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时一本很特别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很多以前的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说明,重新讲述了那段每个中国人都熟悉并为之悲痛的历史,向我们还原了当时那个愚昧无知的天朝。
作者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进而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第二章,章名为“骤然而至的战争”。“骤然“这两个词在这里用的十分的巧妙,因为对清王朝来说,对这场战争毫无准备。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从没有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丝毫没有开战的想法。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战争还是这样来到了。
本章以黄爵滋的一份关于禁烟的奏折开始,这个曾经主张严禁海口大臣突然提出了从吸毒者身上来杜绝鸦片。而这份奏折得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发对的原因大多竟然是为害怕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无论这件事复议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回到了严禁海口上去。这时,林则徐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备受崇拜的一生。
作者在分析道光皇帝选择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原因的过程中,提到了中国当时的一个致命缺点;对国际事务的无知,以及盲目的自大。他们在考虑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是从国内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林则徐被选上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身份正好合适,为人够清白正直。
在天朝统治者被自己蒙住双眼而不肯注意英国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英国军舰来访,是用武力的方式表明,英国队鸦片贸易是不惜使用武力的,可笑的是天朝的统治阶级计较的仅仅是文书上缺失的“禀”字,却忽视了真正应该注意的信号,而被忽视掉的这个信号,让中国在后来陷入了被动的禁地。
其实在道光皇帝的心里,他是极其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的爆发的。于是,他将自己的旨意传达给了林则徐,于是便有了林则徐开始了自己的禁烟活动,并尽自己的能力希望可以做到道光帝的要求。可是,林则徐在接下来的禁烟活动中发现,道光帝的要求本来就是一个悖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引起衅端,是不可能做到的。
林则徐针对中国人的禁烟运动,依旧是老方法,查拿中国人贩售,大量进行收缴。林则徐真正的成就体现在针对外国人的禁烟活动。
他首先拿行商开刀,逐步对准外国商人。到后来,终止一切中外贸易,封锁了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最终外国商人上缴了大量的鸦片。就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面对很多评论所说的林则徐此举操之过急的说法,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问题的核心不是林则徐是否操之过急,而是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作用。
英国后来借封锁商馆意识大做文章,乃至挑起战争,并不是战争的直接原因更不是战争的根本原因。中英贸易中,鸦片交易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当中国人想要取掉这一环的时候,战争的爆发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了。
作者的一大风格是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总可以赤裸裸的披露出中国所谓的天朝的可悲。在本章第一节中,借由任命林则徐讽刺了当时统治者浅显而又自大的目光,看到的永远只有天朝,天朝不可撼动的政治体制,天朝至上的尊严,而忽略了逐渐强大的对手。在第二节中,又借由外国商人对待中国政策的态度,讽刺了不肯与“蛮夷”平等相处的天朝。
不肯否认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也犯下了很多错误,第一,谕令直接发给各国领事,林则徐将自己的对手变为了外国政府,而不是单纯的外国商人。第二,他并没有感应到英国政府态度的变化,英国政府的侵华决定已经做出,而中国上下却还在为销烟而振奋。第三,林则徐一生最大的错误,便是战争已经来临了,可他却一直没有发出战争警报。一直将外国人侵华的消息当成谣言。
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可以称的当是最了解英国的人,他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英军的情报。可另一方面,他在分析情报时,却始终没有看出战争必然爆发的趋势。其实这也不能怪他,那个时代下,连最高统治者都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安稳的,大臣们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去提出。
其实在历史上认定的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左右,战争的序幕早已经拉开。共有两场战役:九龙之战,穿鼻之战。这时,其实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但林则徐却认为这只是中国与非政府走私船以及私自来华军舰的战争。
在穿鼻之战之后,林则徐的制敌方略逐步完整了起来。他主要的作战方法是以海岸坚强据点,即炮台来对抗来犯的英国军舰船只。可是,这个方案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们认为英军无路上作战能力,绝不会发起路上进攻,便忽略了炮台根本无法抵挡侧面的路面进攻。
这种看法体现了中国当时对西方各国军事技能的无知,以及中国始终以天朝自居的盲目自大。
林则徐后来制订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但因为他没有海战经验,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很多方针都是存在明显的缺点。
后来英国侵华军队全部到齐,但却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进行了一些战术上的重新布置。这些行为,在中国人眼里尽然是害怕林则徐的武装准备。这些始终以天朝自居的人,可悲到了如此的地步,尽然还坚持着那必胜的神话。
第二章对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前的一系列事件描写的十分清楚明白,并在在详细描写事件的同时,对当时天朝统治阶级的心态分析的十分到位。看完这一章,基本明白了这本书书名的深意,天朝只是当时统治阶级狭义的看法而已。
第二篇: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因为比较爱好历史的关系,这学期又看了一本历史书,书名是历史学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把这本六百页的大书啃完,但还是多少有所感悟和体会的。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卖国之实,三元里不过是个神话,《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等等。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作为替罪羊的奸臣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何的不切实际与一厢情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象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政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双方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卖国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作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而这些故事,被茅海建先生细细讲来,真实的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让人感慨万千的同时,更是欲罢不能。
