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目前有过亿数量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健全与提高。只有摸清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状况,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本文所将要阐述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措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定标准„„„„„„„„„„„„„„„„„„„„„4 1.1.什么是心理健康„„„„„„„„„„„„„„„„„„„„„„„4 1.2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4 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4 2.1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4 2.1.1家庭因素„„„„„„„„„„„„„„„„„„„„„„„ 4 2.1.2学校因素„„„„„„„„„„„„„„„„„„„„„„„ 5 2.1.3社会环境因素„„„„„„„„„„„„„„„„„„„„„ 6 2.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6 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7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8 5.怎样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8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该怎样做„„„„„„„„„„„„„9 结 论„„„„„„„„„„„„„„„„„„„„„„„„„„„„„„„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1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引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更加激烈,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受到的撞击越来越强烈。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单调而紧张”、“太郁闷”了。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了不安。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出现犯罪、自杀的现象频繁发生,致使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千疮百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探究、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现代中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定标准 1.1.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则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中小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1.2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会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不同的国家、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阶层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同一国家、地区的标准也会因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而有不同的标准。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曾将正常人的行为列为11条,认为符合这些条件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2)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已和苛责自已。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无过度的幻想。5)能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过分地否认和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个人的价值观能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在个人的生活目的中,含有利己和利人的两种成分,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和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的赞美。
然而台湾学者黄坚厚则简单地从四个方面来判断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知识与本身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喜悦、依赖、有爱、尊敬)常多于反面消极的态度(仇恨、敌视、嫉妒、怀疑、畏惧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不以为羞,不做无谓的怨尤。
4)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作有效的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
根据前面两位的观点,并结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的标准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1)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调控自己的短处。2)是能友好接纳别人,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
3)是对学业充满热情与自信,取得成绩不骄傲,遇到挫折不气馁。4)是对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勇于尝试,追求成功。
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和自身内在的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2.1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2.1.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人们最早也最久生活在家庭之中,人们最初的经历和教育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后,学生的经验逐渐由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经验积累增多,也越丰富。但又总离不开家庭所造就的最初模式。1)父母之爱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祖辈和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2)家庭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学生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生行为最理想的场所,为学生提供的机会也最多,其影响也几乎是终身的。1)教育思想
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思想的根本改变。应试教育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追求升学率来考评学生和学校,就比人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在学校管理上,若仅注重学生的的服从,忽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不顾及学生的情绪,也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2)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大多数学校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3)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人格和情绪,无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如有健全的人格,则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情绪就会是和谐快乐的;教师本人如有人格缺陷或神经质,即是他具有丰富的学识,态度认真,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及学习困难。
教师应避免性情暴躁,神经过敏,讽刺挖苦,虚伪偏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悲观消沉等人格特点。否则不但破坏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将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损害。4)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学生时期,中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中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5)教师的伤害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时会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嘲笑。这在学生心中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会使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这部份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1.3社会环境因素
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时,一定要看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综合进行研究。1)文化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广泛。如在我国多数家庭中,在抚养学生方式上,不太注意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子女长期受父母的过度保护,从而形成学生的依赖、胆怯、脆弱、自我中心,缺乏适应环境变化、开拓进取和负责精神。如当“读书无用”、“拜金主义”思潮流行时,我们的学生会受到影响而纷纷厌学,大量学生从学校流失。文化艺术、电影电视若充满暴力凶杀或色情内容,孩子们也会变得更具有心理问题。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中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中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3)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2.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中小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可见,中小学生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1)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青少年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性格缺陷。杰出的性格是个人的生活命心康健的基本特征,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积用尽心思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和精神康健,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继续往前会影响其成长与前进;一些中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度内向、自卑与自大的两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效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往来,另外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肯与她们人往来,造成互通、评价、理解、往来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慢慢恶化在所不免。
