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7: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

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

名词解释

行为标准又称战略取向标准,指企业在经营和决策时的心态、思维方式和策略(战略)取向。

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拥有股份,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无形资产)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许可证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在获得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技术。

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竞争优势、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者能够获得其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

跨国并购(M&A)就是跨国兼并(Merger)和跨国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是指跨国公司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东道国企业的全部资产或一定比例的股份买下来,从而对其生产经营权的控制。

横向并购,是指相同或相近行业,生产或提供相同或相似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主体间的跨国并购活动。

直接并购,由跨国公司并购方直接向东道国目标企业提出资产或所有权要求,双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协商,共同完成收购的各项要求,在协议的条件下完成的收购。

间接并购,是指并购公司不向北并购公司直接提出并购要求,而是通过在市场上收购目标公司已发行或流通并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从而获得对并购公司控制权的市场行为。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又称公司间协议或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或若干战略目标,以签订长期或短期契约为形式而建立的局部性互相协作、彼此互补的合伙、合作联合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合伙关系而非内部增值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价值”。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Intra-trad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展开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之间产生的贸易关系,也可称为公司内贸易。

投资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被折价并取得了资本的形式,被注入到海外投资项目,这些被当作资本使用的贸易客体一般是技术、相关设备和物品。

经营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没有取得资本的形式而因满足跨国公司内部成员的日常经营之需所进行的跨国界流动。

外汇风险,也称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净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交易风险是指已达成协议但尚未结算的外币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发生外汇损益的可能性。

换算风险有时也被称为翻译风险或会计风险,产生于跨国公司将其国外附属公司或投资经营成果的计值单位由记账外币换算成本币的换算过程。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是指跨国公司系统内部或是外部之间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问答题

跨国公司的特征

1、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2、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展实质性的经营业务

3、跨国公司具有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具有全球战略目标

4、经营业务国际化

5、生产经营多样化

6、市场交易内部化

与股权经营方式相比,非股权经营对跨国公司有哪些好处。(1)跨国公司不用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减少经营风险。

(2)跨国公司不投入股金,不用承担东道国企业的财务风险。(3)跨国公司靠转让技术、提供服务、合作生产来获取利润。

(4)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管理、生产和营销上的优势对东道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5)跨国公司不动用资金、不占有股份,不会激起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减少政治风险。

许可证贸易的优点:(1)分摊研究成本(2)障碍少(3)风险小

许可证贸易的缺点:

(1)买方有可能掌握购入的技术,使卖方失去技术垄断,增加新的竞争者

(2)由于卖方没有亲自参加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获得东道国生产和经营的经验,也无法控制市场

(3)这种许可证销售收益受到买方产品销售额大小的影响很大,如果销售额太低,卖方收取的提成费可能无法弥补各项支出

全球区域结构组织形式(地区分部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

(1)公司在职能和产品上的能力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作出较佳的配合;(2)强调各国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地位,有利于各子公司的独立发展;

(3)高层管理、地区总部与各国子公司之间合理有效的权力与沟通路线,有利于简化高层管理工作。

全球区域结构组织形式的主要缺点

(1)当产品线众多并以具有较高技术时,产品的变动与技术的转移在各区域之间难以进行沟通与协调。

(2)要保证该组织结构运行良好,就必须为每个区域配备具有高度综合才能的领导人,这种人才往往难求。

(3)在地区总部,职能部门与主线管理人员重叠。

(4)业务常过度集中于少数重要地区,易于重视该地区效益而忽略公司的全球利益。

全球产品结构组织(产品分部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

(1)以产品划分的组织结构,把企业各部门的注意力集中致力于产品技术和产品市场,从而鼓励了全球性产品策略的实施;

(2)保证了产品从信息到生产技术的统一沟通,消除了企业内各分支机构的矛盾;(3)引导企业各部门共同开拓世界市场,强化全球性市场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全球产品结构组织的主要缺点

(1)这种组织结构需要既懂特产品生产经营又懂国际业务的高级综合人才任相关产品部领导,这样的人才需要在多国环境中得到一定时期的锻炼,因而在企业采取产品结构组织形式的最初一段时间,企业的管理效率会受到影响。

(2)任何一地区不同产品部的活动很难沟通、协调和控制;(3)高层领导者不容易协调每个产品部的规划、长期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4)小的产品部可能由于资源不足而难以采取积极的国际性战略;

(5)由于各部均有自己的一套职能机构班子,会造成机构重叠,人员臃肿。

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具体而言是: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必须放弃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拥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则是来自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跨国并购动机的内部动因

1、速度:谋求最快速地进入东道国市场

2、获得所有权资产,争夺创新技术与人才

3、寻求新的市场

4、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5、扩大规模,追逐规模报酬递增(单位产品成本会下降)

6、多样化(分散风险)

7、财务动因

8、个人行为:寻求价值被低估的公司 市值/重置成本<1时被低估的

跨国并购的全球趋势

1、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单项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

3、跨国收购在跨国并购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4、横向并购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跨国并购的主流

5、股票互换在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6、跨国并购的战略性动机日益明显,善意并购成为主流

7、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其中欧美公司是最活跃的参与者,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并购中比重不大且非常不平衡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组织形式来看,战略联盟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2、从企业关系来看,组建战略联盟的企业各方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达成协议而结成的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1)相互往来的平等性(2)合作关系的长期性(3)整体利益互补性(4)组织形式的开放性

3、从企业行为来看,联盟行为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征

1、内部贸易不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2、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的定价策略

3、内部贸易受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统筹规划

4、内部贸易不遵循正常的价值规律

5、较强的隐蔽性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动因

1、降低交易费用。内部组织替代市场

2、内部贸易可提高交易效率

3、避免外部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

4、内部贸易可防止技术优势扩散

5、谋求转移价格的避税效应。

高关税国家子公司压低价格,降低征收关税的基准,因为关税的税率是不变的

6、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借助子公司和母公司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7、获得融资优势

转移价格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一)影响利润水平(1)规避企业所得税

(2)规避关税及其他税费(由于大部分是从价税)

(二)影响业绩评估

(三)影响资金配置与流动

(四)改变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1)规避外汇风险(2)规避通货膨胀风险(3)规避政治风险

(五)逃避东道国的价格管制

东道国政府对转移价格的对策

(1)以正常价格为基础,实行“比较定价法”(2)对外资企业实行新的征税方法

(3)加强海关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4)建立和健全审计制度,严格审查外资企业帐目(5)建立和加强国际联合

跨国公司的融资战略目标

①实现公司总体融资成本最低化,主要采取的策略:减少纳税;利用补贴贷款;争取当地信贷配额。

②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主要采取的策略:降低外汇风险;避免或降低政治风险;保持或扩大现有融资渠道。

③建立最佳的财务结构。

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技术转移方式的因素: ① 企业自身的条件。② 引进方的目标和策略。③ 东道国技术水平状况和引进方企业的技术能力、技术适应性很重要。④ 国际市场环境。⑤ 政策环境。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①小规模技术②标准化技术③劳动密集型(2)适销产品的优势,价格竞争的优势

