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时间:2019-05-14 08:2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第一篇: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

一、产后服中药二剂、不得疾病

当归15克、桃仁

5、川芎

15、坤草30、炙甘草

12、丹参

15、炮姜

5、阿胶12。

处方是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方,1998.11.2号录

附【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阴道痉挛

白芍100克、甘草5。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肾阴虚加生地、女贞子、枸杞子。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其病例服药14剂而性交顺利。转国医论坛、1990年二期16页。

二、治疗胆结石方

金钱草40克、茵陈30、香附子

15、莱菔子20、鸡内金20、木香

6、郁金20、厚朴

15、柴胡

15、白芍

12、大黄12后下、海金沙30,枳壳15-20.。

注:吃一剂药同时吃猪蹄一只。

三、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光明中医1995年3期31页

柴胡12克、黄芩

12、金银花30、连翘

15、蒲公英30-60、半夏12-

15、丹参

15、元明粉

10、大黄10后下、枳实10-

15、郁金

15、鸡内金15

一日一剂,病重日二剂。呃逆加旋复花10-

12、代赭石15-30。痛身甚加元胡10-

15、川楝子炒10-

12、。腹痛加焦三仙各20-30、陈皮

15、厚朴

15、炙甘草

10、苍术

15、红枣二枚、生姜二片。有结石加金钱草30、海金沙30。气滞加木香

12、香附子15。血瘀加桃仁

10、穿山甲

10、制乳香

10、制没药10。热甚加栀子

12、龙胆草

12、黄连12。伴有黄疸加茵陈30、猪苓

15、泽泻

15、白术

15、云苓

15、虎杖

15、板蓝根15-30。脾虚加党参

15、白术

15、炙甘草10。

四、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闭经

龙胆草15克、栀子

15、黄芩

15、生地30、当归尾20、柴胡根

15、车前子

15、泽泻

15、木通6【当使用量15】、甘草

10、赤芍30、小胡麻20。水煎服。

1994年10月7日治疗西华县田口乡后王村,张XX、女、40岁,左脉弦滑有力,右脉沉实,舌苔黄。月经七个月没来。10月22号夫妻二人给我说:吃了头煎、当夜便有感觉,两剂中药吃完,月经来潮,病已痊愈。

五、治疗冠心病、脉代

羌活12克、五灵脂

15、当归20、红花

15、赤芍

25、葛根30、络石藤30、郁金20、白薇

15、山楂30、草决明子30、川牛膝15。

水煎服、早晚各服一半。

1994年11月6日治疗西华县某车队党委书记贾XX,男、40岁。诊其左脉,二次一停,很有规律。患冠心病多年,面色黧黑,舌下青筋暴涨,舌体色紫。因病情严重,取中药二季剂。嘱咐其爱人:病情有变化,赶紧上医院。

九号复诊,脉已不代多次询问,未尝吃其它药物。

六、巴腊丸

治疗早期肝硬化

黄腊10分、血竭1分

制法:黄腊放铁锅内滚开,将巴豆仁放入锅内,待巴豆仁变黄色的时候再将血竭放入,血竭化开后把锅从火上拿掉。转瞬【锅稍凉】将巴豆仁一个一个分开,取出。

服法:日服二次,空心吃。用量:开始每次吃三粒,可增至七粒。注意:一定囫囵吃。巴豆仁没有布满黄腊的不能吃。

此方在河南民间已经流传数百年,有关杂志有报道。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也传授过我此处方。

七、治疗老鼠疮方

猫爪草10克,煎好后加红糖适量。早晚各服10克。

另用黄腾,密陀僧各等分为末,酒或醋和敷患处。

轻者6-10天效,重者一个月左右见奇效【痊愈】

1995年7月21号淮阳县三刘村刘德党传授与我。

注:老鼠疮是对淋巴结咳的通俗叫法,古代医籍归属于“累疬”、“石疽”、“痰核和恶核”等范畴。此方是一位地方名中医传授给刘德党的。我治疗一位南阳患者,是把处方告知他,后来听其亲戚说,治愈了。因他的外地人,没再联系过。

此方可供参考。

八、校正胎位方

苏梗20、当归

15、陈皮

15、杜仲

15、白芍

15、白术

15、砂仁

10、大腹皮10。一日一剂,一剂分二次服,三剂治愈。

近二十年来我治愈横胎、倒胎大概数百位孕妇,有的怀孕八个多月,均吃三剂中药治愈。有些大月份孕妇,自己能感觉到胎儿在腹中慢慢转动。很少孕妇胎儿转顺后,又反转原位,无妨,再吃三剂中药便痊愈了。

