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

时间:2019-05-14 09: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

粮食与安全

——浅谈基因工程对农业的利与弊

摘要

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但是,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对社会安全产生冲击。因此,探讨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与其将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有助于促进基因技术的良性发展。关键词:基因工程;农业;风险

1.引言

基因工程技术给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基因工程技术能使动、植物具有它们原来所没有的全新的特征;减少合成杀虫剂的使用,使粮食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培育出具有生物反应器功能的工程动、植物[1]。目前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效益。利用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可耕地面积减少的生存矛盾提供了希望。

但是,当人类陶醉于基因工程技术给人类带来利益与希望之时,人类开始反思基因技术所带来的许多风险,如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威胁,从而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2]。因此,探讨基因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的益处风险,对可能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使基因技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3]。

2.基因工程简介

所谓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掺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的技术。或者说,基因工程是对DNA(脱氧核酸)大分子上的遗传单元(基因)进行体外操作,把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单元设计的蓝图,重新构成新的基因组合(即重组体),再把它引入细胞中,构成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生物。从实质上讲,基因工程的特征,第一个是它将外源DNA的新组合引入到一种新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这种DNA分子的新组合是按照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 1 的,这就赋予基因工程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的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创新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基因工程的第二个特征是,一种确定的DNA小片断能够在新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特征,我们才能够制备到大量纯化的DNA片段,从而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核苷酸的序列测定、位点特异的突变形成,以及以确保所编码的多肽链能够在寄主细胞中实现高水平表达为目的的基因序列操作等。除此之外,这种大量纯正的DNA片段,没有污染上给体生物的任何其他DNA序列,是绝对纯净的分子群体。基因工程的名称很多,常见的还有遗传工程、基因操作、重组DNA技术以及基因克隆、分子克隆等。这些术语所代表的具体内容都是彼此相关的,在许多场合下被混合使用,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4]3.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近在眼前。这场新的绿色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和医药行业融合到一起。基因技术在农作物品种上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用全新的科学方式改良农作物。例如,目前,基因技术已可以使农作物自己释放出杀虫剂,可以使农作物种植在旱地或盐碱地上,或者生产出营养更丰富的食品。科学家们还在开发可以生产出能够防病的疫苗和食品的农作物。基因技术也使开发农作物新品种的时间大大缩短。

3.1 防治虫害

植物危险性病虫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有害昆虫以及线虫等。如作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中较难对付的一种病害,一旦发生就能使甘薯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如我国是一个棉花生

产大国,每年由于棉铃虫的侵害,棉花减产达17%~50%,直接经济损失为50~100亿人民币。经过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抗虫害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抗病虫害转基因作物不需施用农药就可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环境。1996年转Bt基因棉花在美国种植66万hm²。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引进在华北试种2年,在多点表现突出,在完全不喷杀虫剂的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中国推广棉花,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了能抗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抗虫品种新叶(Newleaf)、抗鳞翅目昆虫的保铃棉花(Bollgard)和抗欧洲玉米螟的保产玉米(Yieldgard),并相继进入了商品化生产。1991年我国成功地将芽孢杆菌编码杀虫晶体蛋白的基因导入棉花,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到目

[5]前为止,我国已育成10多个杀虫效果显著、丰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品种或品系,已在9个省市大面积示范种植,到2000年我国的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已达3000万亩。在抗病毒病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95年美国农业部批准第一例抗病毒的转基因南瓜品种进行商品化生产,它具有很强的抗病毒特性。中国科学院经过6年努力也获得了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推广种植面积超过了1.3万公顷。另外,中国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马铃薯品种也进入大田生产,产量每亩可达2000公斤。

3.2 抗除草剂

尽管除草剂的使用,对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力开支和提高产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杂草一般指生长在耕作地上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杂草的生命力很强,一般比作物生长快而旺盛,大量夺取作物所必需的养料、水分和日光等,影响作物的生长,所以田间杂草的防除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一环。但杂草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一般比作物能耐瘠薄、干旱和其他不良的环境条件,所以防治十分困难,资料表明,每年杂草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20%左右,如美国每年在杂草的防治上需花费180亿美元。另外,由于农作物缺乏对化学除草剂的抗性,大量施用的化学除草剂往往会对作物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为控制杂草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1983年第一例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问世,1986年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抗除草剂基因被转入了其他作物体内,从而获得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小麦等。利用生物技术,将能抵抗除草剂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获得抗除草剂植物,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将除草剂草甘磷的靶酶(EPSPS)的cDNA克隆转入油菜,使其抗性提高了4倍。目前,已获得的抗除草剂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水稻和甜菜等20多种。现在,美国的艾格福公司、杜邦公司开发的抗除草剂作物品种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而且抗除草剂作物在选育过程中,耗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和农业公司的兴趣,抗除草剂等其他类型的转基因作物或正在研制之中,或已经进入商业种植,预计到2020年除草剂的品种将由现在的水平减少10%~15%。

