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

时间:2019-05-14 07: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

第一篇: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

生物安全

摘要: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1,日本强震海啸引发的核事故让原子能狂热者不可避免地遭到当头一盆冷水。他们一直认为核能是最安全同时最可靠的能源。现在,“熔毁”一个词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熔毁是核工程师最为担心的事故之一。这一事故具体是指反应堆芯内发生无法抑制的连锁反应,熔化的放射性金属烧穿安全壳,导致大规模放射性裂变产物泄露到周围环境。关键词:

导致大规模放射性裂变产物泄露到周围环境。

3,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正题: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也在地震中受损并引发核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事件等级(以下简称INES)共分7个等级。以下是根据INES等级列出的史上最为严重的十大核事故,严重程度从小到大位列其中。1.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INES 7)○2.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INES4+)3.2004年日本美浜核电站事故(INES1)

3.4.2002年美国戴维斯-贝斯反应堆事故(INES3)4.5.1961年美国国家反应堆试验站事故(INES4)

5.6.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Bohunice核电站事故(INES4)6.7.1993年前苏联托姆斯克-7核燃料回收设施事故(INES4)○2012-12-14 ○

4,刚刚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也○

生物安全

7.8.1999年日本东海村铀处理设施事故(INES4)8.9.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INES5)9.10.1957年前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INES6)○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严重程度超过克什特8,如果将核辐射扩散程度作为测量标准,这场核灾难姆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达到克什特姆核灾难的4倍。迄今为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蒸汽爆发和反应堆熔毁事故仍旧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

这场核灾难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

9,当时○

4号反应堆的技术人员正进行透平发电机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满足核电站的用电需求。由于人为失误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突然功率波动,安全壳发生破裂并引发大火,放射性裂变产物和辐射尘释放到大气中。当时的辐射云覆盖欧洲东部、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有超过33.5万人被迫撤离疏散区。此次核事故的直接死亡人数为53人,另有数千人因受到辐射患上各种慢性病。

10切

今天,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反差”。○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特这两座遭到遗弃的城市慢慢走向衰亡,周围林地和森林地区的野生动物却因为人类的撤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报道称,当地甚至再次出现了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猞猁和熊,它们的出现说明大自然拥有惊人的恢复能力,生命即使在最为可怕的环境下也有能力适应并进行调整。

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核事故的一个代名词,反原子能抗议者经常用“另一个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字眼儿警告世人,就像反战人士经常喊出“另一场越战”的口号一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区被称之为“疏散区”,乌克兰政府很难阻止自称“潜行者”的人进入这一地区冒险取乐。对于这些不知危险为何物的家伙,2012-12-14

生物安全

我们要送他们一句话——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会让你们“很受伤”。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另一场达到7级甚至更为严重的核灾难。自然灾害、人为失误以及设备老化都是核工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全世界正在运营以及建造中的核电站共有近500座,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未来是否会发生另一场核事故,而是“何时”发生。

11类 1979年,部分熔毁导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事故,○似的爆炸事故导致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这两起事故促使公众呼吁放弃建造核电站,仍处在“进行时”的日本核事故则让这种呼声愈发强烈。11日,日本发生历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并引发海啸,可能导致数万人死亡,现在的日本已经掉进“原子深渊”。显而易见,1945年后的日本对核能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

12由于日本反应堆自身的设计以及当局快速

庆幸的是,○而有组织的反应,这种事故并不会发生。为了防止公众摄入可导致癌症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向公众发送碘丸。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福岛核电站将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一种被大打折扣的可能性是,熔化的反应堆芯烧穿地面,在另一端发生泄漏。但即使出现全面熔毁这种可怕事故,也会很快得到抑制并自然冷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核燃料技术系教授蒂莫西·埃布拉姆○

埃布拉姆说:“通过对核电站周边的空气进行取样,就能知道这次事故到底释放出多少放射物。除此以外,他们还将寻找燃料衰变的证据。如果燃料保存完好,它们释放出来的放射能就会更低,而且这次爆炸可能只是由反应堆回路里的蒸汽越积越多引起的。导致爆炸的罪魁可能是制冷剂,尤其当它是水时,会因为温度过高而迅速转变成蒸汽。”

