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7: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

第一篇: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

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

单项选择题

1.《论语〃侍坐》记述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中孔子“哂之”的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A 2.先秦时期,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理想的是()。A、儒家

B、农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B 3.庄子在《秋水》中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A、无限的B、有限的

C、巨大的D、重要的 答案:B 4.下列诸子中,主张君主应修明法度、重用法术之士来称霸于世的是()。A、孟轲

B、韩非

C、墨翟

D、荀卿 答案:B 5.《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发生在()。A、西周时期 B、春秋初年

C、战国时代

D、周武王时 答案:B 6.《燕昭王求士》一文中,燕昭王向郭隗求纳贤之策,下列对郭隗所举“古服道致士之法”引用有误的是()。

A、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B、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C、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D、人趋己趋,则徒隶之人至。答案:D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答案:D 8.在《答李翊书》一文中,韩愈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比喻,是为了说明()。A、无望速成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B、务去陈言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C、复兴儒学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D、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答案:D 9.《张中丞传后叙》中,所刻画的南霁云的性格特征是()。

A、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C、骁勇善战,忠实诚信

D、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答案:D

10.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主旨是()。A、记叙得西山前游览的无聊 B、抒写“始得”西山的兴奋 C、歌颂西山的高大特立

D、寄托作者贬官永州后仍特立不阿的品格 答案:D 11.《侍坐》章以寥寥数语,再现了孔子诸弟子的情态性格。其中性格鲁莽轻率,但雄心勃勃、言语坦诚的是()。A、子路 B、冉有 C、公西华 D、曾皙

答案:A 12.《侍坐》章中,孔子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发问,请弟子们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四弟子中并未正面谈论从政问题,而大谈生活乐趣的是()。A、子路 B、冉有 C、公西华 D、曾皙

答案:D 13.先秦时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答案:C 14.先秦时期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观点的是()。A、儒家 B、农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B 15.韩非在《和氏》中指出法术不明乃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文中引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说理,所用的史实不包括()。A、和氏献璞玉而被刖 B、吴起变民俗而肢解于楚 C、商鞅行法术而车裂于秦 D、李斯施变革而腰斩于咸阳

答案:D

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句中,被孟子批驳的观点有()。A、“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B、“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C、“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答案:CE 2.韩非在《和氏》中以历史上法术之士的遭遇作论据来阐析其观点。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A、庞涓

B、孙膑

C、商鞅

D、孙武 E、吴起 答案:CE

3.郑庄公的阴险狠毒主要表现在()。A、共叔段“都城过百雉”不劝

B、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不惩戒 C、共叔段“收贰为己邑”继续放纵 D、群臣劝告,庄公虚伪应对 E、养恶一成,即连根铲除 答案:ABCDE 4.《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谈论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下列弟子中,没有参与这场讨论的是()。A、子贡 B、冉有 C、曾参 D、曾皙 E、公西华 答案:AC 5.下列《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句中,被孟子批驳的观点有()。A、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B、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C、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答案:CE 6.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C、四海之在天地,似垒空之在大泽 D、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E、伯夷以辞自多,仲尼以语自多

答案:AC 7.《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的贪婪狂妄主要表现在()。A、“都城过百雉” B、“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C、“收贰为己邑”

D、“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E、“出奔共”

答案:ABCD 判断题

1.《侍坐》章由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和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却传神地再现了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师生间融洽、平等的教学氛围。答案:正确

2.韩非在《秋水》中,以故事引发议论,借史实深化论点,这种直接引用史事为议论佐证的方式,使文章具备了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答案:错误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证逐客之过时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分析阐明利害得失,显示出作者的战略眼光和卓越见识。答案:正确

4.先秦诸子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阐述哲理为主的散文著作。诸子对现实政治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主张,在学术流派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尤以儒法两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答案:错误

5.庄子在《秋水》中,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自然推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是有限的。答案:正确

6.韩非在《和氏》中,以故事引发议论,借史实深化论点,使文章具备了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答案:正确

7.《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目前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中期。答案:错误

8.《郑伯克段于鄢》凸显了《左传》注重表现战争的政治环境、善于剪裁史料的特点,笔墨集中于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生存状态,略写了战争起因和矛盾激化的全过程。答案:错误

简答题

请简要说明宝玉挨打的导火线。答案:

宝玉挨打的直接导火线有三条:一是宝玉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这付萎靡惶悚的样子令贾政心有不满,“生了三分气”;二是忠顺亲王府上门索要戏子琪官,宝玉的“流荡优伶”连累了贾氏家族,政治利益的担忧令贾政心生怨恨,气得“目瞪口歪”;三是庶子贾环火上浇油,乘机搬弄是非,宝玉“逼淫母婢”的劣行令贾政气得“面如金纸”。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3.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又呈吴郎 》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3.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正宫端正好> 1.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灾民困苦的生活?

作品从天灾的严重、粮食的匮乏、饥民的困苦、社会的混乱等方面写了口中食、疾病状况、偷抢行为、鬻妻卖子现象、饿殍遍野等惨状.二、除了天灾,作品中还写了哪些“人祸”?

