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
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①
它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黄土高原上的历史为主流,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是对十年浩劫的总体反思。小说的人物有近百个,上至省委书记,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个性鲜明,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村青年,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他不甘于旧樊篱的束缚,背井离乡,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寻求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
孙少平是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上的农村青年。他生长于极度贫寒的家庭,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从来吃不饱,更不用说吃得好;吃得不如别人,穿得也是破破烂烂。刚开始,他自己觉得在吃穿用度上低人一等,因此虽然个子是最高的,但是从来都抬不起头。后来,经历了许多风雨,他开始慢慢成熟了,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条件打倒。
他从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在生活中把对精神的追求奉为人生哲理: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他认为众人都是普通人,因此他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二.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眼,却蕴含了太多深奥、复杂的成分。生活,这土地太广袤了,淘汰了一些人同时也造就了另外一些坚忍不拔的人。只有经受住了岁月打磨的人生,才是硕果累累,绚烂多姿的。孙少平就是在黄土高原上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洗礼后,成长起来的不屈的有志青年。
(一)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萌芽
1.孙少平贫困的生活环境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原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孙少平的家庭情况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床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里实际上只有大哥一个全劳动力可他才二十三岁,亲爱的大哥从十三岁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按说,这么几口人,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么多年来,庄稼人苦没少受,可年年下来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家还能不穷吗?再说,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老根子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一年更比一年穷。②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上到高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在目前的环境中是自卑的,他穿着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极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一双旧胶鞋已没有了鞋带,裤子显然是前两年逢的,人长布缩,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每顿只吃两个黑面高粱馍,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但他感觉比别人都低了一等。贫困又使他过分的自尊,所以每次他都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耻笑。
2.课外书让他的意识开始觉醒
尽管上学如此艰难,但他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从山乡旮旯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每天,只要学校没有什么事,他就看课外书。他无意中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下子就被这本书迷住了,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特别是那段经典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③他陷入说不清的思绪当中。这思绪纷乱而又漂浮,幽深而莫测。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很好!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他艰难的日子除过一天几个黑面馍以外,没有什么了。只有这书,才使得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
3.恋爱**后,他反省自我在他眼下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事件。就是每天他取馍时,还有一个女生做同一件事。后来他们慢慢熟悉了,并且对她产生了好感。但那个年代那种暧昧关系一旦被公布,就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事实上,她却喜欢班长顾养民。他非常失望,甚至伴有恼怒,他确实无法和顾养民相提并论。所以他的朋友们暗地里打了顾养民。但顾养民并未报复什么,而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他被顾养民在精神上镇住了,慢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在许多平常事情之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凡的看法和做法来。比如顾养民挨了打却不报复打他的人,就值得好好思量。这期间,少平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了!
如果说孙少平刚入校因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而自卑,那么在后来的几个月中,他的思想开始觉悟了。课外书让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了,让他认识到人在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应有更多的追求。他开始慢慢认识自我,特别是在与郝红梅发生的恋爱**后,他认识到,他是一个普通人,应该过平凡的生活,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
(二)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1.孙少平与田晓霞结识后,他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提升
由于孙少平看了不少的课外书,平时也爱给其他同学讲讲他看的东西,所以在文艺方面就表现的突出一点。学校要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他就参加了。他们去乡下演出,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有什么改变,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起来。现在他还有一身漂亮的衣服,站在集体的行列中看起来和别人也没有什么差别,而且由于他个码高大,反倒显得漂亮和精神。他现在已经克服了刚进校时的那种拘谨。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羞于拿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了;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孙少平已经隐隐约约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是吃好的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在这一段时间的演出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东西,也许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和田晓霞的认识了。
孙少平和田晓霞是搭档。晓霞是一个个性和对事情的认识都非同一般的女孩子。她读的书很多,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看法不同。他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他和她交谈,看她带来的读物。所有这些都给少平精神上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现象了。晓霞对他的认识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她,少平看到了更为广袤的世界,看的那些书更使他的心灵充实丰盈起来,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追随内心的脚步,从未停歇。
2.孙少平修养不断提高,在生活中实践
正是在这样思想不断提升下,他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事。在一次全班户外劳动中,天空突然铺过来一片乌云,不多时,那云就遮住太阳,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场暴雨眼看就要倾泻下来!所有同学都爬到山洼上躲雨去了,唯有跛子侯玉英不听劝,一个人扛着锄,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其他女同学说怕沟里起洪水,那地方危险,劝她不要去。但跛女子让这些人别管她的事,她说雷雨就这么一阵,怎能起洪水呢!
