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原理作业之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
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答: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价值取向方面: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四)、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引导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生活原来越丰富,但是也伴随着复杂程度的提升。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交往、更好地融入社会,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五)、心理问题增多。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增多的趋势。例如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⑴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⑵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⑶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⑷儿童期特种障碍。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对于中学生,也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例如⑴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⑵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⑶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毕竟是不同的。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已然确立了教师崇高的地位。我们不能过于强化这种地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的建立,是教学能更良好展开的前提。同时,这个前提也必须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都是情感动物,况且学生这个特殊的全体,尤其需要成人—教师的关爱。学习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关爱绝对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过程,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作为两大主角:学生和教师,必须要具有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才能有序和谐的发展下去。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人都要学习,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身上有没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时,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也“逼着”教师时刻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理念。总的来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必须不断借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属于学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成员,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属于“规范性文化”;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属于“需求性文化”,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般存在年龄差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思想、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同学生,信任学生,做一名知心教师。(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那么对于学生就必须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要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要清楚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清晰,以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操作。(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中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尊重、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了做人。
(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容易因理解问题产生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交往策略,主动与学生谈话,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网络、书信、组织活动等,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具体而言:教师要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人格品质,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具有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二篇: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答: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为: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四)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生活原来越丰富,但是也伴随着复杂程度的提升。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交往、更好地融入社会,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五)心理问题增多。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增多的趋势。例如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⑴认知降碍,⑵行为障碍,⑶情绪情感障碍,⑷儿童期特种障碍。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毕竟是不同的。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已然确立了教师崇高的地位。我们不能过于强化这种地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的建立,是教学能更良好展开的前提。同时,这个前提也必须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都是情感动物,况且学生这个特殊的全体,尤其需要成人—教师的关爱。学习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关爱绝对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过程,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作为两大主角:学生和教师,必须要具有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才能有序和谐的发展下去。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人都要学习,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身上有没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时,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也“逼着”教师时刻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理念。总的来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必须不断借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属于学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成员,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属于“规范性文化”;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属于“需求性文化”,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般存在年龄差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思想、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同学生,信任学生,做一名知心教师。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那么对于学生就必须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要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要清楚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清晰,以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操作。
(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中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尊重、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了做人。
(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容易因理解问题产生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交往策略,主动与学生谈话,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网络、书信、组织活动等,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具体而言:教师要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人格品质,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4)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作业
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习题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答: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
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
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
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
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
1、背景
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
2、现状
①价值取向方面: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
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
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
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
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3、原因
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
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
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
③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
(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
(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
(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
2、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
3、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 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
4、儿童期特种障碍
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中学生心理问题:
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
