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2 21:0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S100131065申浚

曾经在大学时代就拜读过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著作,但是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这两篇重要文献虽然发表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却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自然辩证法》导言作为《自然辩证法》全书的总结,概括的介绍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文中,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一下历史,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无数的的科学巨匠产生了,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的运动中,自然科学在这个时代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枷锁不断发展。在这个伟人云集的时代,人们开始渴望以科学的自然辩证法正确的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当科学威胁到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当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科学与神学仍有争执,但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就连教廷也不得不承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在随后的年代里,自然科学逐渐的但是却不可动摇的向前发展着,在以牛顿和林耐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我们见到这些科学部门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完成。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立了,一些重要学科建立、一些主要规律被彻底弄清楚了。然而,由于依然受到神学的影响,在这个时代普遍的的存在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的。即不管自然界是怎么产生的,但一旦他存在,那么他就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像对于起因,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只是简单的解释为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在材料的整理上高于希腊古代,但它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方面,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这样地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就产生的东西。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的限制,神学的禁锢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来来解释这个世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但这一时代的哲学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一直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这种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思考方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背离,这也导致牛顿等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虽然他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规律,但是却不能找到这些规律的根源,最终只能迷失在神学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指出,“十七和是把世纪的形而上学,是一些迷人的障碍。”

直到一个哲学家打破这个障碍,康德在1755年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其发现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康德认为地球是某种生成的东西,其上面的生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这样,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这就使得自然科学家们不再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这也告诉我们,在今天,我们提供科学方法训练、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

尽管康德的著作并没有产生直接的结果,但随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康德的论述。地质学的产生,赖尔认为地球在缓慢的变化着,尽管赖尔没有突破当时思想的束缚。只是他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后来物理学三巨匠焦耳在曼彻斯特,迈尔在海尔布朗证明了热核机械力的相互转化,格罗夫证明了“所谓的物理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而得出了运动着的物质的永远循环的最终结论。从拉瓦锡后,特别是道尔顿后化学的突飞猛进,生物学研究中更为精确的考察,到古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各种自然学科的不断发展,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完成,新的自然观的基本上完备,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回到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都是处在永恒的产生与消灭中,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中。只是这个结论是古希腊人天才般的直觉的结论,而在我们这是通过严谨的科学的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的的研究结果。虽然这样一个结论在经验上的证明是有缺陷的,但是这些缺陷被逐渐发展的自然科学一点一点的弥补起来了。

首先是拉普拉斯以一种至今无人超越的方式详细的证明了太阳系是如何从一个单独的气团中发展起:形成的天体逐渐冷却,互相转化的各物理运动形式的交替显著地出现,直到最后但达到化学亲合性开始起作用这一点时,以前没有在化学上区分的元素现在互相在化学上区分开来,获得了化学的性质,相互发生化合作用。这些化合作用随着温度的下降,一部分物质从气态成为液态,再成为固态,这个过程不断更替。当行星有了一层硬壳而且在它的表面上有了积水的时候,它的大气层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下的气象现象的活动场所,它的表面成为地质变化的活动场所。最后,当温度降低到至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地表上不越过蛋白质能在其中生存的限度,那末在其他适当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下,有生命的原生质便形成了。或又许经过了多少万年,才出现了可以再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种没有定形的蛋白质能够由于核和膜的形成而产生第一个细胞。随着这第一个细胞的产生,也就有了整个有机界形态发展的基础;根据对古生物学的记录:生物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的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这些初等生物发展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逐渐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

出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的形态,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一种从自然界获得了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无论是从个体方面来说还是从历史方面来说。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演化,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言语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达的基础就奠定了,从此就形成了人和猿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改造,意味着生产。而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随着人的产生,我们进入了历史。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动物也有历史,那是人赋予它们的。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动物只能适应自然。人类的社会在发展,但是仍然是被未被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左右,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象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样的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