(3)具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管理技能(4)企业家的能力

(5)血缘关系,民族技术,民族资源(6)扬长避短的投资策略。

第二篇:《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运用科学的传播手段,有计划、有目标、持续地开展各种活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互利合作,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式形象的管理科学与经营艺术。特征:1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其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对象是相关公众)2是一种传播活动3具有管理职能4以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为目标。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区别:1,主体不同。公关是组织,人关是个人群体。2目的不同。人关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双方的了解,联络彼此感情,协调双方的关系,寻求需求的满足。公关是建立适应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形象。3手段不同。人关主要依赖人的自然行为去协调人际关系,它采用的基本手段是人际间的直接的人际传播。公关交往的手段复杂得多,需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策划等各种专门活动才能产生效果。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部分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包括人际之间的沟通。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区别:1目标高度不一(市场营销的目的是营销,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塑造形象);2应用范围不同(公共关系的应用范围比市场营销要广得多);3着眼点不同(公共关系是着眼于长远,着手于平时;市场营销则是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着眼点)。联系:对象都是公众;都遵循互利原则。

公共关系与商业广告 区别: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范围大,商业广告范围小;2从传播的手法看,商业广告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引人注目,引起受众购买兴趣,促使购买行为的发生。公共关系的传播原则讲求真实性和公共性;3从传播目的看,商业广告倾向于短期的、具体的、易于界定的、以产品为主的传播,公共关系倾向于长期的、整体的、宏观的、不易界定的、以形象为主的传播;4从评价上看,商业广告看重具体效果,公共关系看重整体效果。联系:都要借助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

公关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对待公众应该诚实守信、公关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2公众性原则(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投身社会服务)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4创新性原则5全员公关原则。

公关的基本职能:1收集信息(组织形象、产品形象、社会环境、组织内部员工信息)2协调关系(协调好组织内部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与外部公众的关系)3塑造形象4咨询建议(是最有价值的职能)。

公关的历史:1公关的萌芽: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修辞学>>被西方学者视为最古老的经典之作)、柏拉图、凯撒《高卢战绩》第一流的公关著作。2现代意义上的公关: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有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9世纪中叶。美国的报刊宣传代理活动,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代理人是巴纳姆)发展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标志是在美国扒粪运动的背景下,出现了公关职业和公关学科)兴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

公共关系的组成要要素:社会组织、传播、公众。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

社会组织:指的是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特征:整体性、目标性、自主性、适应性。分类:竞争性赢利性组织(包括生产性组织、商业组织、一般的交通运输业组织、服务业组织);竞争性非赢利性组享受(非营利性医院、学校、各种民间团体、协会);独占性赢利性组织(邮政、电信、电力、铁路、航空、金融等企业);独占性非赢利性组织(国家机关和军队)。

组织形象:是指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构成要素:1产品形象(包括质量、名称、商标、性能、包装等)2人员形象:(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员工形象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着装礼仪等)3环境形象(地理位置、建筑群落等)4标识形象(组织的名称,产品的品牌、商标或徽记、广告形象等)5文化形象(组织的价值观念和管理哲学、职业意识和道德)。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的步骤:1现有组织形象的评估2组织形象的定位3组织形象的树立 提高组织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具体途径:要注重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要适时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增加交往,联络感情。

公关的组织机构: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社团。

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部 地位与作用:信息储存中心、信息发布中心、趋势预测中心。设立的原则:权威性原则、专业化原则、高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工作机构模式:领导直属型(最为理想的模式);部门并列型;部门所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

1985年8月,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成立。1965年5月12日在雅典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全体大会上通过《国际公共关系道德准则》(又称雅典准则),1968年4月17日德黑兰全体大会对该文件进行了修改(又称《德黑兰宣言》)。

公关公司类型:综合服务型公关公司;专业性定向服务型公关公司;顾问公司。

公众:是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有着现实或潜在的联系、影响的社会群体。基本特征:共同性、多维性、群体性、变化性。分类:1按公众与组织的从属关系分为:内部公众、外部公众2按公众发展的过程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3按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4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公共关系传播:社会组织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将信息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活动。特征:公关传播是一个有计划的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活动。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

传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类大众传媒、信息网络传播媒介。选择的依据:传播对象的特点;传播信息的内容;经济合理的原则。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又叫四步工作法: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

公共关系调查:指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和公共关系人员运用科学的调查手段,根据本组织的公关目标采集、搜寻、选择公关信息的活动。目的:考察公共关系状况,预测民意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步骤:准备阶段(明确调查任务、制定调查计划是、组织调查人员);进行阶段(实际收集资料、争取多方支持);处理阶段(整理调查资料、形成调查结果)。调查内容:1自我期望形象调查(包括组织领导层的期望和员工对组织形象的期望)2组织社会实际形象调查(组织自身情况调查、公众意见调查、社会环境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包括:对组织形象的调查;公众动机调查;活动效果调查;传播效果调查;内部公众意见调查。

对组织形象的调查:组织形象地位图:I象限表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说明组织公关处于极佳状态,今后应进一步总结公关工作经验,努力保持极佳状态。II现象表低知名度高美誉度。说明该组织的公关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重点在维护其美誉度的同时,下大力气提高组织的知名度。III表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说明组织的公关状态不佳。该组织的公关部门应该立足完善自身,争取较高的美誉度然后在提高知名度上下功夫。IV表高知名度低美誉度,说明该组织的形象地位极差、名声很坏,公共关系境况恶劣。该组织的公关部门应集中精力改变形象,设法逐步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公共关系调查方法:文献法(特点:历史性、灵活性、继承性和创造性)、访谈调查法(不择时空、人群、费时费力)、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抽样调查法(准确度较高、节省时间和费用、灵活度较大)。

公共关系策划:指公共关系策划者为实现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和行动方案进行谋划与设计的思维过程。原则:创造型、目的性、连续性、严密性原则。步骤:确立目标、设计主题、分析公众、选择媒介、选择时机、公共关系预算(人员预算、时间预算、经费预算)、审定方案。

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技法:灵感激发法、横向思维法、逆向思考法、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现代创造学奠基人没过的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言论,使每一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意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原则:自由奔放原则、保留判断原则、多量并存原则、灵活多变原则、集中研究一个问题的原则、不作一般性讨论的原则、清楚表述的原则。

公共关系计划实施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创造型、影响性。

正确选择工作的模式:宣传型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征询型公共关系;矫正型公共关系;社会型公关。

社会型公关:是通过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方式,来扩大组织社会的影响力的活动。目的: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基本形式:庆典式、捐赠式、协助式。

影响公共关系计划实施的障碍:目标障碍、实施主体障碍、沟通障碍(语言、习俗、观念、心理障碍)、突发事件。

公关评估 意义:改进公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开展后续公关工作的必要前提;激励内部公众士气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公关评估体系的创新。内容:1准备过程评估(信息资料是否充分、信息内容是否准确、信息表达方式是否有效)2实施过程的评估(制作并发送信息的数量、传播信息的数量、接受信息的数量)3影响效果的评估(公众态度、行为的改变、投入产出的改变)。方法: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公众评价法、效益检测法。