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加成熟的历史观,绪论写得尤其精彩。通过各种翔实可查的记录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常出现的历史观误区,并且激发对后面内容的阅读。读了之后不得不反思我们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有些过度简单或者有意回避了。总是把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历史人物程式化脸谱化,一个人不是正气凛然深明大义就是奸诈小人作恶多端,这也让我们造成了我们的落后挨打是坏人和汉奸们造成的,而不去反思民族自身的劣根性与蒙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奴性思想。我们要记得,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能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才能更好的发展。
2011年5月25日
第三篇:《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文/卡卡罗特Goku
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时间才把它看完,因为一边要复习准备研究生考试,这本书毕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时间来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个多月,才把这本五百多页的著作读完。当时只觉的自己对鸦片战争曾经的固定记忆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完全相同,但过程却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愤恨的鸦片战争。但是我读罢此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今日再想写写感受,却已经记忆模糊,只能回忆起些许片段,还要再翻开书本才能唤起记忆。
虽说是名为读书感,其实我读的时候根本就没做笔记,只是在书上做些些不疼不痒的记号,把自己觉得有意义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标识出来,日后若是再翻到,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
全书共分为八章,我认为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讨论。首先是第一部分:战前的清朝与英国军事力量对比,想都不用想,清朝在人数上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是在武器上和战略上与英国人差了两个世纪。其次是第二部分:战争的过程,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讲述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在此过程中清朝和英国的相互博弈,清朝从剿夷转变为抚夷,而后又转变为剿夷再到最后不得已而“抚夷”的过程。最后是第三部分:历史的反思,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的人什么?带给了现在的我们什么?
书的一开始,是从琦善卖国论说起的。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在坏人的队伍中,琦善大约可属“最坏”的一类,因为他犯有无论古今中外都视为不赦的罪行——卖国。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会饶恕自己历史上的卖国贼。
关于琦善卖国论,由来已久,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大臣弹劾琦善收受英国人贿赂,私自签订穿鼻草约。琦善卖国论在近代百年几乎被做成了铁案,李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将琦善称之为主和派,虽未直接言明其为卖国贼,但暗指之意确有之。但茅海建老师在绪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证,虽然茅海建老师自己说,这不是为琦善“翻案”,但从直接结果来说,说这是翻案也没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错,大臣担责,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归,是国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错误呢?所以这个责任,只能有臣下来承担,林则徐很不幸成为了第一个,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个。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蒋廷黻先生就为琦善翻过案了(详见《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并将其称之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家,评价之高似乎让人有点瞠目结舌。而本书中茅海建老师利用中英双方的许多文档资料,证实了琦善不过是个能力平平的人,并非卖国贼,也并非所谓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觉中英军事实力差距,因此他主张“抚夷”,但是当时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国威,现在上奏“抚夷”等于自寻死路。琦善纵横官场多年,科场文字(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一段关于所谓科场文字的论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朝中官员的奏本开始趋于圆滑,常常避重就轻以迎合上意)、官场规矩自然谙熟于心,自然不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国人船坚炮利,怕触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开始扯谎奉承。当然了,此优良传统也被琦善的后继者们继承了下来。
“体制问题”恐怕是最让人关注的点,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师对于清朝体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说的愤慨,从军队编制,到战术战略,再到中央决策,皆是自说自话,判断不经实际调查,自恃“天朝国威”,认为英夷不值一提,却又在失败之后不肯承认英国人更胜一筹。当时的国家领袖道光帝资质平庸,茅评价其为:才华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胆略不及其高祖康熙。从书中所描述来看,道光帝还是个善于推卸责任且摇摆不定,决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当时的清朝主力部队是八旗绿营,对抗英国的主力是绿营。而作为主力的绿营,军备废弛,军纪崩坏,平时不训练,一到训练师便雇人过去充数。而且很多部队还存在大量挂名的现象,即吃空饷。且绿营所配备的装备也是最差的,而且鸦片战争期间从各地调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长月三月或百日,兵还未到,战争就已经结束;且这些部队还在途中骚扰百姓,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莫说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只要不阵前溃逃就是军纪严整了。