[6]3.3 改善植物品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营养成分、口感口味等品质性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可以有效地改良植物的品质特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从大豆中提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得到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营养价值大大提高,达到了品质改良的目的。这种转基因大豆已用于制作数百种食品,包括食用油、糖果和人造黄油。在美国已成功地将 甜味基因导入玉米,获得了转基因甜玉米,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许多食品都已利用转基因甜玉米制作,比如早餐食品和油炸三明治卷。现在,软饮料、糕点和糖果等许多食品都用转基因甜玉米糖浆作为致甜剂,并逐渐停用了那些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化学甜味剂(如糖精)。我国的转基因耐贮西红柿品种华番1号,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普通的西红柿只能贮藏一个星期左右,而转基因耐贮西红柿能在13℃~30℃下可贮藏45天左右,大大地延长了贮藏时间,解决了西红柿耐储藏难题,使西红柿在运输、储藏时的损失大大降低。这种储藏期长的转基因西红柿也已经在美国上市销售。最近加拿大Suskatoon国家研究委员会和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PBL)的研究者们,通过遗传操作能使油菜种子的油产量提高到25%,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它能帮助人类解决诸如种子油的含量及成分等许多问题。此外,到21世纪初人们将吃上个大、多汁、味甜的转基因粮食、蔬菜,如小麦、大米、西红柿、辣椒等。[7]3.4 提高产量

将高产基因导入农作物中,得到了稳产高产农作物。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前30年,基因技术的应用将使粮食作物获得更大的丰收。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杂交和遗传育种,如今水稻可达500~700kg,到下一个世纪初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将水稻达到800~1000kg。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认为利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未来的水稻能长成树的样子,稻粒有花生那么大。水稻研究专家预计,在2025~2030年左右,每公顷水田可达10吨水稻。目前,转基因技术也已成功地创造了高产的玉米、小麦、蔬菜等。

[8]4.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的风险

4.1 不正当经济行为

1992年美国孟山都基因公司和英国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已研究出一种“终结者基因”,即将植物不结果实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这些种子只有第一代能结出果实,但第二代种子则自动绝育,种植后颗粒无收。因而迫使农民年复一年地购买他们的种子,从而完全控制市场。这一转基因技术当然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公开声明已经放弃“终结者种子”的开发和生产。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还以书面形式向联合国表示他们“无意继续研究这项技术,该项目已于1992年终止”。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和美国某大学共同建立的ExSeed基因工程公司已经创造出了“终结者基因种子”,并申请到了专利。

另外,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还研究了一些控制市场的其他转基因种子,如“成瘾性基因”种子。这种转基因种子必须依赖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表达遗传特性,诱发作物的发芽和抵抗病虫害。所以农民不得不从该基因公司购买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刺激作物的优良特性发挥出来。

4.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浓缩了基因工程前沿技术的新鲜事物。尽管它已经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变革,然而,任何一种新技术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鉴于目前的技术水平,转基因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转基因性状的表达同时还伴随着其它不利性状的出现,而且所转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命运也无法控。就目前科学水平来看,还不能完全精确预测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环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食品问题是有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食品的安全性是首要和必须的。从前两年的“疯牛病”,到近来的“二恶英”和李氏杆菌的污染,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重视。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性问题与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密切相连,与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鉴于新增加的基因是人们熟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基因作物的培养过程更易控制,人们对它的了解也更多,因此,与传统人工培育方法相比,它出现人们未预见后果的可能性更少。但将基因以生命树型的一支转移到完全不同的另一支上,仍会带来问题。转基因食品本身的安全性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外源基因的安全性

针对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有无直接毒性的问题,食物中的转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标记基因的水平转移可能性很小,这是因为转基因食物中的绝大部分被降解并在胃肠中失活,极小部分的有活性的要转移整合进入受体细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特定的选择环境,合适的调控系统,受体细胞要呈感受态,而且对同源性有一定要求。插入基因的多效性有利有弊。由于目前转入基因的插入位点是随机性的,外源基因可能引起插入突变、引起某一基因失活、或激活沉没基因。这些突变的表型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甚至致死,目前尚无随机插入激活毒性代谢途径的报道。尽管还没有有关标记基因安全性引发的事例,但为了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要求对所转入的基因进行安全性评价。

