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 雪国
《雪国》
-我对川端康成以及其作品的认知
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川端康成
“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国雪了。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雪国》 初闻其名,使我联想到北方漫漫时长的冬天,一望无垠的白色世界。初读《雪过》后,如想象般的简洁如雪,主要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书不到8万字(日文)。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千羽鹤》。
题目中的“国”是地区、乡镇的意思,所以亦被翻译译作为《雪乡》,但我更喜欢雪国这种译法。
川端康成出生在京都旁的大阪府,先祖为当地的王贵,于后来迁到东京。川端康成两、三岁时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祖父将他带回老家,他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体弱多病,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 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川端康成的祖母、姐 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 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川端康成早期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员,文章十分新颖,也具有现代性。《雪国》是他从日本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没意识转变时期的代表作。
川端康成,是第一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是三岛由纪夫的老师,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川端康成为什么要开煤气自杀。有很多人认为是受到三岛由纪夫的影响,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他深受打击,那是一个他心目中很好的徒弟,但是两者又有点竞争关系,大家常常说的三岛由纪夫死的其中的触因,是诺贝尔文学奖被他视为老师的这位大作家首先拿到,自己没希望了。而也有人认为川端康成之所以死,还是跟诺贝尔奖有关,为什么?因为他在得了奖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写出更好的作品来,所以有种忧郁跟一种恐慌。
川端康成是从小他也是个很自闭,也是一个身体不好的一个人,那么是不是这种身体不好的、又很自闭又很懦弱的人,都于是写作越来越会转向内心,终于写出了这一派别的日本作家这样的作品?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讲的是,川端康成比起三岛由纪夫其实更合我意,他的小说没有三岛由纪夫那么强的一种说理的感觉的存在,没有那么一个外炫的气势,但是他更恬静,更安宁,有种淡淡的忧伤。而这种很迷蒙的幻觉般的感觉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呢,是来自于这种他很特殊的写人物的方法。三岛由纪夫,都是很直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一个内心独白的角度去作很多的思考。但是川端康成当然也擅长做这样的现代化的一个描写方法,可是他很关注这个外在环境跟一些气氛、外在行为的细节上的东西,而那些
东西是跟人物的内心是直接相连起来,有时候甚至打破一个界限,乃至于所谓的人跟外在的物之间,有种朦朦胧胧的连带,好像沟通起来了,一个人物他坐的这张椅子跟坐在椅子上的人,好像在某个情况下他们是会连接的,他们会有某种共同的精神或者气质,是能够穿越它的。
最好阐述他的一个代表作品《雪国》,小说的开头一段在日本是几乎人人可以背诵的名段。“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前两句没有主语,使读者有随着主人公进入雪国身临其境的感受。时间(冬季的夜晚)地点(雪国、火车)交待得十分清晰。
《雪国》的大致情节如下:岛村是一个在东京单身生活的研究西方芭蕾舞的自由职业者。他曾三次到汤泽町和艺妓驹子相会。驹子是一名来自东京的艺妓,会弹三味线,而且在努力坚持记日记。驹子的三味线师傅的儿子行男身患肺结核,三味线师傅的女儿叶子陪同行男治病返回汤泽町,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小说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岛村透过起雾的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倒映在车窗上的叶子的明眸,不禁心神荡漾。
驹子对岛村感情真挚,而岛村则只是想享受这种短暂的美好。岛村听说三味线师傅曾经想把驹子许配给行男,驹子也是为了给行男治病才当的艺妓,但驹子否 认。驹子在岛村的逗留期间陪他游玩,想发展长期的关系。岛村既欣赏驹子的美貌和性格,尤其是一次驹子醉宿之后,也同时暗暗对单纯的叶子不能释怀。
行男病故之后,在一次放映电影造成的火灾中,叶子死去,驹子从岛村身边跑开去救护临终的叶子,而岛村想到的是松尾芭蕉的俳句和初次见到倒映在车窗上的叶子的美丽。故事到此结束。
《雪国》讲述的是一个唯美的故事,其中渗透着一种自然和人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一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作品,其中包含着种种作者的深思,对人性,对美,对爱情的深刻感受,在充满诗意的抒情当中,作者细致而准确的呈现了一幅如同桃花源般的偏僻温泉山谷里如梦幻般的故事。我们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景致中,仿佛听到了辽远的山谷中传来了阵阵悲戚而绝望的余韵。它来自作者的内心,来自悲怆的故事情节,也来自于人类共同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读《雪国》,毋宁说是解读日本人。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说,川端的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呢?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密集,造成了其民族精神中的特质——“隐忍”。追求精细,崇尚惟美是其最基本的精神心理特征。这在日本的“国粹”能剧、茶道、相扑中似乎都能找到一丝隐隐约约的线索。日本是个很善于在繁复中寻找简洁,在“静”中寓“动”的民族。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武士门阀时代,因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深深地渗透在这个民族的肌体之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日本的“樱花精神”。樱花花期短暂,但却开放得十分绚烂。所谓“樱花精神”,追求的就是“至纯至美”的壮丽,哪怕它极其短暂。有西方学者揶揄道,这其实就是一种愚蛮的飞蛾扑火式的、在死中追寻“美”的所谓“飞蛾精神”。
而看雪国的时候,心情是安静的.因为没有特别大的人物矛盾冲突,所以没有了心情的起伏.就如同一个人在静静的欣赏着那一方的雪景.从作品,偷窥作家,直觉告诉我,那一定是一个有着对纯美的东西有种偏执的人.一个人总是在现实和精神上游走,对于驹子,他描写了很多,但是印象反而没有对叶子的印象深刻.虽然,倔强的叶子只是在开头和结尾中出现,但是第一次的出现如果以纯美来形容的话,那么,最后一次的从二楼跌落时候,那个场景可以用凄美来形容,但是那
一次的跌落就像个慢镜头,段落不多,却给人印象深刻.《雪国》里面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一点也不像其他人的作品复杂,是那么的简洁、纯粹。《雪国》中也没有大的起折和波澜,也没有什么似乎很华丽的词句去修饰文章,它的底蕴是幽艳的、光润的。但那种充满渗透力的的描写,一丝一丝、一层一层的慢慢的在我们的心底弥漫开来,开始充斥在我们的心脏中。并且最终渗透在我们内心深处,使我们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吸取风味独到的文学知识。
《雪国》是我最仔细、最确切读到的一本日本文学名著,使我看到另外一种很翔实的写作手法,原来文章可以这么写,而且写的如此有穿透力,几乎在并未引起你的注意力的情况下就已经深刻在你的心底中,使我对其艺术手法顶礼膜拜,不在信春哥。
《雪国》就是如此的简洁、自然、一通到底的流畅,我无法也无资格去评论它。作为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之一,我就以其获奖词作为我的结语: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另:《雪国》已被拍成影视作品,值得欣赏。
第二篇:《雪国》读书报告
素心若雪
——读《雪国》有感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这句话说的真好。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读书人还拥有另外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书的世界,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由阅读而产生的想象的世界。这种感觉,在看完《雪国》之后就更加清晰深刻了。
看完《雪国》这本书之后,我就又去看了一下它的电影。虽然演员演得很好,但是,总是觉得哪个地方不到位,总是不符合自己心中的那份感觉。也许,只是因为想象的东西总是多少会带有天马行空的浪漫和凄美,而现实总是会有这儿那儿的羁绊的缘故吧。
