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

时间:2019-05-14 08: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境运动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政治关系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政府从主抓经济、主抓企业向主抓公共事务转变。这个转变牵涉到党政关系调整和干部体制改革。先不谈党政关系,只谈几句干部考核。我们绝不能按实的gdp和虚的口号来提拔干部,应尽快为科学发展观设计一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此表明,坚持推行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鼓励,不执行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惩罚,前段时间研究的“绿色gdp”目的就在于此。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中国官员相对于国外官员位高权重,示范意义更大,把官的事情解决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行政体制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下去了。行政体制改革首要一条就是降低行政成本。古今中外无论谁执政,都没有必要加重自己的执政成本,都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冗员设那么多相互交叉的机构。比如,管国有资产有九个部门,管生产流通的有六个部门,而管一头猪也有九个部门,至今这头猪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环保体制也是如此。以太湖治理为例,造成20xx年太湖蓝藻爆发的最大原因是网箱养殖,按规定只能养两万亩,结果养了19.5万亩。但是水产养殖不归环保部门管,归农业部门管。而排入太湖的生活污水归建设部门管。治理水的技术资金归科技部和发改委管。调长江水冲释污水归水利部管。那环保局能管什么?管工业污染,基本上也只能管大厂,因为小厂子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管不住。可太湖一出了污染事故,全国人民都把焦点集中在环保部门。

横向说完了再说纵向。这主要体现在上下分离的执法与监测体制。地方环保局的票子、帽子、位子全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他们执法时下不了手,甚至连说清楚也不能完全做到。全国的环境监测体制并不统一垂直,各地监测站长都归地方环保局任命,因此数据有没有水分不敢打保票。

权和责应该是对应的,既然担负了责任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力。如果有一天环保总局改名叫环境保护部,但仍然只拥有现在的权能,那么就更加被动。因为社会公众不了解,以为叫“部”了,“入阁”了,理应有更大的实权了,环保问题就能解决了,其实不然。相应的监管职能不并入,环保体制问题仍和过去一样。如果说很多部门从前都是为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设立,今后应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设机构。因而推行大部委制非常重要,其进展快慢成败关乎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果,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果又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行政体制改革和环保的关系还应该体现在执政方式的转变上,特别是环保执政方式的转变上。政府职能向主抓公共事务转变,环境保护正是公共事务里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应成为更具有透明性、更具有公共性、更具有现代性的部门。因此更要注重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要与人大、政协、媒体、社团、学界等方面加强联系,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能性质所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经济关系

首先讲环境经济政策。大家知道,经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稀缺资源的科学配置。古时候稀缺资源是人口与土地;工业化时代是能源;未来是洁净的水和空气。传统经济学假设地球资源是无限的,资源在开采之前是零成本的,清洁的水和空气、生物多样性也是零成本的。何时当一系列生态危机使这些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使这些稀缺资源价格体系被确定的那一天,就是经济学发生重大革命的那一天。世界将产生一种新的可持续经济学派,推行环境经济双赢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新能源,二是循环经济,三是绿色消费。为此,环保总局主动联系其他部委全力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税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

任何一个全新的理念都需要制度支撑,科学发展观需要环境经济政策的支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一旦成功,会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积下一桩大功德。不仅符合总理“环保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也关系环保部门的重新定位。如今,国际上环境经济政策从理论到技术都比较成熟,有人认为,直接引进来用不就可以吗?不那么容易。因为发达国家实行环境经济政策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阶段,而当我国人均不到3000美元时,严峻的环境危机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提前实行环境经济政策。这需要尽快算好两笔账。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这一唯物辩证法去解决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设想及目的: 在放假期间,我在株洲做了一个关于环保的问卷调查,如今环保是人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更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调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是理论,环境保护是一种行为,理论是要和行为相结合的,既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文: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些地方风景宜人,可有些地方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可是在行为上却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有的人知道乱扔垃圾是错的,可是还是会不经意的随处乱扔。很多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扔生活废物和排放生活污水,我问过一位将垃圾倒在河旁的一位大伯,问他为什么要把垃圾倒在这里,他回答说,倒在这里方便而且可以做肥料。可见,很多居民的对环保,科学发展,和谐这些字眼是很陌生的。很

多工厂没有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工业废水和废气没经过处理的排放屡见不鲜,一些新闻记者曾报道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在株洲的空气一直以来都不好,尤其是在人多车辆多的工业地段,我们路过时都很无奈的捂住鼻子。那些工厂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回避了人与环境的矛盾,更别谈坚持科学发展观了。我想如果没有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是可悲的,因为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只会让矛盾激发,让我们或者是后代过上不安的生活,而且也是导致我国绿色GDP降低的直接原因。为了发展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却从未想过回报过它,一旦它大怒了,带来了酸雨,泥石流,沙尘暴··· ···人们到底又反省了多少呢?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想,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观会怎样?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人用一次性餐具,却从没想过其中的危害与后果,问卷调查中显示,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没想过要去报答给自然。当我们在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毁掉一棵大树,或者更严重的是毁掉一片森林,让很多的人承受着大自然给与 的惩罚,而且这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种树就是为了可以用木材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是的,没错,可是我国是一个大国,如果13亿人口都用一次性餐具,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环境会破坏成什么样子。因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近几年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也吃了不少的苦,比如水质变坏,越来越少的水可供人们饮用,泥石流的突袭,空气质量的恶化,人类所承受的种种怪病等等的都是人们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环保的结果。这些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坚持了环境保护,即有了环保的意识,坚持环境保护也就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不过在很多地区出现了“长寿村”,在这个村里有很多高龄的老人,在这些地区都有个共同点:在这里有青山绿水,空气质量好,远离工业区没有受到什么污染,是个世外桃源。而且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是个典型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地区,可见好的环境能给人类造福。

