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
[ 内容 摘要]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选举密不可分。美国的总统竞选运动成为一种媒体策划下的“仪式”和“表演”。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选举的 影响 表现为:关于竞选过程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媒体新闻报道的方式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 政治 问题,从而影响公众对候选人的选择;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离场民意测验对选民行为有一定影响。由于媒体在总统竞选中扮演的角色超越了它本来的功能,给竞选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关键词]大众传媒;总统选举;仪式;表演
美国人常说:大选年,什么事都会发生。而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一次。11月8日,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宣布其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当选,可仅仅在一小时后,又声称最后结果并未确定。这就让那些已向小布什发出贺电的世界各国领导人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当然也包括候选人和媒体本身。这可以说是美国媒体给全世界开的一个大玩笑。之后,在这场旷日持久、弄得沸沸扬扬的“驴”、“象”之争中,媒体也一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大众传媒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从诞生之初,大众传媒便成了重要的政治武器,而在进入了信息 时代 的美国,大众传媒已经充分渗入到 社会 生活各个层面,它与总统选举这一权力之争更是密不可分。美国的总统竞选运动日益成为一种极为典型的媒介事件,即“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在一定意义上大众是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1)的重大新闻事件,大众传媒也日益成为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主要纽带,这种“仪式”与“表演”的解说员以及选举中占支配地位的竞选工具。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蒙戴维·巴伯所言:“总统政治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不再控制其旗手的选举,代之而起的是一批新的国王制造者——新闻人士。”(2)在18世纪末,总统运动刚刚开始,有关竞选的信息主要由报纸传递,并且候选人还要借助大量的人际传播,如演讲、集会等。二战以后,随着广播的出现和影响力的日渐增大,总统候选人又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一新兴媒体。这一时期的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不仅是大众传播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让罗斯福获取了民众的支持,从而以极大优势战胜了得到大部分报纸支持的共和党候选人。进入60年代,美国政治实践的方式已可以用“ 电子 政治”这一新术语来描述,因为电视成了最有力的政治媒体,而首次使用电视转播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竞选辩论,也成了美国竞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也承认是电视帮了他的大忙,因为在民意调查中,有400万选民是在看了电视辩论后才决定投票的,其中300万人倒向了肯尼迪。如今随着混合媒介时代的来临,总统竞选不仅受到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多重包装,互联网更是大大拓展了竞选的媒介空间。小布什在1999年3月就早早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称这将会成为对他的总统竞选感兴趣的人们的有用工具。而当他起诉一网站刊出挖苦他吸毒的图片后,他的网站在25天内就有600万之多的人访问。
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一种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是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声望、并对现实生活拥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操纵力的关键途径。正是大众传媒这种“以言行事”的能力使美国政界人士渴望利用其占领公众的话语权领域,从而控制舆论、宣传自身、影响受众。这是美国传媒之所以在总统竞选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主要原因。而从美国公众的角度看,他们对“民主制度”的善意解读客观上使大众传媒介入竞选运动成为可能。“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3)美国公众由此认为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只有通过这一中介,他们才能参与到总统竞选这一盛大的“民主活动”中。
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运动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呢?大多数美国政治 科学 家认为,50年前,媒体对政治的影响似乎并不太大,那时媒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选民的党派关系和组织关系,是决定他们如何投票的最重要因素。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日益扩大,与大众传媒的频繁接触已经成为美国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时受众头脑中的“主观真实”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介真实”的左右。因此,在传媒对总统选举运动的长篇累牍、不厌其烦的轰炸式报道下,选民受党派和组织关系的影响较前小了,而受媒体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加,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关于竞选过程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被广泛报道的候选人在获得公众了解上收获最多。1976年1月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只有3%的人知道吉米·卡特,但到了1976年初选结束时,他已为80%以上的人所了解,并且领先于其他民主党派提名候选人和福特总统。卡特突然在美国的声名鹊起不得不归功于大众传媒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都用头版新闻对卡特大书特书,abc、nbc、cns三大广播电视网每晚的头条新闻都是有关他的报道。正如记者莱斯物·伯恩斯所说:“事实上吉米·卡特成为大人物几乎是由媒体一手创造的„„他应比任何政治家都更感激媒体,正是这台宣传机器使他从默默无闻登上了总统宝座。”(4)同样,1992年克林顿在民主党提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借助于《时代》、《纽约客》、《新共和》等大众媒体早早将他的大幅照片登在了封面上,从而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和关注。而同一年由于电视的报道,洛斯·佩罗也从一个地区性的政治人物变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在媒体的影响下,美国的政治地图也有所变化,按全国一些主要电视中心的分布而被分成了60多个具有支配性公众影响力的地区。总统候选人为了确保当地每一家重要媒体都能得到有关他的所有信息和材料,必须到每一地区进行宣传,而不再以州为单位旅行。