大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不多一会,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来了滔滔的流水声。在一片混乱的暴风雨中,沟道里突然传来了侯玉英尖锐的哭喊声!少平缩在一个小山窑里,看见洪水已快要涨到侯玉英避雨的那个石崖下面了。跛女子正哭喊着,两手揪着几棵丛草,企图爬上去逃命。但由于腿不干练,三番五次爬上去又跌了下来。
孙少平知道,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洪水就会把跛女子一浪卷走。其他同学早已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少平立刻冲出去,冒着瓢泼大雨往沟底跑去,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他一筹莫展了。侯玉英在河对岸,小沟水急浪尖,要游过去太困难了。这时传来玉英绝望的呼喊声。少平攒足所有勇气,奋不顾身地游了过去,他飞快伸出手,救起了侯玉英。当他游回来时,全班同学都从山洼上跑下来了,他们叫喊着,扬着手,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
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是少平骨子里的那种不平庸的想法占据了他的灵魂,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凡的决定,彰显出他人格的伟大。
三.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高中毕业后,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不是因为劳动受累,本来活着就应该来动。而是发自一个青年意识的巨大觉醒,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的尊严。他渴望独立,渴望寻求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奢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生活,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荣誉还是屈辱,他都心甘情愿,他都无怨无悔。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眼下那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上好光景。但我们知道,孙少平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他知道了村子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所以这个闭塞的小村庄再也留不住他了。他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他每天从早到晚的干活,晚上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头便睡,连胡思乱想的功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而又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这些倒也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常常陷入深深地苦恼中。
他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外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但肯定是无比艰难。但正当年轻气盛为什么不追随自己的梦想呢?哪怕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经过内心激烈的斗争,孙少平痛下决心,提起一卷破烂的行李挤上了长途汽车,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二)在工作中的体现
对这样一个既无经验,又无一技之长的青年,他只能混杂在农民工当中,当小工。可即使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作,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所以好不容易得到了,少平就异常珍惜。他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一方面是为了生计,但另一方面是为了心灵上的满足。他深信,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再苦再累都可以生存下去,而且可以体面地生活下去。刚开始,为了寻求住处,他低眉顺眼地为别人干活。为了求得一份工作,他主动降低自己的工价,又拼尽全力挑最重的活干。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主人家对他格外的好,让他干轻松的活儿。他不愿白受别人的情,对主人家也尽心尽力。这使他明白:只要自己诚心待人,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诚心相待,加深如此重大的人生经验,对一个刚入世的青年来说,也许要比赚钱更为重要。孙少平就是在这样边学边悟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他工做满了,再另换一家又接着卖苦力。但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少平也没有忘了要给自己补充精神食粮。晚上,他就躲在煤油灯下看书。虽然没有多少时间,一天只能看一二十页,但无论如何,这使他无比艰辛的生活有了一个安慰。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通过不断地读书,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心境祥和地看待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他的生活虽然艰苦清贫,但却自由充实,或许,这才是他所追寻的人生吧!
