面)
2、谈谈你对21世纪教育主旋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结合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4、分析、论述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5、分析、论述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6、分析、论述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7、结合实际,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创新点。答题要点:
(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课程管理政策、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①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化、选择性。
③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④课程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⑤课程资源:强调学生应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⑥课程管理:调整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⑦课程评价: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2)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8、依据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9、依据发展性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可侧重某一方面)
10、分析、论述“范例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范例教学是指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2)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概括为“四个统一”,即:①教学和训育的统一,也即将传授知识、技能与进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②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也即要打破教学中学科体系的次序,用课题形式代替传统的系统形式,从课题出发进行教学;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也即强调教学既要以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④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即强调教学中,既要了解和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
第13页,共13页 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将这两个主要的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3)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基本性原则,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②基础性原则,强调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③范例性原则,强调通过范例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使学生通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4)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11、分析、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2、分析、论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3、依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你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14、结合实际,谈谈目前在德育中如何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
15、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个性教育。
1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17、说明什么是CSE评价模式?并结合实际侧重某一种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8、谈谈发展性评价的含义以及它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
19、谈谈你对学校中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20、谈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21、依据知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过程,说明你对现代知识的理解。
第14页,共13页
第三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1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1
一、填空题
1.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2.为迎接21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3.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5.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6.社会学习心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理论是替代强化。
7.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纽曼提出了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8.桑代克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论断。
9.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10.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 目的和要求、有意识的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
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
12.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13.综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教育目标以(A)为主要内容。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有(A)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现代化 C.德育目标多元化
3.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有(B)A.政治教育 B.法制教育 C.公民教育 4.结构主义教育论思想主要是(B)提出的。A.赞可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5.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是(A)的理论。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
6.“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C)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A,马芯兰老师 B.魏书生老师 C.洋思中学、三、名词解释
1.基础教育: 是旨在提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
2.全民教育: 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信息化: 技术和设备的信息化,即把信息技术和设备引入教育领域。
四、简答题
1.简述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美国基础教育的八项培养目标。
答:(1)重视早期教育,美国所有儿童作好学习准备。(2)降低中学生的辍学率,高中生的毕业率至少达到90%。(3)在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结束时,所有学生必须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英语、科学等8门必修课显示出驾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就业作准备。(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和专业水平。(5)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6)重视成人文化教育和终身学习。(7)在学校消灭毒品、暴力、酗酒,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学习环境。(8)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改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促进学生在社会、情感和学术方面的发展。
2.简述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2)始终抓基础、及时更新内容;(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4)重视信息技术知识;(5)重视个人知识。3.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答:(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2)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中包含4个因素:即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3)学习活动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产生联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意义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总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 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他人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4.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答: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学校德育要帮助儿童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不是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习、分析、评价、反思,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适合他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澄清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培养能力。
5.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1)重视教育评价的反馈与改进功能;(2)重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3)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6.简述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答: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
7.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教育全民化(包括推进教育民主和教育普及);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8.简述《美国2061计划》的基本改革规划。
答:美国科学促进会为提高美国中小学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在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成效后,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改革的构想,并拟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1985年哈雷彗星曾光顾地球,它再次光顾地球将是2061年,以此命名这个计划,说明了它的未来指向。其主要阶段成果:(1)《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2)《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9.简述我国面向2l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2)课程结构改革,注意综合课程的设置。(3)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程实施的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0.结合实际,如何看待网络对道德的影响。答:
11.如何理解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1)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进功能的发挥。(2)扩大教育评价范围。(3)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12.简述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发展的趋势。
答:(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2)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4)重视信息技术知识;(5)重视个人知识。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对我国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理解。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的改变。
答:(1)从封闭转向开放;(2)从受体转向主体;(3)从平面转向立体;(4)从工具价值转向目的价值。
3.什么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有哪些特点?