(2)外源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敏性

如果基因来自已知的过敏原,且其编码的蛋白质是可食部分,必须提供数据确定该基因是否编码一种过敏原[10][9]。如果转基因食品有潜在的过敏性,则应该对其安全性进行慎重的评估。如含巴西坚果的高蛋氨酸贮藏蛋白。清蛋白基因的大豆因为有潜在的过敏性而被放弃商业化种植。对标记基因编码蛋白质的降解产物也要进行毒性分析,以防止标记基因翻译后由于修饰作用产生毒性,保证转基因食品安全。

5.基因工程双面性的对策

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双面性,现如今,国际上涌现出一些反对的呼声。他们有的建立网站,发表调查报告和文章;有的组织讨论会,明确地反对基因技术,至少在目前要加以限制。他们强烈要求和呼吁在没有弄清楚基因技术的负面作用之前,要减少投入,推迟研发或减慢研发速度。少数的科学家也加入到这一队列中。在这些反对者看来基因技术会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转基因作物在进入环境以后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总之,他们主张,基因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弊端,应当减缓其发展脚步[11]。

但是,基因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工商业利益,前景特别诱人,科技界以及工业界岂能倡导其降低发展速度,更谈不上放弃了。就是各国政府部门对基因技术的关注和投入也是有增无减。还好,目前科技界也认为有进行基因技术负面效应和社会意义研究的必要,只是在这方面关注还甚少。

面对基因技术的双面性,也为了让基因技术得到正确发展,并将其发展中的问题和负面效应可能对人类和地球产生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类有必要采取相关的对策,至少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各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因技术法,从而制止基因技术的滥用。尽管近年来,许多国家针对基因技术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属于年轻状态,存在一些漏洞与缺陷,比如,基因科技法在确立基因科技研究、开发的准入制度,对进行基因科技研发的主体与行为方面应当加大严格审批力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范基因技术所潜在的负面效应。

(2)各国政府部署各自基因技术的研究时,也应适当加大在基因技术负面效应方面的研究投入。

(3)应当加强基因技术知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更是要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以及从事基因技术研究人员本身,也要进行教育,去掉盲从和害怕心理,让他们全面且正确地了解基因技术。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走在基因技术前面的发达国家应开放自己的研究成果,至少对第三世界的科技人员开放网上在线查询。这样对基因技术在正确轨道上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更多的益处。

(4)严防基因技术分化出现,基因技术应使南北问题变小,应使富国穷国差距缩短,而不是相反。为此要采取如下措施:注重第三世界的参与,至少让发展中国家也参与进来,建立和加强先进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各国在基因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计划,所需资金应主要由发达国家承担;多途径培训发展中国家的在基因技术方面的人才,免费或优惠待遇进行,不能将第三世界作为赚取技术利润的转入地和产品倾销地。

基因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进步无疑是伟大的,但对科学成就的使用却是双刃剑,我们应该将其发展中可能对人类和地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使全世界的基因技术事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6.结论

目前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因其成分的某些改变是否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实验和时间来验证。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的生物控制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在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没有可靠的生物控制措施之前,应严格禁止其进行生产和进入开放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其生态安全性达到了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时,或无生殖能力的转基因动物和植物才能允许进入自然界进行生产,也只有这样才是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在看到基因工程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的同时,人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并不断探索,以期让基因工程技术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汤昌国,钱栋宁.基因工程的应用现状[J].生命科学仪器,2006,4(8):9-15.费多益.灰色忧伤—纳米技术的社会风险[J].哲学动态,2004,(1).刘政,王会.基因技术风险问题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44~46.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四月版,234-264.李尉民,乐宁,夏红民.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与管理.生物技术通报,2000,(4):41-44.[6] [7] [8] [9] [10] [11] 童克中.基因及其表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黄大年.农作物除草剂遗传工程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2002,17(5): 14-17.朱来华.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3,13(2):26-33.冯斌,谢先.基因工程技术.化工进展,2003,(3): 26-287.周春,王传铭.内含子研究与真核生物基因工程设计.自然杂志,26(1): 256-258.冯艳.略论基因技术双面性及对策.科协论坛,2009,5:86-87.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现在中国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构建全民重视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敬仰科学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的莘莘学子还在八股取士的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试中寻章摘句,“代圣人立言”。为了一些晦涩生僻的文字,和类似“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文字游戏,多少人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而自清末到民国,多年的战乱,动荡的国运,国内的大师们也无非在现代文学上有些许建树。而此时,却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而此时的国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才开始缓慢地发展。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今天,这种尊重科学、敬仰科学的精神正在被缓慢地侵蚀。乃至出现“学数学无用”、“高考不应考数学”的不理性的声音。而同时,“国学热”似乎成为了一个比较时髦和受人追捧的词汇。也许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的缘故,对此我只能感到颇为遗憾。如今这种重文轻理的趋势,其由来既有中国传统的惯性影响,也有现代社会教育出现偏差的因素。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哲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属于海洋文明,环地中海的环境为手工业和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航海等活动促使人们思索未知事物,探索自然奥秘,思考物质的本质等。从而决定了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将对自然知识的追求作为其理性探索的方向。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哲学家们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认知未知事物的最根本手段。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通过归纳、演绎,得到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因此,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而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后,更是将人与人交往应遵守的礼节、长幼尊卑的秩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中庸的、以家庭为纽带的体系,越来越僵化和固步自封。同时,“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也阻碍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中国的科学发展整体而言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科学的人往往是被看不起的,而科学也被视为奇巧淫技。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韩愈也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张衡、祖冲之、沈括、秦九韶、徐光启等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科学成就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他们之所以知名,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的杰出造诣。例如,张衡的文采,祖冲之的历法,徐光启的政绩等等。而沈括、秦九韶的人品受到当时人的质疑。