1997年11月15日,“全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公关工作正式成为一种职业。

1999年5月,国家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版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全》。该大典首次将公共关系人员列入大典的第三类,这标志着我国已正式承认公关员这一职业。

2000年11月3日,我国第一次举行了全国统一进行的公关员资格鉴定,这标志着我国公关业已正式走上了职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品德素质(真诚、公正、勤奋、热情);生理素质(公关人员具有健康的体魄、得体的仪表风度、旺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准确的记忆);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合适的气质、敏锐的思维);知识结构T字形,即专业知识要精,一般知识要博。T识,横向知识表与公关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关意识(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高度的法律意识、长远意识)。公关工作的真诚表现在以下方面:1公关人员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应真诚2要让公众感觉到可信可亲可敬 3公关传播的内容要真实 4真诚地接受公众的意见、投拆和抱怨

公关工作的公正表现在以下方面:1组织内部无论亲疏远近、职位高下,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2在对外交往中,既不能为了组织利益损害公众利益,也不能一味迎合公众而置组织利益于不顾。

公关工作的勤奋表现在以下方面: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干苦干勤于动脑,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形体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控、自制和处理危机能力。

情绪智商的内容: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的协调是公共关系工作的起点。

员工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员工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细胞;员工是组织对外公关的生力军;处理好员工关系,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

协调员工关系的方法: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要求、全面满足员工精神方面需求、重视组织的内部沟通、创造令人满意的家庭气氛。

顾客关系协调的重要性: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能够帮助组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是稳定顾客队伍的保证。方法:

1、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

2、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3、重视顾客消费教育

4、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5、与顾客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新闻媒介关系的协调的重要性:1新闻媒介是社会组织的特殊公众2新闻媒介能加强社会组织与公众的信息交流3新闻媒介有助于提高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率。方法:要经常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介取得联系;充分尊重新闻媒介;真实传播组织信息;正确对待新闻媒介的批评或误解。

协调国际公共关系的方法:遵守国际惯例;运用跨文化传播手段;具备全球眼光。

公共关系危机 特征:危害性、意外性、紧急性、关注性。类型: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宣传报道引起的危机。产生原因:组织行为不当(自身素质低下、管理缺乏规范、经营决策失误、法制观念淡薄、公关行为失策);外界突发事件(自然环境突变、其他组织侵犯本组织利益的行为、外来的人为制造的麻烦、政治体制不利、科技的负面影响、社会公众误解);报道失实。

危机事件的预防措施:培养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完善组织的管理系统、模拟准备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原则:预防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应急原则、变危机为良机的原则。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1成立专门机构;2迅速调查原因(查明危机的种类;查明危机的后果和影响;查明危机的现状、原因、控制措施;危机的发展和采取措施后的效果预测;本次

危机牵涉到的公众对象有哪些);3制定有效对策(针对新闻媒介的对策:第一,确定配合新闻媒介工作的方式,实事求是,并统一对外宣传的渠道和口径。第二,向新闻媒介及时通报危机事件的调查情况和处理方面的信息。第三,利用有较强公信力、影响力,并与企业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媒体,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舆论向有利于危机处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确定与新闻媒介保持联系、沟通的方式,何时何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应事先通报新闻媒介);4重塑组织形象。

公关危机的处理方式:独立快速式(危机事件主要是由于公众误解引起的,组织本身没有实质性问题,不涉及人身、财产等重大问题,影响范围比较小);协商维权式(时间较长,可危机事件性质比较严重);主动进攻式(危机是由于恶劣手段陷害而使组织形象受损时)。社会型公共关系:CIS:即“企业识别系统”,也叫“企业形象设计系统”,通常简称“CI”。是企业将其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形象及一切可感受形象实行统一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构成要素: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理念识别(MI)。

MI:理念识别,是CIS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所在,是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BI:行为识别,是组织所有员工行为表现的综合和管理制度的再现;VI:视觉识别,是组织形象的静态表现,包括组织的产品品牌、商标、标志、字体、颜色、广告等。

实施CIS战略的意义:能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传达统一信息;有利于重建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吸收招揽到优秀人才、有利于企业扩大资金来源、有利于扩大企业的流通渠道、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利润、有利于新产品上市);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

CIS的基本原则:统一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有效性原则;艺术化原则;长期性原则。企业理念的内容:企业价值观、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准则。

企业理念识别设计程序:企业调研;理念定位;确立新的理念系统。

企业理念识别的语言表达设计:要简明凝练、要富有文化个性、要易于传诵。

企业行为识别设计: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创建令员工满意的家庭气氛。

企业视觉识别设计流程:创意准备、初稿设计、反馈修正、编制VI手册。

视觉识别基本内容:1基本要素设计系统: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常用印刷字体、企业造型、象征图案、基本宣传标语和口号等.2应用要素设计系统包括:企业产品、事务用品、办公室器具和设备、招牌、标识、旗帜、制服、衣着、交通工具等包装用品、广告、企业建筑、环境、传播展示与陈列规划等。

视觉识别核心要素的设计:1企业标志的设计(文字型、图案型、图案文字混合型)2标准字的设计(印刷体、美术体、书法体)3标准色的设计:(企业在选定标准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要能突出企业风格,体现企业性质、宗旨、经营方针。第二,标准色的设计应与消费者的心理相吻合)。

公共关系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一种,它是为扩大社会组织的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树立良好形象,以求得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理解和支持而进行的广告宣传活动。(企业如果能通过广告来树立最有利的形象,树立起自己品牌的清晰人格,那么,从长远来看,他们就一定会以最高的利润,获得这些商品的最大市场。)类型:1组织广告(即主要介绍组织的整体特点,宣传企业形象,让公众全面了解组织情况的广告。包括:宣传组织的价值理念、组织时态广告、解释生产目的和消除误会);2响应广告(指组织为响应社会或其他组织的号召,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以求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而进行的广告活动。主要形式:a 对政府的某项措施响应或者对当前社会公益事业热心支持的广告b是以向社会各界公众贺喜为主要内容,以同行身份刊登广告以热烈祝贺。);3特殊类型的广告(创意广告、印象广告、征求类广告、声明类广告、引导广告)。

公关广告的原则:明确主题原则、真实性原则、社会效益性原则、一贯性和传新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公关广告的程序:1公关广告的设计(明确广告目标、确定广告定位、进行广告创意)2公关广告的制作(拟定广告制作方案、公关广告文案的写作,包括标题/正文/标语口号/随文)3公关广告的发布(可信度高、一致性强、适应性强、费用适当)4广告效果的测定与评定(等级评价、回忆测验、传播效果的测定)。

公关广告技巧:1制作技巧(巧用名人效应、发挥创造能力)2传播技巧(利用广告信息传

播的刺激技巧、对公众进行心理诱导、恰当的运用媒介组合)。

新闻发布会:是社会组织为发布某一重要信息(如荣誉与真相)而邀请新闻记者参加的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也称记着招待会。

