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7: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

第一篇: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

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

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

保监寿险〔2012〕193号

各寿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

为促进各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各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增强保险公司向董事会和监管部门披露公司风险状况信息的质量,我会制定了《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现予印发,并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寿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应认真落实《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保监发〔2010〕89号),并按照《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要求,认真撰写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于每年4月30日前将报告提交我会,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二、公司风险监测指标中按年度报送的指标和每年第一季度按季度报送的指标,可随当年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一并提交,其他季度按季度报送的指标请于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三、养老保险公司参照执行,并在年度风险管理报告中就不适用事项做出申明。

四、本通知自发布时生效,请各公司在报送2011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时开始执行。

联系人:王德威

电 话:010-66286210

邮 箱:dewei_wang@circ.gov.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

一、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况

1.1风险管理组织设置与履职情况

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的基本设置

风险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责和履职情况

1.2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的建设与改进

公司风险管理/管控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基本描述

报告期内对于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的改进情况

1.3风险管理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设

报告期内风险管理模型、技术的建设情况

报告期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二、公司的总体风险战略

2.1公司的风险偏好体系介绍

该部分应至少从风险对盈利、价值、资本、流动性四个方面的多个关键财务指标的影响来定义公司风险偏好,同时针对非财务风险也应进行定性或定量偏好的设定。在风险偏好基础上设定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2.2公司的风险偏好执行情况

报告期内对于已制定的风险偏好体系的总体执行情况,包括偏好、容忍度及限额。说明是否有突破的情况以及突破后所采取的措施。

除正常的执行情况外,报告期内是否对风险偏好体系进行过修订,如有请说明。

2.3风险应对策略

公司对于风险的整体管理策略与管理理念

三、公司当前面临的前五大风险事件

该部分应就全年公司层面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按顺序列明,针对每一个风险事件,应包括风险描述、导致其发生的内外部因素、产生的后果、公司采取的相应应对策略等内容。此外,每年针对五大风险事件的描述中,针对与前一年度报告中相同的风险事件,还应描述对其跟踪管理的情况,包括是否恶化及其原因分析。

四、公司的资本充足性

4.1法定偿付能力

4.1.1 法定偿付能力充足性预测与分析

根据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对未来一年以及未来三年法定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预测与分析

4.1.2 主要风险对法定偿付能力的压力情景分析

根据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测试投资收益、退保、新业务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压力(各公司可针对自身情况进行主要风险的设定)

4.2经济资本(2014年前不作强制要求)

4.2.1 经济资本充足性分析

4.2.2 各风险经济资本的变化与分析

五、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及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披露

5.1市场风险

5.1.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1.2 压力情景测试

5.1.3 风险应对策略

5.2信用风险

5.2.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2.2 压力情景测试

5.2.3 风险应对策略

5.3保险风险

5.3.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3.2 压力情景测试

5.3.3 风险应对策略

5.4流动性风险

5.4.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4.2 压力情景测试

5.4.3 风险应对策略

5.5操作风险

5.5.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5.2 风险评估结果

5.5.3 风险应对策略

5.6声誉风险

5.6.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6.2 风险应对策略

5.7战略风险

5.7.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7.2 风险应对策略

六、下年度重要风险管理工作

该部分应针对各公司执行《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有待改善之处,结合下年度风险管理计划进行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设置、制度流程建设、专业技术及信息系统改善以及针对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内容。

附件:人身保险公司风险监测指标汇总表

第二篇: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

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2012-03-06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寿险〔2012〕193号

各寿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

为促进各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增强保险公司向董事会和监管部门披露公司风险状况信息的质量,我会制定了《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现予印发,并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寿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应认真落实《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保监发〔2010〕89号),并按照《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要求,认真撰写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于每年4月30日前将报告提交我会,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二、公司风险监测指标中按报送的指标和每年第一季度按季度报送的指标,可随当年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一并提交,其他季度按季度报送的指标请于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三、养老保险公司参照执行,并在风险管理报告中就不适用事项做出申明。

四、本通知自发布时生效,请各公司在报送2011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时开始执行。