2012-12-14

生物安全

他表示,这次事故可能不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不过这取决于燃料的完整性,核电站的所有放射能几乎都包含在核子燃料里。他认为燃料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燃料确实被毁了,一些放射性材料可能会被释放到初级电路里,然后排进安全壳厂房里,产生压力。他说:“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不外乎安全壳厂房里的压力达到危险水平,必须被释放出来。你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可能会把一些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里。关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 专家观点

4人类无法舍弃核 不驾驭才是真正的危险○ 最近,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介绍,核能不仅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能源,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也依然可靠。核电站有四道安全屏蔽。核燃料本身2800℃的高熔点就是一层天然的安全屏蔽,在其之外有一层优质锆合金核燃料包壳,再往外是防止燃料元件包壳破漏扩散的压力壳,最外面还有一个将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入其中的“大容器”——安全壳。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与中国不同。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备用的冷却水电源遭海啸破坏,反应堆无法冷却降温。“而目前在我国采用的第三代核能技术AP1000与EPR中,反应堆上方有一个无需外界电源的‘大水池’,它会在必要时为核反应堆冷却降温,避免事故发生。”

2012-12-14

生物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称,“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15,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国际专家对于“量”的问题○詹姆斯·孔卡在“福布斯”网站上撰文称: 340克的薯片每袋都含有3500微微居里的伽马射线,而我每年吃掉的薯片给我带来的辐射量相当于住在福岛周边大部分疏散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我并没有像福岛的老百姓一样从家中撤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量”扮演着微妙的角色。“量”的问题至关重要,成就毒药的是其剂量。凡事都有一个阈值。

孔卡的话和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所说的如出一辙:“其实辐射无处不在,核电厂周围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量,比坐一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要小得多。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辐射防护知识,而不是‘谈核色变’。”

16,要使用核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当然任何事情没有绝对○我们追求的安全只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安全系数,比如要求核电2012-12-14

生物安全

站防9级地震,当超过9级后,核电厂只能有其它的安全措施来防止核泄漏,如紧急停堆等。

目前的核电站都是在安全的使用核能,只是核电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能大大提高防御突发事故能力以及降低自身事故的发生概率。

安全的方式有很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安全使用很能呢?为了保证核能的安全使用我们要做什么工作呢?

17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核能○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导则。

第一、对核安全与风险的再思考核安全是安全的一个特定领域,对象是核能的利用,目标是使得放射性释放的潜在风险可行可控,符合和满足核安全管理政策和法规要求。核安全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要求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被人们提及的特征或原则,如全局性、动态性、适度性和均衡性。

第二、关于设计安全余量问题安全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核安全的持续改进应当从设计阶段开始,核电机组的核安全水平,本质上说是由设计先天赋予的。对于未来新建核电机组,业主和核安全管理部门都关心如何赋予它更高的安全性。在处理创新与成熟技术的关系时,我们要找到技术进步与成熟技术的点,准确理解与认定成熟技术。同样,也要考虑核安全监督要不要与时俱进的问题。

17核安全监督问题核安全是综合多种核科学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全局性的,第三、○又是动态的,它要求核安全执法者能融会贯通。只会按本本执其一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水平。核安全管理必须贯穿全过程,从预防为主的策略出发,不能只管后果,问过程。核安全监督部门主要应对业主的管理进行监督。但管理本身是无法监督的,我们监督的是管理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同时监督管理结果以及达成结果所依赖的过程。

2012-12-14

生物安全

第四、安全标准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制定的核安全标准是核电营运者必须做到的最低限度要求,作为核电的运行者,不能以满足法规要求为满足。应当不断地追求卓越,实现更高的安全水平。作为监管单位,在坚持安全标准的同时,更应通过提倡和鼓励运行者建立与提高安全文化来实现更高的安全业绩,而不是简单地提高标准。

17安全文化问题我们的核安全管理体系,其主体部分是规章制度。但仅有制第五、○度是不够的。核电工作者遵守规章,严格按安全规则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事间互相交流的习惯,是核安全法规能得到切实遵守的重要保证正如一个社会必须有法律,但还必须有社会公德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为支撑,是一个道理。

第七、结语核安全管理是一个全局性的动态过程,它既有相当稳定的法规强制性,也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善的与时俱进性。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如何在进一步 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核电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就需要我们把握住大局,在安 全总体要求思路中处理好个别的特殊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细,抓得实,统揽全局,融17 会贯通,不拘泥于枝微末节,这应当是我们核安全实践者应有的作风。○