但是一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死亡”,也许经过几万年,几亿年,地球也会死亡,但也可能是经过亿万年以后偶然的,重新回到一开始的样子,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愈来愈被承认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结论: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讲述的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在其中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所得出的观点无一不指向这样一个结论:“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就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上,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以充分的论据和合理严密的逻辑驳斥了杜林的这些荒谬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例如按照杜林先生的意见,现代力学是形成思维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它完全不能说明怎样从不动转到运动,杜林先生自圆其说,这或许可以在严格的静(平衡)和动(运动)之间架起一座桥。但是恐怕杜林先生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揭示出这座桥是怎么养的一座“桥”。

杜林企图用一种唯心主义的,不能经得起科学的验证的“伪科学”来迷惑众人,恩格斯用一系列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文章狠狠的驳斥了他,揭露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

无论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还是《反杜林论》中揭露杜林关于时间空间的唯心主义的谬误观点,我们不然从中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就如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总结的一样: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也就是唯物史观中所说的物质是永恒的,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仔细研读,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其中逐渐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充分的理解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着的这个观点上并从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对于启发和指导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技术自然与辨证法

——技术的利与弊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目录

引言...........................................................................................................................................2

一、技术的本质.......................................................................................................................2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2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3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4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5 结论与建议...............................................................................................................................5 参考文献...................................................................................................................................7 摘要 文章利用自然辩证法方法讨论了技术的本质问题,通过结合历史上的技术性灾难阐述了技术的中立性与价值性,以及价值性中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同时说明了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发展应用引起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 技术;属性;价值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然后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思想品质的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还会一直继续,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幸福应怎样看待,可以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来做出解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1 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 中指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速、快捷;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走向复杂和综合;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一、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2]。由此可见,技术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等特性。

其中,技术的中立性是指[3],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 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价值性是指,任何技术都蕴藏着一定的恶善、对错甚至是好坏的价值取向。而两者的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4]。

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的价值[5]。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样,技术的负面价值也不容忽视。核技术的应用把我们置入了核战争的危机中;冰箱(氟立昂)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塑料袋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全球“白色污染”等。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

技术具有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完全取决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用于建造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的是正面价值的作用;如果该技术为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负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在此体现的是中立的性质。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1513人在这次事故中罹难;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降落时起火,36名乘客丧逃生;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对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1963年意大利维爱特水库的积水溢出,吞没了大约4,000村民;1974年土耳其DC-10客机爆炸坠毁,机上的人员全部罹难;1979年加拿大米西索加火车出轨,毒气泄漏,24小时紧急疏散25万人;1980年印度博帕尔毒气逸出,死亡1万余人,5-10万人受到伤害;1981年美国海特饭店崩塌,118名客人被压死,受伤的人数不下200人;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0亿美元损失;1998年美国德伯鲁克谷仓爆炸,被定为国家级紧急事件;1991年的科威特石油大火,732口油井同时喷火,号称历史上最严重的油井灾难;1993年泰国坎德玩具厂火灾,188名工人丧生;2001年口蹄疫横扫英国,畜牧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约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通观以上大灾难,大都说明了这个观点。印度博帕尔事件中发生的异氰酸甲酯外泄,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6]。无论是由“灵丹”变为“魔鬼”的DDT还是导致“兴登堡”号飞艇事故的罪魁祸首氢气,如果它们没有用来制造杀虫剂和当作助飞艇上升的氦气,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就存在于此过程中,并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7]。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其与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但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技术的社会价值,但同样要适当考虑其它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术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因此,这牵涉到技术价值的评价问题。技术价值目前的评论的方法很多,显得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失误。技术价值的评价首先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们忽视了其中某一环的影响。

从技术灾难性事件看: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像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也就是说对技术的自然属性还没有完全了解,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和个人的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的存在;“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至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明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象征,要不为什么美国的污染公司非要开到印度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不说也罢,首先是一个操作人员的好奇,其次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 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而工业上的灾难,更可以佐证这一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通过对灾难的分析我们知道,灾难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对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没有真正完全的了解,要么是因为技术的社会价值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方面,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8]。技术上不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社会价值也叫做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因为发展科学技术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要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发展现代技术更不旅不受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至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上,既要考虑投资能力、能源、材料、设备的来源,还要保证经济效益。在社会方面,要受到政治、经济体制、政策、劳动就业状况、文化教育水平、人才结构、社会思想、社会心理、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和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在生态环境上,则要对发展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后果作出精确的预测,为技术选择提供充分的根据。总之,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充分支持。所以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是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必 须协调发展。