投机商贩,倒卖粮食,抬高物价、趁火打劫,官绅勾结、巧夺豪取,把义仓米粮据为己有,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三、全套中以古喻今使用了哪些典故?

弃饥画饼、似汲黯开仓、展草垂缰、萧曹、伊傅齐肩、周召班行、玉笋朝班、相门出相、徐孺子等。<原君>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反对封建帝王 “家天下”思想;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作者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表达变革独裁的改良愿望,这标志着当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显主旨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的弊端,加深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从而使文章的主旨牢固地树立起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这段话的理解,并说说这种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在这段话中,郑板桥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农民对社会的贡献,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的民本思想。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二、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郑燮“仁”的思想?

1.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2.亲民爱民,同情贫弱。3.主张人生平等,反对贵贱等级。4.平均土地。5.刻守经济原则,坚持政治立场(板桥家法)。

三、对“板桥家法”,今天如何看?

面对“世上连阡越陌,致百顷有余者”的土地兼并现实,板桥本人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实。但他本人则坚持自己的经济原则、政治立场:“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并将此规定为“板桥之家法”,要求其弟贯彻执行,决不多占田地,展示了一个“仁者”的坚定意志和与世俗抗争的不妥协精神。<老子>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晏子对齐侯问>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本文说理形象生动。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史伯对桓公问>

一、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而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正是排斥任何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和主张,只采纳与自己相同意见。这与史伯所反对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同”是一致的。

二、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认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而正是这种差别使得事物之间形成了相互的矛盾;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彼此差别基础上的,一事物和它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各自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其它事物作参照物的,所以说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这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比喻多么恰切。专制统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别(不同意见或主张)这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秋水> 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

本文比喻,层见叠出。一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容忍与自由> 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解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一、作者以拟人的艺术笔法,写出了山的悲哀。请问,山的思考是什么?谈谈你的具体感受。

山的思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考,即人类为了短期利益,从根本上破坏了环境,与自然为敌,最终,人类将堕入用文明消灭自己的危险境地。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湖泊遭到严重污染,野生动物在遭到捕杀,很多鱼类也在灭亡,鸟类在减少,一切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导致人类遇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尊重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定胜天”曾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在环境遭受人类工业文明严重破坏的今天,是否必须重新思考并加以调整?

人与“天”即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人类如果违背天意就会遭到惩罚,而顺天意,利用天意才能创造奇迹,这一方面,人类所得到的教训是很多的。所以人定胜天的观念,应该重新思考或加以调整。

三、传统中的狼是坏蛋的代名词,但作为地球的一个物种,狼是否应该被人类消灭?请谈谈你的认识。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是生物链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存在与灭亡,基本上取决与自然规律。狼的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证明狼对于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凭自己的好恶去消灭狼。人和自然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乐毅报燕王书》

一、文章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燕惠王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燕惠王是一个心胸狭窄、昏聩无能的封建君王。在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反而听信谗言,解除乐毅的兵权,又任用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骑劫代替乐毅,致使军队大败,将军被杀,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过失,反而怨恨乐毅奔赵,又以己度人,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并且派人对乐毅无理指责,对自己过错又虚伪粉饰。这一切,都在证明燕惠王的昏庸无能。

二、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本文中,乐毅回忆自己当年忠于国事,亲率轻师锐卒,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并表明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于君主个人的观点。这说明在古代,一个士大夫文人要胸怀天下,为国效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借助于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国家,造福于百姓。同时也说明战争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特征。这两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三、通过齐燕大战,分析其胜败原因,以资借鉴。燕齐大战,燕先胜后败,齐先败后胜。

燕胜的原因是:

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2、采用了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的正确政策,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

3、能抓住有利战机: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

燕败的原因是:

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举贤任能;

2、统帅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

3、采用错误对敌政策,对齐人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齐败的原因是: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给敌国以可乘之机;

齐胜的原因是:

1、全体军民强烈反抗。

2、敌国政策错误。<北征>

一、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代表作?你能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从内容上来看,《北征》以叙述诗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既涉及了安史之乱中的具体事件,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辞别皇帝他犹豫不安、留恋恍惚; 途中的所见,触处忧虞;回到家中本可安享天伦,他却仍然关切国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总之,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充分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片耿耿忠心。

二、诗中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又兼有比兴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 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作者认为“文”与“气”之间是什么关系?“养气”有哪些途径?为什么养气能对学好语文有益?

