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应用及其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关于水泥混凝土低温施工的论述
随着建筑工业与公路桥梁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加快各种工程工期提前完成的要求,作为施工淡季的冬天,水泥混凝土的冬季低温施工的情况也大量存在。桥梁混凝土冬季施工特别需要早强的混凝土,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冬季施工技术方案。对于混凝土拌和站来说,必须提前做好冬期施工的准备工作,以便顺利进入冬季低温施工状态。下面从几方面论述冬季施工的一些具体要求。
1.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试验条件:试件形状、尺寸、浇捣方法,养护温度、加荷速度及加荷的偏心程度。
(2)材料的品质:水泥的成分、细度及强度,砂的质量,碎石的级配、针片状含量及压碎指标值、水的质量等;(3)合理、适用的配合化;(4)施工队伍的管理及技术水平等。
2.水泥混凝土的冬季施工
(1)制定详尽而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建立健全领导和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外加剂和保温材料进场,材料按施工要求分批有秩序的合理备足,并分别存放,建立严格的保管发放制度。(2)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工地最好设置百叶窗,并且设专人测定(临时测定的温度计放置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测定时间是上午7:30,下午14:00,夜晚21:00。
(3)做好冬季施工的配合比例设计工作。
(4)技术方案应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组织措施上得力,确保工程质量。冬季施工中所采用的方法
按常规冬季施工采用蒸汽养护及搭棚生火,混凝土中掺加防冻剂。(1)汽养护及搭棚生火:需要购置蒸汽锅炉、铺设蒸汽管道,养护期间需要24 h专人值班控温,费用较大,又不太安全。
(2)在水泥混凝土中加人防冻剂。防冻剂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养护条件下达到预期性能。低温或负温对混凝土施工十分不利,水泥水化反应慢,妨碍混凝土强度的增长。经试验得出。温度每降低1℃,水泥的水化作用得降低5~7℃ .在1~0℃ 内水泥的活性剧烈降低,水化作用缓慢。一一般当温度低于0℃ 的某个范围内时,游离水开始结冰,温度达一15℃ 左右时游离水几乎全部结成冰(此时体积增大9%)致使水泥的水化和硬化完全停止。在混凝土中加人防冻剂就是抵御水的这种作用。目前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使用的防冻剂均是无氯低碱类的,全水溶、多功能,可明显改善的水泥混凝土的和易"15,可泵送,且塌落度较好。
4.冬季施工的准备和中期应做的检查工作
4.1 准备期
(1)冬季施工方案:工程编制、组织学习及技术交底工作;(2)热源设备:节能、安装情况;
(3)拌和站和加热设备:用水的储备量、搅拌站的保温措施、砂石加热设备;(4)外加剂的准备:是否设专人管理、储备量情况(5)现场储备情况:消防、模板保温、测温工作。(6)培训工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后勤人员的培 II。(7)生活管理:施工管理人员的生活安全问题的落实情况。4.2 中期
(1)施工方案的管理:技术交底、责任到人方案的执行情况;(2)测温:组织落实,记录是否齐全;
(3)混凝土脱模控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申请、试验报告和批复手续;(4)保温:模板保温层是否牢固、措施是否严格:(5)原材料加热:水、砂、石加热及混凝土出机温度:(6)混凝土的宏观质量:粘连、受冻、蜂窝、麻面情况;(7)外加剂:计量方法的正确及保管情况。
二、关于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的探讨 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抗压、抗弯、抗磨损、高稳定性等诸多优势,在各级路面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高等级公路中水混混凝土路面日渐增多,加上一些地域的路基更适合水泥砼路面,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科学化施工摆在许多施工单位面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核心环节是混凝土的搅拌生产和混凝土的摊铺,本文仅对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水泥混凝土搅拌和摊铺的技术合理化运用进行探讨。
1.水泥混凝土摊铺
目前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均采用滑模式摊铺法进行摊铺,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是施工中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序,我们仅从摊铺前准备,摊铺机的合理运用,摊铺后养护等常被忽视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1摊铺前的准备工作
混凝土摊铺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我们主要强调一下摊铺前的洒水卸料工序。(1)摊铺前洒水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序,往往不被施工人员重视,但如果洒水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路面质量。洒水量要根据基层材料、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诸多因素来确定,即保证摊铺混凝土前基层湿润,而且尽可能洒布均匀,其在基层不平整之处禁止有存水现象。从目前施工现场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是洒水量不足,因为基层较干,铺筑后混凝土路面底部产生大量细小裂纹,有些小裂纹与混凝土本身收缩应力产生的裂缝重叠后使整个混凝土路面裂纹增多。(2)自卸车的卸料也是常常不被重视的工序,在施工中经常发生摊铺机前堆料过多使摊铺机行走困难,有时布料过少使振捣箱内混凝土量不足,路面厚度得不到保证。摊铺机前这种混凝土忽多忽少现象会严重影响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施工者死板地间隔一定距离卸一车料,而忽视了基层不平整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目前施工水平不是很高,对路面基层标高和平整度不一致,加大了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难度。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可对基层表面与面层基准标高线隔段实测来决定混凝土的卸料量,这样会避免卸料不均的问题。
1.2一混凝土摊铺机的合理使用
(1)振捣器间隔距离的确定看似简单,但它会对混凝土的密实度产生直接影响。振捣器的间隔一般在厂家安装高度时均加以调整、确定,正是这一点使操作人员忽视了振捣器使用中的再定位,因为要的不同混凝土的级配、和易性、坍落度以及摊铺后的密实度要求,振捣器的间隔应做适当调整,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两边的振捣器距侧模板的距离更应该常做出调整,以防止坍边。另外,液压式振捣器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振捣能力有所下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2)许多摊铺机边模板的升降是通过液压缸来调整的。在实际使用中,边模板不能与基层间距太大,以防止严重漏浆,由于这一要求,摊铺行走过程中随着基层变化,边模板会直接与基层接触,使边模板形成支承点,严重影响了成型模对混凝土的挤压在型,坍边严重。
(3)从目前国内施工单位来看,大多数单位摊铺能力远远大于搅拌的生产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一般摊铺机最大摊铺能力均大于500m /h,而混凝土生产能力只有l 00~200m /h,有些单位生产能力更小,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为了说明摊铺机的摊铺速度没有必要开得很快,单方面的速度并不能提高施工进度。在施工中如果将摊铺速度控制在l~2m/h左右,就会使摊铺机运行平稳,路面乎整度好,连续摊铺成为可能。而如果混凝土摊铺速度过快则会造成铺铺停停,不仅使每次起动时设备磨损大大增加,而且每次停机时的停机跳点不可避免,造成路面平整度很差。
1.3摊铺后的养护
混凝土路面摊铺后的例行养护工序,在这里不能探讨,我们仅对切缝时间加以分析,在一些施工规范中列出了切缝机开始切缝时间表。这里开始切缝时间指混凝土抹平成型后所经历的时间。不难看出,规范中所提到的切缝机开始切缝时间表仅列出温度对切缝时间的影响,但实际施工中影响混凝土铺筑后强度的不仅是温度这一个条件,还有湿度,风速,路面厚度以及混凝土添加剂的含量等重要因素。上述因互助中风速对强度形成影响很大,风速较大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切缝时间,如果不考虑风速,通常是切缝时间过晚,混凝土强度较高切割速度慢,切割机及刀片损坏度高。
2.影响混凝土坍落度的主要因素
水泥混凝土搅拌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混凝土的质量则影响路面的平整度。
(1)级配变化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水和水泥对等体积的大料和细料和包裹率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在同等含水量和水灰比地情况下细料混凝土坍落度远远小于粗料混凝土坍落度,因此混凝土搅拌生产过程中的往骨料仓里上料时要尽可能保持各仓骨料级配相对稳定,从而确保混凝土级配的配定。(2)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搅拌站水秤中的水量变化可以直观地了解,但砂中含水率变化大时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影响十分明显,这一点已经得到施工者足够重视。但在雨水较大地区或下雨过后,坍落度很不好控制。因此,在搅拌生产过程中应先测一下骨料中的含水率,水秤中应扣除这些水量,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3)水泥温度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往往被施工人员忽视,这种因素往往在单机生产能力较大的搅拌站中发生,因为一般水泥仓只有100~l50t左右,大方量搅拌站用水泥量也较多,有些时候一边往水泥罐里打水泥一边生产,有时候水泥还没有冷却下来就开始搅拌,这不仅使生产出的混凝土温度较高,而且坍落度因水泥温度高,吸水较大而变小。