九、治疗不孕不育、怀子方

当归、生地、熟地、地骨皮、青蒿、大云、丹参、桑寄生、焦山楂,丹皮、黄芩、秦艽,香附子,川穹、白芍、柴胡、陈皮,元胡

10、怀牛膝

15、吴芋

6、官桂5。

气虚加黄芪,胃热加山药、麦冬、生麦芽,或党参白术等。

附【1】、治疗崩漏下血不止:百合、党参各4克。1995年10月14日扶沟县紫沟河小李庄老赵告知其妻崩如尿,服上方数日而痊愈。水煎服,吃药喝汤。

【2】、十、复方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不孕不育症

当归15克、柴胡

15、白芍

10、赤芍

25、白术20、薄荷

12、丹皮

15、云苓20、焦栀子

15、炙甘草

10、黄芪30、陈皮20、升麻

12、党参20、鸡血藤20、夜交藤30、枳壳20、香附子15。大枣4枚、生姜3片。

十、【1】、十一、治疗鹅掌风

生地30克、丹皮

15、枸杞子

15、板南根30、当归

15、白芍

15、文锦大黄

12、枳壳20、连翘

15、黄芩

15、白芷

12、茵陈20、陈皮

15、栀子

15、金银花30、甘、草10。

我治疗数历,均获痊愈。

十二、阳痿早泄

1995年3月14日治疗黄泛区八分场患者李XX、20岁,梦遗滑精,阳强易动。言白天见女性便有滑泄之感。手淫史。同房不能坚持一分钟,女友讲不治愈病不结婚。吃中药数易其方20剂,阳痿滑泄均大见轻,改用丸药【石室秘录方】以巩固疗效。

熟地20克、芡实

24、白术20、淮山药

24、山萸肉

15、炒枣仁

12、北五味子

10、麦冬

10、云苓

10、车前子

10、远志30。

共为细末,和蜜为丸。

十三、生地大黄汤活用

光名中医1995年4期15页

生地大黄汤【千金方】,又名“神圣不传方”。功效:凉血止血,泻火通便。主治:吐血,便血.【1】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生地60克、大黄粉【冲】

5、六月雪30、赤芍

10、丹皮

10、坤草30。

此病似属祖国医学“温毒”、“癃闭”。据现代药理报导,生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利尿作用。......【2】、脑溢血。不能言语,口眼歪斜,偏瘫......神志欠佳,高热不退,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证属肝阳暴涨,风动阳亢,脉络受损。功效:平肝熄风,泻火通便。

生地大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生地30克、大黄粉7【冲服】、天麻

10、夏枯草

15、双钩

10、石决明15【先下】、黄芩

10、羚羊角3【冲服】。

不能口服者、鼻饲,一日三次。生地大黄汤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通便之效,配以羚羊钩藤汤则肝风得平,痰火得降而热自去。

【3】、过敏性鼻炎:生地30克、大黄15【后下】、丹皮

10、白鲜皮

10、地肤子30、赤芍

10、炙甘草10

十四、瞿文楼经验简介【录同十三】每逢交夏病作,立秋即渐愈

【1】、咳喘

小青龙汤加减:细辛2克、桂枝

6、厚朴

6、瓜蒌

15、生石膏30、甜葶苈子

6、干姜

3、姜半夏

10、莱菔子

6、麻黄

3、杏仁

9、双叶

12、茯苓

12、五味子

2、焦三仙各12。

【2】、爆发性火眼【传染性结膜炎】眼睛红肿,痛痛难忍,怕光,流泪。功效:泻火、散风、化瘀。

防风、赤芍、蝉蜕、僵蚕、菊花、大黄、羊角粉等。

十五、天王补心丹补心丹加减,治疗心动过速。患者心跳每分钟100-130次。

柏子仁10-30克、炒枣仁10-30、麦冬10-

15、天冬10-

15、生地20-30、当归10-

15、元参20-30、丹参2030、黄连6-

12、石菖蒲10-

15、川穹10-

15、黄芪15-30、远志9-

12、炙甘草10-

15、苦参10-20。

中医杂志1995年八、九期,苦参治疗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过速,【2】、室上性早搏,【3】、防止阵发室上性过速,【4】、室性早搏,【5】、心房纤颤,【6】、心房扑动。以室性早搏效果最佳。

苦参苦寒,若便溏可加苍术、白术、肉豆蔻等健脾问中药。

苦参对房性、室性心率失常均有作用。对抗心率失常的效果与中医分型无明显关系,不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均可以用。