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的那份欣悦,那份苦难,至多再加上自己亲自闻之得那些关于自身之外的经历和经验而已。然而,通过阅读,人却可以进入诸多他人的世界。读书加惠于人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雪国》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北国的风光,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依偎。我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岛村,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下了车,呼啸的风立刻带走了从车厢里出来残存下来的热度。尽管风不会因为同情人们经历的苦难而停下来或者是变得小一点,但是,看着在寒冷的冬季里,燃烧着的人心之间的温暖,自己仿佛也被从那里照过来的一丝光亮温暖了。
中国的古人讲“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如果说真的能够等到生命中那个人,并且能够和它相伴一生,也真的可以说是一生无怨,真真可以算是世间的幸福之人了。可是,真的能够等到两情相悦的那个人的人,又能够有几个呢。所以,很多人说,如果能够让自己遇见生命中的那个知己,一生也就足矣了。
《雪国》里驹子的爱情恐怕就是这样的吧。岛村这样一个坐吃祖产、痴心于研究欧洲舞蹈的,可以说是纨绔子弟的人,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根本是不值一提的,但对于驹子来说,一见面就已经倾心于他了。有什么办法呢,也许爱情就是这样的无由可究,爱上了就是爱上了吧。也许是被他的孤单的气质吸引住了吧,也许是因为羡慕他可以自由地随心生活吧,也许是他身上散发的大度和学识让驹子感
觉到了一丝平等吧,总之,一眼就生出了万年的相思了。虽然看出了岛村对于叶子的一丝情愫,虽然知道岛村也许只眷恋自己的年轻而不看重自己的心意,但是还是想见到他。即使是在有宴席的时候,只要得空,她就会穿过冷冷的雪地,回到岛村住的地方,能呆一会儿就是一会儿。也许借着酒意,她可以向岛村吐露心事,撒撒小娇吧,可能还会奢望岛村能够用真心对待她吧,哪怕一会儿也行,所以,她才不放过一个与他见面的机会吧。每年冬天只要一听到岛村应经住到固定的旅馆里了,即使在寒冷的夜晚,穿过茫茫的雪野,脚被冻得不行,她也会第一时间来见他。
岛村这个男人,多少应该是有些内涵的吧,起码对于驹子来说,比起一天到晚周围的那些粗暴、浅薄的农村汉来说,在岛村这儿,她可以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些觉得舒服的事吧。岛村可能是因为看东西看得太清楚的缘故吧,是一个散发着淡淡忧郁的人,一切在他眼里都是徒劳。连带着驹子的感情,在他看来,亦不过是买卖关系。无论驹子有多么年轻姣好的面貌还是年轻的身体,两个人终究不过是露水姻缘。即使驹子这些年来对他的感情有多么的真挚,在岛村看来,也不是自己心中向往的如同未经历世事的清纯少女的情怀了吧。以至于后来,在看到有点倔强的叶子不离不弃地照顾行男的时候,对她神驰不已吧。但是,在为数不多的与叶子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叶子对行男的坚定的感情,所以,对叶子的感情终究没有多少地表示出来。后来,对于叶子的死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已。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的假设,是不存在的了。
叶子与行男之间的感情,就是青涩的学生时代的爱情的写照。没有经历过多少的人生的波折,只是单纯的相互喜欢,互相扶持。直到后来行男病入膏肓,叶子也还是不离不弃,细心地照顾着他。在行男的母亲——三弦师傅去世之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多多少少要依赖驹子,所以,为了维持行男看病和基本的生活,即使知道三弦师傅在世时曾有意想让驹子和行男在一起,还是能够将自己的委屈埋在心里,对驹子的态度也是不卑不亢的。对于岛村,也许她也感觉到岛村对他的情愫了吧,虽然知道他可能有些家底,如果跟了他的话,也许自己可以脱离悲苦的生活,日子可能会过得好一点,但是,一心一意喜欢着行男的叶子,怎么能够不顾行男的病重与想法呢,所以,对于岛村,她也是尽量地能避开就避开的吧。
行男,这个“戏份”不多的学生哥,我想,如果去细细体味一下他的人生的话,应该也是很让人觉得可惜的吧。行男的母亲——三弦师傅,是一个教艺妓舞蹈的师傅,我想,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不高的吧。所以,行男应该是一个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和母亲创造好一点的生活的懂事的男孩子吧。他是那样的想出人头地,以至于积劳成疾,将身体搞垮了。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应该也是一个敏感的男生吧。当驹子要被买到东京去的时候,毕竟相处了那么长的时间,而且因为自己的母亲以前也是艺妓,自己至今还是能体会到社会底层的人的辛酸吧,行男对于驹子也是有着特别的感情的吧,所以,当驹子要离开的时候,他去送他了,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去送她了。我想,当时行男应该是会说一些让驹子一个人出去生活注意安全啊之类的话的吧,至于其他的,他应该会不知道怎么说好吧。能想到的最美的画面是一个清瘦的少年在即将远行的少女面前憋红了脸也讲不出话来的场景。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青涩吧,让缺乏安全感的驹子对少年没有什么感觉,也许只是把他看成了兄弟、家人吧,才会对成稳的岛村特别依恋吧。所以,当三弦师傅有意将她和行男凑在一起的时候,她拒绝了。而行男也是没有什么强求的吧。之后,行男遇到了单纯、坚毅的叶子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喜欢上了一个人吧,才是真正地开始了爱恋的吧。在行男生病期间,我想,他们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之间的依靠、照顾吧,比起恋人来说,他们应该更像是一对经历了很多的夫妻的样子了吧。也许,爱情到了最后真的就像人们说的,也会变成亲情吧。
也许是看了太多的言情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的缘故吧,对于其中的卿卿我我已经看得麻木了,没感觉了的缘故吧。得空看一看这样淡淡的爱情故事,反而回味、感悟的东西会变有很多,沉浸在其中的时间也会更多。
人生本来就是不可逆转的,过去了的就无法改变了,未来会怎样也是不确定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从读到的那一刻起,就很喜欢,也希望将来的某年某天某月某日,自己能够牵着那样一个人的手,对他许诺:“生死都在一起,我们说好的,不可以耍赖的啊。一定要牵着手一直走下去,直到我们都老去、死去为止啊”。以前一直执着于这样的单纯的想法,也曾信誓旦旦地跟朋友讲这样的想法,曾经总
是会很坚定的说自己一定会一直等着那样一个能够执手到老的人的出现,即使很久也不会放弃。但是,朋友却说,世事无常,你怎么就知道那个人一定会出现呢,况且,你中意的人,他不一定中意于你啊。是啊,世上绝对如自己所愿的事情出现的概率又有多少呢。在世俗的眼光和压力下,能够坚持到底的几率又是多大呢。这个,我也说不准,所以现在每次想到执手相老的事,自己也是不确定的。忽然觉得驹子这样的女子是懂得知足的,虽然与岛村在正确的时间里没有遇上,但是,老天对于她算是眷顾的了,毕竟他们还可以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一个已经成为淡漠的有妇之夫,一个因为生计所迫已经沦为艺妓,但是终究还是遇到了。即使不能举案齐眉,但是,能够做他一时的红颜知己,也可以满足了。人活着,能够遇到心灵的港湾,已是幸福的了。
现在的社会,浮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让人迷失的东西也比比皆是。心穿梭在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流之间,难免会变得疲惫不堪。这时候,如果能够窝在舒服的沙发上,捧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边呷茶,边阅读,那真的是一件惬意的事了。像这样不仅能够放松你绷紧的心,而且还能使它变得柔软一些的事,正是现在很多人需要的。我想,阅读《雪国》,就是这样一个不错的放松心灵的选择吧。
第三篇:《雪国》读书报告
关于《雪国》的读书报告
作品:《雪国》 作者:川端康成
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市。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据说川端家族是镰仓幕府第三代执政官北条泰时的后代,“我有北条泰时第31代或32代孙这样一个不堪可靠的宗谱”(《文学自传》),到川端爷爷那一代,还拥有房屋、山林、田地、宙宇和私人墓山,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但川端世家也从这时开始衰落,房地产逐渐所剩无几,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幼年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体悟到生活的苍白。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郁闷,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与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写作背景: 《雪国》起笔于1935年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英云密布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章,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收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晚景之境》、《白色的晨景之境》、《物语》、《徒劳》、《萱花》、《火枕》、《拍雪球》等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后来随着形势更加的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但作者后来又补写了《雪中火场》、《银河》两章,并反复修改,直至1948年重新刊出新版本,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没有追随日本帝国侵略的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没有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的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中,并以那里的艺妓驹子和游客到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生活。小说倾注了川端的心血,也是他最自信的作品之一。
