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范文模版]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17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
(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材料题5道,其中必做题2道,选做题3道,共52分。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对材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6分,必修二约37分,必修三约12分,选修一15分,选修三15分,选修四15分。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24分左右。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第25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28题,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分不清楚;第30题,对材料理解不到位;第32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第35题,对经济政策概念理解不够。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40题第1问,平均7.718分,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兴盛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40题第2问,平均7.13分,考查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落的原因,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较差。41题,平均7分,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是学生仅能从欧洲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原因,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选作题平均9.5分,选做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和46题人物评说得分率较高,但选做45题战争与和平的得分就较低,存在问题是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掌握不够,不能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缺乏比较和理解运用能力。
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区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语言表达不具备历史学科特点,随意性太强。
四、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主干。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全国三卷考试范围内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后期复习中建议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的展示。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7.关爱。形成融恰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保障。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关怀、体贴,在课堂上,都是要多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为他发挥潜力搭建舞台,切实让学困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试卷满分100,需用时60分钟。本张试卷为开卷试题,分为卷I选择题和卷II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有20个小题,共60分,第二大部分为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问答题,共40分。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考查能力提升的试题增多了,考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教学内容主干知识基础上,理解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答好试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总体注重考查分析能力,个别题目难度较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稍难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14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平行班平均分68.2分,及格率为75.9%,七年级实验班平均分80.7分,及格率为99.2%。平行班和实验班各方面差距较大,平行班优秀率普遍很低,其中全年级不及格为180人。各班平均分为:一班68.45,二班67.31148,三班66.09,四班69.06,五班67.98,六班67.40,七班73.09,八班67.33,九班69.14,十班65.67,十一班67.38,十二班69.7,班十三80.36,十四班80.73。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历史时间和相应的事件不清,把“魏晋南北朝”各时期混淆,把“南朝宋”写成“南宋”。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较多,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如:选择题1、9、10、12、14,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审题不仔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未能正确地加以判断和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不从课本中查找,仅凭主观印象答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抓好后进生。同时,要抓好各班的教学质量。
4、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条理化、序号化。
五、考后心得体会
纵观本张试卷,再结合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需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不断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钻研教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作者:艾凡
2010---2011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按县教育局、教研室对2010--2011年冬全县期末调研考试的要求和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统一安排监考、阅卷,确保考试了成绩真实可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试卷分析
1、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严格按照岳麓版《历史》课本进行命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结合课本的要求,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选择题第5题;注意将历史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如选择题第9题,突出了素质教育下不能读死书的理念;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读记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又体现了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的课程要求;试题注意紧跟时代的脉搏,强调了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试题普遍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例如19题的第二问20题的第三问,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特点
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初一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历史事件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试题设计的基础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杜绝了偏题、怪题和难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考查了学生记忆、理解、比较、分析、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
试卷的第1、5、8、9、10、12、14、15、17、18等题目,均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意了基础知识的覆盖面。②注重问题的创设,设置答案开放的问题。
历史作为文科性质的学科,开放性的试题既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
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避免了试题的呆板性。每个学生对历史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题目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体现了历史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例如第19、20题。
③突出重点知识又注重与时代相结合。
历史考试相对灵活但其实重点也是比较明显的,这次考试就突出了课本的重点,考查的都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强调过的重点。题目的设置也注意强调改革、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
二、答题分析
