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影响 形式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挣扎了将近6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的压力较大,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形式展望报告中双双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曰,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好转,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保持低迷的态势。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整体来看,美欧日经济中,美国相对来讲还算不错,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2%,2013年可能是2.0%左右。一个原因是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在不断改善。但目前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投资各种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现在手里有上万亿美元的钱放着不投资,而且政府投资也开始下降。
欧元区在经济复苏中挣扎。欧洲的情况不那么乐观。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6%.2013年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还是负增长,可能在-0.5%至0之间。这和它的政府支出缩减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情况争议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倍上台以后推行了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政策。2013年年初,安倍政权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由此拉开了“安倍经济学”的序幕。随后,日元自由落体式的贬值和日本股市火箭式的暴涨,让人们一度相信“安倍经济学”能够成为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但自进入5月以来,日元暴跌和日股疯涨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日本媒体恍然大悟地哀叹,“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很有可能已经沦为海外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家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被拴在这支箭上的是日本经济的未来和日本国民的福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安倍经济学解决不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企业竞争力问题、结构改革问题,这些都不是通过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的。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速度下降,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在金砖国家中,印度2013年全年增速应该在6%左右。但印度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通货膨胀。巴西、俄罗斯、南非增长率全年大概也就是3%;东盟国家这几年的经济情况都不错,2013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5.6%。全年很可能是6%。
总之,当前的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由“急症”转为“顽症”,演变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漫长的经济危机。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正趋于走上不同的复苏进程,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较为稳健;日本因实施“安倍经济学”,虚拟经济开始回升,但能否拉动实体经济还是未知数;欧元区尚未摆脱主权债务危机,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尚未展现复苏迹象。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1.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提升我国话的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作使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
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发言权和影响力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
2.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方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变化倒逼出的新机遇,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历史经验证明,干事业、做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形势不明、逆势而行,则鲜有成就。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学习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的心得体会[推荐]
形势与政策:学习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的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形势与政策,有利于我们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政策,培养国际视野,充分发挥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以下是我对于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的心得体会。
从当前看来,世界经济形势依旧受到经济的危机的影响,总体上依旧处于延续低迷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但却面临“财政悬崖”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欧元区仍然在经济衰退中挣扎;日本经济上升势头减弱,企业竞争力问题、结构改革问题无法通过注入流动性货币解决;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巴西、俄罗斯、南非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相对较好。就业方面,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热处于高位,在美国,就业市场改进缓慢,劳动参与率创历史新低,欧洲经济衰退严重影响劳动力市场,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青年失业问题也极为突出。物价方面,通货膨胀总体水平低迷。贸易方面,增速明显放缓,争端频繁,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市场状况欠佳,对全球出口造成较大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亦是贸易增长显著下滑。债务方面,发达国家债台高筑,而新兴经济体的财务状况表现相对较好。
面对当前经济状况,世界各国进行深度调整,变化特点突出。欧、美、日央行进一步量化宽松,但大量的流动性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欧债危机撮合欧洲财政合作,也令欧元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和银行体系债务相互作用使欧元区债务危机进入了恶性循环;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传统货币政策用尽,利率将指令或接近零利率时经济却不见起色,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国内外各主要党派在一些基本问题、基本政策不能达成共识,“日本化”特征日趋明显;亚洲经济一体化新路线图显露但受到政治掣肘,特别是日韩、中日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关系由于领土争端迅速降温;中国的贸易顺差显著下降,人民币由想“显著低估”转为“适度低估”,贸易不平衡程度减弱;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抑制,出现显著下降,结束本轮增长;全球经济治理进展不明显但有亮点,一是WTO扩员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政府采购和信息技术协定等具体领域取得新进展,二是金砖国家探讨全球治理的新途径;世界主要国家领导层换届也引发了各国经济政策变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削减开支,上调针对富人的税率,俄罗斯总统普京全面打造多元“新经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热钱大进大出加大我国金融风险,全球贸易洗牌给我国带来挑战。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严峻地经济形势也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G20取代G7,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经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出任IMF全球副总裁,世行投票权由2.27%提高到4.42%使得我国成为第三大股东,这些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提升我国话语权。大宗产品价格下降使过去饱受困扰的输入性国缓和通货压力,有助于我国改革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损害到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面临矛盾与挑战。国内国际环境不是很乐观,与周边邻国的领土存在争端,矛盾突出,影响与邻国的关系。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维护主权完整情况下开展新型外交,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内继续深入改革,改善民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国家政策,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中国梦。