(三)在爱情中的体现
孙少平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他的人生之旅的,天天出工,看书,睡觉,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符合他的要求。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件事,为他的生活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他的爱情。我们知道在他高中时期,田晓霞对他的思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鉴于他们家庭背景相差悬殊,毕业后,她考入了大学,而少平当了农民,就主动和她断了联系。但只要思想相通,他们所处的地位又能影响什么呢?自从在一次看电影时再次相遇后,两人又进入了深层次的交流。这次不是晓霞给他讲,而是少平凭借对生活的感悟教导她了。晓霞被他对生活的理解深深吸引了。即使少平现在是一个小工,他也不觉得低人一等了。如果说高中是因为家境的原因不敢爱,那么,现在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爱了。虽然他现在还是一贫如洗,而且晓霞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但他们在思想上是平等的,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们知道,这都是生活教给他,和他善悟的思想中得到的。
四.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池莉说:热透一次,冷透一次,甜透一次,苦透一次,爱透一次,恨透一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④
如此说来,孙少平的人生已无所谓平庸了。虽然他不知道未来还要经历怎样的磨难,但这一路走来所遭遇的风风雨雨,已经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甚至独自在外承受着常人难以胜任的工作,但他却得到了自由和独立,按一个男子汉那样,靠双手体面地挣回生存所需,并且在另一个思想天地自由充实地畅游。虽然与他心心相印的女子不幸永远地离他而去,但他曾刻骨铭心地爱了一回,爱得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他对她的爱至死不渝。如果待他老年回首,他肯定会知足地想,如果人生重新来过,他还会这样选择。因为虽然他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活得并不平庸。
孙少平一路走来,他挣扎过,彷徨过,犹豫过&&
他走过苦涩,艰难,痛苦&&最终走向了成熟,他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奔走,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的脚步,他不愿停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生活可以平凡却可以不平庸。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孙少平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生活在一个平平凡凡的世界,但他的思想却不平庸,所以他的生活也就不平庸。
第二篇: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格魅力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格魅力
内容摘要: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这就是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路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被许多读者所认同,主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平凡的客观现实中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作者塑造的孙少平这一人物,他的胆识、乐观、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身上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饿,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画出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即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的描写,体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说:“人活着,随时要准备受煎熬”,并自称是“苦难的爱好者”,他的闯荡世界,当揽工汉,最后成为优秀的煤矿工人,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意味,他的出走,并无发财的动机,完全是精神的渴求;他的自找苦吃,遍尝苦难,含有焦灼地为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寻人的发展前景的不凡意义。作者用深刻的笔墨刻画出孙少平不甘满足现状,在城市与乡村间苦苦谋生的一幕幕真实场景,勾勒出这个农村知识青年艰辛成长的人生轨迹。
孙少平人格的独特,人格的魅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他身上赋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成为行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具有古代君子之风的年轻人;二是在他身上具有非凡的气质,超乎于常人的充满哲理的思想,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精神世界永不满足的追求。
关键词:孙少平;人格精神;仁爱;奋斗精神;传统道德;理想追求
一、孙少平行为中的“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一个“仁”字,孔子赋予了它很多意义。而孙少平能让许多人从不屑一顾自己到心服口服,这是他为人处事中的“仁”或者说是一种“爱”。如果说的更彻底一些,它是就一种胸怀博大、宽容、善良、无怨无悔的付出。孔子说“仁者爱人”,孙少平正是以他的宽容来包容别人的缺点,以他的充满爱的心胸来感染别人,以他的善良情怀来感动别人。
比如说他对侯玉英,这个曾经嘲笑郝红梅是他的“婆姨”而让他和郝红梅再也不能光明正大在一起谈天说地的跛子女,在大暴风雨突然来袭,洪水就要其从石崖下卷走的时候,孙少平什么都没有想,扑入洪水中,救起了他。当侯玉英全家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而要他到家吃饭时,孙少平不想去,他不愿意因为这么一件事,就让人家把他看成是救命恩人。在他看来侯玉英和自己都好好的,没什么事这就行了,何必没完没了的提这事呢!
如果说这件事体现了孙少平宽容的胸怀的话,那么对于郝红梅,则充分证明了他心底的善良。在因为贫穷而感到羞耻和自卑的时候,是郝红梅用亲切善良的目光在关注他,使他感到无限的温暖,使他的内心里荡起了一种春水般的波澜,这是因为这个微妙年龄里的情感,使得孙少平即使依旧贫穷,即使依旧啃黑高粱面馍,没有菜吃,但是还是硬撑着。除了不忍心中途退学,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郝红梅。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力量往往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更何况说是爱情的力量呢。