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毕竟是不同的。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已然确立了教师崇高的地位。我们不能过于强化这种地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的建立,是教学能更良好展开的前提。同时,这个前提也必须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都是情感动物,况且学生这个特殊的全体,尤其需要成人—教师的关爱。学习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关爱绝对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过程,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作为两大主角:学生和教师,必须要具有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才能有序和谐的发展下去。(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人都要学习,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身上有没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时,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也“逼着”教师时刻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理念。总的来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必须不断借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属于学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成员,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属于“规范性文化”;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属于“需求性文化”,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般存在年龄差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思想、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同学生,信任学生,做一名知心教师。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那么对于学生就必须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要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要清楚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清晰,以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操作。
(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中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尊重、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了做人。
(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容易因理解问题产生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交往策略,主动与学生谈话,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网络、书信、组织活动等,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具体而言:教师要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人格品质,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具有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四篇:《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2.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 课程。
3.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 本体 功能。
4.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 直观性 原则。
5.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 结构。
6.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 教学艺术。7.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D)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C)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就是(C)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4.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地变化和逐渐(B)A.个性化的过程 B.社会化的过程 C.人格化的过程 D.学习化的过程 5.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职责是(D)A.教书 B.育人 C.传授知识 D.教育教学 6.学生的行为规范、公民意识、劳动态度等属于(D)A.心理素质 B.生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7.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是(A)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8.活动课程的缺点是(A)
A.逻辑性较差 B.实践性较差 C.操作性较差 D.直观性较差
9.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A)
A.社会实践 B.教育见习C.实习作业 D.社会研究 10.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D)
A.专业人员 B.特殊人员 C.雇员 D.公务员
11.决定教师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从事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是(A)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学术地位 12.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B)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1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就是(B)A.劳动技术教育 B.美育 C.体育 D.德育
14.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就是(B)A.课程大纲 B.课程政策 C.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 15.教育活动通过发挥本体功能所产生的效果就是(A)A.教育的正功能 B.教育的负功能 C.教育的简接功能 D.教育的直接功能 16.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使命是(C)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C.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双基教学
17.学生的经验、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属于(A)A.生理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心理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18.有关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B)A.只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B.只有某种程度的负相关
C.完全正相关 D.完全负相关
三、多项选择题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1.按照教育界的习惯,一般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AB)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文科课程 D.理科课程 2.影响人发展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的非遗传的各种因素和(AB)A.遗传因素 B.成熟机制 C.生理结构 D.生理功能 3.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与基础是(AB)A.师生的互动 B.师生的交往 C.双边活动 D.教书育人 4.循序渐进原则中的“序”是指(AB)A.教材的逻辑顺序 B.学生的认识顺序 C.教的顺序 D.学的顺序 5.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BC)A.发现 B.验证 C.总结提高 D.探索 6.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逻辑性强和(CD)A.形象性强 B.直观性强 C.系统性强 D.简约性强 7.影响人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和(AC)A.学校 B.动机 C.社会环境 D.成就水平
8.在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教学中处于(AB)A.主体地位 B.中心地位 C.关键地位 D.重要地位
9.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CD)A.练习知识 B.应用知识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 10.学生学业测验评价方式一般有(AB)A.自由应答型 B.固定应答型 C.选择应答型 D.判断应答型 11.学科课程的缺点是(AB)
A.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B.容易造成学科分割 C.逻辑性较差 D.系统性较差 12.有关创造心理的研究表明,创造思维主要是(CD)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13.教学中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般包括(AB)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活动作业 D.见习作业 14.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交流、(AB)A.启发指导 B.讨论小结 C.师生谈话 D.写实验报告 15.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一般分为(AB)A.局外观察 B.参与观察 C.有目的观察 D.自由观察
四、判断题
1.教育内容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教育内容。(×)2.创新教育就是英才教育。(×)3.学生是能动活动的人。(√)
4.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表明,只要教师做好了教学工作,学生自然而然会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
5.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前提和条件。(√)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6.教育的本体功能就是教育的外在功能。(×)7.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矛盾的。(×)8.过分追求成功往往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9.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从严格意义上讲,“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测量”是同义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10.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11.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和兴趣的教育。(×)
12.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13.对于正常学生而言,创造力不是呈现为“有”或“无”的状态,而是“大”与“小”的程度。(√)14.终结性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有意义,愈来愈受到教育评价的重视。(×)15.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五、简答题
1.学校教育内容有哪些特点
答:(1)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专门教育机构,有专职人员主持和管理,即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的专门的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3)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1)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促使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以维系社会政治的稳定。(2)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保证一定社会政治的巩固与稳定。(3)教育能够制造和传播政治舆论和思潮,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1)取决于学校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育内容、特别是知识的质量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采取方法的性质和水平。
(3)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以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
(4)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简述教师的能力结构