答: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教师的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教师、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是:(1)评价内容体现综合性,评价标准体现分层化。(2)评价方式多样化。(3)评价主体多元性。(4)关注发展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
4.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答:
(一)基础教育学校外部管理改革
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这种新体制虽然仍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但是它已经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教育学校内部改革
1.改革学校领导制度(1)实行校长负责制;(2)发挥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 督作用;(3)实行民主管理。
2.推行教职工聘任制 聘任教职工时,一般贯彻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统筹兼顾、相对稳定、妥善安排的原则。实践已经证明,教职工聘任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劳动组合,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行结构工资制 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结构工资的具体办法是:将教师工资分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和教龄津贴四个部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2
一、填空题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要求课程功能的改变是: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门学科的 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则。
3.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是智能教学理念追求的目标。
4.国外德育有体谅模式、社会行为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和完善人格模式等几种模式。
5.我国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甄别与选拔,“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6.当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集权型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7.基础教育也称 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 普通文化教育。
8.纵观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 教育改革,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各国都教育教学改革将视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9.基础教育是与职业技术教育 和 成人教育 相区别的一种教育。10.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教育的民主化 和教育的普及化。
11.“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 的改革构思。
12.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 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13.卡尔·罗杰斯在1942年出版很有影响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 治疗理论方法。
二、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教育目标以(B)为主要内容。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英国的道德教育内容有(B)A.法制教育 B.政治教育 C.社会教育 3.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是(B)A.注重未来生活 B.强调美国精神 C。统一的道德教育目标
4.发展性教学论主要提出者是(A)。A。赞可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5.提出“凭发现学习”是(B)。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
6。提出根据“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是(C)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显性课程: 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正式课程。
3.教育个性化: 是指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充分考虑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生理、心理、社会的,最终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
4.校本管理: 是一项通过将重要的决策权从州和县转移到每一所学校从而改进教育的策略。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估制度。2.我国确立培养目标有哪些特点? 答:(1)目标社会化与目标素质化结合;(2)重视发展学生个性;(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发展性教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4.在德育内容序列化安排方法方面,由于德育过程观的不同,存在哪些不同的观 点? 答:(1)结构迁移说:重视核心品质的培养和迁移;(2)阶段连续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校德育内容安排在各个教学阶段,形成一个前后没有重复的直线递进式序列;(3)螺旋循环说:把学校德育内容的多层性与受教育者德育发展水平的参差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连贯、螺旋上升的系列。5.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有什么意义? 答:(1)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2)推动了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3)增强了学校教育的活力。
6.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的表现有哪些? 答:(1)政府颁布政策、法规主导基础教育改革。(2)政府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改革。(3)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
7.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目前应当形成的认识有哪些? 答:素质教育理论是20世纪末期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最重要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教育事业上的反映,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素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面向”、“四个结合”等系统观点,确立了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地位。
8.纵观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归纳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答:(1)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2)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3)以基础学力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4)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5)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的技术和能力。9.简述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答: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第一,“教学和训育的统一”,这是指要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将传授知识、技能与进行思想教育统一。第二,“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就是要打破专题教学中学科体系的次序,用课题形式代替传统的系统形式,从课题出发进行教学。这种教学,一方面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或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每个课题应该既是发现的突破口,同时又对学生有吸引力,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导到另一个发现上。第三,“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强调教学既要以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传授知识与教给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第四,“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强调教学中,既要了解和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在教学中要把两个主要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10.各国道德教育计划共同强调的内容有哪些? 答:(1)社会价值标准: 合作,正直, 社会责任, 人类尊严.2)个人价值标准: 忠厚,诚实,宽容, 守纪律等.3)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国际理解, 人类友爱等.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 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11.有效能学校有哪些特征? 答:有力的行政领导,有序的氛围,基本技能目标明确,成绩取向的政策,高的期望,经常性评估,教职员发展,在职培训,合作的气氛,用于学习的时间,强化和按照能力分组。
1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有什么? 答:(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A.政府颁布政策、法规主导基础教育改革B.政府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改革C.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战略。(三)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秩序。13.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的特点是什么? 答:(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2)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4)重视信息技术知识。(5)重视个人知识。五,论述题
1.结合实践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答: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下目标: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把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特点的认识。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德育内容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分别是德育内容更加丰富与全面、德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关注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水平、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等;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德育内容已经扩展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在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变化上表现出的变化趋势是从封闭到开放、从受体到主体、从平面到立体、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等
3.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什么? 答:(1)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2)深化学校领导体制改革。(3)完善教职工聘任制。(4)加大学校管理配套改革的力度。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3
一、填空题
1.世纪之交,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 教育领域 全面渗透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课程与挑战。
2.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从“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理念。3.在学生品德发展中,除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境。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5.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校 改革 的目标是 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6.基础教育是指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阶段的普通文化教育。7.素质教育是2l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8.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9.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编辑,一是教学目标的重心应当向非认知领域转移,二是教学目标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10.公民教育是指每个出生在国家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它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1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中的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
12.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13.学校管理是一个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
14.校本管理是一项将重要的决策权从州和县转移到每一所学校,从而改进教育的策略。
15.传统亚洲国家教学评价观的特点是:重视考试的选拔与甄别 功能,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单选题
1.20世纪90年代教育目标以(A)为主要内容。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日本学校德育教育政策的特点是(B)A.注重现代化 B.学习西方 C.关注未来 3. 结构主义教学论思想主要是(B)提出。A.赞可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4.“范例教学”理论提出者是(C)。A.赞可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5.“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C)理论。.
