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

时间:2019-05-15 02: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

1、论人类系统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请你从其所在学科出发探讨)

4、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

5、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第三次浪潮与罗马俱乐部的比较的探讨)

上述题目,任选一题开展自由研究,务必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你可以尽情地展示你的想象力,无论对错,务必写出自己的思想,字数不少于5千字。要求:

1.写出论文摘要,字数200字以内

2.写出关键词,不少于3个字

3.论文标题统一用宋体3号加黑,关键词和摘要用宋体5号字

4.正文统一用宋体小四,行距为1.5单倍行距

5.要求有5篇左右的参考文献,格式如:

[1]毛择东: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毛择东农村调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13

[2] 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5:6

[3]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08.17

6.采用校园网上研究生结课论文统一封面

交论文时间:2011年12月24日1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课程题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相关题目

一、论述题(30分)

1、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

答:曾经在很多管理学得教程和理论中看到现代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种了理论也是先阶段最热门也最让人接受的理论之一。它把人的需求是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低层次的需求被实现后,该需求仍继续存在,但不再是主要激励因素,下一级高层次需求将其取代成为激励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断从事有目的的对象化实践活动,不断为满足需求而努力。生理、安全需求为人类维持生存和稳定发展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优先满足的需求,也是推动人类行为的首要动力。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层次的需求即社交和尊重需求会表现出足够的活力并激励人类行为。这一层次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能够生存,而是更加注重生存的环境与质量,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在对自然开发利用过程中,超过了自然界本有的调节恢复平衡的能力,造成社会、环境、生态的影响,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而对于个人而言,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与环境的欣赏,对时代背景和社会规则的认同,当物质极大丰富,衣食温饱已经解决,社交需求也满足了部分,人们开始渴望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个人实现理想、发挥个人能力的最大限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求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在这一阶段人的各种能力可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挥,个人内部及个人与外界均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对自然开发利用,这一层次的需求可理解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及对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们认为资源开发应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谈谈你对“家和万事兴”的认识。

答:中国从古至今对士子及一切有抱负的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断,而中国社会有别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家,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与大大小小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家庭的和谐,社会和谐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庭和谐,既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更是一种清旷豁达的生活境界。了解军事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坚固的大后方对一场战斗甚至战争的重要性,而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就承担着“大后方”的角色。一个没有和谐家庭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已经是所有事业有成者的共识。

家和为强有利的后盾,是做很多事的基础。在某种角度上讲,家庭是我们一生中接触最多,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从这个摇蓝中走向社会,走向理想。没有和谐和睦的家庭,人生是不幸的,也是缺陷的。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寄托着期

望,把理想付诸实现。每个人的奋斗目的都是一样,只要行动就要追求效果,期盼早日达到行动的目的。因此我们祈求有一个和谐社会环境,有一个和睦幸福家庭做支柱,在优越的环境中一展身手,大干一场,让理想变成硕果。这是人生共同追求的效果。但是,没有和睦的家庭,没有人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是实现了,也是付出数倍的代价,甚至超乎常规范畴。总的来说,家庭幸福是人生幸福的根源,家庭是人生旅途的温馨驿站,是事业兴旺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

3、谈谈你对“人生重要的是抉择而不是奋斗”这句话的理解。

答: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付诸努力奋斗之前,首先要看准奋斗的方向。抉择的方向对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方向错了,越努力,我们反而离成功的目标就越远。选择正确的方向,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在择业之初,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如果不能就自己的特长,就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发展方向,那只会逐渐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失去对事业的热情,将自己的事业变成对自己可有可无的仅仅是取得收入的方式,那么成就也必然有限,甚至会耽误、浪费了自身原有的天分,浪费了自己多年求学的艰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出正确的抉择,努力和奋斗才有用,才不会徒劳无功。

人生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正确选择坚持,重要的是我们有时候能够意识方向错误,违背自己规则和规律。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一旦发现自己“搭错了车”,就要及时下车。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弃在错误方向上的努力,重新选择正确的方向,才能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功的目的地。但要注意的是,光顾着抉择,奋斗的时候就少,今后可供抉择的机会就变少了。奋斗和抉择,实力和机会,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两翼,少了一个都飞不起来。两个翅膀相互协调,才能更高、更快、更稳。

二、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0分)

(1)

问题1:材料2对人类传统的认知提出了什么挑战?