答:(1)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3)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如情绪、心境、言行等要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4)自修科研能力。包括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钻研探索的能力。(5)教育机智。这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偶发事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的艺术和技巧。
5.现代教育有哪些本体功能
答:(1)加速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通过培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是教育最基本的本体功能,这一功能规定了教育的本质特性。
(2)传递和继承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积累的财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类的智力的物化和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对象化的物质文化,另一种是以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精神文化。这两种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靠的是教育传承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实现的。
(3)选择经验和人才。学校教育为培养人才而进行的社会文明的传递不是自发盲目进行的,而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筛选完成的。教育不仅选择知识,也要选择人才。学校教育所进行的人才选拔是一种竞争性的人才选拔。
6.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适应现有政治制度和规范,并表现出相应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2)交往社会化,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个体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并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标准。
(4)智力及能力的社会化。人的发展有无限的需求,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社会的需要。7.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1)“传道者”角色。教师承担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其教育教学活动不是随意的。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
(3)示范者的角色。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4)管理者的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就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还可能是领导者。
(5)父母与朋友角色。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
(6)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以一种发展变化的视角对待教育对象和内容,不断研究和创新。8.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能力,主动寻找有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自我修养、激励、管理、控制的能力。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全面发展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素质教育面向的全体学生,它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挑选、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位儿童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4)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成为学习、生活、管理的主人。
9.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既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一定社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总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从总体上讲,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要求教育为其培养符合其要求的一定规格的劳动力(包括技术、管理人才),而这一劳动力的规格,就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的类型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制约着教育结构及专业设置,并影响着相应专业、层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
10.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明确而长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人,因而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果。(2)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保证了对人发展影响的主导性。学校是社会机构中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培养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3)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学校教育可以从教育目的出发,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方式及手段的选择和整理,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选取合适的内容和合适有效的方法,使学校教育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4)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的教学任务都有很强的计划性,同时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也都有很强的计划性,从而保证将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11.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答:(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付出全部心血,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搭桥。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不仅依靠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还要依靠身体力行去感化学生。(4)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的使命又是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才。
(5)团结协作,互勉共进。教师劳动的形式虽然是个体的,而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共同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2.简述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现代教学已不限于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不仅是培养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六、论述题
1.试述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试述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答:(1)人的发展表呈现出历史性与社会性。人的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是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个体的发展正是接受具有历史性的社会的经验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所以,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2)人的发展呈现出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地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又具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况为六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
11、12岁),少年期(11、12岁-
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人的发展的呈现出稳定性与可变性。人的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性与阶段性是相对稳定的,即只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顺序、速度及年龄特征是大体相同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提供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所决定的。然而就个体发展而言,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却有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生理状况、营养条件,会导致不同个体的身体发展的快慢和水平,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更会导致个体不同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表明,教育适应了人的发展的阶段、顺序及年龄特征,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并且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价值。
(4)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与差异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在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发展时,其速度和水平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的。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即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发展最快、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与不均衡性相联系的是在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5)人的发展的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人的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表明了人的发展的巨大潜能,也表明了教育的巨大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只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有的教育信念。2.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树立哪些科学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能动活动的人。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与其他职业劳动中加工的对象不同,他不是处于承受加工的被动地位,而是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主体。这种能动性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一致时,就能成倍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削弱教育力量。所以,教师不可能无条件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生,必须切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教育教学活动根本不能达到实质效果。
(2)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尤其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快速成熟时期和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学生身心在发展中出现的多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者从学生某一时段或情境的表现出发,过早地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预见或定论,也是不正确的。
(3)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4)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理论中,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学生发展分成几个方面的指标;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构建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我们也把学生的身心素质分成几个方面。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教师应树立“完整人”的学生意识,从整体发展出发,合理设置课程和方法,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达到整体发展的目的。