参考资源:

1.http://tech.huanqiu.com/astro/2011-03/1565893_2.html新浪科技

《专家称日本福岛核电站不会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

2011-03-16 14:17》

2.http://tour.jschina.com.cn/system/2011/03/31/010894160.shtml。《盘点十起最严重核事故:福岛核电站上榜》,2011-03-31 10:51:04 来源:新浪科技

3.http://。《盘点十起最2012-12-14

生物安全

严重核事故:日本福岛核电站上榜 》 2011年03月17日09:4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5.http://news.sohu.com/20110318/n279888422.shtml。《全球十大严重核事故回顾》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3月18日

6.http://.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论坛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

9.http://culture.ycwb.com/2011-03/18/content_3384671_16.htm

盘点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

来源:环球网论坛 编辑:左左(03-18 10:18)

10.http://.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2011年9月13日

乌鲁木齐在线

11.http://blog.eastmoney.com/yjsh/blog_170474692.html.核泄漏之后的能源战略规划(2011-03-15 23:18:18)

标签:能源 水务 市场占有率 千瓦 燃料 储量 葛洲坝

12.http://tech.sina.com.cn/d/2011-03-***817.shtml。专家称日本福岛核电站不会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

2011年03月15日 07:47 新浪科技

13.http://。三所英国大学核专家解密日本福岛核泄漏

时间:2011-03-18 09:49:38

来源:留学e网

2012-12-14

生物安全

14.作者: 姜晨怡 《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怎样安全使用核能

2011-04-15 02:14 提问者: 张春

17.http://。关于核能的安全利用 作者;满征 2009年9月11日

2012-12-14

第二篇:核能论文

核能利用现状与分析

摘要:核能是由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由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后,核电站已经具有污染少,储量丰富,运输方便,燃料成本低,不会加重温室效应等优点,但也具有废料放射性,热效率低,泄漏后果严重等缺点。核电占世界重发电量比重日趋增大。但核燃料泄漏安全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存在着风险的,失控后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

关键字:核能;核能发电;核能前景;核泄漏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一个国家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但随着人们日益对资源能量的渴求,传统的能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它们地球上的储量日益面临枯竭。

从而20世纪中期,核能成为了一种新的能源,而不是用于军事。

到了本世纪70年代,核能与核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兴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技术日趋成熟,并不断取得新进展。核能的利用的优点也伴随着缺点,而且绝不能忽视的。核能原理

2Mmc由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 可知,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小时,系统向外界散发能量;反之系统吸收能量。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种子都叫做核子。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的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质量的差值叫做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用m表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说明,在原子组成原子核的过程中有能量放出,放出的能量E由质能关系式可得:

E=mc2

这种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核能,用B表示。相反若要让原子分解成单个的原子,原子核要从外界吸收相应的能量。

由此可见,在原子核内蕴藏大量可利用的能量,而重核裂变和轻核裂变是获取核能的两天主要途径。[1] 世界核能历史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1932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4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始于1954年6月27日,位于前苏联的奥布灵斯克。其热功率为3万千瓦,电功率为5千千瓦。发电率为16.6%、这一小型的实验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能把核应用于和平建设。

此后,核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然而,从二十实际八十年代开始,核能逐步由高潮走入低潮,其原因是20实际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到平稳发展,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向高技术低能耗方向调整,使大批项目停建,取消,核电首当其冲。截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433座核电机组在运行,总装容量。[2] 3 核能应用现状及分析

3.1 核能优点 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准煤。按照地球上有机燃料的储量和人类耗能的情况来估算,地球上煤的储量大概再过200多年即将耗尽,石油则只够用约40年。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了。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存,不往环境排放。核电在经济上也有优势。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比火电厂高,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很多,火电厂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5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总的看起来,一般来说核电厂发电成本与燃煤电厂成本相当,而在需要远距离运煤的地方,则要低15%~30%。我国台湾省核电厂成本仅是那里烧石油电厂成本的二分之一。核电厂燃料的运输量只及相同容量煤电厂煤炭运输量的十万分之一。以田湾核电厂为例,它两套机组的总容量为200万千瓦,每年只需核燃料48吨。如果是相同容量的烧煤电厂,每年就需烧煤600万吨。[3] 5 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以它们制造出多种产品。它们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很有限的;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4] 所以,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说,也应逐步以核燃料代替有机燃料。总之,核能的优点终将为人们所确认。它的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3.2 核能缺点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5] 3.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4.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5.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6] 6.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7] 所以核能的利用应在法制健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严谨的前提下,而且存在着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核泄漏,产生严重后果。