联系人:王德威

电 话:010-66286210

邮 箱:dewei_wang@circ.gov.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

一、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况

1.1风险管理组织设置与履职情况

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的基本设置

风险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责和履职情况

1.2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的建设与改进

公司风险管理/管控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基本描述

告期内对于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的改进情况

1.3风险管理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设

报告期内风险管理模型、技术的建设情况

报告期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二、公司的总体风险战略

2.1公司的风险偏好体系介绍

该部分应至少从风险对盈利、价值、资本、流动性四个方面的多个关键财务指标的影响来定义公司风险偏好,同时针对非财务风险也应进行定性或定量偏好的设定。在风险偏好基础上设定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2.2公司的风险偏好执行情况

报告期内对于已制定的风险偏好体系的总体执行情况,包括偏好、容忍度及限额。说明是否有突破的情况以及突破后所采取的措施。

除正常的执行情况外,报告期内是否对风险偏好体系进行过修订,如有请说明。

2.3风险应对策略

公司对于风险的整体管理策略与管理理念

三、公司当前面临的前五大风险事件

该部分应就全年公司层面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按顺序列明,针对每一个风险事件,应包括风险描述、导致其发生的内外部因素、产生的后果、公司采取的相应应对策略等内容。此外,每年针对五大风险事件的描述中,针对与前一报告中相同的风险事件,还应描述对其跟踪管理的情况,包括是否恶化及其原因分析。

四、公司的资本充足性

4.1法定偿付能力

4.1.1 法定偿付能力充足性预测与分析

根据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对未来一年以及未来三年法定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预测与分析

4.1.2 主要风险对法定偿付能力的压力情景分析

根据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测试投资收益、退保、新业务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压力(各公司可针对自身情况进行主要风险的设定)

4.2经济资本(2014年前不作强制要求)

4.2.1 经济资本充足性分析

4.2.2 各风险经济资本的变化与分析

五、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及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披露

5.1市场风险

5.1.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1.2 压力情景测试

5.1.3 风险应对策略

5.2信用风险

5.2.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2.2 压力情景测试

5.2.3 风险应对策略

5.3保险风险

5.3.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3.2 压力情景测试

5.3.3 风险应对策略

5.4流动性风险

5.4.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4.2 压力情景测试

5.4.3 风险应对策略

5.5操作风险

5.5.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5.2 风险评估结果

5.5.3 风险应对策略

5.6声誉风险

5.6.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6.2 风险应对策略

5.7战略风险

5.7.1 风险的现状及变化

从相应的各类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以及执行情况等方面阐述风险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5.7.2 风险应对策略

六、下重要风险管理工作

该部分应针对各公司执行《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有待改善之处,结合下风险管理计划进行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设置、制度流程建设、专业技术及信息系统改善以及针对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内容。

附件:人身保险公司风险监测指标汇总表

第三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保监发〔2007〕23号)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7〕23号 【发布日期】2007-04-06 【生效日期】2007-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保监发〔2007〕23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监局:

为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加强保险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公司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二○○七年四月六日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指导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保障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根据《 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已经按照本指引规定建立覆盖全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其保险子公司可以不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是指对实现保险经营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四条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经营目标,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第五条第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适当风险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

第六条第六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风险。

(二)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三)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业务规模、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控制环节的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保险公司应当统筹规划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使风险信息能够在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实现集成与共享,充分满足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监控管理的各项要求。

第八条第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以及控制方式等内容的培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将风险管理绩效与薪酬制度、人事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第二章 风险管理组织

第九条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机构为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十条第十条 保险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应当熟悉保险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对保险经营风险及其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由审计委员会承担相应职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全面了解公司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管理状况,监督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对以下事项进行审议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政策和工作制度;

(二)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三)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和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

(四)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可以设立由相关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由总经理或者总经理指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人。风险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一)研究制定与保险公司发展战略、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

(二)研究制定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

(三)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四)指导、协调和监督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指定工作部门具体负责风险管理相关事务工作。该部门主要职责如下:

(一)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模型;

(二)合理确定各类风险限额,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协助各业务部门在风险限额内开展业务,监控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

