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时间:2019-05-14 07: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第一篇: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省管企业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省管企业)。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有效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 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四)确保企业规章和制度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减少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第六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特别加强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工作。

第二章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基本要求

第七条 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包括与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状况、技术革新、公司资源、财务状况、人力配置、管理措施、工具应用、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辨识、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确定重大风险的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主要步骤。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四)提出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是风险管理策略分解落实到具体风险的管理措施,一般包括: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具体风险的对策,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管理流程、投入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可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及风险管理工具。

(五)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是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制定并执行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六)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机制。风险管理的监督是及时跟踪风险及管理状况,传递、汇总与分析相关信息,并按管理需求生成与提交报告的过程,企业根据风险监督结果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相应改进与提升,从而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效果。

第八条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根据风险管理和监控的结果,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与修订,建设并及时更新风险信息库。

第九条 企业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企业风险评估包括对企业各层面、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发生风险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第十条 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风险评估结果和自身条件,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中,应确定企业统一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同时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

第十一条 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管理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第十二条 企业应组织各层面、各部门、各业务单位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其中外包方案应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外包工作的质量、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防止自身对风险解决外包产生依赖性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十三条 企业应建设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度、程序、措施等要素来落实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企业建设内控系统应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项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同时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应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 企业制定内控措施,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八)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和报告机制,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决策、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十六条 企业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并结合各部门的风险监控报告结果出具综合分析报告,及时报送经营决策层。

第十七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

第十八条 企业经理层每年向董事会提交完整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企业当前的重大风险及其影响分析。

(二)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管理或改进状况。(三)上一年度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四)下一年度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的工作计划。第十九条 企业应向省国资委报告重大风险信息。企业董事会在每年向省国资委报告工作时应将本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情况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第三章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二十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第二十一条 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审议并向省国资委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

(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

(九)督导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应设立风险管理和审计委员会。委员会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经验的董事。第二十三条 风险管理和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在风险管理方面履行以下职责:(一)审议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

(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 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九)办理全面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四章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第二十八条 应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第二十九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五章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第三十条 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保障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十一条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防止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

第三十二条 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第六章 全面风险管理的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建立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根据本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情况,设定合理的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和方法,并将风险管理考核纳入到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之中,将风险管理考核结果与企业员工的奖惩挂钩。

第三十四条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考核主要包括对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和对风险管理工作绩效的考核,企业可根据本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所处的阶段,设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侧重点。

第三十五条 企业设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否按计划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否对本企业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三)是否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了相关风险的有效管理解决方案并予以积极实施。

(四)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职责是否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落实。(五)企业风险的监控报告、预警及应急反应是否全面、及时、有效。(六)有无超出预警范围的重大风险发生并对企业经营目标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考核结果,决定各部门、各业务单位领导人员和相关风险管理责任人的奖惩和职位变动,对出现重大风险损失事件的责任人应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国资委将对省管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并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评价结果作为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省管企业中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由经理办公会议代行本指引中有关董事会的职责,总经理对本指引的贯彻执行负责。第三十九条 本指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省管企业担保管理办法

山东省省管企业担保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省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省管企业以担保人名义与债权人约定或单方出具保函,当债务人(以下简称“担保申请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或保函,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经济行为。

第四条

担保行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二)审慎原则;

(三)依法担保、规范运作原则。

第二章担保权限和范围

第五条

省管企业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境内权属和委托管理企业提供担保。

第六条

省管企业对经营状况非正常的权属和委托管理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根据被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定。

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经营状况非正常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一)最近三个会计连续亏损且扭亏无望的;

(二)存在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三)涉及重大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尚未办结的;

(四)已裁定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的;

(五)企业审计后净资产小于注册资本50%以上的;

(六)省国资委认定的其他情况。

但对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方向且省管企业制定了改善经营状况方案的上述企业,经省国资委批准,可对其实施担保。

第七条

省管企业不得对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不含国有股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担保;不得为高风险投资项目(包括任何形式的委托理财、买卖股票、期货、期权)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提供担保。

省管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和职能部门不得提供担保。第八条

未经省国资委和省政府批准,省管企业不得对境外权属企业和批准权限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经批准对境外权属企业和批准权限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的,其担保额不得超过批准的担保限额。