天王补心丹歌诀:养阴天王补心丹,云苓五味党丹玄,远志桔梗归二冬,柏枣生地心神安。

我治疗数例女性患者,心律每份分钟120次上下,均能数剂中药心律恢复正常。

附【1】又治疗室性早搏,外阴部及阴道瘙痒用清热利湿兼益气法

苦参20克、生地20、车前子

15、黄芪20。水煎服。

又用苦参30、白芷

15、大黄

15、蛇床子20、白鲜皮

15、蒲公英30、紫花地丁30。煎水熏洗,一日二次治疗外阴部及阴道炎疗效很好。

十六、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膝重痛-肝肾两虚,伤后瘀血阻滞以及风湿性腰膝重痛,腿足无力,畏寒喜热,苔白脉迟者。

独活12克、秦艽

15、细辛

6、防风

12、桂枝

10、木通6-

15、红花

15、杜仲

26、川膝

15、炙穿山甲

12、熟地

18、白芍30、川穹

10、人参

10、当归

15、茯苓

12、甘草3。

第二篇:【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药方

【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大全,药方大全

中药方功能主治鼻痹 喘疮 痘疳 疖疥 厥疝 瘦疼 吐癣 痒腰 燥痔 安神 安胎 拔毒 百病 白带 白光 百合 白痢 白淫 白浊 保胎 崩漏 便毒 便秘 遍身 鼻合 闭经 鼻塞 臂痛 鼻渊 鼻痔 不渴 补气 不散 补肾 不食 不下 补血 补虚 补益 补阴 不育 不孕 嘈杂 肠风 肠鸣 肠炎 肠痈 产难 潮热 成疮 赤痢 齿痛 赤眼 虫积 疮毒 疮疖 疮疡 喘急 喘咳 喘嗽 初起 除热 出血 刺痛 喘促 催生 撮口 大便 大风 带下 丹毒 盗汗 癫狂 癫痫 定喘 疔疮 疔毒 定痛 冻疮 痘疮 痘疔 痘疹 对口 多汗 多渴 肚痛 恶疮 恶风 恶寒 耳聋 呃逆 耳鸣 恶心 发斑 发背 发汗 发黄 发脑 烦渴 反胃 翻胃 烦闷 烦躁 发热 肺热 肺痈 肺痿 粉刺 风痹 风毒 风疾 风痉 风冷 风热 风湿 风水 风痰 风温 风痫 腹满 腹内 腹痛 腹胀 浮肿 腹中 疳疮 疳积 干呕 疳热 膏淋 膈气 关格 固齿 谷疸 蛊毒 鬼疟 桂枝 鼓胀 骨折 骨蒸 汗出 汗多 寒疟 寒热 寒疝 黑干 黑曾 横痃 喉痹 喉风 喉痛 喉癣 喉痈 黄疸 黄瘦 化痰 蛔虫 霍乱 活血 健脾 健忘 健胃 脚气 脚弱 解表 疥疮 结毒 解毒 接骨 痎疟 截疟 疥癣 急黄 积聚 脐腹 金疮 经闭 惊风 惊悸 惊啼 惊痫 进食 酒疸 酒毒 酒积 久痢 久疟 久嗽 久泻 倦怠 厥逆 开胃 咯血 咳逆 咳嗽 咳血 渴者 口臭 口疮 口干 口渴 口苦 口糜 口燥 溃疡 劳淋 劳疟 劳嗽 牢牙 羸瘦 冷痢 臁疮 凉血 疠风 痢疾 理气 利湿 流注 漏疮 瘰疬 麻风 脉沉 脉浮 脉洪 脉滑 脉濡 脉数 脉微 脉细 脉弦 麻木 慢惊 麻疹 梅毒 梦遗 面赤 面黄 面青 明目 目暗 目赤 目荒 目疾 木舌 目眩 难产 脑疽 内障 疒畾 能食 疒咅 疒颓 疒帬 尿血 匿虫 衄血 溺血 疟疾 呕逆 呕吐 呕血 膀胱 臌胀 偏风 偏枯 痞块 脾疟 贫血 痞气 脾虚 气喘 气短 气膈 气积 气急 气块 气淋 清肺 轻粉 清热 气逆 七疝 脐下 气虚 雀目 祛风 祛痰 热病 热疮 热劳 热淋 妊娠 柔风 乳蛾 润肺 润燥 乳岩 乳痈 散寒 瘙痒 伤风 伤寒 上气 伤食 伤折 疝气 少气 烧伤 少阳 舌淡 舌红 生疮 生肌 身热 身痛 肾虚 身重 食积 失精 石淋 失眠 时气 食少 石水 湿温 失音 湿疹 首风 瘦弱 手足 水蛊 水气 水泻 水肿 鼠瘘 顺气 数者 四肢 嗽血 苔白 苔黄 胎惊 胎漏 痰喘 痰核 瘫痪 痰逆 痰嗽 痰饮 疼痛 调经 聤耳 疔肿 痛风 痛经 痛甚 头昏 头疼 头痛 头眩 头晕 退热 吐逆 吞酸 唾血 吐泻 吐血 顽癣 胃反 胃痛 温疟 瘟疫 温中 无汗 无力 五淋 五噎 五痔 下疳 下利 下痢 小便 哮喘 小腹 消渴 消肾 消食 消痰 消炎 消中 消肿 下气 下乳 下血 血痹 泄痢 泻痢 血气 胁痛 泄泻 血晕 心腹 心悸 心痛 心闷 心虚 心躁 胸痹 胸满 胸闷 痃癖 悬痈 眩晕 血崩 血痢 血淋 血虚 虚劳 虚热 虚弱 虚损 牙疳 咽干 阳痿 养血 咽喉 眼疾 延年 咽痛 腰痛 牙疼 牙痛 噎膈 夜啼 宜服 遗精 瘿瘤 遗尿 阴痿 瘾疹 益气 益肾 痈疽 痈肿 有汗 月真 鱼口 语涩 早泄 贼风 则痛 杖疮 脏毒 胀满 瘴疟 瘴气 谵语 怔忡 症瘕 折伤 痔疮 痔疾 止渴 止咳 痔瘘 痔漏 止嗽 止痛 止血 止痒 支饮 肿毒 中恶 中风 重舌 中湿 中暑 肿痛 肿胀 转筋 壮热 诸疮 诸风 诸淋 诸虚 自汗 作痛

