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

第一篇: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

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

[摘要]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两者所致力于打造的因素却不相同,作为与小说《风声》同名的影片,它在许多方面对原著进行了改 编,一定意义上解构了小说的内质和重心。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崇尚“理性”,麦家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 空间,标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高扬“情性”,在“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塑造、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

[关键词]《风声》;麦家;电影改编;审美重建

2011年度江西省教改及南昌大学教改重点课题“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风声》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又一部力作,2007年获“人民文学奖”。同名影片《风声》则由华谊兄弟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通过一系列的“陌生化” 叙事,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1]首映票房收入也突破千万,赢得了“中国首部谍战巨片”赞誉。本文通过对小说文本《风声》和电影文本《风声》的细读,比 较同一主题、题材艺术作品在不同艺术体裁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看,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它们追求的是 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一为理性之美,一为情性之美。其中小说《风声》崇尚“理性”,电影《风声》高扬“情性”。

麦家崇尚“理性”,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空间。小说崇“理”,他设置了许多博尔赫斯式的悬疑,引导读者去解谜团,追求理性之美。

首先,从麦家的写作主张和叙事理念来看,麦家崇尚“理性”写作,用“大脑”写作。他自认为其不是那种主体“情性”浪漫飞扬、“生命本体”冲动无羁、具有 “天才”创造力的作家,他不依靠直觉来写作。麦家在发表获奖感言强调说:“我用大脑写作。”说到底,用“大脑”写作实际上就是崇尚写作时构思、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理性”,不像“意识流”小说般,仅凭“情感”力量的导引而随性写作。麦家的写作是经过“理性”分析,他所设置的悬疑、下的“圈套”,都 是经过逻辑推理完成的,情节安排、细节精思缜密。麦家认为:“用脑写可以保证小说的基本质量,因为脑力或者智力是有参数的,一个愚钝的人总是不大容易掌握 事物的本质,分辨纵横捭阖的世相……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我选择用大脑来写。”[2]可见,始终强调用“大脑”写作的麦家,表现出了对于“理性”力量、意 志力的崇尚,在他看来,要在沉渣泛起、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保全自我内心纯净、思想纯洁,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对待一切,从而让自己真正感 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基于此认识,授予麦家《风声》的获奖评语中特别指出:“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 度。”

其次,麦家在组织文字、设置情节时张扬理性的力量,用理性来掌控故事的发展,引导读者深入其中,自我玩味,难以自拔,从而探索读者的智 力极限和认知空间。在小说《风声》中,麦家设计了许多“老鬼”的可能,每一个情节、悬念的设计都可谓是滴水不漏。从肥田视角出发,陆续让人物出场或通过细 节塑造,指证吴志国是“老鬼”,指证“李宁玉”“白小年”甚至“张司令”,每一个人看过泄密情报的人都存在这种可能,并且都说得有理有据,非其人是“老 鬼”不可,然后麦家又设置人物、情节作出相反可能的假设,个个击破,帮每一个被指证者一一洗脱罪名,引导读者一步步沉浸小说当中,领略“智力游戏”的快 感,生发解密答疑的动力。甚至让读者到最后都弄不清到底该相信谁,到底李宁玉、顾小梦甚至还有谁才是真正泄密的“老鬼”,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说,是给读 者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未定性”,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证实。但是到了电影《风声》中,悬疑显然欠缺思考深度。影片悬疑设置存在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譬 如网友怀疑和批评的“老鬼”吴志国的抗压强度和受刑底线,假如吴志国送医时恰好地下党“护士”不当班呢?吴志国如若一直昏迷不醒,那又怎么通过变化口令哼 出情报呢?等等。这些在电影中都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它只能显示出电影编剧和导演对吴志国这个角色的深“情”眷爱,宁愿破坏情节的真实性也要表现这个英雄 人物的超人力量——战争年代,潜伏在敌人纵深的我地下党、情报员是何等的临死不屈、坚忍不拔。

最后,从对人物姓名的设置等一些小细节上也可以 看出麦家对“理性”的崇尚。譬如李宁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麦家的视野中,他想塑造出一个视贞洁为生命、敢做敢当的烈女子,在民族存亡危难 关头,决不会苟全性命于乱世。顾小梦——心中有“梦”想,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行动,有回“顾”变化的可能,这也决定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个女子果然有变 化的表征,如小说下部《西风》中,顾小梦变成了“老鬼”李宁玉的得力帮手和泄露风声的主要完成者,从一个国民党“军统”间谍发展为“共产党”的同情者,甚 至是崇拜者。其他如吴志国、张一挺等皆是麦家有意设计的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麦家这样设计姓名,是有深层的蕴涵意义的,他试图从名物的角度为其小 说张本。

