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

时间:2019-05-14 08:0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

第一篇: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

一、基本情况

(一)示范区名称

崇明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含农垦部分)

(二)创建范围

崇明县是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沙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崇明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由绿华镇等18个乡镇、光明集团在崇农垦部分以及上实东滩现代农业园区组成。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崇明县总人口68.9万。

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总量越上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增加值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7∶55.7∶34.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

人均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收入114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527元,比上年增加97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6亿元,较上年提高1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41988元,比上年增加6242元;职工人均年工资62153元,比上年增加3322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

全县农村人口48.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5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0%。

全县可安排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粮田面积59万亩,菜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20万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9万亩。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08.3万亩,总产达47.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51.3万亩次,总产达97.6万吨;林业生产扶持发展规模化生态果林建设,全年新增造林面积5000亩;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2010年白山羊年出栏24.5万头,生猪年出栏34.3万头,家禽年出栏430万羽(不包括特种禽肉鸽200万羽),鲜蛋生产1万吨,鲜牛奶生产7万吨;渔业总产量9.4万吨,河蟹养殖面积达105万亩,其中县外养殖河蟹面积100万亩,生产河蟹1.4万吨。

崇明县、镇二级政府在农业上的投入不遗余力。粮田建设上,2004年至今崇明共投入资金9.14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投入资金7.46亿元,设施粮田投入资金1.33亿元,规模化粮田投入资金0.36亿元。河蟹养殖上,实施了长江水系河蟹种源工程项目,投入建设资金6500万元;适度开发建设了县内商品蟹养殖基地,投入建设资金1300万元。畜牧养殖上,2007年至今共投入资金约1.86亿元,主要用于建设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奶牛主导产业基地、农村中小型生猪饲养户沼气工程和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二、优势与特色

(一)区域优势

崇明三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濒浩瀚东海,西接万里长江,是我国沿江、沿海“T”字型经济发展的结合处。2009年11月长江隧桥的建成通车,使三岛与上海的联系大大加强,并成为上海辐射江苏北部腹地的最便捷通道。崇明三岛背靠大上海,具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组织跨学科协力推动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崇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孕育了崇明老毛蟹、崇明白山羊、崇明优质大米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崇明农业作为综合生态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中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先后视察崇明农业并作重要指示。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海岛”的总体目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农业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水、空气和土壤环境,孕育出的崇明优质大米外观剔透晶莹,口感清香糯软,深受消费者喜爱。崇明主要的大米品种“寒优湘晴”2002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米”称号,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市场准入产品,使用QS标志。崇明积极发展有机稻米种植,年产有机稻米7500吨,“北湖”、“瀛丰五斗”等有机米品牌在消费市场赢得较好声誉,扩大了崇明稻米的影响力。

崇明县是我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故乡,是河蟹天然苗种的摇 篮和重要种源基地,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水域生态条件,把河蟹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最有特色的产业,在长期的河蟹苗种培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先进科学的苗种培育技术,引领了全国河蟹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全县5万亩种源基地为全国20余个省(区)提供了大量优质苗种,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崇明河蟹种源是我国河蟹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河蟹产业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我国河蟹产业的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明白山羊产业作为崇明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崇明畜牧业产业发展中,白山羊生产始终是崇明畜牧业发展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产业。白山羊饲养历史悠久,个体中等偏小,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肥而不腻,更富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是冬令进补的佳品,历来受到上海市民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二)产业发展 1.示范区主导产业类型

优质稻米生产(其中:农垦部分为稻麦良种生产)、河蟹养殖、白山羊养殖。

2.主要农产品生产

优质稻米生产业始终是崇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崇明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县现有粮田面积59万亩,占可安排耕地面积的54%,常年以种植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为主(一年二熟)。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108.3万亩,总产达47.7万吨,其中优质稻米种植面积53.7万亩,总产30万吨。2010年加工销售大米6.6万吨,其中,有机米7500吨。同时,我县积极发展稻麦种源事业,崇明农业良种繁 育中心在县内外都建立种源基地,其中杂交稻制种田面积2000亩,可提供稻种30万公斤;常规稻制种田面积3500亩,可提供稻种150万公斤;二麦制种田面积1.1万亩,可提供麦种375万公斤。上实东滩公司常规稻制种面积1000亩,可提供稻种50万公斤;二麦制种面积1200亩,可提供麦种48万公斤。农垦区域的光明种业有限公司,在海南三亚建立了7亩农作物良种快繁基地,建立良种繁育核心区500亩、良种扩繁区7800亩,种子生产田5万亩,已经具备年产优质稻麦良种2万吨的生产能力,制种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崇明粮食生产的良种覆盖率,为粮食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发挥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河蟹产业是崇明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2010年县外河蟹养殖面积100万亩、产量0.8万吨,县内河蟹养殖面积5万亩、产量0.6万吨,县内外河蟹养殖总产值8.5亿元。崇明河蟹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河蟹产业联接农业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面广,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二是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呼唤崇明河蟹业有所作为。长期以来,我们利用地理区位优势,通过标准化生产、执法监管、质量检测、信息管理和养殖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了河蟹养殖质量,为全国河蟹养殖提供了优质长江水系河蟹苗种。三是我国河蟹产业遍布20余个省(区),河蟹养殖涉及千家万户,许多农民因河蟹养殖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因此,全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崇明河蟹产业作进一步贡献。

崇明白山羊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商标,2008年以来,实施了以三星镇为重点的白山羊优势产区项目建设,2010年12月统计,全县共有4.29万户养羊农户,其中年饲养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羊户36 户(500头以上的规模羊场10多个)。全县常年存栏量约16-17万头,年出栏商品肉羊24.5万头,约占上海全市年出栏量的55%,产值约1.2亿元。

3.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崇明县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验收。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基本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四大体系,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控制,强化了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推进了“三品一标”认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1)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建立四大体系

一是建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体系。2001年起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成立了县、镇(乡)两级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体系。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境和产品质量要求,结合我县名特优农产品实际情况,制定了17项农产品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和41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涵盖了主导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崇明农业发展的、可操作性强的农业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体系。

三是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自2001年开始创建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来,全县已创建了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80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县级建成一个取得国家实 验室认可和市计量认证的,能够从事对农业环境质量(土壤、灌溉水)及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的实验室,各镇(乡)或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蔬菜残速测仪器。

(2)农产品质量控制

宣传培训方面: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增强管理者和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生产档案管理方面: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档案,实施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记录管理,基本建立了质量可追溯制度。

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方面:采取常规检查、突击检查和联合执法的办法,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季节开展突击检查和联合执法,规范农资市场,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经济型农药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做到安全用药、科学施肥,自觉杜绝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按标准使用限用农业投入品。对饲料、添加剂、药品、疫苗建立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以及入库管理档案和使用记录示范。

(3)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

产地环境(包括土壤、水)检测结果均符合无公害、绿色产地环境要求、农业投入品、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认证产品现场检查率和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抽检率达100%。全县蔬菜农药速测和定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建立淡水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与水产养殖 场签订技术服务协议,选派科技人员对养殖场生产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渔政部门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水产品质量抽样检测等手段,促进了健康养殖,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任务,近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事故。

(4)“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制定一个标准,打响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导思想,全县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把农产品认证与农业标准化紧密结合起来。截止2010年底,有152个农产品取得了“三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7个、绿色食品36个、无公害农产品109个,3个农产品(崇明老白酒、崇明老毛蟹、崇明白山羊)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5个农产品取得了工商注册商标证明保护,2家企业取得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4.农产品加工

全县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实现总产值8.3亿元。现有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其中:上海立明粮油有限公司资产总额13235万元,年销售收入32284万元,利润499.7万元;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现有资产24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利润238万元;上海老杜鸭鸭养殖有限公司现有资产总额6677万元,年销售收入6034万元,利润281万元;上海获实食品有限公司现有资产11159万元,年销售收入2090万元,利润100万元。

5.农业结构

我县着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农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8.3万亩,总产47.7万吨,实现产值。“寒优湘晴”、“秀水128”等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逐年提高,优质水稻种植面积53.7万亩,稻麦良种覆盖率达100%,推广机插秧面积23.7万亩;蔬菜生产情况平稳,总产量达到96.4万吨,比上年减少0.5%,全年实现种植业产值35.2亿元,比上年增长6.6%。林业生产受育林育苗面积减少的影响,全年实现林业产值0.8亿元,比上年下降27.1%;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山羊出栏和牛奶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渔业生产量跌价增,2010年渔业总产量63150吨,比上年减8.9%,实现总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全年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2%。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4%。

(三)基础设施 1.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2004年至今,我县粮田建设累计面积66.2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约39.5万亩。

2.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崇明河蟹养殖业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制定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技术规范》、《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精养技术规范》、《中华绒螯蟹湖泊养蟹技术规范》和《中华绒螯蟹鱼蟹混养技术规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着力推进河蟹养殖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以来,已建300亩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5个,改造池塘面积1.2万亩。已初步形成了集现代化设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河蟹业雏形。

