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发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开展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教育
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由此可知,现行的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尤其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每位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每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职业技术中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更新旧的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解
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所学的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茫然的。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2、创设条件,调动创新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地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具备创造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式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置情境,激发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要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
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6)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第三篇: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这里仅举两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两个项目,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下面就对这两个项目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语文教育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中学阶段则要求作到“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该项目自1994年2月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分批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由第一批只有7个城市的13所试验小学,发展到现在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试验学校,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如今,试验范围已从小学扩大到初中和高中。其影响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华人区。目前“四结合”试验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不论在识字、阅读还是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按这种结构进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
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环节。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阅读教学进程结构,可用“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与理解
能力两方面的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其中除第2、6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阅读教学进程结构的优点是,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验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1996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有些学校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而且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也在积极试用)。
由于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了了解如何运用几何画板来创建新型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进程结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
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几何画板可以为做“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这样,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们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基于几何画板的教学活动进程完全遵循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其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也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结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
学结构的优越性。由于这种结构的实施离不开几何画板(一种计算机软件工具),所以这等于是实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所作出的有力证明,换句话说,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四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论文
机械加工技术能手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xxxx
【摘要】我校以培养技术能手为宗旨,在技能教学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模块化的实训内容、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组织、精细的过程管理、高标准的双师团队,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术能手,模块化,教学组织,过程管理,双师型 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优秀技术工人的使命,学生想学到本领,家长期望孩子工作可靠,企业渴望员工技术过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我校确定了培养技术能手的教学宗旨。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为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技术能手,我们将训练划分为单件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训练。
(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
(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
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三、过程管理精细化
我们在技能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技能教学过程细化为:安全教育、示范观摩、动手操练、交流反思、创新提升等方面。
(一)安全教育不松懈
我们对安全教育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坚持安全教育。在正式操作前要求学生熟记文明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培养职业习惯的重要意义,牢固竖立安全意识。操作时要求学生正确放置工件、材料与工量具,清扫设备,保持车间整洁,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不违章操作,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完成训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二)实操管理精细化
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方案,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全过程。技能实操的过程分为理论准备、任务分析、示范操作、巡回辅导、小组讨论、个人总结等环节。
首先学习加工理论,然后进行示范讲解。边示范,边讲解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每一模块训练,都从模仿指导教师示范开始,有章可循。例如,在数控技能训练之初,我们给学生整理了对刀、编程、仿真模拟、零件加工过程的每一步动作,要求操作严格遵循指导流程,学生入门很快,提高了上机操作训练效率。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后,教师巡视观察操作情况,注意每位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和正确,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就集中讲解,必要时重新示范操作要领,训练结束后在教案上作出标识,防止类似情况重现。
教师每天都批改工件作品,评价总结实习成果。分析不合格工件产生原因,告诉学生解决办法,保证他们切实掌握技能。对于大多数学生均出现的典型问题,则重点讲解,分析工艺、操作不当之处,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从而达到全员培养技术能手的目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训练三勤:勤做笔记,勤想工艺,勤总结。比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多机床少,每个人训练时间有限,不可能进行反复演练,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能。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多记笔记,多总结。在自己操作前,写好步骤,操作时对比检验当初思路是否正确,操作结束作出记录。在教师示范、别人进行操作时,也可记下别人的加工步骤与工时,比如加工余量分配、工序、工步。每次训练结束后,及时回顾整理记录内容,总结得失。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提高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方法。
(三)基本技能莫轻视
目前,机械专业学生有种误识,重视数控加工技能学习,轻视普车与钳工技能。实际上,最基本的传统技能训练课题,比如刀具刃磨,使用中心架、跟刀架加工细长轴,利用划线盘、四爪卡盘、花盘找正工件,调整挂轮法维修车床铭牌上查不到的进口设备螺纹,加工阶台轴、内锥孔等绝对重要。我们给学生讲明道理,丰富的普车经验是制定工艺路线的基础,忽视基本技能是错误的,要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四)以赛促练快争先
对手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成立了竞赛团队,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比理论运用,比动手操作能力,让优秀的学生凸现出来,激励全体学生一起搞好学习。
四、专业队伍双师化
当前,伴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教育结构改革的逐渐深化,一批职校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上迅速成长起来。这些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应该说都已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是在它们的教师队伍中,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缺。以前的教育,一般只