发展科学技术对缓解我国社会、经济矛盾有重要作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从而可以在农业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产量;在工业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并且能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程度,发展精神文明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能推进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改造,促进安定团结,使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更加巩固和发展,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总之,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要求我国科学技术有较全面的重大的发展。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10]。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11]。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与建议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 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许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米勒在1939年9月成功合成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开创了合成杀虫剂的先河,并因此而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同时也造成人工合成化学品的高潮,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 J].望新闻周刊,1998(1)[2]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科学出版社,2009 [3] 李醒民.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J].兰州大学学报.1991(01)[4]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5] 李功网,万小龙.“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6]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 费多益著.科学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 韩立新著.环境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 田鹏颖著.社会技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5 [10] 郜瑜.试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J].科学之友(学术版).2006(05)[11] 朱艳莉.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现在中国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构建全民重视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敬仰科学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的莘莘学子还在八股取士的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试中寻章摘句,“代圣人立言”。为了一些晦涩生僻的文字,和类似“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文字游戏,多少人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而自清末到民国,多年的战乱,动荡的国运,国内的大师们也无非在现代文学上有些许建树。而此时,却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而此时的国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才开始缓慢地发展。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今天,这种尊重科学、敬仰科学的精神正在被缓慢地侵蚀。乃至出现“学数学无用”、“高考不应考数学”的不理性的声音。而同时,“国学热”似乎成为了一个比较时髦和受人追捧的词汇。也许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的缘故,对此我只能感到颇为遗憾。如今这种重文轻理的趋势,其由来既有中国传统的惯性影响,也有现代社会教育出现偏差的因素。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哲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属于海洋文明,环地中海的环境为手工业和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航海等活动促使人们思索未知事物,探索自然奥秘,思考物质的本质等。从而决定了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将对自然知识的追求作为其理性探索的方向。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哲学家们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认知未知事物的最根本手段。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通过归纳、演绎,得到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因此,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而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后,更是将人与人交往应遵守的礼节、长幼尊卑的秩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中庸的、以家庭为纽带的体系,越来越僵化和固步自封。同时,“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也阻碍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中国的科学发展整体而言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科学的人往往是被看不起的,而科学也被视为奇巧淫技。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韩愈也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张衡、祖冲之、沈括、秦九韶、徐光启等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科学成就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他们之所以知名,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的杰出造诣。例如,张衡的文采,祖冲之的历法,徐光启的政绩等等。而沈括、秦九韶的人品受到当时人的质疑。

同时,中国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也注定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较为滞后。汉语在人文科学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写出优美、感人的诗篇,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等艺术。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却不是那么方便和得心应手。

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有传统中国缺乏科学发展土壤的因素,也有统治者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间,尽管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较大的冲击,但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发射了卫星等。全社会形成了尊敬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的浓厚的学习科学的氛围。相信现在的80后、90后在小时候,有很多是憧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吧。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风气却没有很好的保持。在日益显得浮躁和拜金的社会,专注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我们看到,不少小学生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官”。而曾经销声匿迹的邪教、封建迷信又卷土重来。前不久,在招远,就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全能神教徒杀人案。“吃绿豆能治百病”等伪科学盛行,而大学里的腐败案也呈高发态势。同时,“科学无用论”乃至“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甚嚣尘上。似乎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财富,而非他的知识水平、科学成就。我们的社会在对科学的认知上,确实出现了偏差,亟待纠正和唤醒人们沉睡的对科学的热情。3 构建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面对整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降低,全社会都应警醒起来。倡导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风气,培养民族的科学意识,促进国家整体的科学进步,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普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性措施。在当今社会,娱乐体育明星受到普遍的追捧,而科学家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应该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风尚。发挥现在大众传媒的优势,增加科教类节目的播出时间。让科学家成为全民明星,培养全民崇尚科学的精神。2)提高科学惠民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在社会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应该用科学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干涩的说教。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便利,自然就会主动地学习科学,让科学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创造价值。全民的科学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高。3)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

现在,在高中、大学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而言,自然科学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逻辑思考和理性思维的缺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应该探索在高中和大学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在原理科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因素,在原文科的课程中添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科学素养。4)培养全民的理性思维能力

