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
目: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
院(系):
专业:
评阅教师: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但是,转基因产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仍然还有诸多疑问: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可能。关键词:转基因安全性应用建议发展前景
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y to the derivative.Sources of gene fragments can be extracted the desired gene in the genome of a particular organism,Can also be synthetic specified sequence of DNA fragment.The DNA fragment was transferred to a specific biological,With its genome reorganization,Then artificial breeding generations from recombinant,To obtain stable performance with specific genetic traits of the individual.The new characters of this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recombinant biological increase expected,Breed new varieties.But,Effects of transgenic products in real life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So far,There is no official discloses transgenic products ingredients with the list of ingredients and long-term safety data tracking study.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Transgenic crop after itself is already the natural biological pest natural enemies,Possible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balance.Keywords: Transgenic
Safety Application of sugges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一、转基因的发展历史
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 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二、关于转基因喋喋不休的争论
1、“方”、“催”大战微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批准种植转基因经济作物的国家之一,在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技术上也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中国发展转基因作物却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及其产业化问题也一直被学术界关注。大家都知道,崔永元和方舟子的隔空骂战自2013年9月一直持续至今,这场开始于方舟子“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微博的争论,先是论战于科普转基因的资格,继之以崔永元在美国的实地走访,终以二位意见领袖互揭隐私、对簿公堂的方式告一段落,即便如此,崔永元仍旧意犹未尽,称;“肘子终于决定告上法院了,太好了!就等这一天呢!咱们法院见!”而这种转基因的争论都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 关于转基因的争议
2.1、在安全上,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存在一定威胁,包括过敏原、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转移等;对环境有潜在影响,包括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
2.2、在技术使用和知识产权上,有人担心,世界粮食生产可能会被少数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会日益依赖发达国家,也可能存在生物剽窃,或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等现象。
2.3、在道德上,谴责之声质疑转基因违反自然生物的内在价值,通过混合物种之间的基因篡改自然,并反对植物中存在动物基因。另外,有些国家并非强制性要求标记转基因食品,而且还存在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而未进行标注的现象。
2.4、从社会角度看,转基因技术给富裕国家带来了更多利益,而不是贫穷国家。发展前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顽症肆虐、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中,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企业界、金融界竞相投资和争夺的热点。基因经济是从各种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崭露头角的,仅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为例,自199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延熟保鲜的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批准上市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应用发展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获取与应用协会(1SAAA)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74%,抗虫棉约占棉田总面积的71%,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32%。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个发展中国家和12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2年的5867万公顷,6年间增长了约35倍。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从1995年的0.75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亿美元,即5年间增加约30倍;进入新世纪后的前3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市场价值每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2年高达42.5亿美元,世界市场预测2010年将达250亿美元!
四、对我国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几点建议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中国必须靠只占世界7%的可耕地来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而且,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的发展和荒漠化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经济加速发展和人口继续增加,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各种疑难疾病和传入的“现代顽症”的严重威胁,使中国比别国更加需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和其他生物技术,实现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待转基因及其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认识。
首先,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及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的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转基因产品贸易不断增加,我国应合理地利用WTO规则,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增强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我国政府已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国家级的综合性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法律,现有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存在诸如没有界定适用范围、科学的预见性不够等缺憾。根据我国国情,高屋建瓴地制订和规范生物技术研究及转基因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刻不容缓。
其次,必须确立科学客观的转基因安全评价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规程原则,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行之有效的转基因生物跟踪监测和监督报告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建立超前的技术贮备,保证我国的转基因事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此外,进一步完善和协调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控体系,保证我国转基因研究及其应用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有序发展的同时,避免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转基因生物的试验场。
最后,需要大力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科学宣传,加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某些消费者之所以暂时对转基因产品持某种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则是对这一高科技缺乏基本了解,加上少数新闻媒体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不加分析炒作误导所至。从事转基因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和公司有责任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媒体要客观、科学宣传转基因产品,以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五、结语
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转基因的不利方面。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核能的开发利用,在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核能同时也造出了对人类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核武器;农药的应用对于防治农作物害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农作物大幅度的增产,但同时也对人畜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转基因技术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参考文献
[1] 黄文昊,刘祖云.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9期)2010(5)[2] 肖唐华,周德翼,李成贵.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行政监管特点分析[J].生态经济,2008,(3):91-94.[3] 张丽丽,曹晶,李宗军.转基因大米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4):9-12.[4] 马爱平.转基因:争议中前行还是徘徊[J].中国农村科技.2013,(6)[5] 张臻.面对转基因:让我们做一个“中间派”[J].华东科技.2013,(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67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重组蛋白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和抗肿瘤新药等功能产品,开展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