要求教师在他所从事的某一学科具有相应的理论学术水平即可,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则并非必须。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规范、技术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转变为产品或直接的服务。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在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除要求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从当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现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应该“说只是少数,尚有大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并成为制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所以培养大量技术能手得“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
为了搞好师资建设,我校不仅每年选派专业教师技能进修,而且争取企业支持,聘请仪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实践,才能加快学生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长,才能让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上升。机械专业和学校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概括为:教学模块弹性好,教室搬到车间来,实训过程精细管,双师型教师能手来。
参考文献:
[1] 张电平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浅谈 科技广场2007年第8期
[2] 何鑫炯 车间建在学校 课堂设在车间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4期
[3] 张小亮 螺旋类零件加工之我见 机械工程师 2002年第9期
[4] 王桂明基于企业需求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11期
[5] 《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07期作者:周佩锋
第五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相关的信息技术也正在逐步深入课堂,清晰、便捷、高效是它的代名词,不仅方便了教师教育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但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搞表面文章,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要坚信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生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期许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切实应用,为学生,为教师,为课堂,为学校,为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词:信息技术、整体性、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深入应用,使得课堂变得丰富、高效、生动。教育的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那么课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有着丰富的图片,声音,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学生也有了更丰富的视听享受,也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如何更深入应用现代技术,而不是为了噱头去做表面浅显的文章,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摸索,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真正的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创新。未来教育,信息化是重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人,这个人不单单是指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我们在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树立全面的融合观,保整有效性,效率性。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三是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要保证课堂的实用性,而非“一肚子花花肠子”噱头十足。那么就失去了信息技术融合教育,融合课堂真正的意义。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较之前的单纯粉笔、黑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教师在目前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运用讲台前面的电脑把电脑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因为要控制课件,所以无法离开讲台,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次数。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比如教师不能更及时地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学生,如果要制止或者提醒,教师势必要停下授课走到学生身边或者在讲台上进行语言制止,无论是那种方式,都会打断课堂的整体性。那么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解放双脚,走到学生中去,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完成对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提醒。又比如在课堂中,一些纸质的作业想要及时清晰的展示给全班同学,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虽然有实物投影仪,但是频繁的切换以及画面的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高效的进行,而教师可以用平板电脑直接对学生作业拍照、视频,实时性的展示在投影仪以及每个学生的电脑之上,学生可以面对清晰的画质展开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一名美术老师老师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我所期许的,这样无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无论离讲台距离有多少,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更清晰的观察我所准备的精美图片,及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我也可以进行实时性的记录作业绘画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实时性的反馈到每个学生手中。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除了更好的促进与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时性,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课堂课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多元素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平板电脑进课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更加深入,更加新颖方式的应用。屏幕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介,而图像则成为基本的表达方式。简单来说,信息化的教学能较好促进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地点的自由、高效、细微的应用。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学生在平时排队等待过程中,可实时解决课堂作业,或者完成小练习,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里。同时,答案正确与否以及错误率会清晰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这样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课堂掌握情况,教师都能及时、准确收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也具有客观性和修正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堆积如山,重复批改纸质作业从而过度疲劳的极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互动交流以及及时反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状态,可以以此制定出更为详细的个性化学习建议,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平板电脑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自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快有慢,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但同时即使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往往不如人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分层教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作业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答题后,系统及时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教师依据进行实时反馈和辅导,这样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多媒体应用来说,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或者配合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到黑板前面演示,人少就限制了参与的范围也不能代表大部分学生,人多的话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节40分钟的高效课堂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是教师学生人手一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达到百分之百,同时学生参与课堂情况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从而让老师最快最新掌握学生动态以及及时调整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平板电脑普及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此带来的弊端,可能此时不需要平板教学,学生还会时不时摸摸看看屏幕,不及时跟上老师的思维,会影响整体教学进度,这是平板应用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另外教育APP以及平板电脑的创新应用,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最初的备课时就有明显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中下载以及收藏海量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可以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方便其他老师查阅,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还需要我们用大量实践去摸索,但是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海纳百川”。应该以敞开胸怀拥抱的态度,同时审查的眼光,在实践中更好的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到实处,让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对教育教学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