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重文轻理国家,人文气息非常浓郁,理性思维、思辩观念非常淡薄。对于很多人来说,四书五经、二十五史都能信手拈来,但对力热光声电等物理学常识的知识却非常的匮乏。更严重的是,多数中国人对繁杂的物理学、数学知识视为畏途。而对于传统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却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畏惧艰险、逃避现实的行为。正因为中国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氛围,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它、掌握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攀登科学的高峰,培养全民的思辩能力,应该成为全中国人的共同追求。4 结语

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敬仰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思辩能力和科学精神,让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良斌等。自然辩证法讲义。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资料,2005 2.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前沿。2005/10 3.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民主与科学。2004/05 4.吴素华,郭耀红。如何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02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然而出于对科技新成果的追求,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离了科学的轨道,与此相随的科技失责现象也日显突出。

科学技术影响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滥用科学技术的事件也层出不穷。作为科学技术的开发者和推广者,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这些由科技滥用造成的灾难承担伦理责任成为科学界很多人讨论的中心。在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分工上又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也应该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伦理责任的基本含义出发,引出了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并从依据、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区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最后,根据前面的讨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 社会责任

引言

经历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科学知识不再是少数人兴趣的寄托或享乐的手段,而成为关乎人类进步、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然而科技活动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由于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1]。当今时代是一个人类的生存境况极为尴尬的时代。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人类从自然界摄取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过上了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富足而又便利的物质生活。然而,人类并没有由此而走入理想中的极乐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使人们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困惑与迷惘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科学知识的开拓者和推广者,肩负的国家、社会、乃至于全人类事业的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一、何谓伦理责任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接受社会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社会规则,这便是伦理责任的最初定义[2]。伦理责任有其特殊性,它专指就是个人在与他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则。伦理责任比家庭责任和国家责任范围更广,借用儒家的表述“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责任也就包含在平天下的范围。而今随着人类社会的膨胀式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显得越发重要,这属于伦理责任的新内涵。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指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技活动中的个人和团体 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当使自己的活动及其成果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承担由其活动和成果所直接造成的有害人已的后果[3]。具体来说就是在科研选题、立项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中科技人员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现在社会各界均已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在从事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由于自身职能的特殊性,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也要比普通社会公民大很多。同时,社会又不能过分强调科学家的责任而忽视其他社会成员的伦理责任和社会体制的规范协调作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因为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所处位置中有所不同,相应的伦理责任也不尽相同。准确定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进而使科学技术真正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1)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的依据

近代科学是发源于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当时的科学研究往往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研究的动力主要是私人兴趣而较少社会特性。由于科学界的历史传统,在科技工作者之间还存在着所谓的“科技价值中性论”,并被当作拒绝考虑科学家伦理责任的挡箭牌。“科技价值中性论”是“科学价值中性论”和“技术价值中性论”的简称,前者主要针对负责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后者则适用于负责技术转化和应用的工程师[4]。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于科学本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或者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这种理论包含了两个极端,一是认为科技本身对社会没有影响,一种是科技可以不受约束的影响社会,只要科技本身是进步的,那么这种科技进步便是成功的。这种错误认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过去那种依靠个人兴趣和私人财产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其研究方向、研究支持、研究机构往往均有社会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的成果科技也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没有社会的支持,科学研究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向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开展。

其次,现在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但科技滥用的危险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由以前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变成“万物皆为我所用”,这种改变自然规律的力量越大,人也越容易无视规则,为所欲为。当核武器在广岛、长崎炸响时,人们终于意识到,科技一旦失控将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先进科技的掌握者——科技工作者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才能控制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2)历史问题中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科技创造了不竭的社会生产力,也必然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近现代史中,科学的力量在被不同人所掌控之后影响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进与挫折。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利用自己的力量维护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消除落后与倒退。科技工作者能否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不仅关乎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价值,更影响着全人类的命运[5]。同样掌握了医疗知识,在战争期间,731部队利用普通民众做活体解剖、细菌实验,最终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青霉素的发明者则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全力开发普及,在一战和之后的年代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件中本国的政治立场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个人并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社会动态有独立的判断,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只是一个做研究的机器。在731部队中的科技人员如果说无法判断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他们至少可以看到他们所做的实验和科学研究正在践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说战场上的正义感已经模糊,那么科学家们至少应该认识到如果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被用于制成原子弹、生化武器而在一个区域内造成无区别杀伤,那么他们必须维持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这种责任也许并不是直接的,但是却是毋庸置疑的。