(4)水秤和水泥秤的称量偏差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水秤和水泥秤的称量偏差都是稳定的,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重量计算用量。如果这个偏差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用水计量采用流量计方法的搅拌站,水量计量偏差较大且不稳定,因而坍落度不易控制。
(5)添加剂的用量也是影响混凝土坍落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因为添国剂用量较多,因而添加剂用量的多少就直接对坍落度起作用。在添加剂的使用中不要用量过大。它虽然能使水量减少,使用量过大会使混凝土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所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减水剂的用量应相对稳定,才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关于水泥混凝土发展方向的几点认识
1.必须反复强调要“重视耐久性”
现在最热门话题是执行可持续发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就水泥工业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虽是十分必要,但应注意其局限性。以能耗而言,要把熟料热耗从700 kcal/kg(约3 000 kJ/kg)再往下降,难度很大。改变矿物组成(如降低c3s含量,增加c2s含量)最多也只能减少15%左右热耗和CO排放量,而同时要设法补偿C3s的早强特性,并非易事。相比之下若能延长混凝土建筑物的寿命,譬如提高1倍,则相应地资源、能源、资金和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就减少一半。若能将寿命提高5~6倍,则获益也将成倍增长。因此应将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作为执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最关键措施。国外的经验教训十分值得注意。根据美国的最新资料表明,在今后20年内,美国每年用于混凝十基建工程的维修费用将高达750亿美元。若再加上重建和新建,则每年基建工程的费用可达数千亿美元。国内情况也是十分惊人的。机场道面有在10年之内严重破坏的。水泥混凝土公路有在3~5年内损坏的。立交桥、港口、码头短寿命工程者也为数不少。近来国外专家已反复强调必须重视耐久性,提出桥梁寿命应按125年设计,公路路面应有40年寿命。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将重大混凝土工程的寿命提高到100年以上,力争20~30年内不大修,为此建议国家立题综合研究“基础设施百年工程战略规划”。
2.水泥的分类
前几年我国下大功夫改革水泥的试验方法,使之与国际接轨,以迎接加入WTO的到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和正确的:水泥的分类也必须和国际接轨,取消“普通硅酸盐水泥”这一名称。理由如下:
1).首先回顾一段历史.实际L到现在为IL,除我国外世界各国均无“普通硅酸盐水泥”这一名词。而通称波特兰水泥.在解放初期,传说前苏联将把波特簟水泥改为硅酸盐水泥,我们就改为硅酸盐水泥。但后来,前苏联并未改,而我国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称硅酸盐水泥的国家。“普通硅酸盐水泥”一词按意泽即相当于国外的普通波特兰水泥。但在西方国家普通波特兰水泥中是不掺混合材的。我国则在50年代学习前苏联,在其中允许掺人质量分数不超过15%的混合材,并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无论是实验室研究或生产实践均证明掺加混合材一15%,对水泥的所有性能并无突出影响。我国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近10~20年来,混凝土工业最显著的变化是广泛采用减水剂和发展商品混凝土。近年来我国商品混凝士站采用磨细掺合料(主要是矿渣和粉煤灰)的越来越多。掺量甚至高达20%~30%以上。而混凝土工作者往往不太注意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已掺有质量分数为15%的混合材。这样一来若原水泥中掺有粉煤灰=15%,再在商品混凝土站掺粉煤灰=15%~30%,则力学行为和其他性能将有显著变化。特别是有可能增大混凝土的干缩,并因而造成早期开裂。但若原水泥中掺的是质量分数为15%的矿渣,再在商品混凝上中掺粉煤灰则性能变化要小得多。双掺是有利的,这已由相关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经验证明了的。因此标明原有水泥所掺 混合材的品种和数最是十分必要的。混合材品种不同对外加剂的适应件也不相同。在广泛采用减水剂和超塑化剂的今天,让混凝土使用者允分了解原水泥的组成和性能,特别是混合材的品种和数量是大有裨益的。不标明混合材的品种,通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对使用及提高混凝土施工性能和耐久性都是不利的。
2).近年来国内外都推崇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填允性混合材,主要是石灰石粉,掺量甚至可达质量分数20%~35% 最重要的是在我国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标准中规定可掺入质量分数10%以上的非活性混台材,即可以掺入石灰石粉10%。这在一般使用情况下问题不大。但近几年研究证明在有石灰行粉存在的情况下,当混凝土用于低温潮湿有硫酸盐腐蚀的环境中,可生成碳硫硅钙石,导致混凝土破坏。故法国规定在这种条件下,不得使用掺石灰石粉质量分数高于5%的水泥。当我们把掺量为10%的水泥通称为“普通硅酸赫水泥”时,使用者根本不了解混台材的品种和数量,也就无法进行选择。
3)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有的水泥厂将多掺混合材作为状取利润的一种手段。由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价格高于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有的厂的掺量混合材>15%,甚至大于20%~25%的仍以普通硅酸盐水泥出售。且混合材掺量这一标准规定一般为人们所忽视,若在这种情况下,再在商品混凝土站掺质量分数20%、30 %的磨细掺合料,而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混凝土工程质量低劣。当前我国水泥产量为5 97×108 t,具有世界前所未有的规模巨大的基本建设因此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反观国外标准,无论是矿渣、粉煤庆、石灰石、烧页岩掺人质量分数量,从其代号中均可一目了然。事实上欧洲标准和口本标准都有这样的特点。根据以上理由,建议取消“普通硅酸盐水泥”这一名称。元论混台材掺量为多少均应通过对水泥的命名与代码让混凝土使用者解其品种和掺量。若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最好将硅酸盐水泥改为波特兰水泥,以便与国际接轨。
3.水泥标准、组成与混凝土的技术发展
水泥标准主要是为混凝土应用而制定的。因此水泥工作者必须了解混凝土工程的新进展。近年来混凝土领域最突出的变化是广泛使用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使水灰比大幅度降低,甚至达o.3~o.4以下。其次是在商品混凝土站和大型工程中大量使用磨细掺合料,主要是矿渣、粉煤灰,硅灰也有少量应用。这些措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水泥的标准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下面将举例分别予以说明。
1)SO3含量。在国标中所有水泥的SO3质量分数规定不得超过3.5%,只有矿渣硅酸盐水泥规定不得超过4.0%。之所以限制S03的含量,主要是防止后期形成钙矾石引起膨胀开裂。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掺人石膏主要是调节凝结时间,同时适量的石膏也可提高强度。且对不同的水泥,最适宜的石膏掺量还有所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在混凝土搅拌站掺人大量掺合料,如矿渣和粉煤灰,则应有相应的石膏量与之相配合。或许通过试验可确定获得最佳性能时混凝土中最宜石膏掺入量。
2)游离CaO。在国标中对用于大坝、道路、抗硫酸盐腐蚀工程的水泥规定游离CaO的质量分数应小于1.0%或甚至0.8%。从理论上讲,控制游离CaO越低越好,因为1%的游离CaO就相当于减少4.07%的C3S。若熟料中存在质量分数3%~5%的游离CaO,就等于是人为浪费热量并大大减少对强度最有利的C3S的量。但是若就性能而言,当用纯硅酸盐水泥进行对比试验,游离CaO为1.2%和o.8%的水泥,性能可能是有差异的。但在大坝用水泥中,常常掺入粉煤灰=20%~30%,在这种条件下,游离CaO质量分数为1.2%(或1.5%)和0.8%的水泥,究竟性能有多大差异?此外,还应了解把游离CaO限制过严,工厂往往难于做到。特别是现在,即使是道路混凝土或抗硫酸盐水泥混凝土,都在研究掺入一定量的混合材或掺合料。因此这一指标值得重新审定。
3)MgO含量。国标规定熟料中MgO质量分数不得超过5.0%,压蒸合格可放宽到6.0%。限制MgO含量主要是防止后期膨胀引起开裂。在这里自先要回顾一下为防止碱集料反应限制水泥碱含量的标准。开始时一致认为限制水泥中碱的质量分数低于0.6%是最好的预防措施。但其后发现水泥在混凝土中的配合比变化很大,可以从100 kg/m3,直到600 kg/m3。若水泥碱含量相同,水泥用量不同.混凝土中碱含量将显著不同,故近来一致认为限制混凝土中碱含量为3 kg/m3更为合理。虽然MgO的情况与碱集料反应不好类比,膨胀机理和过程也不相同。但确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水泥用量差异悬殊的情况下,MgO的限量是否应该相同?能否在这方面做点工作,探讨是否可以直接用混凝土试验来限定MgO的极限含量。
4)水泥的C3S含量和细度。最近我国修改标准,使水泥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发现我国水泥强度明显偏低。因而众多文章认为应提高水泥的C3S含量和细度。看来这在一定程度内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另外一个趋势。国外较多专家认为增加C3S含量和细度,虽能提高早强,但对混凝