通过白山羊优势产区项目建设,新建500头以上规模的崇明白山羊养羊基地种羊扩繁场1座、白山羊养殖小区4座,扶持和培育了10头以上规模的白山羊示范户1300多户。规模羊场建设完善了防疫消毒隔离设施、粪尿收集处臵设施和饲养新技术应用等设施。养羊示范户改造了羊舍、高架羊床等饲养设施,取得较好效果。

3.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2009年对崇明农业网实施改版,使新版网站功能更强大、栏目更丰富。二是编辑《崇明农业》月刊,目前年发行量达18000多册。三是信息员队伍加强建设,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员队伍,每年举办了信息员队伍培训班,共培训信息员300多人。四是建设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到2010年底,全县263个农业行政村全部开通一点通服务平台和村级网站。

(四)科技推广

1.示范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三年来,我县在各项农业科研上均取得较好成绩,共实施市、县级科技攻关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63项,其中市级项目16项,有16人次荣获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称号。

粮食生产上,一是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自2008年实施良种统供以来,全县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开展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近年农作物各种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7%以下。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我 县被农业部列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县后,每年推广应用的面积近50万亩次,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轻了施肥强度,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渔业生产上,蟹种积极推广“稻蟹种养模式”,成蟹积极推广“综合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模式,在健康养殖方面,通过《异育银鲫体表疣样增生病的病因、病理、流行规律和防控方法的研究》、《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渔业水环境生态改良综合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研究与推广,有效控制水生动物的病害发生与发展,降低了养殖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畜牧生产上,2007年开始实施《白山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使养殖规模得到提升,饲养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羊户36户(500头以上的规模羊场10多个,最大的饲养规模已达到千头)。

2.农民培训

为进一步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重点,坚持“适用、实用、先进”的培训宗旨,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自2005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农业部新型农民、上海市专业农民等培训项目,在优质水稻、特色蔬菜、林果花、家畜禽、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农民1.6万多人次,并有353人通过了农业岗位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开展了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防病抗灾能力为重点的单项技能引导性培训30000 多人次。同时联合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培育创业农民40名;对“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开展了“三农”基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共培训了80名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通过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培育了一支骨干农民队伍和引领产为业发展的带头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并涌现了一批增收致富典型,为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农技推广机构。围绕水稻、河蟹、白山羊三大主导产业, 我们从县、乡二级农技推广部门中选聘了100多名业务水平好、工作责任性强的农技人员担任科技入户指导员,培育了1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1万多户,建立了近2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技术示范基地,确定了三大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同时针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及关键生产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入户指导方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县建设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182个,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和社会事业服务,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面的现实和紧迫的需求。

二是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进一步加强县级动物、植物检疫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同时要整合现有相关人员编制,通过内部调剂或公开招聘的方式,配备专职动物防疫员和植物检疫员。动植物防疫职能。主要包括动物免疫、疫情报送、防疫智能化信息录入、防治处臵等;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监测、预防、防治和处臵;检疫性病虫 害普查、信息提供、疫情预防、疫情扑灭等。

三是严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的规范,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水产品质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定期抽查;采取多途径检查,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季节开展突击检查和联合执法,规范农资市场,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档案,实施生产到销售全程记录管理,基本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广泛宣传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增强管理者和生产者农产质量安全意识;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把农产品认证与农业标准化机密结合起来。

(五)农业机械化 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

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2.0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83台、小型拖拉机2029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62台、大中型拖拉机各类配套农具2711台、小型拖拉机各类配套农具1957台。实现机械化耕作程度97.9%、水稻机械化收获程度97.4%、两麦收机械化收获程度100%。中央、市、县实施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以来,我县农机装备水平得以提升,到2010年全县新增和更新大中型拖拉机809台,联合收割机275台。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是我县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运作模式,崇明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程度达48%。现建有育插秧示范基地12个,购臵高速插秧机475台、育秧播种机75套、育秧硬盘432万只,县财政投入补贴资金5332万元,带动服务组织自筹投入资金1735万元。

农垦区域的长江农场和跃进农场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和全国农垦农机管理标准化创建单位,拥有凯斯6088联合收获机、约翰迪尔7830大型拖拉机等先进的现代农机装备,基地内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程度在90%(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在85%以上,麦子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在95%)。

2.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2010年,水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增氧机1443台、投饵机330台、潜水泵101台。畜牧机械拥有量为饲料加工、粉碎机械747台、青饲料切割机械10台、挤奶设备37台、储奶罐10套以及奶牛饲料TMR系统。

(六)体制机制 1.规模化

2010年全县水稻面积53.7万亩,其中规模经营种植面积35.7万亩,规模化程度达66%。

2007年至今,已建300亩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5个,改造池塘面积1.2万亩,共生产蟹种1250吨,产值5000多万元,商品蟹100吨,产值800多万元。全县河蟹标准化程度已达到20%左右。

至2010年底,白山羊存栏17万头,出栏24.5万头,占上海市出栏总量的55%左右;饲养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羊场(户)36个,其中500头以上的规模羊场10多个,规模化程度已达到10%左右。

2.组织化

截止2010年12月底,本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05家。其中,粮食生产合作社229家,水产生产合作社174家,畜牧生产合作社48家。合作社成员8万多人,合作社种植面积20多万亩,养殖面积7万多亩,带动农户9万多户,2010年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8.5亿多元。全县现有市、县级示范合作社43家、各乡镇认定的重点合作社有100多家。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类:一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三是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四是村级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

3.产业化

全县已形成大米、河蟹、白山羊等多个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态农业所需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产业基础。

上海北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现占地1万多亩,坚持发展有机农业的理念,基地全面实行水稻机械化栽插,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的认证要求。2005年以来基地先后有7000亩水稻面积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年产有机大米2000吨。2009年新增3000亩水稻也获得了有机产品“转换期”产品认证。有机大米加工厂于2006年运行,主要加工自产有机水稻,日平均加工能力1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米加工厂。

光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粮食生产、大米营销为主业,已经形成从水稻良种繁育、加工与供种服务,到稻麦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是上海规模最大、生产水平最高、最具完整产业 链的国有粮食专营企业,主要产加销“瀛丰五斗”、“露珠”、“瀛丰”和“自然之子”等品牌。

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专业从事特种水产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首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在岛内拥有3000亩生态蟹苗繁育、优质蟹种培育和河蟹亲本培育基地以及河蟹深加工企业一座,在岛外拥有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基地10万亩,分布于苏、皖、湘、赣等地;在上海市中心设有3个河蟹配送中心和专卖连锁店。公司年产大眼幼体0.5吨、优质蟹种2000万只、亲本蟹5吨,大规格商品蟹800多吨,蟹粉及蟹制品30多吨,注册品牌“宝岛”牌系列水产品享誉海内外。2004年公司投资组建“上海宝岛河蟹研究所”,是上海首家民营河蟹研究所。

白山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是实施了以三星镇为重点的白山羊优势产区项目建设。新建500头以上规模的崇明白山羊种羊扩繁场1座、白山羊养殖小区4座,扶持和培育了10头以上规模的白山羊示范户1300多户。二是推动和支持成立了10多家白山羊专业合作社。其中位于崇明三星镇的上海品尚白山羊专业合作社,共有成员40多个,现存栏白山羊5000多头。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崇明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于2008年12月,农联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崇明县农业委员会,按照协会自定的章程开展工作。作为一家社会组织,农联会两头分别连接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代表农民向政府倾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代表政府向合作社传达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政策 信息,承担着互补、替代作用。农联会成立至今短短3年时间里,已逐渐发展为集管理、指导、服务、协调于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的工作职能在与日俱增,管理的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

崇明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成立于2009年4月,集桥梁功能、平台功能、协调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将全县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活动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整合于一体,开创了“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场社对接”、“团购直销”等产销对接模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农产品产业链模式。

上海市崇明县河蟹协会。上海市崇明县河蟹协会成立于2000年4月,现有会员总数146个,其中养殖经营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监管技术等相关单位7家、养殖大户个人会员82名。还有一个技术支撑的专家顾问组,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7个资深专家组成。近几年来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推进上海河蟹产业发展,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04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崇明视察了协会会员单位的蟹种培育示范基地,详细了解河蟹产业发展情况。2006年协会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民间组织”,先后两次被崇明县社团局评为五星级社团,四次被崇明县人民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协会参与完成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于2009年11月27日被市政府批准获得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白山羊生产服务机构。上海崇明品尚白山羊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有成员总数44名,其中农民42名、社团组织(上海崇明白山 羊协会)和科技型企业(上海品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各1名。合作社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宗旨,积极组织白山羊生产技术培训,对合作社社员、协会会员和养羊示范户共计培训600人次/年,组织下乡入户指导400余人次/年,辐射带动全镇饲养白山羊10头以上的规模养羊户1千多户,其中规模较大的养羊户年出栏量达800多头。主动与上海凯农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宝瀛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等单位挂钩联系,在岛内外开拓白山羊市场。该合作社积极探索崇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路,通过引进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农作物秸杆及牧草为原料,以微生物发酵高新技术生产优质饲料,逐步形成以秸杆牧草→优质饲料→白山羊生产→林地食用菌→优质农家肥等农作物生态产业链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合作社设立之后的工作运作及显著成效,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2008-2009年实施的崇明白山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县、镇财政都提供了足够的配套资金,建成一个500头规模的种羊扩繁基地和四个500头规模的示范小区,并扶持了1350户10头以上规模养羊示范户,有力地推动了崇明白山羊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七)资源环境保护 1.节水农业