第九条

省管企业的累计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对同一个担保申请人提供的累计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30%;对单个担保申请人提供的单项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

第十条

省管企业对其权属和委托管理的相对控股企业提供担保的,其担保总额以该省管企业对其权属和委托管理的相对控股企业享有的净资产为限;对其权属和委托管理的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的,其担保总额以该省管企业对其权属和委托管理的参股企业的出资额为限。

第十一条

省管企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融资时,子企业可以提供担保;子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的,须经省管企业批准。

第十二条

省管企业在上述规定权限内的担保,由省管企业依《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并按省国资委关于省管企业重要事项报告制度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三条

省管企业的担保报批范围包括:

(一)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实行国际招标的重大工程项目;

(三)国家及省政府批准的重大项目;

(四)发行公司债券;

(五)本办法规定省管企业批准权限以外的担保。上述担保行为须逐级上报省国资委批准或转报省政府批准。

第三章

担保人和担保申请人条件

第十四条

担保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及代为偿债能力;

(三)具有本办法规定的担保权限。

第十五条

担保申请人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主管机关)核准设立并按规定通过年检;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备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三)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

(四)无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

(五)无重大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

(六)最近会计审计后资产负债率小于70%;

(七)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担保形式

第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担保的形式包括:保证(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抵押和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等。

第十七条

省管企业对其权属企业和委托管理企业提供担保的,一般采取保证或股权质押方式。省管企业对其他企业担保方式以一般保证担保为主,经批准方可采取其他担保方式。

第十八条

下列国有资产和企业不得设置抵押担保:

(一)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

(二)学校、幼儿园、医院的设备、设施及其占用的土地;

(三)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

(四)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

(五)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六)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十九条

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国有资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的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

第五章

反担保

第二十条 为担保申请人提供担保时,担保人必须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省管企业对境内权属和委托管理的企业提供担保的,原则上不再要其提供反担保。

第二十一条

反担保的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等。

(一)保证反担保。一般由担保申请人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第三方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资信可靠,财务状况良好,具有偿债能力,无重大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

(二)抵押反担保。抵押物必须是所有权、使用权明确且没有争议的资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和已设定抵押的财产价值小于或等于已经担保债权的不能再抵押。反担保抵押物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三)质押反担保。所有权明确,不涉及诉讼或争议且未设定质押的动产、有价证券、担保人的应收帐款、股权等可以作为质押物进行质押反担保。

第二十二条

反担保抵押物和质押物属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合营企业或承包经营企业所有的,应由该公司(企业)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发包人审议并做出决议或决定。第二十三条

省管企业应依据风险程度和反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履约能力来确定反担保方式。

第二十四条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反担保,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担保程序

第二十五条

省管企业担保行为统一由董事会或不设董事会的总经理办公会作出决定,形成书面决议并签字后,由省管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负责办理。

第二十六条

担保申请人申请担保,须提供本企业以下有关文件资料,并保证其真实性。

(一)担保申请书;

(二)企业章程、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四)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近3年的财务报告及有关资信和履约能力证明等文件;

(五)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项目审批文件;

(六)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证复印件;

(七)被担保项目主债务合同或者贷款意向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八)还款计划、方式及资金来源;

(九)被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评价报告等。第二十七条

反担保人为第三人的情况下,担保申请人应提供反担保人的下列资料:

(一)企业章程、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近3年的财务报告及有关资信和履约能力证明等文件;

(四)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证复印件;

(五)能够抵押或质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有权或使用权权属证明、保险、公证等有关文件;经具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作出的评估报告等材料;

(六)按担保受理人要求出具的反担保文件;

(七)担保受理人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八条

担保受理人接到担保申请人有关资料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审查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第二十九条

担保受理人应重点审查其他企业担保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其他企业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应掌握下列原则:

(一)对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担保,担保申请人须最近一个盈利;

(二)对一年以上的担保,担保申请人还须近2年连续盈利,同时其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70%。

第三十条

担保受理人在审查担保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测评的基础上,按下列程序办理担保事项:

(一)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编制担保业务审批报告书,并签署意见;