第三篇:形式与政策-201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
201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
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这些表明今年中央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效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臵,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七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7月4-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召开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部分省政府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部署继续加强调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1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6点意见;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11日出版的《中国全融》杂志上撰文表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突出和重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价格稳定。结合这些情况,本专题将主要讲以下四个问题: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增长温和减速,总需求小幅放缓
1、经济增长温和减速
(1)经济增长减速的总体状况,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6%。
(2)由政策主导到自主运行的经济减缓增长,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受一揽子计划刺激,经济增速从2009年一季度6.6%的谷底,迅速回升至2010年一季度11.9%的高位。
(3)工业经济增加值略有减缓,工业品的供给面基本稳定,工业经济仍然运行在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
2、总需求整体上小幅放缓.总需求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下降较为显著,导致我国出口显著下降。这三大需求的整体情况分别是:
(1)投资增长持续强劲,同另两类需求不同的是,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2)实际消费增长步入减速通道.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11.2%,消费实际增长为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3)外贸出口增速下滑,贸易顺差同比下降
(二)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胀呈现向非食品扩散的苗头
1、消费品价格持续上,二季度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升。表明当前通胀压力很大,且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通胀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2、导致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导致食品价格继续上行的主要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低,造成了今年上半年猪肉供给不足。二是成本推动造成的。养猪成本上升,由此推动价格的上涨。
(三)货币信贷继续收紧,政策调控效果明显显现
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并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经济面临的环境
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国内外环境。其中有利的条件主要有三: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仍然保持强劲的势头,三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信贷质量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不利因素主要有四:一是影响通胀的因素仍然较多,二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因此经济形势也是不乐观的,不可掉以轻心。
(一)下半年的有利经济条件
1、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1.9%,虽然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下半年经济有望加速上行。
2、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3、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剌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累积了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信贷。
(二)下半年的不利经济条件
1、影响通胀的因素仍然较多
本轮价格上涨明显受到供给冲击和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进入2011年后,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仍居高不下,洪旱灾害接连发生,受灾面积持续增加,结果导致食品价格回落缓慢。国际上则受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冲高,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的因素影晌,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2、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
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增长中的—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对其复苏进程也会造成新的不利影响。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特别是作为欧元区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有卷入危机的可能。对金融市场信心会构成较大冲击。甚至会影响到欧元的稳定。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然受到震后核危机的因扰,复苏的进程还要视核危机的应对情况而定。
3、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生产要素保障较紧,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黄金和铜等重要金属价格上涨了约1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20%以上,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困难。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出现分化。在信贷总体规模减少和商业银行信贷惠及面有限的形势下,一些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增大。
4、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上半年投资消费的此消彼长,使经济投资拉动的特征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特别是在当前各地投资热情高涨、高耗能行业有抬头的迹象,而代表企业产品和技术升级的设备投资增长总体较慢,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三、下半年的政策取向
在7月21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6点意见。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二是要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三是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力争全年农业再获好收成。四是要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六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些意见为我们下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半年的经济政策也就是围绕这六个方面展开的。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1、为什么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1)累积的矛盾 上半年我国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和一些国内外因素的冲击,宏观调控的一些主要目标还尚未实现,如物价涨幅较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在发展,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没有明显缓解