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气充满在内心,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作者列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就是指明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气”是人的气质和品格,对写作有极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二、本文是如何层层推进地展开论述的?这样推进起何作用? 在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纡徐委曲,就这样层层推进,展开论述,从而使文章摇曳生姿。

三、体会文章要在平稳中求变化的道理。

苏辙散文以冲和稳健见长,但能在行文方面追求平稳中有波折、淡泊中见深邃的效果。在承接与转折处,常常采用突接、暗转的笔法,这可从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便可体味;在论说展开过程中,多用顺笔,但有时又用逆笔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举孟子、司马迁两例论证观点后,用一句反问加强语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开头也先从反面发问,再从正面说出求见太尉之意。顺笔与逆笔相济,使文章更见顿挫跌宕,一波三折。《北方》

一、艾青《北方》一诗的主旋律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诗句,是贯穿全诗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主旋律,诗人采用重复叠现的方式,反复吟咏,充分表达了自己深挚的爱国情怀。

二、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评价。

诗人出于对诗的散文美的自觉追求,成功地运用了新体自由诗的形式。整首诗既没有固定的诗节、诗行和字数,也没有明显的韵脚与限制,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但细加玩味,全诗却充满着诗的旋律、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既表现了诗意的生活,又抒写了生活的诗意。

三、艾青原是一位画家,对于色彩和光线的使用特别敏感,请你说明在本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声、光、色来创造诗歌意象的? 诗作为了创造北国大地的鲜明意象,特别从现代绘画等艺术中借鉴了许多手法,出色地运用光线、色彩和声音,来描绘场景,营造氛围,喻示情怀,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作的表现力和艺术美。<赞美> 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2.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3.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报任安书>

一、为什么一封书信能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所以激动人心,主要原因就在于文章自始至终充溢着真诚饱满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愤之情。

二、通过此信,请就司马迁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选择,写点感想。

三、“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对两千多年前的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张忠丞传后叙> 1.为什么说本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试加以分析说明。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3.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段太尉逸事状>

三、为何说本文叙事写人“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扬褒贬则暗寓其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我有一个梦想》

一、从内容与情绪两个角度,分析这篇演讲词的层次结构。这篇演讲词从内容上可分成两大部分 :

一、(1―16自然段)叙述美国社会黑人的现状以及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意志。

二、(17―32自然段)描述渴望实现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金博士用一连串的排比句鼓舞与会者,鼓动起全场的热烈气氛;又通过在大段的热情激烈的话语之间适度穿插“但是对于”、“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一类内容,调节演讲的节奏,使得演讲者与听众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顶峰。<魏公子列传> 1.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马迁是怎样刻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两大方面,司马迁长于刻画历史人物,在本文中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征。

2.侯嬴为什么选在信陵君夺取兵权的时机“北乡自刭”?他的死表现了何种精神?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守信用,践诺言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3.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人,作品都写得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一、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作于作者一生最后一次贬谪期间。文章通过对贬谪地黄州城外荒郊自己所建简陋小竹楼中生活情景的描绘,抒发了由此引起的种种人生感慨。在这些感慨中,有落寞惆怅,也有忿懑不平。从文章“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等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二、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屈身而不屈于道”的高尚人格操守的坚持。末段,围绕着竹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议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志士仁人们的品格境界却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念奴娇·过洞庭> 1.此词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作者超旷的胸怀与豪迈的凌云之气。词中,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邈远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人格净化了。二者浑成一体。并且,遭遇困蹇却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驱遣天地万物,“尽吸西江”的豪举,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2.简析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下片侧重描写心境。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3.“尽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纵气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尽吸西江”三句中,作者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调遣万物的气魄,极其豪放旷达,不仅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而且充塞于天地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纪念傅雷》

一、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写傅雷的“怒” 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这篇散文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忆的,作者选取了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开头采用倒叙方法。这样写既使文章显得层次井然,又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使傅雷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由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傅雷的“怒”,绝不只是一种个人的脾性,而是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的表现。最后,作者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了深深的崇敬。《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枕中记》

一、分析作品是如何逐渐加深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的。通过卢生在梦中实现了他所有的理想,醒来一切如旧的故事,揭示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表现出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

二、分析作品首尾呼应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本文以“目昏思寐”、“时主人�黍”始,以“吕翁坐其旁”、“主人蒸黍未熟”终,首尾呼应,点题作结。寓理于寓言故事中,令人回味。

四、你所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表现出类似的思想观念?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高祖还乡》

一、作品通过乡民的主观视角描写汉高祖还乡场面,出现了哪些“误解”?这样描写的特殊效果是什么?此文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作品立足于平民百姓的主观视角,先是对乡里头面人物反常的忙乱感到困惑,继而对“乔男女”、“大作怪衣服”产生好奇,接下来自以为看破了真相,半是愤怒半是挖苦,最后归于对“改了姓更了名”的指责。无知、误解与真实情况杂糅在一起,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普通乡民的心理世界;而在这个似乎充满扭曲变形的世界里,却显露出了汉高祖的真实面目。作者巧妙地使变形与真实相反相成,在调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锋芒。

二、作品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流氓无赖

三、作者对乡民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借平民百姓之口,对刘邦尽情调侃、嘲讽,表现出对帝王的轻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作者有这种见识和勇气,确属难能可贵。《报刘一丈书》

1.在当时政治黑暗、不少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与勇气?