同时,中国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也注定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较为滞后。汉语在人文科学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写出优美、感人的诗篇,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等艺术。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却不是那么方便和得心应手。

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有传统中国缺乏科学发展土壤的因素,也有统治者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间,尽管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较大的冲击,但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发射了卫星等。全社会形成了尊敬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的浓厚的学习科学的氛围。相信现在的80后、90后在小时候,有很多是憧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吧。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风气却没有很好的保持。在日益显得浮躁和拜金的社会,专注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我们看到,不少小学生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官”。而曾经销声匿迹的邪教、封建迷信又卷土重来。前不久,在招远,就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全能神教徒杀人案。“吃绿豆能治百病”等伪科学盛行,而大学里的腐败案也呈高发态势。同时,“科学无用论”乃至“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甚嚣尘上。似乎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财富,而非他的知识水平、科学成就。我们的社会在对科学的认知上,确实出现了偏差,亟待纠正和唤醒人们沉睡的对科学的热情。3 构建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面对整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降低,全社会都应警醒起来。倡导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风气,培养民族的科学意识,促进国家整体的科学进步,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普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性措施。在当今社会,娱乐体育明星受到普遍的追捧,而科学家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应该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风尚。发挥现在大众传媒的优势,增加科教类节目的播出时间。让科学家成为全民明星,培养全民崇尚科学的精神。2)提高科学惠民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在社会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应该用科学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干涩的说教。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便利,自然就会主动地学习科学,让科学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创造价值。全民的科学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高。3)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

现在,在高中、大学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而言,自然科学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逻辑思考和理性思维的缺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应该探索在高中和大学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在原理科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因素,在原文科的课程中添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科学素养。4)培养全民的理性思维能力

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重文轻理国家,人文气息非常浓郁,理性思维、思辩观念非常淡薄。对于很多人来说,四书五经、二十五史都能信手拈来,但对力热光声电等物理学常识的知识却非常的匮乏。更严重的是,多数中国人对繁杂的物理学、数学知识视为畏途。而对于传统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却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畏惧艰险、逃避现实的行为。正因为中国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氛围,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它、掌握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攀登科学的高峰,培养全民的思辩能力,应该成为全中国人的共同追求。4 结语

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敬仰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思辩能力和科学精神,让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良斌等。自然辩证法讲义。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资料,2005 2.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前沿。2005/10 3.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民主与科学。2004/05 4.吴素华,郭耀红。如何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02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然而出于对科技新成果的追求,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离了科学的轨道,与此相随的科技失责现象也日显突出。

科学技术影响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滥用科学技术的事件也层出不穷。作为科学技术的开发者和推广者,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这些由科技滥用造成的灾难承担伦理责任成为科学界很多人讨论的中心。在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分工上又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也应该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伦理责任的基本含义出发,引出了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并从依据、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区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最后,根据前面的讨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 社会责任