第二,大众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过去,人们在政治论争中只把个人形象看做是一个非本质的附属问题。如今,美国的党派分野日益削弱,形象问题已变成了整个论争问题的焦点。选民们常常依赖于候选人的形象来帮助他们作出决定,这种影响在没有拿定主意的选民中尤其强烈。在对竞选运动的报道中,媒体并不热衷于政策辩论,而更为关注诸如演讲、记者招待会、旅行、集会之类的政治游戏。在这样的感性环境的竞争氛围下,候选人通过外形、言谈、举止、个人品行等的充分表现而树立起了一个鲜明的媒体形象。约翰·莱恩赞特指出:“因为电视每天把政治领导人的形象送往千千万万公民的家里,电视也就引发出对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助于电视观众关注政治候选人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关注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他们对有关问题发表的意见。”(5)候选人的媒体形象影响其总统竞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电视辩论。在屏幕上,肯尼迪英气勃勃,稳重健谈,一下赢得了选民的好感和信任;而尼克松由于表现得被动、焦躁和呆板,只有让贤于肯尼迪了。8年后,当尼克松再次参加总统竞选时,他吸取了教训,雇用专家来设计了一个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新形象,在电视上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风度和气质,终于圆了他的总统梦。曾经做过8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里根深知电视形象对观众的笼络作用,当然也熟知如何去树立良好的电视形象。在1980年他与卡特对阵的电视辩论之前,两人在选民心目中基本上势均力敌。而在辩论后的第二天,cbs公司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64%的人投里根的票,30%的人投卡特的票。《纽约时报》评论认为:“里根这次当选的胜利,多半归功于他当年在屏幕上树立的正派形象。”(6)正如曾对尼克松的形象问题提出建议的记者雷蒙克·普莱斯所说:“选民的反应是针对形象,而不是人„„更进一步讲,树立起什么样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留给选民的印象,这个印象通常取决于媒体以及对媒体的运用,而不是候选人本身。
第二篇: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及近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它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美国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杂志缺乏报纸的及时性,但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早期美国杂志价格昂贵,是显贵阶层的消费品,主要刊登小说、学术论文、政治和社会评论。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杂志才逐渐兴起,销售量逐步扩大,有的刊物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上的“揭丑时代”到来,这是美国杂志史上大规模、深度参与社会的辉煌时期。《大西洋月刊》、《哈波斯氏》、《麦克卢尔杂志》、《舞台》等杂志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公共政策,反对托拉斯,抨击政府腐败现象。二战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杂志辉煌不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电视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形象化特征。政治事件的视觉化图解强化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渲染效果。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一夜间传遍世界便是一个有力例证,网络政治的时代就要 到来。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互联网已俨然以“新媒体”的角色风行世界。小布什在1999年3月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最终帮助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诠释外交政策,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美国有一位学者曾说:“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
2一位议员的助手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说:“国会首先研究的问题有90%是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头版。3就历史与现实看,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据统计,美国主要传媒所发国内新闻的70---80%是关于各级政府官员的消息。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制造政治人物,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充任某种政治官职或竞选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而是在一些事件或政治运动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他们或因大众传媒的追踪报道而成为某次运动的代表;或因某次丑闻而名噪一时。前者如马丁·路德·金,4与此相关的是在总统竞选中,后者如尼克松总统。○我们看“电视政治”的巨大威力,它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的未来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可资援鉴的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时的辩论。肯尼迪新鲜、生气勃勃的面孔最终战胜尼克松胡子邋遢、倍显憔悴的容颜。一般认为他们间的辩论开创了“美国电视政治新纪元。”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并不止这两点,它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对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另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大众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贡献有加。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崇奉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公众,帮助他们树立基本价值体系;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运作方式,确立民主观念。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 2 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参考文献:
1埃默温· 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J·赫位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陕西;华夏出版社,1989。○4本·巴格迪坎 ,《传播媒介的垄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增强了,对世事、对国事日益关注。我们党敏锐地觉察到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将其提到与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同一高度。无疑,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文明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