(二)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对拟决定的担保事项和拟签订的担保文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三)企业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对担保事项签署审查意见;

(四)企业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的授权决议批准;根据《公司章程》规定担保事项超出董事会批准权限的应当由企业股东会批准;

(五)对重大担保事项可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

(六)根据本办法规定应当报省国资委批准的,履行相应报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担保申请批准后,担保人应与反担保人及时办理反担保手续并订立书面反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签订后,担保人应与债权人签署担保合同。

反担保合同和担保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工作应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参加,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十二条

担保人实行财产、权利抵押或质押的,依照规定的程序将抵押物或质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核准或备案。

第七章

担保管理

第三十三条

省管企业应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规范担保行为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帐,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跟踪和监控制度。对被担保企业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状况及债务主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建立备案制度。省管企业及其所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担保事项,应当在担保事项发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省国资委备案;终了三个月内,省管企业应汇总本担保事项(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情况)和因担保事项而发生民事诉讼的情况,向省国资委作出书面报告。

第三十四条

担保合同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管理:

(一)债务主合同的修改、变更须经担保人同意,并重新签订担保合同;

(二)担保合同一经签订,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债务人不得转让权利;

(三)担保合同的变更、修改、展期,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并重新办理;

(四)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主合同债务履行完之日起,被担保人应当在10日内通知担保人。

第三十五条

省管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山东省省管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省管企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省管企业内部担保管理办法,明确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的担保批准权限和程序,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办法报省国资委备案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七条

各市国资监管机构和暂由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照本办法执行;上市公司的担保业务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经营的担保业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其他企业”是指省管企业的权属和委托管理企业之外的企业;“相对控股企业”是指省管企业持有权属和委托管理企业的股权在49%以下(含49%)、35%以上(含35%)的企业;“参股企业”是指省管企业持有权属和委托管理企业的股权在35%以下的企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5年印发的《山东省省管国有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鲁国资产权„2005‟15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发布日期】2006-06-06 【生效日期】2006-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各中央企业: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执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及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委。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六年六月六日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回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本指引。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国有控股企业由国资委和国资委提名的董事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六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系统,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第七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四)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八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也应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九条 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全面推进,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他企业应制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先选择发展战略、投资收购、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衍生产品交易、法律事务、安全生产、应收账款管理等一项或多项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子系统。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第二章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第十一条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第十二条 在战略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

(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

(三)市场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四)与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未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五)本企业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

(六)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实力与差距;

(七)本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投融资计划、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有关依据;

(八)本企业对外投融资流程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第十三条 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并至少收集本企业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业平均指标或先进指标的,也应尽可能收集):

(一)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

(二)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

(三)产品存货及其占销售成本的比重、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

(四)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五)盈利能力;

(六)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七)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如退休金、递延税项等)等信息。

第十四条 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

(二)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

(三)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

(四)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

(五)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

第十五条 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应至少收集与本企业、本行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

(二)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定价与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环境状况等;

(三)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

(四)期货等衍生产品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流程和环节;

(五)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六)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

(七)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以及除上述有关情形之外的其他纯粹风险;

(八)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监管、运行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

(九)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第十六条 在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

(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

(四)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

(五)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

(六)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第十七条 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 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第十九条 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第二十条 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第二十一条 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第二十二条 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二十三条 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第四章 风险管理策略

第二十六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策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第二十七条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

第三十条 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第五章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事件管理等)。

第三十二条 企业制定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应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外包工作的质量、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防止自身对风险解决外包产生依赖性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 企业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 企业制定内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三十八条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第三十九条 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要根据本指引第三十条要求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总经理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十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

第四十一条 企业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情况、存在缺陷和改进建议:

(一)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与风险管理策略;

(二)企业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

(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与信息系统;

(四)全面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第七章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四十四条 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

第四十五条 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

(九)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十六条 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

第四十七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提交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

(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八条 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九)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条 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第五十一条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二)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做好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

(五)做好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有关工作;

(六)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七)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第五十四条 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第五十五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五十六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

第五十八条 已建立或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补充、调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将风险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

第九章 风险管理文化

第五十九条 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六十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经理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企业应严肃查处。