3.考核指标:针对获得的定点整合或基因组精细编辑的转基因奶牛,进行育种价值评估,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2—3个,达到转基因牛新品系认定标准;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转基因奶牛2—3种,申报安全证书1—2项;转基因牛育种基础群总数量达500头以上,选育转基因种用公牛20头以上,具备年生产转基因牛5万头以上的能力;转基因牛重组蛋白表达水平达3克/升,乳蛋白率提高10%以上,过敏源蛋白含量降低50%以上;制定转基因牛新品系的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获授权专利6项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转基因产品抽制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整合和验证专项“十二五”期间研发的转基因生物抽制样、检测和溯源技术,形成系统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新性状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溯源技术体系,满足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需求;建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系特异的检测与溯源技术标准,为重大产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撑。2.研究内容:开展“双抗12-5”、“C0030.3.5”、“ZH10-6”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品系特异性的新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食用饲用转基因产品的高通量筛查技术和试剂盒;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建立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鉴别技术;针对叠加性状转基因玉米、基因编辑猪等,研究新型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深入开展转基因生物非预期效应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杨树、油菜等拓展物种的转基因产品抽制样技术,研制“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智能溯源和现场快检技术和设备。
3.考核指标:制定转基因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0—35项;开发检测装备、试剂盒、试纸条等产品10—20种(套);制定相关技术标准15—20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30项;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培养生物安全检测和管理人才25人以上;举办科普讲座3—6次,发表科普文章6—9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四)转基因油菜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从提高油菜籽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两方面出发,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建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体系,培育具有除草剂等抗性的高产品种,达到产业化水平。2.研究内容:整合已有抗除草剂基因资源,培育高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基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育性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核不育系统中50%可育株分离问题,创制100%全不育群体,培育两系高产杂交新品种;开展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及高产杂交组合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开展转基因新品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研发适合转基因油菜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的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性指标稳定、满足国家品种登记标准的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3—5个,进入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研发新型核不育系统全不育群体3—5个,培育高产杂交组合5—10个;提交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1—3份;获得专利或新品种权4—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油菜转基因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良好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油菜研发基础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资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五)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人工林培育急需的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对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 释放阶段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开展抗虫转基因杨树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研究,实现转基因杨树产业规模化。
2.研究内容:研制不同区域主栽杨树品种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已鉴定的BtCry3A、BtCry1A、Vgb、SacB、JERF36、DREB、Myb216等基因,创制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种质;开展抗虫、抗逆转基因杨树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研发抗虫转基因杨树高产、高效规模化繁育及栽培技术,扩大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种植规模。
3.考核指标:培育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优质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4—5个,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60%以上,抗旱能力提高10%,耐盐碱达0.4%,木材组分或密度等材性改良达10%;15—20个转基因杨树新品系进入中间试验,8—10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申请生物安全证书2—3项;建立规模化安全栽培模式,研发转基因杨树新品种配套产业化技术1—2项,推广转基因杨树5000亩;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3—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杨树转基因研发基础及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杨树研发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 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六)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构建落叶松规模化转基因平台及基因组编辑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完善转基因落叶松良种规模化繁育体系,推进转基因落叶松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构建落叶松基因组编辑稳定操作平台,完善高效育种体系;采用DREB、BADH等抗旱基因、GFMCry1A、Cry2Ah等抗虫基因,创制速生抗旱、抗松毛虫、金龟子等优良杂种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转基因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干旱瘠薄条件下进行示范;创新转基因落叶松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规模化品种繁育体系。
3.考核指标:建立高效的落叶松基因组编辑和转化技术平台以及品种化繁育体系;创制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3—5个,抗旱能力提高20%以上,抗虫性达80%以上;培育速生抗旱落叶松转基因新品系2—5个,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生长量提高30%以上;2—5个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进入中间试验,1—2个新品系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研发品种繁育产业化体系1—2套,营建试验林500亩。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长期从事落叶松细胞与分子繁育、良种培育、转基因研发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落叶松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七)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等性状突出的转基因苜蓿转化体,培育具有生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所必需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种子繁育技术体系,为转基因苜蓿产业化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转aroA等基因抗除草剂、转Cry1A等基因抗虫、转ZxNHX和MsDehydrin等基因耐盐抗旱苜蓿转化体,开展分子鉴定和表型稳定性分析;采用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和多年多点鉴定,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的制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转基因苜蓿新品系8—12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其中具有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苜蓿新品系3—5个;研发转基因苜蓿 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1—2套。申报发明专利30—40项,获得发明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50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相关企业等联合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八)转基因竹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具有育种价值功能基因的验证、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目标性状早期预测三大核心技术,建立竹子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评价体系;创制纤维含量高、竹材力学性能好、耐低温能力强的转基因新材料,培育新品系,保持我国在竹子品种培育方面的国际先进地位。
2.研究内容:优化建立竹子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PeCesAs、PeDWF1、BoGPIAP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PeNAC1等转录因子,开展慈竹材性改良转基因研究;利用BoSus1-
4、CMO、BADH等渗透调节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和PeDREBs、PeWRKYs等转录因子,开展麻竹耐低温转基因研究;建立转基因竹子纤维长度、竹纤维组织比量、耐低温等转基因性状检测和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建立2—3个竹种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达到90%,建立1—2个竹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 效率达到1%;创制有育种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10—20份,其中2—4份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转基因慈竹纤维含量提高10%、纤维长径比提高10%,转基因麻竹耐低温-2℃;申请发明专利3—5项、新品种权1—3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由专门从事竹子研究的国家级单位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九)转基因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围绕花色、花型和花期等重要观赏性状,突破高效、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异转基因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种。
