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办法范文
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办法
(2014年 月 日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本村村民;
2、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廉洁奉公、作风正派;
3、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勇于坚持原则;
4、关心集体、联系群众、反映村民意愿;
5、热心为村民服务,在村中有一定威信;
6、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水平。
三、村民选举委员会由 人组成,从村民小组中推荐产生,其中一组产生 人,二组产生 人,三组产生 人,四组产生 人……
四、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无记名投票推选产生,每位代表推选人数不得超过 人。
五、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后,推选主任1名(建议为村党组织负责人)主持工作、副主任1名协助主任工作。
六、村民选举委员会职权行使自推选之日起,至本届选举工作结束止。
七、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正式候选人的,应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其缺额按推选时得票多少依次递补。若主任被确定为候选人退出,由副主任主持工作。
第二篇:村第八届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办法
村第八届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办法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村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年满18周岁以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本村村民;
2、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廉洁奉公、作风正派;
3、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勇于坚持原则;
4、关心集体、联系群众、反映村民意愿;
5、热心为村民服务,在村中有一定威信;
6、身体健康,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水平。
三、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人组成,其中一组产生人,二组产生人,三组产生人,四、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无记名投票推选产生,每位代表推选人数不得超过人。
五、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后,推选其中1人主持工作。
六、村民选举委员会职权行使自推选之日期起,至本届选举工作结束止。
七、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正式竞选人的,应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其缺额按推选时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第三篇: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第六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依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经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投票选举,下列同志当选为本村第六届村委会主任和委员:主 任:委 员:特此公告二oo*年十二月二十日第四篇:XX村“村民选举委员会”选举办法
XX村“村民选举委员会”选举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村民选举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由镇政府统一布置,在区、镇、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指导)小组的指导、监督下,由本村党支部主持进行。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7-11人、采用奇数)9 人组成。
三、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由下列之一的办法选举产生:
(一)由本村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推选产生。
(二)由户代表会议推选产生。
(三)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四)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
决定采用第(二)种办法。
四、总监票员、监票员、计票员、唱票员等由本村党总支部提名,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五、选举会场的布置和投票箱的设置由本村党支部负责。
六、投票选举要召开选举大会,由本村党支部派专人主持,每一票箱由3名以上的监票员负责监督。村民凭印发的证件领取选票,在大会设定的秘密写票处写票、投票。
七、选举村民选举委员会采用由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推
选产生的方式的,必须有本村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村民的过半数参加。
采用村民小组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方式的,必须有本组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参加、或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
八、选民可以按村党支部提出的建议名单选举,也可以另选其他人(选票上不能印有建议名单)。
九、根据各项职务的人数,实行等额选举,在选票的某项职务的“姓名”栏空格内写上被选举人的姓名。选票上所选的每项职务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的有效,多于应选人数的无效,书写模糊无法辨认或者不按规定符号填写的部分无效。
收回选票多于发出选票的,选举无效。收回的选票是否有效,由本村党支部负责确认。
十、投票结束后,当众开箱,由监票、计票、唱票人员公开核对、计算收回票数,作好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确认投票选举有效后,公开唱票、计票,计票结果由总监票员、监票员、计票员、唱票员签名确认。
十一、由本村党支部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当选,当场公布,并报镇人民政府备案。如果票数相同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就票数相同的人员重新投票确定。
十二、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分工可通过内部协商或投票决定,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同时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十三、遇到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问题时,根据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十四、本办法
****年**月**日经XX镇XX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XX镇XX村党支部
****年**月**日
第五篇:选举委员会组成及产生问题的探讨
选举委员会组成及产生问题的探讨
选举委员会是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中的主持机关,在直接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2010年选举法修改将“选举机构”从原来的一条改为专章,对其产生、回避、职责和工作要求都作出具体规定,体现了选举机构在我国选举制度中地位的提升。但学界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从中国知网以“选举委员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只有寥寥数篇[1]。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阐述选举委员会组成及产生方面的改革,使选举委员会能成为公平、公正、公开选举的主持机关。