全县农业灌溉渠道总长度为4000公里,为减少灌溉水流失,三年来投入24000万元资金开展节水型渠道改造,全面采用防渗漏“U”型水泥渠道替代原有渠道。截止2010年,节水型渠道总长度达3000公里,占全县总渠道长度的75%,全县年灌溉用水可节约10000万立方米,节省资金1亿元。全县年灌溉节电90万度,节省资金54万元。

农业种植方面,通过推广应用薄层水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技术、选择耐逆性水稻品种及只在水稻生理需水关键期进行深水灌溉等栽培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总体用水水平。

2.节肥农业

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专用配方肥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了化肥使用量,2010年全县推广商品有机肥1.82万吨,应用专用配方肥6800吨,种植绿肥8.62万亩,三项技术减少化学肥料用量3256吨(折算成100%纯量),化肥施用强度为385公斤/公顷,比2009年降低7.6%。

3.节药农业

近三年,全县通过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全面应用高效低毒低含量新农药和生物农药及植物源农药,通过优化农药品种结构,合理制定防治对策等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本县化学农药使用量。2010年水稻病虫防治次数比本市其他郊区减少1次,化学农药使用总量为每公顷2.9公斤,与2010年相比减少56.9%。全县已全面使用中低毒和生物、植物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与2009年相比,中等毒性农药比例由63.19%下降至13.97%,环保型药剂比例由18.57%上升至32.68%。

4.节种农业

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开展适期播种、发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大力提倡精量播种和采用合理群体调控等,自2008年以来,常规稻平均亩用种量从原来的7.5公斤降至5公斤,杂交稻平均每亩用种量从4公斤降至2.25公斤,麦子从原来的12.5公斤降至10公斤减少用种量 72.25万公斤,全年全县农作物种子用量合计节约14.34万公斤。

5.循环农业

一是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场。目前已经完成上海申烨奶牛专业合作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申烨奶牛场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项目,2011年7月已通过市验收。申烨奶牛场1200头奶牛所产的粪便污水全部用于生产沼气,所产沼气全部用于发电,每天发电量约1500度,所产电能满足奶牛场大部分生产用电需求,所产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奶牛场附近500多亩农田生产奶牛青饲料和花椰菜,实现了奶牛粪尿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是创建上海市首个“集中型气、热、电、肥联产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在上实东滩现代农业园区内以农业种植粗加工后废弃的秸秆为主要原料,年处理固态有机废弃物约9500吨、年产沼气36.5万方、年产绿色度36.96万度,满足废弃物处理中心与大棚用电需求;沼渣用于有机肥料生产,沼液还田;有机肥设计年生产能力5000吨、年减排温室气体约9800吨二氧化碳当量。该项目于2011年9月通过市验收。

三是加快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在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北六滧蔬菜生产基地内建立露地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个,占地1500亩;建立设施大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个,占地500亩;建立农业废弃物处理站1个,占地15亩,拥有大棚10个,年处理量可达到1000多吨,主要处理花椰菜根叶、芦笋秸秆、绿叶菜残叶、甜瓜秸秆等蔬菜废弃物。农垦区域完成改扩建“长江畜禽粪便处理中心”、“跃进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长征畜禽粪便处理中心”,上实园区完成改扩建 “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形成了年生产4.3万吨有机肥料的产能,基本实现了基地内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四是开展废弃物堆制发酵处理试验。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实施小组与专家的沟通及研究,拟定了蔬菜废弃物堆制发酵处理的实施方案,并开展了露地条垛式堆肥静态发酵,大棚静态堆肥发酵的各项试验处理。处理过程中运用露地条垛式堆肥技术、露地条垛式堆肥微生物快速腐熟发酵技术、大棚静态堆肥技术和大棚静态堆肥微生物快速腐熟发酵技术,通过设计废弃物堆积的条垛宽度、高度与原料尺寸等体积大小,不同废弃物搭配比例、层次组成与调配技术,通过添加微生物菌种、PH、水分调控技术和碳氮比、碳磷比调节技术的运用,寻求提高秸秆快速腐熟效果的最佳试验方案。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及打算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按照崇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崇明县将以推进北部垦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为切入点,倡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能耗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性,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市场化运作的有机融合,追求高效与生态双重价值目标,实现农业的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资源利用率和低排放、低能耗,成为上海高效生态农业的先行示范区。

(二)重点任务

1、优质稻米生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优质稻米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 标,建立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努力形成结构合理、优质安全、价格适中、品牌知名、货畅一流的优质米生产产业。

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以崇明北部垦区为主,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主要分布崇明北湖基地、光明前进基地,实施面积2.1万亩。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崇明西部、中部、上实东滩为主,通过绿色认证、无公害认证的,主要分布光明跃进基地、上实东滩、庙镇、三星、城桥、建设等乡镇,实施面积32.9万亩。

蟹田米生产基地:以崇明东部为主,主要分布陈家镇、中兴镇、向化镇等乡镇,实施面积2万多亩。

现代种源农业基地:以崇明良种繁育中心、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为主,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源农业基地,立足本县,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

稻米加工生产基地:以北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光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立明粮油有限公司为主,主要加工自产有机水稻以及优质水稻,为上海提供优质安全、价格适中,能满足不同市民需求的米袋子。

2、河蟹养殖

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位,结合县域水域生态特点,在确保区域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品牌创建等保障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河蟹养殖基地,保障河蟹安全供给。

东部建立稻蟹种养殖基地:在陈家镇、向化镇等重点乡镇发展到2.5万亩,实现蟹种年产3200吨的目标,保持全国河蟹种源基地领先地位。

中部建立河蟹亲本培育基地:以新河镇福岛合作社为核心,形成 1000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蟹亲本培育基地,促进河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提升。

北部建立蟹产品深加工区:实施崇明河蟹品牌战略,形成以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创意蟹产品消费市场,“崇明蟹园”出具规模。

西部建立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基地:绿华镇、新海镇等2500亩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基地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上,加强多渠道多层次联系对接,拓展崇明大规格商品蟹的美誉度和覆盖面。

县外建立成蟹养殖基地:发挥江苏、安徽等20个省(区)100万亩的县外生态湖泊资源等优势,实现跨区域发展战略。

3、白山羊养殖

合理选址布局,在三星、中兴、新河、港沿等重点乡镇配套建设白山羊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肉羊场,并以此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扶持发展规模养羊户,积极探索一条集生产技术路线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疫病控制有效,种、养、加、销有机结合的新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向市场提供优质商品肉羊28万头以上。基地建设重点任务分四个板块:

三星镇白山羊养殖基地:规划新建2个一级扩繁场、5个二级扩繁场、21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肉羊场。

中兴镇白山羊养殖基地:规划新建1个一级扩繁场、2个二级扩繁场、1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肉羊场。

新河镇白山羊养殖基地:规划新建1个一级扩繁场、1个二级扩繁场、5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肉羊场。

港沿镇白山羊养殖基地:规划新建1个一级扩繁场、2个二级扩繁场、1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肉羊场。

(三)重大措施

1.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事关崇明乃至整个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统筹协调、全力支持。因此,必须成立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联席会议,开展对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的规划推进、协调及管理工作。一要根据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统一组织、协调各类建设项目的规范实施和有序运行。二要引进和培育符合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的农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并以此为载体实施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三要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以此保证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顺利推进。

2.政策聚焦,做大做强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及其辅助产业。根据示范区率先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县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并适时出台,支持计划的执行。政策聚焦于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率、发挥利用高附加值等反面、具体包括: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集聚。今后一段时期,崇明农业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向经营主体明确、产业方向正确、有利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真心实意做大做强农业的企业和合作社倾斜。

第二,农业科技项目集聚。重点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农业四新技术项目、种质创新和新品种扩繁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等集聚 于示范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第三,农业科技人才集聚。要充分利用上海农科院、崇明县农业科技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对农技推广部门新招收的农业科技人员,首先到示范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蹲点实习一年。

第四,农业政策补贴集聚。重点补贴水稻生产、有机米生产、地方特有品种种质资源保育繁育、合作社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及农产品品牌认证等。

第五,对引进的农业重大项目,要给予租金、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

3.内联外合,加速推进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光凭崇明以及上实集团、光明集团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外力的助推。在充分发挥崇明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合作、联合联动。与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长三角地区的农科院校等建立科技合作联盟,每年不定期召开示范区农业科技研讨会,选择符合示范区需要发展的实质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示范、推广,从而提升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拉动力。

(四)工作打算

优质稻米生产上,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设施粮田建设、实施农机更新计划和水利专项、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推进科技支撑工程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等,全面提高以农田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为标志的设施装备水平;构建科学种养的生态保障体系;构建以信息化专业化为特征的高效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基地。二要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在5年内通过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专用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绿肥种植等“四新”技术,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2-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3%,加强区域内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强优质大米产加销品牌建设。通过统筹协调扶持资金,争取多渠道投入,加大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力度,以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为带动,扩大招商网络,充分利品牌效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采用委托、中介、代理等方法,拓展招商网络,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增强基地的公众吸引力。四要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采用培训班、现场指导、科技承包、技术服务等方法,一方面向农户宣传普及有关国家产业政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科普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广大农户的种植水平。