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微薄的,同时,每个人都难免会趋向于本国的的政治立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所以科学家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本国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必须在履行自己作为本国公民的同时,时刻谨记自己基本的伦理责任。无论何种政治立场都不应泯灭基本的良知。

核武器自从其存在之初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二战期间无数原来埋头于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踊跃参加到“曼哈顿”计划中。他们最初的依据是德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相关研究,为了与之抗衡必须领先开发出原子弹,同时个人的专业兴趣也是将众多科学家吸引到其中的原因之一。随后他们取得了成功,而这成功直接导致了近三十万人死亡。我们无法假设如果没有原子弹,战争中还会持续多久,还要有多少人牺牲。但是从那时起,核战争成了每个人的噩梦。科学家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注重自己研究的社会意义问题。无数科技工作者开始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

3)社会问题中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在当前社会的生产生活中,科学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时时存在着被滥用的风险。三聚氰胺和地沟油就是很显著的例子,而经济利益则是这些科技滥用事件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时候科技工作者有时是无辜的,但是更多时候则成为了不法经营者的帮凶。

这时候也许伦理责任并不容易界定,对于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者,他们无法预计自己的研究成果究竟是否会被滥用。三聚氰胺本身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6].可见三聚作为工业原料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当初开发三聚氰胺的主要目的。但是也许是出于偶然,有科技人员发现在食物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轻易提高食品中氮元素含量进而造成蛋白质含量虚高的假象。研究本应到此为止,却有部分技术人员为一己私利将这种造假手段推广到乳制品行业中,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危害。这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完全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手段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将自己的伦理责任抛诸脑后。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无法容忍。

地沟油的提炼技术本来是为了提高婴幼儿食品中的营养浓度,具有良好的初衷。然而这种技术在被滥用后却用来提炼具有致癌风险的地沟油,这其中也必然有忽视自身伦理责任的科技人员的参与。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与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必须成为所有科技人员的共识。

三、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似乎一直相信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因为纯粹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反映,并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与科学相关的活动也仅仅在于科学自身,并不参与个人的价值。或者说,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7]。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而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而作用也日益明显,核战争、基因工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对人类的生存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从科学自身来看,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家一般都是属于某个机构或组织的成员或雇员,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科学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不可能不期望回报的。因此,科学家对于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了,而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的关注就是科学家的伦理责任问题。

科学家在过去主要承担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寻求自然规律及其演化。但是时至今日,基础研究的成果被推广到社会应用领域的周期越来越短,再没有一种科学技术是完全不会产生影响的。同时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杰出分子,有责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造福更多人的事业中去。因此科学家在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就应该考虑如何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唯有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可以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发展的,他的研究才可能 被公众和历史所承认,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如此,科学家也有责任对自己的研究应用情况时刻保持关注。科学家纵然不能完全决定成果的应用方向,也有责任时刻提出自己的意见且对其中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理论(如医药的副作用)进行完善和修正。

科学家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社会结合,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社会 环境和社会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所谓伦理责任对科学家不应责备太过,即不应过分估计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力,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科学家在理论应用过程中的能动性。承担适度的伦理责任有利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早期的工程师(拉丁语ingeniator)是指建造和使用哉争机械”的人[8],直 到18世纪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军事工程,那时的土木工程只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工程,札当程度上听从于国家的指导。不管工程师的技术力量有多强,他都首先要服从,服从命令是他最主要责任。即使后来机械、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不断发展也没有改变工程从属于社会机构(政府或商业企业),工程师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它们远远赶过单个工程师所行使的任何技术力量。