土的耐久性并无好处。而要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也不一定需要C3S含量高和增加细度,依靠掺高效减水剂减少水灰比也能达到这一日的。所以在发展高C3S舍量和细度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其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注意,从严格意义讲,水泥只是半成品,最终形成的混凝土或构件才是真正使用的产品。水泥工作者一定要了解混凝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广安枣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贺海涛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第二篇:大体积混凝土论文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摘要:近年来建筑施工技术飞速发展,混凝土体积由几百立方米逐渐增大到几万立方米,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其体积大,表面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 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高层、超高层、特殊功能的构筑物及大型设备基础等体积庞大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大量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在取得了一些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有着一些施工方面的问题,其中,混凝土的裂缝是常见的质量事故之一。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如不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就极容易出现因裂缝所引起的工程事故。
2.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的砼结构,其尺寸已经大到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表面上看是厚度不同,但其实质的区别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要产生热量,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如表面的热量散失得快,造成内外温差过大,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可能会使混凝土开裂。因此判断是否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既要考虑厚度这一因素,又要考虑水泥品种、强度等级、每立方米水泥用量等因素,比较准确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水泥水化热所引起的混凝土的温升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大小来判别,一般来说,当其差值小于25℃时,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将会小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不会造成混凝土的开裂,当差值大于25℃时,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有可能大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造成混凝土的开裂,此时就可判定该混凝土属大体积混凝土。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截面大,水泥用量大,当混凝土浇筑完毕,由于水化热的影响,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3~5d 达到峰值,此时若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超过25℃,在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容易发生表面裂缝和收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3.1混凝土表面裂缝
混凝土浇筑初期升温阶段,若外表温度较低,内部温度持续升高,则混凝土一旦初凝以后,内部混凝土升温膨胀,就会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开裂,而这种开裂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混凝土表面的池水、养护不好造成的龟裂。3.2混凝土深层裂缝及贯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混凝土处于升温阶段及塑性状态,弹性模量很小,变形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很小,故温度应力一般可忽略不计。混凝土浇筑后数日,水泥水化热基本上已释放,混凝土从最高温逐渐降温,降温的结果引起混凝土收缩,再加上由于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碳化等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导致产生温度应力(拉应力),当该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则从约束面开始向上开裂形成温度裂缝。如果该温度应力足够大,严重时可能产生贯穿裂 缝,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影响正常使用。贯穿性裂缝切断了结构断面,破坏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等,危害严重。深层裂缝部分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虽然不属于结构性裂缝,但在混凝土收缩时,由于表面裂缝处断面削弱且易产生应力集中,能促使裂缝进一步开展。
4.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措施和方法
4.1大体积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 4.1.1水泥
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最高温度,宜优先选用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优先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水泥。但是,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的析水性比其它水泥大,在浇筑层表面有大量水析出。这种泌水现象,不仅影响施工速度,同时影响施工质量。因析出的水聚集在上下两浇筑层表面间,使混凝土水灰比改变,而在掏水时又带走了一些砂浆,这样便形成了一层含水量多的夹层,破坏了混凝土的粘结力和整体性。混凝土泌水性的大小与用水量有关,用水量多,泌水性大;且与温度高低有关,水完全析出的时间随温度的提高而缩短;此外,还与水泥的成分和细度有关。所以,在选用矿渣水泥时应尽量选择泌水性的品种,并应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以降低用水量。在施工中,应及时排出析水或拌制一些干硬性混凝土均匀浇筑在析水处,用振捣器振实后,再继续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与此同时,掺加必要的混凝土掺合材料,延缓混凝土终凝时间。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必要时要增大粉煤灰的渗和量(但不能超过规范要求),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及和易性的要求。4.1.2 粗骨料
应优先选用热膨胀系数小、含泥量低的骨料,并强调骨料的连续级配(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使用粒径大的骨科)。因为一方面骨料本身的强度就远大于水泥胶体,另一方面,采用连续级配的骨料,可以提高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所占体积,能大幅度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间接地降低水化热。采用的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4.1.3 细骨料
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4.1.4 粉煤灰
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多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 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4.1.5 外加剂和配合比的选择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t 在20~25℃以下时,才能保证混凝土不开裂。而实际上,要使混凝土内外温差△t 真正小于20~25℃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和配合比方面给予考虑、诸如选择掺加适量的减水剂、膨胀剂、粉煤灰等等。混凝土一般由搅拌站供应,搅拌站要根据实验施工设计配合比和现场提出 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规范。4.2施工方法
4.2.1 合理分层分段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应满足水平分层接缝时间的要求,确定浇筑顺序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所浇捣的混凝土没有冷缝,即混凝土先后浇筑层间隔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可根据面积大小和混凝土供应能力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全面分层适用于基础长度和深度都不是很大的情况。分段分层适用于基础长度较大而深度不大的情况。斜面分层适用于基础长度不大,但是深度较大的基础。分层的厚度为300~500mm且不大于震动棒长1.25 倍。分段分层多采取踏步式分层推进,一般踏步宽为1.5~2.5m。斜面分层浇灌每层厚度30~35cm,坡度一般取1:6~1:7。为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蓄热量,减少水化热的积聚,减小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大多采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0mm。4.2.2 改进混凝土的振动工艺
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4.2.3 改进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现在混凝土多为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搅拌在搅拌站进行,原材料计量准确,搅拌均匀。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要求混凝土搅拌站采用低温井水拌制混凝土,骨科放置在遮阳篷中,避免阳光直晒;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混凝土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s,确保搅拌均匀。4.2.4 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混凝土的温度升降速度及其内外温差是决定混凝土是否开裂的关键因素,所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1)降低混凝土的出站温度