安魂魄 安五脏 安心神 白癜风 白虎风 暴赤眼 奔豚气 补不足 不得卧 不恶寒 补肝肾 不可忍 不能食 补脾胃 补气血 补肾气 补肾水 不识人 不嗜食 不思食 不痛者 补五脏 不下食 补下元 补虚劳 补虚羸 补虚损 补元气 不欲食 补诸虚 赤白痢 除湿热 刺疼痛 寸白虫 大便黑 大便秘 大便难 大风疾 大风癞 大麻风 鹅掌风 发寒热 风湿痹 附骨疽 腹痛者 腹胀满 腹中痛 干霍乱 高血压 冠心病 汗不出 黑髭发 和脾胃 和胃气 和五脏 鹤膝风 厚肠胃 黄水疮 化宿食 化痰涎 化痰饮 霍乱后 活血脉 降心火 坚筋骨 健脾胃 绞肠痧 解酒毒 解热毒 解暑毒 急喉痹 噤口痢 进乳食 进饮食 久咳嗽 酒渣鼻 渴不止 口不渴 口眼斜 宽胸膈 历节风 利小便 利胸膈 利咽膈 脉沉迟 脉沉细 脉沉弦 脉浮缓 脉浮紧 脉浮数 脉浮者 脉洪大 脉洪数 脉滑数 脉弦滑 脉弦数 脉弦细 脉细数 脉虚数 慢惊风 美饮食 明耳目 目赤痛 脓疱疮 暖丹田 暖水脏 暖下元 暖腰膝 脾胃病 破伤风 强筋骨 气不足 脐腹痛 清肺热 清头目 气欲绝 祛风湿 润肌肤 乳石发 如鱼脑 伤寒后 少阴病 生津液 生肌肉 生翳膜 生瘾疹 舌苔白 舌质淡 舌质红 食不下 时寒热 湿脚气 时呕逆 手足冷 顺三焦 四肢冷 苔薄白 胎不安 汤火伤 糖尿病 瘫痪风 填骨髓 调脾胃 调荣卫 通经络 通血脉 退虚热 唾脓血 吐清水 吐酸水 吐涎沫 胃气痛 胃脘痛 温脾胃 五膈气 乌髭鬓 乌髭发 下疳疮 小便赤 小便多 小便黄 小便利 小便难 小便涩 小便数 小肠气 小儿疳 消风壅 小腹痛 消酒食 消积滞 消宿食 消痰饮 消饮食 下鲜血 下瘀血 血风疮 胁下痛 心腹痛 行滞气 心绞痛 胸背痛 休息痢 痃癖气 荨麻疹 养精神 杨梅疮 咽喉痛 腰背痛 腰腹痛 腰脊痛 益精气 益精髓 益精血 银屑病 一切气 益气力 益气血 益肾水 益颜色 悦颜色 长肌肉 治大人 止烦渴 止咳嗽 治男子 止呕吐 止疼痛 止吐泻 治丈夫 壮筋骨 壮腰膝 壮元阳 驻容颜 助消化 驻颜色 自汗出 滋肾水 走马疳 作寒热 卒中风