其二、我们还要注意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其三、要大胆探索,寻求发展新途径新方式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理论是一观二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为是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

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及其他行业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创新是二特性对局,对局中间有一个创新的第三空地。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常数是人的创新潜能的价值体现。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关系论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可持续性

正文: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却带来了资源的高生产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而进一步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个方面: 和谐性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态法则,必须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工业文明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是一门将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由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的两位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提出并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他们发现了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并提倡以税收和固定污染配额等方法来制约人们的污染行为。从传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到现代观念中追求的福利最大化,人们将自身及后代的利益指标体系延伸到了生活环境的优化,这即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表现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本身的一种体现。”2003年,党中央领导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

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才构成了人类发展的科学可持续性。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落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6、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5 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7、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第22卷第12期,2009年12月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环境保护

[3] 王国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总第71期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5] 新华社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6] 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学术论坛,2007年 第6期

[7] 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2006年第九期

[8] 陈训迪,建党90年解读:为什么要建设、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网 china.com.cn,2011年6月

[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和正确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1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中的统筹,就是全盘考虑,整体规划, 全局统揽。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2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在阐述科学发展观,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 时,要把“以人为本”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 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依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5、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冲突和混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科技进步与环境恶化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6、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核心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搞好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6.1 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创造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是经

第3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6.2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统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并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前进。

6.3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四位一体, 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才能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4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9、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10、实现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前提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 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们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11.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11.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矛

第5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盾的,但处理不好和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矛盾尤其复杂,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都要十分注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并勇于纠正错误,促使发现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拖成大错。

12、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建设之中。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 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2] 张敬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 2005.[3]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 2007,(4).[4]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5]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6] 叶南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7-21.[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1).[9]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42.[10]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66.第6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and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soul and the core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win a well-off society of a great victory.Key word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un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7页(共7页)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摘要: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本。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进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在论述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二者的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更把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有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以人为本”是关键。“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在理论出发点和理论导向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因此,辨析二者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同时又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核心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

近年来,“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频率很高的词汇。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我们要“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因此,“以人为本”并不是人本主义的代名词,其内涵也并不意味着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二、关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作为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 则始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费尔巴哈将他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这个“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的,而要揭开无限的自然的深奥秘密,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以人为出发点,这种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就是人本学。在他看来,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2] 如果把人本主义理解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那么马克思的理论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人本主义”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一种“未完成的人本学”。但是,马克思并未专门对人本主义思想作阐述,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渗透于他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之中。

人本主义是一种影响人类行动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类的生存当作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尽管历史上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尽一样,但在肯定和认可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上却存在着极大的一致,而且这一思想也成为西方社会和政治文明中一个重要因素。总之,人本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核。它将一定时段上哲学研究的注意力从神转向人,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和研究,是值得肯定的。

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成功运用和继承发展。理论的提出过程就是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合理运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费氏人本主义的合理思想。[3]从这个角度看,“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合理发展。

西方人本主义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有共同点,首先,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都强调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尺度,尊重人、关注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毫无疑问,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思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但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依然有着根本区别。[4]如果说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支点向外的思维方式,那么“以人为本”就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为支点向“人”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和最终目的都是“人”。

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1.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

西方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重视人、尊重人。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主要价值追求在于将人从专制统治和神灵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后来的思想或是强调人相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或是强调人的意志或自主意识,这主要表现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现象”、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将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它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追求,也比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价值蕴涵丰富得多。2.人本主义只是一种态度、方式、方法, 而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 观点和理论

19世纪,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努力下,人本主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但是他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来探讨人本身、人与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等问题,这种脱离实践的人本主义思潮终究不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讲以人为本必须要认识到,它首先应当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表明它已不单纯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南。它要求“人”是我们思考处理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超社会的人, 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 社会的人

人本主义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抽去了人的历史特质和社会特质,费尔巴哈还认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意志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5]可见,西方人本主义关注的是类存在的人,更多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一种唯心主义思想的产物。与西方人本主义不同,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参考文献

[1]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7885164.html.[2]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http://hi.baidu.com/dreadlord1984/blog/item/9129c1fa4f8481dfb58f3172.html.[3]高志慧.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科教文汇,2007,(2).[4]高梅.正确认识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07,(2).[5][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 ].荣震华,李进山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赤峰市林西县组织部 韩耀新 2008年12月30日15: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论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一脉......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3、又好又快的......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管理工程系班级:09电子商务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

    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