河蟹养殖上,一是建立河蟹种源保障基地,进行苗种繁育基地标准化改造。为稳定全县5万亩蟹种培育面积,确保岛外成蟹养殖基地蟹种供给,使蟹种培育达到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型要求,对200亩以上的蟹种培育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地址选择在中兴镇、向化镇、港沿镇、堡镇、竖新镇、新河镇等区域,未来3年改造标准化蟹塘5000亩,投资3250万元。二是巩固岛外成蟹养殖基地。岛外河蟹养殖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本县蟹种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取得湖泊水面租赁权,稳定养殖面积,岛外河蟹养殖面积确保100万亩。地址 选择在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湖北、青海等20个省(区)。三是适度开发岛内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县内成蟹养殖通过种草、移螺、培植生态饵料,加以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已突破水质、饵料等制约,已适宜养殖高品质、大规格的河蟹,计划对200亩以上的养殖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地址选择在绿华镇、新河镇、堡镇等区域,未来3年内建设标准化蟹塘2000亩,投资1300万元。四是争取河蟹养殖技术支持。根据崇明今后发展河蟹产业的需要,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养殖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五是严格落实河蟹养殖政策。政府3年内对稻蟹养殖每亩给予150元补贴,对商品蟹养殖每亩给予300元补贴。河蟹养殖企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用电纳入农用电范畴,政府协调供电部门按农用电收费,减轻农民负担。

白山羊养殖上,一是抓好白山羊种源基地建设,建设白山羊原种场和扩繁场,提升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增强科技力量,抓好白山羊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工作,确保面上种羊和商品苗羊供应;适当布点建立若干个优良公羊配种点。二是抓好白山羊商品羊生产基地建设,适当布点建设若干个白山羊商品羊养殖基地,完善养殖基础设施和设备,使白山羊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崇明白山羊品牌。进一步推进白山羊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和培育白山羊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发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白山羊养殖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打造崇明白山羊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四是推进白山羊肉羊屠宰场建设工作,目前崇明白山羊都由零散宰杀后上市,羊肉质量难以保障。为逐步规范白山羊的屠宰、销售行为,拟新建一个白山羊小型屠宰场,实现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五是继续抓好白山羊科技入户工作,继续通过科技入户,结合专业农民培训,加强白山羊养殖技术指 导与示范,充分利用杂边地、塘埂和堤岸种植牧草,推广种草技术,做好牧草种植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养羊生产。六是扶持白山羊研究体系。强化对白山羊研究所的扶持政策,促使研究所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五)示范引领

在优质稻米生产上,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建设科技支撑工程,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和推广,全面配套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系统建设,集成应用国内外农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使农业科技设施和手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引进转化与吸收创新,将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为上海和周边地区农业带来示范效应。三是发挥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

在河蟹养殖上,崇明河蟹种源基地建设,将严格按照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整体要求,以标准化蟹种养殖基地为示范,通过对现有养殖池塘联片归并、组建农民合作社等途径,实现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生产。巩固县外100万亩河蟹养殖能有力促进全国其他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崇明在我国河蟹种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河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增强上海服务全国的水平。县内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基地的建设能进一步拓展生态岛旅游内涵,让观光旅游者感受河蟹养殖、河蟹垂钓的乐趣,为河蟹产业从传统的养殖也向第三产业延伸作铺垫,产业综合效益显著增强,形成蟹业旅游经济。

在白山羊养殖上,充分发挥崇明现有的白山羊生产的基础优势条件,紧紧依靠市县扶持政策和有力的科技支撑,着力壮大和发展白山羊的种源基地,培育发展白山羊生产的重点乡镇,扶持发展规模养羊户,积极探索一条集生产技术路线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疫病控制有效,种、养、加、销有机结合的新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向市场提供优质商品肉羊28万头以上。

第二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第14期

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

2012年9月25日

山东省威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科技结对活动

江苏省海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出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河南省泌阳县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倍增计划

山东省威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组织科技结对活动

今年6月1-2日,威海市政府举办了威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助推威海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出席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威海市为全国示范区与科研院校的结对活动开了好头,树立了榜样。

一、搭建了农业与科技对接平台。围绕威海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广泛与全国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接洽,商谈产学研合作事宜,先后举办了现代果业发展、西洋参产业升级及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壤生态体系建设等四个专题产学研一体化研讨会,邀请了赵其国、束怀瑞、张齐生院士和张福锁教授等30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教授、5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共计1000多人参加会议。通过政府搭台,有关部门、企业分别与院士专家、科研院所签订了建设高端苹果栽培技术院士工作站、土壤改良技术院士工作站等10份合作协议,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超市分别与荣成前荫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达成12个合作意向。

二、创建了农业专家施展才能的“试验田”。此次农业科技结对,威海借助院士专家的技术力量,建起了果树“专家大院”,通过“专家大院”开展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在专家与果农和企业之间构建一个相对稳定、互动式的平台,使“专家大院”成为沟通农民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实现了果业科研、试验、培训、推广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转化。威海大地也因此成为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走出机关,深入田间地头,施展才能的“试验田”。“专家大院”为威海果业发展提出战略性决策和建议30多条,提供 2 关键技术措施15条,在全市抓标准示范园点20多个,在促进威海果业振兴和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主动攀高枝、结科技亲,为科研院所提供中试基地和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农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源头活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结合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威海市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引领威海现代农业跨越发展。面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几年,威海将以农业科技结对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下大力气抓好科技兴农,通过提质量、创品牌,扩规模、促延伸,上水平、增效益,实现威海现代农业新跨越。

(威海市农业局供稿)

江苏省海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出 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加快推进海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海安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打好农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海委发〔2012〕4号),提出力争在南通市、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县农业科学技术更加先进、基础设施更加发达、物质装备更加现代、组织方式更加高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迅速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快速跨越,把海安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知名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县、沿海闻名的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

(二)工作思路。从海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项目的办法建设农业、用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提升农业,用绩效考 4 核的方式推进农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彰显区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海安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目标任务。围绕力争2014年农业基本现代化监测得分90分以上,确保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瞄准两个率先,提升四化水平,突出五项重点,实现六更目标。

1.瞄准两个率先:即在全市率先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提升四化水平:即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

3.突出五项重点:即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发展主产业、主阵地、主力军、主动力、主支撑建设。

4.实现六更目标:即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农业产出综合效益更高。农业增加值(不变价)达43.2亿元,年递增3.7%;粮食亩产年递增1%;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20%(2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4.3%。农业科技进步能力更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35%,乡镇或区域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7%。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更广。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重达8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 比达2.5倍,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更好。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0%,农业设备机械化水平达8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0%。农业生态环境面貌更优。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9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23%。农业支持保障力度更大。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大于1倍,农业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大于1倍,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60%。

二、推进重点

(一)强化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主产业

全力打造茧丝绸、畜牧业、现代渔业三大百亿级支柱产业,全力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设施栽培、食用菌新兴产业,全力提升优质粮传统产业,向规模要效益、向生态要安全、向市场打品牌,使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集群效益不断放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全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强茧丝绸产业。充分发挥鑫缘茧丝绸集团对蚕桑生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出高效连片桑园建设,目标建成5个万亩标准化蚕桑示范基地、20个连片千亩示范园、11个蚕桑专业村。加快真丝家纺、丝绸服装研发以及茧丝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知 名度的真丝家纺品牌。二是做精现代畜牧业。坚持走“规模经营、健康养殖、加工增值、农牧结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畜产品加工大县。通过强化招商、引进“三资”,发展和扶持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质量水平,重点建设一个生猪年加工能力达30万头以上的深加工企业,向畜产品深加工转变;通过新、改、扩,建一批规模养殖场,淘汰规模小、条件差的养殖户,形成一批10万羽以上蛋鸡、1万头以上生猪、1000头以上羊场的规模养殖企业(场),向规模生产转变;通过把天成集团等龙头企业培育升级,带动一批规模养殖大户,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向一体化经营转变;通过强化畜禽粪肥综合利用,实施农牧结合养殖模式,扩大有机肥生产能力,95%以上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利用,向生态友好养殖方式转变;通过强化队伍建设,突出管理与服务两条主线,科学防控动物疫病,实施规范化畜产品质量监管,向畜产品质量和品牌转变。三是做优现代渔业。特种水产以中洋集团为领军企业,扩大长江珍稀鱼类养殖规模和总量;里下河打造两个亿元水产示范园、培育6个渔业专业村,特色品种占比在60%以上;海洋水产以兰波公司、时代公司为领军企业,扩大紫菜、鳗鱼等养殖规模;鼓励大马力渔船改造,提高远洋捕捞能力。