A.结构主义教学 B.范例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三、名词解释
1.基础教育改革: 是旨在提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公民 都应当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
2.教育国际化: 是把本国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本国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
3.隐性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规范,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简答题
1.我国课程改革中教材改革的方向有什么? 答:(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力求相互适应和课程创新。(6)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2.各国基础教育对个人的培养有哪些内容? 答:(1)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2)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5)培养学生的和谐、丰满的个性。(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什么? 答:(1)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进功能的发挥。(2)扩大教育评价范围。(3)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4)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4.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有什么? 答:(1)突出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2)追求公平和效率,实现发展目标。(3)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4)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5)加强道德教育。5.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想应当注意什么? 答:(1)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3)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4)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5)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6.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纪教育。(5)心理教育。
7.教育评价有什么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5)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8.我国课程改革中教材改革的方向有什么? 答:(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 知识的内在整合。(4)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力求相互适应和课程创新。(6)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9.各国基础教育对个性的培养有哪些内容? 答:(1)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2)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5)培养学生的和谐、丰满的个性。(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论述题
1.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什么?你如何理解? 答:(1)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2)深化学校领导体制改革。(3)完善教职工聘任制。(4)加大学校管理配套改革的力度。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 答: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2)课程结构改革,注意综合课程的设置。(3)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程实施的改革,倡导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评价的功能有:(1)导向功能2)鉴定功能3)反馈功能4)激励功能5)管理功能6)改进功能7)研究功能。
4.国外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怎样?你如何理解? 答:(1)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2)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专业化。(3)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科学化。(4)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法制化。(5)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第四篇: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本站推荐)
作业1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C5.C6.B7.A8.B9.D10.D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苏格拉底
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是智者们的同时代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的思考方式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在对道德和政治法律问题的讨论中,苏格拉底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这是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
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他极其重视知识的价值,并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他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在他看来,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甚至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政治家应该是具有相应知识的人。这些思想后来都被柏拉图所继承。
3.神学政治观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政治思想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社会性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首先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都要为实现各自的阶级目的而奋斗;其次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社会的统治思想。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思想还具有社会性。可以说政治思想的阶级性是蕴含在社会性之中的。
(2)时代性与继承性
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是“应时而生,适时而变”的。每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有其时代特点。但是后代的政治思想又总是从前代继承而来。
(3)民族性与交汇性
由于每个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使得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由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治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交汇性。
在民族性与交汇性中,民族性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民族特点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一个民族借鉴、吸取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时,其基本立场是从本民族的需要出发,要与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文化的交流必须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需要出发,对外民族思想消化借鉴,为我所用。
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面积有限的农村。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受地理环境影响,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民主制度不仅使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政治思想不断丰富和繁荣。
尽管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雅典的民主制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自由公民的特权。
3.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首先,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一切学科都被合并到神学中,以神学的形式出现。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由于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学之中,神学统领一切,政治领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各门学科包括政治学,都没有独立的地位。它们在内容上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在形式上被降为神学的不同分支。
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的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由于中世纪国家以分封和私人占有为基础,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联系以分封时的契约为保障,成为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中世纪的人不了解国家的独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国家概念的公民团体基础和法律基础。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教权高于 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第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很少理性的加
工和抽象的推演。所以,政治理论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作业2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BCD; 6—10 ADADB。
二、名词解释
1.权力政治观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2.洛克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3.杰斐逊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从1801-1809年,杰斐逊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执政期间,杰斐逊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以明确而坚定的语言将近代以来西方权利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创造性地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积极性的权利融入到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当中,成为美国革命的宣言书。《独立宣言》被视为美国精神的体现。
三、问答题
1.分析布丹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
在对国家的产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布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这一国家概念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家庭:家庭的出现既是人类自然本性使然的结果,同时亦带有社会组织的性质。家庭既反映人类的自然本性,又具备法学的性质。因此,家庭不但有家庭的成员,而且家庭还需要具备私有财产以维持家庭的物质存在。
2.共同财产:共同财产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和特征。布丹以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来划分国家与家庭的范围,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或共有的范围。正是这种区分使布丹的国家理论同时包含了两个绝对物:“家庭的不可取消的权利”和“主权者的无限立法权力”。
3.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一个拥有了主权的共同体才成为国家,主权使得这一共同体享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主权概念是布丹国家理论中最富贡献的内容。
4.合法:布丹认为,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由若干户人家及其共同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布丹认为,强力与征服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国家,国家还需要在神法和自然法的指引下,以维护公民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征?