陈国富、高群书的电影虽是合作导演,但也打上了“作者电影”烙印,尤其带有鲜明的高群书式“情性之美”表征,他始终相 信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性之美在于情性之美的阐扬。电影《风声》主要着眼点还是情感、人的命运,然后才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铺陈。冯梦龙《墨憨斋新定洒雪堂传 奇》曾说:“情到真时事亦真。”[3]通过高扬“情性”,同样能令人感动、信服,获得“事亦真”的艺术效果。这是电影《风声》在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所努 力重塑的,表现出与小说《风声》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镜头”的运用和“场景”的塑造方面看,导演有意识地凸显“情性”之美。在《风声》影片 中,导演设置了武田长“非理性”的镜头,将他从战争“机器”状态还原成具有真实情感的人,从而反思历史中战争对人性的压抑、侵蚀和对人权的践踏、剥夺。比 如武田长为保全家族名声不惜与同族将官大打出手,毁人容颜。同室操戈,以拳相见,这绝不是理智状态下武田长所应表现的行为,而是他长期累积的对家族的挚爱 和自豪,在遭受战争创伤完不成建功立业目标情况下,又受到同族兄弟侮辱走到内外交困境地,自然萌动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也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带有强烈 的“大和”民族荣誉感,对“家族”狂热的爱及至死效忠“天皇”的一批批理想主义日本军官,当他们疯狂的理想和情感在残酷的战败现实打击面前,最后经受不了 压力,一个个都崩溃了,无奈地选择自杀献身天皇的普遍行动。影片《风声》在“情性”的强调上超出了小说《风声》,这些场景和镜头在麦家小说里面都没有或者 描写不一样,是导演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重新建构出来的。他通过标举“情性”,达到了反思战争“非理性”目的。其次,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意识地描写了被战争所异化但无意识领域中“情性”力量不可遏制的人物群像。人本主义者马斯洛对人性需求的探讨,弗洛伊德对 人“无意识”的发掘均证实了情感力量的存在和强烈,它往往不能靠理性、神性来约束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充分证明了尼采“强力意志”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 痛苦和伤害。同样以影片主人公武田长为例来说明,其中运用了这样一个情节来塑造其“情性”难以压抑的形象。武田长打着“检查”名义,对李宁玉进行威逼利 诱,将其赤裸强奸。利诱李宁玉招供可以,是为了尽快破案的需要,这是“检查”的一种手段。怎么能趁火打劫呢?第一,这种做法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要知 道“狗逼急了还会跳墙”,假如李宁玉就是“老鬼”,难保她不对武田长拼死一搏,来个“蛋打鸡飞”,这是每一个具有真实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都可能的行为;第 二,在武田长已经失去“同族”信任的情况下,假如李宁玉不是“老鬼”,武田长可能再次失去“同事”的信任和帮助,为他自己迅疾侦破谁是“老鬼”增设障碍,谁能料到以后李宁玉会有什么行动。因此理性地说,赤裸强奸李宁玉,只能看成是武田长作为一个变态男人满足自己生理快感的任由情性无羁放浪的表现。影片就是 通过这样非理性的表现,反思战争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剥夺。战争打破了人的正常生活状态,将人异化为非人。通过人的理性去压制情感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战争年代 尤其难以做到。假如我们将二战时期至死效忠天皇、元首,视为是带着强烈“个人崇拜”色彩将人“神性”化的一种体现,那么影片《风声》就做到了高扬“人本” “人性”,去对抗神本、神性。从这一点来讲,影片实现了倡导人性、情性的审美价值建构。

最后,从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揭示“情性”的伟大。当 然,影片除揭示理性对情性的不可控制,指出情性的危机和伤害外,更多的是阐扬“情性之美”。分析麦家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麦家对“理性”的崇尚,他甚至不惜 抛弃小说的旁观者、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走到了全知叙事一面,这使得小说中人物表现全按照他的设计路线依次出场、叙事,角色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情节全在操 控中,体现出“理性”书写姿态。但到电影《风声》中,全然不顾麦家心态,对角色及其行为进行了大幅度篡改,任由角色自我表演,情节自在发展,谁也不知道将 来角色有何夸张表现,情节有何新变。譬如作为叙事重心的“老鬼”,电影由小说中“老鬼”为李宁玉变成了顾晓梦、吴志国,或者说都是“老鬼”,任由读者想 象,塑造出了为情为爱为大义而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英雄。影片有意改造原著原型,放大顾晓梦这个角色,表现其“情性”魅力。“把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需要用镜头来代替原作的叙述视角。”[4]在电影中,顾晓梦情节、镜头最多,安排了许多特写镜头。特别是她最后说的具有深刻内涵寓意的一段话,“我亲爱的 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 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顾晓梦选择了让战友举报她这样一种近乎“无情”的方式,实际上显现出的却是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对民族的最真切的热爱,对战 友的无私的信任,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执守和期待。电影通过顾晓梦用摩斯密码传出的话语,强调“精神”和“信仰”在战争之中的重要意义,而“精神”和“信 仰”正是基于“情性”力量之上的,显现出的是对民族的最伟大的“情谊”。