答:材料2的说法指出了人类在疾病治疗领域可能存在的误区,或者说变相承认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和主观意志对部分疾病起到的远比用药更有效的效果。对部分现在尚未存在直接有效且有理论根据治疗手段的病症,尤其是心理病症,如果不把它们看作是异常,也就是说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不去干扰它,其实际效果比去干扰它、矫正它可能更好。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了,而且也慢慢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与认同其实,把某些疾病看成是一种常态在人类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指的那些属于精神、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东西,比如与厌食症、焦虑症同属一类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

问题2:材料3的比喻说明什么?

答:法布尔以灯光来比喻人的认识能力,他感觉到他自己的认识能力就像在黑夜里那盏小提灯一样,只能照亮一个很小的有限范围,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也就只能完成那么小块范围的认识。这说明世界是无限广大和无限发展的,而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人类虽然对世界有了很多的了解,但在我们可以理解和认知的范围之外,依然有着更多我们尚未了解和明白的地方和食物,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对环境,对大自然,对承载我们生命的一切事物充满敬畏。

问题3:结合材料1、2、3谈谈你对人类疾病及医学科学发展的思考?

答:疾病,伴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产生,并将一路相随。人类虽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环境在变化,人类在变化,疾病也在变化,在我们尚未了解的医疗领域之外,依然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治疗和解释的疾病。它们一旦发生就会带来痛苦,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消耗金钱,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我们在认同现代医疗制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的同时,也要对我们不了解的,或非主流的治疗方式报以敬畏的态度。毕竟“存在即合理”,很多说法、方式能延续至今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或许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了解。因此,我们要保持着积极认真的态度不断探索医疗科学的新领域,驱散疾病治疗方面的黑暗。

材料1所表明文明社会的医学科学的确久了不少人的生命,使许多疾病都能得到治疗。然而也打破了自然选择的平衡,人类发明药品的初衷是为了延年益寿,自然选择的平衡被打破了。材料2表明某些疾病其实就是自然的一种表现,因此不必非得除之而后快。但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是低估了科学,但事实上是尊重科学,客观科学地看待科学。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科学无法治疗疾病的时候迁怒于科学,并转而投向迷信的怀抱。珍惜自然的每一种状态,例如疾病,应当是我们拥有的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类不应该也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和科学研究,因为如材料3表明科学研究领域来说无止境。总的来说,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为人类征服疾病、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医学科学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有其自身的原因,更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应当通过探索和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和规则,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来逐步增强其正面效应,减弱其负效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和谐稳定发展。

(2)

问题1:材料1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答:材料1说明人依赖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自然界是原料库。而人对自然的贪婪夺取,导致了自然对人的不断报复,引起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现在,生态失衡了,而人类也将为此付出代价。体能下降、精神困扰和人性的异化,都是大自然在警告人类,不要妄图控制,而应该和谐共存。我们要根除控制自然以无限追求物质享受的观念,将自然界视为朋友,而不是奴隶,恢复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问题2:材料2与材料3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材料2表达的观点是: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物品,关键看科学技术由什么人使用以及使用的目的。

材料3表达的观点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我同意材料2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尽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科学技术技能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儿全面否定科学技术。只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开发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就能很好的为人类造福,不至危害人类及生存环境。这

需要我们呢从人类根本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出发,理性看待技术,要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有的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一切都要以健康、和谐、恒久为目标。

问题3: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你认为人类在对科学的应用中,应该如何趋利避害。

答:(1)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是指科学技术的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趋利的一面,也有消极趋害的一面。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在对人类致害。也即是说,科学技术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双刃剑”。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必须确定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正确价值取向,从而规范人类自身行为,不仅要已明确的道德律令来约束人自身的活动,而且要从国家立法上保证科学技术和研究的正确实践行为方向,从而形成科学而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观念,确立人与自然间的系统有机联系。