嗳气吞酸 安魂定魄 安神定志 拔毒生肌 百节酸疼 百节酸痛 百节疼痛 白膜遮睛 半身不遂 暴发火眼 胞衣不出 胞衣不下 悲忧不乐 崩漏不止 崩漏带下 崩中漏下 便利不调 遍身疮疥 遍身浮肿 遍身生疮 遍身疼痛 遍身肿满 遍身壮热 鼻流清涕 鼻衄不止 鼻塞流涕 鼻塞清涕 鼻塞咽干 鼻塞不通 鼻塞声重 不得安卧 不得俯仰 不得眠睡 不得眠卧 不得屈伸 不得睡卧 不得饮食 不服水土 补肝益肾 不进乳食 不进饮食 不可屈伸 不可忍者 步履艰难 步履艰辛 不美饮食 不纳饮食 不能久立 不能屈伸 不能下食 不能行步 不能言语 不能饮食 不能转侧 补暖下元 补气健脾 补气养血 不生肌肉 补肾固精 补肾益精 补肾壮阳 不思乳食 不思饮食 不闻香臭 不下饮食 不省人事 补虚益气 补益肝肾 不欲乳食 不欲饮食 不知人事 补中益气 肠风下血 肠风泻血 肠风痔瘘 肠风痔漏 肠鸣腹痛 肠鸣泄利 肠鸣泄泻 肠胃虚弱 产后腹痛 产后蓐劳 产后崩中 产后泄泻 产后血虚 产后血运 产后血晕 产后中风 产后诸疾 潮热不退 潮热盗汗 潮热往来 赤白带下 赤白痢疾 赤白下痢 齿槽固密 赤多白少 吃食减少 赤肿疼痛 喘息促急 唇干口燥 唇口干燥 从高坠下 聪耳明目 骨节烦疼 大便闭结 大便不利 大便不实 大便不调 大便不通 大便干燥 大便滑泄 大便秘结 大便秘涩 大便酸臭 大便溏泄 大便下血 大便泄泻 大便燥结 大便自利 大补气血 打扑损伤 大肠秘涩 大肠实热 大肠泄痢 怠惰嗜卧 但热不寒 大小便涩 大小便难 涤除腐气 跌打损伤 跌扑伤损 跌扑损伤 冬月伤寒 短气烦闷 肚大青筋 肚腹膨胀 肚腹疼痛 多汗恶风 多见黑花 多困少力 多卧少起 毒气上攻 恶寒发热 恶寒无汗 恶露不下 二便不利 二便不通 耳聋耳鸣 耳鸣耳聋 耳目聪明 耳内蝉鸣 耳内生疮 耳内虚鸣 恶闻人声 恶闻食气 恶心呕逆 恶心呕吐 恶心欲吐 发背痈疽 发汗解表 芳香开窍 烦渴不止 烦渴引饮 烦闷不安 烦热口干 翻胃吐食 烦躁不安 烦躁不宁 烦躁口渴 发热恶风 发热恶寒 发热烦躁 发热咳嗽 发热口渴 发热头痛 发热无汗 发热作渴 发歇不定 发歇寒热 发歇疼痛 发歇无时 发作无时 肺气不足 肺气喘急 肺气咳嗽 肺热咳嗽 肺脏风毒 风毒攻眼 风毒脚气 风寒湿痹 风热上攻 风热上壅 风湿相搏 腹胁刺痛 腹胁膨胀 腹胁疼痛 腹内疼痛 腹内虚鸣 妇人产后 妇人带下 妇人血风 妇人血崩 妇人血气 妇人中风 腹痛不止 腹痛肠鸣 腹痛后重 腹痛下血 腹痛泄泻 腹痛胀满 腹胁妨闷 腹胁虚胀 腹胁胀满 腹胁胀痛 腹胀肠鸣 腹胀气急 腹胀如鼓 腹中刺痛 腹中绞痛 腹中结块 腹中雷鸣 腹中疼痛 腹中虚鸣 腹中作痛 感冒风寒 干呕不止 肝气不足 肝肾不足 肝肾阴虚 干湿脚气 肝郁气滞 攻刺疼痛 关格不通 关节疼痛 骨节酸疼 骨节酸痛 骨节疼痛 骨蒸潮热 骨蒸肺痿 骨蒸劳热 汗出不止 寒多热少 寒热不定 寒热交作 寒热时作 寒热头痛 寒热往来 红白痢疾 红肿疼痛 喉中涎声 喉中作声 化腐生肌 恍惚多忘 缓急止痛 化痰定喘 化痰开窍 化痰软坚 化痰散结 化痰止咳 化痰止嗽 化瘀止痛 哕逆恶心 昏不知人 昏迷不省 昏迷不醒 浑身疼痛 浑身壮热 霍乱呕吐 霍乱吐利 霍乱吐泻 霍乱转筋 活血祛风 活血通经 活血化瘀 活血解毒 活血祛瘀 活血散瘀 活血调经 活血消肿 活血止痛 活血驻颜 火证通治 肩背拘急 渐成内障 降逆止呕 渐加羸瘦 健脾和胃 健脾化湿 健脾开胃 健脾利湿 健脾养胃 健脾益气 健脾燥湿 健脾止泻 渐生翳膜 坚硬如石 角弓反张 脚气冲心 脚气缓弱 脚气上攻 脚气肿满 脚膝缓弱 脚膝生疮 脚膝疼痛 脚膝无力 解毒消肿 脐腹刺痛 脐腹撮痛 肌肤甲错 脐腹绞痛 脐腹冷痛 脐腹弦急 脐腹胀满 急慢惊风 筋骨痿弱 经候不调 惊悸不安 惊悸健忘 经久不愈 惊悸怔忡 经脉不调 经脉不通 筋脉拘急 经年不愈 经期腹痛 精神不守 精神不爽 精神短少 精神恍惚 精神昏愦 精神昏困 精神倦怠 精神困倦 精神疲倦 经水不调 筋骨疼痛 筋骨无力 精血不足 积年不愈 筋脉拘挛 进美饮食 津液不足 肌肉瘦瘁 肌肉顽痹 肌肉消瘦 肌体羸瘦 肌体瘦弱 久不收口 久不受孕 久不愈者 久服延年 久痢不止 久疟不愈 酒食所伤 久无子息 久泻不止 九种心痛 倦怠嗜卧 倦怠无力 举动乏力 开胃健脾 开胃进食 咳逆上气 咳嗽不已 咳嗽不止 咳嗽喘促 咳嗽喘急 咳嗽喘满 咳嗽多痰 咳嗽呕吐 咳嗽气喘 咳嗽气急 咳嗽上气 咳嗽声重 咳嗽痰喘 咳嗽痰多 咳嗽痰盛 咳嗽痰涎 咳嗽吐血 咳嗽咽干 咳嗽有痰 渴欲饮冷 渴欲饮水 口鼻生疮 口不能言