综上可见,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风声》崇尚“理性”,标 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风声》高扬“情性”,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从崇“理”到扬“情”,电影《风声》完成了对小说《风声》的审美解 构和美学范式重建。作为不同的艺术样式,两者在谍战题材类型故事片创作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均值得我们认识和把握。

第二篇:电影改编个案研究:从《风声》看小说与电影之关系

电影改编个案研究:从《风声》看小说与电影之关系

左昊昊

如今,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和趋势。小说、戏剧等纸上作品,一旦成功,便迅速成为当下的文化热点,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影视工作者们关注的对象,假以时日,将其改编,以电影的方式展示在大银幕上,给观众不同于纸上的观感与冲击。从电影发展历程来看,较为著名的影片,绝大多数改编自小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布鲁斯东曾言道:“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在赢利最多的十部影片中,竟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时至今日,一些世界性的文学经典依然被反复搬上银幕,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左拉传》、《乱世佳人》、《蝴蝶梦》、《教父》、《巴顿将军》等等,呈现着不同时代的电影人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敬意。而在我国电影电视界,改编热潮也日渐兴盛与流行,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每每热闹一时。下面,笔者就以09年上映且颇得好评的国产电影《风声》及其小说为个案,对当下电影改编的得与失、现状与未来,试做分析与评论,愿与志同道合者商榷。

虽然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讲故事、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风声》这部小说与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各自有何局限与长处。

一、人物。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都是核心要素,没有人物故事便没有依托。然而,两者在人物塑造的方式与效果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小说善于用文字铺陈人物心理,读者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窥视人物内心世界,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全貌。如小说《风声》中对“老鬼”李宁玉的形象塑造:她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谍报人员,既有着革命者的大智大勇、临危不乱、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同时,小说也将她在严酷环境下内心的无助、焦灼与紧张细细道出,让读者在心中感受到一个异常真实的英雄人物。与此相比,电影中的“老鬼”顾小梦,则更接近一个“传统”英雄的形象——更完美、更纯粹,坚守大义,始终与敌人斗智斗勇,当然,周迅的发挥让顾小梦这个角色散发出一些来自真实人性的光芒,但与小说对人物内心的复杂表达相比,显然单薄了许多。因此,从人物塑造的全面性来看,小说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情节。情节就是叙述。小说和电影各自叙述了什么,并且叙述的怎么样。我们不妨从这一点上对二者的优劣得失做些比较。小说《风声》对故事的讲述着重描摹、推理与逻辑,这也恰是文字之长,能够将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景和多线发展的情节完整的呈现出来。有趣的是,电影《风声》的创作者们对自身表现形式的优势与局限也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故而在情节的设置与讲述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了另一番手笔——以惊悚和悬疑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将观影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大银幕上,这是完全不同于小说的表现手法,从效果上来看,无疑是知己知彼的选择,为电影加分添彩。

三、场景。文字的长处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将纸上难以细细描绘的东西在读者的大脑中完整呈现出来。小说《风声》是一部谍战悬疑小说,作者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构建与人物对话的叙述上,很好地发挥了文字的优势,但是,对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相比之下,不能不说,这一部分其实是电影最擅长的。电影版《风声》中,增加了很多小说没有描写到的场面。如血腥的逼供场面、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等等,这些场景设置无疑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使他们难以轻易从电影的强烈氛围中抽离出来,而这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电影镜头在塑造人物对内心信念的坚持等方面,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故而,电影相较于小说,从这个方面来看,优势明显。也无怪乎小说家们面对电影这种表现手段,或多或少发出瑜亮之叹:这实在已是电影的时代。