国家和政府不能只用道德准则规范政府自身、企业与科学家的科学行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道德的沦丧比科技的暂时落后还要可怕,要建立政府、企业、与科学家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科学道德规范,以防止因道德失范和越轨导致技术滥用、错用的灾难性后果的发生。

科学家实行职业自律以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科学节道德自律职业道德得以长存的根本,富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科学家们应该联合起来图谋自救,与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作斗争。

国家必须将道德规范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治理企业行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它的功能是通过组织生产与流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来实现自身资本的增繁殖。这就决定了在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时,必须将科学道德建设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以法律作为道德的下限来巩固人们希图建立起来的道德成果,通过实行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相结合来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企业因科技成果的滥用和对科学家科研意识的不利诱导而引发盲目的后果。

三、阅读材料,写读后感。(30分)

(1)

竞争使人类进步,也使人类犯下过错。在人们追求利益,追求自我价值和实现的过程中,往往只将眼光放在自己所专注的目标上。这样的人容易达到目标,取得成功,但相应的这种做法也会同时带来其他方面的负面效应,可能个人的目标得以达成,但对整体的或宏观的目标却没有好处,甚至带来危害。就如同材料中的推销员一样。故事的最后,他成功推销掉了他的防毒面具,甚至使一座新建的防毒面具加工厂得以生存,他达到了他的目的,成为了一位人所称赞的推销员。但是他的行为为北极熊,为北极的所有生物和北极的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有可能是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就需要无数人,无数生命为他一人的成功买单。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人们口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论断不就是某些既得利益者或者潜在利益群体们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辩驳的嘛。习主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论断就是要在各个层面,各项工作中进行宏观的控制,对社会发展的走向进行控制,为这个国家,为广大百姓办实事,不求虚名,不图暴力,避免乾纲独断,避免纸上谈兵,更要避免因一己私利而危害社会、环

境的行为。

(2)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大幅度加快,快到人们根本停不下来,或者说不习惯停下来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和追求,这其中就包括我。整天忙忙碌碌,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可是却不曾静下来想想这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就是自己应该对待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态度。把握现在,规划未来这些本来应该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事情的问题,我们不去想,反而纠缠在具体的琐碎上。

很多人会在成功后、成名后去渴望原本单纯、自由的生活,并为失去它们而遗憾。其实,我们所遗憾的并不只是自己过去的碌碌无为,即使拥有了许多别人羡慕的东西,最后我们同样也可能感到很多的遗憾:职业薪水很高但不是自己喜欢的,关注其他事情而漠视了与他人的感情。

那怎样才能不留下遗憾呢?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古人云:事在人为。这说明行动是非常重要的。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有好的想法、好的观点,一定要努力付诸实施。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作好就是不简单。当我们经过努力,感受自己被需要、被肯定,这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只有我们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加上我们的敬业的精神,付出我们的努力行动,肯定会有卓越的成绩。这样走到人生末端,我们才不会留下遗憾。

(3)

中国近八十年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却又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不到曾经拥有的幸福感了。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拥有数不清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等等,但是现在的中国人正在逐渐抛弃这些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人们变得越来越拜金,越来越势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都是我们背弃了自己的文化而造成的恶果。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和文化未曾断绝的民族,它能传承至今总归有它的道理。它的包容性,它的思想底蕴为它的延续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如今自然环境加快恶化、天灾人祸频繁发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好像变得越来越艰难,世界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中国的大乘佛教和孔孟学说为人类留下来的历经检验的经典,不读《论语》,无已知做人之精妙。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些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文化,都来运用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文化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每个人都来认识到古圣先贤传统文化的价值,每个人都来学习和传扬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文化,和谐社会就不遥远!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观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演变及发展

。本文依次讲述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自然观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1]。

古代自然观

(一)史前人格化的自然观

史前社会的特征是没有文字,没有理论知识。人类对自然的看法是,自然是一个茫茫的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和有意识的有机体。宇宙中所发生的事情是善恶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或者有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如神所控制。对这种力量进行某种仪式操作,就能够控制自然和社会。

