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时间:2019-05-12 03: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 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引言

由于人类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因此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去认识自然。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随着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而不断演化。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方式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辩证的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进步,为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自然界的哲学认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自然观演化到现阶段的积极成果,并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来完善自己。

1自然观的由来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观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部分。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 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还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自然观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大的系统。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我们知道,尽管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它们的背后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即物质性或客观性。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它们都存在于人的意识、感觉、精神之外,离开人的意识、感觉和精神而独立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世界的客观性这一命题已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实践所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也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仅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不仅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且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因此自然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化。

1.古代自然观

1.1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也只有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工具的发明,火的利用以及原始种植技术和原始的畜牧技术都是人类的巨大进步,这也是最初的科学技术,也逐渐形成了以几条大河流域为主的原始农业文明。在人类与大自然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艺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的自然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以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势存在。到公元前5000年,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先后兴起了辉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在这些文明古国中,神话或宗教占据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大部分。在埃及盛行太阳神和俄塞里斯神的神话及其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在巴比伦盛行各种人格神如太阳神夏西马、风雨神恩利勒、女神伊西塔和瘟神苏美尔等的神话和崇拜活动;印度则有管理宇宙的伐楼那神和为人类造福的因陀罗神;在中国,则有诸如土地神、风神、雨神等自然神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崇拜活动。

1.2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2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步人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同时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爱琴海地区形成了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源地。与此同时,古代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它们成为东西方古代奴隶社会文明的典范。在自然观上东西方具有相似性。在西方,古希腊的天文观测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的概念。欧式几何开始逐步发展壮大。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在东方,人们制订了精确的历法,出现天干地支记录。同时,中国的医术在此期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农业技术、冶炼、丝织、陶瓷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古希腊的哲学家较关注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研究爱,形成了自然哲学。出现了早起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以及出现了原子论,其观念至今被保存下来,构成影响深远的原子论传统。中国古代的哲学更注重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出现了《周易》记录的八卦说,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有《尚书》的五行学说。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古代的自然观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难以抵挡唯心主义的攻击。

1.3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在此期间欧洲正值政教合一的黑暗时期,在宗教神学的禁锢下。自然科学不能违背圣经教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后来都被经院哲学家用来论证神学自然观而取得了权威地位。中国相对欧洲而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如著名的《齐民要术》等著作。在医学方面出现了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大成者。中国出现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主要是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用宗教神学理论解释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1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

欧洲中世纪末期,正统的神学观念遭到怀疑。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论加速了基督教神学的衰落。中世纪西欧经济、社会与科技经过缓慢的发展,到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一些新技术得到发展。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也传到欧洲,工商业得到初步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国家的海外扩张,极大的刺激了欧洲商业、矿业、冶金、机械、钟表、纺织、造船、等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欧洲还兴起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这逐渐使得宗教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哥白尼提出来日心说,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在宇宙的中心,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和其他行星一样有公转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 行星绕太阳做符合运动的结果。哥白尼的学说史人类思想上的大事件,推翻了1000多年的地心说的观念。在哲学意义上,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因此宗教神学的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抛弃了。

2.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6到18世纪上半叶,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积累材料。除了经典力学发展成熟外,别的学科进展都很缓慢。物理学除了光学,热、电、磁等方面只是初步的研究,化学也刚刚起步,地质学还没有从矿物学中分离出来,生物学也是对动植物的初步认识。牛顿力学解释机械运动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人们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一切自然现象,把一切运动形式都规划为机械运动,因为形成了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基本内容:机械论、外因论、量变论、绝对时空观和绝对运动观、机械决定论。此时分析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被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本质上不变,造成了近代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

2.3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和局限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形成的近代自然观,以比较成熟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近代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于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斗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与近代自然观相联系的分析方法,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机械性,用机械运动代替一切形式的运动,对新出现的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则陷入困境。第二就是形而上学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把自然界看作是本质上绝对不变的。这种形而上学性严重束缚了自然科学家的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大战。最后是不彻底性,由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缺少辩证思维,不能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本性,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最终无法坚持唯物主义而导向唯心主义,向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妥协。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发展

3.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应用,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手工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进入到系统的整理材料和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只要有如下自然科学背景:

(一)发展演化思想的确立

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55年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拉普拉斯用完善的数学,描述解释了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并重新提出星云假说、光谱分析法发明后,人们对恒星的组成元素和演化阶段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天体的演化。在17世纪,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人们对生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围观领域。施莱登和施旺等人提出了细胞学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在他环球考察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所获得的资料,经过艰苦研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和演变越来越成为新的自然观的主题。

(二)普遍联系观点的确立

19世纪,自然科学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开始呈现理论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特别是物理学两大理论综合,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伟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哲学的论断,而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事实了。”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次伟大综合。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都有了重大突破。在新成就面前,是的机械自然观得以确立的那些前提条件土崩瓦解,新的普遍联系的自然观逐渐形成。