图书馆藏书情况:
《雪国·古都》 叶渭渠、唐月梅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雪国·伊豆的舞女》 叶渭渠译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雪国》 叶渭渠、唐月梅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 《雪国》 叶渭渠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雪国·古都》 叶渭渠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雪国·千鹤·古都》 高慧勤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雪国·伊豆的舞女》日汉对照 叶渭渠译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研究情况:
《雪国》描写的是来自东京的中年男子岛村在百无聊赖中3次到雪国游历,与当地的两名女子驹子和叶子的情感纠葛。在中国知网上以“雪国”为检索词,可以检索到673条有关《雪国》的研究论著。其中研究角度趋于多方面,辐射性很强,大概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雪国》中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在研究中,我们多见的是以“驹子”和“叶子”二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展开的分析。如《歌唱的处女—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的寓意》,《试论<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刻画》,《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从<雪国>看日本女性之觉醒》,《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世俗女性和纯净美人—中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等。
二、以“雪”为主的象征意义及其色彩美;如《<雪国>:一个雪白的世界》,《<雪国>中的色彩世界》,《试论<雪国>的色彩美》等。
三、论《雪国》的悲剧美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的虚无主义;如《川端康成的“完美”之死》,《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从<雪国>透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东方美的传承之作—浅谈<雪国>空虚美的构筑与展现》等。《雪国》之我见:
《雪国》全篇都没有表现出重大的社会主题,也没有以哪个任务为否定的对象。也许是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当时年幼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从小就体悟到了生活的苍白,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使川端在世界上成为了单形体。而这种“孤儿的悲哀”渗入到他的作品中,过早而频繁地接触死亡也促使他一生都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死亡与生命如影随形,他常常在死的阴影下探索生的美,生命也因此显得虚无缥缈。因此,依次分析,未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当日本逐渐被战争的狂热所席卷,川端的总体倾向是回避,似乎战争与自己无关。但日本的惨败以及战后日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混乱和感伤却给川端不小的冲击,如在《东京人》、《河畔小镇的故事》中,川端再现了美国占领军损害日本人民和日本文化的事实。在《雪国》中,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的是对悲哀的美的鉴赏,对无常易逝的人世的解释,对绝对精神境界的寻求。从作者的本意来说,他回避矛盾冲突。但从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有闲阶级的不劳而获,精神空虚;下层民众生活艰辛,尤其是地位卑贱的妇女找不到正常生活的出路,沦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让人同情。
第四篇:雪国读书心得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1
回首昨天,我们不难发现,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实仍有许许多多我们认为已经很完美的东西,仍旧还需要那么一些极小甚至细微的东西进行一下精心的点缀,包括我们认为无法更改的记忆亦同样如此,《雪国》一书的出现就为我的记忆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亮点,《雪国》一书已记不起是哪个假期读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许多时日了吧!然而书中精彩之处至今仍记忆尤新。
《雪国》的.作者名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可以说成是属于现代主义系统的作家,然而,实际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许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说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资质都已显现出来,曾经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员,文章十分的新颖,内容也具有一定的近代性,也可以说成是十分异质的。而《雪国》则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其中是以《雪国》为契机,川端康成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封锁,自此充分的发挥了长篇作家的个性。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2
昨晚与今早读了川端康成的《雪国》,约莫读了一半。诚如译者在序言中所说,《雪国》如同驹子一般,有着惊艳的美。
不知不觉中折服于川端康成的笔触与动人。他自己就心中充满悲寂,从小就心中哀伤,构筑了由精神衰弱与眼泪组成的心灵。很明了,是一种颓废的美。
写的很多东西是独有的日本风味。譬如腰带。我见过日本人的腰带,很宽,很耐看,绣了许多东西,反映出主人的思想境界。日本的`一套套大多是从中国学去的,然而也许是中国人太包容了,失掉了一些特色的东西。川端康成在《雪国》《古都》中写了很多。中国就没有一件能好好描摹的衣服。
川端康成对于感觉的意识臻于至善。感觉在意识流中波动,同过笔来写,无外乎是景色、动作、面庞的细腻描写。他的想象很怪异,“笔挺的小鼻子虽然单薄一些,但下面纤巧而抿紧的双唇,如同水蛭美丽的轮环,伸缩自如,柔滑细腻。……但白里透红的……”总之,他给你的就像一束意识流。
“不知为什么,岛村还想大声再说一遍‘徒劳而已’,忽然之间,身心一片沉静,仿佛听得见寂寂雪声。”象这一句,抓住瞬间流动过的意识流,让人物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川端康成将整个的故事嵌在幽暗淡色的环境中,主要写一眼之所及,颜色配上冷暖,写人物所思,写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如“姑娘映在雪色上的头发,也随之黑中带紫,鲜明透亮。”简单的颜色描摹,勾勒出了一丝邪恶与不纯洁。虽然没有写“寒”与“冷”,但字字透着寒气。
这第一篇,主要写了川端康成的手笔,即其描绘瞬间感受的笔上功夫。这些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3
川端康成的书没有直接的明媚与忧伤,他总是在一种平淡忧伤的语气中流露出对情感的阐述,他的书对于意境的描写、景致的铺垫以及情感的流露可谓是极其的巧妙,《雪国》是这三者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书中的人物关系极其微妙,主人公岛村无所事事,喜欢研究舞蹈音乐。有着妻子儿女,坐食遗产。女主人公驹子不幸掉落风月之地,成为艺伎。而驹子师傅的儿子行男旁边有着让岛村动心的叶子。故事就由岛村、驹子和叶子三个人的情感纠纷展开。