第六十三条 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

第六十四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第六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中央企业中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由经理办公会议代行本指引中有关董事会的职责,总经理对本指引的贯彻执行负责。

第六十七条 本指引在中央企业投资、财务报告、衍生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理配套文件另行下发。

第六十八条 本指引的《附录》对本指引所涉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

第六十九条 本指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山东省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办法

山东省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办法(试行)

提供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10/27 12:00 为确保省管企业监事会(以下简称监事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履职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与原则

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向省管企业派出的由国家公务员组成的监事会。

考核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

(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三)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内容与赋分

考核内容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履行职责及相关工作、制度落实、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培训四个方面共18项指标(见附件1)。定性指标分为省国资委机关处室评价、企业评价和监事会考核委员会评价。省国资委机关处室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参与省国资委中心工作、工作配合、监督成效、遵守行为规范四个方面(见附件2);企业评价指标具体包括遵守行为规范、遵守企业有关规定、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四个方面(见附件3);监事会考核委员会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遵守行为规范、履行职责及相关工作、监督成效、监督检查报告质量、专项监督检查报告质量六个方面(见附件4)。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以百分制计分,权重分别为60%、40%。定性指标采取“定性评价、量化计分”方式,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档次,其分值系数分别为1、0.8、0.6和0.4。省国资委机关处室评价、监事会考核委员会评价分值比重分别为40%、60%;企业评价不计分,供考核委员会参考。

三、考核方法与程序

(一)成立考核委员会。监事会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考核委员会)由省国资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监事会主席以及监事会工作处、人事教育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纪委主要负责人组成。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考核办公室),由监事会工作处、人事教育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有关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由监事会工作处承担。

(二)日常定量考核。监事会日常定量考核工作由考核办公室负责。

1.监事会对定量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为定量考核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按要求向考核办公室备案。

2.考核办公室每季度对监事会工作情况逐项进行量化检查,并建立台账登记;同时,听取企业有关方面对监事会工作以及监事会成员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意见建议。

3.每年年终或次年年初,考核办公室根据日常定量检查情况,按照《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定量指标计分表》(附件1)对监事会进行量化计分。

(三)年终定性考核。

1.监事会工作总结。监事会对全年工作情况认真总结,向考核办公室提交书面工作总结报告。

2.省国资委机关处室评价。省国资委机关处室以无记名方式填写《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评价表》(附件2),对监事会进行评价。

3.监事会所在企业评价。由企业组织部分中层以上干部以无记名方式,按照《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评价表》(附件3)对监事会作出评价。

4.考核委员会评价。召开监事会考核委员会会议,听取监事会述职报告;对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以无记名方式填写《省管企业监事会考核评价表》(附件4)。

四、考核结果确定与表彰

(一)考核办公室汇总监事会考核综合得分,经考核委员会审议后,提出先进监事会建议名单,报省国资委党委研究确定先进监事会名单。

(二)对省国资委党委研究确定的先进监事会名单在省国资委机关和监事会范围内进行为期1天的公示。

(三)以省国资委名义对先进监事会进行表彰奖励。对在监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监事会给予特别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篇:山东省省管企业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山东省省管企业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山东省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动作用,实现创建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根据《山东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条例》精神及省管企业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文明单位称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创建文明单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要把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及职工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全面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条 山东省省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管企业文明委)在省国资委党委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省管企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省管企业的文明创建活动要在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下组织实施。第二章 文明单位的评选标准

第五条 文明单位必须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群众认可并经主管部门考核、推荐,领导机关批准、命名的企业。

第六条 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是:

(一)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将文明单位创建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意识强,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综合指标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完成经营业绩目标任务。

(二)党的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根据《党章》规定,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配备相应的专兼职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廉洁勤政,全面建设“四个好”的领导班子。

(三)企业文化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能够积极探索将企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创造符合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有本企业鲜明特色的、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能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创建活动深入扎实。企业党组织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班子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意识强,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活动经常、效果明显,企业内部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

(五)职工整体素质高。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注重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活动。广大职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六)文明生产(经营),优质服务。生产经营方向端正,遵守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重合同、守信誉、保质量,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无严重违章和劣质服务现象。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企业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七)注重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认真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治安状况、公共秩序良好,工作纪律严明,领导无违法违纪案件和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无邪教活动。