3.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突破了经典力学的局限,进入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其一,物质观。自然 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邢台市无限多样的。其二是运动观。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其四是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与以往的自然观相比有一下特点: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人和社会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虑。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题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绩会,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3.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19世纪末20是基础物理学革命的成功,时间里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动摇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后以物理学为先导,不断涌现出新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自然界辩证本质,并在更深的层面上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4小结

从古到今,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然观也在不断的变化。最早的神话故事和原始宗教到如今的以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现代自然观,都是人类不断深入揭示自然界本质的体现。因此,它必将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又受到人类的作用,因此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一词来源于生态学,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活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要从导致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去寻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转变思想观念。传统的思想观念由于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一面,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一面,其结果是导致对能动性滥加发挥。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的管理者、调控者和协调者。自然的崩溃就是人类的衰亡,自然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与自然之友协同进化。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的滥用是导致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离不开科学技术。首先,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其次,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探明并开发利用自然界所蕴藏的潜在资源。再次,之一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创造出 新的替代材料。最后,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的治理和恢复已遭到破坏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不相应的进行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就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实现全球合作。全球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全人类有共同的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通力合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得以全力进行。

3小结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一味发展只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的解决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辩证本质认识层面更加深远,形成了更加科学、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也逐渐意识到人以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而换取经济的进步。唯有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和谐的关系,就将使人类历史发生转折,社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秦志敏,自然辩证法概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李桂花,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3]黄鼎成,《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Name:Chen Yadong Student Number:S20130341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Human beings gradual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from the process that exploration of nature and remaking the nature, and form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nature is evolving, constantly enrich.Human create the brilliant material civilizatio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enormous productivity, but also led to a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Facing the cruel reality, human beings must set up scientific view of nature to seek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mankind.Key word:Conception of nature;Ecological crisi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高龙

摘要:贵州省地区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然而却因此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贵州省的首要问题,自从贵州省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以来,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入境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周边5省、区、市相比,仍属最低,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该如何迎接挑战。通过贵州省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市场发展战略,指出保护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相互的辩证关系,以期为贵州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0引言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相比东部地区还很欠缺,然而在旅游资源方面,却有着很多优势:1)优美原生态自然风光。贵州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6个省级风景区,是我国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2)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贵州是我国多民族省份,境内有40多个少数民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这些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3)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属典型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凉、旅游季节长的特点。贵阳夏季最热月的平均气温约为24摄氏度,最高气温多在33摄氏度以下,个别年份才达到35摄氏度,而相近纬度带的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城市多年绝对最高气温一般可达38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而临近的重庆市,夏季最高气温通常都在40摄氏度以上;冬季(1月)气温在4.7摄氏度左右,比上述城市略高,被称为/第二春城,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本文简单介绍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贵州省旅游的营销策略,最后浅谈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旅游资源的定位与开发

1.1 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

贵州地处川(渝)、滇、桂等周边旅游大省的阴影区,游客入黔要经过周边热点旅游区(如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重庆-三峡,昆明-大理-丽江,桂林,张家界等)的“过滤”,形成不利于贵州旅游市场发展的“网罩效应”。所以,要加速贵州旅游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产品开发观和市场发展观,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精品,瞄准客源市场,重塑贵州旅游新形象。1)形象定位:奇异秀美 的“喀斯特王国”:贵州喀斯特景源景点的类型典型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在我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区都占有突出地位。神秘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旅游区:神秘的夜郎文化、怪异的鬼方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众多的古生物古人类(西南土著人)遗迹以及长征文化、酒文化等构成了贵州本土特有的文化与民俗风情体系,与周边省份的民俗文化风情有着显著的差异。2)客源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从大的旅游动机看,来贵州旅游的主要包括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但由于贵州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进行商务旅游的客源不会成为主流,而休闲旅游又以选择性旅游为主,包括普通兴趣旅游和特殊兴趣旅游。国内客源主要是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省内及川(渝)、湘、滇、桂等邻近省份的都市人群,他们主要看中贵州的喀斯特(岩溶)、瀑布、洞穴、气候、生态(绿水青山),以观光度假为主;境外则以港澳台地区、新马泰等气候炎热地区以及日本、美国等地居民为主,占境外入黔游客的80%以上。由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世界性的客源国,因此以新马泰为核心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才是贵州主要的境外客源地。他们青睐贵州的青山绿水、冬暖夏凉的气候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避暑观光是他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普通兴趣旅游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贵州要着力保护和稳步发展的主流市场。特殊兴趣游客约占目前入黔游客的10%。国内客源主要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或喜欢刺激、猎奇冒险的年轻人;境外客源主要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约占这类国家入黔游客的1/3。他们对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喀斯特生态、洞穴探险、峡谷漂流、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寻幽采风、古遗迹科考等内容感兴趣。特殊兴趣游客虽然目前占入黔游客的比例不大,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游客的消费水平高,旅游综合效益好,是贵州旅游今后要重点扶持发展的客源市场。