(二)古希腊朴素的自然观

古希腊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社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科学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以思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的,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没有区分开来。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对自然的看法是总体特征就是宇宙是生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

随后,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又提出一种观点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赫拉克利特说宇宙是一团燃烧着的烈火。德谟克利特指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它有两种属性:大小与形状。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按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和分离,形成万物。存在着静止的虚空,原子在其中运动。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自然观,即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理念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具体体现。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寓于造物主摹仿理念创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认为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也没有无质料的形式,质料和形式结合就生成任何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宇宙万物的生灭过程就是由质料向形式不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是有目的的,即发展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的物体与地上的物体有高低贵贱之分,地上的物体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位置,并且自然地运动到这一位置。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不是偶然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世界。

(三)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中世纪的社会特征可以用信仰的时代来概括[2]。该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教合一,信仰至上。信仰主义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形态和表现形式,神学是至高无上的学问,理性、哲学和科学匍匐在宗教和神学的脚下,扮演了为其服务的工具角色。

中世纪的神学家们为了宗教神学的存在和发展,继承和发展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观,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在造物之前就永恒存在的思想——上帝的原形,认为这种永恒思想的运动,从虚无中产生了水、火、土、气、原子以至宇宙万物。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至善的造物主。自然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制的有序整体。

(四)古代自然观评价

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3]。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题。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一)自然观演变简介

近代社会是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3]。近代主要事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社会性运动,典型代表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兴起、工业革命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科学巨人。近代科学的先驱——尼古拉·哥白尼。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由于他坚定不移的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1.笛卡尔的自然观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世界分为形体世界和精神世界,认为物质是形体世界的惟一实体,一切形体都是做机械运动的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广延,物质世界中,只有物物相触才能产生运动。物质的唯一运动形式是空间位移。笛卡尔认为,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机械系统,在上帝给它提供“最初起因”之后,就按照严格的机械地运动规律运行下去,他说,给我运动和广延我就能构造出世界。他还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也严格遵循物理定律。笛卡尔的自然观摆脱了目的论与唯灵论的束缚,但又太过朴素直观。

2.18世纪英国经典机械论自然观

经典机械论自然观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与洛克。他的基本思想是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严格的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物质的外部。这一自然观主要受牛顿力学的影响。

3.18世纪法国极端化的机械唯物论

极端化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和霍尔巴赫。拉美特利的观点是人是机器。霍尔巴赫提出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链条。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

(二)机械论自然观评价

1.机械论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对自然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5]。第一,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第二,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第三,用实证反对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2.机械论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虽然对自然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3],但由于自身的性质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机械性。用力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其次,形而上学性。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再次,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3]。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所作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黑格尔指出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提出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论证了空间、时间、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主要成就: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创立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六条。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第二,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第三,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第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五,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第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的重大意义

人类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局限性,吸取了它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第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

当代科学的突破和自然观的发展

(一)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三大新发现和两个问题,彻底地变革了科学的自然图景,推动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阶段[4]。

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前的危机。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科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相对论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物理学理论,有力冲击着牛顿的时空观。

(二)量子力学

1927年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被证实二者是等价的,后称“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研究的代表主要有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光的本质的发现、玻恩对量子力学作出统计学解释、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及玻尔的互补原理。

这些革命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产生了两个全新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另一方面还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一幅全新的自然景观:其一,彻底推翻了物质与运动无关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物体质量与运动速度、物质质量与时空之间的深刻关联;其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时空不仅与物质关联,而且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属性和方式。同时,它还触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和科学争论。

(三)系统科学的出现和系统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及分形理论、孤粒子理论和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

(四)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自然观建立在新物理学革命和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到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它最深层次、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为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生态自然观

(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人工自然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1、渔猎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

2、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化

3、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树立生态文明观,并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到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演变过程。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

[2]

徐治立.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09

[3]

曾国屏,高亮华,刘立,吴彤。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1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人民出版社