工程师作为技术开发与推广的骨干力量,将实验室成果与普通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滥用、误用,工程人员可以说责无旁贷。科技人员不仅要为研究的直接后果负责,而且还要顾及到研究的间接后果,包括有些难以预知的后果。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他们对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别人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们有责任确保科研成果运用于非破坏性的目的。由于工程师对自己的工作有尤其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着“通告与预防的责任”,这就是说,他们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且对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来说,对其科研活动后果作慎重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是其研究的前提条件。

五、总结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求科技人员对未来承担责任,慎重选择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课题进行探索和开发,承担起对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对人类整体和平与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9]。他们应该尽可能早地看到问题及 其严重性,制造舆论,设计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项。科技应用伦理从科技工作者和经营者良知的内心自觉的角度,与法律规章外在制约的角度一起,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开发活动始终沿着造福于人类的正确方向前进,保持科学技术、经济发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确保科学造福于人类。

科技人员必须重塑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相应的道德修养,做到诚实、正 直、公正、合作和公开。科技人员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他们的身上应充满了人性和爱心,他们的思想应闪耀着伦理的光芒,他们的行为应遵循着法律的规范,他们的良心不再遭受道德的谴责。为此,科技人员在科活动中要有做人的良心,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有支配能力,确保自己研究成果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良心是科技人员内在深刻的思想道德,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道德意志的具体体现[10]。科技人员的良心本身正是道德屏障,使科技人员能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人类造福。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科技道德修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心的责任主体。只有这样,才具备一个科技人员应有的道德素质。

总之,科学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造福,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必须 摒弃各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诱惑,在从事科学活动时,不仅不能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更不能忘记自己对人类命运担负的责任,即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决策,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引导人们获取更具合理性的生活方式,承担起作为当代科学家的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11]。

六、参考文献:

[1] 潘建红.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与伦理责任之管见[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 二期.[2] 陈勇,郭玉松.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伦理学研究.2007.第五期.[3] 李晓光.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第23卷 第一期.[4] 刘让新.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34.[5] 邹俊滔.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D].南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25.[6] 剑飞.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D].东华大学.2007.硕士论文.P52.[7] 张水利,魏明海.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企业导报.2010 三期.[8] 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00.第一期

[9] 刘让新.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39.[10] 王续混,常东旭.科学技术伦理学三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第2卷.第三期.[11] 宋启林.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探求.2003.第四期.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以北京地区为例

名:

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 浅谈雾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

霾给公众的健康、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危害,也正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雾霾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凡事总有其两面性,人们在认识到雾霾对人们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雾霾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本文综合雾霾的成因、现状与危害,以及当前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北京地区雾霾相关数据,分析雾霾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双面性,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实现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雾霾;北京;经济发展;机遇

引言

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尤其是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连续不断的雾霾影响下,不仅给在京工作生活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影响[1]。同时北京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雾霾对北京地区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各方面的,比如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雾霾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之前的预期,从而演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重要的课题。因此,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雾霾的出现,说明了我们在防止环境污染方面做的还不够成熟,为我国地区的环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就业渠道[2]。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及污染物演变现状对雾霾成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双面作用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雾霾与北京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可使北京经济实现平稳持续发展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第一章 北京城市发展及经济发展概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准确地理位置为,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经115°25'至117°30',北炜39°26',面积16807平方公里,市中心海拔43.71米,平均海拔44.4米,年均气温11.5度。行政方面,全市共划10区、8县,东距潮海150公里。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雨量644毫米。1月平均气温-9℃—-4℃,7月约25℃。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左右。主要有汉、回、满、蒙古等民族。工农业发达,传统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历史:50万年前周口店就出现“北京人”。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城,称莉。辽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曾改称为北平、北京,及民国初年,称为首都。北京市常住人口 1961万人(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2009年末北京市公布外来人口是509.2万人,而实际上目前北京市的外来人口己经有800到900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如果加上外来和流动人口(2007年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1.47亿),则超过1.69亿,居全国之冠。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06%,死亡率4.56%o,自然增长率3.5%)。全常住人口密度为1341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5名,次于澳门香港、上海、天津)[3]。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继续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但其内容发生了变化。越到后来,维持增长越来越依靠大工程大项目,由此导致能源消费的急剧上升。具体地说,各地雾霾笼罩下的故宫博物院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遍地开花的“铁公机”类的基础设施,成为拉动GDP的主要手段。对于许多城市,GDP增量的 70%7左右是由投资贡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年增幅是13.5%,199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20%;2003~201 1年,年均增长25.6%。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动荡的经济、金融环境中,面对净出口的下降,各级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增加投资来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2005年起,我国的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已经持续稳定在40%以上,到2011年该比例达到48.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规模越来越大的建设投资意味着对上游钢铁、水泥、塑料、电解铝和诸多化工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众所周知,这些都是高耗能产业,由此导致能源消费扶摇直上。又由于我国相对缺乏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这一格局是难以改变的。煤的燃烧引起的污染在所有常规能源中是最重的。庞大的耗能规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雾霾天气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以北京为例,这些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易受雾霾困扰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对此,虽然有人认为是机动车数量增加的原因,这有一定的道理胆不足以解释整个华北平原被雾霾笼罩的事实。其根本原因,还是地区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的不断上升。北京的煤炭消费得到了控制,但环北京的广大地区是怎样的情景呢?仅河北省,钢铁产量就达到了2亿吨,还存在大量水泥、化工、玻璃和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天津依靠大量上马重化工业,GDP增速连年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以西的山西和内蒙古,则是我国最大的产煤区,有着大量的焦化、煤化和坑口电站。也就是说,北京的南北东西,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区。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其空气质量不好,是理所当然的[4]。