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孙少平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属于奋斗型人物,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他踏实稳重,显示了新一代农民的出路。孙少平虽然家境贫寒,但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并且与苦难作斗争。描写孙少平在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的收入,而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走进陌生的城市,去开辟新的空间。先去黄原当揽工,后又去铜川煤矿当煤矿工人,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不但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抗争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钻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崇高与自豪的心里感受。他的奋斗史中贯穿的思想主线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其间孙少平尝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生存环境之苦。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正是他具有了顽强的奋斗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
三、传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孙少平身上有着土地赋予的淳朴、善良与倔强,除此之外,又有着城市人的生活情趣儿。他在黄原城经历了非人的磨练后,总不能永远在黄原城的揽工的路上徘徊,他开始思考着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归宿。这时的孙少平的出路将如何?是与曹书记的女儿结婚,做上门女婿,成为城里人?可孙少平的理想是希望不枉青春年少的激情,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城”只是他追求理想的一个途径;是依然维持现状,每做完一个工程后接着去东关大桥头等着包工头来招小工,像其他揽工汉一样攒到钱后回家娶妻生子吗?这也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无论孙少平精神境界有多么低下,这也不会是他最终追求的目标,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现实和理想交叉的界线上,人物是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的。最终,路遥把孙少平“安排”进了城里,因为曹书记对孙少平甚为喜爱,把他当作自己的未来女婿推荐到煤矿工作。孙少平由此拥有了城市户口,成为了掏煤工人,留在了城里。孙少平真正入了产业工人的行列,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些公开而又隐蔽地进行了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但孙少平在他与田晓霞的爱情面前却又面临着现实和理想的挣扎:社会地位的悬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感性和理性的斗争,让孙少平经常想着“他们也许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一切,到时,他大概也会像金波讲他和那位藏族姑娘的故事一样,对他讲述自己和晓霞的悲剧故事„„”他们的爱情注定也只是促使孙少平思想更为成熟的一种磨练。关于他与田晓霞的爱情的悲观想法,最后都不幸成为现实,他们的爱情就如玫瑰绽放般灿烂热烈,但结局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切。田晓霞只能成为他心中一朵永远盛开的玫瑰,剩下的只是一个玫瑰色的梦。这个结局出人意料也在人的预料之中,带给读者无尽的悲痛和叹惋。没有人料想到晓霞会出此意外,以如此的方式结束了与孙少平的爱情。但他们爱情的结束却是一个能预想到的结果,因为以孙少平的鉴于现实而产生的自卑感和潜意识的门当户对观念,即使与晓霞结合,从热恋中冷静下来之后,生活中的现实也必然迫使他们成为现代版的悲剧。所以作者为了塑造一个更为纯净更为成熟的孙少平,不得不“牺牲”亲爱的田晓霞,孙少平与晓霞的爱情也因此成为永恒的悲剧美。
爱情的悲剧并没有使孙少平的生命之花从此凋谢,反而把他推向一个更高的生命层次。他的人生依然面对着许多坎坷和不同的抉择,奋不顾身救工友而毁容,拒绝了金秀的追求„„经过苦难的锤炼与爱情的洗礼,孙少平最终成为高大完美的理想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浮华与高傲,只是默默地在需要自己的地方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最崇高的人生价值。大牙湾煤矿守望他的惠英才是他孙少平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最完美的归宿。至此,孙少平的人格形象臻于完美,作者所有的理想也几乎实现这也正是作者理想中最完美的精神家园。
四、对理想的生活的追求
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还有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宕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写少年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抉择中,少平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与那对孤儿寡母互相照顾,不能不说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为执著,他才一路走得那么激动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读者得热切关注。小说流露出的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没有这一性格的明确性,大概难以写出少平如何挨饿上课,如何奋斗,如何扛起责任走过那么多的沟沟坎坎。
少平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就从小熏陶了他的品质、性格。这样的家庭出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环境炼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对抛弃自己,偷了手帕的红梅他反而解救,显现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这么多的苦难给他一种品质并渐化成为性格,一直秉持,发展着这一性格,带入生命的每一项活动中。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一次次提高,坚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为他的烙印。小说结尾写少平回大牙湾煤矿照顾那母子俩时,那是他主动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不觉得伟大,而恰恰是感动。当你不觉得是伟大而是感动时,他就是真实的,深入心中。
纵观孙少平的人生轨迹,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他坚持理想,持之以恒;他热爱生命,珍惜生活,他善良,宽容,内心生活又像哲人一样深邃充实,这正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注: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2】《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第三篇:平凡的世界之孙少平简介
平凡的世界之孙少平简介
孙少平,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
人物简介: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史笔的要求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以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正因为此,我们才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周围人物这一绿叶的扶持。小说中看到的田晓霞、润叶、少安、红梅、金波、金秀、孙玉厚等系列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爱,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一不牵动着读者,正因为这些外延,正因为少平背后的人物群,可以说少平背后有若干个世界。所以当看到少平敢于拥抱晓霞时,就同时想到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是怎样结束的;当看到少平做工地背石头的小工的辛苦时,同时会想到少安做砖窑的熬煎。少平成了大多数人情感经历的集大成者,其纷繁的生活环境,艰辛的奋斗过程,坎坷的心路历程不正是人物丰富性的体现么?