1972:517

[5]

陈何芳.论大学学术发展的系统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动力与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 学 号:2010282080109 姓 名: 彭 迪

2011-1-5

论生态文明建设

 彭 迪

(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2)

Peng Di(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ower And Machanical Engineering,Wuhan)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依据。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制定完善相关法规,用循环经济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当代世界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这是我们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1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中国共产党人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这不仅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的走向。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背景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提出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进程的必然体现,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建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生态基础上。

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在相继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危机等,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臭氧层损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全面爆发,而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速,更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危机不断升级,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致使妥善处理和彻底扭转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无序、失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生态文明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资源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必须彻底清算“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表明,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

【】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着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一种文明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

三、主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尊重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机制和创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现今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1.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解决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自然界是“工具性价值”与“内在的生态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为了维护生态价值不去利用自然资源,忽视自然界的工具性价值;也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过度享有自然界的工具性价值,从而破坏其生态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进行媒体宣传、举办生态保护讲座和科普展览,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类的生态环境活动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根本方向,以维护自然发挥正常功能为前提,以符合自然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健康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的生产技术方式为主要开发手段,以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等环境道德原则来调节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

2.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用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又是生态保护的最后保障。为此,我们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领导干部、环保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据此更加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文明应该着重促使一些生产技术部门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尽量少排或不排工业“三废”,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负起应有的职责。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循环经济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靠把资源变成废物排放来实现。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形成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成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2。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合理适量的使用,而不能过度地开发,否则,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这不但阻碍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积极地探索、开发新能源。开发新能源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又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同时也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必要的经费支撑。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深化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力培养高科技人才,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5.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产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林业开发、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其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的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绿色产品,创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同时,我们要发展生态林业,坚持造林与开发相结合,推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用材林,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第三,发展生态养殖业,合理利用土地、牧场、河流和湖泊资源,建设优质畜牧产品、鱼类产品的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养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4。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实施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消费为荣、挥霍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只有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共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论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导报,37-39,2009.1.

[2]于然欣.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J],综合管理,184-185,2009.2. [3]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文化建设,54-57,2008.4. [4]周卫见.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J],法制与社会,187,2010.2(中).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

摘 要: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 开发安全食品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从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抓好试点、品牌销售、加大投入、建立安全食品监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加快安全食品的开发步伐, 造福于民。

关健词:生态农业;安全;食品

Developing the eco-agriculture to exploit the safe food Abstract: Eco-agriculture,which is the enhancement and subli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on the safety and high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afe food includes the no-public nuisance food, green food and organic food.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safe food, and also has important meaning.In order to develop the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and the safe food,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thes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headship, amplifying the propaganda, doing a good job of experimental unit, amplifying the income, establish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he tempo of the developing safe food, bringing the benefit to the people, etc.Key words: Eco-agriculture;Safety;food

引言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的要求已从原未仅仅是对数量的满足而转变为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此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食品安全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食品安全涉及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环境对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地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原则意义上讲食品的生产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人为污染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应尽量避开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多选择在边远地区,农村以及城市郊区。但由于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人口众多之间的矛盾,使食品的生产难以完全保证满足上述条件。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措施则是强调资源多层次利用与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同时兼顾因此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生产。

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 , 这对指导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这个问题上, 谁认识的最早, 研究的深入, 行动迅速, 措施得力, 谁就早受益、多得益, 既能保证千家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又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言高效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生态农业,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更注重农产品安全性和高附加值。由于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杀虫剂、激素饲料和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这大类食品象一个三角形, 底部是无公害食品, 中间是绿色食品, 顶部是有机食品。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这类食品进行检验认证, 其中前类是我国自行制定标准开发的, 但国际上普通认可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生产、加工并经严格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开发安全食品就要对这类食品同时抓,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1.1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污染因素[1]︿[2]

来自各方面的污染透过生产、加工、保存、包装等环节破坏了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其中在食品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环节存在的主要污染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1工业生产对农作物的污染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除阳光外主要依赖于水、土、空气这三大要素。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三废” 即废水、废气、废物立接污染大气、水源、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未影响。