3)能力缺陷。部分中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道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寂寞性格上的弱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少人际往来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
4)身体原因。体弱多病因自身身板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承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对中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学生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学生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2)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中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3)厌学问题
这些中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人际交往不顺畅。5)意志障碍
这类中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6)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多动症,还是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 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1)心理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对于患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跟他们讲清产生症状的性质、原因和克服的方法,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扰。
2)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而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压抑、苦闷、烦躁的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努力学习、挑战未来 等系列专题辅导。
3)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小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小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5)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专门的活动、途径,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不过,更应该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各学科教学中予以渗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渗透,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把一些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以启迪、净化。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该怎样做 1)指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节。
培养中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指导中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中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中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中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中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2)帮助小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中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小成绩来激励他们,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
繁重的学习任务只能造成中小学生的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的并发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控制作业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3)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4)让中小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体验。因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5)注意批评和表扬的艺术
1、批评
在批评中加以适当的表扬,两者相结合能达到比单纯批评更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批评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同时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场合。
2、表扬
学会微笑表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值得表扬的时候才表扬,不要随意给孩子廉价的表扬,这样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表扬要中肯、得体,因人而异;表扬要当即兑现,当孩子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要立即给予鼓励,结论:总之,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致谢: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指导我的论文,在写论文期间,老师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再次感谢老师,在大学毕业前夕教会了我这么多知识。
同时,我还要感谢班上的老师同学们,陪我度过了大学四年,有你们真好。
第二篇: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更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效益。新形势下对森林的保护就是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森林保护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下开展森林保护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经济结构。
森林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其出产的木材以及相关林产品更能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更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各类生态旅游项目,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森林中一般还有较多的动物和植物,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还可为这些珍贵动植物资源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促使当地更好地开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改善生态环境。
当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工业废气废水被排放到空气和河流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森林资源可释放大量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更能减轻温室效应,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对调节气侯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在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导致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更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极大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二、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森林保护工作涉及环节和流程较多,对工作人员的转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只有专业水平过硬且道德素养过关的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提升森林保护水平。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开展森林保护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资金投人力度不足,工作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不高,且通常森林保护工作需长时间在野外开展,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且工作内容较为繁重,很难吸引专业人员留在当地开展工作,这就导致森林保护工作只能由当地非专业人员进行,这些非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道德素养上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森林保护效率不高。对待已有的人员,相关培训力度不足,相关补贴也并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不利于当地森林保护水平的提升。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不注重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出现随意改伐现象;在保护工作中,政策制定随意,没有做到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病虫害防治手段较为落伍。