在搅拌站内的搅拌筒上搭设遮阳棚;在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水池中加冰块降温;堆高砂、石骨料,从砂堆、石堆底层取料;提前1d 用水喷淋石子降温;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的出站温度。
(2)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
为降低混凝土浇注温度,采取浇注前对钢筋、模板表面洒水降温;避免模板和新浇注混凝土受阳光直射;尽量利用气温较低的傍晚和晚上进行浇注等措施。
(3)加快运输和入仓速度
浇注过程中加快运输和入仓速度,减少混凝土在运输和浇注过程中的温度回升。除此之外,搅拌运输车罐体、泵送管道保温、冷却也是必要的措施。4.2.5 严格混凝土浇注质量控制
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抗裂能力,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浇注过程的质量控制。
(1)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注方法 根据浇注后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情况和初凝时间,混凝土的浇注采用分层连续浇注分层振捣的办法,每层浇注厚度约为300mm。
(2)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
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采用二次振捣的回振方法,对于在浇注过程中出现的泌水及时排除。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合理组织施工
为保证混凝土的浇注质量,施工前进行了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现场施工按部位落实到责任人,施工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分三班轮流施工,严格交接班制度,确保了施工的高效、高质。
4.2.6 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
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4.3裂缝处理方法
一般的裂缝处理方法有:
①表面修补:常用的方法有压实抹平,涂抹环氧胶粘剂,喷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压抹环氧胶泥,环氧树脂粘贴玻璃丝布,增加整体面层,钢锚栓缝合等。此方法仅适用于危害较小的表面缝的裂缝处理工作;
②局部修复法:常用的方法有充填法,预应力法,部分凿除重新浇筑混凝土等。此方法宜适用于危害较小的表面缝的裂缝处理工作;
③水泥压力灌浆法:可灌入缝宽大于0.5mm 的裂缝。此方法适用于危害较大的深层和贯穿缝缝的裂缝处理工作;
④化学灌浆法:可灌入缝宽大于0.05mm的裂缝。此方法适用于危害较大的深层和贯穿缝缝的裂缝处理工作,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处理贯穿缝的方法之一;
⑤减小结构内力:常用的方法有卸载或控制荷载,设置卸载结构,增设支点或支撑,改简支梁为连续梁等;
⑥结构补强:常用的方法有增加钢筋,加厚板,外包钢筋混凝土,外包钢,粘贴钢板,预应力补强体系等;
⑦改变结构方案,加强整体刚度:例如:框架裂缝采用增设隔板深梁处理;
⑧其他方法:常用方法有拆除重做,改善结构使用条件,通过实验或分析论证不处理等。不同原理的混凝土裂缝修复技术一般仅使用一定成因的混凝土裂缝,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裂缝处理方法采用时应有一定的选择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选择。
5.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若不能很好的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以及掌握应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那么实际生产当中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高速公路领域、在桥梁建设领域、在机场和港口建设领域、在核电站、钻井平台领域到高层、超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领域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严格把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关,以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此外,更应积极的加大对大体积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的研发工作,最大程度的弥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足之处,尽最大可能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使用寿命,以期达到造福于民的目的。以上是作者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对工程建设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使得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出 现的开裂问题能够进一步的解决。
依据标准及参考文献
[ 1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 2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 3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 4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 5 ] 王顶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 6 ]
戴新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6(07)
第三篇:混凝土论文
混 凝土
班级:姓名:学号:设
计 原 理 论 文
摘要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混凝土作为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的建筑材料,研究混凝土的特点和性能可以更方便的应用混凝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优势。要让混凝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与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混凝土科技进步, 为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必须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强度久性等各方面性能。目前混凝土技术已进入高科技时代, 品种不断增加,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结构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然而规范是结构设计的技术文件,在结构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经久耐用是制定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均是如此。我国与美国和欧洲相比,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所以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和规范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与规范
1.1混凝土结构
1.1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正确性。
(2)管理操作人员的人数、培训教育、组织分工、质量意识。(3)气象情况,包括晴、雨、气温、风速。
(4)各类机械设备,包括机械设备先进性、完好性和匹配。(5)原材料质量,包括水泥、骨料、外加剂、水、掺合料。(6)原材料计量,包括计量方式、误差。(7)搅拌,包括投料、顺序、时间。
(8)拌合物输运布料,包括方式、运距或时间。
(9)浇注振捣,包括方法,时间。养护,包括温度、方法、湿度、时间
1.2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和质量控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制
1.水灰比的确定
高强混凝土水灰比的计算不能采用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的公式,应根据试验资料进行统计,提出混凝土强度和水灰比的关系式,然后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相对应的水灰比。当采用多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其中一个应为基准配合比,其他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0.03。
2.集料用量
(1)每立方碎石用量G0 高强混凝土每立方的碎石用量VS 为0.9~0.95m3,则每立方中碎石质量为:G0=VS×碎石松散容重
(2)每立方砂用量S0S0=[G0/(1-QS)]QSQS-砂率,应经试验确定,一般控制在28~36%范围内。
3.用水量
计算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时,其用水量可用普通混凝土用水量的基础上用减水率法加以修正。在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用水量中扣除按外加剂减水率计算得出的减水量即为掺减水剂时混凝土的用水量。此时注意一定要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减水率。
4.水泥用量
生产高强混凝土时,水泥的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水泥胶砂与骨料的粘结力。为了增加砂浆中胶质结料的比例,水泥含量要比较高,但要注意的是,水泥用量又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水化期间放热速度过快或收缩量过大等问题。高强混凝土水泥用量一般不宜超过550 kg/m3。
5.试拌调整
对计算所得的配合比结果要通过试配、试拌来验证。拌制高强混凝土必须使用强制式搅拌机,振捣时要高频加压振捣,保证拌和物的密实。要注意试拌量应不小于拌和机额定量的1/4,混凝土的搅拌方式及外加剂的掺法,宜与实际生产时使用的方法一致。
