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

时间:2019-05-14 07:4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

第一篇: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助力实现“中国梦”

梁启超曾经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政治归属把我们祖先凝聚在一起,这些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世世代代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才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理想与信念,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表达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支持、参与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智慧。这些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是党的精神力量所在,是党之魂,永远不会过时。

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在艰苦斗争实践中自觉培植起来的,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武器,最重要的是要组成由先进理论武装的、具有严明组织纪律的、能够战斗的政党。我们党不仅具有这样的组织品格,而且内化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作风。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任何时候党的纪律都不能松懈。特别是革命胜利之后,党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复杂的环境,而且也是党的纪律容易松懈的和平建设时期,需要时时加强纪律性。

今天我们所说的革命传统,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等。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虽然是以特定历史时期命名的,而其内涵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如井冈山精神所反映的艰苦创业、党的领导和士兵委员会所表现的群众监督作用;延安精神产生于党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它蕴含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学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品格,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三是在总结党的集体奋斗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概括出来的优良作风,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这些,都成为共产党人内化于心,自觉践行的革命传统。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之中,是对优秀民族传统最好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在革命传统中,无论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作风,还是勇于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的精神,都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它的源头活水。特别是贯穿在革命传统之中的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之所以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这是因为,党的作风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我们党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中国历史证明,这个梦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得到实现。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个数以千万计的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结论。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坚守共产党人的这一政治灵魂,才能真正理解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所以,抓好作风建设,也必然会带动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旗帜,凝聚党心民心。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改进党的作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千难万难,只要领导勇于带头就不难。现在,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庄严许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重要的是慎终如始,持之以恒。

中国梦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在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将开始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走向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全党全民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也需要在战略上总体设计和在战术上具体操作,既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做圆梦的硬件基础,也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软件提供核心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精神。

第二篇: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

改革助力实现中国梦

摘 要

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深化改革,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改革,如何影响着你我他?每一个中国人,又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实现着民族的梦、自己的梦?回眸两会,我们把目光投向代表、委员中那些直面改革难题并深刻思考的人们„„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化改革;民族梦;中国梦;

目 录

一、改革的理论指导……………………………………………………………………...1

二、改革的伟大成就………………………………………………………………………4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7

四、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12

一、改革的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 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表现:(1)百姓生活大变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我国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③、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感受和启示是:(1)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4)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5)青少年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6)最根本的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7)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共产党成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5)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举的伟大旗帜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为什么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公民经济命脉,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愈益明显的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积极作用)能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每个人都应抓住有利条件,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走上富裕之路。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精彩呈现,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民主法治建设进步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 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集体领导取代了个人专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文化体育繁荣昌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 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 万名;而到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 010 万,录取新生达567 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 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 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 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 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51金21 银28 铜,获金牌榜第一名。刚刚结束的2010年亚运会,我国更是以199枚的金牌总数,稳居第一。

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 年的1.6%。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 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 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4】。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 岁多。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报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农村的新农合制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

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不断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首先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最难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是“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则进,不改则退”早已深入人心。这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中国面向未来的生存方式。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则可能前功尽弃。任何时候,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 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的新起点、改革的新课题、社会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而不能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我们要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蓝图已绘就,中国再出发。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战胜风险挑战,回应人民期待,再一次唱响“春天的故事”。

四、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推进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 9 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此,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追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要拓宽开放视野、更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路径、优化开放布局,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策略更加系统,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期待。

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慎重提出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秉持科学理念,讲究改革策略,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既要重视整体推进,又要重视重点突破,加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既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的力度不能小,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是必要的;社会的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稳步推进。同时,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红利要体现在人民切身利益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要建立在民意支持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历史新篇章,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3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 2-1 9(1).【2】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3】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4】形势与政策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现代社会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互联网等一些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国人失去了信仰,丢失了传统东西,转而羡慕、崇尚所谓西方文明以及生活方式,同时由于道德体系的失衡导致了信仰的缺乏以及社会的空虚浮躁。一味的崇尚的“文明”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物质生活上的泛滥以及道德准则的失衡,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提倡发展国学,继承传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于国于民善莫大焉。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止一次的提到传统文化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提倡发展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中国梦。这给国学的复兴带来了机遇也指明了方向。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总书记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认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彰显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格风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文化精神,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已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元素和因子,成为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特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些耳熟能详的箴言,激励过无数中国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烙在在中华民族魂魄中,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当代共产党员,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响应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专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梦,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浩瀚苍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文明和历史,中华民族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给了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以强大的生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成就了多少伟丈夫、大英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深深地感恩,这类传承着中华美德的简单行为,却在学生中渐渐被忽略了。有的荒废学业、耽于玩乐,在这些孩子扭曲的价值观里,就是要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抛之脑后;有的虽然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却漠视他人,甚至对父母都漠不关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总是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倍感痛心地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衣食无忧、吃穿不缺,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发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教授课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曾教授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我们教过吗?我们没有啊!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呀!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我们单位职工在立足本职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 “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教授学生赏析唐诗宋词的风韵、琴棋书画的艺术;提高学生宽容仁爱的修养。我们告诫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通过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学生由原来的逼着学逐步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全校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改变都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开展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实践的巨大成果!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传承之大根大本,我们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学生的气质和修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优秀的后继力量,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追梦人,更多更优秀的后继力量才是提高中国梦质量的根本。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人的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要一如既往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掘青少年蕴涵的正能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我确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们,将展翅飞翔,为祖国的明天,为中国梦的实现!他们将展开有力的翅膀,积极地奋发图强!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五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China;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的基本准则,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任然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传统儒家文化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观,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道德观、教育观等等,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今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 988年全世界荣获诺贝尔奖的七十五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时说:‚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 因此,大力 12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许渊冲。中国文化与全球化。费孝通,德里达等人,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003:63. 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界定