病虫害可导致森林大面积减产,我国部分地区受经济等因素制约,在防治病虫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病虫害的提前预测,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传统防治病虫害以化学手段为主,用大量投放农药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病虫害。农药虽然对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地区在投放农药时不注重科学合理投放,导致单一化学农药长期被应用到防治中,提升了害虫的抗药性,降低了杀虫效果;更使得害虫的天敌也受到损害,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打破了森林中的生态平衡,给病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三)防火力度不足。
火灾可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极大地降低森林的经济效益。且森林面积一般比较大,一旦出现火灾,可迅速造成大面积蔓延,加大灭火难度,影响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在日常做好相关防火工作。但在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防火中力度不足,相关单位负责人不注重森林防火的重要性,防火意识薄弱,防火教育和消防演习没有真正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并没有完全落实,导致防火工作内容不明确,人员之间也缺乏沟通,阻碍了防火工作的进行。部分地区基础防火设施不齐全,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防火工作的开展。并且由于人们经常进入到森林中开展各类活动,如焚烧秸秆、清明祭祖等,随身携带的火源种类较多,一旦人们的防火意识不强,在开展活动时不注意安全用火。再加上风势的助推,很容易使得火灾快速蔓延,给森林带来极大的损失。
(四)森林布局结构不合理。
在森林中,合理的布局应以幼龄林和成熟林为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森林长远发展。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以中龄林和过成熟龄林为主,幼龄林面积逐渐减少,且布局分散;很多林区中天然林为主,缺乏人工林和防护林,导致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我国地形地势多种多样,很多地区林区面积极大,但在管理上没有得到重视,随意砍伐现象频繁出现;2008年,我国提出集体林权改革,将林业资源落实到个人,虽对增加林农收入有促进作用,然而,也导致了林地管理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更加大了森林保护行动和防火工作的难度。三、新形势下森林保护的相关措施
(一)提升重视程度
为更好地提升森林保护水平,相关部门需提升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各类补贴制度,拓宽招聘门槛,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森林保护水平。对待已有的森林保护人员,需重视培训的积极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中需加入森林保护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加入有关于森林保护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森林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提升森林保护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积极作用。
在保护森林资源中,需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积极意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之中,加大对乱砍滥伐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和惩治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更要真正落实责任制,划分出自然保护区,将管理和保护职责落实到个人,并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补偿制度等,确保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来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大防火力度
防范火源是森林防火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人为火源,在森林火灾发生原因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在防范人为火源的过程中,管控森林内用火是最重要的手段。在少雨季节,森林进入防火时期后,需安排专人开展林区巡视工作,对重点地区加大巡查力度,组建专业消防队伍及护林队伍,对森林中的火灾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管控火源。
开展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时,需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防火意识。相关部门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可与林业部门携手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在防火期开始时,制作相关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滚动播出;针对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可安排宣传车进行流动宣讲防火的重要性和防火的相关对策;也可在主要街道及居民活动区及生活区张贴宣传海报;组织街道开展相关森林防火知识讲座,开展消防演习,提升林区人们防火意识及逃生能力。
相关部门更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防火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维护,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可在林区中修建消防公路,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车可以顺利到达起火地点;森林中还需配备消防水池或者消防水箱,需保证水池和水箱里常年有水且不结冰,以备不时之需。在森林中,更要建立相关监测系统,设立报警系统,24小时全面监控森林情况。可利用最新技术,如通信卫星等,借助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及卫星遥感等,对森林实施一体化不间断监测,实时分析传输回来的数据,在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关手段来防止火灾的发生。
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对森林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森林中气温的变化和湿度的变化来对火灾的发生进行预测,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点火试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几率;也可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温度或者湿度的异常,从而实现对火灾的提前预测。由于森林火情监测与预警一般采用卫星技术,在卫星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预警和监测系统可对森林进行全时段和大范围的预警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实施监测时,更可同步传输画面和声音,更能实现自动报警,为处理火灾提供了数据支持。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消防救援人员可及时发现火情并对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降低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森林防火中,需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招聘专业人员来开展林火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升当地森林防火和灭火水平。更要针对已有的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中引入先进林火监测和预警技术,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优化森林布局
在开展对森林的保护工作中,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不断提高。因此,可在开展保护的过程中实施科技护林,提升保护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引入先进的营林技术,优化森林中林木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做好育苗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天气情况,气候情况,降水情况和土壤情况等,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苗木品种,提升苗木的存活率,更要加强对苗木的防病虫害工作,提升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后期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其次,还需积极营造混交林,升森林抗病虫害能力,更能维护林区中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的经济效益;最后,还需做好栽植管理工作,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森林保护可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更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强化森林保护中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森林防火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更要优化森林布局,在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更提升其经济效益。来真正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传统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防治手段单一,通常以大量喷洒化学农药为主,虽在短期内防治效果明显,但极为容易造成大量农药残留,对森林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抗病能力。且由于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长时间下来会使得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防治效果。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引入国内外先进防治技术,来提升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五)可在防治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对森林环境不造成影响。在利用物理手段开展对虫害防治中,可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在森林中悬挂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捕杀。在开展对病害的防治中,可将树木进行涂白处理,防止树木出现冻害,对于已经出现的病害,需及时刮除病害表面,并将其与健康树木隔离,设置隔离带,降低感染几率。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的阳光工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于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1>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2>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3>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欢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积极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公务员之家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5.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领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6.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7.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8.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有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学