引言

经历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科学知识不再是少数人兴趣的寄托或享乐的手段,而成为关乎人类进步、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然而科技活动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由于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1]。当今时代是一个人类的生存境况极为尴尬的时代。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人类从自然界摄取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过上了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富足而又便利的物质生活。然而,人类并没有由此而走入理想中的极乐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使人们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困惑与迷惘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科学知识的开拓者和推广者,肩负的国家、社会、乃至于全人类事业的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一、何谓伦理责任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接受社会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社会规则,这便是伦理责任的最初定义[2]。伦理责任有其特殊性,它专指就是个人在与他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则。伦理责任比家庭责任和国家责任范围更广,借用儒家的表述“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责任也就包含在平天下的范围。而今随着人类社会的膨胀式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显得越发重要,这属于伦理责任的新内涵。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指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技活动中的个人和团体 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当使自己的活动及其成果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承担由其活动和成果所直接造成的有害人已的后果[3]。具体来说就是在科研选题、立项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中科技人员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现在社会各界均已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在从事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由于自身职能的特殊性,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也要比普通社会公民大很多。同时,社会又不能过分强调科学家的责任而忽视其他社会成员的伦理责任和社会体制的规范协调作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因为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所处位置中有所不同,相应的伦理责任也不尽相同。准确定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进而使科学技术真正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1)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的依据

近代科学是发源于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当时的科学研究往往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研究的动力主要是私人兴趣而较少社会特性。由于科学界的历史传统,在科技工作者之间还存在着所谓的“科技价值中性论”,并被当作拒绝考虑科学家伦理责任的挡箭牌。“科技价值中性论”是“科学价值中性论”和“技术价值中性论”的简称,前者主要针对负责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后者则适用于负责技术转化和应用的工程师[4]。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于科学本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或者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这种理论包含了两个极端,一是认为科技本身对社会没有影响,一种是科技可以不受约束的影响社会,只要科技本身是进步的,那么这种科技进步便是成功的。这种错误认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过去那种依靠个人兴趣和私人财产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其研究方向、研究支持、研究机构往往均有社会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的成果科技也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没有社会的支持,科学研究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向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开展。

其次,现在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但科技滥用的危险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由以前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变成“万物皆为我所用”,这种改变自然规律的力量越大,人也越容易无视规则,为所欲为。当核武器在广岛、长崎炸响时,人们终于意识到,科技一旦失控将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先进科技的掌握者——科技工作者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才能控制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2)历史问题中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科技创造了不竭的社会生产力,也必然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近现代史中,科学的力量在被不同人所掌控之后影响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进与挫折。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利用自己的力量维护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消除落后与倒退。科技工作者能否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不仅关乎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价值,更影响着全人类的命运[5]。同样掌握了医疗知识,在战争期间,731部队利用普通民众做活体解剖、细菌实验,最终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青霉素的发明者则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全力开发普及,在一战和之后的年代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件中本国的政治立场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个人并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社会动态有独立的判断,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只是一个做研究的机器。在731部队中的科技人员如果说无法判断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他们至少可以看到他们所做的实验和科学研究正在践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说战场上的正义感已经模糊,那么科学家们至少应该认识到如果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被用于制成原子弹、生化武器而在一个区域内造成无区别杀伤,那么他们必须维持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这种责任也许并不是直接的,但是却是毋庸置疑的。

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微薄的,同时,每个人都难免会趋向于本国的的政治立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所以科学家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本国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必须在履行自己作为本国公民的同时,时刻谨记自己基本的伦理责任。无论何种政治立场都不应泯灭基本的良知。

核武器自从其存在之初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二战期间无数原来埋头于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踊跃参加到“曼哈顿”计划中。他们最初的依据是德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相关研究,为了与之抗衡必须领先开发出原子弹,同时个人的专业兴趣也是将众多科学家吸引到其中的原因之一。随后他们取得了成功,而这成功直接导致了近三十万人死亡。我们无法假设如果没有原子弹,战争中还会持续多久,还要有多少人牺牲。但是从那时起,核战争成了每个人的噩梦。科学家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注重自己研究的社会意义问题。无数科技工作者开始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

3)社会问题中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在当前社会的生产生活中,科学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时时存在着被滥用的风险。三聚氰胺和地沟油就是很显著的例子,而经济利益则是这些科技滥用事件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时候科技工作者有时是无辜的,但是更多时候则成为了不法经营者的帮凶。

这时候也许伦理责任并不容易界定,对于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者,他们无法预计自己的研究成果究竟是否会被滥用。三聚氰胺本身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6].可见三聚作为工业原料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当初开发三聚氰胺的主要目的。但是也许是出于偶然,有科技人员发现在食物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轻易提高食品中氮元素含量进而造成蛋白质含量虚高的假象。研究本应到此为止,却有部分技术人员为一己私利将这种造假手段推广到乳制品行业中,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危害。这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完全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手段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将自己的伦理责任抛诸脑后。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无法容忍。

地沟油的提炼技术本来是为了提高婴幼儿食品中的营养浓度,具有良好的初衷。然而这种技术在被滥用后却用来提炼具有致癌风险的地沟油,这其中也必然有忽视自身伦理责任的科技人员的参与。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与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必须成为所有科技人员的共识。