2.全力培育新兴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化农业功能结构,以生态休闲农业星级景点、观光农业特色村建设 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创意农业。力争将中洋河豚庄园、水韵里下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建成全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实现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二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以打造东部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为重点,实施高效设施农业“翻番”工程,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以雅周、曲塘、城东镇为主,实施花卉苗木“万亩”工程,建设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以大公、城东、白甸等镇为重点,新建优质棚架梨3000亩、棚架葡萄4000亩、鲜食草莓2000亩。重点加强与台湾农会组织联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选育攻关,推广适宜不同设施园艺的新型覆盖材料、新型栽培基质、专用药肥、生物制剂和轮作模式,着力提高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比重。三是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南莫镇为重点,实施食用菌生产“倍增”工程,新建3个千亩香菇生产基地。到2015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10家,年产量3万吨,食用菌深加工亿元企业2家以上,实现销售3亿元。

3.全力提升优质粮传统产业。以高产增效创建为抓手,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单产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不断提高品种优质化水平,无公害、绿色稻米、功能米以及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90%以上。建成全省有影响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和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和加工增值能力,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重点培植2-3个区域性粮食食品品牌。

在推进高效农业产业板块建设过程中,着力实施“三个主攻”,不断提高综合效益。优质品牌稻米年亩均效益0.5万元以上,高标准连片桑园年亩均综合效益0.5万元以上,蔬菜园艺类园区(基地)年亩均效益0.8万元以上,水产类园区(基地)年亩均效益0.5万元以上,畜牧类园区(基地)年亩均效益2万元以上。一是主攻大招商。坚持招商先行、项目带动,台资外资内资齐抓、招商引商选商并举,采取产业招商、主题招商、园区招商、企业招商等方式,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15年,全县三资投入农业总量超过60亿元,年递增20%以上。二是主攻大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县负责亿元项目、镇负责千万元项目、村负责500万以下项目,各部门挂钩产业、联系项目,各负其责,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0万元以上的种养类项目80个,新(扩)建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20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40个。三是主攻大企业。围绕提升壮大产业,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资金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七大产业中都有不少于一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二)强化特色园区载体打造,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主阵地

按照三大农业片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准确清晰定位县、镇、村各区域农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倾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打造镇域特色,积极扶持“一村一品”,努力形成县有“八大载体”、镇有“十大基地”、村有“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1.建设现代园区。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结合万顷良田工程实施,集中规划建设“六园、一区、一场”。主要包括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江苏省现代渔业产业园)、万顷良田工程墩头、雅周、城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水韵里下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中洋河豚庄园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海新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食品加工集中区),苏中农产品交易大市场。

按照“一年拉出框架,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的要求,到2015年,进入园区亿元项目达30个以上,目标全部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以整合农副产品供应链为主体,强化食品冷链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物流配载服务,到2015年,年成交额突破30亿元,着力打造江苏一流、辐射全国的大型多功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2.打造特色基地。各镇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在服从全县农业统一布局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具有镇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城东花卉、大公山羊和棚架梨、曲塘江海土猪、南莫食用菌、白甸优质稻米、海安有机大米、海安镇、大公镇、南莫镇“万 亩”桑园等十大基地。

3.做精一村一品。建设一批“一村一品”地域特色浓郁、村域环境优美、村庄绿化达标、农民持续增收的现代农业示范村,有与本村主导农业产业或产品相配套的专业合作组织,有对接带动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到现代农业基础好、集体经济强、区域品牌响、生态环境优示范效应高。到2015年,75%以上的村都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三)强化市场主体培育,着力壮大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 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和种养大户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组织带动能力和集中发展能力。

1.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加速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提高转变,由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到2015年,全县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50亿元、30亿元企业各2家,20亿元企业3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年增长40%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

2.规范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创建“五好”示范社、建立规范化合作社为抓手,引导合作社完善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专 业合作+农户”、“土地合作+专业合作”等发展模式,鼓励成立合作联社。到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农户入社率超过90%,省级“五好”专业合作社达到30家以上,年销售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年销售5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以上。

3.培育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做大做强专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农产品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模式。鼓励供销合作社、大型连锁企业和加工企业等直接参与农村现代流通业建设,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直接向超市、社区市场配送农产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业,建成50万吨物流运作规模的冷链物流中心。到2015年,全县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都要至少建立一个5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产品达到80%。

4.培育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引凤还巢”工程,落实鼓励农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积极扶持自主创业,农村百户创业率提高到10%以上,农村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纳税增幅年均保持20%以上。通过实行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加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 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四保”惠民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形成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倍增。

(四)强化科技推动和改革创新,着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主动力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大农村配套改革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业现代化主动力。

1.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农战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高产增收技术入户率和覆盖率,科技贡献率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重点支持和鼓励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不断提升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广重点农业技术,推进关键技术推广全覆盖。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县外引进、骨干人才单位培养、职业农民县镇培训”的现代农业人才分级分层次培训模式,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人才和职业农民。

2.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建立健全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每镇配备2-3名监管人员,配置2-3套速测仪器及监管办公的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县农业标准化普及面达 80%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全程质量监控,80%以上农产品生产规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速测室,60%以上的农产品规模园区、基地纳入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品牌整合,每个产业重点做大做强1-2个品牌。

3.加大农村配套改革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每年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继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不断提高高效农业保险覆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民住宅所有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扶持建立承包土地流转市场。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等村级经济,建立健全良性增长机制。到2015年,全县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其中50%的村达到50万元。

4.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步伐,有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节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县力争每年引导农户入住集中区2万人。

(五)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主支撑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农村环境和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基础。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抓生产资料投入向重抓物质装备投入转变,实现“农田网格化、环境生态化、配套标准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产出高效化”。以标准化河道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水利建筑物管护、现代高效农业装备机械推广、气象为农服务等为重点,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增强农业园区承载能力。

2.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五项制度”,加快推进“五有”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定并及时充实基层公益性服务力量。规范动物医院运行,强化镇村兽医队伍管理。规范基层农经综合服务阵地建设,推行综合一站式“窗口”服务。在完善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全面推广“六统一”专业化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农技、农艺、农资”三连锁,大力扶持“服务全过程”、“内容全覆盖”的“保姆式”农业服务组织,形成“农民提供土地、服务组织经营、收益协商共享”新格局。到2015年,全县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总体覆盖率达到80%,其中全程化服务占比达到30%,植保、集中育秧、小蚕共育专业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3.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县、镇为主体,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形成县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镇有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有农业信息服务点的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到2015年,农村“新三通”全面覆盖,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全县行政村基本实现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互动服务,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

4.深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改厕工程,大力推广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控制秸秆焚烧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林木覆盖率达23%,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全面实施村 庄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水平,打造优美整洁农村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海安县农委供稿)

河南省泌阳县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

泌阳县立足自身农业大县的实际,凝心聚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

一、建立组织,明确目标。年初,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泌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全县力量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各项工作落实,对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分单位、分产业、分品种,制定出远期目标、工作目标、量化标准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以县委1号文件下发了《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创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全县全年“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创造力度,加快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确立特色产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国家农业部为了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带动辐射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泌阳县根据本地的区位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条件,把畜牧业、食用菌、油料、林果业,蔬菜、烟叶、茶叶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七大特色产业。18 每个特色产业都确定了发展目标,明确了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并依据相关部门建立了产业办公室,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负责该产业的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同时,依托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抓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力。大力发展具有泌阳特色的绿色无公害小杂粮、高邑大米、白沙果花生、夏南牛、泌阳驴、金铜山牌烟叶、菇皇牌花菇、白云仙桃、马谷田瓢梨、陈庄板栗、羊册菊花心大白菜、张湾萝卜、白云毛峰牌绿茶、盘古红牌红茶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重点建好七个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即以铜山、马谷田、盘古乡镇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以泌水镇、马谷田、春水、羊册乡镇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铜山、郭集、高店、盘古、王店、双庙街乡为代表的“金铜山”烤烟生产基地;以陈庄、象河、贾楼、付庄、马谷田乡镇为代表的优质林果业生产基地;以泰山、高邑、花园、杨家集、官庄、双庙街、马谷田乡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羊册、郭集、官庄、泰山庙、黄山口、春水、下碑寺、象河乡镇为代表的夏南牛生产基地。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物质保障。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主动对接,借力借势,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农业项目资金和专项贷款,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油料倍增 计划”等涉农项目,加大对示范区的项目资金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县乡财政支农力度。县、乡两级财政支农资金继续保持以新增财力的30%比例递增,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的形式增加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投入,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夏南牛产业发展,对于食用菌、林果业、茶叶、烟叶、油料、蔬菜等六个特色产业,每年分别拿出100-2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扶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和品牌的创建。三是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示范区建设,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业,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方参与示范区创建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示范区建设活力。一是创新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探索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经营的新模式。二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流动渠道畅通的人才配置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校地(企)合作,打造本地人才队伍。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部门培育等措施,培育一批土地流转的典型户、示范村,带动周边区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 化水平。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五是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担保机构参与、经合组织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

(泌阳县委农办供稿)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倍增计划

为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倍增,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都市制定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大兴市战略”总体部署,准确把握“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发挥“三个效益”、建设“五个一流”、实现“全国领先”的目标和推进农业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五化”要求,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有机高效农业和高端种业,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密切协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五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倍增,推动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本底和根基。