我认为书中极致展现虚幻、至纯、忧伤之美的镜头主要有两处:一是书中开头,叶子和行男赶往家中,岛村奔于情人赴会。拥有相同目的地的这三个人坐在了一个车厢中。叶子细心照料垂危的行男,吸引了岛村。“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传来的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在车窗中倒映着叶子知性的面庞,飞逝而过的环境,灯火交映的背景让此刻的叶子更加美丽动人。这一幅画面令人动心,也弥漫着丝缕的忧伤。“他的内心反而好像隐隐的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情感激流。景色在姑娘周围不断移动,使人觉得姑娘也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的呢?这是一种错觉,却又扑朔迷离。”
第二处则是在结尾。正值深冬,雪国到处都是冰雪覆盖的天地,岛村、驹子和叶子三人的感情纠纷也发展了一个进程。然而,此时,村中的某处失火,村民们纷纷赶往救火,驹子和岛村虽然也在救火行列,但更多的.是些许的兴奋。因为冰与火的交汇美得的确让人心动。然而,当不幸身亡的叶子倒在驹子、岛村二人面前时,“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飘飘浮浮,伫立在天涯之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待到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泄了下来。”最后一幕把整本书虚幻,至纯、忧伤的境界全出。我无法用文字完全准确地表达出那种意境,美得令人惊心动魄,且忧伤之愁溢满心房。
日本文学的鼻祖《源氏物语》,这本书奠定了日本以后近千年的文学基调。书中多描写男女恋情,床第之爱。源氏公子对每一个女人都很用心。但这一切都是幻湎,忧伤和失落才是真实的。人性在灵与肉的欲望中挣扎,岛村对叶子是至纯的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欣赏,这当中没有丝毫的猥亵。但这份感情太过于纯真,纯真得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光与影的虚幻、冰与火的交融把这种纯“灵”的感情恰到好处的释放出来,对于这种男性对女性的欣赏,我自己确有几分体会,任何想法皆苍白,独余单纯的欣赏。
川端康成的书,我也看过其他几部。大多都是继承了这种挣扎,这种虚幻,这种唯美。《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一路跟随舞队,只为远远地看着舞女熏子,这种青春的悸动至纯唯美却不真实,结果仍是逃避不了“一别从此是路人”的悲哀。他的书每次都能将环境与情感紧密在一起,而且书中的人物总能象征些什么。“字里行间好像有千只鹤在翩翩起舞”——《千只鹤》中更是将这种象征与挣扎描写得更加真实。三谷的父亲先与栗本有染,后又钟情于太田夫人,三谷的父亲死后,太田夫人将对情人的爱恋转移到三谷上,后来太田夫人受不了这种背德恋情的道德拷问,自杀了。而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也卷入这个挣扎的恋情。而在左乳上长着黑痣的栗本仍像以前活着。这份恋情的纯真不可怀疑,道德的约束也让这份人性的欲望与挣扎表现得更加灵动真实。
日本文学的这种“物哀”的文学思维充盈着日本整个文化,我知道的有一个,由新海诚导演的《言叶之庭》也将这种心灵的悸动,虚幻的唯美,欲望的挣扎表现出来。男主秋月在不知道雪野是他老师的情况下,对这个女性充满了好奇,对于正在上高中的秋月来说,她,仿佛代表了整个世界的秘密。知道真相后秋月与雪野的挣扎,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结果,但耐人寻味。
大家都在说日本文学延承物哀一脉,我却看到了在物哀下的失落,对,我只能将这种感觉表述为失落。这种失落的确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4
“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许是日本文学笔下时刻笼罩着淡淡的悲哀,我总不敢轻易去触碰。读罢川端康成的《雪国》,无力感似有似无地涌上心头,竟感到了莫名的惆怅。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故事便从川端笔下这片茫茫雪域开始。
岛村,坐食祖产的有妇之夫,对西方舞蹈感兴趣,然而却只是凭借西方舞蹈的书箱和图片去任意想像。他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驹子,雪国的艺妓,为了给师傅患病的儿子行男等医药费成为艺妓。她是一个连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女子,她希望能够上城市去,与其它山沟沟里的艺妓不同,她几乎每天都写日记,把读过的小说做了十册多的读书笔记。小说描写了岛村三次到雪国来找驹子,在第二次来的途中被一双美丽的眼睛吸引。“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娇艳而美丽。”这是一个叫叶子的姑娘,她的声音悲戚而优美,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加声,小说平谈如水,却纤弱氤氲着淡淡的悲哀。最后以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生而结尾。
川端康成的文笔极其细腻,意识流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相互交织,所有情节,语言都如雪国的皑皑白雪,纯净而无丝毫杂质。平淡却能给予心灵沉重一击。
小说始终围绕着“虚无”与“徒劳”。
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却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驹子在他眼中,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驹子记读书笔记是徒劳的;对城市的幻想是徒劳的。“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天真的梦想。他强烈感觉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爱上不可能的他是一种徒劳,她为了将死的行男筹医药费是徒劳……
生命本来就是徒劳的,所以岛村在看到叶子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极度的悲痛。“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呼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叶子是虚无的美丽,是精神纯洁美丽的化身,她的死亡映证了生命的虚无。生死无常,人生无常,无生就无死,无死就无生。人生无所谓生和死,死并不是生的终结,无并不是有的肯定。生和死,有和无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只有敢于肯定死,才能拥有生,才能在生的时候不为死的影子所困扰,才会在列的时候不会因贪生而却步。死是幸福的重点,人死后就回归到虚无,同自然万物一样,达到万物一如。这是川端康成通过《雪国》想表达的,与中国古代老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有时候我们将生死看得太重,在这世界上,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活着离开。那又何必自寻烦恼,为生死所困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倒不如坦然去面对生老病死,像赶赴上盛宴般去迎接自己的宿命。
生命会回归虚无,但我并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哪怕到最后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但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我们可以探究生命无穷的意义,因为岛村觉得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他一直深陷在一种混沌的泥潭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们活着,就有活着的使命,有更多未知等待发现,许多问题等待思考。我不愿意因为结局而放弃享受生命的过程,哪怕是为了一朵春天早开的花,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我都有正取幸福的理由。就如同雪国不会一年四季都大雪飞扬,它总会等到了春天的到来。这也正如我们每天都做的,期待第二天的朝阳,为更好的明天奋斗。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那里还是一片白雪琉璃的世界,迷迷蒙蒙地罩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整个世界纯白洁净地似有似无。里面有物的悲哀,人的悲哀,人的徒劳,生命的虚无,岛村的哀伤,驹子的三弦梦……
“没有剧场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道无阻地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