标就是使我国公民顺利进行政治社会化。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占了绝大部分,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研究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民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具体讲,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政治系统“凭借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使公民逐步形成政治思维和行为基本模式的过程与公民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存的政治体系所肯定和推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获得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形成特定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虽然有很多种,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它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影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民而言,这种力量更是显而易见,是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导力量。据着关调查,有73%的农民经常收听广播,阅读报刊杂志;有64 %农民经常看电影。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当代中国农民正经受着瞬息万变的信息革命的洗礼,其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较之以前已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如何发挥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是我国现阶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在信息时代,农民接触得最多的是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外面世界,获取信息。不断进行自我的社会化。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大众传媒是农民获取政治知识、政治技能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主要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尽管有的农村地区已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与大众传媒接触得最多的是电视,大部分农民农闲时期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农民主要是通过电视的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和地方新闻等频道来了解、获取政治知识、关心国家大事。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可见,农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及政治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的。
2.大众传媒向农民传播政治观念,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传播学的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传媒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来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更大。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波·罗基奇和她的丈夫,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就传媒的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做了专门的研究,发现电视媒介具有影响人们价值观的潜力,后进一步总结发现传媒接触会导致价值观的变化。
在我国,大众传媒是我们政府的喉舌,是社会舆论的控制机关,是政策的“传声筒”。大众传媒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的,它总是引导人们向国家倡导的价值观靠拢。农民的综合素质总体上还是不容乐观的,但正是这样,他们对大众传媒的信任度较高,认为政府宣传的大多是对的。因此,根据涵化理论,大众传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观念,从而使他们形成大致与社会趋同的政治价值观。
3.大众传媒是农民政治表达的渠道之一。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近年来,不时见到报上刊登有关农民写信给报社反映农村不正之风或“假药坑农”事件,也有的向地方电视台反映。可见,农民的寻求保护意识增强,政治技能提高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是农民凭借大众传媒而发挥的部分舆论监督功能。农民通过大众传媒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是一种政治经历,是一种政治实践过程。经过实践,便会巩固自己原有的政治观,内化为社会认同的政治规范。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不仅传授农民政治知识、政治技能,还宣传我们党的政治价值观,使农民接受政治教化,实现从自然人向政治人过渡。
(二)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和电视以及继它们以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扩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且越来越具有不可抗拒性,不可控制性。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大众传媒在引导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面并不是全能的,它本身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面。
大从传媒作为农民政治社会化主要渠道的作用未能较好地发挥,农民的政治信息获取困难。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是大众传媒,但这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据CSM媒介研究2007年调查显示,农村仅有12%左右的人家拥有收音机,收听设备的普及率及收听率非常低,被调查对象中90%以上的人表示在半年内没有接触过广播媒体,虽然CSM媒体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是96.36%。2006年全国农村实施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在某些地方,虽然拥有了电视机,但入户安装费、收视费的收取会限制部分农民对电视信息的需求,政治信息闭塞问题仍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政治社会化程度高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成员政治知识的丰富和政治信息的通畅,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政治系统传输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选择。
1、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信息的传递往往会使农民的道德意识扭曲,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传媒不顾职业道德,不顾某些广告的夸张性,极力报道一些吃喝享乐性质的广告。农民的生活原本就比较单调、淳朴,他们的辨别力、自控力较差,容易形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精芜混杂的信息,有些宣传封建、迷信的信息会造成农民自我迷失、社会不适等状态;西方思潮的涌进,也使农民的价值观偏离我国所倡导的价值观方向;带有暴力、色情的影视媒体和网站的泛滥,使农民无所适从,他们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近年来农村青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新闻媒体并不仅仅针对农民而设,要求受众的文化层次较高。虽然我国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进,但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仍然很多,尤其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回流,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考上大学也没用”的思想在当前农村较突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国12.95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9.1%,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8%,15岁以上的文盲率达到8.3%,中国有文盲8507万,90%在农村。农村文化素质偏低的结果是,农民根本不看或看不懂报纸、电视新闻,对于互联网更是接触不多,对于电视新闻和国家政策法规一知半解,在较少受到社会专门教育机构政治灌输的前提下,政治认知匮乏,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揣摩感性化。可见,农民青年的素质低下是接受大众传媒政治信息传播的极大障碍。