二、目标任务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倍增。重点发展以精致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营养品、保健品等为主的精深加工产品,通过改 变农产品终端形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突破50%;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

(二)有机高效农业倍增。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生猪家禽、伏季水果、猕猴桃、茶叶等有机农产品,推进以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和滴灌喷灌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全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0万亩,比2010年增长2.5倍,有机农业产值达到24亿元,比2010年增长3倍;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增长1.4倍,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倍。

(三)高端种业倍增。重点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食用菌工厂化制种育苗,生猪曾祖代良种繁育等高端种业。到2015年,全市种业产值达到50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倍。其中:粮经种业30亿元,增长2倍;畜禽种业20亿元,增长1倍。

(四)乡村旅游业倍增。打造田园化、景观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到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数达到818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2倍;总收入达到8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6倍。

(五)农民收入倍增。重点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稳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到2015年,全 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比201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通过招大引强,引进一批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化、集团化、产业链完整、整体竞争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突破性发展。新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和包装技术。加快建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相配套的包装、贮藏、冷链、物流等设施,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0家以上,新推动3家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二)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突破发展,形成市场力量的“倒逼机制”,引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多地依靠企业主体带动上游生产环节的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引导区(市)县各自发展2-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打好加工业发展的基础。突出“三个效 益”有机统一,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机械化、设施化,形成有机、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局面。推进田园化、景观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到2015年,全市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40个,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60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景区(点)总收入40%以上。

(三)大力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广“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重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镇并将承包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大户,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适度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市耕地和林地基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四)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标准农田,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大力实施全域灌溉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工程,重点加强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设施,加强蓄水池、山坪塘、小型提灌站等小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完善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深入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密路网,提高等级,打通断头路。到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率保持在100%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新(改)建县乡村道路5610公里。

(五)大力推动有机绿色认证

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创建,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和产地生产环境保护,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规程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生产要求,建设全程可控的农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扶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营销企业的培育发展力度,支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进入高端农产品交易市场。到2015年,全市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0万亩,培育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有机、绿色食品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达到500个以上,有机食品认证达到700个以上。

(六)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基础上,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人才培训,使合作社成为合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为纽带,机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市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80%以上。

(七)大力推动“五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进良种繁育、精深加工、有机农业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实用人才培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监控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完善以公益性防疫队伍为主体,专业合作社、社会化防疫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防控网络,推行动植物重大疫病专业化统防统治。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乡、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生产基地(园区)自检体系建设。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品牌体系。大力推进区域型、综合性、特色化农业公共品牌创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市域性“成都造”农业 公共品牌,鼓励区(市)县围绕各自特色创建一批县域性农业公共品牌。加强农业公共品牌营销,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行业协会规范使用农业公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新兴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全面推进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完善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融资机制和农业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八)大力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和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为农民持股进城创造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转化为城镇居民。深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进城居住就业,转变身份、转变职业。到2015年,全市新增进城居住农民30万人以上;新增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40万人。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供稿)

第三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第6期

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

2012年5月17日

河北省肃宁县“以奖促建”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河南省济源市实施“1675”工程

总体谋划现代农业建设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努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河北省肃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奖促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河北省肃宁县积极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支持发展设施蔬菜、养殖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促进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招商引资和建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的奖励政策。具体如下:

一、支持设施蔬菜发展奖励办法

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先进乡镇以及当年新上的蔬菜加工、高端销售、市场建设等相关产业化项目进行奖励。

(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新建集中成片园区、春秋棚或日光温室在单位面积内达到相应指标的予以奖励。

1.奖励标准。新增春秋棚蔬菜园区面积达到100亩(含)-200亩(不含)的,奖励5万元;200亩(含)-300亩(不含)的,奖励15万元;300亩(含)-500亩(不含)的,奖励30万元;500亩以上(含)的奖励60万元(小拱棚参照春秋棚奖励标准执行)。

新增日光温室蔬菜面积50亩(含)-100亩(不含)的,奖励5万元;100亩(含)-200亩(不含)的,奖励15万元;200亩(含)-300亩(不含)的,奖励30万元;300亩(含)-500亩(不含)的,奖励60万元;500亩以上(含)的奖励100万元。

复合型蔬菜园区分类计算。

2.指标要求。即园区内单位面积应达到的棚室数量。春秋棚实种面积以1亩一个为标准,每100亩不得少于55个,单棚超过1亩的按1亩一个为标准折算;温室实种面积以1亩一个为标准,每100亩不得少于40个,单栋温室超过1亩的,按1亩一个的标准折算;小拱棚韭菜实种面积应达到占地的70%以上。

3.资金用途。奖金主要用于改善园区(专业合作社)生产条件和为棚室加入农业保险予以补贴。

(二)蔬菜生产先进乡镇。对制定了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和支持设施蔬菜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完成所分配的设施蔬菜发展任务,在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新上蔬菜 深加工龙头企业综合评比全县前三名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

1.奖励标准。第一名奖励3万元,第二名奖励2万元、第三名奖励1万元。

2.奖金用途。40%用于奖励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分管副职;其余奖励其他乡村两级有功人员。

(三)对当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投资建设或引进的蔬菜加工、市场建设、高端销售等相关产业化项目,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提升全县设施蔬菜发展水平发挥较大作用的,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重点奖励。

二、支持养殖业发展奖励办法

对当年在肃宁县行政区域内新增具有一定规模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当年参与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并达到标准化示范场要求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

(一)新建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

1.新建貂、貉、狐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其新建养殖场(区)占地面积50 亩以上、存栏数达到养殖场(区)容纳量(按300只/亩计算)70%以上的,奖励3万元。

2.新建獭兔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其新建养殖场(区)基础母兔存栏1000 只以上,年出栏3 万只以上的,奖励3万元。

3.新建生猪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其新建养殖场(区)能繁母猪存栏500 头以上,且年出栏育肥猪1万头以上的,奖励 3万元。

4.新建蛋鸡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其新建养殖场(区)蛋鸡存栏5 万只以上的,奖励3万元。

5.新建肉鸭、肉鸡养殖场(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其新建养殖场(区)存栏3万只以上的,奖励3万元。

(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当年参与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达到标准化示范场要求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奖励3万元。

(三)奖金用途。奖励资金用于改善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区)的生产条件,完善防疫设施。

三、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奖励办法

主要对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民政部门注册的农村专业协会进行奖励。

(一)奖励内容。

1.合作社(协会)发展奖励。上被评为县级示范社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3万元奖励;被评为市级合作示范社的,给予8万元奖励;被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的,给予10万元奖励;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的,给予15万元奖励。上前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仍保持原级别的示范社,分别奖励6万元和4万元。上前被评为市级、县级示范社,未升级的示范社不予奖励。

2.专业技术奖励。上产品通过省级知识产权审定的,奖励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万元;获得国家专利或通过国家级知识产权审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奖励8万元。

3.产品认证奖励。上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分别奖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万元、3万元、5万元。

4.商标创建奖励。上申请获得农产品注册商标,并由全体社员共同使用,社员生产的农产品商标使用率不低于80%,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万元奖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所注册并使用的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的分别奖励10万元、50万元。

5.规模扩建奖励。上社员人数增加50人、100人、200人以上(以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人数为准),社员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未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6万元奖励。

(二)奖励标准。奖励资金30%用于奖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和其他贡献较大人员,70%用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四、鼓励金融机构扶持设施蔬菜生产奖励办法

主要对在肃宁县开办信贷业务的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在考核期限内,对当年贷款期限达到半年期以上的设施蔬菜生产贷款,累计发放总量比上累计发放总量的增长部分,按3%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可用于充抵贷款风险及奖励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五、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奖励办法

主要对肃宁县内当年一次性流转土地50亩以上发展设施农业并建成连片园区的乡镇以及土地流转工作综合评比前三名的乡镇进行奖励。

(一)奖励内容。

1.承包地经土地流转后必须用于发展设施农业。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要求,所建设施符合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签定农业部门统一印制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并经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县农业局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

3.土地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

(二)奖励标准。

1.各乡(镇)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流转土地50亩以上并建成连片园区的,每亩奖励400元。

2.各乡(镇)在土地流转面积、土地流转规范化程度等指标综合评比前三名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三)奖金用途。

1.奖励资金由乡镇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规模土地流 转相关费用及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等。

2.综合评比前三名的乡(镇),奖励资金的50%用于奖励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分管副职,其余50%用于奖励其他有功人员。

六、发展设施蔬菜招商引资奖励优惠办法

主要对引资建设规模蔬菜园区的县内外各界人士与团体(以下简称引荐人)以及引资建设蔬菜销售、储藏、市场及深加工项目的引荐人进行奖励。

(一)引进种植园区建设项目。引进种植面积在100亩-500亩以内的春秋棚园区建设项目,给予引荐人每亩50元的奖励,种植面积在500亩(含)以上的,给予引荐人每亩100元的奖励;引进种植面积在50 亩-300 亩以内的日光温室园区建设项目,给予引荐人每亩100元的奖励,种植面积在300亩(含)以上的,给予引荐人每亩150元的奖励。对引进小拱棚种植园区建设项目,给予引荐人的奖励参照春秋棚奖励标准执行。

