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论文--感悟十八大之生态文明建设(精)[本站推荐]
生态文明在我心
——感悟十八大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 新疆虎在 1916年因生存环境沙漠化而灭绝, 蒙古野马在 20世纪 60年代 因人类捕猎而灭绝, 高鼻羚羊也在 20世纪 60年代因自然环境恶化而灭绝, 台湾云 豹在 1972年因森林被砍伐及人类的猎取而灭绝, 直隶猕猴在 20世纪 80年代因人类 对森林的大量砍伐而灭绝,白头鹤在 20世纪 50年代因生存环境被人类侵占而灭 绝, 豚鹿在 20世纪 70年代因 “文革” 中大办农场, 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灭 绝„„人类这样破坏大自然, 当然也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土地沙漠化、沙 尘暴是因人乱砍伐树木所造成的, 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都是因工厂、汽 车排出的废气造成的......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 “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 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 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八大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卫 生的重视。由此我想对发展自然友好型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做出一点个人的感悟。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同时发展 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考验着 “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方针。如果我们再这样无节制地破坏自然, 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 几十年 以后,我们能够留给后代什么?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的后代一出生就灰尘漫天, 空气污浊,河流恶臭,看不见蓝天白云,享受不到自然的乐趣。人类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保护和尊重。为了那一抹可爱的绿我们能做些什么 呢? 首先, 发展生态文明, 要从我们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做起, 全面提高全民族 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 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 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
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 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 于广大群众心中。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
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 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93.31%的群众认 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然而却有高达 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 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 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 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 “补生态道德文化课” ,亟为迫切、重要。
要提高生态道德文化素质, 首先应该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 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从小我们就接受 “中国 地大物博” 的观念, 其实不然, 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 布很不平衡, 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 “三废”问题十 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 限, 环境有价” 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 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我国的资源非常 有限。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 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 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第二,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 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 , 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 珍惜自然就是 珍爱人类自己, 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 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 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 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 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 违背了规 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重要性在于, 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 影响一时的, 而 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最终将会导致人类
与自然难以为继。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要从个人素质抓起, 国家外在的宏观调配和相 关政治制度的实施也必不可少。
首先最关键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 发展观上来, 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 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 的理念,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走中国特色新型 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 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双赢。
其次,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好”是基 础, “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 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 ,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 汰落后的生产力, 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制度, 并严格实施。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 不动 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 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 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 任和评价考核制度, 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体系, 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 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 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 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 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 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 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作为一名共青团员, 我们更 有义务去为生态平衡呐喊, 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的意识, 当有 一天我们真正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篇: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强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顺应。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这种局面,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和改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警醒和改变,纷纷谋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局限的途径和办法,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转型,是一种时代潮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不仅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而且必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这是对我国新时期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等问题在我国集中凸显。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进行了坚持不懈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崭新成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危机意识,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的及时回应。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诉求呈现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变化趋势,要求提供清洁空气、洁净饮水、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党,理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阐述和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及时回应,必将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重大升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逐步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反映时代进步要求、顺应全国人民共同愿望,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实践中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关系全局,任务艰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意志、共同努力,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一段,贵阳市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把创新体制机制摆在突出位置,重组市环保局、林业局、园林局,划转相关部门职能,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强化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领导工作,力争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优化开发格局。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子孙后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合理开发,优化格局。贵阳市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已经划定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把贵阳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按照疏老城、建新城的思路,依托城市骨干路网,加快建设二环四路城市带,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社区,多建湿地、公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集约的特点,发展绿色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贵阳市将围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目标,大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把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吃干榨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挖掘贵阳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等绿色服务业以及生态农业。
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贵阳市将充分发挥环保法庭、生态保护检察局、生态保护公安分局等的作用,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切实抓好以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治水”工程、以保护两条环城林带为重点的“护林”工程、以治理重大污染源和汽车尾气为重点的“净气”工程、以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的“保土”工程,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精神动力,弘扬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贵阳市将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广泛宣传生态知识、生态理念,深化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打造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国际性会议品牌;修订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学生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在党政机关、学校等单位以及社区、村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更加牢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更加自觉。