院:
体育学院
班
级:
10级2班
姓
名:
宋
昇
学
号:
2010121224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狭义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教育部发文: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99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第一次用到“心理健康”术语。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2:全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建立在大课程的概念上,包括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狭义上专指前者。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的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归因这四个方面。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类型。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教育而存在的。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性。
情绪认知:是指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状况的推测,依赖于个人情绪认知线索的知识、情境和情绪表现之间关系的知识、预测情绪反应结果的知识、情绪自我控制策略的知识。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情绪管理:就是掌控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的缓解消极的情绪。
休闲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方式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消费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使其获得必备的消费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
生涯辅导:指为协助个体,在同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教育,培训,职业选择来管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服务和活动。
生涯教育:指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是哦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人的生活形态。
个别心理咨询:是指“一对一”式的咨询,是与较深入的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团体心理咨询:又称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
问答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2)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心理健康的评价(1)适应良好;(2)无心理困扰;(3)有较
强的复活力
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适应问题
1: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对策(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及时运用反馈和评价(3)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4)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努力
2:教师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对策(1)做好上课笔记(2)课前做好笔记(3)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 3:学习自信心不足—对策(1)积极的暗示(2)辅导学生建立短期目标,从小成功中获得成就感(3)改变参考系,参照自我的进步
(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1:师生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更新教育观念(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位置,注重师生互动(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安排互动(2)班集体建立详细具体的规范(3)营造积极的班风(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认知水平(5)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首先认识到任何家庭亲子都有矛盾(2)既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考虑父母的(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4)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承认改正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趋势:P 82(非重点内容,但看下书)
自我认识的的途径和方式
(一)物质世界
(二)社会世界:方式:1:社会比较2:
反射性评价
(三)心理世界:方式:1:内省2:自我知觉过程 3:因果归因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尊的培养 方式:(1)教育学生学会
自尊自重(2)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二)自信心的培养 方式:(1)给与学生积
极评价(2)因材施教发掘潜能(3)自我竞赛获得自信(4)创造机会发挥特长(5)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三)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经常是无条
件服从、崇拜和敬畏的。
(二)在初中阶段后期,特点如下:(1)学
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3)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具有选择性(4)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师生关系的分类: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拒绝型。
师生关系的教育和辅导(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
(一)尊重学生,注意师生互动;
(二)自我提升,注重师德礼仪;
(三)不断学习,提高管理艺术; 同伴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教育方式:(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同伴互动(2)建立班级活动规则,重视学生非正式团体
(二)交友原则:(1)善交益友;(2)乐交
诤友;(3)不交损友
(三)交友技巧:(1)倾听;(2)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1:了解子
女对父母的期望,包括(1)关怀与帮助(2)倾听与理解(3)爱与积极情感(4)接受和赞许(5)信任
2: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3: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方式
(二)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
巴昂-1997-世界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 建立关系的技巧:(1)同情;(2)无条件积极关注;(3)真诚;
生涯教育辅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升学和择业的决策能力与技巧
情绪的一般功能:包括适应功能,机动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认知(2)积极的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3)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怎样合理表达情绪:(1)觉察自己的情绪(2)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3)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4)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5)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
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实施分享与体验教学(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
第八章重点看:个别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形式,影响因素,技术 特点:(1)心理性;(2)职业性;(3)人际性;(4)成长性。影响因素:(1)个别心理咨询的共同要素;(2)咨询师的因素;(3)来访者的因素(1:心理痛苦的程度;2:改变的动机;3:人格特点);(4)其他因素(1:资访关系;2:理论,策略和方法)。
个别心理咨询的设置:环境,时间 过程(1)进入与定向;(2)问题—个人探索;(3)目标与方案探讨;(4)行动转变;(5)评估/结束 常用技巧:(1)积极倾听;(2)询问;(3)观察;(4)面质;(5)自我暴露;(6)解释;(7)指导
关于活动设计:P152
最后一个问题: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差别?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具体培训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要尽快完善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妄自菲薄只会降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并最终动摇自己对做好自身工作的信心。
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