(2)新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和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对策
根据下半年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要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其对策主要有:(1)下半年要更加注重结构性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2)财政投入政策重点围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3)积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走出困境。
(二)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坚持稳定物价的必要性 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通胀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因而必须多管齐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2、稳定物价的对策(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使货币信贷增长由危机时的应急状态恢复正常,从而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应对供给冲击型通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3)严格市场监管、大力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特别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监管,防止游资再次借机大肆炒作农产品;(4)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餐饮、交通运输等价格检查,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防“搭车”涨价;(5)及时公布价格信息、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价格形势,稳定社会通胀预期。
(三)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力争全年农业再获好收成
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作用率超过三分之二。因而搞好农业生产是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础,农产品供需平衡了,物价上涨的压力才会减轻。首先要在夏粮丰收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我国全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其次政府将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几年开始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潜力。三是加大对当前供给不足的农产品生产如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补贴、扩大养殖规模、加强疫病公共防控和强化信贷保险支持等方式,尽快恢复生产,保障供给。
(四)要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这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要落实在目标里。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中央的安排,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居住困难的问题。为此,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督导检查,切实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开工率。除保障性住房外,今年还要在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五)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经济能否在危机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关键。因此中央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七项政策:
1、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尤其要加大对钢铁、有色、水泥等这些产能过剩较多行业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2、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力控“两高”行业过快增长,按计划完成调控目标,以防年底突击减排。
3、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
4、随着“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启动,地方政府必须严把环境、用地、金融、项目投资管理关,严格执行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的有关规定。
5、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6、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税收、价格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作用。
7、前瞻性地研究布局一批未来市场需求量大以及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六)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的根本途径。
今年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今年的改革开放重点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系五项改革和深入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四、下半年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继续温和回落但仍能保持9%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略低于上半年9.6%的增长速度,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5%左右,比上半年低0.4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放缓的态势 从生产上来看,工业经济将继续平稳运行、但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先行指标显示,工业增加值在近期仍呈小幅回落的态势。
(二)消费需求的增长势头 占全部投资65%的社会投资增长较为强劲。
(三)出口增速的继续下滑 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需总体不是十分旺盛,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继续抬头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等持续上涨导致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均升值了约2%),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四)通胀压力依然严峻
1、国际影响因素 从国际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6月结束,出于其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考虑,不排除继续推出QE3的可能。日本震后短期内向金融市场注资46万亿日元的滞后影响将逐步显现,全球流动性面临加剧泛滥的可能。此外,西亚北非地缘政局动荡可能进一步升级。这些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主要因素仍然存在。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2、国内影响因素 从国内看、虽然前期引起物价上涨的流动性、成本性因素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涨价因素
3、价格回落的因素
当然,下半年也存在着一些有利于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将抑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步上扬。二是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共同行动减少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三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四是政府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五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四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永远在路上》之人心向背观后感
——论中国腐败与整治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
业
班
级
