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校本研发求实效 课程文化显特色
——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余年,课改研究是我市十五、十一五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立项数、省教学成果获奖数都位居前列,“校本人本、实事求是”是其显著特点。近年,我市中小学立项进行的课程研究与时俱进,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一、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进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①。纵览我市近年课程改革研究的立项课题,其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高原期、攻坚阶段的突出问题,聚焦本校的实际问题,将实践的理性改进与先进理论的实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文化重建紧密结合,师生的差异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可简括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研究更加务实。
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策略各不相同。近年我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务实,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有的学校立足本校已有基础,遵循课程建构理论,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构共生。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承担的《“活教育”课程的分类建构与实践》,以生活为轴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主题沉淀式建构和常规教学式建构的方式,建设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页课程为框架体系的、充满生活色彩和幸福感的学校活教育课程。他们开发了雏鹰起飞操、健康活力操、英语绕口令操、校园集体舞、户外趣味益智活动等生命健康课程,星期二英语午会、英语绕口令操天天见、英语百合学院等英语生活课程,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的种植园、厨艺、陶艺、科创节等生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①活DIY课程;他们尝试了“活教-活学-活用”单设计与实践,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教学相长;他们以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三组”建设、问是问能问效“三问”追及的课程策略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在《住宿制小学晚间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整理了儿童阅读必读书目和年级选读书目,保证112套共读图书每本都有45本的复本量,开展了晚间儿童阅读指导课例研讨;整理了适合儿童观赏的经典影视作品110部左右,目前正在按年级进行整理和点播平台的建设工作。
有些学校传承本土文化,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着力探索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如双流县东升小学承担的《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的“三进”研究。他们利用节庆时机,邀请川剧专业表演走进校园,让全校师生感受川剧、直观地了解川剧、欣赏川剧,与成都市川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市川剧院派专家定期到学校培训教师,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他们把对川剧文本、音乐、美术、表演(唱、念、做、打、舞等)的学习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以人文学科为主)结合起来,进行拓展性和渗透性的教学。他们在“大走班”活动中设立“川剧兴趣班”,在每周三下午的大走班活动中开展川剧训练、表演活动;成立少儿川剧艺术社团,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定时定点的川剧技能训练和川剧节目编排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表演中受到川剧文化的熏陶。他们以川剧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在校园四周围墙上、艺术长廊里、教学楼的走廊楼梯上、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以文字、绘画、实物造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川剧文化。而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聚焦“小龙队”活动,新开发“板凳龙”舞龙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观龙、学龙、画龙、剪龙、捏龙、做龙、颂龙、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了黄龙溪古镇资源。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专门成立“种植”和“养殖”兴趣小组,打造校内种植养殖园,种植青笋、青菜、萝卜和桑树等,开展班级盆栽活动,开发校外县域内的林木基地、大棚蔬菜、食用菌、养殖场和家庭养蚕等资源。
不少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是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个新亮点。温江区和盛小学承担的《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我市2011年度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他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校本课程《排球 足球》教学大纲,有排球足球基本知识、排坛足坛健将、女排精神等内容;一二年级每周、三四五年级间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研究课,每学期组织排球足球班级联赛,师生同乐的排球足球赛,校际间有友谊赛,参与率100%;举办有关国内外排球、足球大事、排球足球动态、足球明星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文化长廊、橱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营造良好的校园排球足球氛围。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全校各年级每周实行“3+1”的课程安排模式,“3”指三节体育课中引入30%(低段)、40%(中、高段)足球相关活动和游戏,“1”指一节专业足球课。学校特别开辟了专项“足球运动空间”,每天保证一个年级15分钟的足球集体训练,把每周三的午会确定为足球专题午会,星期五的班队会时间进行“一次足球班会”,每月利用一次集体朝会时间做“一次足球讲座”,每年上下半年各搞 “一次足球征文或绘画比赛”。成都市光华小学《“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则通过对川西民俗体育活动的搜集整理和改造,选择了捉迷藏、翻花绳、放风筝、转风车、滚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跳房子、跳皮筋、抓子儿、扯响簧、转陀螺和丢沙包等安全易学、不受场地限制、富有童趣、适合进入校园的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校园,课内与课外、平时与节日、自主与社团相结合,每天晨练与民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每周五下午“2+1+1”组织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科学、民俗体育实践活动,每期一次民俗体育亲子运动会、民俗体育班队课,每年举行一次川西民俗体育节。
(二)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研究更有品位。
为了学校,尤其为了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校本课程的品质追求。近年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有力强化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也激发了学校探索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的课题用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国学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富有特色,学校秉着“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将川剧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以传承川剧文化、弘扬巴蜀神韵。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 通过学校种植和养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致力于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的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生命的机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积极、快乐、健康的生活园地,感受童年的乐趣,在种植养殖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珍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从而丰富其生命历程。这样,学校办学理念因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而具体生动,校本课程开放与实施而学校办学理念而丰盈升华。