在那里,雪山将给生命,最冗长的回音。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5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我指文学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来说,《雪国》的地位毋庸置疑,其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西方对日本文学最权威,最初的广泛认识。由文学价值来看,川端传递了日本传统的美学。而这里的美,日本的美体现在细腻与精美,而川端的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整篇小说无处不传递的哀伤的气氛。哀伤这个词应该是比较贴切的,说悲伤太重,说哀愁太轻。川端营造哀伤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岛村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悲观者,而川端将读者带入到岛村,由此奠定了全篇小说的悲剧基础,然而这种悲剧并不是我们看那种特别催泪的电影时的悲伤感。《雪国》的哀伤并没有带来那样强烈的及时感觉,但是整个感情的强烈程度以及回味程度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这点与《呼啸山庄》有点相似,但《呼啸山庄》所相似的点主要是情感的回味感,但《呼啸山庄》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这点回头再讲。而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受益于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在传统日本大概是没有的,川端早年学习西方文学。意识流使川端可以在需要时将“岛村”随时变成“我”,而在叙述时又以第三人称正常叙述,但在通过意识流代入之后,读者已经在主观意识上受到岛村视角的悲观以及哀伤的影响,已经不能完全以客观视角看待平常的叙述。例如文中两处写岛村观察席子上死去的昆虫,后文中写到“叶子像要扔掉那只被捏死的飞蛾似的打开了窗户”,让人不得不将这两处联系在一起,于是读者将对于叶子的主观印象加于这两个意象描写和一个动作描写。如此的写法可以使由读者对于人物的主观印象扩散到全文,这样的写法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可以对比一下雨果写马吕斯决定加入革命阵营时的心理。让读者直接对动作描写和物象(意象)产生主观情感毕竟是难的,但对人物产生主观评价,主观情感更加容易而且自然。而回到扩散的中心,也就是读者对于人物的主观情感产生,又回到了意识流。西方意识流的没有读过,家里有几本(《喧哗与骚动》《追忆似水年华》),不便评价。《雪国》中最开始写岛村在火车上看车窗外的黄昏景色与车窗里车厢情景的倒影叠加时的联想,以及文末写岛村,驹子救火时插入的星河的描写,应该属于意识流的写法(我说的是应该)。如同前面所说,川端用意识流使读者随时代入岛村,完全体现了岛村的悲观主义,以及岛村部分的理想主义,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于意识流有时间看完其他意识流小说后另写一篇)
2.前面所讲的川端的哀伤与电影的悲伤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川端的深远感创造,具体原因还没有找到。其中一点是川端对于距离与时间的模糊拉长,就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请勿吐槽,就是个吐槽),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毕竟这样写的地方很少。说道时间,提一个小点,故事情节大都发生在黄昏与晚上,不知是情节发展需要(艺伎嘛),还是另有作用。还有一个就是小说的故事并不是如此刻意的突出社会背景的时代大冲突,西方的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悲惨世界》里法国大革命,《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美国的爵士时代,《西线无战事》里二战,《战争与和平》里沙皇与拿破仑的战争。《雪国》里时代背景的大矛盾并不突出,甚至看不出来是哪个历史时代(或者说我对日本历史了解不够?)这样故事就显得相对平淡,(不像美国大片似的动不动拯救世界),这也是作者突出精神主题,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人性问题。平淡的故事与深远的含义的对比,应该就是回味感的主要原因
所以是什么人性问题呢?这个还比较难以归纳,于是开始逐步分析吧。 首先,由上文所说,从人物开刀。
主要人物有三个,岛村,驹子,叶子。从岛村开始。岛村喜爱舞蹈艺术,开始研究日本传统舞蹈,后来研究西方舞蹈,但是无论研究什么总是成绩不大,这样的爱好表明了岛村是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或者说文艺青年,但现实生活是不尽人意的,在遇到驹子之前,大概可以揣测到岛村的生活枯燥无聊,然后他就遇到了驹子,文中说岛村在雪国没有人可以交谈,再加上岛村觉得雪国没有比驹子更好的艺伎,于是对驹子产生了“依恋之情”(原文),再加上驹子也是个有点神经质的文艺青年,于是两人互相将对方视为知己,并逐渐生情。岛村是个悲观主义者(说了好多遍了),因此引出一个关键词“徒劳”。岛村是不愿意反抗的,他认为反抗就是徒劳,他并非不爱理想,甚至将理想演绎成了幻想,但他实际上却是顺应于现实,并沉溺于现实中的诱惑,这便是小说中的`一个大的矛盾。岛村的理想是“(对日本传统舞蹈的停滞状态,以及对自以为是的新尝试),自己除了投身到实际运动中去,别无他途”,现实是自己生活中的知己只有一个艺伎。而岛村自己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又并不能正视这样的感情。岛村对于世界热情的刻意的压抑,是整篇小说的悲哀的中心。岛村最开始也认为驹子是个洁净的良家,但最后还是一步步将对驹子的感情转化成了欲望,这是岛村不想看到却阻止不了的。岛村对于现实追求的反抗但不能成功,他经历了由日本传统舞蹈到西洋舞蹈的探求,但最终都失败了,他感到自己对现实的无力,转而认为驹子叶子是徒劳的,对于自己的理想(或是幻想)之死的无奈转而麻木转而悲哀,对于自己在现实与理想(或是幻想)的病态的心态而转为的悲哀,最后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悲哀的。现实与理想(或是幻想)的冲突在最后一幕,也就是最后岛村与星河的一幕。于是造成了岛村的病态人格,悲观主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造成这一切复杂情感的细腻的心理。
接下来驹子。驹子开始被卖到东京,后来被行男(是的,这个名字是亮点)赎回,带到雪国,驹子成为了行男的未婚妻,后来因为行男病危需要钱治病,自愿去当了艺伎,生活放荡。驹子为了行男去当艺伎,这里我并不认为是出于或主要出于驹子对于行男的感情,而只是驹子对行男和行男父亲(老师傅)的感激,当然驹子对于行男不可能没有感情,这样才符合真实的正常人的感情。驹子知道岛村有家室,也知道自己的未来并不能指望岛村,但对此她作出了与岛村完全不同的选择,她面对没有太大希望的未来并没有麻木,并没有像岛村一样甚至将理想演绎成幻想。她依然在挣扎,在徒劳。
最后是叶子,也是最难分析的。叶子出场的次数相对少很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优美的近乎悲戚的声音”。不知道为何川端一直在强调叶子“优美而近乎悲戚的声音” ,我想到的第二句关于叶子的话是“驹姐说我快疯了”这话我到现在还没有读懂,此外叶子与驹子的最大不同是叶子比驹子纯洁的多,也虚幻的多。甚至于净化了岛村的欲望(你懂的)。叶子身份低微,但是不是艺伎,爱慕行男,一直照顾行男,直到他死后叶子还经常去上坟。叶子想让岛村带她去东京。叶子爱着驹子的未婚夫,而且驹子对行男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甚至在行男临死都不愿离开岛村去见他(关系好乱。。)于是叶子面对的是已经死了并且从不属于自己的爱人,她准备去东京,但在他与岛村的对话里有一个细节:“这笑声清越的近乎悲戚,听起来不像呆痴的样子。”这是旸旸上次告诉我的一个细节,这是想说叶子是个痴呆么?似乎有可能,不然驹子说“我感觉这孩子日后会成为我的负担。”好吧,还是叶子与岛村的谈话:岛村“什么时候?”叶子“什么时候都行。”岛村“在东京有什么可以投靠的地方吗?”叶子“没有”岛村“还有,打算干什么;要不岂不是太危险了吗?”叶子“一个女人总会有办法的。”岛村“你这样漂泊无着怎么行呢?”叶子“哎呦,什么漂泊无着,管他呢。”这很明显不是正常人去另一个城市定居时的反应,于是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叶子是个痴呆,还有一个是叶子准备自生自灭,有可能堕落成为一个像驹子一样的艺伎。叶子当然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川端刻意将叶子刻画成了岛村中的理想(或幻想)的拟人化,但她本身不是岛村幻想出来的,或者说她是驹子的理想化。驹子对于叶子总是闭口不提,然后又一个细节“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又一个细节:驹子的房间以前曾是蚕房,而叶子最后烧死的影院也是蚕房(这是曹雪芹的伎俩啊)这或许就是驹子对叶子闭口不提的原因。以上两句多少暗示了驹子与叶子的关系与她们的过去有关。于是来看一下两人的过去,在前面有所类似:两人都到东京去,驹子是酒馆的女侍(这个职业自己玩味去吧),叶子去学校学当护士。然后两人都来到雪国,接下来两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驹子选择了放荡的生活,当了艺伎,叶子则依然保持纯洁,但最终两人都知道互相的努力是徒劳的,然而驹子并不需要顾忌,叶子不同,她一直恪守的道德精神准则日益崩塌,最后“快疯了”,于是她的徒劳是最有悲剧性的,而岛村看来,他驹子理性化的一面就此崩塌,他所追求的一切也被那场大火带走。
综合来看,我们再次突出“徒劳”这个关键词。岛村想要成为日本舞蹈改良的探索者,实际上在雪国这个小村落里逐渐沉沦在与驹子的。。(bleep)里。驹子渴望与岛村的爱情,但明知道自己与岛村的感情没有未来,明知道岛村对于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化,却依然希望可以“持久”。叶子爱着并不属于自己的人,在他死后,她并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甘愿到大城市自生自灭。(叶子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她身上所体现的“徒劳”并非最高主题,她的存在还是围绕着岛村心目里的理想化形象。)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归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你所面对的未来已成失败的定局,当你知道自己的一切理想最终必定幻灭,当你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时,你会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