不愿屈节逢迎以同流合污,十分憎恶、愤恨官场黑暗现实。

2.文章详写谒见前,而略写谒见后,这在艺术上取得了何种效果? 作者于“才德称位”仅一笔带过,却对“上下相孚”在当时之虚伪大加挞伐。这是因为“上下相孚”的真相一旦揭穿,“才德称位”便成了无根之木,也就毋须多作辩述了 《婴宁》

一 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个人觉得婴宁这个角色本身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蒲松龄是想描绘一个不谙世事,笑靥如花的纯真少女形象,另一方面蒲松龄又不能自抑地把自身想脱离封建桎梏,传统道德束缚的愿望寄予在婴宁这个角色当中,于是有了墙下之“黠”这一情节的加入。但从文学创造的角度来说,创作固然如此,角色的性格难以逃脱地受到坐着本身经历和期望的影响,因此这种矛盾的存在是在情理之中的。二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答: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而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荐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任务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三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苦恼》

1.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2.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3.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4.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

“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他想说话„”“叹气”“搔身子”这些细节,写出了他有强烈的向人倾吐苦恼的痛苦的心境,及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的渴望,但却找不到一个能诉说的人,可见他的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认为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召公的政治主张就是“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二、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拒谏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暴虐凶残、刚愎自用。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谏逐客书》

一、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吊古战场文》

一、本文主旨是否“在守不在战”?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

二、有人以为,本文对战争的看法有失偏颇,情调也太凄伤。你的看法如何?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

三、联系作品实际,具体分析本文的抒情与写景是如何密切交融以共同表达作品主旨的。

作者想象丰富,描述亦见功力。无论是“声折江河,势崩雷电”的总体描述,还是“利镞穿骨,惊沙入面”的细致摹写,都可谓简洁生动。“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两句尤为警策。在描述古战场悲凉肃杀之景象的同时,作者还倾注进了悲怆沉痛的情感,将惨淡之景与惨痛之情融汇一体,读来令人惨恻不已。《别赋》

一、《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人物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却仍能感到生动、具体而形象呢?

离别是人生总要遭遇的内容,伤离伤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别赋》择取离别的七种类型摹写离愁别绪,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

二、体会作品语言的音乐之美。

《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哀江南赋》

一、本文是六朝骈文的代表作,请你谈谈它在辞藻、对偶以及用典方面的特点。《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节奏感很强,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二月兰》

1.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

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2.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3.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

本文最显著的特色是运用“反复”的手法渲染气氛。如“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这段景物描写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出现两次,一字不差。“笑对春风”出现两次,“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出现三次,“紫气直冲云霄”出现四次。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象征的平凡女性美好品质的赞美,而且凸显了意象。二月兰是题目,是全文记叙抒情的中心,是作者的立意所在。一次次的反复,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聚焦了读者的关注点;同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尾呼应营造出关注全篇的情感基调和气氛。《听听那冷雨》

一、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

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集中到一缕剪不断的乡愁上。落实在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这个主题上。作者从金门街写到厦门街,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从西方的凄风冷雨写到祖国的杏花春雨,黄梅细雨,凄凄切切地诉说着情感,用各种具体的意象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二、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会感到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意境

三、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就是“雨”。开始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接着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再接下来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最后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蒹葭》 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长恨歌》

一、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二、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三、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小狗包弟》

一、开篇所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后面叙述的小狗包弟的故事,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本文先从别人的一只小狗写起,然后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写包弟的来历,和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到后来被送到医院解剖室的结局,自然朴素,看似信笔所至,随意写来,实际上前后的照应、详略的剪裁,都恰到好处。

二、本文结尾处描写的“满园的创伤”,具有怎样的寓意? 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呼唤人性,讴歌人性。《哭小弟》

1.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叙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何作用?

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组接,不是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2.本文是哭小弟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3.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物的。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写小弟幼年时在昆明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就刻画出小弟活泼、可爱而憨实的形象。小弟因病逝世后,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的怀念,尤其是对小弟的一个同事给作者的一封信的大段抄录,从侧面烘托出小弟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敬畏生命》

一、结合本文,谈谈施韦泽所主张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特色。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伦理才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

二、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

三、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理想关系是什么? 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使作为自然力的上帝与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4.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作者肯定人作为最高的生命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从而摆脱无知。作者所提出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与上帝观念的统一。作者提出要做到这些在于我们人类对“德性”的保护,对“德性”的培育在于必须避免作者提到的四种诱惑,最终成为清醒敏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敬畏生命”的概念是和所有生命的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生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转换、循环、再生。

二、本文用一滴水贯穿全篇,谈谈你对这种结构方式的看法。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

三、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

她嫌他比自己死的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瓦尔登湖》

1.梭罗说“将生活驾驭到一个角落,让它降到一个最卑贱的地步”,这是他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后来他也就照此计划而行。这是理智的选择。按这样的选择去做和遭受人生中的一切然后去做,有什么区别?结果将会如何?

按计划去做是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遭受人生中的一切后去做则是逃避。

2.我们阅读梭罗笔下的蚂蚁之战,多多少少有某种悲凉、悲壮、悲哀的感觉,哪些地方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

“小山谷”中的战斗、三武士混战

3.梭罗的文字自然、流动,他在写作中没有任何的做作,朴实无华。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梭罗的一颗自然而平和的心。思考梭罗如何叙述他的所见所闻,假如是你,又会如何去描写所见到的一切?

用平铺直叙的句子与简洁的语言叙述他的所见所闻 《一片叶子》

一、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片叶子的生命轨迹,引发出对世间万物和人类生命本质的领悟的?