中国应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而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设计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融入当代价值当中。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额国家,素以文敏之邦著称。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富国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路途上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汉语中的‚传统‛两字有继承的意思。文化的继承从来都不是全盘继承,而是一个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化‛一次,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泰勒到任继愈,大约有两百多种界定。广义‚文化‛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涵义则侧重其精神层面。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则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性质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产品的总和。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内涵的范畴,它指涉的是中国人从古延续至今的一切行为范式及确立各种范式的相关信仰。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看,中古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各种思想体系、集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人世重实用的人伦道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Jr)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制定领导》(Bound to Lead)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上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 ‘软实力’上也无人与之匹敌‛。这样,约瑟夫〃S,奈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即‚软实力‛。

2005年,我国出版了约瑟夫〃S,奈的论文《硬实力与软实力》,约瑟夫〃S,奈为自己的论文集撰写了引论。在引论中,他对‚软实力‛这个概念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明:‚一个国家达到骑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他、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实现世界政治目标的方式,......,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与通过威胁、运用军事或经济武器迫使他们改变同样重要。软实力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

我们所说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平稳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通过对话而消除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合作来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主流民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客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客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文敏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户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任何文化都首先是民族文化,其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和演变,反映着该民族对世界的认同和感受,凝聚着该民族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精神结构以及行为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古作为民族灵魂和标志的文化,即使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优势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基础,还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原动力,因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与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础的传统。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并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打精神支柱和共有精神家园,因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质,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牢固的精神纽带,并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其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整合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铸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最终是中国‚软实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亲和力的提升。亲和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而只有当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世界历史才找到真正的归属。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即使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宣传,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哟租户余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3。实践也证明,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感知,众多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存在,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一现代文明的冲突,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曲琼魅力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精品,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亦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思想资源,而且要注意弘扬和推介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和谐‛、‚仁爱‛、‚自然‛等几种提心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理想的文化价值观,既 3 宋莎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传媒角色 是建设社会I注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还是弥补西方现代化弊病、解决西方文明困境的有效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一次增强中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主意和谐社会的当代建构。党的十七大柏高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无论就理论依据还是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内涵与约瑟夫〃S,奈的大为不同。约瑟夫〃S,奈的文化理论是为了维护美国文化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提出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是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而且,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绝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冲击、消解、侵蚀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绝不会构成对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的威胁,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在意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明中没有存在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与‚大同‛理念其实我们:文敏冲突既不是人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人类发展的不经之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差别,但构建和谐世界是全球共同的心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必将对和谐世界的当代构建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三、中国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要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要综合归纳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然而,将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魅力要想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就必须要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首先,中国文化的创新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文化创新.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外文化传播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文化要做到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精神。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莱布尼茨说过:‚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31中华民族曾经让西方人顶礼膜拜的良好价值形象是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资源。‚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已经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中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与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等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充分的世界性,才能真正拥有时代性与先进性‛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增加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满足现代人类精神需要,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才能获得普遍的国际认同与接受。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意味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传统文化的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的形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之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

第二、实现儒、道、释互补,整合传统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形成的精神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7。‛文化是人类共同构建的第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知天、知人、知已之道,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的公共愿望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佛教突出 6 李仁质.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社会主义科学院学报 7 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一个‚善‛字,要求佛教徒已生恶令永断,未生人文研究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儒、道、佛各有侧重点,其中儒家主要用于治国平天下,道家主要用于军政谋略及修身养性,佛家主要用于修心向善。然而,要真正地做到全面提升社会文化,完善中华文化价值,做到传统与时代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涵普世价值观,该国的政策才能得到他国认同,相反,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无法产生影响他国的软实力。儒、道、释互补的优秀而厚重传统文化具有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普世的价值: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顺应时代要求,迎来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契机。‚和‛的思想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要使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成为化解人类面l临危机与冲突的新智慧,只有综合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做到时俱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种承认和尊重,成为一种文化吸引力。

第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软实力的提升。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创造力源泉,中国文化在迈向世界的步伐中,既肩负着自身的革新也面临着其他文化的侵蚀与渗透。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国文化未来传承与发扬的重担,要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必须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校义务教育期间应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和公民的爱国精神:加强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价值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只有关心青少年的快乐和兴趣,才能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关注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软实力元素在青少年引导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渗透而不是生硬说教,应该紧跟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变革的步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方式和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把传统文化的习得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将传统文化内化青少年一代所具备的为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颇受瞩目的外教理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都在提升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今天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软实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承认,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应当创新。但是,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在未来还有没有存在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多远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宽,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流派。另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窄,它的指涉有超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即使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朝鲜的、将来也有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的、澳洲的、非洲的、甚至全世界的。

我们一定要站在自我批判的角度,条论这个传统。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2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 ——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记者 马献忠 2013-3-29 9:10:43来源:2013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

    解放思想,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解放思想,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一......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支撑。因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对于传统文......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