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用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和锐利武器,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是运用它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他们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的重大实际问题,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同志也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分析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在他的论述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特别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他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观点。这要作为我们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多方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10个方面,指出:“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他特别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关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等理论。当今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既要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多更直接的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又一重要标志。它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汲取大量的、丰富的养料,这一点我们在学习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列宁所说,历史的具体形势和任务的改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由于历史赋予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任务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这一继承和发展也就主要地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关于党的建设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是沿着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立党、建党的思路,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实际,集中解决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如何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展开的。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取得的科学思想成果,特别是直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说:“邓小平理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这两个当今中国治党治国的最主要、最重大的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着力加以解决,从而也就使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绪 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人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第三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她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时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她亦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
所谓一脉相承,是指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唯物的、辩证的立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场,就是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立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当年从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出发,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的呢?资本主义使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社会结构上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使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最终将推翻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概括,又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利益、求得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是将唯物主义的立场与人民群众的立场完全地统一起来了,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坚持的基本立场是和马克思所坚持的立场完全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毫无疑问,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从根本上说,既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坚持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之中最为本质的要求。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顺乎民意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即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我们既定的目标而共同。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 的根本要求中最核心的要求.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经济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二个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思想文化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主党的先进性。第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政治方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对新形式下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作出科学的回答.通过党员和干部的优秀品格,模范行动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够自觉地纠正工作中违背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错误或不足,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在于它立足于新的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一步运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党的宗旨、性质、历史使命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同时,充分相信群众,必须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要紧紧依靠群众,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三个代表”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做好各项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继承下我们得出的“三个代表”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与对中国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三个代表”也恰好是面对当代的中国国情及党的现阶段的任务与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会有“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的产生!
第四篇: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
简单的说: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当前,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真正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是否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是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始终不忘记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党的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他们都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十七大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十七大的描绘,将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鲜明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全面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只有掌握三大规律,进一步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的理论高度,了解和掌握这三大规律,对我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统领各项工作,将会起十分重大的作用。当我们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尖锐复杂的矛盾、急剧深刻的变化、严峻困难的挑战时,坚决按三大规律办事,就能够沉着应对,从容处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何而来?怎样提高?根本之点,就是要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失去前进方向;又不会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脱离实践。做到既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07计算机 周勇
2008-10-21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中心:圆梦计划 分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课程名称_____邓小平理论_________
年
级_____2011秋财管1班____
专业层次_____ 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 _________
2012年
月
日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 关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研究,随着邓小平理论本身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得到初步形成及深化。本文主要从这一主题研究邓小平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等简述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出现在当代中国,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外国的这种革命思想也传到了中国。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夕,毛泽东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①。建党之时,中国共产党人立起的旗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锤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特殊而复杂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在1966年,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运动里,给党、国家和人民都带来巨大灾难。这时候需要走出困境,必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所走的道路。终于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因此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并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新路的决策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通过这次全会,实际上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大框架,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政治保证论开始提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
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
十二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这就是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宣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在邓小平的指示和支持下,十二届三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在十三大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理论上的两大突破,成为全面改革、深入发展的理论指导。十三大报告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科学的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② 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
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念,并写进了党章,强调要用这个理论来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九个主要方面,评价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说明邓小平理论此时已形成体系,走向成熟。③
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从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到丰富发展的时期。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邓小平理论必将在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挥应有的威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检验、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成果
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意的科学体系。”④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一脉相承之脉,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之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之脉,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之脉。毛泽东思想是这个结合的开创和胜利的阶段,邓小平理论继承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这个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新的开创和胜利的阶段。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的准确定位——历史的定位和空间的定位。通过多年来国家还有大量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邓小平理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
理论集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为了回答该主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依次科学地回答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最后归结为回答一个总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结合当代国情,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则是它的出发点。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⑤ 由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基础,邓小平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入手的。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领导我们党破除了思想上的僵化和体制上的禁锢,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围绕这个主题的全面展开,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4.邓小平理论面对世界的新发展、新变化,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对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观点和内容的全面展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
从以上多个方面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到邓小平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致罗璈阶信》(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
②《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会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③卢之超、李书敏:《历史巨人和他们的思想》,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页
④卢之超、李书敏:《历史巨人和他们的思想》,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任命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