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卫生应急分级标准
重庆市卫生局电子公文
渝卫应急„2008‟53号
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局卫生监督所: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及时发现、有效处臵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家和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我局组织制定了《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标准》实施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标准》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各区县(自治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个案报告和月报、季报、年报中应严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类、分级。
二、各地、各单位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我局卫生应急办公室。
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主题词:卫生应急 信息管理 规范 通知 抄送:卫生部,市政府。
重庆市卫生局办公室 2008年12月22日
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有效处臵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家和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一、编制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三、事件的报告和分级标准
(一)传染病事件 1.鼠疫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的鼠疫病例或疑似病例。(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腺鼠疫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下的肺鼠疫病例;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上的肺鼠疫病例或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县(自治县);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我市发现的首例病例或主城区发现1例以上的肺鼠疫疫情。
2.霍乱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疑似病例。(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4 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自治县),有扩散趋势。
3.脊髓灰质炎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人或疑似病人。
(2)分级标准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特别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病例(野毒株)或cVDPV病例。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报告标准:发现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发生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1)报告标准
a、肺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疑似病例。b、其他炭疽: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下的肺炭疽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县(自治县)。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我市发现的首例病例或主城区发现1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疫情。
6.甲肝/戊肝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病5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7.输血性乙肝、丙肝、HIV(1)报告标准: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1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2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HIV感染。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5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HIV感染。
8.伤寒或副伤寒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 7 例及以上。
9.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1)报告标准: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1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0例及以上。
10.麻疹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或达到报告标准,且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或发病20-4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0例以上;或发病50-9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死亡病例,或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12.登革热
(1)报告标准: 1周内,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10例以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10-2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30例以上。
13.流行性出血热
(1)报告标准: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9(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 10 位,1周内发病20例及以上。
16.布鲁氏菌病
(1)报告标准: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范围内(在一个自然村、养殖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范围内(在一个自然村、养殖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17.疟疾
(1)报告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18.血吸虫病
(1)报告标准: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1(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现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以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现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
19.肺结核
(1)报告标准:同一学校、监狱、建筑工地或其他集体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学校、监狱、建筑工地或其他集体单位1个月内发现10例及以上病例。
20.白喉
(1)报告标准: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发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2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例及以上;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 12 位,2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1.百日咳
(1)报告标准: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22.猩红热
(1)报告标准:1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49例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50例及以上。
23.流行性腮腺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4.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1)报告标准: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20-99例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或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或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25.风疹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6.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14 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50例及以上。
2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8.手足口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9.水痘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30.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1)报告标准: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病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病20例及以上。