通过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其政治思想关注的共同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围绕着征税问题,英国的国王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通过大宪章的制定形成了宪政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源也在于确立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因此,对私有财产权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霍布斯虽然在政治上主张专制主义,但他也承认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要求在经济领域里实现经济自由,;洛克更是以私有财产权为自己政治理论的中心,;激进的掘地派代表温斯坦莱则围绕着财产权的问题主张公有制。
第二,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英国内战的发生主要以国王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另一方而展开的。围绕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菲尔麦、霍布斯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派为国王辩护,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以弥尔顿、利尔伯恩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要求废除王权,建立人民主权或议会主权的共和制度。在这两派之间,以洛克等人为代表的中上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主张君主服从议会的权威,实行君主立宪。
作业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CCA;6—10 BDADB。
二、名词解释
1.边沁
耶利米·边沁,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原则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
2.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
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
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
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3.李斯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三、问答题
1.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
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它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
自由主义思想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突出,各种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流派广泛流行。19世纪初期产生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空想共产主义。此外,无政府主义也流行开来。
作为资产阶级抵挡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理论武器,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实证主义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口号下,要求以阶级调和求得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反映出面临新的斗争任务的资产阶级的策略变化和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秩序的根本目的。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由“应然”向“实然”阶段过渡提供了理论武器。
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斗争,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2.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墨子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3.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作业4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AA;6—10 CAADB。
二、名词解释
1.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
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2.朱元璋
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1367年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与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
3.王艮
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少时,因家贫辍学,参加煮盐劳动。十九岁后,开始经商,家境渐宽。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的,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表现在:
(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
(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财政思想
这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王安石为理财正名,提出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重视节约开支。
(2)立法与变法思想
王安石认为:法包括法律、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制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3)人才思想
王安石批评国家人才现状,极论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提出独特的人才标准和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特征: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提出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使北宋时期的改革思潮和实践达到顶峰。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3.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批判
顾炎武也提出天下的概念,并把它置于国家之上。他认为一家一姓止兴亡并不代表天下的兴亡。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他又区分了公私,以天下为公。自君主化公为私以后,社会就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不安之中。以全力私有为特征,以君主私利为依归的君主政治制度正是天下不治、弊端丛生的根源。他还对君主尊贵的地位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他通过考证,指出,在古代君主只是一个普通的称谓,君本身不具有特别高贵的含义;君是为民而设立的,只是一个政治职位,同公、候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特别尊贵的地方。同时,给予君、卿等俸禄只是免其耕作而已。所以,君主不可作威作福,损民自足。
(2)调整、改革集权体制的思想
顾炎武认识到君主高度集权制的弊端,因而主张对之进行调整,合理配置权力,以矫治君主过度集权之过失。他认为君主虽独掌天下之大权,却不能独治天下之事,因而应对臣下适当授权,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最终保障君主地位。他认为当时政治体制上的突出问题是,中央集权、地方无权,从而无法发挥地方在富国裕民发面的作用。所以为了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就要对现有体制进行调整。他也尊公抑私,认识到君主体制极端自私和高度集权的弊端,并试图对其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一些灵活性的因素。
第五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1---4章)
一、填空题
1、国民基础教育 普通文化教育。
2、九年义务教育。
3、基础性。
4、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教育民主化 教育普及化。
6、总的设想和规定 具体目标和要求。
7、推动社会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8、学会认知。
9、英国2061计划。
10、综合性。
11、综合实践活动。
12、过程方式 情感价值观。
13、国家 地方 学校。
14、发现教学。
15、基础性 范例性。
16、咨询与心理治疗 非指导性治疗。
二、简答题
1、可参考课本P31---42页。
2、可参考课本P65---66页。
3、可参考课本P67---68页。
4、可参考课本P112---114页。
5、可参考课本P76页。
6、可参考课本P127---128页。
7、可参考课本P145页。
8、可参考课本P 186页。
9、可参考课本P154页。
三、论述题 建议根据有关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论述,做到有理有据。(关于马心兰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主要特点,可参考课本P170---173页。魏书生的中学语文改革主要特点,可参考课本P173---177页)作业2(5---7章)
一、填空题
1、道德判断 道德选择。
2、合格公民。
3、个体和环境替化强化。
4、道德认知发展。
5、启发思考培养能力。
6、教育评价。
7、都可以测量。
8、教师职业道德 评价体系。
9、综合性 分层性。
10、教育评价。
11、目标游离。
12、学校层面。
13、全员性 全方位性。
二、简答题
1、计算机网络对德育的影响表现为:网络使学生接触到的各种社会信息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改变了以往信息渠道单
一、信息闭塞的状况,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还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但大量的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健康的、不适宜学生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这对尚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分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使减少网络对德育的负面影响,学校、老师、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以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只供参考)
2、可参考课本P204页。
3、可参考课本P230页。
4、可参考课本P242页。
5、可参考课本P246页。
6、可参考课本P288页。
三、论述题
1、可参考课本P215页。
2、可参考课本P 220页。
3、可参考课本P275页。
4、可参考课本P 299---300页。
四、实例分析可参考课本P 230---235页。作业3 第三单元
大作业
这是一道作文题,要明确作业要求,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材的某方面理论或知识点,结合实际做好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