有的课题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学校课程文化。如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不仅活动课程化、序列化、社团化,还编写重在歌颂中国龙“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和谐包容、龙腾奋进”精神的校本教材,将学校寄宿院落分别命名为育龙苑、塑龙苑、腾龙苑等,这样不仅进行了古镇龙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龙文化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龙文化的热爱、对龙精神的探究和争做小龙人的渴望。成都市光华小学在《“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中,将民俗体育定位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川西民俗体育活动指在成都平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活动形式,它与四川成都的茶馆、街市文化、民间娱乐方式紧密结合,因邻里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充分交流对话,形成的融娱乐、锻炼、竞技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它是四川成都地区的老百姓长期积淀的一种知识和文化。这样,学校课程开发因传统文化而有根有魂,健康发展;传统文化因校本课程而具体生动,源远流长。
有的课题立足教育国际化,在国际理解和交流中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进行的《小学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在“感悟巴金精神,进行博雅、大气的品格与学养教育,培养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办学目标指引下,把教育的本土性与教育的国际性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创建1.6课程模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活动开展国际教育,将学校学科课程融入国际和全球视野,使之渗透于各学科、德育,特别是活动之中;开展了亲近文化人、亲历文化城、过好传统节、自创文化节、争做文化人的系列活动;成立了少儿国际交流部,得到英国大使馆立项和汇丰银行资助,与英国友好学校全面开展师生互访互学交流,探索“两校共同制定一个共建目标——共同展开活动——分享过程成果——面对面同课异构——总结分享”的交流模式;利用学校独特的、本色的教育资源,编写了《东东学礼仪》《东东走中国》《东东走世界》高中低段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面向世界,分享文化。
(三)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研究更富成效。
多样化、个性化是现代学校的应然,特色化是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学校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特色无疑是核心要素,不可或缺。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少学校研究立意为彰显课程特色,以课程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使研究更深入持续,使成效更深刻显著。
温江区和盛小学通过《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无论是晨曦初露、落日黄昏,还是烈日当头、阴雨霏霏,学校操场上总活跃着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矫健身姿,拉拉队员热火朝天的加油助威声,现场解说的妙趣横生,后勤保障的忙碌身影,孩子们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整个校园活力四射„„该校女子足球队在2011年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竞赛成都赛区比赛、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锦标赛乙组比赛中均获冠军,获成都市体育特色评选活动一等奖。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将“校园足球”普及化、规范化、课程化,建设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以足球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足球小型竞赛活动为推动杠杆,以足球训练工作为提高的学校体育特色,以足球文化、足球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策划专项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成功举办了“足球嘉年华”系列活动,代表青羊区参加了成都市第二届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足球比赛。还成立了教师足球俱乐部,先后承担云贵川渝四省市体育骨干教师近200人的培训活动。
在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成都市光华小学将《“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的成果,与来自英国的十所学校的校长分享。英国校长对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活动方式、活动工具非常感兴趣,在交流互访中,点名要的礼物就是“铁环”。他们先后三次接待了四川省体育骨干教师、民族地区体育骨干教师、全国体育骨干教师。
作为成都市首批国学教育试点学校的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成功开发了一套国学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两次承办全国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他们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推出少儿川剧团的节目表演,以表演、比赛的活动形式推出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影响。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校的少儿川剧社团参加各级演出、比赛共达20 次,声名远播。《三字经》节目参加成都市电视台“主播歌会”演出和成都市“振兴川剧三十周年”晚会演出,《滚灯》节目参加成都市第十届、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都获表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三字经》《滚灯》节目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学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二、课程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近年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果、新成效,但从均衡、现代、国际角度来审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主要问题
1.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存在学段、学科、城乡等显著差异。近年,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也热度不减,而初中、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很少,这是比较异常的。我市大面积的初中课改近十年,高中课改一轮未完,不管是初中校本课程的深化还是高中校本课程的落实,都需要学校课程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究涉及体育、德育专题的较多,涉及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很少。
2.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较多,但地方课程研究、区域性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研究较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结构优化研究存在问题,课程研究也难出有影响、有品牌的成果。
3.课题研究关注了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联动,关注了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联系,关注了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对话,但对学什么与怎样学、教什么与怎样教,特别是为什么要学这些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学怎样教的学理探索和有效操作有待深化细化。
(二)展望与建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7月颁布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处于攻坚克难的高原期。建议从我市实际出发,在总结课改成果基础上,对照课改纲要,进一步梳理发展问题,引领我市下一步课改研究。如课程改革的目标如何面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如何落实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如何建立地方、学校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突破,依赖于教育行政的条件有力保障、服务学校办学自主、激活教师教育创造性。