第三篇:中药,方剂

中药

1.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的药物。

2.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重要书籍:

A:《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B:《本草纲目》:成书于清,作者李时珍,明朝蕲春人。该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老师没怎么说,自己对书看看)4.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另外还有平性。

5.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B: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C: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6.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简称“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7.解表药:

注意事项:1>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以免“亡阳”、“伤阴”

2>体虚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入汤剂不宜就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

代表药物:

A:麻黄(发散风寒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B:桑叶(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C:菊花(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风散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D:柴胡(发散风热药):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清热药 代表药物:

A:石膏(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

是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B:知母(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善入肺、胃二经以清气分实热

石膏和知母的鉴别:

相同点:都清热泻火,都归肺、胃经,散肺胃气分之热

不同点;1>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

2>石膏可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知母滋阴润燥

3>石膏可外用

C:黄芩(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D:黄连(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E:黄柏(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三黄辨别:三者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但1>黄芩具有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的功效;黄柏有退热除蒸的功效。

2>黄芩善清上焦湿热,归肺、胃、胆、大肠经;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归心、肝、胃、大肠经;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归肾、膀胱、大肠经。

F:金银花(清热解毒药)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G:连翘(清热解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有“疮家圣药”之称。H: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血热出血。I:青蒿(清虚热药)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用于阴虚内热。9.泻下药

大黄(攻下药)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10.祛风湿药

A:独活(祛风湿散寒药)

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之痹症为宜。

与羌活区别:1>独活主治腰肾以下痹症;而羌活主治腰肾以上痹症。

2>独活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羌活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

11.化湿药

A:藿香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和中

12.利水渗湿药:

A:茯苓(利水消肿药)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B:车前子(利水通淋药)

功效: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C:茵陈(利湿退黄药)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是治疗黄疸要药。

13.温里药

附子:是温里散寒的代表药。

14.理气药:凡能疏理气机,以治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A:陈皮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归脾、肺经,用于脾胃气滞证。B: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是“气病之总师,女科之总帅。”

15.消食药:

A:山楂:用于肉食积滞证,味酸甘,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16.驱虫药

使君子,用于蛔虫症 16.止血药

A:小蓟(凉血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可利尿通淋,是治疗尿血的要药。B:三七(化瘀止血药)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是伤科要药 17.活血化瘀药

A:川芎(活血止痛药)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是“血中气药”,亦是治头痛之要药。

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 B:益母草(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性偏寒

C:牛膝(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

川牛膝

怀牛膝 18.化痰止咳平喘药 A:半夏(化痰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B:苦杏仁(止咳平喘)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9.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症的药物,称为安神药。A:朱砂(重镇安神药)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

用法用量: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

内服不可过量或长期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

B:酸枣仁(养心安神药)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20.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药)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1.开窍药 A:麝香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补虚药: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A:人参(补气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B:鹿茸(补阳药)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C:当归(补血药)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D:熟地黄(补血药)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当归与熟地黄对比:

相同点:都可以补血,都可用于血虚诸症,都是补虚养血之要药

不同点:1>当归可活血、调经、止痛,是妇科调经之要药;熟地黄养阴,填经,益髓,补肝肾之阴

2>当归还可润肠通便

E: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F: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益气,化痰→南、北沙参的区别 23.收涩药 A:五味子

功效:敛肺滋阴,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24.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重要书籍:

1>《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著作。

2>《伤寒杂病论》东汉,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医家奉为制方之圭皋,誉为“方书之祖”。

25.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26.组方原则:一般方剂的结构多由“君、臣、佐、使”组成。君药:是指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 ②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①佐助药;②佐制药;③反佐药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组成变化:①药味增减变化;②药量增减变化;③剂型更换变化。27.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

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注意事项:①宜于轻煎,不可过煮;②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增加衣被:③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代表方剂: A: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芍药用量1:1)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28.泻下剂

大承气汤:

主治:阳明腑实证

29.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的“和法”

A: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B: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30.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八法”中的“清法”。

A:白虎汤:

主治: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以身大热、汗大

出、口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为辨证要点。

B:清营汤

主治:热入营分证。30.温里剂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31.补益剂: A: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

主治:脾胃气虚证。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药方,也是补气的基础方。B:四物汤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主治:营血虚滞证。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C: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三补

三泻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主治:肾阴虚证

32.固涩汤

注意事项:①应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②外邪未尽者不宜过早使用固涩剂,以免“关门留寇”; ③有实邪者禁用。

四神丸:主治肾泄,五更泄泻。

33.安神剂 A:朱砂安神丸

主治:心血偏亢,阴血不足证。B:天王补心丹

主治:阴虚血少

34.开窍剂:开窍剂通常相应地分为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和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本方是温开剂的代表方。

35.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36.理血剂

A: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气滞血瘀)B: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气虚血瘀)37.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38.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和中。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9.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二陈汤:主治湿痰咳嗽。

是治痰之通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40.消食剂:

保和丸:主治食积。

11级英语2班

第四篇:糖尿病中药方剂

糖尿病中药方剂

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很多独特的奇方秘方,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节食,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单独服用即可,可以有效保卫胰岛,降低血糖,提高免疫,既是血糖抑制剂,又是胰岛素增敏剂,同时又增强胰岛素受体功能。这些药物克服了传统产品治疗上严格忌口的弊端,使病人的营养能得到有效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加强细胞分泌调节,修复因长期使用降糖西药导致的细胞分泌紊乱,增强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既治病又强身的目的。

意见建议: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修复胰腺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具有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达到了中医临床公认的“效果显著、治疗彻底、无复发、无毒副作用”的四条统一标准。希望正确治疗早日康

第五篇: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的中药方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的中药方剂 1.神经精神狼疮(狼疮脑):瘀热入脑