作者透过一片树叶的生衰荣枯,以小见大,揭示了生命的燃烧与寂灭,道出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普遍规律。

二、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通过一片叶子来写人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三、作者是如何把画意、诗情和哲思融为一体的?

作者用他的慧眼和灵性,观照自然风光,并用高超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加以描绘,优美的风景有诗一般的意境,景物、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

四、有条件的话,找几幅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品味欣赏,你能否发现他的画与散文之间的一些共同特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饮酒》

一、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二、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三、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四、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对篱菊、南山、夕照、飞鸟的静观默化中,诗人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意,但这真意潜蕴在大自然的无意识之中,只可静观、默会、适意、陶醉,不可理喻,不可言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为何说本诗生动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2.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作品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有躲避现实的因素,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3.本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赤壁赋》

1.作者是如何形容萧声的?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A.用比喻的手法,直接写箫声的哀怨悲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用对偶、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

2.《赤壁赋》中是如何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请、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使江水、明月、清风三者构成了一种清幽纯净的意境,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来抒发其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了事物变与不变的哲理,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3.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4.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作“变”与“不变”的分析?

苏轼既看到事物变的一面,又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既看到事物的相对性,又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5.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及时进行调整。《贝多芬百年祭》

一、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落拓不羁、孤傲倔强。比喻、对比。

从贝多芬的人格特征说起,展示贝多芬在性格上的反抗特征,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

二、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激情澎湃

第三篇: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大学语文01 选择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

2、“中原干戈古已闻”中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

3、所谓“后叙”指的是(补写于文后的后记)

4、下列诗人中属于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陶渊明)

5、由个别情况归纳出一般性原理的论证方法的是(归纳论证)

6、下列作品属于元曲的是(《天净沙·秋思》)

7、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李商隐)

8、《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判断:

1、“周公吐辅,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组诗《短歌行》。√

2、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带着所因历史资料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3、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成为?”(《季氏将伐颛臾》)社稷:国家。√

5、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6、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走:使„„走。×

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送别诗。×

9、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10、《上邪》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上看,又是爱情诗。√ 组合题:

1、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盖下,仿佛给她披上一种衣服。她又神精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1)、《麦琪的礼物》这部短篇小说的作者是(欧·亨利)(2)、文中表现了德拉在买秀发问题上的怎样的复杂心理。想卖、舍不得、下了决心卖(3)、以上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示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动作及表情

2、阅读下列诗句,完成以下四题: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正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望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树木

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死暗的天幕下;(1)、这些诗句引自艾青《北方》的第二节;(2)、下列不是艾青作品的是:《星空》(3)、作者通过对北方干旱至极景象的描画,借以展示:北方人民在日寇侵略下蒙受的灾难。(4)、“流泉”表达的正确意思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大学语文02 选择:

1、标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广义的散文,包括余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字、回忆录等„„)

2、下列词作者属于北宋的是(柳永)

3、下列诗歌里属于“新乐府诗”的是(《杜陵叟》)

4、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的是(诠释法)

5、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相形见拙、喧宾夺主、斑驳陆离)

6、为方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崖壁下有几处故地,故地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很多已经枯萎,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7、郭沫若《炉中煤》一诗表达的中心内容是(眷恋祖国之情)

8、晚唐诗人中以善写“无题”诗著称的是(李商隐)判断:

1、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暗:昏暗。×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

4、《谏逐客书》的进谏对象是秦始皇。√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6、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先前。×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书中情意甚殷。(《报刘一丈书》)殷:恳切,深切。√

8、《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对比。×

9、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借代和设问。×

10、《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于刻画李广这个人物来说,属于对比映衬。×

三、组合题:

1、阅读《门槛》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的咒骂。“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声回答。

(1)这首散文诗,选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2)对散文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要分诗行,要押韵。)(3)“姑娘跨进了门槛”中的“门槛”象征(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4)“一位圣人”的评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2、阅读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1)“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一句的正确解释是(行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达到目标,也不能说是善于驾驶车马)

(2)“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 一句的正确解释是(一会儿停止学习,一会儿又继续学习,这样学习不能持久的人,是个庸人。)

(3)同“全之尽之”中的“全”用法相同的是(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4)这段文字强调了学习中应取的方法和态度,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学习要劳逸结合。)

大学语文03 选择:

1、选出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②⑤④③①)①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③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④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⑤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下列诗人中属于古代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陶渊明)

3、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曲的是(《天净沙·秋思》)

4、选出没有病句的一句(我以为你有事,不能按时赶来,你反而提前赶来了。)

5、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李商隐)

6、《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楹联、暴躁、怨天尤人、变本加厉)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我禁不住几次问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判断: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2、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聒:声音嘈杂;见:副词,表示被动。√

3、柳宗元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游记作品是《永州八记》。√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开济:开创大业,匡济伟业。√

5、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通知:传达,告知。×

6、《**》选自鲁迅作品《彷徨》。×

7、契诃夫的小说《苦恼》通过描写主人公姚纳孤苦无助的处境和苦恼寂寥的心态,反映了畸形的人际关系和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采用的手法是夸张。×