6.配合比的确定
当拌和物实测密度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2%时,可不调整。大于2%时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后,应对配合比进行不少于6 次的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其平均值不应低于配制的强度值,确保其稳定性。[1]
2设计方法与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一89)于1989年颁布。修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结构可靠度设计体系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过大量的荷载调查、材料性能实测和理论研究,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所以,修订组在《统一标准》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的基础上,在荷载分项系数、荷载组合系数已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根据《统一标准》对各类构件可靠指标的要求,首先对轴心受拉构件进行可靠度分析,确定钢材强度分项系数,然后对轴心受压构件按已知作可靠度分析,再确定混凝土强度分项系数。最后,在钢材强度分项系数和混凝土强度分项系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分析计算公式的不定性,确定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系数,从而建立了GBJ 10一89规范的可靠度设计体系。
2.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TJ 10一74规范的受弯和受压(包括大小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基本是根据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的。对于复杂的情况(如腹部配筋、双向受弯、双向受压及任意截面),则不能外推。GBJ 10一89规范通过引入平截面假定,并给出理想化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对常遇的截面形状和配筋形式给出了简化的实用计算公式,给出了按平截面假定确定的受弯构件超筋界限和大、小偏心受压界限条件。引入平截面假定使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之上。
此外,GBJ 10一89规范以截面极限曲率为基础修改了TJ 10一74规范中长柱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增加了考虑配置高强钢丝类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钢丝应力进入强化段后对正截面承载力提高作用的计算公式,从而可以节约钢材。
2.3 受剪承载力计算
TJ 10一74规范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只适用于无轴向力的情况,对于工程中实际存在的大量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则无法计算,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对受剪承载力的有利作用也不能考虑。GBJ 10一89规范包括了轴向压力、轴向拉力、预应力作用下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2.4 受扭及弯剪扭承载力计算
GBJ 10一89规范以变角空间桁架的概念为基础,适当考虑混凝土的抗扭作用,建立了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TJ 10一74规范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只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构件,GBJ 10— 89规范扩展到预应力混凝土构件、I形、T形截面构件,提出了I形、T形截面分块计算的原则和方法。
TJ 10一74规范只有纯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没有复杂受力情况下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工程上经常遇到的受弯剪扭共同作用的构件,GBJ 10一89规范给出了考虑剪扭之间相关关系的计算方法。对剪扭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及受扭承载力分别引入承载力降低系数,以考虑扭矩使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剪力使混凝土受扭承载力的降低。
2.5冲切和局部受压
TJ 10一74规范冲切承载力的计算过于保守,GBJ 10 —89规范将冲切计算的系数调低约10%。增加了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板的冲切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对于局部受压,修改了混凝土底面积的计算方法。GBJ 10一89规范采用“同心对称”的原则,要求计算底面积与局压面积具有相同的重心位置且对称,因此,当构件处于边部或角部局部受压时,局部受压处的混凝土强度不再提高。
2.6预应力混凝土
建立了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为零时预应力钢筋应力及相应合力Npo的概念,从而使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协调起来。将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放在同一个公式中,增加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扭计算和裂缝宽度眼神的内容,改进了受剪计算和刚度验算方法。调整了预应力损失值,提高了高强钢丝的张拉控制应力允许值。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疲劳计算方面也作了较大修改。
2.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对于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给出了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不出现拉应力的验算公式;对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给出了在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不出现拉应力、在短期效应组合下出现拉应力但不超过允许值的验算公式。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受拉钢筋建立了“等效应力”的概念,等效应力与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时受拉钢筋的应力等效,即将预应力钢筋的等效应力代人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
2.8 构件
对于柱的计算长度,除单层厂房外,TJ10—74规范实际上仅对无侧移框架作出了规定。GBJ10-89规范分无侧移、有侧移但有较少约束、有侧移且基本上无侧向约束三种情况分别规定了柱的计算长度。
TJ10—74规范对叠合构件的规定过于简单,不能满足设计需要,GBJ 10一89规范作了修订。在受弯承载力方面,根据叠合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规定了控制条件,以防止受拉钢筋在使用阶段达到屈服强度;在受剪承载力方面,给出了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公式,当配箍率低时,斜截面受剪控制箍筋用量,当配箍率高时,叠合面受剪控制箍筋用量;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面,根据叠合构件分两个阶段受力的特点,给出了刚度和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TJ 10一74规范没有深梁设计的条文,而鉴于工业建筑、高层、地下建筑等结构中深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GBJ 10一89规范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和构造措施。
GBJ 10—89规范从预埋件纯剪、纯弯、纯拉时的承载力出发,认为剪拉线性相关,弯拉线性相关,剪弯半线性相关,给出剪弯拉复合作用下的计算公式,考虑到压力的有利作用,相应给出剪弯压的计算公式。
2.9结构分析
增加了“结构分析”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对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的要求;结构整体效应分析及特殊受力部位局部分析的要求;计算简图的确定原则;结构分析基本条件(力学平衡、变形协调及材料本构关系)的要求等。提出了线弹性分析方法、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塑性极限分析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及试验分析方法等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及计算原则作出了规定。同时,对结构分析的电算程序提出了要求。给出了混凝土在多轴(二轴、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破坏准则及混凝土在受拉、受压状态下的本构(应力一应变)关系。
结语:通过学习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让我知道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考虑的方面很多,如梁的荷载除结构自重还要考虑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屋面积灰荷载等。课程的重点是学习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如何配筋,画 配筋图。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安全,只有在设计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第四篇:浅谈混凝土施工裂缝论文
浅谈混凝土施工裂缝