2.研究内容:以较为成熟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体系和不定芽分化成苗体系为基础,优化牡丹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技术平台及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出发,转入THC2′GT、FNS、OMT、GT等关键结构基因及MYB、bHLH等重要转录因子,调控花瓣内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过增加查尔酮和芹菜素的含量,创制黄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通过调控花色素苷的甲基化及糖 苷化修饰,创制红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采用AP1、AP2、AP3、AG及SEP等MADS-box基因,创制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采用促进开花整合子SOC1、FT和LFY等基因,创制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牡丹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建立牡丹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
3.考核指标:优化建立牡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创制转基因牡丹新材料30—40份,培育黄色或红色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系2个,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其中2—3个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建立一套完善的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年生产量达5000株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牡丹转基因研发基础且能够组织产业发展的单位牵头,联合有牡丹分子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十)略。
(十一)略。
二、重点课题
(一)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围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和猪、牛、羊育种的生产需求,重点创制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 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为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为重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分子标记选择和常规育种等技术,围绕抗病虫、抗除草剂、产量、品质、抗逆(耐旱、耐盐碱)、养分高效等性状改良,重点遴选对农业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
3.考核指标:创制并遴选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20—30份,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申报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2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功能明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已获得转基因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产品,已批准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常规育种的条件设施基础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较强的育种实力和良好的育种业绩,并 12 成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二)重要基因克隆
1.研究目标:遴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重要性状新基因,为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
2.研究内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类突变体和优异种质资源,从多种生物中克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耐旱、耐盐碱、富集重金属等)、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高光效等重要性状新基因,并明确其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和猪、牛、羊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3.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基因20—30个,并明确其在目标作物或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PCT专利3—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体系;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成功克隆了重要性状新基因,基因功能明确,拥有相关基因专利,已明确基因在目标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材料已批准进入中间试验以上阶段。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三)转基因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转基因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转基因技术和调控元件,为创制转基因动植物新材料提供技术方法。
2.研究内容:开展新型转化系统、基因定点整合、基因组编辑、无选择标记等基因操作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组织、器官、时空特异性以及诱导性高效调控元件研究,获得促进转基因稳定遗传及可控表达的调控元件。
3.考核指标: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新型转化载体10个以上,获得功能明确的调控元件10个以上,研制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15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 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调控元件已获得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文章,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材料已进入中间试验。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四)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新型转基因产品,研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为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2.研究内容:针对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的新型产品,研究其安全评价指标和流程。
3.考核指标:研制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指南各1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相关文章。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第三篇: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关系浅谈
机电学院
摘 要: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决定一种生物性状的基因分离转移到另一种不具备这种性状的生物中去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被视为一种全球化的生物技术变革,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很多全新的问题。关键词:转基因;道德伦理;关系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这项技术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使其具有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性状,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但是,与以往传统科技不同,基因是控制一切生命运动形式的物质,基因科技直接以生命体以及人类自身为对象。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产生了复杂的关系,围绕这一话题,当代社会展开的激烈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及其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该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究竞把哪些价值目标(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往往要以暂时放弃或牺牲其他同样皿要的价位目标为代价)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而关于价值目标的优先性的考虑,主要是一个伦理和政治问题,而非科学问题。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便不可避免地要与相关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
二.转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生态伦理观冲击。在这一层面,生命伦理与生态伦理交叉起来了。转基因实际上是对天然的基因库的一种人工干预或人为改造。首先,这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它物种关系辨证一种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生物物种变异进化进程中自然选择作用。转而由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人造生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是否有权来实施这一技术以及所涉及权限范围?这是否符合生态伦理准则?著名的天主教哲学家保罗·拉姆齐(P.Ramsey)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们在学会做人之前,不应该去充当上帝;而当他们学会做人之后,则不会去充当上帝。”美国新泽西州生殖医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业务主任贾克尔斯·科恩博士在2001 年5 月初宣称,该中心利用一种基因改造技术成功地使多名不孕妇女怀孕生子,第一批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到人世间的婴儿已有15 名,这昭示着人从其他生物物种改造转移到改造人类自身。这些无疑都是对于传统生态伦理的一种挑战。
2、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商业利益争议。转基因研究和发展的最初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的, 转基因专利授予更是导致了发展重心的倾斜。转基因的商业化仅仅给一小部分的国家或组织带来利益转基因商业化中的基因专利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冲击很大, 不能给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带来公共利益。由此转基因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引起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这样的后果是不能得到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认可, 引发争议是必然的他对转基因否定态度。
3.生态安全问题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产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川侯美婉在《基因工程一一美梦还是噩梦》一书中, 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的危害, 以及从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方面分析了其安全性问题。2001 年9 月,墨西哥政府报告说,Oaxaca 州的玉米受到一种没有被批准在墨西哥种植的转基因Bt 玉米的污染,该研究测定了来自Oaxaca 州22 个村庄的玉米样品,发现其中15 个污染率在3 %-10 %。2002 年4 月23 日,墨西哥政府再次确认了本土玉米品种受转基因污染的事实,国家生态研究所所长ExequielEzcurra 指出,平均有8 %的植物受到污染,而在有些地方,污染甚至超过10 %。很显然,转基因很可能引发生态污染问题。生态伦理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简单的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由千万种生物所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改造生物体,就有可能过快打乱自然界经过漫长时间进化所形成的秩序,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生物的代谢产物会向外界环境扩散,造成链锁反应,凭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表现形态和潜在危害,也难以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三.转基因技术应坚持的道德伦理原则