完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贵阳市将抓紧制定《贵阳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加快修订《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积极完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同时加强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检查,更好地调动各级各部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篇: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模版)
学习十八大第六部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严峻形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思想理念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
本质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政策方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途径方式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重要目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战略任务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1] 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根本目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附件2
《 形 势 与 政 策 》课程考核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等级:
优
良
及格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 新的前线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偏向的创 新做出应有的孝敬;目标和理想。
有目标和理想才有追求的动力这是乐成的基础;弘扬时代精神。
顺应时代潮水的最新精神情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俗;勇于实践。
要努力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现实深入群众从辽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问 题在相识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艰辛奋斗。
磨炼刻苦耐劳的精神为未来的 困难做好准备。
今世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守旧头脑敢于突破落伍的、古老的看法。今世大学
生有较富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质头脑比力迅速最具创新潜力。在已
举行多届的高校 “ 挑战杯 ” 科技创新大赛中同砚们不停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有所缔
造有所前进已经充实证明今世大学生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群体。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 前线,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偏向的创新 做出应有的孝敬。
鼎力大举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焦点。增强科技创新
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生长的战略主线,是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基础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盛的科技创新能力,才气有用应对猛烈的国际竞争。
特殊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宁静的要害领 域,真正的焦点手艺、要害手艺是买不来的,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我国科学手艺
总体水平与主要蓬勃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是越发需要把自主创新能力
摆在重要位置,鼎力大举推进科技创新,不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造就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生长 中形成的。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向导人民在恒久革命、建设和革新中形成的
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联合在一起,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缔造的壮丽事业。伟大 的事业需要发生高贵的精神,高贵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临天下规
模种种头脑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鼎力大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鼎力大举弘扬和
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茂盛和人民配合富
足的历史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向导人民举行革命、建设
和革新的伟大实践中,不停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
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 铁人精神 ”、“ 两弹一星 ”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恒久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今世历 史中震撼人心的新体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在,值得每
一其中华后代倍加珍惜。
大学生弘扬革新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精密联合起 来。
大学生弘扬革新创新精神,要珍惜优美的青春时光,下苦功夫学习,学习一
切需要学习的工具,努力打好创新的头脑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续前人的基础上 逾越前人。
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辛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努力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现实,深入群众,从辽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问题,在相识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
扬革新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驻足中国,放眼天 下,坚持从推动国家生长和缔造人民幸福生涯的需要出发,不停在为祖国和人民 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高校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今世大学生弘扬革新创新精神提供了更 好的条件。
为更好地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 的事情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举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 才造就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课本建设和教学方式要领的革新。同砚们在大 学里学习,可以接触恒久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富厚知识和创新履历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革新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 充实使用富厚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装备,为弘扬革新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渊博的 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事;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 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革新创新精神磨炼才干。
第五篇: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
1982 年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拓展或诠释。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的《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其理论研究才逐渐兴起。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界定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郭洁敏提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黄爱宝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的过程。虽 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总体说来都强调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与 权利,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应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理论领域,它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正如恩格斯说,“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其实,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中共十八大也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理论是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也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之后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向度研究上,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根本不存在生态思想,美国当代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中指出:马克思哲学是理性的,不包含现代生态哲学思想,尽管他谈论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他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加以考察,并未涉及生态学的问题,更不可能建构生态哲学的研究视野。而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生态学向度,例如佩珀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够容纳生态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其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但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武断的否定态度。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只不过他们的生态思想较零散的存在于其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等理论体系之中。具体地说,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其生态思想,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生态思想主要蕴含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大关系的研究之中。我们在梳理这些生态思想的同时,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探寻其生存困境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正如弗罗洛夫曾指出过的,“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处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当代社会危机的思想指针,也应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只有在合适的自 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下来。
(2)自然界因人的存在而改变,人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劳动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形式。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得自然物发生了改变,成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3)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性。人在改变自然以适应自身生存过程中的能动性与 自然被动性接受的矛盾,必然地包含了人类活动破坏自然平衡的可能性。马克思 说:“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 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 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过程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 间以及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前者属于生产力范畴,后者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 质和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马克思曾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可见,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也就是他同整个自然界、整个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了自己的目的,异化为自私的个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3)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然而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马克思提出了 “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恩格斯也提出了克服私有制社会中人与自然冲突和人与人冲突的任务,以便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多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蒙秋明,李浩著.------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2)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卢风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生态文明丛书)
(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4)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彭国著,2010.6.9(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