摘要: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专题片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字:反腐 社会影响 人心向背 理性监督
一、腐败的存在与影响
1.腐败的形成
其一在于制度。尽管社会学家指出中国腐败现象的多种不同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必定干违法的事情。
其二,经济转型不彻底以及人性的弱点,抵不住诱惑导致腐败。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机构人员也从事商业活动,领导某种行业的部门需要负责分配资源,解决下属公司之间的纠纷,保证这些公司能完成定额生产。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部门几乎可以垄断所管辖的行业。可是在中国进入市场改革时期,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把政府和企业分开。国有企业被认为在运作方面应该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部级单位一方面仍然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但另一方面则需要远离商业活动。尽管政府采取了这些限制行政部门经商的措施,但是一些部级单位仍然和下属公司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出于野心,为了追求更大的财富收获,通过一些不正常的途径,比如很常见的一种:官商勾结,互赢互利。商家为了获得某地或者某产品的使用权、不惜重金贿赂官员,官员又禁不住诱惑,抱着侥幸的心理,同意了商家的想法,于是,腐败就开始了,有了第一次,就必有第二次,有些事,是不能说停,就能停下来。
2.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腐败抑制经济的增长。腐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腐败的盛行会造成社会不公,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局面是保证良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人唯钱”的人事腐败不能做到人尽其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然后,腐败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腐败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给少量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必然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由此产生不公平。这种分配的不公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因为拥有腐败机会和腐败条件的只能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不腐败要么不可能腐败。因此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就成为社会公平的巨大威胁。而社会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发展的速度。
最后,腐败导致政府行为的市场化,进而增加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政府行为市场化、企业化也是腐败产生的结果。政府机构通过直接参与赢利性的活动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利用手中行政权力牟取部门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政府官员与企业私下结合,对企业进行所谓的参股或以“为企业办实
事”的名义介入企业活动;政府部门层层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政府官员的基本标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受到破坏,一些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不得不推给企业;各地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严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政府行为市场化和企业化的倾向导致了政府功能的畸变和失效以及社会生活的无序,一个社会长期得不到发展就会使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以致于最后危及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二、反腐与监督
1.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廉洁高效的创新型政府的根本目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对政府公职人员的要求,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报告还指出,“加强公务员队伍研究,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廉洁奉公,勤勉尽责,争当人民的好公仆。”这也说明了只有公职人员廉洁高效,政府部门的执行力才能加强,政府在群众心中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强公信力。
2.制度建设应从预防腐败的角度去创新(1)制度建设要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度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认识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上有所创新加强监管,不能“走过场”,必须切实做到有纪有法必依、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一但发现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纪检监察部门应认真做好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工作。
(2)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制度建设要在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加大各项制度的宣传,使国家干部熟悉各项制度,把已经制订的制度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找到制度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3)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严惩违法办事的力度,对出现的违法乱行为严格依照制度解决,做到奖惩严明,并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办事过的职工及干部在福利待遇及其考核提拔上加以限制,使违法办事的行为大大降低,从而提高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办事的意识。
3.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强化制度设计,提升制度质量和水平。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其执行力的前提。一是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树立制度管理意识,不能把制度当作形式、面子,要真正重视制度,牢固树立用制度管理企业的理念。二是制度设计要密切结合本单位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内容清晰明确、执行标准具体、监督处罚措施到位。三是制度制定要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杜绝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的缺陷,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刚性”。四是建立定期清理制度,对已经过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与时俱进,增强制度刚性运行效力。
(二)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制度执行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是保证自觉执行制度的基础,不教而诛,不知而罚,有违制度制定的初衷,也难以服众。每项制度的出台,不能够发一个文件就了事。一是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制度出台的背景、指导思想、具体规定、操作流程及奖惩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大家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强化制度意识,以认识上的“共鸣”,促进行动上的践行。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严格执行、自觉维护制度,引导员工真正把制度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制度刚性运行的氛围,为提高制度执行力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严格责任追究,增强制度威力。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有了制度不执行,违反制度不追究,造成的后果比没有制度更严重。只有让违规者为自己的违规行为“埋单”、付出代价,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一旦实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在它的制约之下,任何违制行为都会被追究责任甚至受到惩处。一是严格责任追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刚性运行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二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情况对员工会起示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把领导干部作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点进行监督,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对制度执行不力、违反制度的行为、在“问责”同时,做到不以资深而姑息,不以职高而免责,不以人众而放任,要一视同仁,严肃惩处,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促使制度严格执行。
