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年政法委学习科学发展观总结-
2019年政法委学习科学发展观总结-范文汇编
1.正确认识政法机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一句话概括,是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政法战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更好地履行政法机关首要政治任务,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重任的需要。
从妥善应对“三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看,我国社会在总体稳定中呈现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点。政法机关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为我国切实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可靠的法治保障。
从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进步新形势看,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政法机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正视差距和不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更加重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从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任务看,政法机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真正以科学的理念、和谐的方法,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谋划、改进政法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从适应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新要求看,政法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看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新要求还有差距。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大力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政法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领导科学发展、开创政法事业新局面的本领,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创造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政法工作发展规律的政绩来。
2.认真把握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要求、重点内容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围绕一个总的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项”基本目标要求。
具体到政法机关,就是要通过学习,进一步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政法工作的政治方向;进一步领会新世纪新阶段政法工作的性质和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领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进一步领会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领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使全体政法干警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目标要求。
3.如何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落实在政法工作中
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紧密联系政法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政法干警的思想实际,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更加注重服务大局,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服务与管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利用好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加快突破影响和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政法事业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科学考核,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当前工作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抓好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以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4.理解“政治方向问题对于政法机关尤为紧要”
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担负着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因为此,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政法机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统一于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
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选择”?
7.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8.如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9.如何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0.如何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党委要带头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从指导思想、工作部署、物质投入等各个方面落实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的要求。
各级政法机关也要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政法工作的政绩如何,最终要看能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是否满意。无论是司法工作还是行政执法工作,都要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来检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自觉地为大局服务,更加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切立法建议、司法解释、执法规范、改革措施,都要着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更加重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按照可持续和谐稳定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基层、打基础,使基层政法单位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稳固防线。全面、辩证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成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预防与打击、教育与惩罚、服务与管理、效率与公平等各种重大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克服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11.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2.如何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方向?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13.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以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为条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始终体现时代的精神与要求。其基本内容和科学原理主要是:第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为指导,始终坚持法的物质制约性,认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法的内容、发展和变化,同时又承认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根本上同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剥削阶级法学理论划清了界限,开辟了不断探索法的精神,创建新的法律制度的正确道路。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阶级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任何国家的法都具有阶级性,法律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是人民意志的表现,并表现为国家意志。世上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法,它的内容都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律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社会物质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法律,从而从根本上划清同法律神秘主义色彩的界限。第四,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人是法律的主体和目的的观点。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的根本标志,建基于以人为本之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第五,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国家与法有政治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观点,坚持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一思想,既要发挥社会主义法的政治功能,更要发挥它的公共管理职能。第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与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使各种社会现象共同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应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法律上的根本特征。第七,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制与民主、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应用这一原理,有助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14.如何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法干警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继承和创新、借鉴和融合的高度统一,是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的高度统一。
15.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 一个国家选择的法治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法治的本质、模式和实现法治的方式也不同。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彻底的人民性。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提前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家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社会主义法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确认、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这与资本主义法治主要维护和保障资产阶级私有者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是以唯心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观为指导。第四,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则坚持在多党制环境下的所谓“政治中立”。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点和优势所在。
16.如何理解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而不搞“三权分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论断,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目标和法理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不能有序进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本质要求、基本方略三者的关系问题。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
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三权分立”制度,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关系,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利益。在我国搞“三权分立”,实质就是否定人民的最高决策权和最后监督权,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削弱国家的凝聚力,降低国家权力的行使效率,严重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直接损害人民的政治权益。17.如何理解我国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统一”?
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实践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求政法机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视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意味着全社会对宪法法律的一体遵循,而执法、司法部门也应严格实施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18.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司法制度的本质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司法权的来源上,司法权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在司法权的配置上,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配合;在司法权的行使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又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在司法权的运行方式上,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等。这一司法制度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法制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国外法治的有益成分,具有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他们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享,我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的司法,具有普遍的公平性;他们是互相掣肘,我们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既能够保证公正执法,又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有效的协调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司法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保障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9.如何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保持高度警惕。要积极借鉴人类法制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以西方的法治模式来评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更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二篇:XX年政法委学习科学发展观总结
XX年政法委学习科学发展观总结
1.正确认识政法机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一句话概括,是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政法战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更好地履行政法机关首要政治任务,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重任的需要。
从妥善应对“三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看,我国社会在总体稳定中呈现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点。政法机关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为我国切实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可靠的法治保障。
从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进步新形势看,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政法机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正视差距和不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更加重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从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任务看,政法机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真正以科学的理念、和谐的方法,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谋划、改进政法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从适应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新要求看,政法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看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新要求还有差距。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大力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政法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领导科学发展、开创政法事业新局面的本领,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创造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政法工作发展规律的政绩来。
2.认真把握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要求、重点内容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 学发展。围绕一个总的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项”基本目标要求。
具体到政法机关,就是要通过学习,进一步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政法工作的政治方向;进一步领会新世纪新阶段政法工作的性质和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领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进一步领会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领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使全体政法干警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武装头 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目标要求。
3.如何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落实在政法工作中
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紧密联系政法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政法干警的思想实际,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更加注重服务大局,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服务与管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利用好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加快突破影响和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政法事业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科学考核,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当前工作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抓好 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以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4.理解“政治方向问题对于政法机关尤为紧要”?