1.2 旅游资源的开发 1.2.1树立五大品牌

贵州旅游目前要树立五大品牌:1)瀑布品牌。瀑高74m、宽81m的黄果树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群之一。除黄果树主体瀑布之外,在瀑布周围还有/九级十八瀑0,如总高316m的滴水潭瀑布、宽105m的陡坡塘瀑布、螺丝塘瀑布、银练坠潭瀑布、天生桥瀑布以及6个地下瀑布。世界上其它地区虽有一些比黄果瀑布树落差更大、瀑幅更宽的瀑布,但像黄果树地区如此集中且姿态各异的大瀑布群则是我国独有。此外,赤水十丈洞瀑布、马岭河峡谷瀑布、关岭瀑布、六广河青龙潭瀑布等几十个瀑布都具有开发价值,若对这些瀑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包装、梯进开发,形成网络,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瀑布之旅。2)洞穴品牌。贵州是我国/洞穴之乡。初步调查统计,全省长度超过500m的溶洞数量在3000个以上,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多达800余处。其洞穴数量之多、种类之齐、洞景之奇美都在我国占有突出的优势。织金洞(即打鸡洞)囊括了世界溶洞的各种主要沉积形态类别,其洞体规模、沉积形态、景观效果、旅游价值都可堪称世界少数几个最佳洞穴之一。此外,如龙宫、多宾洞、九天洞、九龙洞等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洞穴亦各有特色。在保护好洞穴的基础上,适度开展洞穴观景、洞穴考古、洞穴探险等洞穴系列旅游科考活动,树立洞穴旅游品牌是贵州旅游的一大增长点。3)原生态多民族民俗文化品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和旅客的日渐理性,旅游者由过去单纯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参与、学习、体验型”转变,由崇尚自然山水风光游转向自然山水风光与民俗文化游并重,由单纯满足游客视觉感官的愉悦升华到对旅游产品“精神文化”的渴求,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更加注重其原汁原味。贵州自古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欠发达、环境闭塞,因此原生态的多民族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完全符合当前游客追求的“返朴归真”和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市场需求,这是贵州作为旅游后开发地区的后发优势。4)红色旅游地品牌。“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现代革命胜利的转折点,闻名国内外。通过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把“遵义会议”及附近相关的红军

总政治部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战役等革命历史遗址科学地串联起来,可望形成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地。5)夜郎品牌。“夜郎文化”是贵州的特产,在全国找不到替代品。虽然目前人们对“夜郎文化”还十分陌生,但是“夜郎自大”这一典故尽人皆知。利用这一极高知名度对“夜郎文化”进行全新设计、包装和宣传,丰富其内涵,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1.2.2设计个性旅游产品模块,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渐成熟和旅游散客的日渐增多,旅游需求多样化趋势十分突出,那些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对游客(特别是:“回头客”)的吸引力在日渐减弱。贵州应充分利用本省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发挥旅游业的后发优势,高起点地设计开发系列具有贵州独特地域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采取“模块组合游”的方式推向市场,让游客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模块并进行组合,根据组合的情况再进行包价,使游客能在旅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满足他们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1.2.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贵州虽有一大批地域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景源,但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界只知贵州“地无三尺平”,而对其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了解甚少。因此要利用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各种现代化媒体对贵州的景区景源进行宣传介绍,并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促销窗口,条件成熟时还要配合有关大型活动组建促销团到海外主要客源地新马泰、日本等地进行促销,有目的地组织客源,以提高贵州景区景源的知名度,增大招徕力。1.2.4借船出海,与周边省区联手促销开发 针对目前经济基础较差、景源景点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客观实际,要在短时间内靠自身力量争取大批国内外游客把贵州作为旅游最终目的地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完善“一个中心(贵阳中心旅游区)、四条旅游线路(西线:贵阳-平坝屯堡文化、安顺地戏、蜡染-黄果树、龙宫-兴义‘贵州龙’遗迹、马岭河大峡谷-昆明;东线:贵阳-凯里苗侗民俗风情-镇远舞阳河、青龙洞-铜仁傩戏、梵净山-湘西风凰、张家界;北线:贵阳-遵义红色旅游区-赤水桫椤、十丈洞瀑布、茅台酒文化-川渝三峡等地;南线:贵阳-荔波小七孔、茂兰喀斯特森林、布依和水族风情-广西桂林)”的开发建设[7],借助周边省(区)知名的景区和相对成熟的旅游市场,联手促销开发,以此促进贵州旅游超常规发展,与周边省(市)区齐头并进,最终形成共赢局面。