结束语 唯有清风,才有正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汕头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时期,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思想统一起来,找准路子,同心同德,脚踏实地推动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前提。我们要用更强烈的紧迫感,更自觉的意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到少说多做,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突出重点,见诸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要通过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以解民怨,平民愤,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我国网络媒体典论监督现状初探》,谢靓,武汉大学,2005-04-28 【2】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展开》,周逢民,黑龙江金融,2006-04 【3】 《国家发改委召开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中国经贸导刊,2006-05 【4】 《围绕党的工作大局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吴官正,中国监察,2005年15期 【5】 《正确认识形势 全面履行职责》,中国监察,2006-02 【6】 《倾斜的象牙塔》,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2期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
论文名称 中国的广阔海权
中国的广阔海权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海权、军事、启示
正文部分: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1812年美国与英国海战是为了扞卫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当的海洋权利,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及2001年4月发生于中国东部海域的中美“撞机事件”,都是中国扞卫其海洋权利的军事自卫行为。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确切地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国家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权力”的资格。
但是,如果说,海上权利,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那么“海上力量”,就只是一个作为维护海上权利即海权的手段。
一、中国海权特征
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
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
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人对海洋战略利益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后开始的,而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认识海权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开始的。在古代世界,由于不具备远航动力技术,因此东部大海反倒成了保护中国东疆安全的自然屏障。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及抗日战争初期的海上失败,也只是使中国人从“边防”的角度认识海权的意义。在与世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进程中,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霸权国家的矛盾,尤其是海上矛盾也在上升:为了堵截中国力量,特别是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向太平洋扩展,美国启动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一线的同盟关系,提升日本的军事作用和暗助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扩大。在与台湾分裂势力的斗争和对日益严重的东部海上安全的关注中,中国意识到海军发展滞后情况如此严重以至不能保护中国最基本的海洋权利。这反倒诱发“台独”分子不断铤而走险,挑战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底线的企图。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出现的“台湾独立”恶果还会牵动从日本到东盟整个东亚政治的格局,使其对中国东部产生自然的钳合之势,并进一步对中国东南沿海各省产生无形的离心作用。这就是说,台湾问题的恶化将牵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而要遏制“台独”势头的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力量即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键,鉴于此,集中一切力量快速推进中国的海军建设,将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弱势转化为局部地区的强势,并以此解决分布于中国海区的海权问题。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海军问题,而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海军问题又实质上是祖国和平统一问题:要实现台湾连同其合理的现代文明成果完整平顺地回归祖国,非海军大规模地扩展则不可能。
二、海权的历史启示
在当下讨论海权的种种观点中,有观点认为,海权不能决定人类文明历史,决定人类文明历史的根本因素还是生产力。这种观点固然完全正确;我们仅仅需要指出的是,海权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于海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同生产力是何种关系,那是另外一个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研究和探讨,并不是要把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都简单地归诸生产力,仅仅是为了证明生产力才是终极的决定因素。
还有的观点往往把海权影响人类文明历史同陆权决定人类文明历史简单对立起来。其实,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里早就声明过:“当我们说海权决定历史的时候,我们并不否认陆权也决定历史的现象。”古代内陆国家的改朝换代都是陆上战争决定的,没有人会对此视而不见。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相对而言,海洋文明是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它们经常地扮演着历史火车头的角色。因为海外贸易与强大海权支撑的基本社会结构,保证着这种开放性社会与外部异质文明世界的接触、交流、碰撞、融合和互动,不断刺激着社会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形成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肥沃土壤。于是,我们看到,在海外贸易和强大海权搭建的平台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艺术,以及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繁荣。如雅典的海权之于数学、几何学、医学、哲学、悲剧艺术、人体雕塑、奥林匹克运动和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威尼斯的海权之于手工作坊的兴盛和文艺复兴运动;英国的海权之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小说创作和浪漫主义诗歌;美国的海权之于诺贝尔奖、航天技术乃至好莱坞电影等等。
我们看到了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这些国家都经历了从陆权主义走向海权主义的路程。这似乎是地中海文明自古以来的普遍规律。因为强大的海权保障了财富的积累,丰足的财富反哺着海权的强大,这种商业与海权的良性互动模式穿越时空,贯穿古希腊的科林斯、雅典、迦太基、罗马、威尼斯、西班牙、荷兰、英国,直到今天的美国,似乎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繁荣富强的成功模式,无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似乎都不会改变这种历史模式。这恐怕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海权留给21世纪人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着:《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2] 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 [美]T.S.伯恩斯着,王新民 辛华 译:《大洋深处的秘密战争》,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