(二)引进市场建设、蔬菜储藏等项目。引进固定资产投资在200万元(含)以上的市场建设、蔬菜储藏等项目,给予引荐人项目建设实际到位资金总额1%的奖励。投资固定资产2000万元(含)以上建设蔬菜加工项目的企业,按实际到位资金的1%奖励引荐人,同时入驻企业享受县其他相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三)入驻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的蔬菜销售、储藏、市 场及深加工项目。鼓励各类企业及投资人入驻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发展蔬菜销售、储藏、市场及深加工项目。园区外其他乡镇引进的在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蔬菜园区项目,按新发展面积计入该乡镇蔬菜发展任务。

七、扶持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奖励办法

(一)建设目标。力争用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将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打造成肃宁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蔬菜生产核心区域,成为环京津标准高、规模大、现代化、产业聚集、功能完善的设施蔬菜产供销基地。

(二)建设区域。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位于肃献路两侧(东至绿苑蔬菜示范园区,西至沐禾蔬菜园区,南至西辛庄等村,北至百道口等村),规划面积2.5万亩,涉及万里、窝北、师素3个镇19个村。以水库为中心,在周边区域建设设施农业观光区,扶持政策参照本规定执行。

(三)政策扶持。对示范区内发展设施蔬菜的园区及农户,在享受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基础上,均按上浮50%的标准予以奖励。

(肃宁县人民政府供稿)

河南省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1675”工程

总体谋划现代农业建设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率先在中原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提出实施“1675工程”,即立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条主线,围绕全省“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综合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示范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样板区、豫西北与晋东南区域性现代农业加工物流中心和南太行、沿黄重要的农业生态保护屏障“六”大目标定位,强力实施基础工程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梯度推进、食品安全保障、品牌经营提升、生态保护可持续和高端农业支撑“七”大战略,加大科技支撑、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改革、组织领导“五”项工作,全面促进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其中,“七大战略”主要内容是:

一、实施基础工程强化战略,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口粮田建设力度,全面配套路、水、林、电等设施,加快植保、农技、水利等项目整合,积极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肥力提升技术,2012年,完成3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改善水产养殖条件。壮大水产养殖规模,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健全水产良种体系,积极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实现生态安全高效养殖;积极发展鲟鱼、大鲵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改造提升水产加工能力。

加快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农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广电子信息、物联网、3G等技术,全年完成2个以上农业信息化试点,逐步实现科学监测、专家咨询、自动控制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有害生物预警站、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大田生产环境监测及自动化控制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服务能力。

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大量与农业经营者的市场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通过横向纵向的集聚,从而造就某一区域现代农业巨大的竞争优势。2012年,重点规划建设以梨林镇农副产品加工园为核心的东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北部高效果蔬产业集群和西部山区中药材产业集群。

三、实施空间梯度推进战略,加快各类园区建设

实施农业空间梯度推进战略的重点是加大各类园区建设,在园区数量增加的基础上,由点到线,最终形成面,从而推进整个区域的发展。2012年,要立足于“一城、一廊、两带、四区”的农业功能划分,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扶持、规范、推进、覆盖”的办法,集中力 量建设一大批农业园区,争取粮食、园艺、水产、烟草、冬凌草“五大优势产业”各类园区数量突破100个,每个镇办要打造1—2个亮点园区,在全市形成大办园区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发展园区的生产示范、加工、信息服务、物流等功能,加快形成农业园区“点、线、面”梯次结构。

四、实施食品安全保障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快优质农产品认定认证步伐,鼓励农户和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工作,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筹建各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高标准完成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续位居全省先进行列。三是抓好农产品安全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继续探索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入市登记备案工作,及时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确保结案率达100%。

五、实施品牌经营提升战略,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登记。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黄河鲤鱼”、“王屋山浓香型烟叶”、“玉奥蔬菜”、“卢仝茶”等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扩大“济源冬凌草”、“寺郎腰大葱”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二是努力塑造王屋山区域品牌。依托“愚公移山”、“济水之源”、“小浪底”、“卢仝故居”等地理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系列包装、扩大宣传、品牌维护等途径,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济源农产品区域品牌。三是实现品牌效益。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 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注册商标,加强区域内现有农业品牌的整合,壮大规模、扩大影响、抢占市场,以品牌战略推进效益提升。

六、实施生态保护可持续战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以渠马线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为重点,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投资主体,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着力开发多功能、体验型、创意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二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融合,大力推行“猪-沼-菜(林、果)等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和空间,实现多层利用、多次增值。三是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降低农业成本,实现综合效益。

七、实施高端农业支撑战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依托济源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和全省杂交小麦育种基地的优势,加快建设高科技种业产业园,引进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形成高科技研发、转化、培训、推广一体化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二是建设高科技农业项目,规避用地多、能耗高农业项目,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科技、特优品种,积极发展立体种植、基质液栽培、高层温室等模式,展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少占地多增效的目标。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业,通过种植环境整治,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加大申报力度,注重品牌包装,形成一大批高端农产品品牌,推进全 市整体农业生产上水平。

(济源市农业局供稿)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努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蒲江县以茶叶、水果为主导产业,已形成集中连片的茶园1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29.6%。近年来,该县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一、健全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强化标准制订,健全标准体系。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蒲江县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种植技术规程》、《蒲江县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种植技术规程》、《无公害柑桔栽培技术规程》等19个农业地方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二是发挥龙头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蒲江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标准+农户”、订单农业、产销合作等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目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户面达9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户面达80%以上。

二、严把两个关口,保障源头安全

一是不断提升投入品准入门槛。蒲江县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和主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标准的规定,全面提高投入品准入标准,实时修订和发布《蒲江县绿色食品生产禁(限)用投入品名录》、《蒲江县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品种名录》,相继对90种农药、6种肥料、83种兽药作出了禁止使用规定,对4种农药、36种兽药作出了限制使用的规定。二是严把投入品“经营关”。蒲江县建立健全了生产有备案、经营有许可、销售有登记、举报有渠道、执法有主体、违法有惩处,制度健全、协调配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整合销售网络,鼓励和扶持4家大型农资经营企业在全县范围实行农资连锁经营,在出口茶叶、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5个农资配送中心,实现优质、合格、放心农业投人品的全覆盖。加强监督执法,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三是严把投入品“使用关”。加强农技人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监督指导,对农户农资购买、使用、农事活动进行全面记录、监控,有效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在茶叶主产区域探索实施了茶园托管,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销售协议,实现产销“直挂”,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优价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同时,鼓励农户发展专合组织,进一步提高统一经营层次,实现对投入品使用的有效监管。去年,主要农产品如茶叶、猕猴桃、生猪等通过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安全检测,实现出口1215万美元。

三、狠抓品牌创建,发展优质产品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化战略,积极探索“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模式,以品牌占领市场。一是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县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及专合组织28家,认证产品65个,认证种植基地13万亩、认证生猪20.2万头、认证跑山鸡33万只,认证范围覆盖茶叶、水果、蔬菜、畜牧等产业。“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分别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构建区域品牌体系。在“三品一标”认证的基础上,狠抓“品牌培育、品牌申报、品牌拓展、品牌保护”四个关键环节,多形式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多角度培育企业创建品牌,多层面强化品牌保护,有步骤地实施品牌梯度培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四川省著名商标8件、成都市著名商标11件。三是提升品牌公信力。全县2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中8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1家建有省级研发中心、4家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建立“三品一标”的质量档案、监管档案和“三品一标”使用监管制度。加大品牌推介,成功举办中国采茶节、国际猕猴桃高峰论坛暨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四届研讨会、成都猕猴桃北京推介会,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四、建立检测网络,把好基地准出关

一是政企联动建网络,严把产品检测关。按照县级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生产重点乡镇建站,龙头企业建速测点的检测网络建设原则,县政府建起了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检测室为基础,龙头企业、规模专合社速测点为补充的检测网络,为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检测保障。2011年,农业部、省、市先后对蒲江县农(畜)产品进行例行抽样和监督抽样417个批次,检测合格率达100%。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严把基地准出关。制定了农产品检测设备购置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了《蒲江县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证明》,建立了生产者安全责任制度、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信誉制度、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成都市农委供稿)

第四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第7期

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 2012年5月23日

财政部要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沈阳市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创新现代农业管理体制 安徽省积极整合支农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财政部要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对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近期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12]29号),要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统筹规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业布局

各地财政(财务)部门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谋划好2012 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业布局。

(一)严格控制立项主导产业数量。各地应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确定扶持的立项优势主导产业。对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扶持要保持连续性,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产业带建设。要严格控制立项主导产业的数量,粮食主产省(区)要继续大力支持粮食产业发展,鼓励非粮食主产省(区)积极支持粮食产业。

(二)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各地要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示范区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优质林业苗圃等发展基础好、竞争优势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主导产业建设,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各地财政、农业部门要立足示范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统筹支持木本油料和“菜篮子”产品生产。木本油料主产区可统筹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新造林、低产林抚育和更新改造,以及标准化建设,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各地可统筹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蔬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生产,着力保障主要“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物价稳定。具体支持方案由各地自主确定。