公关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互利、诚信、宽容原则。

晕轮效应:是指由认识对象的某一特征而泛化、推及出其他一系列或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礼仪: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在言谈举止、仪表、仪式等方面达成的共识,并共同遵守的规范和程序。

第三篇: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

一、简答

1、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⑴ 联系:从本质上看,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一方面使资金供给者能够充分利用多余资金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又帮助资金需求者获得所需资金以求发展。

⑵ 区别(×7:2+2+2+1):商行/投行

① 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证券承销发行、兼并收购、风险资产管理、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

② 利润构成:存贷利差收入、资金运营收入、表外收入/ 佣金、资金运营收益、利息收入 ③ 融资手段: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④ 融资服务对象:短期资金市场/ 长期资本市场

⑤ 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资金密集型

风险性、开拓性、稳健性、智慧密集型

⑥ 宏观管理:银监会/ 证监会

⑦ 所遵循的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证监会颁布的投资银行的保险制度

2、投资银行在股票承销时如何防范风险

⑴ 投资银行是股票发行上市的总设计师,设计工作的总体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协调会计师和律师工作,协助企业处理与政府机关和其他机构之间有关上市的问题。投资银行可以通过负责地履行职责来防范风险。

⑵ 投资银行在股票承销过程中的职责(×9:2+2+2+3):

① 取得承销商资格。② 选择符合政策标准和条件的拟上市企业。

③ 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④ 对企业进行上市辅导。

⑤ 制定发行方案,确定发行价格。⑥ 制作招股说明书等文件,报中国证监会核准。⑦ 路演。⑧ 组织承销团。⑨ 刊登墓碑广告。

3、解释格拉斯斯蒂格法规的内容(×3)

⑴ 规定商业银行(从事吸取存款和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承销和发行证券)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禁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

⑵ 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限制(实际最初规定为:利息为零,但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以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

⑶ 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了保险,以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4、如何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概念、对比)

⑴ 定义:① 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出让股权融资等。

② 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这一中介的融资。

⑵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直接融资活动先于间接融资而出现、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而间接融资又大大的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并行发展,互相促进的。

⑶ 直接融资:筹资成本低、投资收益大、风险大。间接融资:筹资成本高、安全性高。

5、投行监管机制有哪些优缺点(重点关注集中监管)

⑴ 集中监管制的优点(×2):① 专门的法律使投资银行及其业务活动有法可依。② 监管机构地位独立,可较为公平、客观、公正地发挥监管作用。

⑵ 集中监管的缺点(×3):① 监管机构脱离市场运作,监管滞后僵化,监管效率低。② 各部门协调困难,监管成本高。③ 各种自律性组织的自主权较少,不利于其自身监管。⑶ 自律监管的优缺点和集中监管互补,综合监管则同时吸收了以上两种监管方式的优点。16、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3)

⑴ 竞价式转让:股份公开上市。此方式可让风险资本家获得高额的回报,被公认为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渠道,但是其也有上市限制,上市成本较高。

⑵ 契约式转让:股权出售或回购。此方式符合风险资本“投入-退出-再投入”的循环,投资公司效益较高,操作费用低,可有效回避风险。

⑶ 强迫式转让:破产清算。此方式是风险投资不成功时减少损失的最佳退出方式。

7、创业板上市回购

⑴ 创业板市场:是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新型集资市场,上市标准低,市场风险高。⑵ 因为创业板市场股票的价格较低,为了防止股价下跌、避免公司被收购的风险或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创业板市场公司在上市时,一般会将其发行在外的股份购回。

8、报价驱动制度和指令驱动制度的区别(×4):“交易时”

⑴ 价格形成方式:做市商报出的外部输入价格、竞价形成的系统内部价格

⑵ 信息传递的范围和速度:后者比前者传递地更及时更全面。

⑶ 交易量和价格维护机制:前者的做市商有义务维护交易量和价格,后者则不存在此问题。⑷ 处理大额买卖指令的能力:前者比后者更为有效和及时。

9、做市商制度的优势(×5):有利于:

⑴ 有利于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交易及时,降低了交易风险。

⑵ 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维持了双向交易,且便于大宗交易。

⑶ 有利于股票价格保持连续性:双向报价使供求关系更明朗,股价稳定。

⑷ 有利于股票价格回归真实价值,较少泡沫。

⑸ 有利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股价的稳定确保了市场运行的稳定。

10、投行监管目的和原则

⑴ 目的(×4):

① 根本目的:建立高效资本市场,发挥市场机制资金配置作用,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②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③ 确保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④ 降低系统风险。⑵ 原则(×6):依法管理原则、“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原则、效率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监管与自律相结合原则。

二、名解

1、风险投资:投资人将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投资方式。

2、做市商制度: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地向公众投资者报出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的制度。

3、资产证券化: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主要包括:实体~、信贷~、证券~、现金资产证券化。

4、资产支持证券:债券性质的金融工具,其向投资者支付的本息来自于:基础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或剩余权益,是一种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证券。

5、⑴ 杠杆收购(LOB):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来完成收购的行为。其实质是: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作抵押的举债收购。

⑵ 敌意收购:合并方不顾被合并企业的意愿,采取非协商性购买的手段,强行合并对方企业。主要通过股权收购,合并时间短,手续简便。

6、资产配置:根据投资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通常是将资产在低风险、低收益证券与高风险、高收益证券之间进行分配。

7、路演:股票承销商帮助发行人安排的:发行前的调研活动,并对可能的投资者进行的:巡回推介活动。

8、绿鞋期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其可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9、(国债)一级自营商:具备一定资格条件,参与国债发行、分销和零售业务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可: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市场顺畅运转。

10、⑴ 经营杠杆度:目标企业由于销售额的变化引起的息税前利润变化的幅度。

⑵ 财务杠杆度:目标企业因负债经营导致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引起的企业净利润的变化幅度。

三、单选、多选

1、把“证券”成为投行的国家:日本、泰国、中国。

2、投行的本能业务:证券公开发行(承销)、证券私募发行、证券交易经纪。

补充:新型业务:企业并购、基金管理、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金融工程、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和投资咨询。

3、我国证券公司符合罗伯斯定义中的:第四种定义。

4、把投行称为“商人银行”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2)。

5、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核准制、上市保荐制度、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

6、从事证券交易最低注册资本金:5000万。

7、从事证券承销、保荐、自营管理最低注册资本金是:1亿。

8、发行制度遵循的原则:

⑴ 注册制:(财务)公开管理原则or强制性信息披露原则。

⑵ 核准制:实质管理原则or强制性信息披露、合规性管理原则。

9、实行集中监管制的代表:美国、韩国、日本、巴西。

10、短期贴现国债采用:单一价格、拍卖方式发行。价格优先。发行价格=票面额-贴现利息。

11、长期零息和附息国债采用:多种收益率的方式。

12、把证券投资基金成为共同基金的是:美国。

13、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的特点(×7):① 战略驱动型并购。② 形式多样化,横向、纵向、混合并购并存。③ 波及多个行业。④ 发生次数变化不大,但交易规模大型化。⑤ 杠杆收购兴起。⑥ 运用多种新型金融工具。⑦ 跨国并购迅速发展。