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担负着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因为此,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政法机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统一于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
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中国结束了分裂、走向了统一。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了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和活力得到空前释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定能够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和正义。
7.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8.如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始终保 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9.如何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0.如何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党委要带头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从指导思想、工作部署、物质投入等各个方面落实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的要求。
各级政法机关也要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政法工作的政绩如何,最终要看能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是否满意。无论是司法工作还是行政执法工作,都要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来检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自觉地为大局服务,更加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切立法建议、司法解释、执法 规范、改革措施,都要着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更加重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按照可持续和谐稳定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基层、打基础,使基层政法单位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稳固防线。全面、辩证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成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预防与打击、教育与惩罚、服务与管理、效率与公平等各种重大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克服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11.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 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2.如何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方向?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 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13.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以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为条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始终体现时代的精神与要求。其基本内容和科学原理主要是:第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为指导,始终坚持法的物质制约性,认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法的内容、发展和变化,同时又承认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根本上同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剥削阶级法学理论划清了界限,开辟了不断探索法的精神,创建新的法律制度的正确道路。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阶级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任何国家的法都具有阶级性,法律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是人民意志的表现,并表现为国家意志。世上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法,它的内容都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律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社 会物质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法律,从而从根本上划清同法律神秘主义色彩的界限。第四,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人是法律的主体和目的的观点。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的根本标志,建基于以人为本之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第五,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国家与法有政治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观点,坚持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一思想,既要发挥社会主义法的政治功能,更要发挥它的公共管理职能。第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与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使各种社会现象共同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应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法律上的根本特征。第七,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始终坚持法制与民主、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应用这一原理,有助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4.如何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法干警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继承和创新、借鉴和融合的高度统一,是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的高度统一。
15.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
一个国家选择的法治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法治的本质、模式和实现法治的方式也不同。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彻底的人民性。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提前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家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社会主义法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确认、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这与资本主义法治主要维护和保障资产阶级私有者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是以唯心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观为指导。第四,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则坚持在多党制环境下的所谓“政治中立”。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点和优势所在。
16.如何理解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而不搞“三权分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论断,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 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目标和法理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不能有序进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本质要求、基本方略三者的关系问题。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三权分立”制度,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关系,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利益。在我国搞“三权分立”,实质就是否定人民的最高决策权和最后监督权,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削弱国家的凝聚力,降低国家权力的行使效率,严重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直接损害人民的政治权益。
17.如何理解我国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统一”?
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实践 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求政法机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视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意味着全社会对宪法法律的一体遵循,而执法、司法部门也应严格实施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18.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司法制度的本质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司法权的来源上,司法权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在司法权的配置上,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配合;在司法权的行使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又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在司法权的运行方式上,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等。这一司法制度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法制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国外法治的有益成分,具有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他们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享,我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的司法,具有普遍的公平性;他们是互相掣肘,我们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既能够保证公正执法,又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有效的协调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司法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保障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9.如何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 化的战略图谋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保持高度警惕。要积极借鉴人类法制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以西方的法治模式来评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更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经济上的科学发展也非常明显,从能源消耗性,生产粗放型到生产集约型,节能减排。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这就要求自已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
主动权。要具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能力,不断发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着力规范服务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安仁县科学技术协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第二指导组的指导和部署下,我们严格按照《安仁县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的要求,从2009年2月起,集中半年时间,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体要求,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我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紧张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学习调研,夯实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
学习调研阶段从2月开始到4月下旬结束。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党组和领导班子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4月10日,陈小平主席主持召开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并邀请县指导小组彭前钧、李湛同志现场指导,学习了许云昭、戴道晋等领导讲话。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长由党组书记李文武担任。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并并经党组会议讨论通过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培训。把理论学习作为学习调研阶段的基本环节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努力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观论述》、《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党组于4月16日、20日统一组织了集中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文件与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学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写出心得体会并上墙相互交流。