三、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似乎一直相信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因为纯粹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反映,并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与科学相关的活动也仅仅在于科学自身,并不参与个人的价值。或者说,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7]。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而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而作用也日益明显,核战争、基因工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对人类的生存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从科学自身来看,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家一般都是属于某个机构或组织的成员或雇员,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科学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不可能不期望回报的。因此,科学家对于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了,而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的关注就是科学家的伦理责任问题。

科学家在过去主要承担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寻求自然规律及其演化。但是时至今日,基础研究的成果被推广到社会应用领域的周期越来越短,再没有一种科学技术是完全不会产生影响的。同时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杰出分子,有责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造福更多人的事业中去。因此科学家在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就应该考虑如何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唯有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可以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发展的,他的研究才可能 被公众和历史所承认,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如此,科学家也有责任对自己的研究应用情况时刻保持关注。科学家纵然不能完全决定成果的应用方向,也有责任时刻提出自己的意见且对其中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理论(如医药的副作用)进行完善和修正。

科学家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社会结合,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社会 环境和社会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所谓伦理责任对科学家不应责备太过,即不应过分估计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力,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科学家在理论应用过程中的能动性。承担适度的伦理责任有利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早期的工程师(拉丁语ingeniator)是指建造和使用哉争机械”的人[8],直 到18世纪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军事工程,那时的土木工程只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工程,札当程度上听从于国家的指导。不管工程师的技术力量有多强,他都首先要服从,服从命令是他最主要责任。即使后来机械、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不断发展也没有改变工程从属于社会机构(政府或商业企业),工程师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它们远远赶过单个工程师所行使的任何技术力量。

工程师作为技术开发与推广的骨干力量,将实验室成果与普通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滥用、误用,工程人员可以说责无旁贷。科技人员不仅要为研究的直接后果负责,而且还要顾及到研究的间接后果,包括有些难以预知的后果。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他们对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别人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们有责任确保科研成果运用于非破坏性的目的。由于工程师对自己的工作有尤其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着“通告与预防的责任”,这就是说,他们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且对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来说,对其科研活动后果作慎重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是其研究的前提条件。

五、总结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求科技人员对未来承担责任,慎重选择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课题进行探索和开发,承担起对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对人类整体和平与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9]。他们应该尽可能早地看到问题及 其严重性,制造舆论,设计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项。科技应用伦理从科技工作者和经营者良知的内心自觉的角度,与法律规章外在制约的角度一起,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开发活动始终沿着造福于人类的正确方向前进,保持科学技术、经济发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确保科学造福于人类。

科技人员必须重塑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相应的道德修养,做到诚实、正 直、公正、合作和公开。科技人员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他们的身上应充满了人性和爱心,他们的思想应闪耀着伦理的光芒,他们的行为应遵循着法律的规范,他们的良心不再遭受道德的谴责。为此,科技人员在科活动中要有做人的良心,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有支配能力,确保自己研究成果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良心是科技人员内在深刻的思想道德,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道德意志的具体体现[10]。科技人员的良心本身正是道德屏障,使科技人员能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人类造福。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科技道德修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心的责任主体。只有这样,才具备一个科技人员应有的道德素质。

总之,科学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造福,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必须 摒弃各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诱惑,在从事科学活动时,不仅不能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更不能忘记自己对人类命运担负的责任,即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决策,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引导人们获取更具合理性的生活方式,承担起作为当代科学家的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11]。

六、参考文献:

[1] 潘建红.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与伦理责任之管见[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 二期.[2] 陈勇,郭玉松.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伦理学研究.2007.第五期.[3] 李晓光.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第23卷 第一期.[4] 刘让新.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34.[5] 邹俊滔.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D].南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25.[6] 剑飞.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D].东华大学.2007.硕士论文.P52.[7] 张水利,魏明海.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企业导报.2010 三期.[8] 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00.第一期

[9] 刘让新.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P39.[10] 王续混,常东旭.科学技术伦理学三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第2卷.第三期.[11] 宋启林.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探求.2003.第四期.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技术自然与辨证法

——技术的利与弊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目录

引言...........................................................................................................................................2

一、技术的本质.......................................................................................................................2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2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3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4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5 结论与建议...............................................................................................................................5 参考文献...................................................................................................................................7 摘要 文章利用自然辩证法方法讨论了技术的本质问题,通过结合历史上的技术性灾难阐述了技术的中立性与价值性,以及价值性中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同时说明了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发展应用引起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 技术;属性;价值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然后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思想品质的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还会一直继续,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幸福应怎样看待,可以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来做出解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1 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 中指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速、快捷;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走向复杂和综合;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一、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2]。由此可见,技术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等特性。