9、《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的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10、司马迁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 组合:

1、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然而众贵之者”中的“之”指的是(珠玉金银)(2)“以上用之故也”句中“以”的意思是(因为)(3)“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在文中的意思是(可以周海之内,而没有饥饿寒冷的忧患。)(4)“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是让臣下认为背叛他的国君容易,让人民认为背叛他的家乡容易。)

2、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1)这篇短文的意思是(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2)“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让秦国不援助楚国。)(3)“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秦国要求得到魏国的上洛。)(4)“秦之楚者多资矣” 的意思是(秦国就可以送给楚国更多财物了。)

大学语文04 选择:

1、属于陆游诗集的是(《剑南诗稿》)

2、古人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下面诗句中类似“闹”字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一次应该是(笑、点、弄、滑)

①桃花依旧笑春风②雁点青天字一行③云破月来花弄影④间关莺语花底滑

3、选出下面兼有夸张与比喻手法的一项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的译者是(巴金)

5、《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王安石)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长篇累续、殒身不恤、精神焕发)

7、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入方括号中(如果 就 如果 肯定)

教育者犹如雕塑家,不过活人的雕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点不同,刀法()用的不对,()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8、《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判断:

1、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调、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2、矛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子夜》。×

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王安石。×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则:便。√

5、小诗集《繁星》和《春水》的作者是郭沫若。×

冰心

6、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于:对于。×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属于。×

8、判断句中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在一期《文汇杂志》上,曾刊登了一篇《<中国教育现状调查>序言》,其观点具有前瞻性”。×

9、“华而不实”中的“而”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

10、“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表达的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间限制而消费它没有时间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组合:

1、阅读《故乡的野菜》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①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如蝴蝶,又如鸡雏,有位小孩所喜。②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③扫墓时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④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1)以上四句排序比较合理的是(③②①④)(2)《故乡的野菜》选自周作人的散文集(《雨天的书》)(3)以上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紫云英。

(六)2、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息庵翁名志求,字文健,息庵别号也。其先江西清江县人,后以明洪武中至苏州,遂家焉。祖贻令先生以善书名吴中。翁童子日,以磨墨侍祖书,学作点画,精劲。祖奇之,授以法。为人廉直,非礼法不行不语,亲友敬厚焉。

翁嗜书,人有好书,辄借。饰小斋独居,几上一炉香,一瓶水,晨莫钞书。然翁心雄,耻不得及时有为,秋风起则惊,扑笔起立,徘徊焉。复钞书,竟老于家,雍正四年卒,葬黄山。

(1)选出与“至苏州,遂家焉”中的“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中的“函”)(2)选出与“祖奇之”中“奇”之用法相同的一项(“耻不得及时有为”中的“耻”)(3)选出对两个“以”、两个“焉”字义解释正确的一项(在因为

于之)以明洪武中

以善书名吴中 敬厚焉

徘徊焉(4)“祖贻令先生以善书名吴中。”此句的正确翻译是(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在吴地很有名。)

第四篇:《大学语文》习题三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 【 】 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欧阳修 3.《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 】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D.作者的哲学观点 4.《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 】 A.杂文B.驳论文C.讲话D.文艺专论

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6.《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中心旨意是 【 】

A.如何巩固政治地位B.如何礼贤卞士C.如何报效知己D.如何求取功名 7.《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jì)云形象的是 【 】 A.停杯投箸B.抽刀断指C.背诵《汉书》D.杀妾食肉 8.下列作品,体现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 【 】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西湖七月半》 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B.类比C.烘托D.象征

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 【 】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1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 】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2.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 【】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反衬B.象征暗示C.类比彰显D.侧面烘托

14.《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 】

A.雄奇飘逸B.沉郁顿挫C.通俗易懂D.清朗峻爽

16.《鹧鸪(zhè gǖ)天》中,体现感情超越生死的词句是 【】

A.同来何事不同归B.头白鸳鸯失伴飞C.旧栖新垅(lǒng)两依依D.谁复挑灯夜补衣

17.《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 【 】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 【 】

A.借景物抒情B.借象征抒情C.借举止抒情D.借典故抒情 19.《苦恼》的主旨是 【 】

A.反映专制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B.揭示专制统治下上层大人物缺乏同情心

C.反映专制统治下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D.揭示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20.《金鲤鱼的百裥裙>作者叙述故事的基本笔法是 【】

A.夹叙夹议B.幽默风趣C.充满激情的抒写D.不动声色的白描 21.成语“分崩离析”出自()A.《庄子》 B.《孟子》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C.《论语》 D.《左传》

2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A.克己复礼 B.仁政、王道 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

23.《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A.渭河之神 B.淮河之神 C.长江之神 D.黄河之神

24.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A.苏轼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

25.所谓伶官是指()A.民间艺人 B.宫廷艺人 C.著名优伶

D.朝廷授予官职的宫廷艺人

26.《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A.司马迁 B.司马谈 C.司马光 D.司马炎

27.朱自清《论气节》是一篇()A.演讲稿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B.社论 C.文艺评论 D.抒情散文