四、思想。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不管它们各自长于什么样的表现手段,艺术的最终价值是思想。要将创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传达出去。从《风声》的小说与电影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剧中人物如“老鬼”等人物对内心信仰的绝不背弃和置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从这个方面来看,小说与电影可谓各有千秋。小说有独白来表达人物内心,电影用视觉冲击来体现人物情感。二者形不同,但可谓神似。在信仰这一人类精神世界中地位极高的战场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张力,甚至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信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创作事业会继续兴盛下去。改编是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但绝不仅仅如此,它也是改编者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精神境界与原作者的对话和商榷,并将这种对话与商榷的结果传达给观众。正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言:“一位电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译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己的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另外,对于“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以及“怎样才能忠实于原著”的话题,由来争论已久,至今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一越来越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让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与斑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对经典文学的保留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双赢的。

参考文献:

〔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 〔2〕汪流:《电影剧作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3〕少舟:《夏衍电影改编成就初探》,中国电影出版社 〔4〕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三篇:电影《风声》观后感

观《风声》有感

——血肉筑长城

第一次看到《风声》的预告片,我唯一的感觉就是阴沉、恐怖、紧张,等到看完整部电影,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反应就是止不住的颤抖,不仅仅是身体的颤抖,而是心在不停的颤抖并隐隐作痛,原来一个人的忠诚真的可以让他放弃一切,原来我们现在幸福安逸的生活是由这么多仁人志士的血肉筑成的!

当然,以前也不是没有看过斗争题材的爱国电影,但是《风声》给我的影响尤其深刻。当看到一个个地下党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要忍受令人发指的残酷刑罚时,我在对他们心痛的同时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特别是看到顾梦晓在遭受了如此残忍的绳刑后,仍然想的是如何把攸关生死的情报送出去,同样身为女人的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有这样智慧勇气吗?我有这样的沉重冷静?即使我有,我又能真正做到吗?

自古以来,中国就从不缺乏巾帼英雄式的女性人物,如梁红玉、秦良玉、樊梨花……从这一点上来说,顾晓梦这样的女性的产生也就不奇怪了。她不仅有着一颗强大的心脏,同时也是非常有计谋的。电影最初叙述中,顾晓梦每天就是喝酒玩耍,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富家女孩,富有的家族还向汪精卫组织捐过一架飞机,她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可以凭借自家财富远离铁蹄践踏的家园出国定居。但是随着故事进展,看她怀着赴死的决心缝在李宁玉衣服上的密码,我理解她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做地下党,用那瘦小的肩膀承担危险和压力,只为正义,只为她深爱的祖国。电影中顾晓梦一直在给李宁玉缝补那件开线的衣服,现在明白了她用生命织补的不仅仅是衣服的破损,更是修补当时社会中那种正在溃散的民族精神,唤醒那些苟且偷生的麻木同胞。从这些角度来看,不仅反映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更像是一种讽刺的手法,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思救国进取之人,在那样一个**的年代,如果国人自己不奋发图强,那么结局就只有亡国了。

与那些不思进取、不挺身救国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这样一群人。那个残酷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顾晓梦一样的英雄,为民族独立牺牲了自我。吴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军校,但他放弃了其他军事强国高官厚禄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是他最早发现了特务们安装的隐蔽窃听器,也是他教会顾晓梦用手语交流,而用言语迷惑敌人。在敌人酷刑面前,他把能暴露自己身份的香烟放到顾晓梦手里,是为了保护党的秘密,也为保全战友生命。但顾晓梦又把香烟放到了逐渐觉醒的李宁玉手中,地下党“老鬼”保住了战友“老枪”的生命。电影即将结束,全国解放后的“老枪”吴队长擦拭眼泪,为所有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默哀。确实,自从满清衰弱之后,中国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近代以来,有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才慢慢出现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革命之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安定繁荣的中国。

再回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可能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当然,不能要求人们的爱国热情像电影中那么强烈,毕竟现在的社会环境不需要人们时时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卫我们的家园。但是,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热爱祖国不是要求我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要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文学与传媒学院 11级对外汉语

王德瑞 110124011

第四篇:电影风声影评

创建时间:2011-12-18 11:59:00

电影《风声》影评

这学期我选修了《视听语言》课,说实话,一开始对着这门课,并不是非常了解。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视听语言》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老师在课堂上细致得讲解和对几部电影的分析,如《有话好好说》、《音乐之声》等等,使我认识到原来电影的制作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越来越喜爱电影,被电影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很快就过来了,我自己看了一部电影——《风声》,觉得挺不错的。虽然自己学识浅薄,但还是简单的来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吧。

《风声》是一部谍战类型的影片,该影片视听语言风格鲜明,电影从镜头语言、画面剪辑,和声效配合上竭力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悬念故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文结合影片中的片段,从镜头、景别、声音、光、色彩、字幕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