摘要: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另包括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工程复合材料。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是混凝土抗拉能力差、脆性大、容易开裂。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的混凝土构件均是带裂缝工作的,只是有些裂缝很细,甚至肉眼看不见(<0.05mm),一般对结构的使用无大的危害,可允许其存在;但是这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微裂缝,变形,收缩,原因,预防
目 录
第一章、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危害 第二章、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2收缩变化引起的裂缝 2.3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2.4冻胀引起的裂缝 2.5沉陷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第三章、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
3.1设计方面的主要控制措施
3.2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方面的主要控制措施 3.3混凝土施工中的主要控制措施 第四章、混凝土施工裂缝补救措施 第五章、总结 参考文献
浅谈混凝土施工裂缝
第一章、混凝土结施工裂缝的危害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组分复合材料,在各种条件变化和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的情况下,微观裂缝的产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细微裂缝如果不扩展或在一定范围内扩展的话,它 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正常使用是不会造成危害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对钢筋混凝土,特别是有充分构造配筋的钢筋混凝土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缝,不会迅速导致破坏,只是限制裂缝宽度的问题,使其达不到有害程度。但实际使用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或是进一步温差和干缩的情况下,细微裂缝会开始开展并相互贯通,从而发展成较大裂缝,对结构造成极大的影响,形成危害。常见危害有:
⑴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⑵引起钢筋锈蚀,使保护层崩落;
⑶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正常使用;
⑷降低结构刚度,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
⑸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和使用寿命;
⑹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⑺裂缝大的可能使结构或构件彻底报废、造成工程返工、材料浪费、延迟工期以及较大 的经济损失。
第二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的复杂多种混和材料,从力学的角度讲其微观结构相组成之间主要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因此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当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就产生了裂缝。然而影响混凝土内部应力产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2.1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尤其是在大体积混凝士施工过程中,其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士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具体的温度变化由混凝土本身的水化反应以及外界气温变化影响为主要因素。而且主要体现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2.2 收缩变化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
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干缩(缩水收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收缩主要就是干缩。如配筋率较大的构件(超过3%),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比较明显,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龟裂裂纹,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且可以是收缩(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也可以是膨胀(如掺膨胀剂的膨胀水泥混凝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碳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而加快。碳化收缩一般不做计算。
2.3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2.4 冻胀引起的裂缝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并导致裂缝出现。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最严重,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
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当混凝土中骨料空隙多、吸水性强;骨料中含泥土等杂质过多;混凝土水灰比偏大、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力使混凝土早期受冻等,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
2.5 沉陷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第三章、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
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因素很复杂,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因此控制混凝土裂缝也不只是某一环节的事,涉及包括设计、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过程中。因此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加以努力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实现设计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1 设计方面的主要控制措施
① 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当无法回避时,应做局部处理,如转角处做圆角,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同时加强构造配筋,转角处增配斜向钢筋。
② 在结构设计中,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应该遵守国家建筑设计规范内容;特别是对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例如混凝土设计规范上规定当混凝土保护层大于40mm时应设置Ø6@150的抗裂构造网片;按双向板配筋:为使楼板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一致,现浇楼板应按双向连续板计算配筋。为减少开裂,宜采用双面配筋,增加表面配筋量。楼板最小配筋率,且应采用细直径螺纹钢筋。例如在单向板满足受力情况下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双面配筋,可减小间距,加大配筋率,满足受力要求。
③ 增加楼板厚度:考虑到楼板双面配筋,并且楼板内暗敷电线管线较多,再加上楼面上30mm细石混凝土地坪常被取消等因素,现浇楼板厚度应为120mm。4.1.4 控制混凝土强度:多层、小高层住宅楼板预拌混凝土强度应≤C30,高层应≤C35。
④ 加强构造配筋:为克服墙角45°斜裂缝,应在墙角配置放射筋(特别在建筑物端部),长度大于1/3跨(不少于1.5~2.0m)。上部支座处负弯矩钢筋宜每隔1根设置1根通长筋,以抵抗板中裂缝及端头裂缝。除受力筋满足要求以外,分布筋间距应适当加密,间距150~200mm。使楼板受力均匀,增强混凝土抵抗温度、干缩变形能力。当选用冷轧扭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应满足规范要求。
⑤ 管线敷设:预埋电线管位置应设置在楼板上下两皮钢筋当中,严禁两根管线交错叠放,可采用接线盒方式。当楼板厚度较薄时,应在管线外侧增加钢丝网。
⑥ 重视对结构薄弱部位、易开裂部位的处理,例如深基础与浅基础结合处、高低跨处、高层与底层结合处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结合处等。
⑦ 设计中处理好柔性和刚性的关系。结构中所有构件都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所受约 束越强,产生足够变形的余地就越小,就越容易开裂。所以,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结构中相连 构件的约束关系。不能一味的追求柔性或刚性,应灵活运用,达到柔性和刚性并重。
⑧ 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使用新型混凝土材料: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或用膨胀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膨胀剂依靠本身的化学反应或与水泥其他成分反应,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限制膨胀补偿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以干缩、冷缩为主),打到减少混凝土裂缝的效果。
抗裂纤维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一方面使混凝土失水面积有所减少,水分迁移较为困难,从而使毛细管道收缩形成的张力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低弹性模量的聚丙烯纤维相对于塑性浆体成为了高弹性模量材料依靠纤维材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界面吸附粘接力、机械齿合力等,增加了材料抵抗开裂的塑性抗拉强度。材料表面的开裂状况得以减轻,甚至消失。另外由于纤维以单位体积内较大数量均与分布于混凝土内部,微裂缝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遭受阻碍,消耗了能量,难以进一步发展。还有其纤维材料是惰性的,不会与混凝土中的其它材料发生反应。