1.保护人类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倡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考虑到自然的需要,从而维持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需要,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道德原则。它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置于人类道德关怀的庇护之下,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过程中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对立面的动态平衡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链。“一物降一物”,正是生物链的真实写照。应当尊重自然的完整与稳定,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与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自然对于人类的生态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在于人类赖以栖息的地球是一个凭借生物即生命活动实现能量转移和物质元素循环的地球。地球上的每一自然物在维持自然之和谐中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都同样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享用不得妨碍其它生物对自然的享用,我们要尊重所有生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权利,我们必须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无条件地维护物种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能成功地抵抗压力。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3.生态效益原则。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经济的增长来涵盖发展问题,把经济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开始共同关心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生态环境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因而生态环境不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为人类提供原材料、容纳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如果我们无节制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将毁灭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并采用在该限度内行得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库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在尊重自然和遵循生态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生态效益原则是指在保护生态系统中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内。而转基因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养出能降解农药、除草剂、塑料、防治重金属污染、清除石油污染的转基因工程菌。经基因改造的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可清除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污染,将可分解石油成分基因工程菌接种到海滩,可清除海滩的原油污染,其清除速度比天然细菌快得多。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价值观以生态文明为社会环境伦理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同自己的生存环境共同发展和进化,强调人类对后代、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它必须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技术能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它可以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四.结论
转基因技术的道德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梳理出转基因伦理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还要依赖道德哲学、生命哲学、生物学哲学、生存哲学的研究, 以此去确立转基因伦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中的各种价值判断。只有这样, 才能使伦理问题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2] 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79.[3] 黄大昉.关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J ].中国 [4]农业科技导报, 2002,(4): 42 [4]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5] 李建军,倪景涛.《植物转基因技术创新中的伦理问题》[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期.[6]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欣译)[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反思当今雾霾问题
施苹苹 专业:金融 学科编号175 学号:
摘要:近年来,雾霾问题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灾害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而如今,雾霾天气已经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它已经从一种天气现象上升为具有污染危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尤为严重,它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治理雾霾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对雾霾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进行反思,从而为应对雾霾问题提供一些启发和应对思路。
关键词:雾霾问题;生态自然观;反思;治理;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雾霾现状及其成因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PM2.5可进入呼吸到深处,因其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致病菌,在肺泡中沉积后会引起或加重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此外雾霾天气不仅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也使得能见度降低,严重时会给公共交通、居民生活起居及工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解决雾霾是关涉到社会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金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5量达标,占21.6%;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5%。此外,达标天数比例分析表明,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32.9%之间,其中4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而8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仅26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0%-100%。由此可见,我国有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而其产生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对于我国雾霾现象,自然原因确实造成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与静风、大气稳定度等因素有关,然而人为原因起着主要的作用。国内雾霾现象严重的城市大多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在其加速工业生产的同时,消耗的能源相应地增多,必然会造成更多的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以及污染处理水平的低下也进一步加重了环境负荷。另外,城市化进程也使得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增多。有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口的不断增长,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而消费者使用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以及燃煤、秸秆焚烧等消费活动,都加重了PM2.5的排放。
二、治理雾霾问题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
解决雾霾问题并非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不仅要在科学技术的角度寻找解决方式,也要在思想观念上建立科学观念。雾霾问题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中,过分地向自然环境索取自然资源而不回报所导致的。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会在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以至于生态危机的悲惨命运。因此,人类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对于处理生态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点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也可以得到印证。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类的生态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相应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神话自然观、有机整体自然观到天人对立自然观,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自我信心以及欲望增长、而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拜减少的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使得人类更多地尊重和崇拜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都更加丰富起来,对于自然界的崇拜也相应地降低,人类开始试图征服甚至统治自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20世纪后,全球范围生态环境出现了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由此应运而生,它“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当今时代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角度看待环境和生态问题