其中,技术的中立性是指[3],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 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价值性是指,任何技术都蕴藏着一定的恶善、对错甚至是好坏的价值取向。而两者的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4]。

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的价值[5]。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样,技术的负面价值也不容忽视。核技术的应用把我们置入了核战争的危机中;冰箱(氟立昂)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塑料袋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全球“白色污染”等。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

技术具有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完全取决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用于建造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的是正面价值的作用;如果该技术为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负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在此体现的是中立的性质。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1513人在这次事故中罹难;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降落时起火,36名乘客丧逃生;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对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1963年意大利维爱特水库的积水溢出,吞没了大约4,000村民;1974年土耳其DC-10客机爆炸坠毁,机上的人员全部罹难;1979年加拿大米西索加火车出轨,毒气泄漏,24小时紧急疏散25万人;1980年印度博帕尔毒气逸出,死亡1万余人,5-10万人受到伤害;1981年美国海特饭店崩塌,118名客人被压死,受伤的人数不下200人;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0亿美元损失;1998年美国德伯鲁克谷仓爆炸,被定为国家级紧急事件;1991年的科威特石油大火,732口油井同时喷火,号称历史上最严重的油井灾难;1993年泰国坎德玩具厂火灾,188名工人丧生;2001年口蹄疫横扫英国,畜牧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约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通观以上大灾难,大都说明了这个观点。印度博帕尔事件中发生的异氰酸甲酯外泄,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6]。无论是由“灵丹”变为“魔鬼”的DDT还是导致“兴登堡”号飞艇事故的罪魁祸首氢气,如果它们没有用来制造杀虫剂和当作助飞艇上升的氦气,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就存在于此过程中,并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7]。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其与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但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技术的社会价值,但同样要适当考虑其它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术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因此,这牵涉到技术价值的评价问题。技术价值目前的评论的方法很多,显得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失误。技术价值的评价首先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们忽视了其中某一环的影响。

从技术灾难性事件看: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像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也就是说对技术的自然属性还没有完全了解,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和个人的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的存在;“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至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明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象征,要不为什么美国的污染公司非要开到印度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不说也罢,首先是一个操作人员的好奇,其次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 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而工业上的灾难,更可以佐证这一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通过对灾难的分析我们知道,灾难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对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没有真正完全的了解,要么是因为技术的社会价值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方面,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8]。技术上不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社会价值也叫做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因为发展科学技术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要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发展现代技术更不旅不受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至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上,既要考虑投资能力、能源、材料、设备的来源,还要保证经济效益。在社会方面,要受到政治、经济体制、政策、劳动就业状况、文化教育水平、人才结构、社会思想、社会心理、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和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在生态环境上,则要对发展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后果作出精确的预测,为技术选择提供充分的根据。总之,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充分支持。所以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是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必 须协调发展。

发展科学技术对缓解我国社会、经济矛盾有重要作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从而可以在农业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产量;在工业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并且能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程度,发展精神文明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能推进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改造,促进安定团结,使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更加巩固和发展,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总之,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要求我国科学技术有较全面的重大的发展。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10]。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11]。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与建议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 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许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米勒在1939年9月成功合成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开创了合成杀虫剂的先河,并因此而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同时也造成人工合成化学品的高潮,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 J].望新闻周刊,1998(1)[2]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科学出版社,2009 [3] 李醒民.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J].兰州大学学报.1991(01)[4]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5] 李功网,万小龙.“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6]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 费多益著.科学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 韩立新著.环境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 田鹏颖著.社会技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5 [10] 郜瑜.试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J].科学之友(学术版).2006(05)[11] 朱艳莉.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S100131065申浚

曾经在大学时代就拜读过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著作,但是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这两篇重要文献虽然发表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却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自然辩证法》导言作为《自然辩证法》全书的总结,概括的介绍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文中,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一下历史,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无数的的科学巨匠产生了,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的运动中,自然科学在这个时代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枷锁不断发展。在这个伟人云集的时代,人们开始渴望以科学的自然辩证法正确的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当科学威胁到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当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尽管科学与神学仍有争执,但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就连教廷也不得不承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在随后的年代里,自然科学逐渐的但是却不可动摇的向前发展着,在以牛顿和林耐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我们见到这些科学部门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完成。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立了,一些重要学科建立、一些主要规律被彻底弄清楚了。然而,由于依然受到神学的影响,在这个时代普遍的的存在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的。即不管自然界是怎么产生的,但一旦他存在,那么他就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像对于起因,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只是简单的解释为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在材料的整理上高于希腊古代,但它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方面,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这样地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就产生的东西。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的限制,神学的禁锢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来来解释这个世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但这一时代的哲学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一直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这种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思考方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背离,这也导致牛顿等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虽然他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规律,但是却不能找到这些规律的根源,最终只能迷失在神学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指出,“十七和是把世纪的形而上学,是一些迷人的障碍。”