一、镜头与景别的表达

在影片中,镜头不仅充当观众的眼睛,告诉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还在参与影片形成表达风格上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长镜头的运用

在电影的开头,运用特技模拟了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起始画面是在黑云密布的高空,继而穿破层层黑云,掠过盘旋在空中的战机的机翼,继续往下探,出现了群山与河流相间的黑色地貌,山是黑色的,因而水的颜色就成为亮色,这些河流的形状和分部组成两个字的形状——《风声》。至此,电影片名出现。但是长镜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朝低处延伸,越过山巅,伸向群上怀抱的城区,已远远地出现在夜空的烟花为镜头的结束画面。下一个镜头是在地面以仰拍的角度出想的烟花,来完成转场。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从阴霾的天空拨开层层黑云,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乌云密布的城市,为影片阴暗压抑的基调。

(二)中近景居多,刻画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中近景居多,《风声》中景别的选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需要,也限于拍摄场地环境制约。影片中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裘庄里拍摄,因此它所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形态,在室内,中近景镜头成了摄像师的首选。并且,因为故事情节围绕捉鬼而展开,猜测推理也是剧中人物表演内容。细微的动作、人物心理与面部表情都需要具体的表达,因此中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就需要频繁使用。

二、画面的表现虚实结合(一)写实性画面形成视觉冲击效果

《风声》里武田长为了逼迫地下党老鬼的出现,对怀疑对象进行严刑拷打,血腥的场面更能衬托出日本军官武田长的狠毒与邪恶,情报工作危险与残酷,以及地下党的坚贞不屈。因此刑法逼供的血腥场面在影片中多有出现。譬如对六爷的针灸设备的特写,和受到酷刑的吴志国那因剧痛而扭曲的脸,血肉模糊的伤口,凸暴的青筋,充满血泪的双眼-------这些写实性的镜头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表现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与吴志国的铮铮铁骨。

(三)写意性画面引发联想

《风声》中在处理白小年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钉椅的全景家一个刀挫的特写,一个昏暗裘堡的铁门拉镜头在白小年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结束了。这里的“虚”指的是电影里没有白小年直接受刑的画面,而是通过声效与空画面引起观众的联想

1与想象,没有血腥的镜头反而更恐怖,利用声音和极具思维拓展空间的空镜头激发的观众因想象而引发的感官冲击,从而造成观众心理恐怖感的弥散。

三、声音的运用

(一)用声音渲染剧情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在遭到武田长的怀疑后,李宁玉经过昏暗的走廊,来到了幽暗、诡异的密室里接受武田的检查。李宁玉表情凝重,徐缓的钢琴配乐想起,渲染了不安的气氛,随着一声沉闷的关门生,李宁玉身体一颤,钢琴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接下来的危险遭遇和人物内心的恐惧。

(二)独白连贯画面,形成叙事段落

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法。影片最后,想起了顾小梦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画面配合的是坐在车里的吴志国流下一行孤泪,然后硬切到俯拍的大远景:轿车行驶在路上,镜头摇向路边的山头,再通过叠化,出现李宁玉和顾小梦在裘庄的画面:李宁玉在阳台抽烟,回头望向坐在屋里为自己缝补旗袍的顾小梦,这是顾晓梦抬头看向镜头,即回望李宁玉,目光温柔而坚定。这个段落的镜头中顾小梦的独白一直在进行,画面却从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的中间——顾小梦把这段话缝进旗袍的时候。这个段落是倒叙的结构,通过独白声音的连续性把画面连贯成一个段落。是观众形成的视听感受:顾小梦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死的准备,虽然到了故事的结尾这段告白才为人所知,但是通过画面的逆转,通过吴志国的眼泪,以及最后顾小梦看向镜头的画面,却像是顾小梦亲口说给李宁玉和吴志国以及看电影的观众一样。这是顾小梦临死前的告白,她把这些话用摩斯电码缝在李宁玉的旗袍上。这段话以独白的方式表示出来,十分震撼人心。顾小梦剖白了心迹,也透过这段话点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四、其他视听语言

(一)光的作用:光线具有营造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影片的开头,餐馆暗杀的那场戏中,即将被杀的汪伪政府官员与他要拉拢的范老先生,坐在桌子的两侧。使用的是内反派的机位,镜头里光是顶头,从两个人的头顶照下来,两个人的眼睛都被眉骨的阴影遮蔽在黑暗里。这里一点都没有饭局上融洽和谐气氛,而是通过光影衬托出两人冷峻的面目表情,也预示着两人内心的遥远距离甚至是对立的立场。也为这场暗杀铺垫了紧张的气氛。