(八)注重科学文化卫生建设。重视智力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投入,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各类科教文体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邪教,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员工的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健康向上。模范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无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现象。

(九)重视环境建设。内部管理规范,环保制度健全,环卫设施完善。工作、生活环境整洁、优美,无脏乱差现象,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搞好绿化、美化工作。认真治理环境污染,绿化和环保工作达到所在城市同行业先进水平。

第三章 文明单位的评选考核

第七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范围:凡是纳入省国资委监管的省管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均有资格参加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的评选。

第八条 凡申报省管企业文明单位,应在认真进行自查基础上,填写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申报表,向省管企业文明委申报,由省管企业文明委组织审核验收。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和考核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在推荐工作中要广泛征求被推荐企业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十条 文明单位评选实行复查、淘汰递补和逐级晋升制度。对文明单位的申报、考核、命名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已获得上一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本末进行复查,通过的予以确认,复查不合格的撤销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个获得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方可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第十一条 文明单位考核实行百分制,凡基础分达不到90分以上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依然达不到要求的,撤销文明单位称号。

第四章 文明单位的奖惩

第十二条 凡被命名为文明单位的,由省管企业文明委颁发证书和牌匾,授予荣誉称号。

第十三条 对被评为文明单位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奖励办法由省管企业党委参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有关规定确定。原则上奖励被评为文明单位的单位职工每人每年不超过一个月的工资,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职工每人每年不超过一个半月的工资,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的职工每人每年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奖金来源:企业从企业单项留利中列支,事业单位从包干经费或自有资金中解决。

第十四条 对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连续两次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省管企业文明委授予“省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并颁发证书,由所在企业加发不超过两个月的单位职工平均月基本工资的奖金。

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发生违犯本条例或其他严重损害文明单位声誉的问题,命名机关将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文明单位称号。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

(一)领导班子成员中有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工作平庸,停滞不前,失去先进示范性的;

(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不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风不正,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四)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身伤亡的;

(五)出现黄、赌、毒、封建迷信等问题,法轮功等邪教活动,得不到有效制止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六)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或治安状况混乱的;

(七)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八)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计划外生育的;

(九)环境污染治理不达标的;

(十)厂区、生活区卫生环境面貌差的;

(十一)弄虚作假、发生重大问题隐瞒不报骗取荣誉的;

(十一)有其他损害文明单位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的。第十七条 被撤销荣誉称号的单位,由命名机关公开通报并摘去牌匾。经认真整改,符合标准的可在两年后重新申报参评。

第五章 文明单位的管理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由省管企业文明委负责。主要是指导、监督、检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文明单位的评选、推荐和复查工作;建立文明单位档案;总结推广文明单位的工作经验。

第十九条 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文明单位所在上一级单位应对不符合文明单位标准的行为及时给予批评和帮助整改,并向命名主管机关报告;对问题严重的单位,有权向命名主管机关提出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处理建议。

第二十条 文明单位因改革改制改变单位名称或变更隶属关系,要及时向命名主管机关报告备案。要求保留荣誉称号的,经批准可继续保留文明单位称号,在企业的改革改制中,凡属重组、合并、破产的文明单位称号自行终止。

第二十一条 各文明单位要积极认真地参加省管企业文明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无故不参加活动的,要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十二条 凡获得全国、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同时享有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贯彻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管企业文明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一、xxxx年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1.重大风险情况 xxxx年度公司对重大风险管理采取提前预防、重点控制、......

    11.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2007-04-18 保监发〔2007〕23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监局: 为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加强保险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5篇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2007-04-18 保监发〔2007〕23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监局: 为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加强保险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高风险管理......

    山东省省管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鲁国资企干〔2006〕4号 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管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管企业: 《山东省省管国有独资公司......

    山东省省管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省管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 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

    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管企业外部董事和国有产权代表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试行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管企业外部董事和国有产权代表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试行意见》的通知 ——鲁国资分配〔2007〕1号 发布时间:2007-01-05现将《山东省省管企业外部董事和国有......

    24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基金管理公司强化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公司和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