3、大众传媒报道的多是离农民日常生活遥远的政治事件,关于农民日常生活方面的报道太少。“只有在人们生活所在地区发生的事情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才有新闻价值”(麦道格尔),农民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发生或熟悉的事件,并会投入感情关注。对与自己无关或太遥远的事件往往不会有多大的热情。可见,新闻内容与农民生活联系不紧密也是造成农民疏离新闻的原因。
4、目前假新闻的泛滥使农民对媒体产生了不信任感。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权威性的报纸还是地方报纸,有时都会或多或少夸大事实,假新闻时有出现。笔者所熟悉的广西某村一个村民养了几只鹅,该地方政府为了表现政绩,在地方报纸上过分夸大事实,宣传该村已经形成了养鹅规模,要如何学习该村的养鹅技术等等。该村的村民看到了之后啼笑皆非,至今,青年们仍在把此事当成一个笑话来谈论。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试想,农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小小事之后,还有多少人会相信电台、报纸所报道的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新闻本身最大的特性就是真实性,一旦偏离了这个特性,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不但会误导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农民,更会伤害农民的政治心理,使农民产生政治冷漠感。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上述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重大影响和其本身的不利方面,我们拟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要扶持大众传媒进入农村市场,进一步开通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了有效地遏制大众传媒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政府不仅需要扶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适当的扶持。在竞争中,大众传媒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不得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吸引巨额的广告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由于农村的贫穷,以农民为对象的媒体广告来源远不如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因此,为了鼓励传媒多关注农村、农民,方便传媒向农村市场进军,政府就必须出面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必要的扶持,利于他们享有与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同样的发展条件,使他们在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让农民在获取信息方面得到实惠。
政府一方面必须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注入大量的资金及使用其他经济手段,对传媒企业进行直接资助。对于传媒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采、编、发行等及时注入资金,使传媒的运作畅通,使在自身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民得到实惠,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民的信息贫困。另外,政府也可以直接出面办一些媒体,增设专门面向农村的农业频道。另一方面在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时,对这些传媒企业加以间接资助。众所周知,媒体的发行环节是极其薄弱的,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更是如此。所以,政府可以出面为这些媒体的发行销售部门创造优惠条件,对其进行间接的资金资助。比如,减少贷款的各种烦琐的手续程序,降低贷款的进入门槛,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从税收政策方面给其优惠政策等,在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媒体转入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行列中,使其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农民教育改革的力度,坚决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综合素质越高。有研究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政治素质普遍也较高。国内外许多关于政治文化、政治素质的研究也表明人的受教育程度跟他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能力是成正比的。不但如此,受教育程度与信息的接受能力也是成正比的,教育程度越高,对新闻就越关注,对政策的理解就更透彻。可见,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是使他们政治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会越强。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特别关注,尤其是有着几千年“小农思想”传统的农民。而农村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过程,这种政治信息多大部分能为农民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或者这种政治信息的传播能否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当前农民的收入仍然不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已有所怨言,尤其是农村青年,他们与外界接触得多些,思想开放些,渴望过现代化的生活,更愿意参与社会生活。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更强。据有关调查,农村青年对政治愈来愈关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和技能都要比欠发达地区的青年高得多。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和技能。
(四)新闻媒体自身也应有所改革。应在真实性、贴近性和针对性上做文章,新闻报道地方化,注意报道当地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当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国家高级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政策、方针,各行各业也都对“三农”问题表现出关注,农民更是投以热切的期待,他们对当前广大农村发生的一系列变革诸如基层民主改革、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税费改革、农资补贴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因此,大众传媒应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时,与发生在农民们身边的实结合起来,与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与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相结合,使农民能切实感受到我们党的政策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例如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将其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表现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究竟是怎么在平常小事中来体现的。只有把报道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才会吸引农民朋友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走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境界,跳出小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怪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传授农民政治知识、技能,内化他们政治价值观的功能,为他们提供政治参与的渠道。