3.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评价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评价的意义,还会提供虚假的信息,导致教学决策的失误。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评价方法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这就要求以科学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4分)
(2)全面性原则。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树立全面的观点,从全面考察教学工作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评定。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作出片面的结论。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是评价标准具有全面性,使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二是收集评价信息要有全面性,做到听取多方面意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为分析判断和作出正确结论提供充足的依据;三是评价手段要有全面性,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坚持指导教学实践的方针。所谓指导实践,就是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因果关系,确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受评人员,使其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评价要有助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学校的工作引导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一是明确评价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双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信息反馈要及时,便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4)科学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坚持科学性评价原则,才能真正使评价发挥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评价的科学性不仅要求评价目标、标准的科学化,而且要求评价程序、评价手段和对评价信息处理的科学化。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一是根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给以科学的顺序排列,使评价目标系列化;二是要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出发,经过调查研究,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立综合衡量教与学的统一标准体系;三是要及早使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四要设计科学的评价程序,从制定评价计划、进行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到作出评价结论和进行信息反馈,都应精心安排与设计;五要全面、系统、科学地分析教学质量。
4.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职业有哪些特点
答:(1)复杂性和繁重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不是轻松的活动,而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这是因为: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5)个体性和集体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个体形式几乎使每个教师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和风格;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非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另外,在每个教师个体活动的背后,又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服务。所以说,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师个人努力与集体合作的结晶。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 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 学校的教学
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 学生
二、学生的教育定位
(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第二章 第二节 教育思想遗产
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
(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 学校的内部结构
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 第五章>>第一节 学校的课程
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 第三章>>
第三节 学校类型
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 第一章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
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
(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 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 学校的课程
三、课程的主要类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 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 学校类型
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
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 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
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
(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 学校的价值
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 学校体系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3、西周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正确西周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一节 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
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一)学校的产生
2、学校的诞生
4、契约学校是美国公办民营学校中的又一学校类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确
第三章>>第三节 学校类型
一、由于市场机制介入公共教育领域而出现的转制学校类型
(一)国外主要的转制学校类型2.契约学校,契约学校是美国公办民营学校中的又一学校类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5、家庭学校的兴起,就是公众对公立学校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学校类型。正确第三章>>第三节 学校类型
四、对当今公立学校不信任而产生的学校类型家庭学校(Home School)的兴起,就是公众对公立学校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学校类型。
四、简答题
1、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化氛围是指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师生员工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态度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体现在校长的领导和教师与管理者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酝酿,具体体现在:(1)校训:校训是指经由学校领导提出的对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要求、行为习惯训练和进行人格、品格 培养的戒训,是学校为了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一个学校以及学生的缩影。它是学校观念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也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学校富有个性、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传统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凝聚而产生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它向社会昭示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追求,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灵魂,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学校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着一种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和无形的鞭策激励作用。
(2)校风:校风是指一所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校风是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办学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思想行为风尚。它包括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3)教风:教风是教师的情感、道德、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教学、学生、学校、集体和社会各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倾向,即教师的职业修养在执教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范和行为风尚。它包括一个学校教师群体的职业观念、角色认同、专业能力、行为规范、人生品位、人际关系等内涵。
(4)学风: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校里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文化氛围及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
(5)班风: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依靠群体压力,通过情感压力、舆论压力、心理隔离压力等而形成并通过模仿、舆论、疏亲等对全班成员的行为产生作用;利用个体被爱、同情、理解、关怀、帮助等本能心理需要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友爱等方式形成积极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这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
五、论述题
1、请谈谈校长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
答:校长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校长个体专业发展主要是校长个体专业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即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所谓内在专业结构主要是指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校长个体专业发展也是这些方面分别提升的过程。
(1)校长专业信念发展。这些信念在校长那里并不是作为一种知识或能力而存在,而是作为根深蒂固、毫不怀疑的观念而存在。
(2)校长专业知识发展。校长专业知识是从事校长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如关于教育领导体制的知识、学校领导体制的知识、学校管理知识。
(3)校长专业能力发展。校长专业能力是校长从事学校领导所必须的能力,如提出愿景的能力、推广愿景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校长的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工作,这种工作性质特别要求校长具备较高的能力。
(4)校长专业伦理发展。校长专业伦理是校长从事学校领导工作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如平等、关爱、尊重、宽容等。
(5)校长自我专业意识发展。校长自我专业意识是指校长自身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主要表现在积极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积极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以及经常评估自身的专业水平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