是梦想之地,然而每个城市都建设成北京、苏州、深圳那样是不可能的,只要个性突出、整洁美观,就有游览的价值。2.2.1 旅游与城市园林建筑物

旅游者到达一地必然需要休息,园林建筑物既能满足休息的要求,又具有观赏的功能。贵州省的城市、市郊、风景旅游区的宾馆、饭店、茶室在服务上(硬件和软件)不但要达到国家标准,还要向国际化标准迈进。园林中的亭、楼台、花架、桥等建筑物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红枫湖的侗寨风雨楼和花桥往往成为游人摄影留恋之地,青岩的古城墙、石板路显示出小镇的古朴与安祥;贵阳的甲秀楼作为城市的标志物,闻名度不次于黄果树大瀑布,现在又加上夜景的衬托,更让人留连忘返。但是周围高大的建筑物使得这一代表性极强的贵阳骄傲显得过于“小巧玲珑”,且观赏视距已有三面被遮挡,在其观赏面新建成的休闲广场因壮观的动态水体——喷泉及现代雕塑、遮荫的大树、夜晚高强度的照明有喧宾守主之嫌。城市园林雕塑、假山、花坛、喷泉在城市景观中的美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贵阳的几条重要街道,现代不锈钢雕塑喷泉组合的小品已成为街道的景点及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然而,坐椅、坐凳、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服务性设施,在规划设计中也应与其配套。特别是在旅游风景区,年青人席地而坐是一种乐趣,而对于年老体弱者、小孩及一些特殊人群,在一定路途中设置休息设施却是必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含义就是——保护环境,而旅游景观被破坏和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区的环境被污染和旅游环境的恶化,只有当旅游环境在自我恢复的条件下适度开发和在允许负荷以内合理利用时,旅游资源才具有可持续性。

2.2.2 城市绿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城市绿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绿地具有调节气候、释氧固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是一种景观资源。这种景观资源一方面为广大的城市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予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性行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都应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思想。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旅游业在机遇和挑战下,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早已明确。2.1 交通业的影响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加快了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的增、扩、改建,再加上各新机场的开通,使贵州与省内外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这极大地提高了贵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但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进行,防止随意性,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限制城市的发展。此外,景区内不应为了修公路、滑道、索道等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森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大量用缆车交通代替步行交通,大大弱化了游人征服、驾驭自然的能力,而且不分环境(如潮湿地)修筑缆车和索道,如果长年不进行维修管护,安全问题就存在隐患。2.2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影响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旅游者来说,像北京这样美丽的城市

居民带来美的享受,满足居民的心理和精神要求,成为居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城市创造一种现代化的游憩环境,景观资源成为游憩资源,城市绿化构成城市的旅游风景线。城市重点旅游地带的景观绿化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贵阳市的人民广场绿地、东山广场等投入使用或正规划建设的几处广场绿地、新建成的河滨绿带以及遵义市的几处城市绿地都是很好的游览观光点。平时这些地方作为当地居民休闲、聊天、娱乐和聚会之地,到节假日和旅游日则可供旅游人群观光和休息。对于城市郊区的旅游地,以及全省的风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如贵州特色旅游地织金龙宫、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小七孔自然保护区等地景观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样,既具有观赏性又是脆弱的生物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其生态多样性就难以恢复,所以在这些地方应该适当控制游人数量,通过科学规划,做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联系,两者是辨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辨证联系中共同改变着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一个将非旅游资源的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将潜在旅游资源转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这是一个利用与一定程度上改变事物原貌的过程。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然而,对资源的过度保护妨碍了旅游发展。因已有的开发造成的破坏,问题严重,社会上出现了为“防患于未然”严禁开发的理论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旅游发展需要对资源保护的依赖,保护是开发和发展旅游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这些资源,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结论

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既相互矛盾又相互

参考文献

[1] 罗永常.对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 欧 静.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3] 王茂强,龚雅莉,杨 龙,殷红梅.贵州省旅游资源独特性和共性聚类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李永福.贵州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5] 滕建珍,苏维词.贵州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6] 杨蜜蜜 肖进源.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征及合理开发思考.旅游经济.[7] 龚雅莉,王茂强,杨 龙,殷红梅.基于贵州省旅游资源共性与独特性的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魏后凯.加快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38期

[9] 肖思瑜.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中旬刊).[10] 陈 红 苟世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初探.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11] 傅培华.基于模糊聚类的旅游资源评估系统[J].科技通报, 2003, 19(5): 392-394.[12]卢兰.张群英.滕建珍.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的关键科技问题[ J].经济地理, 2002, 22(5): 638-623.[13] 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9(2): 68-72.[14]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J]1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B63~671 [15] 肇博,林眉珍.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竞争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C].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1~3061 [16]郭来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37~3401 [17] 苏维词.贵阳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1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14(6)B279~2821.[18] 苏维词.开发利用贵州旅游资源的思考[J]1开发,1994,(1~2)B36~401 [19] 苏维词,刘瑞.贵州民俗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构想[J]1经济地理,2000年增刊1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姓名:徐素红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指导老师:王英老师任课老师:王英老师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徐素红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

摘要:从实际应用性出发,采用水利部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南京市高淳区这一实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南京市高淳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出了加强河湖管理、进行水生态修复以

及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以及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改革;思考;高淳区;体制引 言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1]。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并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2]。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水利工作做出重点部署。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成好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水利重点任务。因此,南京市高淳区政府需完成好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分配部署的相应的水利重点任务。