三是明确主题,做好专题调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2
指导,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以“立足当前,分析现状,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走访谈心等形式展开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落到实处,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现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每个共产党员都写出了一篇调研报告。
四是开展思想大讨论,扩大共识。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明确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发展。只有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才能很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深入解放思想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标准,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转变观念中明确发展方向,切实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发展”等问题。深入解放思想,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凡是不符合、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逐步地消除和克服。
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
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我县科协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对促进全县科普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讨论,解放了思想,拓展了思路,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二)全面深刻分析检查,找准影响和制约科普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明确科普事业科学发展思路
分析检查阶段从5月上旬开始,到6月下旬结束。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动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为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和具体日程安排。5月14日,我们召开了转段动员会议,科协党组书记、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文武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县学实办指导组彭前钧、李湛同志到会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李文武同志在动员报告中要求:科协全体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阶段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调研成果的检验,又是下一阶段如何解决问题的基础,分析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成效。要充分认识分析检查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切实加强领导,从事关学习实践活动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党员干部能否受到教育、4
各项工作能否得到促进、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高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分析检查工作。通过学习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了这一阶段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是找准问题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风气,坚持走群众路线,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以安科协字[2009]17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征求对科协领导班子成员意见的函》,征求对领导班子集体及成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向各学(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等有关单位下发了41份征求意见表,收回31份。同时通过走访离退休职工等形式,广泛征求对科协领导班子和成员的意见。
三是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我党组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谈心活动,在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职工之间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严格按照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的要求,在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尤其是认真征求分管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在谈心活动中要做到与人为善,坦诚相见,从而达到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目的,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好思想基础,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发言
准备。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开展谈心活动,我们认真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归纳为三类。我们认为,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中肯的,切合实际的。
四是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及专题组织生活会。6月15日,在请示县学实办批准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以“ 科学发展上水平、富民强县新跨越”为主题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县组织部马建中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指导组彭前钧、李湛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指导意见和要求。科协班子成员认真做好了准备工作,每个人写出了书面发言材料,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以及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刻分析,认真查找了个人和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班子成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协会主席和党组书记分别带头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上来。
五是认真开展分析检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谈心及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认为,近年来,虽然科协在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班子团结、充满活力得到了公认,科普工作也在稳步向前,得到了省市科协6 的充分肯定。但是,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影响,领导班子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安于现状,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导致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还不相适应。对事业、对新知识的欲望严重减弱,思想解放不够,以致大局意识,超前意识淡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工作按部就班,不敢闯、不敢试,因循守旧,求稳怕乱。二是服务大局不够,导致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要求还不相适应。习惯于就科普抓科普、就业务抓业务、就具体抓具体、就一般抓一般,在服务全县经济大局方面做得不够,服务大局的力度不大。三是调查研究不够,导致与科普工作同经济发展双赢的基本要求还不相适应。只看到困难一面,面对科普工作少经费、少项目的难题,经常束手无策,却不是认真地去想办法、深入基层去开展调研。四是学习风气不浓,理论学识与促进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还不相适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太强,在学风上存在实用主义思想。
同时对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作了分析。一是理论学习上远远不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坚定。二是党性锻炼还不过硬,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性不够。三是在工作作风上缺乏一种攻坚克难的钻劲。
六是做好分析报告的公开评议工作。我们及时做好了分析检查报告,并送交县学实办。按照学实办的要求,通
报分析检查情况,组织群众评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6月17日,组织科协党员、离退休老同志召开座谈会,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通报,再次征求意见。6月22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肯定了分析检查报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的工作需求;二是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履职水平;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四是加强全局观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五是加强廉洁自律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广泛深入听取意见和进行评议,使分析总结报告在求策问计中得到不断完善,进一步集中了群众智慧,反映了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认可。
(三)扎实推进整改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成效
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7月上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党组针对前两个阶段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本着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扎实推进的原则,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方案梳理出4个整改落实项目。
二是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8
解决问题贯穿于全过程,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首先,结合前两个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否具备,逐个进行认真研究,坚持做到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具备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其次,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问题,对以前出台的文件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整章建制,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是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和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工作。结合实际,特邀离退休人员参加测评,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评价以“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进行了评议,12个人参加,满意率达100%。从测评的结果看,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通过认真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广大人民心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
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我们找准影响和制约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对科普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了谋求发展、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学习实践活动要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管理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这个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县科普工作实际,实现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的社会目标。确定这样的目标,既符合工作的实际,也充分体现了科协自加压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
(三)解决了事关群众利益的一些问题。领导班子把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落脚点,认真履行职责,从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难点、热点入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针对上级科技示范户多年未评选、影响示范基地和其他科普项目参评的情况,我们及时采纳群众意见并向省市科协汇报,省科协马上下文部署了科普示范户的清理和新增报送工作。
(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了进一步突破。创新体制机制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10