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是政治社会化的非同寻常的手段,费雷德·雷格斯蒂这样说:一个人对大众传媒长期注意的结果,可能会不自觉地逐渐形成关于政治体系基本原理的意识。一些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学者还探讨了大众传播对人的心理的长期积累性影响,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效果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的累积过程。总之,大众传媒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在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农村政治社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单独通过大众传媒来加强其政治社会化是不现实的,只有将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几种途径结合起来,才会很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农民的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篇: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舆论的进一步开放,传媒业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大众传媒的影响也随之变得更加广泛、深刻、复杂。大学生作为受众中数量较多的群体,对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所表达的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较高。本研究调查了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找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以及大众传媒传播内容的改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新的媒体应运而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大大加强。当代大学生作为对大众传媒接触最多的一支力量,其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大众传媒: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当代大学生:当代,指目前这个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龄在二十岁上下,精力充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3.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广播: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
5.电视传播:电视改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电视媒体的特性是时效性高,影音效果呈现丰富,易于刺激阅听众的感官神经,传播范围广且影响大。
6.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传播的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涵化理论进行概括,即“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二、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传播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数据
为了探究大众传媒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课题研究小组随机选取了西安的一部分高校做了以下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问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1.您获取信息及新闻的渠道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a报纸、杂志(60/12%)
b电视(102/21%)c网络(280/58%)
d广播(40/8%)
2.相比几年前,您认为信息获取速度更快了吗?a是的,非常快(372/77%)b有,快一点(110/22%)c没有(o/o%)
(二)您一般接触大众传媒的首要目的是什么?a浏览新闻(145/30%)b搜索资料(133/27%)c娱乐购物(164/34%)d写日志、博客(40/8%)
(三)1.您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在大众传媒上?a 1小时以内(155/32%)b l到5小时(155/32%)c 6到8小时(110/22%)d 10小时以上(60/12%)
2.会在一天的交际中涉及当天大众媒体中所获取的信息吗?a会,很频繁(60/12%)b会涉及(182/37%)c会,但觉得不多(140/29%)d基本没有(100/20%)
(四)1.您通常对哪种资讯比较感兴趣?a时事政治(152/31%)b经济形势(60/12%)c休闲娱乐(220/45%)d体育资讯(50/10%)
2.对广播电台中的哪类节目感兴趣?a资讯类(77/15%)b情感类(35/7%)c娱乐类(179/37%)d音乐类(145/30%)e人物传记类(46/9%)
(五)大众传媒传播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您的影响是?(以获选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230人/47%)
2.您对大众传媒对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人的关注和恶炒有什么看法?(这是属于他们个人生活,无需放大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382人/79%)
3.您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公益广告的提醒而去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吗?(会,通过这些提醒,我已经很注意自己的行为。297人/61%)
4.大众传媒对事件的看法立场会影响到您的立场吗?(会选择性的借鉴吸收。332人/68%)
5.您认为将来会怎样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201人/41%)
6.大众媒体对您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思维方式。162人/33%)
7.您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黄色、暴力信息持什么样的看法?(虽然不反对,但个人不会去接触。224人/46%)
8.对于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您的态度是?(难辨真假,不能听一家之言。270人/56%)
9.看到电视或广播报道某些事件,您平常的做法是?(在评论事件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12人/64%)
10.关于2012年媒体一直热捧的《江南style》和鸟叔psy,您的看法是?(热捧只是一时,事件不会太久。240人,49%)
11.如今在一些诸如电视、广播平台上获取的信息,您是如何接受的?(对部分抱有怀疑态度。286人/59%)
12.您认为大众传媒在表达价值观中存在哪些问题?(内容过于浮夸,引导一种浮华心态。262人/54%)
三、对“大众传媒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
(一)获取信息及新闻的渠道多样化
网络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能小觑。通过电视传媒、广播传媒获取信息的方式显然并不是主要途径,还可以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介。
(二)获取信息快速化
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会增多,速度也随之加快,不再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