本文联系水利部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意见和要求,针对南京市高淳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和具体实施办法:加强河湖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生态文明建设。2 加强河湖管理

落实河湖“蓝线”管理,完善河湖库管理组织,促进“河长制”规范化、系统化、明确化;开展河湖水域、岸线及水土资源保护专项检查行动,强化河湖空间管理;厘清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加快推进河湖健康评估。

2.1 落实河湖库“蓝线”管理

划定全区蓝线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河湖库“蓝线”管理纳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保护河湖库形态完整和功能完好。加强水库生态保护,完成龙墩河水库,苗圃水库等中型水库生态保护带设立和勘界定桩。

2.2 完善河湖库管理组织

(1)河道管理

建立健全的城乡河道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和管理经费,加强河道管理和维修养护。成立骨干河道管理单位,负责辖区内河道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建立、完善河道管理监督与考核机制。

(2)湖泊管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泊管理保护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以维护湖泊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依法严格规范和约束人类不合理活动,坚决遏制湖泊萎缩和退化趋势,全面改善湖泊生态系统,让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永续为人类造福。

(3)小型水库管理

强化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推进中型水库达标管理,根据《江苏省小型水库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成立高淳区小型水库管理处,各镇区相应成立小型水库管理单位,加强小型水库管理[3]。

2.3 河湖库常态化管理

(1)水域、岸线管理

——严格实施“三条红线”管理

制订《高淳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规划(方案)》,建立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制订用水效率红线,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各镇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区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各镇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镇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二是建设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区。单位GDP用水量递减率达10%,2015年底,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5%以上,非农业取水计量率及灌区渠首计量率达100%,90%以上的非农取水实行远程监测,实行固城湖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资源共享。

——提出河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河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组织开展排污口普查,编制排污口整治规划,严格审批新增入河排污口,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重要河湖的健康评价。建设引水配套工程,减少养殖尾水直排固城湖,对镇区水域进行治理和美化。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以丘陵山区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2)水土资源保护

加强河湖砂土资源保护。建立河湖采砂有效管理机制,打击非法采砂,维护河湖河势稳定和防洪、生态、通航等安全,保障河湖砂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开展全区重点河湖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发挥河湖水土资源生态、景观、经济等综合效益。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随着高淳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淳区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强、加快河湖水环境的整治已是燃眉之急。根据高淳区的实际状况,按照“以动制静、以清释浊、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调水引流工程,全面推进疏浚清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对高淳区主要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工程如下:

3.1 开展湖区水生态修复

近年来,高淳区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湖泊水污染和藻类水华暴发事件频繁发生,湖泊的治理迫在眉睫。湖泊水体的生态修复,因其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无二次污染、廉价和易操作管理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发展前景。根据河道边坡条件和污染特征,在河道内种植生态沉水、挺水植物,布设生态浮床、悬床,实现降解污染目的,逐步完成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治理工程。

(1)河道内外种植生态植物

—— 河湖两岸建防护林

结合“绿色高淳”建设,拟在官溪河、漆桥河、胥河、港口河、横溪河以及石固河等河道两岸建设绿色防护林带,总长约80km,建设宽度为10m左右。对于特殊地形地段以及居民聚居点,根据实施可能性确定。最终建立生态公益林屏障,恢复河渠岸边植被,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河道水系的干扰,阻隔面源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吸收和降解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河坡植草坪(或灌木)

根据河道边坡条件,在河坡上种植草坪或灌木。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和河道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草坪和灌木不仅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防汛墙上攀附绿藤

对于加高、加固防汛墙的部分河道,在防汛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

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在防汛墙的两面墙上,可依墙分层而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环境

挺水植物,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

在湖泊水面养殖萍草,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葫狸等),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如是荷花、水鳖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2)保持河道的多形态、水流多样化

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曝氧

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无时不刻地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它们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应尽量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曝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方法来促使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以达到增强和加快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4)完善经常化修复水生态系统

通过人们的努力,连接河道、湖泊中产生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

3.2 加强河湖水环境整治

随着高淳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淳区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强、加快河湖水环境的整治已是燃眉之急。根据高淳区的实际状况,按照“以动制静、以清释浊、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要求,统筹规划建设调水引流工程,全面推进疏浚清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对高淳区主要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工程如下[4]:

(1)胥河整治工程

胥河连通水阳江与太湖两个水系的黄金水道,是固城湖的主要湖河道,2012年已实施如下工程:疏浚河道0.97km;新建河道护坡3.92km,胥河桠溪段新建河道护坡5.17km;新建挡墙380m,修复挡墙500m。

(2)横溪河整治工程

横溪河全长5564m,其中砖墙境内长2150m,是砖墙和阳江两镇灌溉用水的主要河道。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条件的改变,水环境越来越差,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为了打造横溪河生态河道需求,2012年已实施了如下工程:建桥闸结合的控制闸一座,控制镇域内2150m横溪河的水位保持在9.5m左右;打通一条坝,建10m三跨桥一座;迎水面建木质道2000m,并在木栈道下面栽植水生作物改善水质,木质道上面植皮绿化,圩堤沥青路面两旁栽树及花木和景观灯美花环境。