(三)资产负债管理;

(四)组织推动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五)组织推动风险文化建设。

设有本指引第十二条规定的风险管理协调机构的,该部门为其办事机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当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者业务单位风险管理的子系统,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定期对本职能部门或者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评估,对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负责。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一)保险风险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以及由于重大危机造成业务收入无法弥补费用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四)操作风险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错和信息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保险公司还应当对战略规划失误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的其他风险予以关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应当与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广泛搜集、整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为风险评估奠定相应的信息基础。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风险识别是指识别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何种风险。

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的条件。

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风险可能产生损失的大小及对保险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风险评估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应当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确保评估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对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风险评估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风险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识别新的风险,并对原有风险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估。

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风险控制包括明确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和方案的组织实施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制定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是指保险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条件,明确风险管理重点,确定风险限额,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配置风险管理资源等的总体安排。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对各项风险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确定风险限额是指保险公司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经营需要和各类保险业务的特点,在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确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及所能承受的最高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规避、降低、转移或者自留等风险管理工具,确保把风险控制在风险限额以内。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管理总体策略,针对各类重大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风险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解决该项风险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和资源,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风险管理工具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解决方案,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检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当定期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报送风险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基本流程;

(二)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及其执行情况;

(三)各类风险的评估方法及结果;

(四)重大风险事件情况及未来风险状况的预测;

(五)对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或者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监管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本公司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引及偿付能力编报规则的要求,在年报中提交经董事会审议的风险评估报告。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对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风险管理组织的健全性及履职情况;

(二)风险管理流程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实际运行情况;

(三)重大风险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对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的保险公司出具风险提示函。保险公司应当按照风险提示函的要求及时提交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并提交整改情况报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本指引自二○○七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 商 总 局文件

质 检 总 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卫监督发〔2010〕17号

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五日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规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第三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四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综合利用现有监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各市(地)、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第二章 监测计划的制定

第五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提出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建议的内容应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名称、相关食品类别及检测方法、经费预算等。

第六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于每年6月底前报送卫生部。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每年9月底以前制定并印发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时,应征求行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以及

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七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五)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第八条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同时应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指南,供相关技术机构参照执行。

第九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规定监测的内容、任务分工、工作要求、组织保障措施和考核等内容。

第十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规定统一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用的评判依据应经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认。

第十一条 卫生部根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进行调整。

第三章 监测计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 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由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具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按照规范进行检验的能力,原则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非常规的风险监测项目除外)。

第十三条 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指南的要求,完成监测计划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卫生部等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四条 卫生部指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向卫生部提交数据汇总分析报告。卫生部应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通报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第十五条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地区人口特征、主要生产和消费食物种类、预期的保护水平以及经费支持能力等,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方案调整情况报卫生部备案,并向卫生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风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通报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规定相关术语定义如下:

食源性疾病监测:指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对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的报告、调查和检测等收集的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病信息。

食品污染: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范围或超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以及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14〕15号 【发布日期】2014-02-19 【生效日期】2014-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保监发〔2014〕15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为进一步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提升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水平,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监会 2014年2月19日

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维护保险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第三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四条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声誉风险,导致出现对保险公司不利舆情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五条 保险公司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防范和识别声誉风险,应对和处置声誉事件。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常态长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注重事前评估和日常防范。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通过声誉风险管理,发现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影响公司声誉和形象的隐患。

第八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声誉风险归口管理机制,注重职能部门的响应与协作,提高防范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章 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

第九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其职责包括:

(一)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政策;

(二)配备与本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三)培育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四)根据公司治理原则其他应由董事会履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职责。

第十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秘书应发挥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提高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工作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报告、决策、响应和执行效率。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和实施机制,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

(二)明确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三)决定重大决策、重要业务流程、重大外部事件的声誉风险评估及其应对预案,以及重大声誉事件的处置方案;

(四)确保公司制定并实施相应培训计划,使员工和营销人员接受声誉风险教育;

(五)决定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结果,对声誉风险管理问题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追究;

(六)按照声誉风险监管的要求,落实有关监管措施。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指定专门工作部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专门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实施公司声誉风险评估,提出防范声誉风险的综合建议;