性格分析:
少平性格的明确性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
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宕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写少年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抉择中,少平选择回到大牙湾梅煤矿与那对孤儿寡母互相照顾,不能不说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为执著,他才一路走得那么激动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读者得热切关注。小说流露出的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没有这一性格的明确性,大概难以写出少平如何挨饿上课,如何奋斗,如何扛起责任走过那么多的沟沟坎坎!
少平的身上也具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就从小熏陶了他的品质、性格。这样的家庭出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意外。因
为环境炼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对抛弃自己,偷了手帕的红梅他反而解救,显现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这么多的苦难给他一种品质并渐化成为性格,一直秉持,发展着这一性格,带入生命的每一项活动中。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一次次提高,坚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为他的烙印。小说结尾写少平回大牙湾煤矿照顾那母子俩时,那是他主动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不觉得伟大,而恰恰是感动。当你不觉得是伟大而是感动时,他就是真实的,深入心中的。
形象分析: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着力刻画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少安,他是20世纪80年作新型创业农民的代表和典型;另一个是孙少平,他是很早的“农民工”——非正式的煤矿工人,这两兄弟虽然生活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是拥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品性的人,而主人公孙少平最具人格魅力,孙少平的性格是复杂的,人生态度也是在成长之中一步一步地日趋成熟的。《平凡的世界》可能不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也不会成为文学评论家们颂扬品评的经典,然而这仍然无法掩盖在三百万文字中蕴含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绚丽魅力。《平凡的世界》记录了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自强自立有自我意识对生活有独特理解的人物。纵观全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孙少平这一形象。
自卑与封闭。这是孙少平高二之前的主要性格特点,刚上高中的孙少平家境已经不是一个“贫困”所能形容的了,饭都吃不饱的他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亚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被划分为欧亚非三种面食也只有路遥这位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作家能够想到了。可怕的是,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饱的,他没那么多钱放开肚皮吃——他吃多了家里人就吃不饱了,家人能供他上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贫困,他才会拥有特别敏感的自尊心,而过分的自尊又使他过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块吃饭逛街看不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顾养民所以他不和女生说话,他躲避公众的目光,一种不说出来但是让你比那还要难堪的鄙视。他渴望有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生的面前,渴望自己能永远躲开别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涩,他过分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封闭甚至是对自己没有别人却拥有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鄙视和恐惧。事实上,凡是经历过贫困痛苦体验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总会有一段岁月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有可怜的不自信,形成心理上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哪怕是今后
生活条件变得在优越那段心灵多雨的岁月再也挥之不去,只是,那段忆苦思甜的记忆成为幸福和感慨而已。
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难以遏制的求知欲。高中的时期,孙少平自从忘我的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通过读书,孙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是读书让他放弃自卑,找回自信从各种角度审视和观察每种现象,让他放弃了最初的虚荣,让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饭的队伍中领他的两个“黑兄弟”,让他懂得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具有许多人难以言说的东西——像才情,像知识,像人格魅力,像田晓霞说的那样,气质„„
金子般的朴实的心,比如见义勇为。坡脚女子侯玉英曾在上课时揭发他偷看《红岩》,还当众顶撞他揭发他和班花郝红梅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候,孙少平依然跳入水中把她给救出来了,他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同学和候玉英自己。在搭救打工女孩翠翠时,包工头胡永洲威胁他说“你小子吃了豹子胆了,实话告诉你,我表弟就是地委副书记高凤阁!”“高凤阁和我球毛不相干”孙少平清楚的知道,这个和黑社会官场都有联系的老大势力确实不小,可是他依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工钱给了小翠,自己离开工地另谋生路。在这个人人为己的社会里,像孙少平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社会道德沦落到问路都要收费的地步,有一点帮助别人的心,真的是难能可贵。