第二章 雾霾与北京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1雾霾对北京经济发展的阻碍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f-1。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121。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 的长久发展。据调研,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分别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1.9%、1.6%、2.2%、1.5%,经济损失分别为18.6、23.7、13.6、5.8亿元,共计61.7亿元[5]。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雾霾,成因于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这些颗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雾;而空气中相对湿度较低时,悬浮于空中的这些颗粒物就形成霾。各种颗粒物的来源大致为来自沙漠化地区远距离输送的沙尘,燃煤排放的烟尘,机动车尾气,以及本地裸露地表造成的扬尘。其中,来自西北、蒙古和中亚的沙尘起因于我国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难以根除,我国广大的黄土高原便是几千万年来的降尘所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对沙尘暴引起的扬尘不会有太好的对策;但强化自然保护、重视绿化、加强对土建工程的管理,可以显著减少本地的扬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远程输送的沙尘[11]。2.2雾霾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2013 年 1 月,北京出现雾霾的天数多达 25 天,仅有 6 天没有雾霾,空气质量整体上处于重度污染状态,雾霾的惊人“耐力”让人感到可怕。处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营销人更关注雾霾中有哪些商业机会和营销机会。探讨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人会骂我,说我是在研究怎样利用环境污染赚钱。其实不是的,我们不能迅速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探讨现实环境下的商业机会。正如我经常提到的,从营销的视角看,问题的背面就是机会,企业应该将成功建立在问题之上。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向中国人发出了一个重要警示——城市发展已经严重不生态,我们即将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付出代价。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商业机会[6]。

最近,日本的空气净化器在北京卖得就很火。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我们该做的不只是生产一些防尘口罩、空气过滤器,我们要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化升级从源头上消减雾霾对城市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带来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和新产品满足需求的机遇。对中石化、中石油来说,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质量,就能抓住品牌美誉度和市场收益的双重机会。燃油品质的提升,将有效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利国利民[10]。对汽车生产企业来说,设计制造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应用更为先进的燃油技术,降低有害污染物排放。未来,能够满足更为严格环保标准的汽车,将优先进入主要汽车消费城市,获得更 5 多的市场份额。

公交和地铁相当于城市交通大动脉,而公共自行车相当于遍布周身的毛细血管,在北京这样一个大都会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输血功能的公共自行车体系,在国内尚无可借鉴之例,其难度也可想而知。首先必须要有长远的定位和规划,北京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正日趋完善,将公共自行车体系与公共交通体系有机融合是加快公共自行车发展的捷径之一[7]。其次,北京市情况错综复杂,各个区县特色不同,需求不一,因此,充分的社会调研是建立公共自行车体系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充分了解市情、民情,才能做好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划。而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社会责任共同体和科技创新两大利器,科技创新可大大提高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责任共同体将对北京市公共自行车体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随着国家强化环境治理力度,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一片光明。环保产业从商业机会上来讲“越污染,越大赚”,清洁能源设备、个人疾病预防设备、楼宇空气净化装置、汽车空气过滤装置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将大有可为。雾霾给人们带来新的共识,离开了干净的空气,大家活得都很痛苦[8]。因此,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再麻木,应该积极地反思和行动起来,用商业的力量改善环境。有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但污染防控制度和产业却依旧薄弱。从降低环境污染到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我们有漫长的路要走,有太多的“债”要还,有太多的责任,也有太多的机会。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可以把经济损失降下来,另一方面可以塑造亿万规模的商业机会,于企业有利,于民众有利,于国家有利[9]。