31.病毒性脑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32.军团菌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事件中,发病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事件中,发病20例及以上。
33.其他传染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事件中,发病5例及以上。
(二)食物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同一事件中,发生30例及以上中毒病人,或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中毒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或出现1-9人中毒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并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或出现10人以上中毒死亡病例。
特别重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三)职业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1 人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Ⅳ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Ⅲ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5人以下。
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Ⅱ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四)其他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因素引发中毒以外的其他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
2.分级标准:
参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的分级标准。
(五)环境因素事件 1.报告标准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 3 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
2.分级标准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及高温中暑事件参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及高温中暑事件专项预案分级标准。
(六)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 1.报告标准:发病3例及以上。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无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较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重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有死亡病例发生,并扩散到其它区县(自治县),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特别重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Ⅰ级):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七)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1.报告标准: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2例及以上疑似异常反应、心因性反应5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Ⅳ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2-9例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5-19例,无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Ⅲ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10-39例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20-49例,或出现死亡1例。
重大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Ⅱ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40例及以上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50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2例以上。
(八)医源性感染事件
1.报告标准:3人及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Ⅳ级): 10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较大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Ⅲ级):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或10-99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重大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Ⅱ级):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100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Ⅲ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一定威胁,具有转移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2)实验室发生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意外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扩散,造成人员感染。(3)所在单位认定的其它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2.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Ⅱ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较大威胁,具有较强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21(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与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
(2)实验室发生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3)其它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3.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Ⅰ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严重威胁,具有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3)实验室保存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
(4)其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不包括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介水传染病)分散式供水污染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人以上,或死亡1 人 22 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Ⅳ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49人, 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Ⅲ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99人, 未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Ⅱ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10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集中式供水污染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Ⅳ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499人, 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Ⅲ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0—999人, 未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Ⅱ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100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十一)本标准未列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重庆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讨论后,报请市卫生局批准后确定事件的报告和分级标准。
五、事件分类和定义
(一)传染病事件
凡为传染病事件的,首先归类到传染病事件,包括法定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流感样病例暴发等。