雾霾问题乃至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对自然有根本的依赖性,离开自然界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简单的服从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同时更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的职责,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目前的雾霾问题的出现,表现出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的逻辑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没有尊重自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忽视了大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必然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人类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创造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不仅先于人类历史存在,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资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自然资源虽然不是劳动产品,但它是自然财富,是人类藉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马克思由此进一步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们依据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观点,以损害自然价值的形式创造经济价值,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同时,还把自然界当作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而忽视对自然界的补偿和保护,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自然存在的优先性、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以及自然价值性对于当代社会人们正视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实践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们党对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达出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这标志着一次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一脉相承的,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它的实践与创新。
五、小结
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因此,人对自然不可能做出绝对准确客观的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所以科学技术不应该成为征服自然的工具,而要用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也不应该只是用来谋取物质财富,也应该用来不断开发新能源,用更为环保的清洁能源代替煤炭和石油等能源。
虽然雾霾表面上看来是一个气象问题,但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雾霾现象表露的是空气质量问题,但不管是其成因还是其导致的结果都不局限于空气质量,而是折射出了现今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自然环境超出负荷,所以处理雾霾问题也应当站在一个宏观的、全面的视角。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从理论上寻找到指导方向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地,而是应该进一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我们应该改变目前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现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在社会生活领域,我们要改变不平等和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改变物质欲望驱使下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全面的发展的适度消费方式和绿色环保意识。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动力与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 学 号:2010282080109 姓 名: 彭 迪
2011-1-5
论生态文明建设
彭 迪
(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2)
Peng Di(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ower And Machanical Engineering,Wuhan)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依据。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制定完善相关法规,用循环经济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当代世界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这是我们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1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中国共产党人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这不仅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的走向。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背景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提出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进程的必然体现,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建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生态基础上。
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在相继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危机等,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臭氧层损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全面爆发,而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速,更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危机不断升级,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致使妥善处理和彻底扭转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无序、失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生态文明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资源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必须彻底清算“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表明,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
【】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着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一种文明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
三、主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尊重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机制和创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现今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1.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解决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自然界是“工具性价值”与“内在的生态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为了维护生态价值不去利用自然资源,忽视自然界的工具性价值;也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过度享有自然界的工具性价值,从而破坏其生态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进行媒体宣传、举办生态保护讲座和科普展览,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类的生态环境活动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根本方向,以维护自然发挥正常功能为前提,以符合自然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健康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的生产技术方式为主要开发手段,以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等环境道德原则来调节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
2.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用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又是生态保护的最后保障。为此,我们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领导干部、环保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据此更加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文明应该着重促使一些生产技术部门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尽量少排或不排工业“三废”,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负起应有的职责。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循环经济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靠把资源变成废物排放来实现。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形成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成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2。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合理适量的使用,而不能过度地开发,否则,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这不但阻碍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积极地探索、开发新能源。开发新能源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又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同时也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必要的经费支撑。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深化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力培养高科技人才,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5.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产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林业开发、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其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的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绿色产品,创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同时,我们要发展生态林业,坚持造林与开发相结合,推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用材林,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第三,发展生态养殖业,合理利用土地、牧场、河流和湖泊资源,建设优质畜牧产品、鱼类产品的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养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4。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实施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消费为荣、挥霍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只有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共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论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导报,37-39,2009.1.
[2]于然欣.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J],综合管理,184-185,2009.2. [3]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文化建设,54-57,2008.4. [4]周卫见.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J],法制与社会,187,2010.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