(四)大力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按照本地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做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方案和其他农田水利建设相关项目方案的衔接配合,积极整合和统筹相关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东北四省区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推进“节水增粮行动”,确保“节水增粮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运行机制

各地财政(财务)部门要继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各种有效举措,不断健全完善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成效。

(一)创新完善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创新“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以物代资”、“贷款贴息”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和资金使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农民等项目受益主体给予直接补助的,主要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积级性,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必须遵循以农民为受益主体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执行。

(二)创新完善项目建管机制。各地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重要载体,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合作组织能力建设,以合作组织能力建设推动优势主导产 业发展。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主体地位,鼓励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竞争立项,承担产业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技术推广等建设内容。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专业合作组织要给予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积极发动农民对其直接受益的开发项目筹资筹劳,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切实做好规划、评审、方案编制、招投标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创造有利条件。2011年按规定提前下达的2012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应在政策范围内研究加快拨付进度,有条件的,可先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我部审查后,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组织实施项目。2012年中央财政剩余资金下达后,也要尽快安排拨付,及时开展项目建设,确保不误农时。

(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各地财政(财务)部门要继续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既履行好财政(财务)部门在方案制定、资金整合、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牵头协调职能,又积极调动水利、农业、林业、渔业、农业综合开发、国土、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项目管理、制度配套、技术 4 运用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

2012年,各地财政(财务)部门要把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一)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68号)、《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财农[2011]333 号),及时修订完善管理实施细则和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程序,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定,组织实施2012 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

(二)提高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质量。立足本地实际,区分轻重缓急,加强研究论证,科学合理地确定支持主导产业、支持关键环节、项目实施区域和资金支持方式。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编细、编实、编准项目实施方案,方案内容要全面规范,资金用途要准确具体,资金整合计划要客观实际。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内容、资金开支范围和补助方式等都必须符合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规章制度。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统筹整合等资金管理使用原则,杜绝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现象。

(三)加强资金监督检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按规定实施开展绩效评价。认真贯彻《关于充分发挥乡镇 监督管理支农资金作用的意见》(财办农[2011]53 号)要求,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监管中的作用。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督、纪检监察等相关机构开展监督检查。针对有关方面发现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核实确认,深入查找原因,抓好整改落实。对违规违纪问题,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予以处理。

(四)做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和成效,营造有利舆论氛围。提高对信息交流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和机制,促进项目县之间互相学习与借鉴。积极向中央相关部门反馈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做好总结和数据统计工作,将工作总结和统计报表于2013年1月15日前一并报我部。

沈阳市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改革创新现代农业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制体制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于洪区以涉农部门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依据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要求,以“创新涉农机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大农业机构设置”为工作目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科 学设置和运转高效”以及体现于洪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原则,进行涉农部门机构改革。

一、改革范围

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区财政局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区农机管理总站、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粮油购销公司、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所属事业单位。

二、机构设置

组建于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将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区财政局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机管理总站、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粮油购销公司、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全部划入于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撤销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该单位编制及人员全部划入区农村经营管理总站。保留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农机管理总站、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粮油购销公司牌子。

于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管委会书记、主任由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兼任;设常务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一名;专职副主任三名(常务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及三名专职副主任分别兼任六大办公室主任)。兼职副书记、副主任各三名(分别由马三家街道、平罗街道、光辉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兼任)。核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岗位编制119个,处级领导职数10名(4正6副),其中: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3名,办公室副主任6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38名(25正 13副)。于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下设6大办公室,下辖25个科,即:

(一)党政综合办公室

下设党群科、行政科、人事科、财务审计科、企业管理科。核定岗位编制17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7名(5正2副)。

(二)现代农业办公室

下设农业经济科、农业综合开发科、政策法规科、土地流转科、新市镇建设科。核定岗位编制23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9名(5正4副)。

(三)招商和项目办公室

下设招商一科、招商二科、项目信息科、项目服务科。核定岗位编制12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4名。

(四)农机和流通办公室

下设农机管理科、供销合作科和粮食管理科。核定岗位编制16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3名。

(五)综合执法办公室

下设监督检查科、执法大队、森林派出所。核定岗位编制16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5名(3正2副)。

(六)科技服务办公室 下设农业科技服务科、动物疫病防控科、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科、经营管理科、林业科。核定岗位编制30名,其中办公室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10名(5正5副)。

三、人员聘用与管理

(一)于洪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组建后,所有人员实行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竞聘上岗、按岗定薪、绩效考评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打破身份、职务、级别界限,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二)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原人员身份、待遇。

(三)超编人员采取调离、充实到其他岗位等方式解决。

(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招聘政府雇员的方式解决。

(于洪区人民政府供稿)

安徽省积极整合支农资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安徽省财政厅、农委、水利厅、林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确立了资金整合的思路和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和方式,提出了资金整合的保障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统筹使用支农资金为手段,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以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整合机制,加大整合力度,巩固县级整合,深化省级整合,推进部门整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进一步促进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管理、高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为统领,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要求,以规划引导和带动各类支农资金的投入,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二)坚持以产业为平台。积极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整合平台,引导性质相同、用途相近、来源不同的各项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坚持以县级为主体。县级政府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坚持县级自主整合和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模式,支持和鼓励县级不断创新整合和统筹资金方式,进一步推动更多的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

三、资金整合范围和方式

(一)资金整合的范围。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安排下达的相关支农资金均可纳入整合范围,集中支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工程、林业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新型农民民生工程培训等相关支农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引导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资金整合的方式。

1.以县为主推进相关支农资金整合。县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相关资金整合的主体作用,统筹项目布局、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资金集聚和示范效益。

2.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支持资金整合。省级统筹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相关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为各地整合支农资金创造条件。鼓励省有关部门推行“省统一调控,切块下达资金,县级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增强县级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能力。

3.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推进资金整合。各级财政要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将农林水等支出的增量资金、农口部门管理使用的存量支农 资金、财政部门管理的相关支农资金等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支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鉴于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及的部门较多,县级要建立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绩效考评制度,对整合工作力度大、整合成效突出的县级政府,由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奖励。

(三)统筹项目管理。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项目管理“八统一”原则,即统一领导多部门协作、统一审查按渠道申报、统一整合按规划实施、统一安排按项目支出、统一要求按类型招标、统一制度按程序管理、统一实施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按标准验收,确保项目布局科学合理、建设规范高效、管理严格有序。

(四)加强制度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资金分配规范、适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安排用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同时,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为整合和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提供制度支撑。

(五)严格资金监管。对统筹安排用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项目资金实行“阳光操作”。继续推行和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专家评审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和资 金奖补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使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做到依据科学、办法公开、程序规范、结果公正。建立健全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安徽省人民政府供稿)

第五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工作方案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

工作方案

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目的意义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经严格对照农业部相关要求,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从定位规划、主导产业、建设规模、基础设施、科技水平、运行机制等六方面均基本达到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条件。区政府高瞻远瞩,紧抓当前良好机遇,整合全区资源,决定从今年开展申报创建工作,这对于推动全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三化”同步进程将具有重大意义。

二、工作内容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阶段主要有几下几项工作。

1、组建申报创建工作班子,根据区政府文件要求,创建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副主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2、开展多项调研,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委托具有相

关资质的单位开展我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并由权威部门审定发布(示范区获批后由省农委主持开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修编)。

3、由区委或区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加快推进生物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等,为申报创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4、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与帮助,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5、整合农林牧渔资源,聚积各种优势、提升工作起点,查找薄弱环节、突破制约瓶颈,加大推进力度、完善机制措施,有序开展申报创建相关工作。

6、在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建档的基础上,收集完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影音资料),科学编制申报书,形成一套能展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的申报材料。

7、国家农业部发布申报通知后,按要求及时申报,协调好部、省、市相关部门关系,争取早日通过认定。

三、进度安排

3月:组建申报创建工作班子,开展多项调研,制定详细工作

方案,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开展我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项目支持。

4-8月:规划审定发布,协调好部、省、市相关部门关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林牧渔资源,有序开展申报创建相关工作,收集完善相关证明材料,科学编制申报书,形成申报材料。

9-10月,按农业部要求申报,争取早日通过认定。

四、经费预算

(略)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下载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明县申报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机、畜牧、农垦、渔业厅(委、局、办),各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

    第十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申报条件为-农业部[大全]

    附件1: 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 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 (一)环境条件。标准园的土壤、空气、......

    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

    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17年全市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根据......

    某某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材料

    关于创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讨论稿〕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开展方式,推动农业向深度广度......

    1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交流材料

    围绕两条主旋律,唱响浚县经济戏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于鹤壁市,县域面积816.6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4个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总人口66.5万人,耕地面积107.6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坚实行进在全国现代农业的第一方阵 ——屈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纪实 2010年8月4日,农业部将屈原管理区列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年来,该区围绕生猪、粮食、高效经......

    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机、畜牧、农垦、渔业厅(委、局、办),黑龙江省、广东省......

    横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汇报

    横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年工作汇报 (2010年12月30日) 横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涉及横山镇、殿市、波罗、响水4个乡镇19个行政村2770户12484人,总投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