最后来看一下最后的叶子之死,可能看书时单独拿出这一段会觉得奇怪,但在川端前面的铺垫之下,我们已经顺应了岛村的思维到处发散,习惯了思维被岛村,或说川端拉来拉去,所以也就不会奇怪了。但反过来看,一个人去救火场,在这样性命攸关的情况下,他竟然会有闲心欣赏天上的星河。在做这段分析时,来看看岛村欣赏星河的同时,叶子正在死(时态请忽略),然后最后叶子死了,星河塌了。接下来看看川端的描写:星河:“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飘飘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某种神奇的魅惑之感”叶子“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她内在的生命正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由此可见,两者正是相互照应的,叶子便是岛村心中的理想形象。而叶子最后的死,岛村最后的幻灭,在川端诗意的笔下,将全文哀伤的情绪推向最高潮。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6
算下来,《雪国》已经读了三遍了。第一次概读,大致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关系以及情节发展状况;第二遍细读,品味其中主人公岛村和驹子之间的感情,以及夹杂在他们中间的叶子和行男的微妙感情,感受《雪国》给我带来的日式爱情;第三遍在重温作品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川端康成的.环境描写,去浅析这些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因为之前读了两遍后也去翻阅和查找了《雪国》作品赏析的相关资料,很多都是对作品中人物关系的解析,如岛村和驹子的感情真假,叶子和行男之间的隐晦情感,以及驹子对行男的态度等等等等,这种文章很多,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对《雪国》的理解。但是,我是不喜欢走人家走过的路的,看了那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我最初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怎样了,已经默默随着主流思想走了,失去了我自己当初对《雪国》的纯真……
不走寻常路,我不想再去分析人物关系,因为我觉得很多其实都不是我自己的理解,而是从别人读后感上的理解,因此我选择研究《雪国》中的环境描写,于是这次在重温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对环境的构造,其实仔细研读发现精彩的环境描写不少,或许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呢,在最终的读书报告中我将就其中部分的环境描写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或许对于这部作品的解析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些被我们边缘化或者忽视的东西也在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期待新的发现。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7
《雪国》以倒序讲述了一个研究舞蹈的纨绔子弟岛村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结识了驹子,一个大方得体自然活泼的姑娘,两个人产生了纯洁的情感。但岛村第二次再来,又对安静冷淡的叶子产生了爱慕之情,而且驹子还是不得已成为艺伎……
岛村,小说的男主,性格懦弱自私,还有他骨子里的孤独悲伤,这导致他对所有的事都不在乎,面对事情都不作为。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会对自己追求的产生迷恋到极致的情感。驹子、叶子,两个既相像又完全不同的女子,他都爱慕,却都选择回避。我认为他和驹子是真心相爱,“驹子撞上了一堵虚无的墙壁,那回声都如同雪花撞在他的心坎上”但他也不会主动,甚至离开也不会告诉驹子说是否会再来。这一切一切都注定了他的这一生都是孤独的。后来读了很多遍,一点点明白,驹子叶子都被岛村所幻化,他爱的只是驹子叶子各自的一部分。
驹子是热情勇敢的化身,为了报答师傅,为了救青梅竹马,她义无反顾的选择艺伎,即使知道这个身份会被人诋毁看不起。面对喜欢的男子,她爱的轰轰烈烈!“它还记得你呢”,第二次见到岛村,她如此说,表达她的情感,但明白了这段感情的不可能时,她又说:“等你走之后,我就要认认真真的生活了”可怜我最爱的`驹子。
而叶子,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她就是理想的化身,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是美的,但她与驹子不同,她是冷的,对大部分都不感兴趣,只看重自己看中的小世界,对她爱的行男不离不弃,呵护有加。最后行男还是去世了,叶子就仿佛失去了世界,压抑郁闷,最终都导致了她的离开。但理想化的她就连从楼上降落都是美的。幻化中的驹子和叶子,美丽的让人欲罢不能,但当回到现实,一切都不再如此。悲戚动人的故事中那孤单的岛村、飞蛾扑火的驹子,清冷无助的叶子可怜又可叹。
每读一遍感受都不同,折服于作者那写作风格,细腻的笔触。《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是典型的新感觉派,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他有着完整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但更独特的是,他追求细节到极致,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是一处景物,都很细致。而且整本书的情调都是悲戚的,典型的虚无主义。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她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死亡似乎不再让人恐惧而是平淡正常的,这就是典型的虚无。也正是这种虚无让这部作品与众不同,成为经典。
其实读到现在,也没法真的清楚这部作品的蕴意。川端康成用着朴实平淡却又准确细腻的语言打造了这个虚无的雪国,“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第一句话便勾勒出了这个世界,与俗世不同,他干净远离凡世,就像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一样,或是日本常说的以太,都是人们心中美好的代名词,理想之地。
真正的经典总是会让我们沉醉其中,他里面的深意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琢磨。读万里书行万里路,书里的世界是作者精心打造的。读《雪国》时,我就好像置身于故事中,看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那种悲伤一直压抑在我的胸腔,难以释放,但读到叶子的死亡,似乎又释然了。这就是《雪国》的力量,他值得所有人品味。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8
《雪国》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9
有些书就留下这样的气息,引人一再重返,流连不已。
《雪国》、《千羽鹤》、《古都》的,以文学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单纯清浅,恍若以京都四季风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乐;《千羽鹤》的编织承转亲密而微妙,近乎不着痕迹,以超然的叙述技巧蜿蜒探入内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国》则与两部作品都极不一样,透过那样秉赋强烈、棱角鲜明的虚构,摊开一帧按捺不住却无以寄托的精神映像。
从火车穿过隧道的那一刻开始,就处处看见两相映照的风景:岛村眼睛里的两个女子,驹子徒劳而认真的生,与叶子悲凄而凛冽的死之间,构成亮色与冷色、浓烈与柔敛、渐悟与顿悟的`对照,实与虚、动与静、续与断的反诘,如霞光对雪色,如镜里照现的妖娆红颜与窗上浮映的迷离秋水;并非对比,亦非张爱玲所偏好的“参差的对照”,而是一体之两面,是生命在抵达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丽与虚幻,因为不断的消逝,涌出不竭的眷恋。岛村并不仅仅是叙述的取角,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叶子与行男之死别,正照应驹子与岛村之生离;而叶子对于死的决然归赴,像透过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岛村对于生的惝恍缱绻。
解读这篇小说的虚构动机,让我想起另一部成双设对、处处渗透“参差的对照”的作品《石头记》,贯穿两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执著于物哀之美,抑或皈依运命的徒劳?当记忆如此纤毫毕见,刻骨铭心,由谁来了悟红尘虚幻,悬崖撒手?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10
川端康成就是凭借这两部小说获得诺贝尔奖。
我是怀着好奇的心,看看这小说写得有多么的好。不过还好,没有引发我的极度的反感,比较顺溜地读下去的。
读了之后,感觉很平平,怎么就获诺贝尔奖了呢?
写得都是一个大男人和两个小女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你爱我来我却爱她。
写得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及社会底层人物的现实生活。我觉着跟中国的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一边看一边觉着日本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它咋就一下子变成鬼子向他的母亲施以爪牙和狰狞了呢?