路遥
自尊和独立。第一次到黄原打工,孙少平受到了曹书记和他一家人的热情帮助,结工时人家看他心眼挺好还那么的能干,就多给了他一个月工资作为感谢,但他虽知道这是人家的好意仍坚持不要。“我出门在外遇到像你们这样的人已经很满足了,这钱我不能要的”他没有接受馈赠,反而把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作为对曹氏夫妻的感谢。在大亚湾煤矿,孙少平有着惊人的耐力每个月都是上全班,不像其他的矿工一样不能吃苦受累,这当然赢得了别人对他由衷的尊重,经济上的独立也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没有独立的自尊,可能
只是自恋或是自恋,如果连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都获得不了,谈何自尊。“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了”。
金钱观。孙少平放弃家里稳定的工作不做,外出打工为了什么?钱?是也不完全是。他可以为了五毛钱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石头不要命的挣钱,可以在矿井下忍受阴冷的地气挣一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同样他也可以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的送给素不相识的小翠,他可以把积攒了几年的工资悉数寄给家里和妹妹,可以花掉全部的工资给家里人买礼物,可以用自己所有为父亲箍窑洞。在他眼中,钱就是自我价值的象征,自我独立的实现,很多时候是一种责任: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家人的关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对劳动的理解。他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痛苦着受尽折磨,它不仅仅将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人充实,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劳动中去。至少你曾经竭尽全力的为生活而不懈的努力过,你曾经为了生活和人格的独立而奋斗过。
对挫折和苦难的理解。挫折在孙少平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远走过,可是,他也没有在他面前显示过多大的力量,苦难却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时家庭的贫困曾经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让他长大的时候也难以忘记所受的屈辱;更大的不幸,自己深爱的人却在那个浪漫的永远没有实现的约定之前被洪水夺去生命„„苦难从来都是盲目的,却总是有意降临到本来已经足够不幸的人的身上。只是,在那些对生活有深刻认识的人的面前,苦难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悲观沉沦却是永远无法把他们击垮,因此,孙少平总能在每次打击面前崛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当然,客观来看,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过多地融合和渗透着路遥本人的性格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我们很容易能看到少年求学时的孙少平,俨然就是当年的路遥,他贫苦的出
身和对于苦难的漫长承担,是这一人物言行的来源。同时,路遥对于特定时代的理解,过多地考虑了政治因素,紧跟时代主流,甚至是过分地强调家国观念与集体式的生活理念,对于个人独立意识的挖掘,仅仅限于对财富的理解、对劳动的理解、对于社会人生的一些稍显“大众”化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使孙少平,成了一个“时代主流”青年。
爱情。孙少平的爱情是一个浪漫的传奇,一个现代的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虚无飘渺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毕业一个是大学本科;一个是世袭农民,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一个是美丽的富女孩;一个是„„从哪方面看,他们也休想结合在一块。可是,事实是,他们两个孤独的心不但从高中就走到一起,并且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从最初的朦胧的彼此认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鸣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爱慕,再到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神话。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但是那段感人的爱情,却足以让我们为之泪流满面,很多人读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时候,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己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撼,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
人类之树谁知凋落了多少这样的花朵。冷落成泥,只有香如故„„
美丽的花朵凋谢了也是美丽的。
是的,美丽。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那花依然在他心头开放„„
瞧,又是春天了。复苏的万物就是生命的写照。从矿区望出去,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如霞的绯红,一片如玉的洁白。小河边泛出了淡淡的浅绿。祭坟的纸钱在暖洋洋的春风中飘飞。矿医院后面的山湾里,间或传来上坟妇女如怨如诉的哭泣,犹如在唱一支眷恋往昔的歌。
这是一个伤感而断魂的季节„„孙少平上井以后,洗完澡换好衣服,便一个人走出喧腾不息的矿区。
他看起来比过去消瘦了一些,眼神和脸色却更加严峻,头发总是被汗水卷曲得零零乱乱。他匆忙而专注地走着。似乎要摆脱什么,抑或在寻找什么;又象是有谁在召唤他。
象通常那样,他从矿部那个小坡上走下来,走过黑水河上摇曳着绿枝的树桥,爬上了对面的山,不停留地一直走向山野深处。然后,他随意在某个无人处停下来,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驻足而立。
多少日子来,他天天都是如此。”
谁又会嘲笑孙少平的痴情呢?