(3)砖墙河整治工程

砖墙河位于高淳区南部,属长江下游水阳江流域石臼湖-固城湖水系。砖墙河内水体基本为死水,不能循环流动,水质较差,加之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砖墙河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周边环境也有恶化趋势。为改善该地区水生态环境,打造高淳“水乡慢城”,通过沟通砖墙河内部水系,恢复砖墙河与横溪河、水碧桥河的沟通,建设清水通道等工程,实现引排分离、清污分开,改善河道水环境。

已批准的砖墙河整治工程主要内容为:疏浚河道7.97km,相国圩排水河道清淤4.0km;新建仙圩桥沟通砖墙河与横溪河,桥总长3×10.0m,总宽12m;新建河口坝桥,桥总长3×10.0m,总宽6.0m;新建洪户村桥,桥总长1×16.0m,总宽6.0m;新建谢家桥,桥总长1×16.0m,总宽6.0m;新建木西村东桥,桥总长3×13.0m,总宽6.0m;新建联通相国圩与保胜圩倒虹吸排水涵,口径1.6×2.0m;新建达路口涵,口径1.6×2.0m;新建杨新坝涵,口径1.6×2.0m。

(4)漆桥河整治工程

漆桥河是固城湖的支流之一,属于水阳江流域,河道全长16km,发源于高淳区龙墩河水库,流经高淳区、溧水区,汇入固城湖,是漆桥镇的重要泄洪和排涝通道。漆桥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道局部束窄、淤积,行洪不畅;堤顶高程不足,迎水坡局部较陡;沿河建筑物年久失修等。漆桥河堤防防洪级别为4级,建筑物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为提高该地区防洪标准,需对漆桥河进行如下整治:漆桥河治理工程主要工程内容为:疏浚清淤、扩挖河道6.668km,两侧堤身加高培厚6.458km;新建堤顶挡墙0.814km,两侧堤岸防护及生态草皮防护8.715km,赔建堤顶道路6.536km;拆建排涝站1座、排涝涵洞4座、跨河桥梁2座。

3.3 加大生态湿地建设

对于已有湿地,实施保护与恢复工程并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成湖泊湿地、净化型人工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增加水域面积,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改善和丰富河湖滨水景观。完善湿地保护生态格局,加快建成高淳区湿地保护生态格局,着力建设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生态博物园。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管理体系、湿地科研监测体系、湿地生态体系、湿地文化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

4.1 转变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理念

改变传统水利风景区人工化、单一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确立以维护水生态环境系统自然性、安全性及完整性,提高水生态系统自我平衡和修复功能为宗旨的自然水景观建设新理念,大力发扬高淳丰厚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挖掘高淳水利历史文化,把水生态文化中美的本质与形态、人文理念、历史风貌融入到水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形成具有高淳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工程,将高淳打造成为青山绿水、人水和谐、城乡融合、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区。

4.2 打造水生态文明高淳美景

(1)淳溪镇片

按照“一带、一环、三轴、七点”的规划模式进行建设。所谓一带,即沿湖景观带:将滨江大道建成集城市交通、防洪、旅游观光、生态培育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风光带;一环,城区四周滨水环:规划开挖淳溪镇环北河,沟通固城湖、石固河、官溪河等水域,形成环绕淳溪镇城区的滨水环;三轴,两纵一横景观轴:在官溪河、石固河、环北河在三条河道上布置若干景观节点,形成镶嵌在淳溪镇上的三条景观丝带;七点,城区景观水面:通过修复和新建城区景观水面,提高淳溪镇的水面率,增加城镇的景观节点,即春东湖、宝塔公园湖泊、泮池园、天河坝水面、淳溪排涝河道和环北河的交汇水面、石固河与环北河的交汇水面、固城湖路与环北河交汇处新开水面。

(2)西部圩区片

西部圩区景观主要分布在官溪河(非城区段)、石固河(非城区段)和西部各个集镇的公园。官溪河集镇公园以河道防洪景观型复式断面为主;石固河景观定位为绿地和圩区田园结合的自然生态景观。

(3)东部丘陵片

规划东部景观节点主要分布在胥河(固城至东坝段)、漆桥河、龙墩河水库、大小游子山、瑶池山庄和城镇公园。胥河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拟在河边开辟小型文化主题公园,增强胥河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功能。漆桥河沿线以生态河岸为主题;龙墩河水库边建设休闲度假村,打造高淳生态休闲游品牌。城镇景观点主要是漆桥镇的双牌石生态广场、固城镇的湖滨公园、东坝戏楼和洑家坝公园、桠溪镇的红梅公园等。

(4)石臼湖景观片

石臼湖周边主要规划武家嘴滨湖水上旅游区,利用龟山、蛇山和现有的蛇山抽水站公园建乡村公园;规划石臼湖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滨水景观。