2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 B.《秋水》 C.《陈情表》 D.《五代史伶官传序》

29.鲁迅《灯下漫笔》发表在()A.《语丝》 B.《莽原》周刊 C.《小说月报》 D.《创造》周刊

30.《选择与安排》选自()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谈文学》 D.《文艺心理学》

31.钱钟书的《论快乐》是()A.叙事散文 B.回忆录 C.抒情散文 D.随笔

32.培根是()A.德国哲学家 B.法国史学家

C.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D.美国小说家

33.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A.《萧萧》 B.《湘西》 C.《边城》 D.《长河》

34.下列作品中,哪个不是傅雷的译作()A.《约翰?克利斯朵夫》 B.《贝多芬传》 C.《高老头》 D.《匹克威克外传》

35.《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A.孔子 B.左丘明 C.刘向 D.司马迁

36.庄子在《秋水》中用“曲士”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A.空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B.时间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37.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指的是

A.商业利益 C.战争妖魔

B.猪栏理想 D.社会贫困

38.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认为,“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 怒”,这就表明

A.对方的见解是错误的 C.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B.双方的看法都是对的 D.自我优越感过于强烈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9.《垓下之围》的“太史公曰”中,肯定项羽历史功绩的语句是 A.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B.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C.放逐义帝而自立

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0.《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的形象特点之一是 A.从容镇定 C.宽厚谦和

B.博闻强记 D.嫉恶如仇

41.下列散文作品中,作者对地理背景将错就错,借以抒写自己怀抱的是 A.《前赤壁赋》 C.《都江堰》

B.《西湖七月半》 D.《我与地坛》

42.下列《先妣事略》的语句中,表现母亲俭朴特点的是 A.入城,则缉垆,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B.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C.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D.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43.《马伶传》中,马伶“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的目的是 A.另谋高就 C.深入生活

44.《秋夜》一文出自鲁迅文集中的 A.《故事新编》 C.《朝花夕拾》

B.《野草》 D.《且介亭杂文》 B.依附权贵 D.寻求庇护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45.《爱尔克的灯光》中,“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一句话表达了 A.对故居和祖父的怀念 C.对“甜蜜的家”的留恋

B.重温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D.对旧礼教阴魂不散的感慨

46.《我与地坛》中,作者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是为了表现 A.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C.对人生的各种体验

B.母亲的艰辛 D.地坛的历史变迁

47.《蚂蚁大战》采取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这个“点”主要指的是 A.荷戟独彷徨的红蚂蚁 C.红黑三位武士的混战

B.在堆树根之处两只蚂蚁缠斗 D.胡贝尔对蚂蚁大战的考察

48.《饮酒》(其五)中,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的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9.《行路难》中,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的诗句是

A.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0.下列《长恨歌》诗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A.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B.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C.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D.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第五篇:大学语文 作业习题

业习题

◎<习题一> ◎<习题四> ◎<习题七> ◎<习题十>

※<习题一>

1、谈谈重章叠句的形式在《诗经》中所起的作用。

2、《湘夫人》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水底花房”的修建,结构富丽堂皇,材质芳香沁人,色彩绚丽华美,诗篇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阅读《离骚》,试比较这种祭诗中的浪漫主义与《离骚》中的浪漫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习题二> ◎<习题五> ◎<习题八> ◎<习题十一>

◎<习题三> ◎<习题六> ◎<习题九>

※<习题二>

1、《行行重行行》中表达了思妇怎样的复杂感情。

2、找出《登楼赋》中景物描写的部分,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习题三>

1、古人常有慨叹宇宙永恒、人生苦短的诗句,如“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张若虚对于宇宙与人生关系的看法与所引之句中表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2、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的是一幅安逸闲适的农家图,诗人要通过它表达一种什么感情?他是怎样做到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的?

3、有人说“大漠穷秋寒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意境苍凉悲壮,请谈谈你的体会。

※<习题四>

1、领悟诗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深刻寓意。

2、《沈园》(其二)是如何运用反衬笔法,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妙在何处?

4、《摸鱼儿》一词的后片写大雁殉情处环境的凄凉,这种渲染有何意义?它与后面的抒情是如何有机联系的?

※<习题五>

1、《南吕·一枝花》中,作者以“自我招供”的形式为自己画像,实际上是怨愤之词,表现的是不屈的精神。只要对最后一支曲子作深入全面的理解,便可窥测出其中真情,请你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2、通过这一支套曲理解《牡丹亭》一剧的深刻社会意义。

3、联系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在《叶生》中寄寓的思想情感。课外阅读《王子安》、《司文郎》、《于去恶》等篇章,并与本篇作一比较。

4、贾宝玉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叛逆性?他对宝钗和黛玉两人的感情反应有何差异?