非法定传染病事件归类到其它类传染病事件。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食物中毒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化学性(如亚硝酸盐中毒、农药污染食品造成的中毒、酒精中毒等)、微生物性(非法定传染病)、原因不明食物中毒。
(三)职业中毒
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慢性疾病。
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其他中毒事件
除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因素引发中毒以外的其它中毒,包括农药喷洒导致中毒。
(五)环境因素事件 1.空气污染
环境中气体吸入中毒,包括农药挥发及企业外环境污染等事件。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氯气、苯等有毒物质导致的中毒事件。
2.水源污染:水体污染(不能归为传染病事件的)。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微生物)、化学性(有害化学物质)和物理性(高温废水、放射性废物、核燃料等)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包括工业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农药、化肥)。
(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 25 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一般指发病3例及以上。
(七)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一般首先定为疑似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进一步认定后方可定性。
事件类别名称定为预防接种、服药事件比较妥当,包括1例死亡及群体性接种或服药事件。
(八)医源性感染事件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4.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第二篇:重庆市卫生乡镇标准
重庆市卫生乡镇标准
(2011年版)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乡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镇政府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主要领导担任爱卫会主任,定期主持召开爱国卫生工作会议。
(二)乡镇爱卫会组织健全,各委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乡镇政府、居委会、村委会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爱国卫生工作。乡镇爱国卫生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卫生创建活动。
(四)乡镇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经常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区县级卫生单位建成率达30%以上
(五)乡镇政府常年开设市民卫生问题投诉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整改率达95%以上。随机访问当地居民(村民)50人,对卫生状况满意率在90%以上。
二、健康教育
(一)乡镇健康教育机构和网络健全,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
(二)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按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
(三)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100%,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校符合《无烟学校标准》。学生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5%。
(四)主要街道、广场、长途汽车站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2块以上,相关单位有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定期更换。
(五)乡镇医院、卫生院、卫生室,针对患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符合《无烟医院标准》。
(六)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共场所、工作场所控烟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无烟草广告。
三、环境卫生
(一)乡镇区规划合理,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健全,组建有清扫保洁专业队伍,卫生管理责任落实,有保证日常工作需要的运行维护经费。
(二)乡镇区道路平整、完好,无裸露地面,人行道铺装率≥80%,道路附属设施完好;排水设施畅通,下水道管网覆盖率≥80%;路灯亮灯率≥90%。
(三)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路面整洁,垃圾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镇区垃圾袋装化覆盖率≥80%;垃圾密闭储存、运输,密闭清运率达到100%。
(四)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废物箱等环卫设施设臵符合《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要求,布局合理、数量足够,作业车辆满足需要,设施设备管理规范、清洁卫生,镇区无旱厕,三类以上公厕≥60%。
(五)镇区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50%以上的村(社区)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乡)转运或处理。粪便储存和处理设施密闭,化
粪池定期清掏,无粪便满溢和直排现象。
(六)镇容美观有序,环境整洁,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停乱放和无乱设摊点现象,沿街公共设施维护完好、整洁;单位门前卫生责任制落实,门内卫生达标;镇区内无散养家禽家畜,无违规饲养宠物。
(七)集贸市场卫生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活禽售卖、宰杀设臵相对独立的区域,管理良好。
(八)建筑工地管理符合《建筑工地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建筑物料、施工泥土不得影响道路通畅和环境卫生,工地噪声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九)镇区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十)镇区绿化符合要求,主要道路两旁有行道树,树木、花草管护良好,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
四、环境保护
(一)成立乡镇环保机构,建立乡镇环保工作机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制定《乡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演练,近3年内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医疗、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安全处臵。
(三)辖区内重点工业企业达标率达100%。
(四)大气环境污染(燃煤、餐饮油烟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声环境污染(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五、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
(一)认真贯彻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有计划、有检查,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规范,资料齐全。
(二)公共场所有有效卫生许可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开展卫生知识培训,“五病”调离率100%。
(三)旅店、理发店、美容店、歌舞厅、公共浴室消毒和通风设施完善;旅客床上用品做到一客一换;公共浴室、有禁止性病、皮肤病人进入标志。
(四)乡镇水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水厂有健全的管理、消毒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监测出厂水和末梢水游离余氯并有记录。
(五)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持有健康体检合格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出厂水进行一次检测,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每半年对末梢水进行一次检测,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未发生因饮水污染导致的介水传染病。
六、食品安全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监督监测与技术指导规范、资料齐全。镇区内连续三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具有有效许可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条件、操作过程符合相应法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具备相应岗位的基本卫生知识并掌握卫生安全操作规程。
各类餐饮服务单位、集体食堂防尘、防蝇、防鼠及上下水设施齐全,有餐具消毒、保洁设施并运转良好,食品原料和制售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无交叉污染。餐饮服务单位实行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90%以上。
食品经营单位无变质、腐败、假冒伪劣食品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食品,销售的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标签符合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食品生产单位不采购和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无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现象。