生地黄 30g 菊花 12g 枸杞子 12g 天麻 9g 白蒺藜 15g 川芎 9g 蔓荆子 12g 灸鳖甲 12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全蝎 3g 僵蚕 15g 半夏 12g 陈皮 6g 茯苓 12g 甘草 3g 2.狼疮性肾炎、轻度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脾肾两虚 黄芪 12g 白术 12g 生地 30g 灸龟甲 12g 杜仲 9g 川断 12g 菟丝子 12g 葶苈子(包)15g 猪茯苓(各)12g 桑白皮 15g 泽泻 12g 落得打 30g 接骨木 30g 川牛膝 12g 甘草 3g 陈皮 6g 大枣 5枚 黑大豆 30g 赤小豆 15g 3.狼疮性肾炎:瘀热损肾

生地黄 30g 灸龟甲 12g 知母 15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落得打 30g 接骨木 30g 六月雪 30g 猪茯苓(各)12g 泽泻 12g 杜仲 12g 川断 12g 苦参 30g 赤小豆 15g 甘草 3g 大枣 5枚 4.红、白细胞减少症:气阴两虚

生地黄 30g 熟地黄 30g 山萸肉 12g 女贞子 15g 枸杞子 12g 制首乌 15g 黄芪 12g 白术 12g 猪茯苓(各)12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白芨 9g 佛手 6g 陈皮 6g 甘草 3g 大枣5枚 5.血小板减少:血虚瘀热

生地黄 3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羊蹄根 30g 虎杖 30g 生藕节 15g 旱莲草 15g 水牛角(先煎)30g 灸龟甲 12g 槐花米 12g 陈皮 6g 生甘草 3g 6.多浆膜腔积液:热郁饮积

生地黄 3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玉竹 15g 葶苈子(包)15g 白芥子 12g 生薏仁 30g 桑白皮 12g 猪苓 12g 茯苓 12g 广郁金 9g 五加皮 15g 枳壳 9g 甘草 3g 大枣 5枚 7.手足栓塞性微血管炎、肢端溃疡:血热瘀阻

生地黄 30g 玄参 30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忍冬藤 30g 鬼箭羽 15g 槐花米 15g 生藕节 15g 水牛角(先煎)15g 川牛膝 12g 生甘草 3g 8.关节炎、血小板减少:瘀热痹阻

生地黄 30g 忍冬藤 30g 岗禾念根 30g 虎杖根 30g 生薏仁 30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川芎 9g 羊蹄根 30g 海风藤 30g 川牛膝 12g 生甘草 3g 陈皮 6g 大枣 5枚 9.狼疮急性发作期:气营热盛

生石膏(先煎)30g 寒水石 30g 滑石 30g 生地 30g 玄参 30g 金银花 15g 黄芩 30g 知母 12g 生薏仁 30g 丹皮 15g 赤芍 9g 人中黄 12g 羚羊角粉(冲)0.6g或者紫雪散(冲)1支 10.红斑狼疮早期:阴虚内热

生地黄 30g 生石膏(先煎)30g 玄参 30g 黄芩 30g 生薏仁 30g 知母 12g 忍冬藤 30g 羊蹄根 30g 川牛膝 12g 绿豆衣 15g 生甘草 3g 陈皮 6g 大枣 5枚

下载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方剂速记歌诀

    中药方剂速记歌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

    急诊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急诊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二妙散(《丹溪心法》)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5.三子养亲汤(《韩氏......

    中药药方大全(共五则)

    中药药方大全 化脂腹肝汤 组成:丹参15克,茵陈20克,泽泻20克,黄芩12克,山楂12克。 功效:舒肝、消瘀、祛湿、化积。 应用:脂肪肝。 用法: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 方解:脂肪肝见于......

    中药泡脚药方

    中药泡脚药方 中药泡脚药方 1.、泡脚的优点:1、安全;2、无痛苦;3、无毒副作用;4、廉价;5、有效;人们常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冼脚,肺润肠濡;冬天冼脚,丹田温灼......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 一、泡脚的优点:1、安全;2、无痛苦;3、无毒副作用;4、廉价;5、有效;人们常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冼脚,肺润肠濡;冬天冼脚,丹田温灼”;6、方便;7、......

    八款实用中药减肥药方

    八款实用中药减肥药方 消痰健脾汤 枳实、白芥子、防己、杏仁各9克,白术、茯苓、大腹皮各12克,冬瓜皮、泽泻、赤小豆各15克,法夏6克,陈皮5克,川骨皮10克。日服1剂,早晚服1次,疗程1......

    常用抗癫痫中药及方剂有哪些(五篇模版)

    有抗痫作用的中药和方剂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定痫熄风药: 天麻:天麻具有定痫熄风的功能,《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5篇可选)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 一、泡脚的优点: 1、安全; 2、无痛苦; 3、无毒副作用; 4、廉价; 5、有效;人们常说“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