这样,孙少平的形象就已经很圆满的了,除了他那令人遗憾扼腕的爱情,我们能从孙少平身上值得学习的人格精神太多了。这个中国80年代保尔式的人物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在繁华的都市,在每个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受很大挑战的时候,孙少平无疑将在他们心中闪耀着鼓励的光芒,在每个黑暗的夜里给他们点燃前进的火炬,照亮他们孤独的前进的灵魂。
第四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孙少平篇
平凡的世界,的确,小说中的人物都很平凡。作为一个人,无论是身居高位的田福军还是一辈子热爱“开会”的孙玉亭,亦或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孙兰香,或是痛失爱人的孙少平,或是作为农民企业家的孙少安。
小说中的人物很多,今天想谈一谈孙少平这个人。
小说第一幕就出现了他,年少时他因为家中贫穷,只能在学校里面吃着最差的黑馒头。他不敢与同学们接触,因为他怕同学们知道后看不起他,他每一天都是最后一个去吃饭的人。这一幕,其实并不奇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知道心疼父母,知道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所以他们自觉地在经济上节省开支,不愿给父母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孩子,攀比心理一直是存在着的,他没有能和其他同学一样的饮食条件,所以他选择了少接触甚至不接触班级同学。直到后来他的初恋郝红梅------一个与他经济状况,生活状态相类似的女生。他变成了一个逐渐开始热爱班级劳动,参与班级事务的学生。后来又因为郝红梅的移情别恋而消极沉沦了一年。孩子心性就是孩子心性,一点点小的鼓励他就觉得自己很伟大,改变了自己很多,同样也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会失意许久,直到再一次爬起来重新出发。不得不说,路遥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我们都是从这一步步的走过来的,都曾因为老师或者同学的鼓励而开心不已,更加努力往这方面调高,又曾因为一件小事而懊恼许久。
终于少平快毕业了,在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这短短十几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田晓霞。晓霞与他从最初的兴趣相投,到互相爱慕,到最后的走到一起。一步步走来,少平成了一名煤矿工人,晓霞大学毕业后当了省报记者。说实话即使用现在的世俗眼光来看,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可是小说中在20世界80年代,他们就已经开始自由恋爱。不仅仅是他们,小说中基本没有因为男女双方家庭背景差距过大都导致被分手的局面。这样的一个事实何尝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一个美好景象,当时的一个美好的向往在如今已然成为现实,当今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恋爱之风早已普及每一个人的心中。
再后来晓霞不畏危险救人丧生,少平依旧坚持两人的约定,去那个小山坡上怀念故人。感情这种事情很难说,两人的这份爱情或许才是令他一辈子铭记的感情。他拒绝了金秀,他拒绝了一份好的岗位还是决定回到矿山。他要坚守这份岗位,因为他相信终有一天晓霞回来找她,没错,她不相信晓霞已经死去,他要等,等他他死去的那天,直到那一天他才会安然的离开这个世界与晓霞团聚。
再说说他为家庭付出吧。相信没一个男孩子的心里都想尽己所能的为父母,为家庭做点什么。少平也不例外,在他出去招工的那段日子里,生活很辛苦,但他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给了家里,给了妹妹,自己每次回工地都基本是身无分文了。为了家庭,他虽然能力不大,但他却给了他的所有。再看看我们当今社会,虽然赡养老人的人还有很多,但是总归有少数人,不管不顾父母,不谈物质方面给予帮助,就连最基本的常回家看看也都成了问题。没错,现在的生活是好了很多,至少不会像小说中那样饿肚子。但是对于长辈的尊重,爱护以及最
基本的一些传统观念是否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流失了呢?
所以说孙少平也是这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一员,他这一生想要找一个与他共进一生的爱人,却失而不得;想尽己所能的改善父母的生活环境,却能力有限;想一直学习,却每天要去做矿上的事情;想考上大学,却在小说结局时也没有交代有没有考上。平凡点好,谁又不平凡呢,小日子依旧要过着。至少身边还有那些可爱的人啊。明明,惠英嫂,金波,兰香,少安还有一群群可爱的工友们。平凡人生这么一想又有点不平凡,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因为各方面的联系而出现了交集,这样是他们原本平凡的生活出现了一点色彩。
我们终究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安于平凡的世界中老去,那么是否我们又可以在老去之前,认认真真的对待生活呢?