再说战术战略,林则徐号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断供应英国人的茶叶与大黄,英国人就会因为不消化而死;还说英国人绑腿太紧,因此难以弯曲,故不善陆战。(此想法可能来源于康熙时期马嘎尔尼来华以及嘉庆时期阿美士德来华不愿跪拜的事件,这完全是个人臆测,但奇怪的是当时无人质疑)且林则徐在虎门的布防,茅称之为“书生思维”,在用中国传统的防守思维对抗近代化的英国海军。而且林则徐去广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馆,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鉴之前的两广总督卢坤。律劳卑事件所造成的两个后果:一是是英国人明白了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擅自对这个古老的帝国开战;二是是天朝大吏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控制商馆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参见《剑桥中国晚清史》)这也间接使得英国人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一次英国人在广州得胜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见皇帝,为琦善拦在天津,英国人递去“禀帖”要求惩办林则徐,开通商口岸,赔偿烟价等等要求。而翻译!!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英国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清朝的附属,他们要求与清朝大员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员不这么想,毕竟是天朝上国,怎么能跟别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译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态,这也使得道光帝开始由剿转为抚,琦善自然理所应当的上位。
之前说了,琦善因为“穿鼻草约”被弹劾而被列为“斩监侯”,其实他确实是在努力减伤清朝的损失并结束战争,而穿鼻草约中所谓的割让香港,在琦善的意识中应当属于让英国人暂住之意,而这也曾上奏过光绪帝并得到批准。所以,琦善被革职,在我看来只不过是道光帝政策转变的牺牲品,在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声音又占据了上风。而之后的继任者杨芳、奕山、颜伯焘、裕谦、奕经等人,完美展示了一个天朝大员炉火纯青的科场文字功力,他们可以将大溃败说成小胜仗,将不痛不痒的微小胜利描绘成惊天动地的大胜,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根本不了解战场之上的真实情况,也当然不可能做出准确而正确的决策。
读完全书,还会觉得“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员都认为清朝是天朝,而英国不过是夷狄,即使战争输了,天朝的文化也是远远优于夷狄的。这就使得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英之间的现实差距,而且有些官员即使认识到了也不敢说,一旦有这种声音出现,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斥为卖国贼还好,弄不好触犯了圣上,乌纱帽都保不住。
当然在整个战争中,也有誓死力争并献出生命的烈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自不必说,主战派颜伯焘、裕谦,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水师提督关天培,定海保卫战中的守城将士与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壮烈殉国、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即便不论黑白忠奸,这些人保家卫国的气概也值得钦佩。
最后便是历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就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和约。这当然是一种假设。可是,这么一来,我就遇到了来自内心的两项驳难:
一、按照这一判断,清朝就不应抵抗,英国军舰一开到中国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这一判断,在战场上英勇抵抗的清军将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鸦片战争后,朝中一片欢腾,似乎像打了胜仗一般弹冠相庆,没有人为这次战争做系统的总结。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过且过,而参与在战争中的那些人:林则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杨芳、颜伯焘、耆英,没有人通过这次战争的失败,看到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并想要为其变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邻居日本,在被黑船叩开国门后,他们的反应又如何?仅仅四十年后,蕞尔小国日本将曾经的老师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条约》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标签,而《安政五国条约》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中国人用了半个多世纪,在亡国灭种的边缘上,才忽然从梦中惊醒,惊醒之后却还想要睡个回笼觉。
完
第四篇:读书笔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们知道,那段时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突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里。所谓 “人心齐,泰山移,”理所当然,“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我们向历史学习,向历史中的各位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无畏一切,为国奉献的精神。抱着这种心思,我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的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可耻的卖国贼的应用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以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现在这个和平强大高速发展的国家成立的奠基期。把每次革命高潮时期和在它以前的准备时期合并起来的话,那就可以把1840-1919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二个是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第三个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1—1912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期;第四个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年),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酝酿的时期。