忽然觉着这样的文章可获诺奖,那么我国的文学大家们那是个个都该获诺奖的。
估计评委们根本无法欣赏中国文字之美,而中国的文字翻译成外文更失去了一半的感情色彩的原因吧。
哎,无知人说狂话,是可以原谅的,不过反应的.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想真实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总是美的。
今年的诺奖又评出来了。被白俄的一位女记者作家拿去了。
村上春树又白忙活了不是?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11
前前后后来这三次了,你说,我走后,你要过正经日子了。
光与影的重叠,景与物的交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构成了川端康成的雪国,亦构成了每个人的雪国,那美得窒息的风与话唤醒了长久以来人世间最复杂的情感,亦是最质朴的需求。
在这世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丢失的另一半,很多人中途放弃了,很多人幸运的找到了,究竟这是徒劳无功的追寻,还是冥冥中不舍弃的真挚。
岛村乘着景外之物的人与光影来到了雪国,那匍匐在宿命下的心与悸动从叶子的温柔开始,驶向了那漫无边际的荒芜。
“听过形形色色的人说,那些人心里十分喜欢你而当面又不说,总使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即使分别后也还是这样,对方有时想起你,给你写信,大体都属于这类人”
岛村是个靠继承遗产而无抱负无追求的顽固子弟,他用仅存的热情去留心这个虚无的世界,从都市的糜筡到这荒芜的雪国,一如他说,要唤回自然与自己的真挚感情最好是去爬山。他本想追寻生命的真实,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却终究看到一切不过都是徒劳,他以近乎悲凉的心境,去看这个世界,即使再美也不过是暮色下镜影中虚晃的移动。他迷恋西方的舞蹈,却从不观看,一如他深信不疑的最美的.永远在心间不可获得。一如对待驹子和叶子,因为太难得,不忍去触碰或幻灭。
“因为我把你当朋友嘛,以朋友相待,不向你求欢”
驹子是岛村外向的对立,她积极的面对生活,哪怕是仅存的一丝希望,她也要尽力去挣扎。我想岛村对驹子的好感便是来自于此吧,虽然认为一切的虚无皆是徒劳,但是却还是殷切的期盼有人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虽然不过是又一场徒劳罢了。岛村说,驹子给人的感觉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了她的脚趾弯都是干净的。
故事开始与结束皆是以叶子为线索,而驹子则在这一切的变故中顺应了徒劳罢了。驹子努力读书,写十几年的日记,勤奋练琴,为报答师傅而卖身做艺妓,爱上岛村等皆是徒劳,她的抗争实实在在,却一如死去的蛾子们,一切都是无用的挣扎。
“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刻,就想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娇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若说驹子是肉体上到村的对立,那叶子便是岛村灵性上的对立,叶子的美在于未表现的若隐若现,她不想驹子那般强烈,但却笃定的相信并坚持着,一如她拜托站长照顾她的弟弟,认真并深切的爱着行男,最终在银河倾斜而下的夜里,归结于热烈如火的归途。
雪国,以景为情,以情为景,宛如一幅绝迹,山水飘渺下,一切看似都在改变,一切却又按部就班。我们终究的挣扎都是一场徒劳无功的忘返。
一切看似悲切,却又不痛得深入骨髓,切肤得刚刚好。虚无的凄美……一如我在开头所问,这场追寻的意义到底是在心底还是可以外化出来遇见驹子或是叶子。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12
据说,《雪国》是历史上最唯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读过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无法断言其是否是最唯美,我用了三个睡前读书时间读完了全篇,若非隔日必须上班,我必定会一口气读完全篇的。
《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不纠缠,似乎,简单地读懂,并不算是一件难事,但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这么容易被读懂呢?
我以为,想要去读懂全篇,想要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并非易事,实际上,关于阅读文学作品,我始终认为,领会读者的意图不是第一要事,让自己进入剧情并发掘自我的内心才是第一要事吧,毕竟这不是科学作品,本无需刻意考证作者的真实意图,更何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兴许就是即兴发挥呢?《雪国》的文字相当细腻,描写山的景色,描写人的内心,还有人物的对白,无一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一名的艺术研究者,岛村是自负的,同时也是自怜的。他似乎认为,他对于艺术的的领悟是要领先于当代的,因此他是自负的,然而,却也正因为这自负,他似乎也因为内心的孤独而自怜了。在雪国,他遇见了身为歌舞伎的驹子,并且获得了她全心的爱慕。他爱驹子吗?书中似乎一直在强调的是“不爱”,可是,他为什么又要一次次地专门为了驹子来到这雪国呢?似乎,他并不是那种简单的逢场作戏和及时行乐的世俗的男人,既然如此,这“不爱”便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身为歌舞伎的驹子,于原本应该逢场作戏的风月场所,却莫名地倾心于岛村,然而她知道这感情是没有将来的,因而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带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的,或哭或笑,或柔或刚……驹子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又拘泥于世俗的偏见。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敢爱敢恨的人,她可以拒绝青梅竹马的师傅的儿子行男,也可以爱上一个本应该只是过客的岛村。而其实,她一直是在逃避生活的,她始终是不敢直面生命的。
在全篇中,叶子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开始护士生涯,照料的第一个病人是行男,却不得不面对其死亡的结局,这给她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她也是一个,内心极度脆弱的人,以至于她会央求岛村将其带离雪国,该是因为内心太痛苦以致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了吧?不然怎么会随意地央求一个陌生人?最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结束了叶子的生命,这对她,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呢?
人生,本不会总是事如人意的,顺着心意,能走多远,便多远吧!实在走不动了,命运自会做出合适的选择!雪国读后感2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特别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对比,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面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对比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因此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爱情,希望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 篇13
我之所以读《雪国》这本小说,就是在看到前面的简介时说作者川端康成在这本小说中有很多描写雪国的绝美片段,这大概也是吸引我这本小说的动力吧。
川端康成,对于我是一个不陌生的日本作家,他的《伊豆舞女》和《千只鹤》都为大家所熟知。他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的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因祖父母和姐姐相继死去,自己有飘无定所,心情忧郁成疾,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在后来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阴郁的特色。在他早期的作品里,主要是反映一些社会想象,但是由于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逐渐脱离现实,而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开始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前后期思想的分水岭。
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在我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雪国》。在电影中故事有一些不同,表现的方式更加的直白。在读小说时我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看过后,我就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
在岛村和叶子的关系中,他们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岛村对叶子有好感,但是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会有时问问驹子关于叶子的事情。在驹子含糊其辞时他也没有怎么去深究。在叶子为了救人而从二楼摔下来时他也只是看着驹子和叶子抱在一起,对叶子感到同情,没有什么太多情绪流露。显然岛村对于叶子只是有一些好感而已。
第五篇:雪国读书心得
自然、清晰、流畅是我对《雪国》一书的简短评价,然而这评价正如《雪国》这部书一样,具有着极深的内涵,值得久久的回味。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雪国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雪国读书心得1
回首昨日,我们不难发现,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实仍有许许多多我们认为已经很完美的东西,仍旧还需要那么一些极小甚至细微的东西进行一下精心的点缀,包括我们认为无法更改的记忆亦同样如此,《雪国》一书的出现就为我的记忆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亮点,《雪国》一书已记不起是哪个假期读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许多时日了吧!然而书中精彩之处至今仍记忆尤新。
《雪国》的作者名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能够说成是属于现代主义系统的作家,然而,实际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许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说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资质都已显现出来,以往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员,文章十分的新颖,资料也具有必须的近代性,也能够说成是十分异质的。而《雪国》则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其中是以《雪国》为契机,川端康成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封锁,自此充分的发挥了长篇作家的个性。
《雪国》这部作品,如果单从语言的表达与意义这方面来看的话,我们极易发现它只可是是浅浅淡淡的生活的一种持续,没有什么值得真正吸收的亮点,然而如果我们着眼与它的表现浸透力(所谓的浸透力,是指浸透于作为对象的人与物之间的力量)。也就是着眼与它语言的价值的话,就不由你不觉得川端康成是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也同样会认为《雪国》是一部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岛村在一次机遇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艺妓后的情景,那时所为的艺妓就是平时在家里做些平凡的家事,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待到被召唤时就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地道的艺妓,有的时候她们在客人的旅馆内一齐歇宿,大家坐在火盆旁闲聊一些家常,很自然地同客人们熟悉起来,而后,当她们看到男人们穿着棉睡衣就寝或起床时便会给予精心的料理,荀子就是这种地方艺妓中普通的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逐渐的熟悉起来,并且经常见面。