第五篇:《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人物 剖析
论《平凡世界》中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的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
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
动”的客观条件。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给我最直接的震撼就是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人物形象,他们鲜
活的就如同在眼前。孙少平的坚韧不拔、自尊自强;孙少安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田晓霞的知性美无疑都
让我们为之动容。但在我们被他们所吸引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
《平凡的世界》中“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孙少平,就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自小生
长在农村,家庭贫困,父母都是无知识的农民。本来孙少平和千千万万的少年一样,但是在60年代这
不平凡的岁月里,家里却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如书中所说,实在不容易。孙少平的大哥少安高小毕业,初中未考就回家务农,大姐更是一天书没念。按常理说孙少
平也应当参加劳动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但在这里有一对尖锐的矛盾出现,那就是孙少平家道的极贫和他
要继续念书。孙少平家庭环境怎样呢?我们来看,“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床上:父母亲也是一大把
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公社初中,吃穿用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家里实
际只有大哥一个劳力,这多少年来庄家苦没少受,家里年年缺空,一年比一年更穷。”孙少平比谁都了
解家里的光景现在已临近崩溃。况且在班上有钱的同学不少,给他造成无形的压力,偏偏贫困又使他过
分的自尊,他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孙少平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但转折也就在这儿出现了,城市里无数新奇的所见所识对他精神
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生活有了莫大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不和谐的影响就这样烟消雾散。而孙少平有了探求新世界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就像婴儿对外界的探求一样。如果说
外部环境是驱除他内心自卑的良药,那么让他自强起来的应该是他在这段时间所养成的看课外书的习
惯。孙少平看到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幸运,看到了这样一部关于描写如何在斗争
与艰苦考验中锻炼的英雄的著作。我们永远无法衡量这部书给他人生带来了多大的效力,也许很多人看
过这书,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涉世的孩子,内心的大门突然敞开继而被金色的阳光所照耀,这样的经历很
罕见。书中写道“宝儿·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就是这些外部的还有内部的环境(心理的变化)使他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从此他也迷上了读书。孙少平性格中应该培养起来了探索的东西,这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后文可以看出,孙少平结束了在双水村教书的工作,来到了大城市黄原。黄原对
于孙少平来说是“新大陆”,虽然对于陌生环境有些不适应,但他并没有退缩。孙少安在分家时提出让
少平回村,少平也没有同意,我们姑且不忍认为这是他探求性格的表现。但再往后来,孙少平明确的表
示了,尽管离家,哥哥又一次劝他一块合伙经营砖瓦厂,但他还是拒绝了。既然已经离开了老窝,就决
心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下去。要是一辈子呆在双水村,就是发家致了富,他也会有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明
显的孙少平性格中已经有了渴望探索的东西,正式由于这种东西才能使他赤手空拳的开始生活,不屈于
大城市的震慑。
从中我们看出所谓环境,就是那些形成人物性格的客观条件。而典型即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罢了。
故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
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孙少平的成长在典型环境的激化开始了飞跃,由于姐夫王满银卖耗子药而被公
社拉到工地上劳教,而家中的主心骨孙少安却不在家中。众人心里都没了依托。典型环境将孙少平推上
了复杂纠葛家庭事务的舞台。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孙少平在此刻自然而然的对家里担其责任来。从书中的描写,“以前,每当生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他一颗年幼的心总要为
之颤栗,然后迫使自己硬着头皮经受捶打。一次又一次,使他的心脏渐渐地强有力起来,并且在一次次的磨难中也尝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滋味。他觉得自己正一步步迈向成年人的行列。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磨难。”现在的孙少平已经长大了,他也镇定的开始为家里张罗一切,这一切也让孙玉厚老汉既欣慰又惊奇。孙少平在环境逼迫下不断改变着自己,自觉地亦或是不自觉的。和他相比,很多同龄人此时还处在家庭的庇护伞下,享受着一切美好。直面生活的严峻,挑战生活所给予的艰难早早的成为了他的必修课。孙少平不断的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命运让他在汗水和碱水中一次次的浸泡。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性格无疑是令人惊叹的,就像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的生长来一样。在这真实而又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遇到的具体的环境不一样,但总是有会艰难的时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敢于面对,我们就能培养起刚毅的性格,在平凡的世界展现出不平凡的自我。
另一方面,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孙少平来到黄原后,首先来到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干活,本来他应该和别的劳工一样,甚至不如别人。孙少平干起了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但他经受住了牛马的考验但是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却让少平得到了主人的信任,一度希望把女儿嫁给他。这恰恰体现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好的例证了这一点。年轻的孙少平来到了铜城煤矿,少平的朴质得到了师傅一家的关爱,他的文化和以前练就的刚毅体格和脾气使他完全能胜任新的工作。孙少平提供的提高出勤的办法更是得到全矿的采纳,他得到了“青年突击手”的称号受到了表彰。这不得不说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改造。当然这一切都和孙少平独特的个人魅力有关,毕竟还有很多人仍然平庸。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关系的纽带,环境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孙少平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出了他这样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因为环境练就了他的性格。还是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