3.3 核能在能源中的重要性

能源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一个国家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类消耗能源的增长,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能源耗量也迅速增长。近一百年来,世界能耗增长了二十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能源年耗量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至八十年代初已超过年耗量100亿吨标准煤。2000年世界能源的年耗量已超过180亿吨标准煤。但是,迄今为止,世界耗能的85%均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燃料。人类已经面临选择后续替代能源的问题。[8]

自然界中,除有机燃料外,核能、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也都是可资利用的能源。水力是无污染的能源,应充分开发使用,但水力资源终究有限,且受地理条件限制。水力发电量又随季节变化很大,故光水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能源要求。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地热等受多种条件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开发,很难大量使用。多种预测资料表明,即使做较乐观的估计,上述这几种能源中每种在能源总耗量中的比例,都很难超过1%。现在,技术上已较成熟,且能大规模开发使用的,唯有核能。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发电的核电机组已有438座,总电功率为三亿五千多万千瓦,核电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法国核电占全国总电量的比例已达76%。[9] 所以人类对能源要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将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

3.4 我国核能现状

我国是重视核能发电的。早在1955年中央制定原子能发展计划12年大纲中就提出:“用原子能发电是动力发展的新纪元,是有远大前途的。在有条件下应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1974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方案,作为科技开发项目,列入了国家计划。这就是秦山核电站的由来。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从法国成套进口的广东大亚湾两台9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也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并网发电。这两个核电站为我国核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九五期间我国已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有八套,其中:

[10] 1.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有二套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6年6月正式开工,其第一套机组已于2002年2月并网发电,5月达到满功率运行。

2.广东岭澳核电站,与法国合作建设二台9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其第一套机组已于2002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

3.秦山三期核电站,与加拿大合作建设二台重水堆70万千瓦级机组,已于1998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其第一套机组将于2002年11月并网发电。

4.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与俄罗斯合作建设二套10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其第一套机组将于2004年建成发电。[11]

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在工业、商业、医学等各领域的应用也都有较大的发展。目前,中国从事核应用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有300多家,产业规模达到年总产值150多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工业用电子加速器、工业钴源的实际装源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20%以上,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核技术的应用开发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核技术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海关集装箱电子束监测系统、电子束信件灭菌装置等一批装置研制成功,为打击走私和反恐活动提供了新型有效的技术手段。核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中国拥有7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核医疗器械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1000多家医院应用核医学技术,核医学得到普及和推广,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12]

3.5 核能安全

涉及核电站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对安全标准和安全设备的担忧,因为放射性泄漏总是可能发生的。

对安全最严重的是燃料可能融化,使大量放射物质向环境排放。[13]当然,这种状况是我们在考虑安全性时的一种最坏的设想。事实上,核电站事故在有些国家发生过,但像那种严重事故的自由反应堆以来只有2次。[14]反应堆产生的废物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对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在排放的废气,废液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低于规定值;存放,储存和投掷深海的固体废物的措施安全可靠。[15]

但在2011年3月15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日本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染其辐射范围正一步步向外扩散,先是我国沿海地区,接着内地,今天传来除西藏外全国所有省市均在空气中检测到放辐射物质的消息。这核能事故敲响给世界核能安全安敲响了警钟。对于自然灾害对核设施的影响,人们更应注视。更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控制核能的法律以及对事故的防范措施。结论

国民经济要发展,能源是基础。总之,核能开发利用的前景是光明的,但这终究是一个长期的大系统工程,既要解决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发展进行系统的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牵涉到的学科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必须远近结合,高瞻远瞩,全面考虑,统筹安排,认真落实。发展核能的同时也要时刻考虑着核能的安全利用,一旦发生危害弊远远大于利。

参考文献:

【1】 王莹,21世纪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 2007.【2】翟秀静,刘奎仁,韩庆,新能源技术, 2005.【3】王丰,热力发动机优化设计,1993.【4】周乃君,能源与环境 , 2008.【5】《一看就懂丛书》编写组,一看就懂的科学发现大事典, 2009.【6】魏切尔,舒尔茨著;俞誉福译,放射生态学核能与环境第1卷, 1988 【7】王喜元,从核弹到核电核能中国, 2009.【8】王莹著,世纪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7.【9】翟秀静,刘奎仁,韩庆,新能源技术, 2005.【10】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能源篇, 2007.【11】王秀清,世界核电复兴的里程碑,中国核电发展前沿报告, 2008.【12】Zentner,Irmela;Tarantola,Stefano;de Rocquigny,E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reliable design verification of nuclear turbosets.2011.【13】Linnerud,Kristin;Mideksa,Torben K.;Eskeland,Gunnar 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uclear Power Supply.Energy Journal 2011.【14】徐恒馨;李弘毅 ,新能源之核能, 2010.【1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安全生产发展报告, 2006.

第三篇:论核能安全与利用

论核能的安全与利用

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危机”,持续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此刻,除了关注核辐射物质的不断扩散,如何看待核能的利用,也成为广泛议论的话题,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也在弥漫。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1951年美国首次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进行了核反应堆发电的尝试,发出了100千瓦的核能电力,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迈出了第一步。

当今,全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能源洪应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传统的能源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不仅缺乏常规能源的国家如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发展核电站,而且常规能源煤、石油、水电等非常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也在大力发展核电站。

自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此次的日本福岛事故。每一次核事故,都给当地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在人类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恐惧。但与此同时,全球核电站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加,核电已超过全球发电总量的17%。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核电巨大的优势。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从环保的角度看,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正因如此,在能源紧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一些原本放弃核电的国家也在重启核计划。

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民众对核电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至于核辐射,民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闹”得人们谈核色变,特别是网上各种谣言不断涌出,有的明显有违常识,有的让人徒增恐慌。很多人都会认为,核武器散发出的信息总是与死亡有关,但核能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论证都已表明,核能的利用却正好与之相反。但是依然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它至少表明,核电站在应急系统配套上需要“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福岛核危机表明,人类已到了重新审度核能应用的时候,仅有清洁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安全的。既然“弃核”不太现实,那么如何在开发核能的同时,提高人类对核能的可控性,降低风险,安全应用,当是福岛核危机给全世界的警钟。

第四篇: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扰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足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能发展

1、引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导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2、核能的性质

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3、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本低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低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4、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所面I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丁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育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5、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 世纪70 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 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 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 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 年12 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 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 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 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7、结语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因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2、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3、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4、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研究》——宋爱军

5、网页:http://

6、网站:新华网

第五篇:生物安全课程论文

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

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1]。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

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2]。

1.2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重组 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 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态平衡的打破。一些实验和事实已经部分证明了这种担忧,其中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美国斑蝶事件和中国转Bt棉事件是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污染争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事件[3]。另外,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中,遗传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转基

因生物当代或后代中常出现一些变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沉默和染色体变异。一旦这种不稳定性大规模出现并传播起来, 也不亚于一场灾难。但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转基因生物出现的时间不够长等原因,人类确实还无法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作出确实可靠的评价,只能说基因工程在动植物上的应用具有风险性。但基因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盲目地禁止或阻止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对其潜在威胁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下加以控制, 最大化地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使之为人类的生活造福,才是正确的对待方法[3,4]。

1.2.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它可以是活体的,也可以是非活体的。转基因植物由于采用遗传工程操作的特殊手段,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其他性状的改变,从而带来某些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产生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将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5],如为了改变大豆的营养,人们曾经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而有些人对巴西豆蛋白过敏。1996年,Nordlee等报道,转基因大豆含有巴西豆的过敏源,可以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该产品投放市场的计划因此终止[6]。

1.2.3转基因食品对一些社会伦理观念及道德规范造成的危害

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在伦理方面的主要担忧包括: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用含人类基因的生物体作为动物饲料是对人类的一种不尊重;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有人认为这对于人类和动物都是不仁道的;将动物基因转入食用植物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将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可能会触怒这些宗教团体等[7,8]。

总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应以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

2.克隆技术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2.1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克隆”一词,是“clone”的译音,其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无性繁殖,指的是生物用体细胞进行无性生殖。1996年3月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和坎贝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了“多莉”羊。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一成果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科技突破之一。2001年11月25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先进细胞公司序宣布 ,该公司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了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9]。