《雪国》这部书中虽只是淡淡地描述了岛村与这个艺妓的交往,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的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它是以其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浸透力,就会很轻易的发现《雪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为川端康成的文学大都具有动摇作品根基的浸透力,然而也正是它牵动了作品的整个世界,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登场入物男女关系的构成方式,对自然的安排方式,以及对周边事物的接触方式来看能够说其特点就是对于对象的浸透力。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做为个人的人还是男女相对的人,分别都是以其不一样的内涵存在的,可是在川端康成的文学的思路里似乎远没有诸如此类的区别,人与人的结合甚至人类的结合,全部都是异性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其实也无外乎于次,所有的人都是外在相互渗透着的人类的世界里。而川端康成更为关注的则是亲密熟悉的程度,相互渗透的程度。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一书中,虽没有什么大的波澜,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却在幽艳,光润的文体底层,如同透过那细细的网眼,充分地展现出那充满透力的描述,仿佛从我们的内脏中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并且渗透我门内心深处,使我迷雾内从中吸收到在其它书中所吸收不到的文学知识。
自然、清晰、流畅是我对《雪国》一书的简短评价,然而这评价正如《雪国》这部书一样,具有着极深的内涵,值得久久的回味。
雪国读书心得2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异常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完美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比较,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应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可是是作者比较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所以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述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完美而真正的感情,期望找一个爱自我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完美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一样的,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雪国读书心得3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必须的特质。其作品《雪国》是一本讲述日本寻常人家在一段旅行中发生的普通平常的事。经过这样的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和复杂的内心境感世界。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岛村在一次机遇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艺妓后的情景,那时所谓的艺妓就是平时在家里做些平凡的家事,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待到被召唤时就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地道的艺妓,有的时候她们在客人的旅馆内一齐歇宿,大家坐在火盆旁闲聊一些家常,很自然地同客人们熟悉起来,而后,当她们看到男人们穿着棉睡衣就寝或起床时便会给予精心的料理,驹子就是这种地方艺妓中普通的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逐渐的熟悉起来,并且经常见面。
这部小说重点在于其文字的感染力的成功。经过岛村和驹子之间的对话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演变,极其丰富的表现了其文字的浸透力。在这样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充分的显现了日本的民族特色文化,将这些特殊的食物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个唯美的画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甚至还会有情感的共鸣。
作者经过“雪”这样的事物,来表达在日本所说的美学的体现。从这些文字中我能够看出作者的一种平静的心境。人物中岛村对于叶子的印象比驹子还要深刻。叶子的出现和逝去,那是一种从静美的状态跌落到凄美的情景。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是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担忧,即营造了雪国这样一个唯美的环境来寄托自我对日本文化及其传统美学观念的情感。整部小说都体现了川端一种孤寂的心灵,表达自我的一种终极理念。
雪国读书心得4
“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许是日本文学笔下时刻笼罩着淡淡的悲哀,我总不敢轻易去触碰。读罢川端康成的《雪国》,无力感似有似无地涌上心头,竟感到了莫名的惆怅。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故事便从川端笔下这片茫茫雪域开始。
岛村,坐食祖产的有妇之夫,对西方舞蹈感兴趣,然而却只是凭借西方舞蹈的书箱和图片去任意想像。他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我空想的舞蹈幻影。驹子,雪国的艺妓,为了给师傅患病的儿子行男等医药费成为艺妓。她是一个连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女子,她期望能够上城市去,与其它山沟沟里的艺妓不一样,她几乎每一天都写日记,把读过的小说做了十册多的读书笔记。小说描述了岛村三次到雪国来找驹子,在第二次来的途中被一双美丽的眼睛吸引。“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娇艳而美丽。”这是一个叫叶子的姑娘,她的声音悲戚而优美,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加声,小说平谈如水,却纤弱氤氲着淡淡的悲哀。最终以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生而结尾。
川端康成的文笔极其细腻,意识流的资料按时间顺序相互交织,所有情节,语言都如雪国的皑皑白雪,纯净而无丝毫杂质。平淡却能给予心灵沉重一击。
小说始终围绕着“虚无”与“徒劳”。
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却一向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驹子在他眼中,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驹子记读书笔记是徒劳的;对城市的幻想是徒劳的。“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此刻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天真的梦想。他强烈感觉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爱上不可能的他是一种徒劳,她为了将死的行男筹医药费是徒劳……
生命本来就是徒劳的,所以岛村在看到叶子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极度的悲痛。“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呼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叶子是虚无的美丽,是精神纯洁美丽的化身,她的死亡映证了生命的虚无。生死无常,人生无常,无生就无死,无死就无生。人生无所谓生和死,死并不是生的终结,无并不是有的肯定。生和死,有和无只可是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仅有敢于肯定死,才能拥有生,才能在生的时候不为死的影子所困扰,才会在列的时候不会因贪生而却步。死是幸福的重点,人死后就回归到虚无,同自然万物一样,到达万物一如。这是川端康成经过《雪国》想表达的,与中国古代老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有时候我们将生死看得太重,在这世界上,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活着离开。那又何必自寻烦恼,为生死所困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倒不如坦然去应对生老病死,像赶赴上盛宴般去迎接自我的宿命。
生命会回归虚无,但我并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哪怕到最终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但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我们能够探究生命无穷的意义,因为岛村觉得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他一向深陷在一种混沌的泥潭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们活着,就有活着的使命,有更多未知等待发现,许多问题等待思考。我不愿意因为结局而放弃享受生命的过程,哪怕是为了一朵春天早开的花,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我都有正取幸福的理由。就如同雪国不会一年四季都大雪飞扬,它总会等到了春天的到来。这也正如我们每一天都做的,期待第二天的朝阳,为更好的明天奋斗。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那里还是一片白雪琉璃的世界,迷迷蒙蒙地罩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整个世界纯白洁净地似有似无。里面有物的悲哀,人的悲哀,人的徒劳,生命的虚无,岛村的哀伤,驹子的三弦梦……
“没有剧场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道无阻地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
在那里,雪山将给生命,最冗长的回音。
雪国读书心得5
第一次认识《雪国》是在大一上的外国文学欣赏课上,那时候是冀桐教师跟我们介绍川端康成的时候提到的,那是教师只是粗略介绍了一下资料,没有仔细分析情节。自从加入了雪国读书组,就需要对这部作品更多地了解,于是在暑假之前的一周,去图书馆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了一遍。说实话,第一次看没有什么很深的体会,再去了解了一下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之后稍微有点点感受了,可是还是没有对这部作品有很大的感触。大概是鄙人书读得少,对文学悟性又差的缘故吧,暂时还写不出很深的感受来,估计还要多读几遍才会有些感受,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所描述的感情故事吧。
初读这部作品,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在写岛村和驹子的感情故事,两人之间由于地域分离、家庭因素等种种原因不能公开恋爱,于是在作品中描述了两者间的发自内心的精神恋爱。虽然相见次数不多,可是在一齐的时间两个人之间的亲昵还是表现出了两者间的默默的爱慕之情,结局有些悲凉,也很悬乎,不是很看得懂,还有待我继续读下去,等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了吧。
雪国读书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