一、研究缘起
(一)“竞争型选举”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人大选举属于“确认型选举”,选民只是按照选举委员会安排的流程被动地参与选举,对选举结果尚且不够关注,对于选举委员会是否公正地处理各种选举事务更不在意。但随着向“竞争型选举”的转变,主动站出来参选的“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及其支持者对选举委员会的工作密切关注,尤其不满选举委员会差别对待“组织提名”候选人和“联合提名”候选人,利用选举法对“讨论、协商”等方式规定的粗陋排斥“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导致绝大部分“联合提名”候选人无法成为正式候选人[2],从而失去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机会,甚至出现了一些维权事件[3]。从“确认型选举”向“竞争型选举”是必然进步,选举委员会必须向保障选举竞争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方向转变。
(二)选举规范化的迫切需要
选举委员会作为县乡选举工作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其每一项职责的行使都拥有影响选举结果的能力。例如:为确保实现“组织意图”而划分选区畸大或畸小和不按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4],在候选人介绍过程中,差别对待“组织提名”和“联合提名”的候选人,为追求高参选率对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审查不严,秘密投票保障措施不足,监票人和计票人没有回避,计票过程不公开透明等等。以上这些不规范行为都在于选举委员会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人大代表选举的主持机关,而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实现选举“组织意图”的机构,缺乏独立性,自然也就没有中立性而导致的。
(三)组成及产生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最突出的问题是主要由党政和社会团体方面的负责人组成,缺乏普通群众代表的参与,导致选举委员会的工作受到质疑,降低了选民对整个选举结果的信任度。其次,选举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不明确,只是循例将党委、人大、纪委、组织、宣传、统战、财政、公安、司法、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部门的负责人吸收进来,其是否具备胜任选区划分、竞争安排、选举纠纷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的专业素质则不得而知。
再次,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机关不合理,产生过程不公开透明,缺乏程序的约束。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并接受其领导,使得选举委员会处于二律背反的地位,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避免人大常委会成员谋求连任而干扰选举委员会的工作或选举委员会主动迎合上级的需要而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人大常委会任命时应遵循的标准,任命前需经过哪些选择程序没有法律规定,有些地方立法的规定也是语焉不详。如《云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与有关方面协商提名,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对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条件不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相应的选举程序进行约束,使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的产生体现出随意性。
二、改革路径
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出现诸多令选民不满意的现象,不能满足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需要,原因在于组成和产生的不合理,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应该采用怎样的路径却是必须做好选择的。
(一)以民主为价值追求
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通过选举这种政治参与的方式,选民能够更好地介入民主政治生活的进程,更好地行使自己在民主政治中所具有的权利,是实现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起点。因此,选举必然以实现民主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也必须以保障选民平等自由参与选举从而实现其民主权利为目的。选举民主的实现需要从选举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开始,但是,我国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产生过程更多的是以效率为价值追求,例如:在组成人员中主要是党委、人大、政府的相关部门的人员,是因为认为“选举组织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如选民登记、资格审查、交通、通讯、场所、联络等各种事务,需要有不同的部门加以配合协作,因此,党委、人大、政府的一些部门的领导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调动相关部门的人力和资源,能够很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从而组织好选举工作”[5]。这样的组成人员和任命产生的方式固然可以产生高效的运作机构,但如果这一机构从产生时起就被选民认为不能公正地主持选举,高效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选举委员会的组成应该体现民主的价值追求,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使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从选举的开始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以程序为改革之路
从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看,人类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政治体制、政治主体的公正到政治公正的可操作性的过程,仅仅依靠对民主目标的追求与期盼并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必须有正确的途径、方法、次序和进程[6]。但是,“中国的传统法律具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权利是目的,程序是手段,所以程序被看得很轻,没有独立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7]。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以政治的非程序性表现出来,在我国的选举法中,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与西方国家相比并不逊色,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都已实现,但程序要件却一直不够完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于宪法精神以及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来说,程序问题确系致命的所在”[8]。在我国选举委员会的法律规定中,只规定采用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方式产生,但是对于应该经过怎样的选择程序才能产生任命的人选却没有相应的规定,正是程序的缺乏导致选举委员会从产生伊始就存在随意性、不公开的缺陷,使其行为的公正性也受到质疑。因此,笔者认为选举委员会的完善从程序入手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因为程序是事先制定的,不是为了某一个或某些特定事件或个人设定的,按程序行事就会实现最大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