鸦片战争之所以重要,它的意义在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的中国的确走出了封建的状态,但同样是有代价的: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的存在。不但如此,此后不断有外国势力入侵、欺压,亦或是武力侵略;于此相对的,麻木的国人开始有崭新却渺小的力量试图将他们唤醒。软弱的政府,外国的强势,武力的欺压,各种不平等的条约,让一些年轻且有思想的人开始凝聚起反抗或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力量。以至于后来中国八年的反侵略战争,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不也就是反抗二字吗?这便是鸦片战争重要性的所在。或许它不能被称为历史变革的起点,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当之无愧!尽管它拉开的是一段黑暗历史的序幕,可正因为黑暗,人民才会努力的寻找光明!此后,开始了一些由农民引导的同样富有封建色彩的起义活动。还有一些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虽然在这里略过不谈,但同样具有非凡意义。那些人的努力,虽然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成功的将国民思想上的枷锁打开,并往其中灌入全新的思想。当然,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在戊戌维新运动同样以失败告终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便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这其中的发展过程暂且不谈,提到辛亥革命中几个关键词便会让大家对辛亥革命大致有些许印象: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最终,发生在第三次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虽然没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但是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度过的。把延续两千年的帝制推翻,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从此以后,任何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集团,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如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是,“在比较更完全 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而斗争”的革命。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含有反对外国侵略者,反对封建势力的意义,但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确是在比较完 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除此和上面所说推翻封建势力,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外,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此为基;陈独秀的《青年杂志》,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先进分子的新文化运动,李大钊率先举起的马克思主义旗帜,此为风;以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让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变成直接导火索,点燃了好像炸弹的学生群体,让这一切的一切化作风暴,在中国境内肆虐,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这场风暴,便是五四运动。比之前辛亥革命所化风暴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这样,五四运动实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运动刚开始是,英勇的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后来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运动了,具有了较强的群众基础。由于其背景的特殊性,五四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而后,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形成,早期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共产党的早起组织等等这一切的变化均是五四运动所带来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拯救中华民族进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层次。
我看来,五四运动为早期历史,国家发展的祭奠期终点,也是国家发展期的起点!用个比喻好像想一个巨人,吃好喝好之后睡着了,遭到了小猫小狗的戏弄。但是现在,他醒了,他站起来了,他要握紧拳头准备反抗了!由此,五四运动,甚至是整本书所叙述的时期的意义都不言而喻。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归功于各个阶级的努力,正是一次次的革命的发展,才使今天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用大量的史实也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中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
第五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们知道,那段时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 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 是更为突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 力,才有了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的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可耻的卖国贼的应用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我认为作者写本书还有一个意义在于,通过文字让世人回顾历史,回忆起那段永世不忘的艰难岁月、黑暗历史,以警醒世人,鞭策世人,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才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那段历史便证明了,麻木的国人,怂弱的政府、国家,导致了那段屈辱历史。
纵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宗旨,以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近代史,富于创见,颇具影响,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得到学术界一至很高的评价。该书系统地叙述叙述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记述和分析了一百年来中国几个革命高潮和曲折历程。
我认为,作者无论以怎样的观念去探求中国近代史,以细腻、深远的思想去为中国每一次革命风暴前后、对错、因果的评判,这是学术界的事情与我无关,至少现在我还达不到这种思想程度去揣摩。我仅仅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让那几个不同阶段的革命发展阶段的历史展现在我眼前,并且初步了解一些爱国人士,一些革命先驱,一些革命运动的推动者的思想观念及其发展。当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的结果、效应都大不相同。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