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
《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设计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二、教学评价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第二篇:高中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激发对摩擦力产生好奇心;自我获取和构建摩擦力知识;顿悟物理分析、对比、概括等思维品质;培养物理实验探索的能力等要素。
二、核心概念 摩擦力及产生机理
三、问题思辨
课堂教学设计,始终保持对学科问题的惊疑和追问;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善于发问,更加深入认识学科问题;对自我教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完善自我教学方式、反省自我教学存在问题。问题思辨侧重点是发现教学的疑难问题、寻找造成疑难问题的原因和设计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思路,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讨。
四、教学过程
【激发好奇心】活动时间:上课0-5分钟之内
【情景创设】运用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播放:超市电梯、传送到运输物品、学生爬杆、运动鞋凹凸底面、汽车轮胎的花纹、自行车转轴上油等等。
【激发好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跟着电梯一起运动?学生爬杆如何向上运动?运动鞋花纹作用是什么?转轴上油起什么作用?
【自我获取构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活动时间:上课6-10分钟之内 【深度阅读】布置阅读内容、规定阅读时间5分钟;提出阅读要求:摩擦力类别及特点、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通过对两种摩擦力对比分析,概括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解疑归纳】师生交流阅读的结果,教师帮助学生解答一些阅读过程疑惑问题,对摩擦力知识内容进行归纳。
【解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活动时间:上课11-20分钟之内 【设置问题】物理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摩擦力及方向 例题1: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1页例题2 例题2: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1页变式1 【分析困惑】师生共同研讨解例题1、2两题的疑惑问题是什么(例如“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提出消除疑惑的办法。
【效果评价】教辅材料《顶尖课课练》P45页变式1 依照学生完成题目情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
【实验探究-培养学科实践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时间:上课21-40分钟之内
【实验内容】:物理1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P71页《实验与探究》 【实验要求】
1、观察:
物体静止、物体刚运动、物体运动过程等三种情况,弹簧秤读数的任何变化。
2、处理:
弹簧力大小可以直接读出,而摩擦力是否能直接读出? 物体静止时,弹簧力是否等于摩擦力?物体运动时,弹簧力是否等于摩擦力?两者大小相等条件是什么?
物体刚运动时,弹簧秤读数为什么突然变小,是什么原因? 【汇报成果】学生汇报观察和数据处理的结果,对结果表达自我的看法。
表达追求是“自圆其说”。
【布置作业】活动时间:上课41-45分钟之内 【总结】归纳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
【作业】物理1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P76页作业第3、4、5题。
第三篇: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实施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利用事物有益方面,减少或避免有害方面。二.教材分析
1.《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2.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重力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再次应用。本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测量滑动摩擦力(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4.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
1、以实验现象为主 摩擦的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必须尽量做好。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有好处.
3、用学生小组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使学生知道即可. 四.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2.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
(三).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长木板、棉布、砝码 装水杯子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两个,重力和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力
师: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探究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大小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可能会有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举出相应生活中的实例,准备适当的多媒体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结论: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课堂达标 题型一 选择题
例题1.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知识点 :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师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摩擦力必要的三个条件 解 析 如木箱放在水平的地面上,虽然木箱底面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它们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但它们之间由于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A、C选项是错误的。当木箱放在水平运行的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木箱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木箱与传送带之间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故选项B也不对,选项D是正确的。答 选D 例题2. 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知识点 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点拨 只要记住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类题目都比较容易 解 析 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都是用增大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拔河比赛时,人能握住绳子是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绳子就要滑出.因此,在拔河比赛时,手对绳子的摩擦力是有益的.所以A、C、D选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在B选项中,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是有害摩擦力,它是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从而达到减小摩擦力目的. 答 选B 题型二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题1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弹簧测力计 B木块 C木板 D棉布 E砝码 F水杯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2)为了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 在木块上放上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使砝码和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3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①、②、③)中哪—个的正确与否。()B.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点拨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怎样测摩擦力的大小;二是控制变量法.在检验“猜想①”时,如何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检验“猜想②”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对接触面的压力;在检验“猜想③”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一些变量,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在学习物理探究过程中,要经常用到这一种研究方法.
