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担当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担当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中,有一项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贡献中国经验。在有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无疑具有世界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比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并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又如,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再如,着眼长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华文明历来推崇“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对天地万物怀有仁爱之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弘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只有避免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过度索取,最终才能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和合境界;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努力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文明创伤,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把昔日沙漠荒原变为充满生机的绿洲林海,获得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的“地球卫士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彰显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增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积极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比如,在国家自主贡献中,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又如,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相关国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为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0日 07 版)
第二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文明创建,“种桃种李种春风”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文明创建,“种桃种李种春风”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创城带来的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是城市走向更高层次文明最深厚的土壤近日,中国文明网发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以及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该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面对这一颇具含金量的荣誉,当选城市有理由自豪,其经验值得借鉴。自2005年开始以来,这一评比在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不断提升着城市文明的水位。
文明,是现代城市的底色。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一直被视为最具价值的“城市名片”。不管最终是否获选,参与评选本身就足以表明地方对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的态度。可以说,结合地方实际,让文明特色不断扩展,汇成美丽的城市风景,是一个城市上上下下共同的努力目标。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文明的涵养,也要久久为功。现实中,也有创城不在平时而在“评时”的怪象,验收来了焕然一新,评比完了退回起点。评比中杜绝一阵风式的急躁冒进、防止走过场式的注水掺假,正是对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张家港市,上世纪90年代至今市委领导换了8任,却从未改变对“文明”的重视。20多年来,城市志愿者组织增加到400多个,“中国好人”数量位居江苏省县(市)第一……如当地一位网友所言,“文明就像身边的一盏明灯,不仅净化了人们的灵魂,还指引了城市进步的方向。”当文明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主动追求,当文明成为城市生活者的自觉意识,城市发展才有可能做到内外兼修,“里”“面”并重。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养文明人。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看“颜值”,更看“气质”。来到一个城市,以前人们看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现在则更关注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市民对待文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软实力”。一位游客在海口游玩时随地吐痰,一旁经过的当地姑娘默默掏出纸巾擦掉,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下决心从此不再随地吐痰。“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文明存在于每个市民的行动中,创城带来的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无疑是城市走向更高层次文明最深厚的土壤。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做大文明增量的过程,就是分享文明成果、为民谋福祉的过程。一位文明办的干部曾说,“文明牵着民生,创城的每项标准都对应着民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食品安全、医疗卫生,还是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很多问题和投诉,从本质上看都是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正因此,除了评选时注重城市文明建设,城市管理者更要多了解市民的关切,将文明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对接。通过全社会的参与,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城为我”“创城惠我”。
文明创建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长效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十九大报告在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景时,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描述。随着城市发展理念和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进步,文明的涵义必然会不断拓展。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推进绣花一样的精细管理,呵护成风化人的共同愿望,必定会出现更多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第三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第四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优势”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优势”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组织方面的坚强领导,并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同心圆”
日前,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和肯定。总书记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新型政党制度有别于旧式政党制度的新特点,鞭辟入里的分析、横贯中西的视野,展现出坚定的制度自信、彰显着充分的中国优势。
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优势”,体现为广泛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制度,代表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公约数。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就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在农村中、兵士中、贫民中、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中,以至一切革命同盟者中,进行自己的活动,为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今天,全国政协的34个界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相较而言,有些两党制或多党制则出现了“代表性断裂”,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与“民治、民有、民享”相距甚远,真正的决策是由那些最有组织能力、最有钱的利益集团做出的,社会边缘群体则无法被代表。
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优势”,体现为治理的有效性。良好的政治制度起码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效能,二是廉洁。从效能角度讲,新型政党制度可以避免恶性党争导致的政治僵局。在中国,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与社会事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为共同事业贡献力量。从廉洁角度讲,新型政党制度又能避免一党制缺乏监督的难题,民主监督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功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要将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各级党组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
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优势”,体现为强大的整合性。一些学者曾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人类文明将终结于西方发展模式,但事实上,一些国家照搬西方的竞争性民主,带来的是社会撕裂,“阿拉伯之春”演变为“阿拉伯之冬”,出现了持续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保持了足够的政治定力,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组织方面的坚强领导,加强对社会的整合,并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集思广益,调动爱国统一战线的力量,做到“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同心圆”。这就实现了发扬民主和集中领导的有机统一,既能吸纳有序参与,又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契合优秀传统文化,既展现着强大的“中国优势”,更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人民日报 》(2018年03月07日 05 版)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等一等看一看”背后或许是不作为和没担当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等一等看一看”背后或许是不作为和
没担当
原标题:【社评】“等一等看一看”背后或许是不作为和没担当
整治这种观望、不干实事的官场风气,需要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给积极干事者撑腰鼓劲,对庸政懒政者严肃问责。不能让一些人占着位子不干事,也不能纵容一些人表态多调门高而行动少落实差。
据5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5月20日起,生态环境部抽调力量,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县级城市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其他省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督查,结果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些此前排查出污染问题的地区,没有任何整治迹象,整治进度为0%。该自治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市重视程度不足,还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
比起整治进度为0%,更可怕的是这种“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态,而这种心态在一些地方、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公车改革、落实“八项规定”等,比如治污治霾、整治旅游乱象、整治虚假广告等,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会选择先“等一等、看一看”,尤其遇到难办的事往往选择按兵不动的观望态度。
这种观望心态反映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别人积极努力,自己也跟着积极努力;别人消极怠工,自己也跟着消极怠工;不争上游,以免成标兵、多付出,也不垫底,以免被问责、被处罚,总之中游无忧虑,就算出问题也是“法不责众”。
这种观望心态反映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总觉得事情还有转机,认为有些治理、监管不过是一阵风,刮过去之后就可以“涛声依旧”了,所以关键不是如何整改,而是能拖就拖、蒙混过关。
这种观望心态更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庸懒作风。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一杯热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样的日子多好,何必给自己招事儿? 当然,这种观望心态也可能与相关改革措施落实起来确实有难度有关,有人担心进一步的改革可能要触碰某些既得利益,要影响地方经济增长,要得罪一些人,因此止步不前,观望犹豫。
归根结底,观望之所以成为一些人自以为“明智”的选择,是因为缺乏责任和担当。工作中随波逐流,甘居中游,是不担当;有困难退避三舍,是不担当;发展中不想作为、得过且过,更是不担当。
这样的观望心态的存在与问责、监管不力有关。哪怕对于一些假装整改或根本不整改,一些地方的问责也往往停留在敦促整改和通报批评的层面,少见让当事人有“切肤之痛”的追责。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环境中,一些人会以为,少干事就会少出错、不干事就可能不出错,于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只关心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而没心思琢磨怎么更好地改进工作。
时下,诸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更需要责任和担当,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领导干部不是围观群众,观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延误改革良机。
整治这种观望、不干实事的官场风气,需要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给积极干事者撑腰鼓劲,对庸政懒政者严肃问责。不能让一些人占着位子不干事,也不能纵容一些人表态多调门高而行动少落实差。广大干部要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本领,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干出实打实的新业绩,干出群众的好口碑,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这是对广大干部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路径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