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问题,我们在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廉洁制度、考勤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清理废除了6户科普示范户,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五)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转变。领导班子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通过学习实践,思想进一步解放,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能意识得到增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争创一流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主要收获
通过三个阶段的扎实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在思想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把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始终立足于学习提高,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思考问题,消除了许多模糊认识,在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自学,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党员的党性得到锻炼,组织和纪律观念普遍增强。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有了深刻转变,增强了党的组织信念、纪律观念,进一步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几点体会
(一)充分准备,深入发动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要搞好本部门的活动,必须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部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现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以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使每个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热情,才能将活动开展起来。实践证明,准备充分,发动广泛深入,活动就起步快,参与率高,效果明显。
(二)领导带头,以身作则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党组一班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学习、积极开展讨论、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参加各项学教活动,带头记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分析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带头整改问题,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参加各类活动,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时时处处为普通党员做表率,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带头做到,使广大党员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工作的主动性。
(三)落实制度,强化检查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保证。制度能约束行为、弘扬正气。为使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和制度,如每个阶段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严格抓好贯彻落实,用制度管学习任务的落实,管党员素质的提高,并通过强化日常检查,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五、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努力方向
回顾总结我们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有限的目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习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多,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较少;二是个别干部思想上重视不够,积极参与意识不强。如读书笔记做得少,查摆问题不够深刻;三是有些问题有待努力去解决,如科普投入少、培训宣传少等。
目前,集中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继续抓紧抓实抓好,继续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推进科普工作。二是认真抓好中长期整改工作,想法设法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合力,切实解决问题。三是加强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争取把领导班子建成为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政型的强有力的班子,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继续保持和发扬已形成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科技发展观是党十七大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是一项对于人才,经济等各项发展的总结说明,对于教师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尤为重要,这里整理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
科学发展观个人总结
雅塘村中心小学
李文
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学校根据雨花区教育局的部署,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将用半年的时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雨花亭教育党支部已经就如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几个月来,我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进一步准确把握,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认识上进一步深化,行动上进一步增强。下面就本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些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
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现代教师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师德是为师之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
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无私的爱心。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纯洁的师爱,像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像巨大的磁石,吸引学生去追求心目中的楷模;像一座桥梁,连续着师生间的友谊。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能鼓起学生智力、道德的风帆。
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
教育人性化要求教师除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须具备的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等素质外,还必须追求教育的人性化服务。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要求师生关系的重新抉择、心理环境的全力改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及意志,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真正视学生为个体与主体,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引领学生积极地投入;教师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是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的裁决,而是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是对学生个性的完全否决或赞赏,而是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1.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经常听课,积极参与教研室的座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深入细致地备课。要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3.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创新工作理念,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工作中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安危冷暖,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1.加强师德学习,为人师表。良好的师德是从师的最基本准则,要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品德形象和师友形象,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
2.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如,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
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点的,教师应该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勇气,然后再予以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地坐下
四、拓宽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渠道
1、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
在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坚持以师德育生德。只有教师爱生敬业、工作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了表率,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的效果。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道德知识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每一课都要有德育教育目标,不仅要有情感目标,而且要有行为教育目标。让学生明辨真善美、假恶丑。让教材中的道德内容由隐性变成显性、由分散变成系统,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个学科教学渗透道德教育一览表。教学中能有意、有机、有法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起到综合的作用,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创办家长学校,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经常组织辅导、讲座、研讨、交流等活动,更新了家长观念,提高了家长素质。学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制度,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如开放式队会、开放式课堂教学、艺术节、运动会、迎新生仪式等,也都邀请家长参加,密切了家校联系,使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上得到了统一。
4、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最终要通过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因此,把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加强检查评比,对班级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定期公布,与评选文明班级挂钩;下发学生在家一日常规检查卡,让家长填写,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实行值周制度,在自律和他律中强化了道德认识;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以良好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文明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技术成果。
2、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所谓的创新意识,并非很深奥、高不可攀,其实就是要有从自己身边已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事物中用敏锐和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有致力于加以解决的冲动,而加以突破。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重要之事是不要停止问问题。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当今的技术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结果,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让学生养成善于与人交流的能力。当今世界既然是只能通过合作才能成功的时代,那么善于与人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构思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5、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技术瞬息万变,一个人很难靠一个专业走完自己的一生,或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每个人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这就是:无论让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能很快适应该工作环境,能较快地进入该领域,并迅速掌握相关的知识。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终身学习,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真正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来促进我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这篇是科学发展观学习总结。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