(三)摄取信息广泛化
当代大学生利用大部分关注大众传媒,所获取的信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作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传媒,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大学生所接受的最大的有效信息。
(四)获取信息兴趣点
大学生往往对休闲娱乐的咨询较为感兴趣,对于经济形势和体育资讯在调查中虽然关注的人较少。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越来越趋向自由化和个性化。
(五)获取信息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占到主要地位的。
四、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具体表现
大众传媒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协调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保证功能、导向功能。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如下:
1.对时政的关注度提高,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2.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转变。
3.个人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树立。
4.大众传媒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消极性。
五、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不良影响的解决途径
大众传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现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现代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无度飞涨,过度市场化发展和大众传媒中有害信息的传播等,都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程度极高。所以我们也可以做一大胆的设想:今后高校在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价值体系构建方面,可以尝试着改进教育方法,逐步减少对传统的口授灌输模式的依赖,巧妙地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以达到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正视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具有广泛影响的事实,在价值观教育中注重主流文化大众化的表达,注重开展均衡的价值观教育,并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潮流,也为学校在德育方面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效果可能会比传统方式更好,更容易减少其抵触心理,走近学生。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可以独立地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主动吸收对自身有利的价值观,以引导自身正确价值体系的构建。
在21世纪初我国尚处于价值观念日渐多样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都在变革调整、新技术迅猛发展与社会分化程度加剧的阶段,大众传媒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构筑有利于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和勇于创新的社会舆论与人文环境,是大众传媒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大众传媒应当协调好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传播有利于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内容。
由于大众传媒所处立场的不同,所以在传达各种价值观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才不会被媒体传播的个别假象或舆论浪潮所左右。
第五篇: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
我们组成员衷心的感谢您的合作
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多选)您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最主要的了解方式有那些?
A 电视
B 网络
C 广播
D 报纸杂志
E 与人聊天中
F 其他 2(多选)对于新闻联播中对事件的评价,您有什么看法?
A 官方,掩盖了某些实情
B 不能较好地反映老百姓的呼声
C 起到了引导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很棒
D 不关注 3(选两个)让您平时花费时间比较多的电视节目是那些?
A 韩剧及青春偶像剧
B 娱乐节目
C 维权节目
D 新闻
E 电影(多选)您为什么喜欢第3题所选的电视节目?
A 励志,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启发
B 内容时尚,新颖
C了解社会现实,了解民生,传播正能量
D 消磨时间 5(多选)您所看的节目内容对您有哪些影响?
A 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B 审美与情操随着节目内容而改变
C 提高了自己的维权意识,还是相信社会
D 掩盖现实,形式大于实际
6(多选)看惯了传媒上面纰露的假恶丑,您还会毫无顾忌的对待真善美吗? A 不会,不敢再相信社会
B 还是会以自己的判断来对待“假恶丑,真善美”
C 痛恨那些利用人们爱心,同情心来欺骗大众的人
D 不怎么关注这类事件(选两个)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您更容易形成下面哪种价值观? A 追求个性解放,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B 求真务实,勤劳朴实的价值观
C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D 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
8(多选)您认为大众传媒中价值取向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
A 维护人民的利益
B 维护社会稳定
C 任其发展
D 获取商业利益 E 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选两个)大众传媒利用你较多的观看心理是什么?
A 恻隐之心,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B 猎奇心理
C 审丑心理(凤姐 芙蓉姐姐之类)(单选)您会受到大众媒体中的公益广告提醒而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吗?
A 会,通过哪些提醒我会很注意自己不良习惯
B 一般会,想起来了就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
C 看看就忘了,没什么影响
D 讨厌公益广告,见到就跳过不看。(单选)您觉得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积极的影响多,对生活充满希望
B 消极的影响多,社会太黑暗,渐渐的遗失了真善美
C 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多选)您对当下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看法?
A 掺入了过多的功利主义和商业化色彩
B 低俗的内容太多,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C 内容浮夸,无底线的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D 渴望展现更多求真务实,宣扬真善美的(多选)您认为大众传媒应该如何发展,更能对您产生好的影响? A不能只注重商业利益,要担负更多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
B加强传媒尤其是网络的管理,屏蔽低俗丑恶事件
C 找回人们逐渐失去的正义感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D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