(三)全面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集中生猪屠宰点符合《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要求,无对生猪或生猪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现象;无注水猪肉和病死猪肉上市。
(四)食品摊贩经营地点外环境整洁,具备相应的卫生设施。
七、病媒生物防制
(一)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预防和控制四害管理规定》,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经费和人员,广泛发动群众,采取科学规范的防制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切实履行政府公共环境病媒生物防制职责,防制效果明显。
(二)预防控制成效:通过综合防制,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蚊、蝇、蟑螂密度至少有一项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另两项不超过标准的三倍。
八、疾病预防控制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规划、有制度、有措施,有关资料齐全。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医院内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
(二)医疗机构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工作,法定传染病无漏报、迟报。县级医疗机构按照要求开设感染科,做好传染病人预检分诊工作。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三)托幼机构、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报告疫情,无瞒报、漏报现象,有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落实好免疫规划工作,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90%;免疫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
九、社区卫生
(一)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坚持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楼(院)、卫生户活动。
(二)环境整洁,绿化、美化,车辆摆放整齐,楼道内不堆放杂物,无违章搭建。
(三)环卫设施完善,垃圾收集和厕所管理符合卫生要求,无乱排乱倒现象。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达到国家或省级有关要求,设臵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十、乡镇辖村卫生
(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高于所在重庆市平均水平。
(二)建有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村卫生室(所),配臵医疗用房、设备和人员,村医取得合法执业资格。
(三)10%以上村建成重庆市级卫生村,30%以上村建成区县级卫生村。
(四)自来水普及率≥85%,其中学校自来水普及率≥90%,定期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5%,其中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5%。
(五)村庄主干路硬化,支路平整。村容整洁,村内垃圾密闭存放,定期清理,柴草、杂物堆放整齐。无蚊蝇孳生的污水坑、粪坑。
(六)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户活动,农户居室内外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
(七)村内家禽牲畜实行圈养,无散放牲畜、家禽。
第三篇: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响应: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3)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
(2)超出市(地、州)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
(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产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市(地、州)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预警及信息报告
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预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建立高效协调的预警和监督机制,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与岗位风险评估、预控工作,便于强化各级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实现了“预先评估、事前预防、事中消除”的安全风险预警目的,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1.生产安全事故预警: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对本单位主管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风险源发生的事故进行定期分析。工矿商贸(工伤及职业病)、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建筑施工五个重点领域应每季度进行事故专题分析,查找事故规律,实施行业事故趋势预警。
信息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结合负责监管的风险源状况,收集本行业信息,开展本行业典型案例分析。每年应实施一次典型事故预警。
2.生产安全隐患预警: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结合日常监管和监察执法情况,每季度进行风险源隐患排查专项分析,实施本行业隐患预警。
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结合负责监管的风险源监察执法情况,以及本行业典型监察执法案例。每年应实施一次典型违法案例预警。
3.安全生产管理差距预警: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每年选取风险源相近的省内、国内、外相近先进地区,进行风险源管理的全面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学习风险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办法,实施差距预警。当前正值岁末年初事故多发阶段阶段,气候干燥,人员流动性大,事故易发、多发,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攻坚时期,要重点加强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商贸、粉尘涉爆、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以及近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督查工作。
5.消防安全方面:突出抓好老城区、城中村的火灾隐患治理,加大对重点场所的火灾防控检查力度,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设备。人员密集场所(大型专业市场)消防安全、“三小场所”、“三合一”、“二合一”场所和城中村的消防安全。组织力量对大型商场、歌舞厅、酒吧、俱乐部、宾馆、饭店、网吧、医院、学校、建筑工地、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易燃易爆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逐一进行检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人员密集场所要坚决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对排查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挂牌督办,确保消防安全。同时,要加强对民爆物品使用的监管。
6.危险化学品方面:要严格监督检查危险化学品企业储存、经营状况,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生产、储存、经营危险化学品企业,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储存以及烟花爆竹经营、储存企业的安全以及工商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依法查处“三违”作业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加强事故应急演练,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加大对珠吉地区油制气厂设备设施拆迁的安全监管。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管道的监管工作。
7.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加强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路面管控和宣传教育力度,整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及超速、超员、酒驾、疲劳驾驶和长途客车夜间违规行驶等问题。同时,加大对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的查处力度。
8.城市燃气安全方面:检查督查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的安全,督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站点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9.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加强对全区特种设备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检查督查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等。