(二)冷色调烘托恐怖氛围

故事发生在作为设为圈套、揪出老鬼的地点的西郊百草堂城堡,是充满杀戮之气的地方,裘庄古堡内部本身就是阴冷黑暗。影片通篇运用蓝黑灰等色彩,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

(三)字幕形成段落结构,把握叙事节奏

在电影《风声》中,字幕在开篇就出现了。在影片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用电报转场的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都配用字幕(老鬼的内心的独白)。字幕介绍故事背景,并贯穿整个电影,成为故事情节进展的段落分界。每当剧情有新的发展,就会出现一句字幕。这些字幕是剧情环环相扣,形成了紧凑的节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外国语学院10英语

(2)班

桑国清

学号:2010510010

第五篇:电影风声观后感

电影风声观后感

篇一:电影风声>观后感

昨天抽空往看首映,也很久没有写电影的观后感,由于这部片是我一直期待看的影片,所以想方设法地去弄首映门票,务求抢先欣赏。

认识高群书导演已经有一段时间,对于高导的才华,我是一直欣赏的,他的电视剧,电影《东京审判》,都是我喜爱的作品。由于《风声》这部电影的题材,更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急不及待的想看,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让我失望,更让我有痛的感觉,所以才想写这篇观后感。

当初知道这部片子的题材(谁是凶手)类型,便联想到《非常嫌疑犯》,再看到演员阵容,自然是引颈以待。虽然早让我猜到谁是凶手,但也让我感到这部片子的计算精密,无论在制作、特效、>剧本、演员、导演功力,都是上佳之作,因为在建国六十周年,很多题材和意识,都会有一些局限,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的成品,并没有受到大幅删剪,是较为开心的事情。

《风声》打着旗号是六十周年第一部谍战片,从卖点上已经很有看头,加上在国庆期间公映,观众在《建国大业》下的公映选择,就只有《风声》了。因为太多片子要让路,形成《建国大业》雄霸院线,当大部份的观众看罢《建国大业》后,自然想转转口味,只要《风声》的水准到位,是不愁没有观众的,我相信在内地的票房,应该能有好成绩。

论戏来说,确实是一部好片,但好片也有他不足的地方,有人说某些情节沉闷,有人说黄晓明的角色表现没有其它演员好等等,这些都是小问题,关键在于整体的效果如何。没有一部影片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更没有一部片,是所有演员都让人喜欢的,但观众喜欢就够了!让某些观众有意见,有话题,也是一种策略,总比没有人看来的实在!那么„是否我完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当然不是!确实的,用香港人的节奏真的是长了点(片长120分钟),布局确实是有漏洞,而且凶手早已呼之欲出,但是„局中局不是所有人都能猜到,更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到有局中局。这些我都早已猜到(用制作人和创作人的角度自会猜到结构和布局),但无阻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欣赏的是整体,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如果想动脑的,想斗智的,想看酷刑的,这片子不会让你失望的。

篇二:电影《风声》观后感

看了电影《风声》感觉心情很压抑,想说说,那灰暗的灯光、冰冷的刑具、精湛的演技、暗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的心境和精神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就心中的梦想。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真是感激他们呀!在1127这样的日子里,写下些缅怀先烈们的文字,应该是很合适的。看完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假如生在那样的年代,也会去当地下党吗?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还是把思路扯回电影来,男主角黄晓明戏份不多,连对李冰冰受刑那一部分都淡化了,完全没有将日本人骨子里那种残暴演绎出来,有些让人失望。苏有朋的反串就比较有意思,演得还真有点象男妾的样子。最美丽的算是周迅了,就连她的死都是那样的凄美。王志文在这戏中所表现出的阴险,还有对周迅的暧昧,是否有些矛盾。做他这样工作的人,是不该有什么感情的。李冰冰演出了高贵的气质,有知性女人的味道,我喜欢。

张涵予和周迅受刑的场面极为血腥,普通人三针下去就招了,队长还真是强悍,七针下去了,青筋都冒出来,吐一口鲜血,愣是挺住了,什么都没招。佩服!佩服!太有男子汉气慨了!周迅更是在那粗粗的绳索上留下惨叫和血迹,也没松口。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呀,为了那信仰,他们什么都不怕。其实,人真的应该有信仰,当然,最好是良好的信仰(别把杀人越货当信仰)。心中有了信仰,那么生活就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心中的信仰就象熊熊的烈火,让生命随它一起燃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事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信仰,为了追求这成功的事业,哪怕经历再多的磨难,也要咬着牙挺过去,因为梦想总会因为努力的付出而实现!