14、买入并持有策略适合于:稳健的投资者。(风险小、收益低)

15、债务分析:

16、投资银行的基本功能(×4):① 提供金融中介服务。② 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③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④ 推动产业集中。

○ 投行角色:⑴ 一级市场:保荐机构、主承销商、辅导机构、协调机构。

⑵ 二级市场:证券经纪商、证券自营商、证券做市商。

17、国债承销价确定的因素(×6):① 市场利率。② 承销商承销国债时的:中标成本。③ 流通市场中可比国债的:收益率水平。④ 国债承销的:手续费收入。⑤ 承销商所期望的:资金回收速度。⑥ 其他国债的:分销成本。

18、① LBO:杠杆收购。

② MBO:管理层收购(×3之一:战略投资人、金融投资人、管理层)

③ 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④ ABS:资产支撑证券化。

19、资产证券化最初出现在:美国。

20、适合于证券化的理想资产特点:① 未来现金流稳定。② 信用记录良好。③ 同质性高(便于流通)。④ 变现价值高。⑤ 历史记录良好。⑥ 统计广泛、数据易得。⑦资产有规模。

21、美国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债券属于:独立企业,仅提供投资者决策参考。

仅是:道义义务,非法律责任。

22、以自残来驱退敌意收购被称为:焦土。

23、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是:原始权益人(最初需求者)。D:变现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

24、承销国债的收益来自(×4):

① 价差收益。② 发行手续费收益。③ 资金占用的利息收益。④ 留存自营债券交易收益。

25、并购分类:

⑴ 行业相关性(×3):横向、纵向、混合。

⑵ 并购后法人地位变化(×2):吸收、新设。

⑶ 出资方式(×4):现金购买资产、现金购买股票、以股票换资产、以股票换股票。⑷ if取得目标公司同意(×3):善意、敌意、熊抱。

⑸ 收购手段(×2):要约、协议。

⑹ 融资渠道(×2):杠杆、非杠杆。

书上:

⑴ 出资方式(×2):现金支付、股权支付。

⑵ 交易条件(×3):承担债务式、资产置换式、杠杆并购。

⑶ 动因(×4):规模型、功能型、组合型、产业型。

26、监管内容

⑴ ① 审慎性监管:市场准入、市场退出、业务范围、经营报告、谨慎性(准备金、流动性)。② 对机会行为的监管:信息披露制度、不正当交易行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和稳定市场。③ 惩罚性监管: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

⑵ 对业务的监管:承销业务、经纪业务、自营业务。

⑶ 书上:① 业务范围。② 承销、经纪业务。③ 自营业务。④ 基金管理。⑤ 金融创新。

27、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资产配置。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

跨国公司理论的回顾与评论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跨国公司理论

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邓宁(J·H·Dunning)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又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进一步对折衷理论进行论述。邓宁认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这些理论虽然对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跨国公司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基本上可分为四种流派:

1、完全市场C.P.Kindle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的假设前提出发,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优势的来源,其代表是海默和金德伯格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来自四种市场不完全形态:(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不完全;(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前3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能够拥有垄断优势,第4种的市场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实现价值增值。12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资产,如专利和专有技术、获得资金的便利条件、管理技能等;(2)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品牌、商标、差异性产品、营销技巧、价格操纵;(3)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海默等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论与新古典贸易和投资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将跨国公司看作国际生产的主体,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国际交换的主体,从而将跨国公司的研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之中。后来不少西方学者沿着“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行为结果”这一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比如约翰森(H·G·Johnson,1970)的占有能力论,凯夫斯(R·E·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的寡占反应论以及梅纪(Stephen Magee,1977)的信息占有论等等。13

2、探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动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Model,PCM)是美国哈佛大学维农(Raymond Vernon)教授在1966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维农等认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过程,贸易和投资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论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属于某一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而获得利益。产品周期理论借鉴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发明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突变性的影响,并从技术差距的角度阐述了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基础。值得指出的是,PCM理论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第54-6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并以此来分析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它认为FDI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且取决于东道国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而且该理论比较关注供给与需求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因此该研究方法颇具借鉴作用。14

但是产品周期理论将FDI看作是对贸易活动的替代的观点却值得商榷。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此外,PCM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创新技术广泛扩散,产品进入成熟阶段的结果,但是事实上,跨国公司是以全球战略的视角来选择各个区位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节点进行整合和协调。特别是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与当地企业或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其一开始就在海外进行研发、设计并以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创新产品多数情况下也是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推出。对于这种当地化日益明显的趋势,PCM理论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根据日本当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都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可以把东道国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从而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

3、内部化理论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行为影响,其代表是巴克利、卡森和鲁格曼等。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作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仍然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但它强调的不是市场不完全如何导致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是强调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以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中间产品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诀窍、营销渠道、商标、信誉等知识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外部交易时,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需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将知识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加以利用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的中间产品获得充分的报偿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跨国公司的文献中,有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流派。一是交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Buckley & Casson(1976),Dunning(1980),Rugman(1981)等;二是从跨国公司管理的角度,主要代表人物有Prahalad和Doz(1987),Bartlett & Ghoshal(1989),Hedlund(1986)等。这两个流派在许多方面有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关注为什么会存在跨国公司,后者则关注跨国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但两者都是研究大型跨国公司,而且近来二者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或者说交叉的部分日益增多。Hedlund(1986),Bartlett & Ghoshal(1989)最早指出,子公司日益扮演战略性的角色。而Dunning(1993),Rugman & Verbeke(1992)将其与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融合。但是交易成本学派(Buckley,Casson,Dunning,Hennart,Rugman等)仍主要关注多国性内部化、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而多国管理学派--如Bartlett,Doz,Ghoshal,Hamel,Hedlund,Kogut和Prahalad在90年代初则基本上抛弃了多国性问题而转向其他问题,比如知识管理以及核心能力的发展,而所有这些都主要与大公司有关。19 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跨国公司外部化的原因。但是,要更清楚地说明战略联盟这一重要发展趋势,还应结合资源能力论来加以论。John Cantwell(2001)在分析企业为什么日益倾向采取准层级制或准内部一体化的安排胜过于完全的内部化时指出,成本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合作的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的下降至少可以使传统的层级制安排也同样受益。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联盟的“战略”来考虑。传统的企业间联盟,比如分包制中的顾客--供应商合作的主要动机是节约成本,而战略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动机,即其在本质上是战略性的。所谓“战略性”是指这些协议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强企业资产的价值来实现长期的利润最优化。