※<习题六>

1、试谈“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并比较它与“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光”和“我心灵的灯”的不同寓意。

2、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一样把自己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就是诗意和诗味之所在。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小说中那样的实体感很强的形象,而是诗人匠心经营出来的意象。请根据这一提示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这两种形象的区别之所在。

※<习题七> 请根据通报的写作要求,找出下面通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通 报

据调查× ×市建工局系统某公司,未经市劳动局批准,给19× ×年以前参加工作的相当行政25级以工代干人员,靠到行政24级,再调到23级,并从银行套取现金发放工资。

建工局系统某公司借调资之机,随意给工人增加工资,从银行套取现金,违反财经政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在经济调整期间,无视党和国家的调资政策,不执行国家经济计划,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和调资政策,市政府决定将该公司多发工资部分退回,建工局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认真检查。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特此通报。

× × × ×年×月×日

※<习题八> 下面这篇总结有不少毛病,请你指出,并加以评改。

上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本乡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半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动员、组织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安排、落实全年生产计划;推行落实承包合同制;帮助专业户发展;修建乡小学校舍;建乡食品厂方便面生产车间厂房;推销乡果脯厂、食品厂、棉织厂的产品;为乡机械加工厂解决材料不足问题;美化环境,街道两旁栽花种草;封山植树;办了一期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健全了乡政府机关,调整了工作人员,开始试行乡干部招聘制。

半年来,在工作繁杂,头绪多而干部少的情况下,能做这么多工作,主要是:

(1)上下团结,乡领导和一般干部能同甘共苦,劲往一处使。工作中有不同看法当面讲,共同协商。互相有意见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犯自由主义。例如,经营科同志对乡长不同他们商议,擅自更改果脯厂奖励办法,影响产量一事有意见,经当面提出,乡长接受,做了自我批评,并共同研究了新的奖励办法,使产量又有增加。

(2)不怕困难。本乡企业刚刚起步,技术力量薄弱,原材料不足;产品销路没打开等等,困难很多。为此,经营科的同志和全乡干部共同想办法,他们不怕跑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忍饥受冻,四处联系,终于解决了全年所需要的原料,推销了一些产品。

(3)领导带头。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苦干、实干。他们白天到下边去调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晚上开会,研究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领导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动了全乡工作。

※<习题九> 下面是论文《绿衣观音土曲的特征及制作工艺的研究》的“引言”,请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写。

在我国,小曲酒主要盛行于南方各省,素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小曲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甜酒曲和白酒曲;按添加中草药与否可分为药小曲与无药白曲、无药糠曲;按形状可分为酒曲丸、酒曲饼及散曲;按主要原料可分为粮曲(全部大米粉)与糠曲(全部米糠或多量米糠、少量米粉)。此外,还有一类含观音土的观音工曲,从其外观看,多为白色或淡黄色,也有黑褐色(如乌衣红曲)和其他颜色,而绿色者少见。小曲的制造实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微生物的独特技艺之一。为了使我国劳动人民在小曲酿制中所达到的技术成就不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湮没,继续总结和研究传统的酒曲很有必要,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更何况一些传统的酒曲中很可能含有优良的菌类。这对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x x地区的一种曲表为绿色的观音土曲进行了调查和微生物学研究,现将我们对这种观音土曲的特征及制作工艺的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习题十> 1.用态势语强化、补充下列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抗洪抢险的艰巨任务应该谁去完成?我们!我们!我们!

(2)不!我们绝不能这样做!

(3)面对这一切我能说什么呢?

(4)这个难题我们一定要解决!

(5)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6)我们班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7)由于人生观不同,哥俩最后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8)这个问题怎么办,我还没想好。

2.有声语中的不同语气可表达不同的意思,请用“你来一下”这句话分别表示下列意思。

(1)我命令你来一下。

(4)我恳求你来一下。

(2)我要你来一下。

(5)我敦促你来一下。

(3)我请你来一下。

(6)我想你来一下。

3.各用几个形象可感的词或短语代替下列词中的“很”字:

例如:很绿——绿油油

很红

很黑

很慢

很美

很丑

很高

很矮

很滑

很刁

很高兴

很悲伤

4.演讲语言追求新颖独创,请你给下列语句本体想出几个新颖独特的喻体。

(1)他面黄肌瘦得像„„

(2)他胖得像„„

(3)车子慢得像„„

(4)天热得像„„

(5)澡堂挤得像„„

(6)他急得像„„

※<习题十一> 辩论题:学分制是否适合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返回页首

下载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习题及参考答案1(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写作)习题

    应用文写作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 1.符合应用文语言要求的句子是: A.我单位通过自检,认为已经基本完全达到局里的要求 B.为了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特决定如下 C.综上......

    2017大学语文超星尔雅课后习题答案全对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 1 【单选题】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C、《青春万岁》 D、《恋爱的季节》 我的......

    尔雅-大学语文-上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 “双超理论”是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这一说法最......

    大学语文答案

    1、本文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有何特点? 答:《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

    大学语文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已完成 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   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青春万岁》 C、《春尽江南》 D、《中国天机》 我的答案:A 2 大学语文主......

    大学语文答案

    一先秦诸子语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讲解

    大学语文资料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

    2017年大学语文课后习题

    1【单选题】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 ? ?A、毛笔写作 B、钢笔写作 C、沾笔写作 D、电脑写作我的答案:D 得分: 25.0 分 2【单选题】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