第三章 结论及建议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

于雾霾的治理,人们多从技术措施着眼。实际上,我国大气污染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为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压力,我国必须摈弃GDP主义,避免过度建设拉动的重化工业膨胀及由此引起的排放。我国需要整体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走出微笑曲线底部,追求以更少的能耗和排放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为能源升级创造必要的效率条件。我们必须严肃地探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引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建设。所有这些,是根治雾霾的基本条件。

总之,短期内需要权衡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应循序渐进,把握治理重点和 治理力度,不可急于求成。可通过二八法则、决策树、民主投票等原理和方法来评价、平衡各项治理措施。决定是否实施治理,以及治理力度。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暂时放弃某项治理工作。但是,此种情况需要慎重使用,并有法可依,否则会偏离雾霾治理原有轨道。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应用以上原理和方法时,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以制定最优方案。另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公众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不同理解,以避免产生社会问题。

经济增长不仅仅指经济量的增长,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发展经济是我国第一要务,雾霾治理也不能偏离经济发展这个核心。长期内需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但是,不能为了“治霾”而“治霾”,应以雾霾治理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雾霾治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通过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转型;解决“城市病”问题;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环保科技研发等方式,在治霾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治理过程中,加大创新力度,完成治霾的同时,增大治霾对经济发展的边际量。

第一,环保金融创新。雾疆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力求创新,可尝试发行环保债券等金融工具,加大集资力度。

第二,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治霾潜力股。因此,需要从国家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调动企业治霾积极性,如将其治霾成本转为税收进行减免。

第三,引进和吸收国外经验、资本与技术。许多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都经历过空气严重污染的阶段,这些国家治霾经验丰富,资金充裕,技术先进,需要充分利用,减少治霾弯路,并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2013,08,24.[2] 马爱萍.可持续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13.35(04).[3] 戴星翼.论雾霾治理与发展转型 [J].经济改革,2013,12.[4] 孙艳艳,吕志坚.城市运行管理 [J],2013,05;28-30.[5] 王华鹏.雾霾治理阻力何在[J].经济;2013,05.[6] 东方网 各地持续雾霾天气北京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多地空气重度污染2013.[7] 刘培林.改善环境和促进增长如何有效统一[J].投资北京,2013.(5).[8] 刘东辉,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J].理论观察,2004.0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蒋再平,北京市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长期影响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硕士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11.[11] 周广强,陈敏,彭丽.雾霾科学监测及其健康影响[J].科学(上海).2013.65(4),55-59.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高龙 摘要:贵州省地区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然而却因此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贵州省的首要问题,自从贵州......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学号: ***2姓名:徐素红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指导老师:王英老师任课老师:王英老师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徐素红(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辩证的看待“双十一”存在的意义 “11·11光棍节”,本是个被中国人生生造出来“向寂寞致敬”的“节日”。自2009年起,更是被一众国内电商倾情打造成一年一度“为了安慰寂寞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含5篇)

    2013—2014学年政治课程论文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读后感 最近通过在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加深了认识。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1. 调研报告或论文一篇,建议2500字左右,题目自选,需有摘要、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对调研报告而言,除上述要求外,还需有调研目的、调研地点或访谈对象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熊煜华2011101300 对死亡的思考 ——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一个人的经历和境遇会影响很多东西,对人生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年幼时痛失至......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精选五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 1、论文样式参见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在学校教务处网页查找),封面稍作改动、后记略去,其它体例要求不变。 2、正文前有中文内容提要,关键词;文后附英文......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 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