4.3 宣传水生态文明

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与水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通过电视、报纸、公益广告牌等新闻媒体,加大水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继续充分利用法制宣传节日积极开展集中教育及宣传活动。编制并向社会发放水利知识宣传读本;举办“水生态文化周”或“水生态文化节”活动;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聘请知名人士担任水生态文化“形象大使”,扩大影响;结合水工程建设修建水生态文化展示、宣传教育基地,弘扬文化兴水、安全饮水、科学治水、有效管水、节约用水、和谐亲水的理念。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水生态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营造精神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结 论

本文联系水利部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意见和要求,针对南京市高淳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对其提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和具体实施办法。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国家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总体的实施办法,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由各个单位水利部门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建设或者改革的过程中,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护我们共同的水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但由于南京市高淳区水生态文明尚在建设当中,各种规章制度都存在不确定性,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随着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而加以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浩.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 陈雷.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J].中国水利,2013(6).[3] 方国华,黄显峰,徐素红等.南京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南京:河海大学项目报告,2012.[4] 方国华,黄显峰,徐素红等.南京市高淳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南京:河海大学项目报告,2013.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辩证的看待“双十一”存在的意义

“11·11光棍节”,本是个被中国人生生造出来“向寂寞致敬”的“节日”。自2009年起,更是被一众国内电商倾情打造成一年一度“为了安慰寂寞心灵”的大规模打折促销日。

相比于很多传统节日,“双十一”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底蕴、完全是商家,尤其是网络电商策划的噱头。“双十一”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变成“光棍节”,又成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其背后则是电商力量对人们购物习惯的挖掘和颠覆。借着网购习惯改变、电商发展的势头以及“光棍节”本身的自贱式娱乐,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给予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充足养分。这也促成了淘宝促销开始后38分钟内交易额达100亿元,一整天的交易额达571亿元,也能理解为何阿里巴巴仅“双十一”当日的涨幅就达4.01%。

从假日经济的理论来看,以春节尤其是春晚、十一黄金周、双十一为代表的节日正逐渐带动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和经济形势的改变。马云曾说过,“双十一”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反映着新经济的崛起。这句话是否有道理,还要留待历史来检验。但从2009年0.5亿、2010年10亿、2011年35亿、2012年190亿、2013年350亿、2014年570亿这些仿佛插了火箭弹一样飙升的数据看,这样的新经济形势的确可以带动内需,成为转型的推动力。

在翻飞的数字背后,是鲜活发生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图景,也是这个时代值得回眸的瞬间。“双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起码带来两大思考:

一是,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顺者昌,逆者亡。必须以开放、包容、爱护、保护的心态和施政路径去拥抱互联网新经济包括互联网新金融。把互联网新经济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来对待和认识,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培育。

二是,“双十一”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将其激活与挖掘出来。当然,提高百姓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创造安全消费环境是三大根本性措施,不过,提供和发展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廉价的消费方式和物美价廉的商品也非常关键。

“双十一”对刺激内需消费,拉动经济,是功不可没的。这几年如果没有“双十一”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中国消费的低迷程度恐怕会更加严重。

但另一方面,“双十一”的营销本质为“薄利多销”的价格战而已,供应链上任何一方预计失误极有可能造成亏损。活动也会导致本身运营成本较高的中小商家无能为力的赔本买卖,而互联网电商大头之间却上演着激烈的贴身肉搏。本质上,“双十一”只是将长期需求通过这一类促销方式压缩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销售新纪录的诞生,实际上是通过透支了后面两个月乃至三个月的消费力来达成的。说实话,顾客的预算就这么多,有可能这一次他们把半年的预算用光了,一次消费完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购买。所以说,这种规模不是常态。说白了,零售业是一个长跑,不能靠打鸡血的方式。换句话说,“双十一”并没有更多地创造增量需求,它创造的是人为的销售洪峰。

有淘宝卖家反思,尽管 “双十一”促销短时间内带来了大量客流和大笔销量,却对盈利没太多帮助。这一切都让从抢购大战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发问:电子商务这头“狮子”,是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强壮?“双十一”是虚假繁荣吗?

“双十一”代表的是一场成功的价格战,但也只是一场价格战,背后是一万多家商家以利润换销量的流血狂欢。而对于电子商务来说,要成为真正的“猛狮”,主动强身健体是更好的选择。“借鉴”传统商业模式中“先提价后打折”、满额返券“强迫消费”的策略,最多给电子商务带来一时的热闹,而快递爆棚、商业失信、服务水平低下,破坏的却是新经济模式的生态环境,无异于竭泽而渔。电商模式要想长久红火,主动维护自己的诚信,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技术自然与辨证法

——技术的利与弊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目录

引言...........................................................................................................................................2