就试卷的整体分数情况,做简要分析:分数高的学生基本上整套试卷失分很少,而分数低的学生失分主要在选择题上。就班级来说,整体比较好的班级,学生的人均分折合后在16.43分,班级整体相对较差的人均分折合后12.84,而及格率也因班级而异,好些的及格率70.5%,差一些的及格率才24.4%。这次考试历史最高分97分,超过90分的有8人,而过80分的比较多,当然不及格的学生仍然比较多。就题目来说,选择题第3、9、12、18题失分比较多,材料分析题第20题及问答题21题失分比较严重,材料分析题19题得分情况相对好一些。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课本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对材料没有认真分析,所以直接导致第20题考前讲的试卷上的原材料题读不懂、不会做。
考前的预测和考试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但重点知识还是没变。我们的期末复习重点放在了后两个单元,但试卷出题重点在前两个单元,这是我们考前没有预料到的。
学生的成绩,考得好的是平时基础比较扎实而态度有很认真的学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考得不好的题目总的来说,都是我们平时的背诵没有严格检查,个个过关。这点是我平时不重视的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应重点强调。例如第18题选择题,很多学生不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我平时上课的时候觉得他们不容易理解,也没有深入讲解,以后对于这种难以理解的要尽量深入浅出的讲解。
2、注意类似事件的比较分析。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这两个相似的内容可以拿来比较,而我只是在讲课的时候一言带过,这种问
题以后要尽量仔细分析。
3、加强学生背、记、理解的过关检查。这次考试中,我们都看到了背、记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后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背、记意识,尽可能做到人人过关。
四、对命题的建议
个人认为命题应注意详略,区分重点、非重点,整体把握试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期末考查的目的。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东关中学、维新中学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是维新中学与东关中学二校统一考试,从试卷成绩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以后更好的搞好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现对本次七年级历史期末联考进行质量分析,具体如下:
一、成绩统计
本次期末考试,两校共计有试卷703份,作具体质量分析如下: 最高分:82分
最低分:10分
二、逐题分析:
1、本次试卷共分五个大题,分别是: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二、填空题(10分);
三、材料分析题(16分)。
四、简答题(16分)
五、思维拓展题(8分)。这些题目多为学生常训练过的常规题型,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 1
力求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多种原因,学生考试成绩较低,不太理想。
2、第一题选择题,共25题单项选择,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得分率不高。有的学生只得几分,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到位。
第二题是填空题,由于这种题要求比较高,书写不规范容易被扣分,写错字不得分,所以这样的题丢分现象较严重。
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36题主要由两个材料组成,下设三个问题,37题只有一则材料,下设两个问题,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本题得分很少,说明学生学习比较教条,知识运用不灵活,进而这说明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还较差。不能够活学活用,机械地学,机械地背,没有完全具备“历史的头脑”。
第四题是简答题,分三个小题,都是一些识记型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但从考下来的情况看,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还出现知道答案写不出来的情况。
第五题是思维拓展题,“如何评价武则天”,本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这样的题就比较开放,学生在答题时只会往一个方向考虑,答得不全面,有的就只是一句话,甚至有的还留了空白。
三、综合分析:
(一)取得成绩: 从学生考试成绩看,基础知识得分率稍高。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认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内容,了解历史的基本知识。能够发挥“死记硬背”的优势,有效地记忆地理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较高的相关历史得分。
(二)存在问题:
1、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答题出现不能一一对应。
2、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资料分析的能力很欠缺,直接影响到相关这部分试题得分。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甚至不审题,历史概念掌握不牢。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本身内容关注不够,试卷中出现的课本原题也不能很好解答,直接影响试卷成绩的提高。
三、改进措施:
1、提升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历史教学的转轨使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的提高。但由于认识的误区导致师生行为的不到位,使学科教学成绩多年来一直偏低。从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学生早已把历史学科当作“小科”、“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或者干脆不学,直接导致成绩低下。历史学科的设置,充分说明它存在的重要性,师生都要进一步提升认识,要清楚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乃至现实生活、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密切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成绩提高的主体。
2、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强,平时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了此外,不想再看书。学生会在基础学科下功夫,而对历史学科放任自流„„除了要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其观念、行为外,教师一定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历史学科成绩的重要机会、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学会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历史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会学”。
(1)、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会学”新知识。
(2)、强调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
材料分析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材料分析上,是学不好历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3)、强化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断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积极开辟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
5、加强课后辅导,实行分类推进。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基础,课后及时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尤其对提高学习困难学生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辅导中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每次考试之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试卷,分析错误所在,教给改正方法,分类推进,共同提高。
四、试卷评价: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题量适度,难度适中,梯度合理,有一定层次性,能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分学生成绩优劣,个别题目还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的空间,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是新形势下一套很好的卷。由于水平有限,分析可能不到位,敬请原谅。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6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城关镇胡营中学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5个班,参考人数217人,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优秀率42.4%,及格率为79.3%,低分率4.7%。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2、存在问题
(1)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五、今后的教学建议
1、夯实双基,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等措施来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答题中注意规范和简洁,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使用恰当的时间答题。
5、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