2.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着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着力学校课程文化的提炼和课程特色的形成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教师是真实而鲜活的实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发展。怎样通过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怎样依靠教师的不断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让课程的多样性建设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教师的个性成长和谐统一,怎样使课程、课堂、课题与教师、管理、质量互促互进等,可能都是我们下一步课改研究值得重视的。
(卿平海 执笔)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南
杏
树
中
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材料
与课改携手同行
奈曼旗第三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然而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我们在实验启动前后重点进行师资培训,并以此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培训,将新课程内容作为重点,在“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介绍”、“教学方法研究”三大块内容学习研究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撰写论文、写学习笔记,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加大力度、强化培训,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单从教材上或凭教师的经验是很难把握新课程的整体思路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将课改理论列入每周必备的业务学习内容。《课改通识读本》、《新课程通识专家讲座精选》、《新课程通识培训阅读文选》、《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案例》是业务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新课标的研究纳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为了引导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新课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校长先后多次做了专题讲座。在《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新意》中,提到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即“定位”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变化”新、“注意点”新。这些观点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课改课堂,引领创新之路
1、在备课上下功夫:学校努力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我校建立电子教案库,教案库建立后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库的资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
2、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领导听课,都以“推门课”为主,重点研究和监控平常课。每学期,我们加大了领导听课的力度,改进了办法,改变了以往的
1集体听课——集中评课——主管领导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的单向的、仅指向评价的做法,变成领导听课——授课教师及相关教研组和领导一起评课——集体教研,提高了效益,强化了研究。教师也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搭建课堂教学展学平台,打造精品课堂。我们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我们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关注教师的层次和差异发展,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人上多课”的活动,让一位教师在同级多个班上同一教学内容,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既帮助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我们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4、立足课改课堂,走创新之路。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立足教研,发挥导向作用
1、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几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3、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
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4、学校现有自治区立项课题五个,结题三个,国家级课题《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治区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正在实施阶段。我们在加紧实验的同时,从小学改革的背景、现存问题到三维目标的确立,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从识字教学的多认少写到阅读教学的多朗读少做题„„教师们收获大,缩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时间,尽快地进入实验状态。由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进而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大胆实验新学习方式,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互动解决,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且逐渐变为现实。
四、立足实践,营造书香校园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几年来,我校从构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让学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
1、为发展儿童启蒙关键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乐趣,我校把国学经典列入校本教材:学前背《三字经》、一年级背《弟子规》、二年级背《百家姓》、三年级背《小学必背古诗70首》四年级背《千字文》、五年级《伦语》、,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儿童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分,记入考试成绩。
2、经典书籍阅读。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学校规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阅读课时学校要进行检查,只能阅读不能上别的课。并不断充实,更新图书。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采取学校订购、邮购,教师本人自购、教师学生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已为学生购买《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上万本,并按不同类别分发到班级,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必读书目30册,选读书目30册。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图书室及时为师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在内的阅读书目,由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开展学科节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古诗词背诵、英语听力、积词”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拓宽了教学范围,培养了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的启发,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节活动,每个学期各有侧重,每次活动各有重点,形式包括各类竞赛、抽测、主题活动、演讲会、故事会,内容涉及每个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师生展示学科教学特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成绩
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第三小学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被评为:
“中央电教馆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达标创优先进少先大队”、“红领巾示范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市级“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诗教先进单位”。
旗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旗市容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十佳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曲折而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课改,让课改之花在我们第三小学这块乐土上结出硕果。
2011年5月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