家庭的>幸福,也是一种信仰,中国女人中有不少数都是这样,把自己的老公当成信仰,当成天,当成地,成就了老公,成就了家庭,也就幸福了自己。暂不去衡量这种思维方式的对与错,只是觉得这也是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当然,人最幸福的一种方式是有坚实的家庭作为后盾,然后成就一番事业,这样,在盖棺那天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遗憾了。

篇三:电影风声观后感

今天上午,去电影院看了电影《风声》。

《风声》讲述:1940年春,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与日本 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自此,对日抗战进入新的“三国”时期——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毛泽东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势成三足鼎立,各自为政,互为掣肘。汪精卫上任后展开三大政策:在势力范围内展开建军,清乡剿共,同时诱招失意蒋派军政要员入阁。

1942年10月10日,汪伪政府举办庆祝国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共产党领导人“老枪”策划的,希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

武田调查到负责发送指令的“老鬼”就潜伏在剿匪司令部内,于是将最有可能接触到电报的五个嫌疑人带到了封闭的裘庄——伪军军事参谋部部长吴志国,伪军总司令侍从官白小年,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员顾晓梦,伪军军机处处长金生火。

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武田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残忍的酷刑才能找出“老鬼”。被软禁的五个人为了保全自己,也在处心积虑的观察着周围其余四人,都希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的离开裘庄。吴志国亦正亦邪,白小年文质彬彬,李宁玉自持冷静,顾晓梦洒脱娇纵,金生火处事温吞,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老鬼”?短兵相接明争暗斗之后,谁又能够最终逃出裘庄?

结果是,白小年被折磨而死,相好司令都保护不了他;金生火怕受酷刑,选择自杀;吴志国受尽酷刑后得以逃出裘庄;李宁玉被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全裸测体”排除嫌疑后离开裘庄;顾晓梦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牺牲。

恶犬撕咬,针灸痛穴,糙绳擦阴„„说真的,那些刑罚太恐怖太血腥太残酷了,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武田说: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敌人。是的,一般人是承受不住那种肉体折磨的,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吴志国和顾晓梦例外。试问如果你是卧底的“老鬼”,在轮番面对嘶吼的巨犬、带血的老虎凳、闪着火花的电网、寒光熠熠的解剖刀、锥心刺骨的毒针后,你还能坚守最初的理想与承诺吗?你还能保证不临危变节、甚至沦为魔鬼鹰爪吗?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吴志国和顾晓梦,他们为了抗日救亡,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肉体、精神遭受敌人百般折磨时毫不屈服,勇敢面对。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想的是不辱使命。因为他们信仰共产党,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从他们身上,我看见了信仰的无穷力量。惟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才能使人的意志力发挥到极至。当年,在民族危亡关头,许多仁人志士各显神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怕牺牲,血托华夏,汇聚整个民族不屈服的力量,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影片结尾,我听了顾晓梦在影片中最后的一段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不禁潸然泪下。

观后,一方面被那些抗日勇士所感动,想起了赵一曼和杨靖宇,想起了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啊。生活中,还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呢。为生活琐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是无病呻吟又是什么呢。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永远记住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永远记住落后挨打的教训。各尽所能,建设和谐的家庭,建设和谐的社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先烈们。

为民族解放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篇四:《风声》观后感

百无聊赖的大一生活,又是一个星期六,和同宿舍的哥们又来包夜。一时兴起便看了看前久风靡一时的电影——《风声》。

一个满目创意的中国地图,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沉重而悲惨的时代。阴暗的色调,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个性鲜明的主角逐一登场。

一开始的暗杀行动就是我们深刻的感到了当时地下斗争的残酷性,一个扮作服务人员的爱国特工刺杀了汪沩政府的一高官,紧接着就是王处长的严刑逼供,让人生不如死,残酷之极!

武田的冷峻带有冷色的恐怖,一个情报使他决定来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接触密件的 5 个人,被带到了让人影响深刻的“裘庄 ”。紧接着,一个有一个的深色阴恐开始了 „„

早死的白秘书、受辱的李宁玉、无比强悍的吴大队长、胆小自杀的金处长、奉献自己的顾晓梦为我们上演了一处,带着些许刺激的血色悲歌!