(二)负责公司日常舆情监测,及时识别并报告声誉风险;

(三)负责公司有关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提出处置声誉事件的综合建议;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控制声誉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

(五)指导、协调、监督其他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决策;

(六)存储、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包括:

(一)向声誉风险管理部门通报日常经营、投诉处理、合规审查、审计稽核过程中发现的声誉风险情况;

(二)参与公司声誉风险排查和评估,对防范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声誉风险提出专业建议;

(三)参与公司声誉事件核查与处置方案制定,对声誉事件核查和处置方案提出专业建议;

(四)落实声誉风险防范和声誉事件处置中与本部门或分支机构有关的决策;

(五)其他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响应、配合、执行等职责。

第三章 声誉风险防范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在公司治理、市场行为和信息披露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声誉风险,防范影响公司和行业声誉的风险发生。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声誉风险事前评估机制,主动发现和化解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推广、理赔服务、资金运用、薪酬规划和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声誉风险。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进行声誉风险事前评估,并视评估结果制定相应预案的情形包括:

(一)拟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进行并购重组,参与重大项目;

(二)拟进行产品、服务及销售模式等重大商业创新,实施重大商业营销和媒体推广方案;

(三)拟发布年报或披露有关公司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主要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四)拟提起或涉及重大法律诉讼;

(五)涉及重大违法违规经营,已进入行政调查或处罚程序;

(六)出现较大规模的集中退保事件,或较大规模的有关投保人、营销人员的群体性事件;

(七)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可能面临大范围的理赔;

(八)其他明显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情形。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统一管理的采访接待和信息披露机制,做好媒体服务和公共关系工作,避免造成公众误解和媒体误读,引发声誉风险。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与投诉处理联动的声誉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客户合理诉求,防止客户投诉处理不当引发声誉风险。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或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日常舆情监测制度,确保及时发现有关公司的声誉事件,持续识别和关注声誉风险;

(二)对监测到的声誉事件依据性质和传播情况进行分级分类评价,确保重大声誉事件及时上报并进入应对程序;

(三)分析舆情动态,提出声誉事件处置中有关信息披露和舆情应对的策略建议。

第四章 声誉事件处置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应及时应对和控制声誉事件,防止个体声誉事件影响行业整体声誉,维护保险市场稳定。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职责明确的声誉事件处置机制和有效的报告、决策和执行流程,在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快速响应和协同应对。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对声誉事件分级分类,明确处置权限和具体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主要包括:

(一)核查引发声誉事件的基本事实、具体原因,分析公司的责任范围,预判声誉事件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二)检查公司其他经营区域、其他业务、正在实施的宣传策略等与声誉事件的关联性,防止声誉事件升级或诱发新的声誉事件;

(三)对可能的补救措施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形采取合理补救措施控制利益相关方损失程度和范围;

(四)根据声誉事件动态,统一准备新闻口径,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外披露相关信息,澄清片面和不实报道;

(五)对引发声誉事件的产品设计缺陷、服务质量弊病、虚假夸大宣传、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六)加大正面宣传和品牌建设力度,介绍公司针对声誉事件的改进措施以及其他改善经营服务水平的举措,消除声誉事件的不利影响;

(七)声誉事件处置中其他被认为必要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在声誉事件处置中发现恶意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的,应依法采取措施维护公司利益。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对引发声誉事件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对相关经营管理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将声誉事件的处置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对处置声誉事件不当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 行业协作

第二十六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应重点关注行业规则、经营模式、自律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性声誉风险,提示有关声誉风险,引导和协调会员应对和处置行业性声誉事件。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保险行业协会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及关于行业声誉的自律和维权行动,统筹资源,维护行业良好声誉,加强行业形象建设。

第六章 声誉风险监管

第二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监管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在分类监管中设置指标和依据,评价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状况。

第二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情况、实施和执行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重大声誉事件,可要求保险公司及时报告处置情况,披露相关信息;对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声誉事件处置不力,影响到行业整体声誉和形象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三十二条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照适用本指引。

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监寿险【2012】193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及风险监测指标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