⑨ 合理的留设施工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的收缩,从而大大减少收缩应力,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混凝土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3.2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方面的主要控制措施
① 严格原材料检验试验:在拌制混凝土之前,必须按规定对水泥、粗细骨料、外加剂等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④、保证混凝土连续浇捣:在配备混凝土运输车辆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路况的影响,确保混凝土浇捣的连续性,减少施工冷缝。当混凝土浇捣中停歇时间过长时,应采取接浆处理等应急措施
② 合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全盘考虑,多用骨料、少用粉料,以减少裂缝产生。坍落度应适当控制,不宜过大,多层和小高层小于140mm,高层宜小于180mm,尽可能较少混凝土的流动性。应选用高等级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
③ 严格控制混凝土掺合料掺量:混凝土掺合量的掺量比例应合理,以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控制混凝土水灰比,最大用水量应<180㎏/m3。
3.3 混凝土施工中的主要控制措施
① 制定详细的混凝土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主要应确定一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施工工艺、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一次浇筑长度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最好是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应力较小的部位。除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一般来说,因尽量留在变截面处,或远离受拉钢筋部位而设在砼的受压区,确定浇筑时间的原则应尽量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日子,应选择当天气温较低时浇筑。如果必须在夏季施工,则应采取材料降温措施来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应当低于周围环境温度)。
② 浇筑大方量混凝土前应事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并在经有关方面批准后实施。土施工方案中要明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浇筑方向、一次浇筑的方量、施工缝的留设位置以及处理办法等,避免形成冷缝和因新、旧混凝土未完全咬合而形成局部薄弱界面,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一般大体积混凝土才送商品泵送混凝土,所以还要制定相关的泵送混凝,另外还必须进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从已有施工经验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
③ 在施工过程根据规范合理的调整施工方案。例如调整水平钢筋配筋方案,将水平钢筋置于竖向钢筋外侧,有效减少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强了剪力墙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
④ 为消除商品混凝土的浅表收缩裂缝,应在混凝土表面终凝前的收水时,进行两次或三次压实收光,对掺加活性掺和料的混凝土更应增加收光次数,严禁在表面撒纯水泥进行压实收光,以免收缩裂缝的产生
⑤ 严格养护: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毕后,根据当时室外气温,确定养护方案。冬、夏季节,应采取混凝土表面加盖草包、塑料薄膜等养护措施。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12h内,必须进行浇水养护。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14d。
⑥ 控制拆模时间:模板的周转配置,应考虑到规定的拆模时间,跨度大于2m,小于8m的现浇楼板,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75%,当跨度大于8m的现浇楼板,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100%,防止过早拆模引起的混凝土损伤。同时,模板支撑立杆下部与楼面接触部位应设楔子顶紧,防止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变形。
⑦ 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其强度未达到1.2N/mm2,施工人员不得在楼面操作及堆载材料
第四章、混凝土施工裂缝补救措施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4.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4.2 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4.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4.5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4.6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第六章、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是影响建筑物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建筑物的结构或构件常常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各种裂缝出现,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 的。因此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 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裂缝 的分类入手,弄清裂缝出现的原因,对裂缝采取措施加以正确的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 问题将会逐渐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朱耀台、詹树林《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5。[2] 陈丽苹《水泥与混凝土裂缝关系的探讨》[J],《福建建筑》,2003.1。
[3] 陈磊、陈太林《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J],《新材料新装饰》,2004.1。[4] 徐雷,赵伟,成胜利,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J].河南建材,2007.4.[5] 曾力军.浅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预防和处理[J].江西建材,2007.3.[6] 钟振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J].山西建筑,2003.11.[7] 卫志华,卫思秀,王亚玲.混凝土裂缝级环氧树脂修补法探析[J].山西建筑,2004.1.[8] 张承杰
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析及预防 [J] 山西建筑,2006
第五篇:混凝土开裂论文(正式)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预防与处理的探讨
关键词
混凝土
开裂
材料性质
结构受力
原因 采取措施
可操作性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建筑技术也相应有了长远的发展,并且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膨胀;大型现代化的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地朝着多、高、大、作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自应用钢筋混凝土技术以来,可以说是适应时代的产物,这种结构不仅相对价格低廉、承载力大、施工方便,更有其可装饰性强、耐久性的特性很适合当代人的性格!但是由于混凝土本生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又决定了其只能适用于一定的可限范围内,因混凝土裂缝的不可避免的存在及其抗拉性能差的特点,使得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耐久性、结构可靠性均下降,更有现代人对质量、视觉美、视觉安全的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严肃、警惕的关心起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开裂是带有一定普遍性问题的,但只要保证其在可存在范围内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对待每个建筑、每个构筑物有正确的认识并能使其在要求范围内正常运作!在当前的建筑中控制混凝土裂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将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目 录
引 言 ····························································1
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就达到了宏观裂缝的度。产生收缩裂缝的原因,一般认为在施工阶段因水泥水化热及外部气温的作用引起砼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即为所谓的温度缝;多为规则的条状,很少交叉。常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往往与受力钢筋平行,因为钢筋和砼的膨胀系数是不同的。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砼中,梁、板、柱等小块体构件,预应力构件极少产生收缩裂缝。砼收缩裂缝危害较大,尤其是暴露在大气中的构筑物,影响更大。如不加以防止,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混凝土配合比
