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文化品牌的灵魂与不竭动力源泉。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具体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发展,应从科学凝练文化元素、系统构建文化品牌、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精准营销文化产品四个方面入手。
科学凝练文化元素。这是指在文化产品研发阶段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新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用现代科技激发文化创意,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例如,以传统文化作品为创作内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这些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幅商贾云集、人流穿梭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融合了当代先进影像技术和我国古代文明瑰宝,让人耳目一新。又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用科技手段呈现各地历史风情,让现代人“亲历”历史。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采用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实现了文化和商业双重价值。同时,还应重视开发文化项目及文化工程,如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各地实际建设新乡贤文化及乡村记忆工程等,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要不断增强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品牌效应不明显、附加值偏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链经营格局尚未形成。根据我国实际,文化品牌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自信、以口碑为标尺的品牌他信,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二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适时呈现文化成果。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的关键在于适时,即文化成果应与时代发展同步,突出时代元素、弘扬时代精神。当前,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如果不注重与时俱进,就会落后于时代、失去受众。因此,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要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成果,并将其适时呈现在世人面前。
精准营销文化产品。根据地区实际,细分文化营销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的文化品牌营销战略,是开拓文化市场的基本路径。同时,文化产品营销还应加强与国外文化传播机构的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它以独特的办学模式开展汉学教育、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传播,成为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还应看到,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的消费者体验模式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将专业术语尽量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建设城市文化体验核心区,为消费者提供多元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等。
文章来源:
(文章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雯雯)
第二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第三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乡村文化兴盛?笔者理解,需要在“六乡”上下功夫。
守“乡土”,寄“乡愁”。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乡村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独具韵味的乡村格调。离开了门前屋后的半亩方塘,离开了邻里乡亲的闲话桑麻,乡村就真正会变为“回不去的故乡”。推动乡村文化兴盛,一定要不离“乡土”、守护“乡土”。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之“形”。既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更多一点“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之“魂”。对农耕文明所孕育并长期存续于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人们从中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精神的原乡。
乐“乡民”,淳“乡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且要求更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适应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新变化,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他们书写、为他们抒情、为他们抒怀。要着眼“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嵌入乡村,融入生产生活,送到村民的“家门口”,成为村民的“家常饭”。要依托自然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让城里的人愿意来、让乡下的人留得住,实现就业和富民。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树“乡贤”,立“乡规”。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推进乡村文化兴盛,要注重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转化创新,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使之成为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当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要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在鼓励发动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完善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引导他们在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时代新起点,只有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让乡村更美丽、村民生活更美好,实现永续发展。
第四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资料中说: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井盖作为城市的名片,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要求:见解深刻,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迹清晰。不少于1000字。
城市光鲜亮丽的形象是城市亮丽的“名片”,城市的名片使我们的建筑景观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看不到的基础工程设施、地下管网等地下建筑是城市建筑的内在,是我们城市的“良心”。城市名片的建设更多体现在高楼大厦等“面子工程”上,而城市良心的建设更多的打造方式是下水道等“里子工程”。因此,打造既有光鲜外表又有内涵意义的城市必须将城市的面子和里子相结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优美,交通的便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亮丽的建设。相应的城市管理与建设者也就越来越关注城市建筑的形象美,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高楼大厦、地标建筑等“面子工程”上,而相应的,下水道等“里子工程”的建设力度却相对不够。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城市的空有外表,甚而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短命建筑”,一桩桩建筑因为排水问题、质量问题等最终成为建筑垃圾。因此,城市的建设要让让环境宜居,人民满意,就必须达到名片与良心的结合。
打造“城市名片”,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一座城之所以会让众多的游客流连忘返,之所以能成为本市居民的理想居所,首先就必须有适宜人们居中的生活环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精神享受的追求,旅游产业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转变方向,例如有的人喜欢平遥古城建筑的历史意蕴、古风十足,有的人喜欢上海现代化建筑的时尚气息、时代元素,完全不同风格的一座座城正是因为能够打造成具备自己的建筑特点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景点,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亮点。因此,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注重打
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城市名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的亮点就十分重要。
守住“城市良心”,是城市建设的根基。长期以来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地方建设者更多关注的关注建设速度,只是考虑到地上建筑漂亮、整洁,却对地下设施建设少有过问。久而久之,由于地上的“亮丽”与地下的“落后”形成的鲜明对比,往往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人间悲剧。处处可见的井盖“吞人”事件的上演就是因为城市良心走得太慢所致。地下管网建设应当同样成为城市建设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地下管网尽可能做到地下规划一张图,管道布设一条线,责任单位一部门,这应当是地下管网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同理,城市建设中其他的所有基础建设工程必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城市打造成亮丽风景线的前提。
不论是小小的“城市名片”还是深埋地下的“城市良心”都关系群众安全,关系民众切身,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要打造名片,更要注重良心,只有将二者并驾齐驱,城市的建设才会更健康,更持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许下的庄严承诺,更是衡量“中国梦”的标杆标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首先要确保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扶贫。所以,抓好精准扶贫不仅事关人们大众生活改善提升,更关系着发展千秋大计。
正如总书记讲的: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那么,如何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到位呢?关键在于选好“旗手”。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那么万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旗手”。今天,我们以举国之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需要“旗手”。那么,谁才是“旗手”?“旗手”要做什么?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规划上抓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调整,由传统的项目覆盖向精确定位转变。然而,精准扶贫却又不是只讲究对一个点位的关注,它更注重统筹规划实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行政首长要从区域全局的角度谋篇布局,做好精准扶贫的区域性规划,做到先“化零为整”而后“化整为零”,如此交替实施,方能有的放矢。故而,领导干部是第一“旗手”,他们把精准扶贫的大旗举起来,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机关干部职工要从推进上抓落实。规划的核心意义在于执行,否则就成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执行的关键又是政策方针的落实者——机关干部职工。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量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机关优秀干部到基层去具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规划。机关干部是一个“火种”,他们就像“星星之火”洒向农村大地,带着重担、带着责任、带着激情,与贫困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的战壕。他们是“旗手”,是冲锋时举旗的战士。
基层村级干部要从落实上抓结果。“村官不是官,但当好不简单”。精准扶贫的各类政策、措施,都必须经过村干部的传达、落实,才能在农村基层落地生花。而精准扶贫工作,自中央到省、市、县地方,层层谋划、层层推进,但根本的根本还是要在农村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就是那下面的一根针,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服务好全局。村干部都是群众具有威望的本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所以精准扶贫少不了这些“土旗手”。
众志勉力前,奋勇齐争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旗手”来引导、来推动,“旗手”是“星星之火”,也是“中流砥柱”,只要充分发挥各层各级“旗手”的力量与作用,就一定可以以“燎原之势”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而实现民之康、国之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