解答 为检验“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粗糙程度有关,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使其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因此,根据提供的器材应选用;A、B、C、D、E。
“步骤2”是木块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木块肘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目的是在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步骤2”是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的,故应填“步骤2”. 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必须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再增加一个步骤是:将木块侧(或竖)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步骤l”进行比较.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板书设计: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概念:接触 相对滑动 阻碍的力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 压力大小
三: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单位:鸡东县永和中学
姓名:王 晓 明
时间:2013.10.28
第四篇: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物信院物理二班 蔡永志 学号 200913025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区分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实施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4.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利用事物有益方面,减少或避免有害方面。
5.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不要用感性来代替理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客观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才是真理,否则都是谬论.二.教材分析
1.《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
2.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力、重力、二力平衡条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并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加深理解,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再此应用。本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4.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三.教学方法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四.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三).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棉布、砝码、盛有水的水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两个,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
师: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题型一 选择题
例1.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知识点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解 如木箱放在水平的地面上,虽然木箱底面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它们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但它们之间由于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A、C选项是错误的。当木箱放在水平运行的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木箱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木箱与传送带之间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故选项B也不对,选项D是正确的。答 选D 例2. 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知识点 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闯关点拨 只要记住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类题目都比较容易 解 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都是用增大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拔河比赛时,人能握住绳子是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绳子就要滑出.因此,在拔河比赛时,手对绳子的摩擦力是有益的.所以A、C、D选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在B选项中,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是有害摩擦力,它是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从而达到减小摩擦力目的. 答 选B 题型二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1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弹簧测力计 B木块 C木板 D棉布 E砝码 F水杯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2)为了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
步骤2 在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使砝码和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3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如图丙),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①、②、③)中哪—个的正确与否。()B.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怎样测摩擦力的大小;二是控制变量法.在检验“猜想①”时,如何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检验“猜想②”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对接触面的压力;在检验“猜想③”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在以后学习物理过程中,要经常用到这一种研究方法.
解答 为检验“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粗糙程度有关,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使其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因此,根据提供的器材应选用;A、B、C、D、E。
“步骤2”是木块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木块肘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目的是在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步骤2”是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的,故应填“步骤2”.
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必须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再增加一个步骤是:将木块侧(或竖)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步骤l”进行比较.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板书设计 1.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 3.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我和摩擦力有个约会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能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生活有科学的态度。【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2、写出发现的新问题。
第五篇: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的课?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对一堂课的质量进行评价?这是一般教学论研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现有评价指标的首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比如是否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是否采取了小组教学,是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等。依据这些指标来对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在特定教学理念下产生的,它们也只能适用于特定课堂的教学,如果把它们作为一般评价指标,那就必然会导致表演式的课堂教学,甚至会出现一些课教学实际效果平平,评价得分却很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较大普遍性,是当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毒瘤,需要下决心予以根除。
把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指标,是对课堂教学标准的一种偏见,依据它不可能对课堂教学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比如,为什么只有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课才是好的课呢?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课为什么就一定是好的课呢?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因为信息化技术使用不当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比如由于PPT的使用导致课堂教学信息传递速度过快,这是我们早就发现的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其它问题,比如有些课的内容明明主要是由教师阐述清楚重要概念,却也要放在机房中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座位过于分散,且由于电脑的存在而干扰了其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学生其实已经在渴望教师放弃信息化教学手段,回归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他们感到这样和教师的关系更为亲密。其它方面同样如此,比如小组教学一定是最优的教学组织形式吗?不见得,有些课堂是要求学生人人过关的。
对于教学研究来说,当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对于通过长期研究取得的成果,我们当然会期望它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探索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区分开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首先必须坚持中立原则,即不对任何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带有偏见,它需要坚持的唯一指标是,在确定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前提下,看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内在逻辑一致性。尤其对于教师所设定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关注教师具体采用了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破解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有评价指标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主次不分、层级不明,以致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过于关注一些细节,而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指标的评价。比如许多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的仪表仪态作为一级指标。对一位教师来说,保持良好的仪表仪态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把该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教师在仪容仪表上是不会有特别严重的问题的,这就使得该项指标往往形同虚设;有些教师尽管在仪容仪表上存在一些缺陷,却是该教师的个性所在,而且学生不反感,有时学生反而认为这是该教师可爱的一面,情况如此,该怎么评价?其实仪容仪表应归入更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中,即“教师自我形象与师生融洽关系的积极构建”,而该指标的上面应当还有更大的指标,那就是“教学的社会过程”。再比如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中往往把教师的语言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作为评价指标,而该项内容其实应归入到知识教学这条指标中,而知识教学又是与技能教学、思维教学、职业素养教学相并列的指标,且他们同属于更为上位的指标,即教学的本体过程。过于关注细节性指标,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真正影响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缺乏深入理解。
归纳起来,一堂课应当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的本体过程、教学的社会过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与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教学的本体过程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应占较大权重,评价的内容应当包括教师在知识、技能、思维、素养等方面的教学效果,以及是否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了钻研,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教学的社会过程是教学评价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与学的问题,有效教学必定发生在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中。该指标会涉及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激励、班级公平环境的营造、班级秩序的构建与管理等方面。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涉及教学进程的合理把握、非教学时间最小化、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内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如何把课上完,却很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这是教学中常见却又极为严重的错误。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包含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更应关注教学中教师实际做了什么,而不是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结果是由过程导致的,只要教师在符合要求地做,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取得就有了重要保证。然而这个结果又不是过程所能完全决定的,因此一味地根据教学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并不客观,在职业教育中这个评价指标尤其不合适,因为它会导致教师不愿意教问题多的班级和学生。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