配合比在砼中一般是严格控制的,如果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降低达不到设计要求,也是造成砼开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配合比不当造成砼开裂主要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多种原因,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有关试验资料显示:用水量不变时,水泥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收缩增加5%;水泥用量不变时,用水量每增加10%,混凝土强度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降低10%。现在商品砼一般在控制质量方面是比较好的,一般在现今建筑工程中多数选着商品砼;但是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商品混凝土浇捣的楼板出现裂缝,分析原因有多方面: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三)砼施工中易于产生的裂缝
施工工艺造成的原因很多,且比较复杂,针对性比较强!水分蒸发、水泥结石的砼干缩通常是导致砼开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砼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砼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因此砼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等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施工中钢筋表面污染、砼保护层太小或太大、浇筑过程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极易于产生裂缝;砼养护,在早期养护过程中不到位,致使砼表面干燥或者砼内外温差太大产生的裂缝;极端天气下施工极易产生裂缝; 不正确的振
捣方式,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振捣操作不当,造成砼分层离析、表面浮浆。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砼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砼前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砼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施工工艺不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砼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砼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砼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穹矩造成横向裂缝。
以上是施工中主要的比较常见的很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施工中必须要应以为鉴,积极的对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很好的把问题降到最低!
(四)砼构件由于各种受力的条件而产生的裂缝
在结构受力突变的构件处极易于产生,在板的转角处易形成四十五度角的裂缝,而且现在很难与处理的,由于温度的变化,板角处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变形而产生拉应力,当超过其抗拉极限时很容易的就产生了裂缝。受力集中和受力突然变化处,比如在裙楼与主楼交界处设计的剪力墙处,一般会设计有分布筋,但是也是很难避免在板角开裂的!目前的这方面的设计也是比较多的,但任然很难避免其开裂。
2.结构受荷产生的裂缝的因素很多,施工和使用中都有可能产生出裂缝,例如由于爆破原因产生的震动在混凝土初凝但未达到养护期的很容易产生贯通性裂缝,这种情况优宜见于有起临时砼支撑的结构中,在拆除该支撑且又要保证工程进度的情况下一定要很好的妥善的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常见的梁、板等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的作用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且这种构件多数是带缝工作的;砼的徐变是造成裂缝开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在工程中是很常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的宽度会越来越大,进而影响砼结构的使用安全;以上结构由于受力载荷引起的裂缝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设计方面
1.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住宅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砼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如在软土地基下采用扩展基础,则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条式楼来说,要想保正它们沉降均匀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砼现浇板的开裂。
2.荷载的作用:也有部分钢筋砼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荷载作用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的,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由此而引起裂缝的产生,这些裂缝有时也会超过规范的 最大允许值,这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房屋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一受到砼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4.在设计中,设备专业大多将照明、有线电视、网络、通讯等所需的管线直接敷设套管于现浇板中,而且有时集中于某一处现浇板中的管线多达10多根,并且这些管线的直径多为2—3cm,由此就会使该处的现浇板厚度大大削弱,从而引起现浇板在该处开裂。
(六)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原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由于相邻建筑物或者是其他情况造成的超过设计承载力的不均匀沉降。
2.使用荷载超负。
3.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4.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5.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由于外界环境的多变性和建筑使用时间的长久性,很多问题是难以预料的,不论是生产过程中还是之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只要能够把握其主要的造成裂缝原因,并对症做出相应的处理或是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就完全可以驾驭它,让其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挥建筑物的作用。
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
3.设计要合理,考察现场条件后,要合理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再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设计,尽量能够全面的照顾到各方面的原因,对于易于产生裂缝的地方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设计,在施工中施工单位尽量反馈需要注意的信息,并及时采纳解决已达到双赢。
总之,对于控制裂缝的方面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全面考虑其产生的原因,从材料、设计、施工、环境等多方面汇总,并力求控制到位,才能将其控制在最小化,达到最优化!把人为的因素降到最低,那么裂缝的限度将达到最低,建筑的各方面的将尽善尽美!这其中可操作性是尤为重要的,要想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得到解决,除了理论更加需要实际的操作才能算是最好的建筑!
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4、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5、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成分中加入某些特殊成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结 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受力性质、结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只有对其保持足够的重视,且对症做出相应的处理才能很好的完成,随着对砼研究的深入,设计方面的问题已逐步完善,虽达不到完美,但是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已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砼裂缝的控制最为主要的是在施工阶段,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并创新出更好的操作方法!只有可行的操作才是最为实用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建筑施工手册(上、中、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4)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的判断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6)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