伴随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白热化竞争使企业低度增长,因此企业需寻求更廉价的投入或将销售从缓慢增长的市场移往潜在的市场,而且必须使这种转移快速进行。日益降低的边际收益以及伴随合约或准内部化关系而日益降低的交易成本导致在某些特定产业的企业的非内部化或“内部一体化的消解”(disintegration),因为企业追求灵活性和更低的风险。企业喜欢联盟而非层级制的更战略的因素是:(1)企业并非总是有办法通过专利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而必须依靠保密或共同发明。(2)以共同发明的方式,联盟允许企业监督竞争对手,并允许企业从事类似的研究。Narula & Dunning(1998)认为,在同一个行业,当两个领先企业都追求重大的和新的技术突破而又都没有把握他们能赢得这一场创新竞赛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这样可以确保他们联合起来一定是第一的,而且在不确定性很大时,半块蛋糕总比一无所有要好。(3)当然,跨国公司并不仅仅与技术领先者结成联盟。与技术资源有限的企业也可结成联盟,此时其目的主要是了解潜在合作对象的研发能力,更清楚地了解其情况,以便为今后的类似合作提供经验(John Cantwell,2001)。

在一个动态的技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盟关系,Kay, N.,(1997).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包括与那些目前还没有显现其价值的企业建立关系是很有益处的,它隐含着更高的学习的潜能,可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在技术前沿领域,主导性技术标准尚未确定,还存在很多潜在选择时,即使签订一些有交叉性的或重叠的协议也是值得的。Kay(1997)甚至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与某些企业建立联盟网络关系不是因为他们信任其伙伴,而是为了信任其伙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彼此信任才合作,而是因为合作是不可缺少的。20

R&D的海外投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R&D投资的形式也同样表现为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关系,因此也可以由内部化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但是,鉴于R&D合作的特殊性,特别是“技术导向型”R&D活动的复杂性,用交易成本理论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导向型”R&D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第231-23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活动并不完全是企业按照交易成本大小进行选择和设计的自主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联盟伙伴获取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行为,常常涉及合作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双向交流,有时甚至是完全外部化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区位选择问题,但是区位战略,尤其是R&D活动的区位选择的动机要比一般的FDI的区位选择复杂得多。21

跨国公司的R&D活动,逐步从过去的集中性大规模型转变为分散且较小规模的R&D活动。R&D活动在全球的分散布局,为跨国公司接近不同地区的外部技术资源创造了条件,为与其他企业构建R&D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虽然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通讯网络能够使科研人员实时交流,使管理者们实时控制和协调,使跨国公司能够内部化地分散组织R&D活动,然后将分散的R&D活动加以整合并获得集中化的利益。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竞争已使从外部接近、学习、吸收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相对于跨国公司传统的主要靠内部发展的方式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弗洛达(1997)认为R&D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反映了跨国公司致力于利用外部化科学和技术能力并创造新技术资产的倾向。弗洛达的研究,基于对外国公司在美国的200多个R&D实验室的调查,主要分析了在R&D国际化活动中适应于生产和市场的动机的相对重要性。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接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建立与美国科学技术团体的联系的考虑,是与R&D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这种R&D活动的组织被称为是“技术导向型”的(相对于“生产市场导向型”而言)。这一研究说明了日本、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美国“硅谷”等地区设立R&D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那里的科研环境,接近美国科技人才和与其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等。这一动机更多地使R&D活动表现为外部化的活动,如更多地通过分包、技术许可、战略联盟等合作形式,甚至是通过与科学家个人联系和合作的形式组织R&D活动。22

在过去的20年中,邓宁的折衷理论是解释跨国公司活动的主流理论。但如今它面临着许多挑战。经济全球化及战略联盟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国际、国内商业活动的运作和组织方式。战略联盟和外包这些新的运作方式要求将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折衷理论中去。当然,OLI框架仍继续有效,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比如从贸易理论、经济地理、进化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论或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本文以下就分别对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进行探讨,并对邓宁的综合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1、关于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企业的性质》,该论文提出了企业均衡规模和市场交易内部化的思想。科斯认为,市场交易过程是有成本的。同时,科斯又指出,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但是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花费比公开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企业就会将这些交易内部化。科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指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

内部化理论就是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的。其代表人物有巴克莱(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son)、鲁格曼(Alan M·Rugman)等。巴克利和卡森认为,随着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中间产品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中间产品多种多样,它不仅包括半成品、原材料,而且包括隐含在专利权和人力资本之中的各种知识。一般来说,企业在其经营和活动中需要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但现实中,某些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表现在要么没有或只有很少可供企业进行产品交换的市场,要么市场效率低,使交易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外部市场极不完全,而且知识产品在消费市场还存在外部经济性。而如果企业利用知识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将知识产品在内部市场转移和使用则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为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自我垄断”的性质,歧视性定价和差别定价是知识实现增值的主要形式,但现有的专利制度不允许歧视性定价行为。因此,知识产品内部化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佳途径,内部化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资产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来说,内部化是对外部市场不完全的反应。鲁格曼认为,只要存在不规则市场,或者当规则市场交易成本很高时就会产生内部化的要求。巴克莱等认为,内部化的条件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但由于国际市场极不完全,内部化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内部化更显得重要。在影响内部化决策相关的四个因素中,即行业特定因素(包括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地理位置、文化差别、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国别特定因素(东道国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企业特定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协调、管理能力等),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23

就内部化过程而言,跨国公司通过所有权控制关系将其所属的海外子公司纳入其全球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之中。对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子公司成为母公司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经营单位,分别承担不同产品的生产或同一生产部门不同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在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通过内部市场体系进行交换,从而将传统的国际市场内部化。比如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生产网络转移软硬件生产技术,使其子公司获得生产产品和零部件所需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中间投入品市场也可以通过内部市场来进行贸易。各子公司独立生产某个环节的零部件或半成品,通过内部市场供地区分市场上的中心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对横向一体化跨国公司而言,公司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子公司分别承担同一种产品不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集中到某个子公司进行装配和向外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科斯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还是巴克利和卡森在跨国公司理论中的进一步发挥,一个企业的边界都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的规模所确定的。但是,由此确定的一个企业的边界只是一个静态均衡的边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破坏,这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向外推展其边界,直到实现新的均衡为止。但在这种传统解释中。理论只涉及“一个企业”和“一个市场”,企业内部化的进程似乎是可以孤立进行的,与其他同类企业无关。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实际情况却是,企业在扩展其边界时,最终的均衡状态不仅由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的规模来确定,而且也同时会受到其他同类企业已经确立的边界的制约。24

今井贤一等人也认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虽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开辟了分析的切入点。但是交易成本理论有其局限性。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两者可互相替代。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权威,即通过组织和行政命令来完成。但是,企业为何要替代市场,相邻的生产环节为什么要实行一体化,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看来,这主要是为了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但是,该理论分析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一项经济活动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进行,其生产成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现实是,不同企业显然具有不同的资源或能力,因此在从事相同的活动时其效率当然也明显不同,从而其生产成本也就不一样。笔者认为仅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引入资源基础能力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何选择自制或外购,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什么必须在某些环节或领域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总之,一项经济活动是通过内部化来组织进行还是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获得,应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或协调成本综合的比较。因此,本文综合资源基础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及其竞争优势的获得。