10.应急管理方面:各级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和关键岗位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保持安全生产信息渠道畅通,全面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及处置工作。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舆情动态及群众举报信息,及时组织核查,属实的要按规定上报并妥善处置。各生产企业要充实一线值班力量,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并赋予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总之,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按“四不放过”原则严厉查处生产安全事故;狠抓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工作,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第四篇:福建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附件1
福建省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1.Ⅳ级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省防指启动防暴雨、洪水、台风Ⅳ级响应。
1.1省气象局(台)发布暴雨黄色警报,且暴雨可能对我省造成灾害。
1.2根据水文预报,预计闽江、九龙江(西溪)、晋江干流控制站之一将发生2~5年一遇的洪水;或者闽江的主要一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大樟溪、古田溪)、九龙江北溪、晋江东溪、晋江西溪、汀江、木兰溪、赛江的主控制站之一将发生5~20年一遇的洪水;或其他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之一将发生20~30年一遇的洪水。
1.3中小河流堤防或小型水库出现险情。
1.4省气象局(台)发布台风蓝色警报,预计在未来72小时内热带气旋可能登陆或影响我省;或近海出现热带低压,预计24小时内可能登陆或影响我省。
2.Ⅲ级响应
— 16 —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省防指启动防暴雨、洪水、台风Ⅲ级响应。
2.1 省气象局(台)发布暴雨橙色警报,且暴雨已经对我省造成较大灾害。
2.2 根据水文预报,预计闽江、九龙江(西溪)、晋江干流控制站之一将发生5~20年一遇的洪水;或者闽江主要一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大樟溪、古田溪)、九龙江北溪、晋江东溪、晋江西溪、汀江、木兰溪、赛江的主控制站之一将发生20~50年一遇的洪水;或其他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之一将发生30~50年一遇的洪水。
2.3 中小河流堤防或小型水库出现重大险情。
2.4 省气象局(台)发布台风黄色警报,预计在未来48小时内将有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省。
3.Ⅱ级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省防指启动防暴雨、洪水、台风Ⅱ级响应。
3.1 省气象局(台)发布暴雨红色警报,且暴雨已经对我省造成较严重灾害。
3.2 根据水文预报,预计闽江、九龙江(西溪)、晋江干流控制站之一将发生20~50年一遇的洪水;或者闽江主要一级支
— 17 — 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大樟溪、古田溪)、九龙江北溪、晋江东溪、晋江西溪、汀江、木兰溪、赛江的主控制站之一将发生50~100年一遇的洪水;或其他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之一将发生50~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
3.3 闽江、九龙江、晋江干流堤防或大中型水库出现险情;或中小河流的重要堤段发生决口;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生比较严重内涝。
3.4 省气象局(台)发布台风橙色警报,预计在未来24小时内将有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等级的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
4.Ⅰ级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省防指启动防暴雨、洪水、台风Ⅰ级响应。
4.1 省气象局(台)发布暴雨红色警报,且暴雨已经对我省造成严重灾害。
4.2 根据水文预报,预计闽江、九龙江(西溪)、晋江干流控制站之一将发生5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或闽江主要一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大樟溪、古田溪)、九龙江北溪、晋江东溪、晋江西溪、汀江、木兰溪、赛江的主控制站之一将发生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
— 18 — 4.3 闽江、九龙江、晋江干流重要堤段发生决口;或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生严重内涝。
4.4 省气象局(台)发布台风红色警报,预计在未来24小时内将有强台风及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
第五篇:园林绿化分级标准
园林绿化分级标准
一、公园的分级
根据公园的性质、服务半径、功能要求、设施及内容,可分为三级。
1、一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的为一级公园。①面积10公顷以上或年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
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具有多功能的设备设施,或特色功能,为全市服务。
③绿化面积优良,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的树林、花坛、草地得到了精心养护,养护水平高。⑤专类公园(儿童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雕塑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均归属一级公园范畴(专类公园不受面积和游客量的限制)。
2、二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二级公园。①面积3~9.9公顷,或年游客量30万人次以上。
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较好的服务与游乐设施,功能比较齐全,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
③绿化面貌良好、整洁,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得到良好的养护管理,绿化效果好。
3、三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三级公园。①面积在2.9公顷以下或年游客量29万人次以下。
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尚有一定的服务设施和常规的儿童活动器械,一般为附近居民区内的服务。③绿化面貌较好,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养护管理一般,绿化效果尚好。
二、街道绿地的分级
根据街道绿地所处区域,服务半径、功能,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一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快速路、主干道(含道路两侧)、车站、码头、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及市级政治、文化、游览、商务中心四周的绿地和小游园。
②绿化面貌优良,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建筑小品、雕塑、喷泉、山石等,具有景观特色。
③花卉植物(含装饰性的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8%。
2、二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二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次干道两侧绿地,区级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旁的绿地。
②绿化面貌良好,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小品。
③花卉植物(含装饰性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5%。
3、三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三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的支路和街坊路两侧绿地。②绿化面貌较好,有座椅等基本的休闲设施。③适当点缀花卉植物。
三、高架桥道路绿化的界定 高架桥两侧悬挂绿化及桥荫下的地面绿化。高架道路地面绿化属二级街道绿化范围。
四、行道树的分级
根据行道树种植的区域位置、规格、品种,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主干道种植的乔木。
②根据道路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树种,规格要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车行道边种植落叶乔木必须有3~4根一级分枝,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
③行道树品种有特色,景观效果好。
2、二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次干道边种植的乔木。
②根据道路功能,选择树种,规格基本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③行道树品种较有特色,景观效果较好。
3、三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支路和街坊道路种植的乔木。
②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6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③行道树景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