本片采用了倒叙的表达方式,最后吴队长的述说,解释了一切的疑问,述说了一切的悲情与伟大。顾晓梦“摩斯电码”的遗言,是主题升华,给人一颗感动,催出了我的眼泪。

死并非死,奉献生命者,为理想与事业奉献生命者永住天堂,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烛火。

“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我认为《风声》更可喜的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进步,爱国主题但不死板枯燥,使人反感。明星大腕演技可圈可点,不同配角演技出众。

它告诉我们:“明星偶像,也可以很好诠释主旋律。”

角色的丰富,每个细节的完善,画面质感营造的成功„„.《风声》就像 07 年的《集结号》给了我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了我感动与思想。

愿再多来些《风声》,让中国电影崛起的风声吹起。

篇五:电影《风声》观后感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观看了谍战影片《风声》。影片中展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革命烈士面对毛骨悚然的酷刑宁死不屈。扣人心悬的一幕幕令人胆战 心惊,看后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电影讲述了1941 年春初,代号“老鬼”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依靠高超的电报破译技术,打入日伪情报科,不断为共产党提供敌方重要情报,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显出年轻的生命。

在日本鬼子“抓鬼”过程中,一场场迷局,明暗陷阱,相互猜忌,真是悬疑丛生,跌转起伏。

周迅,王志文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在这里还认识了李冰冰。佩服演员们高超精湛的演技和导 演,看着如身临其境一般。

王志文 扮演日寇走狗王处长,周迅扮演坚强勇敢的顾晓梦,李冰冰扮演冷傲痴情 的李宁玉,张涵予扮演坚不可摧的 吴队长,英达扮演宁可自杀的金生火,苏有 朋扮演懦弱无能的白小年。黄晓明扮演卑鄙的日本鬼子武田,残忍中掩盖着一颗自卑的心。

开始看,顾晓梦论破译专业不如李宁玉,论社会背景不如白小年,论官职不如金生火,论聪悟不如吴队长,可她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老鬼”,与吴队长完美配合最终将情报送了出去,挽救了革命组织。

先烈们,面对狼面兽性的日本鬼子严刑拷打,大型酷具折磨,疯狗,电椅,魔穿,针穴等,所有的一切可以被剥夺抹杀,不凡的肉体炼造着永恒的精神 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顾晓梦怀着赴死的决心,把遗嘱缝在李宁玉的旗袍里,“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的决定 „„ 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单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我欣赏这部电影的结尾,在 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吴找到了李宁玉,述说他和老鬼老枪的那些事,李宁玉哭了,泪水穿过岁月,滴在残活二人的心上。

找回昔日战友顾晓梦缝过的旗袍,望着一针一线缝出的电码,勾勒着老鬼鲜活的面容,修补着被战争蹂躏的家园,唤醒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记住《风声》每一个镜头,牢记这段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

下载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风声》观后感

    《风声》观后感 侯晓燕 看完电影《风声》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血腥酷刑的场面,以及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潜伏暗杀、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情景。 《风声》讲述了抗日战......

    电影《风声》观后感

    电影《风声》观后感因为本身比较喜欢节奏紧凑的谍战题材,所以趁假期又看了一次《风声》。虽然各类血腥刑罚的场景依旧让人毛骨悚然。但在已知谜底的情况下,对顾晓梦的“老鬼”......

    《风声》

    电影《风声》的画面影调处理艺术探析 一、画面影调 1、 影调 是指电视镜头在光的作用下所表现的物体明暗的多种调子。影调的概念,是电影摄影中的技术问题。是影片摄影的整体......

    电影《风声》背景音乐鉴赏文档

    电影《风声》的音乐鉴赏 20094057058 酒店管理一班 陈华娟 看过了电影《风声》,才知道战争不仅在战场上,还有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性的较量。可以说,《风声》中的战争是无处......

    电影《风声》观后感(五篇材料)

    红色电影《风声》观后感 【2011-2012-1学期本人平时论文题名:红色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风声,一部听起来很浪漫但宣传的很血腥的电影,但当你看过之后,当你感受过在剧场里那......

    对《风声》的简单小结(范文模版)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我们都知道,中共在为人民争取民主与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青春,汗水,热血,甚至是生命。但他们从未退缩,从未放弃,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在支持......

    风声电影局部镜头分析

    风声电影局部镜头分析 1、电影03:36~04:00时,两个机位镜头,分别反映两人的面部表情,以更好的刻画两人的心里活动。其中两人交谈时用到一个同镜头,同时刻画两个人,运用比较巧妙。......

    观看电影《风声》活动总结

    观看“红色电影”活动总结 活动介绍: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九十年来共产党带领着我们由风雨飘摇走向富足强大,由一无所有走向世界前沿,我们敬爱的共产党母亲引领着中华儿女正昂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