在科斯看来,企业之所以出现并代替市场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换个说法,如果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提高,那么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就会减小,也就是说,当交易制度或交易条件改善时(比如,法律的完善、交通通讯的发达、交易方式的完善等等),将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企业规模将会相对变小。但是这似乎与现实经济发展不相吻合。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资料对现代企业组织代替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进行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基础之上的。虽然企业涉足的生产领域在不停地变化,但规模却是在不断地膨胀,而这与科斯理论隐含的思想不一致,因此简单地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对此进行解释的。如果在此继续沿用科斯的标准,把企业规模的扩张简单地归为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市场交易复杂化,企业组织规模膨胀是将市场内在化的结果时,就难以全面理解现代企业发展之初规模膨胀为何如此迅速,如此急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科斯的观点事实上是存在着悖论。如果完全延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必须对以交易费用为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的现代企业理论加以理论突破。25

确实,如果要使科斯的理论本身向前发展,有必要解释交易成本本身是如何受经济增长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解释了在非市场制度安排下的情况(比如在企业内部),但是它忽略了管理策略的积极作用以及投资战略的影响。换句话说,跨国公司理论虽然能够解释企业或MNC的存在的原因,但是它却把企业本身当作是一个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反应者,忽视了那些使企业具有活力和使企业成长的内在因素。而实际上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及其内部生产的增长会影响交易成本本身。科斯强调导致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或交易环境。但是,企业的交易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安排的本质和范围,还有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赖于其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还有,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实行内部化是因为市场交易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交易成本。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务的促进器。它创造了新的虚拟市场来取代和补充现有的市场和企业层级制。这使人们反思内部化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也是一个产业,它创造了可供选择的市场和层级制来产生经济租。换句话说,它是产生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价值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电子商务产业内部的活动也可用OLI范式解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选择最适合其目的的区位,以互联网为杠杆利用和改善其所有权优势,这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同时,他们又指出,电子市场的独特之处是它本身就是市场。在传统市场失灵的地方,电子市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不必求助于层级制的内部化方式。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使战略联盟更加流行。26跨国公司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寻找适当的区位来获得互补性生产要素和优势,而且要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来加以整合。但这并不是非得采取内部化的方式不可。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8)的《跨国公司:趋势与前景》的报告认为,内部贸易是反映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内部贸易比重高,反映企业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内部贸易所占比重低,则企业范围的国际一体化程度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直到现在也仍然被视为跨国公司系统内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间的贸易。在化工、汽车、电子、计算机行业,建立在国际化生产经营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企张纪康:《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业内部的地位以及决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时已越来越重要。以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其国际范围的生产、经营内部专业化分工而引致的国际贸易,包括海外子公司之间的相互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和规模,一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8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外部化和准内部一体化的发展,独立于母子公司体系的、不受母公司所有权控制而又与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公司(如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现在跨国公司更多采取集中战略,抓住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这必然使其更多采取分包、外包等资源外取的方式,从而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可能减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呢?显然不是。因此,以内部贸易多寡衡量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低在现在看来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是对跨国战略联盟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跨国公司作为创造、获取、融合和应用不同区位的知识的国际性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关于跨国公司通过知识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跨国公司管理知识开发和应用过程可以采取的不同制度安排。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对知识交易中的市场失灵进行分析,现在又增加了对企业作为一种进行知识加工的制度所作的分析。Kogut & Zander(1996)认为,企业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是能够提供一套“更高层次的组织原则”和更丰富的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来支持复杂的知识创造和融合的过程。当然,企业开发和应用知识的机制以及企业相对于其他制度形式的优点关键要看特定知识的具体特点。虽然在信息以及其他显性知识方面的市场失灵的根源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隐性知识方面,跨国公司的优势才更加明显。Kogut & Zander的研究表明,一种创新中所蕴含的知识越复杂、越难以编程或标码化,或越难以传授,它的转移就越可能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而非许可证的方式来进行。企业间联盟作为获取和融合国内和跨国Kugut,B.,U.Zander.1996.What Firms Do: Coordination, Identity, and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7:502-518.的知识的手段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许多研究者认为,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进行重复性博弈,经过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和相互适应,建立信任等等使联盟具有许多与企业同样的优势,可以克服独立企业之间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在跨国联盟中,独立公司之间的协作安排能够在知识的开发、转让和融合的合作中达到与单个公司类似的合作水平。同时,还可避免正式的管理结构所带来的僵化管理成本。

资源基础论的学者关注公司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产生独特的和难以模仿的资产的策略以及将自己的这些资产与其他企业的资产加以整合和协同的能力。进化论者则更进一步,他们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且这种集合代表着过去所创造的资产的不断积累,因此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的特征。企业进化理论的学者指出,可以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优势。而资源基础论则强调企业特有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具体国家的资源禀赋。而企业在设计和执行策略的能力将增强这些资源的竞争力。

在过去10年中,人们则更强调“知识”作为竞争资产本身的意义。它是企业和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引擎。许多早期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企Dunning, J.H.(1996),„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Th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5,no.3(December),pp.1-30业在英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英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R&D活动导致了对母公司知识的反馈和竞争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的挑战来自知识密集型资产日益增加的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以及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外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与自己的资源进行互补和产生协同效应。而且,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企业面临快速获得国外各种隐性知识或无形资产的压力。因此,除了增加其现有的所有权优势之外,企业越来越多通过FDI来获得互补性的资产。因此,战略资产寻求型的FDI变得更加重要,它可以维持和强化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地位或削弱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更好地发挥其核心能力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对其核心能力能产生互补作用的外部资产。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寻求型或资产互补型的FDI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Kuemmerle(1996)发现,制药和电子部门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基地的增加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不是利用现有知识。Almeida(1996)在对美国半导体产业专利的研究中发现,美

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在国外的子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当地专利。Shan & Song(1997)在研究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现,在这个部门投资的外国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当地企业的先进技术。邓宁(1996)对《财富》最大的150家工业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来源的研究表明,这些跨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约有1/3到2/5是直接来自其海外的经营,而这种比例的高低又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而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由于全Doz,Y.L.,K.Asakawa,J.F.P.Santos and P.J.Williamson(1997),The Metanational Corporation,INSEAD Working Paper 97/60/SM,Fountainebleau,France.球化、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企业更积极从事效率寻求型的FDI。这样,企业独特的和可持续的所有权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其管理复杂的和地理上分散的资产的能力。对知识密集型部门的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根据Doz,Asakawa,Santos和Williamson(1997)的研究,现在正出现一种“无国界”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当地化或特定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加以组合。