直到一个哲学家打破这个障碍,康德在1755年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其发现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康德认为地球是某种生成的东西,其上面的生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这样,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这就使得自然科学家们不再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这也告诉我们,在今天,我们提供科学方法训练、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

尽管康德的著作并没有产生直接的结果,但随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康德的论述。地质学的产生,赖尔认为地球在缓慢的变化着,尽管赖尔没有突破当时思想的束缚。只是他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后来物理学三巨匠焦耳在曼彻斯特,迈尔在海尔布朗证明了热核机械力的相互转化,格罗夫证明了“所谓的物理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而得出了运动着的物质的永远循环的最终结论。从拉瓦锡后,特别是道尔顿后化学的突飞猛进,生物学研究中更为精确的考察,到古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各种自然学科的不断发展,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完成,新的自然观的基本上完备,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回到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都是处在永恒的产生与消灭中,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中。只是这个结论是古希腊人天才般的直觉的结论,而在我们这是通过严谨的科学的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的的研究结果。虽然这样一个结论在经验上的证明是有缺陷的,但是这些缺陷被逐渐发展的自然科学一点一点的弥补起来了。

首先是拉普拉斯以一种至今无人超越的方式详细的证明了太阳系是如何从一个单独的气团中发展起:形成的天体逐渐冷却,互相转化的各物理运动形式的交替显著地出现,直到最后但达到化学亲合性开始起作用这一点时,以前没有在化学上区分的元素现在互相在化学上区分开来,获得了化学的性质,相互发生化合作用。这些化合作用随着温度的下降,一部分物质从气态成为液态,再成为固态,这个过程不断更替。当行星有了一层硬壳而且在它的表面上有了积水的时候,它的大气层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下的气象现象的活动场所,它的表面成为地质变化的活动场所。最后,当温度降低到至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地表上不越过蛋白质能在其中生存的限度,那末在其他适当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下,有生命的原生质便形成了。或又许经过了多少万年,才出现了可以再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种没有定形的蛋白质能够由于核和膜的形成而产生第一个细胞。随着这第一个细胞的产生,也就有了整个有机界形态发展的基础;根据对古生物学的记录:生物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的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这些初等生物发展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逐渐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

出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的形态,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一种从自然界获得了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无论是从个体方面来说还是从历史方面来说。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演化,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言语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达的基础就奠定了,从此就形成了人和猿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改造,意味着生产。而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随着人的产生,我们进入了历史。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动物也有历史,那是人赋予它们的。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动物只能适应自然。人类的社会在发展,但是仍然是被未被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左右,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象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样的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

但是一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死亡”,也许经过几万年,几亿年,地球也会死亡,但也可能是经过亿万年以后偶然的,重新回到一开始的样子,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愈来愈被承认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结论: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讲述的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在其中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所得出的观点无一不指向这样一个结论:“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就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上,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以充分的论据和合理严密的逻辑驳斥了杜林的这些荒谬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例如按照杜林先生的意见,现代力学是形成思维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它完全不能说明怎样从不动转到运动,杜林先生自圆其说,这或许可以在严格的静(平衡)和动(运动)之间架起一座桥。但是恐怕杜林先生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揭示出这座桥是怎么养的一座“桥”。

杜林企图用一种唯心主义的,不能经得起科学的验证的“伪科学”来迷惑众人,恩格斯用一系列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文章狠狠的驳斥了他,揭露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

无论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还是《反杜林论》中揭露杜林关于时间空间的唯心主义的谬误观点,我们不然从中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就如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总结的一样: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也就是唯物史观中所说的物质是永恒的,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仔细研读,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其中逐渐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充分的理解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着的这个观点上并从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对于启发和指导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熊煜华2011101300 对死亡的思考 ——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一个人的经历和境遇会影响很多东西,对人生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年幼时痛失至......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共五则范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以北京地区为例 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完成时间: 1 浅谈雾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 霾给公众的健康、工......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想。 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其学科地位不能被取代。质疑、创新精......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中介,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的主要作用一是为马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证据;二是以规律、范......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报告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 工程力学学号:姓名:签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年12月23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象的本质和规......

    自然辩证法概论 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使我对抽象的哲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益匪浅,现谈一谈自己所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