一、技术的本质.......................................................................................................................2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2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3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4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5 结论与建议...............................................................................................................................5 参考文献...................................................................................................................................7 摘要 文章利用自然辩证法方法讨论了技术的本质问题,通过结合历史上的技术性灾难阐述了技术的中立性与价值性,以及价值性中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同时说明了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发展应用引起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 技术;属性;价值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然后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思想品质的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还会一直继续,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幸福应怎样看待,可以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来做出解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1 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 中指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速、快捷;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走向复杂和综合;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一、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2]。由此可见,技术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等特性。

其中,技术的中立性是指[3],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 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价值性是指,任何技术都蕴藏着一定的恶善、对错甚至是好坏的价值取向。而两者的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4]。

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的价值[5]。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样,技术的负面价值也不容忽视。核技术的应用把我们置入了核战争的危机中;冰箱(氟立昂)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塑料袋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全球“白色污染”等。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

技术具有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完全取决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用于建造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的是正面价值的作用;如果该技术为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负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在此体现的是中立的性质。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1513人在这次事故中罹难;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降落时起火,36名乘客丧逃生;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对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1963年意大利维爱特水库的积水溢出,吞没了大约4,000村民;1974年土耳其DC-10客机爆炸坠毁,机上的人员全部罹难;1979年加拿大米西索加火车出轨,毒气泄漏,24小时紧急疏散25万人;1980年印度博帕尔毒气逸出,死亡1万余人,5-10万人受到伤害;1981年美国海特饭店崩塌,118名客人被压死,受伤的人数不下200人;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0亿美元损失;1998年美国德伯鲁克谷仓爆炸,被定为国家级紧急事件;1991年的科威特石油大火,732口油井同时喷火,号称历史上最严重的油井灾难;1993年泰国坎德玩具厂火灾,188名工人丧生;2001年口蹄疫横扫英国,畜牧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约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通观以上大灾难,大都说明了这个观点。印度博帕尔事件中发生的异氰酸甲酯外泄,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6]。无论是由“灵丹”变为“魔鬼”的DDT还是导致“兴登堡”号飞艇事故的罪魁祸首氢气,如果它们没有用来制造杀虫剂和当作助飞艇上升的氦气,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就存在于此过程中,并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7]。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其与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但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技术的社会价值,但同样要适当考虑其它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术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因此,这牵涉到技术价值的评价问题。技术价值目前的评论的方法很多,显得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失误。技术价值的评价首先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们忽视了其中某一环的影响。

从技术灾难性事件看: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像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也就是说对技术的自然属性还没有完全了解,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和个人的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的存在;“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至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明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象征,要不为什么美国的污染公司非要开到印度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不说也罢,首先是一个操作人员的好奇,其次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 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而工业上的灾难,更可以佐证这一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通过对灾难的分析我们知道,灾难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对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没有真正完全的了解,要么是因为技术的社会价值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方面,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8]。技术上不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社会价值也叫做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因为发展科学技术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要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发展现代技术更不旅不受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至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上,既要考虑投资能力、能源、材料、设备的来源,还要保证经济效益。在社会方面,要受到政治、经济体制、政策、劳动就业状况、文化教育水平、人才结构、社会思想、社会心理、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和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在生态环境上,则要对发展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后果作出精确的预测,为技术选择提供充分的根据。总之,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充分支持。所以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是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必 须协调发展。

发展科学技术对缓解我国社会、经济矛盾有重要作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从而可以在农业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产量;在工业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并且能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程度,发展精神文明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能推进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改造,促进安定团结,使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更加巩固和发展,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总之,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要求我国科学技术有较全面的重大的发展。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10]。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11]。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与建议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 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许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米勒在1939年9月成功合成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开创了合成杀虫剂的先河,并因此而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同时也造成人工合成化学品的高潮,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 J].望新闻周刊,1998(1)[2]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科学出版社,2009 [3] 李醒民.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J].兰州大学学报.1991(01)[4]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5] 李功网,万小龙.“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6]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 费多益著.科学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 韩立新著.环境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 田鹏颖著.社会技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5 [10] 郜瑜.试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J].科学之友(学术版).2006(05)[11] 朱艳莉.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下载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含5篇)

    2013—2014学年政治课程论文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读后感 最近通过在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加深了认识。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S100131065申浚 曾经在大学时代就拜读过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著作,但是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1. 调研报告或论文一篇,建议2500字左右,题目自选,需有摘要、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对调研报告而言,除上述要求外,还需有调研目的、调研地点或访谈对象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熊煜华2011101300 对死亡的思考 ——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一个人的经历和境遇会影响很多东西,对人生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年幼时痛失至......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精选五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要求 1、论文样式参见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在学校教务处网页查找),封面稍作改动、后记略去,其它体例要求不变。 2、正文前有中文内容提要,关键词;文后附英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反思当今雾霾问题 施苹苹 专业:金融 学科编号175 学号: 摘要:近年来,雾霾问题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动力与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 学 号:2010282080109 姓 名: 彭 迪 2011-1-5 论生态文明建设  彭 迪 (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湖北,武......

    自然辩证法论文

    正确认识宗教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和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但这两种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