由于以知

础的资

布Contractor,F.J., P.Lorange.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 , in Contractor and Lorange ed.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New York: Lexington Books,1988.的分散性以及资产增强活动的日益专业化,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国外的互补性资产和协同性资源。企业要确认这些资产的来源并有效地获得,然后与自己现有的核心能力加以整合,这样可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孔查特和罗兰基(Contractor and Lorange,1988)认为,“跨国公司的概念也许需要改变。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由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但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它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由彼此依赖的准市场交易关系所组成的组织。”34这也反映在组织战略上,跨国公司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为目标重新划分内部分工的效率边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跨国战略联盟,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股权或契约安排结成的全球网络型的战略联盟,正成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已不仅仅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更应从对竞争对手的反应或获得首动优势的角度来解释。虽然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贸易壁垒、政府政策等诸种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是既定的情况下,处于同一产业且规模相当的跨国公司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是因为其所有权优势是有差异的,不同企业的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点,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在短时期内难以赶超的。不仅如此,这还与不同跨国公司现有的全球生产布局,特别是其母子公司的关系,即跨国公司组织其全球生产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组织形式也同样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选择资源扩张和资源使用的最佳区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外的更高附加值的活动,并且与外国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区外优势直接关系到竞争优势和所有权优势。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意味着,跨国价值增值活动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强调层级制转向更加多样的组织形式。这已经沿着系统性地从垂直一体化企业向非一体化的模式转变。这种趋势是通过价值链和跨产业而发生的,但其在技术发展和创新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技术发展的路径在每个企业内部都各有其特点,这会影响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的条件。John Cantwell(2001)认为,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关心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日益增强的互动关系。这已经成为贸易和发展的宏观理论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企业内部不断变化的内部分工的微观理论所关注的问题。第二种观点主要关注内部化优势的变化特点,以及经济活动的组织协调的新形式。那些专门研究企业间联盟和并购的文章则关注企业变化的边界。近来的研究使用企业能力论的方法,企图找出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进化是一种具有路径依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并在多个地理区域建立创新的活动作为发展潜在的公司能力的场所。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企业的国际经营以及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当地分散的技术资产。Cantwell and Piscitello(2000)

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为,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全球性公司,其技术创新在地理上的分散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因为跨国公司可以获得不同地区的创新资源,并建立有利的跨国性的不同地区的互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在任何区域或国家发展起来的联系总是具有那个地区的特色,并使企业的技术创造也带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他跨国公司常常也需要使他们的生产和创新能力当地化,如果他们想从区域性的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中获益并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35

过去国外子公司是自立的和相对独立的,现在正结合成为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该体系依靠各个专业化的子公司为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提供服务(UNCTAD,1993a)。在这种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框架内,一个企业价值链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移到国外,同时还能保持与公司网络的完全一体化。这种公司战略谋求利用地区或全球的规模经济并实现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职能分工。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寻求资源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企业也有更多的选择。不过,这也能鼓励在那些虽然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拥有跨国公司所寻求的某些特定资产的国家进行FDI。而且跨国公司可以更多地利用和其他企业的非股权和合作关系,如联盟、合资经营、管理合同或分包安排等。这些安排可以满足公司的多种目标。这些安排在使企业分享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获得技术或其他资产。这些安排还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网络型组织的出现扩大了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互动的范围。

过去仅仅涉及公开市场贸易所形成的“浅层”一体化现在已经转变为涉及生产层面各个方面的“深层”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国际交易的很大一部分被内部化了,即采取了在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易。据估计,1/3以上的世界贸易和4/5左右的技术流动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大约1/4的世界生产由跨国公司所控制。而且,企业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其经济资产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国际《1999世界投资报告》,第180-18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生产体系本身也成为新环境的一部分。结果,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竞相引进FDI的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实际上,生产设施区位决策正日益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区位决策决定了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流向。而且,如果所选择的区位在国外,区位决策就变成了FDI决策。36

全球化经营的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当地化经营。在全球化时代,区位因素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最强的地位才最有潜力通过双向的国际化溢出效应来彼此增强这些优势。不言而喻,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东道国尽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来改善其区位优势,同时也增强当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其方法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系和联盟。Dunning(2000)认为,跨国公司活动外部性的质量和程度依赖于其投资的动机,而这本身又依赖于东道国可为跨国公司提供的区位优势的类型。即使在东道国的FDI可以提供潜在的溢出效应和联系,Dunning,J.H.(2000),Global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NE Activity,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cmillan Press LTD, pp.21-43.本国或当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也必须首先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是很密切的。如果要看FDI对经济发展的支持,那么必须认识到国内投资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会影响利用FDI的实际效益

第五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也显得愈发活跃。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识别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发展愈发迅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类资源,不仅跨越了国界,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摩擦不断甚至冲突,使跨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管理新趋势,促进文化融合便是企业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将文化定义成在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念、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由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相互沟通上的困难,一般称之为“跨文化差异”,即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企业经营理念

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美国、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销,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管理者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注重生产而忽视营销,经营趋于保守,缺乏创新。

1.2、决策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沟通和交流的失误和误解。为保证组织的决策能体现全体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一环,往往在决定之前要征求和听取员工们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而缘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失误使得这一点做不到。同时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统一行动也较为困难。比如美国人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明白的文化传统和直率的表达方式。他们强调时间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征求大家意见以求得共识的决策方式是低效率的。而中国公司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存在对上级的崇拜合服从同时又强调达成共识,决策过程时间冗长。

1.3、管理模式风格

因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管理方式差异,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西方管理者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手段,由于崇尚自我,强调独立,西方的管理体制是强有力的。许多企业往往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提倡公司精神,定期进行工作轮换,发扬团队精神,实行民主方式。

1.4、人力资源

现在很多公司都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差异造成选择雇员,社会化,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原则。①如微软公司的招募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95%靠自学和在职学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所以当吴士宏主动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时,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而辞职。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在公司目标、管理费用、规模等方面。

2、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②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跨文化管理的三个战略:(1)凌驾。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当一种文化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时可以采用这种战略,其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文化并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2)折中。即不同的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3)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从而形成一种合二为一,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的跨文化优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通过融合的方法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文化,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目前所处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必须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1.1、识别文化差异

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③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2、强化跨文化理解

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1.3、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1.4、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⑤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他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都份份建立了跨文化培训机构,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的适应性。

1.5、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

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1.6、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蔡雯

略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经济与管理,2002 ② 杨泉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③ 苏勇,罗殿军

管理沟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韩经纶,崔立新

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

南开管理评论

1999 ⑤ 张怡梅

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6

下载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一、 名词解释 1、 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 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

    出版理论与实务 重点总结

    出版理论与实务 重点总结 第一章 编辑出版基础理论 第一节出版与出版物(重点) 1、出版的概念(三个要素) a)出版是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于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

    第一章投资银行的内涵与发展 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 ①合伙人制:合伙人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拥有公司并分享公司利润。 其主要特点是:合伙人共享企业经营所得,并对经......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点整理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外贸易量是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实务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与实务单选题 20个 20′ 多选题 10个 10′ 判断题 10个 10′ 名词解释 5个 5′ 案例分析题 5个 每个7分 共35分 计算题1个 10分复习内容●名词解释:(AB试卷分别考五......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前六章的重点问题与答案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论)问题1 、什么是跨国公司?判断跨国公司主要有哪几种标准?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是什么关系?P6-11 跨国经营是指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为目标,进行包括、在内的......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1、 国际经营的含义及形式 国际经营:企业从事超越国界的所有商务活动,它包括几乎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产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等国际转移及其......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

    当前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经济学院2007级国贸2班 张特 20074068 【摘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现象,对世界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应该在引进外国跨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