2.2关于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争论

克隆技术在选种育种、医学、免疫学、人类寿命、挽救濒危珍稀生物等方面有着不菲的价值。然而,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通过有性生殖所得到的个体,其生命力强于无性生殖的后代,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个体生存能力必然会下降 ,这对进化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克隆人是对性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认识 ,对文明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一套家庭、血缘等伦理道德观造成致命的冲击,同时,在法律上责任的认定也会变得模糊不清[9]。另外,动物克隆技术本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多莉”是在克隆出 227 头羊中诞生的唯一健康的动物。可是 ,2002 年1 月6 日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5岁半的“多莉”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科学家推测这一疾病过早出现在“多莉”身上,很可能是克隆时造成的基因缺失[10]。

3.外来生物入侵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1外来生物入侵概况

我国对外来人侵植物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我国外来杂草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其中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开展了外来植物 的调查、编目,发现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物种类的系统报道,但诸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班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均属于外来有害生物,给农林业发展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损失[11]。

3.2外来入侵种的安全性问题

3.2.1外来入侵种对本地生态系统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有: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1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影响遗传多样性[13]。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 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4]。

3.2.2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

外来入侵种传入途径包括有意引入、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自然传入三种,其中无意传入又包括随人类交通工具带人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15];压仓水带来了近百种外来海洋生物,尤其是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 的发生;随国际农产品和货物中带人假高粱是20 世纪 70—80年代从美洲国家 的进口粮食中传人我国的。我国海关多次查获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动植物引种中带人如毒麦传人我国便是随小麦引种带人,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很易混杂于引种的小麦中;旅游者带人如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北美车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人我国[14]。

3.2.3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

一般认为外来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殖)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停滞期、扩张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有“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那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有“停滞”现象,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之间存在停滞期。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16]。

3.2.4对策

控制外来人侵种,应在明确入侵种的传人、扩散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的加以控制。例如在制定外来种管理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尤其是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加强立法监管。树立和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4.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生物安全问题表现为一种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而这种环境风险的发生将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转的灾难。实施生物安全的法律保护,需要突破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确定性因果关系的传统法律观念,确立和运用风险防范法律原则。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12月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1996年7月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两部生物安全法规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一部国家级的综合性生物安全法规;生物安全的法规体系、风险评估和管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等。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议定书》一旦通过 我国必须结合国情将《 议

定书》 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融入我国的生物安全法规才能与国际生物安全发展形势接轨 使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保障我国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17]。

参考文献

[1] 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王仁祥,雷秉乾.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争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2,3(003):26-29.[3]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003):678-679.[4]李尉民,岳宁,夏红民.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与管理[J].生物技术通报,2000(3):41-44,46

[5] 魏伟,钱迎倩,马克平,等.转基因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 184~188

[6] 贾士荣.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及食品安全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7,17(6):37-42.[7] 朱桢,刘翔.转基因作物—恶魔还是救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1(8):22-23.[8]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及其对策[J].生物技术通报,1999,15(6):1-7,38.[9] 马丹炜, 邝先慧,王跃华.生物安全问题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12).[10] 白玄.基因的革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 强胜,曹学章.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4):34—38

[12]黄忠良,曹洪麟,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31—138.[13] 万方浩,关广清.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 丁建清,王韧.外来种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61

[15] 关广清,韩亚光.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7—241.[16] 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4).[17] 刘标,薛达元.国际生物安全现状与我国的生物安全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001): 34-37.

下载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被批准商业化使用,转基因食品在给人们带来资源满足的同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加强。转基......

    新型工程材料-核能材料论文

    核能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新型工程材料通识课论文 核能材料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上升,能源供应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

    信息技术与生物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塘镇渔池学校 黄检桥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门学科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开展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结合的探索,由于计......

    关于核能的安全利用

    关于核能的安全利用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 际组织都十......

    核能安全利用(精选五篇)

    核能安全利用 从1979年的三里岛核事故,到1986年的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核灾难的阴影一直徘徊在人类的上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据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

    论核能的安全性问题

    论核能的安全性问题 摘要: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从能源的供应结构来看,目前世界上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

    高三物理教案 核力与核能

    高三物理教案 核力与核能 核力与核能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

    核能的机遇与挑战

    核能利用的风险与机遇 摘要: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德国随即在民众的压力下宣布了全国放弃使用核能的决定,对于中国民众也引起了不少恐慌造成了诸如碘盐抢购的事件。可是世界其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