1.1.2水产品的污染

各种农药、化肥的灌溉用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均以沟渠、下水道的形式排入江河、湖泊、大海使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在此环境中首先是水藻被污染。因为水藻有十分强的吸附功能它能将水中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到自己体内使各类水产品吞食掉被污染的水藻后将有害物质存留在了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带达顶端—人体从而引起人类外慢性中毒。1.1.3化肥与食品污染

平时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在其生长过程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肥料。滥用化肥的后果就是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因为过多的使用氮肥植物吸收后会以硝酸盐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尤其是蔬菜被大量硝酸盐污染后会对人体使康构成立接威胁。1.1.4农药与食品污染

在农作物和果树、蔬菜的栽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农药和化学杀虫剂。它会在农作物上形成残留长期食入有农药、化学杀虫剂残留的食品会在体内蓄积引友中匀巨母。有些农药甚至用量达到了对人体都能引发中毒的剂量,都不能将果虫杀死。1.1.5生长激素与食品污染

一些蔬菜、水果加入了生长剂长得又大又漂亮,但人们都在抱怨肉、鱼吃起未不香了, 西瓜不甜了西红柿、黄瓜没有其味道了。为什么呢刀这不能不与使用生长激素有关。1.1.6抗菌素与食品污染

我们一般在生病时才服用抗菌素但是有时可能在不知晓的情况下经常摄入抗菌素, 因为有时在我们吃一些肉类食品时不知不觉中已投入了不少的抗菌素, 这就是食物的抗菌素污染。

1.1.7动物饲料与食品污染

目前的动物饲料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激素、抗菌素。动物食入有毒、有害的物质会残留在动物的肉、乳、蛋、内脏中,当人们吃动物食品时这些有害有毒物质都会被人全部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

二、生态种养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产品品质,为食品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1.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使其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而不是简单地解决“ 种多种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更深层次要求和主攻方向。随着我国加人, 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小, 目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 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廉价食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食品市场, 另一方面国外将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设立控制我国普通食品的出口。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日趋严格, 绿色贸易壁垒越筑越高[3]。日本、南韩、欧美为避免加入后中国农产品的大量涌入, 纷纷提高了进口检测标准, 如茶叶农药残留1项, 目前世界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349项农药残留允许标准, 欧盟从1996年起将茶叶中农药检测品种由过去的6种增至62种, 并于2000年7月始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残标准, 新标准对部分品种农药三氧杀磺醇的残留限量提高了100倍, 个别的氰戊菊醋甚至达到200倍。美国、俄罗斯等国还增加了对茶叶中微生物项目的检测, 而且欧盟已通过立法, 对输入欧盟的茶叶在欧洲入境港口随意抽检, 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将不准进入欧盟地区, 并实行封存、销毁或退回到原产地, 可见国外对农产品的农残和卫生指标检测将趋于更加严格。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 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超过外方的限量标准, 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有发生, 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正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 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变全面赶超战略为比较优势战略。我国跨越地带广阔, 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 有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因此研究怎样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安全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十分必要。

从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追求来看, 农用化学合成物质在促进食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农药残留、激素积累, 甚至食品遭受污染, 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例如,据检测, 2000年7一8月安徽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 湖北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国家技术监督局年第季度对全国10个省67个批发市场94种小麦产品进行检测,其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超标率达。安徽省淮北市场抽检的20个蔬菜样本中有8个样本农残超标,超标率达40%。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购买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婴幼儿食品以及直接供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等, 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米袋子”、“ 菜篮子”的质量和安全,更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安全考虑, 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开发安全食品, 以安全食品逐步取代常规食品将成为21世纪食品市场的主角。从全国、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主要是有机食品都非常重视, 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为100亿美元以上, 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目前美国有1/3人购买有机食品, 几乎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 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加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与生产。

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我国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 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迎接加入世贸

︿组织后的挑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5]:

2.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

安全食品市场价格通常比普通食品高, 如有机食品国际市场价格比普通食品高20%一,50% 有的高1倍甚至更多;德国有机小麦每hm2产量为4000kg, 比常规小麦减少43%, 但单价上升167%, 总收入增加52%;浙江、江西省自20世纪90年代已生产有机食品出口欧盟国家,并获得高于普通食品几倍的经济效益;江西省婴源县仅33万人口, 2000年出口有机茶创汇300万美元;安徽省池州市肖坑村1999年通过开发有机茶, 绿茶价格每kg提高60多元, 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供不应求, 1999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率先跨入小康示范村行列, 2001年比年茶叶价格又提高了30-40元, 且生产安全食品的总投入并不高于普通食品的投入, 因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 收入持续增长。

2.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在依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增加产量的同时, 也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 农作物病虫害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业生产力下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可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的、有机的生产方式转换, 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控制和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

安全食品, 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 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 谁先行一步, 谁就会赢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经济, 富民强国大有裨益。

3对策与建议

我国应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对策如下:

3.1加强领导, 加快组织实施[6]

在做好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研等工作基础上, 认真组织对全国大型生态类型区域农业及动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 同时做好对国内、国外安全食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 提出各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模式, 确定具体项目,统一调动计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环保、外贸、供销和粮食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 整体谋划, 加快实施步伐。

3.2加大宣传力度, 抓好试点, 以点带面

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 提高全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点突破, 可以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及农业产业化搞得较好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试点, 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取得成效后总结经验在面上推广, 整体推进。

3.3要建设基地, 组建集团, 创立品牌

要建立出口商标, 并通过广告宣传、展览会、品尝会等促销手段提高我国安全食品的知名度, 开拓市场。要与国际有机食品组织以及各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鉴国外“ 替代营销”等先进销售方式, 抢占国际市场。

3.4设立专项基金, 加大投入

开发安全食品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靠农民和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借鉴欧美政府对本国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民给予经济上扶持日本农水省从年开始设立无息贷款的经验, 建议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立安全食品开发专项基金。

3.5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

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 如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饲料业等, 要充分应用相关产业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有机肥技术、沼气技术、种子脱毒技术等, 为安全食品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6建立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7]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标准, 严格按照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类农产品检测检验的手段与技术水平七是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实施力度,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立法, 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纳人法制化轨道[8]。

参考文献:

[1] 方剑锋等.试论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综合控制策略.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5月:38~42 [2] 姚向阳.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4年1月:19~20 [3] 季昆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9月:92~94 [4] 吴斌等.生态体系和生态食品.检验检疫科学.第9卷第4期:54~57 [5] 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 路明.全面开创生态农业建设新局面.生态农业研究.1998,6(2):1~5 [7] 赵晓双.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全面杜绝食品污染.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80 [8] 刘元.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减灾.2004年8月:50

下载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论文(★)

    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反思当今雾霾问题 施苹苹 专业:金融 学科编号175 学号: 摘要:近年来,雾霾问题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

    自然辩证法论文

    正确认识宗教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和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但这两种意识形......

    自然辩证法题目总结[模版]

    1、五行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经济思维原则—奥卡姆剃刀 人们在进行哲学思维时遵循的一条最简单,最省事而又能说明......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学号: ***2姓名:徐素红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指导老师:王英老师任课老师:王英老师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徐素红(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

    自然辩证法论文作业

    “李约瑟难题”及其自然、人文和社会方面的解答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在其著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该难题的含......

    哈工大自然辩证法论文

    关于技术人员和领导人在最近国内重大交 通事故中所应承担责任的几点讨论 最近国内新闻不断,先是温州动车追尾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后是上海地铁相撞,可以说现在对于高铁这些交通......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辩证的看待“双十一”存在的意义 “11·11光棍节”,本是个被中国人生生造出来“向寂寞致敬”的“节日”。自2009年起,更是被一众国内电商倾情打造成一年一度“为了安慰寂寞心......

    自然辩证法论文选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选题1、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论科学共同体与科学精神 3、论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学思考 4、论直觉和灵感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 5、论想象力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